隶书艺术概述

合集下载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下面是为大家的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欢送参考~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拟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开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那么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存一笔,其余写成平横。

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存一个捺笔。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

--

-李贺年

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再如西汉《武威仪礼简》(如图4)、《武威王仗诏册令》(图5),这时隶书的结体还不够方整,笔法上的新意由率意书写,尚不讲究,只具雏形。结体扁平,多为方笔,用笔提按分明、磔画外露伸展,具有了典型的隶书特点。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隶书,已与秦隶有了很大不同,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隶书各种风格介绍

隶书各种风格介绍

隶书各种风格介绍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传统字体,起源于秦朝,发展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隶书因其笔画劲健有力,形态简练规整,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招牌等艺术领域。随着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发展,隶书也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风格。

其中,古籍隶书是隶书的一种主流风格,其特点是笔画粗大有力,结构简明,字形方正,适合书写长篇文章和篆刻印章。而晋唐隶书则相对细腻,笔画线条柔和,形体优美,适合写意性较强的作品。宋代的颜真卿隶书则以气势磅礴、气度雄浑著称,他的隶书作品尤其强调线条的力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明代的文征明隶书则注重笔画的变化和纵横交错,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除此之外,还有草隶、行隶、楷隶等多种不同的隶书风格,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点。无论是书法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可以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隶书作品,感受到这种古老艺术的魅力和魄力。

- 1 -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欣赏:

隶书书法特点1

隶书书法特点2

隶书书法特点3

隶书书法特点4

隶书书法特点5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通常来说就是东汉隶书的个性风格。现在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谈一下隶书总的艺术特征。

1、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

2、朴拙。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隶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好多简牍石刻出自民间书手,有些为急就,因而,隶书虽然总体是方整的,静态的,但却平中有敧,

静中有动,拙中有巧。仔细观察传统隶书,字形结体很少见横平竖直,方正匀称的。多是敧侧险绝,参差错落,疏密有致,随字造势,同字异形,自然天成。大众在欣赏这类书法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对汉字的定势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儿童体。清代傅山讲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对这类书法审美观的体现。但傅山主张的拙,丑,支离,真率,本质是要自然大气,反对做作修饰,而不是纯粹的“丑”书。

3、高古。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篆书的造形,有的是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有的用篆书的笔意写出隶书的形态,似篆似隶,篆隶杂揉。有一种古典美。另外,我们看到的隶书碑刻是经过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创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凿的痕迹,二是经过长期天然风化剥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点画斑驳,线条毛涩,有一种朦胧美。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PPT课件

中国书法艺术(隶书)PPT课件

L/O/G/O
谢谢观赏
陆 机 — 平 复 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里还要提及的是《平复帖》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已 故书法家张伯驹先生。《平复帖》原为恭王府所藏。1937 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在此 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 位状元刘春霖等都曾致函溥心畲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 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 失海外。信致溥心畲先生,大意为,现已民国,丧事可否 从俭,《平复帖》可否暂押盐业银行,云云。并托傅增湘 先生向溥心畲先生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 此事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张伯驹不惜倾家荡产, 从溥心畲手中购回此帖,后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她 未流失海外。1949年以后,张先生又将这件稀世珍宝献给 了国家。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 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 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
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 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 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 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 价值。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 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 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 转的笔划。
艺术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 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字形优美,扁而较宽。改“连笔” 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 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 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 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 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 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 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 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至今不衰。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到唐代达到了极盛,成为书法史上的重要一页。隶书的字形规整,笔画精细,具有非常高的美感和装饰性。本文将从隶书的历史、特点、分类和应用等方面来探讨隶书的定义。

一、历史

隶书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推广小篆字。但是小篆字较为繁琐,难以书写,不适合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因此,后来的汉朝开始发展隶书,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官方文书和日常生活中。隶书相对于小篆字来说,笔画更加简洁明了,书写速度更快,成为了汉朝及其后续时期的主流书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魏碑、晋书、南朝梁书、北朝隶书等。而到了唐代,隶书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了唐代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品有《颜勤礼碑》、《张猛龙碑》、《虢国夫人墓志》等。

二、特点

隶书与小篆字相比,其字形更加规整,笔画更加精细,具有非常高的美感和装饰性。隶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画精细:隶书的笔画非常细致,在书写时需要非常注重笔画的精细和规整。

2.字形规整:隶书的字形非常规整,每个笔画的长度和宽度都有

严格的要求,整个字体看起来非常舒适。

3.线条流畅:隶书的线条非常流畅,每个笔画之间的转折处都非常自然。

4.装饰性强:隶书的字形非常美观,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因此在书写文书和书法艺术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分类

隶书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流派:魏碑和汉隶。其中,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流派,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其特点是笔画粗壮、结构简单,具有一定的草书风格。而汉隶则是汉代的隶书书体,其特点是笔画细腻、结构规整,具有一定的篆书风格。

02-隶书概述讲义

02-隶书概述讲义

秦隶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 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 无波磔。
直有 形 接明 态 体显 点 现的 的 了连 笔 毛笔 法 笔意 等 运识 在 动与 简 的石 中 丰刻 都 富文 已 性字 出
相现 比部 此分 简简
-
云梦 H -
虎地
H
征圆 成 节 肢 有 从
更笔 质 奏 解 大 简
赵之谦(清)
艺术才华超人。其金石书画, 绝不傍人门户。他在书法方面, 是众体兼精的高手,尤以魏碑 为 最。其隶书与北魏汉隶相融 会, 尽取两者之宽博和古朴。 处处透 着大家风范。
M
果 率 l
»

散會 畋稱 要膏
吴昌硕(清)
他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已变 长, 取纵势,如这幅〃奉爵称寿, 雅歌 吹笙”,用笔雄浑、饱满, 从一些 线条看,具有篆书的痕迹, 可以说 这时吴昌硕早已将篆、隶 溶为一体 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_ 为 中 朴 鲜 秦 量 中
_ 明 锋 而 明 篆 的 可
显的 秀 平 的 母 以
_ 汉 笔 朗 稳 书 体 看
代法 的 笔 写 痕 出
隶但 书 划 方 迹 其
书比 风 饱 式 篆 脱
中《 尽 满 中 隶 胎
的青 管 生 欹 混 于
掠川 仍 动 斜 杂 秦
笔木 留 气 相 秦 篆

概述隶书

概述隶书
之 ,出 以为 史 ,使定 书。或 H ,邈 昕定 乃隶 字也 :” “ 秦
既 用篆 ,奏事 繁多 ,篆字 难成 ,即 令隶人 佐书 ,门隶字 。汉 秦简 《 公子从车
因行之 。” 以后羊欣 、庾 肩吾 、江 式等 因袭其说 于是 “ 隶
并将部 首偏旁和绌体J J I ] 以简
体 ,秦时隶 人程 邈所作”就成定说 了。 汉承 秦 带 f J ,两汉 前期 的隶书 ,我们现 在 看到最 多 的还 是
出土 的竹术 简牍 。如湖北 江陵张 【 l I 汉简 ( 吕后二 年 ,前 1 8 6 年 )、高 台 小牍 ( 文帝 前 元七 年 .前 1 7 3 年 )、 吼I I I 汉 简 ( 文帝 前 元十 六年 ,前1 6 4 年 );湖 南长沙 马 王堆 汉 藜 出土 的 帛书和 竹简遣 册 ( 西汉 早期 ),沅陵虎 溪 L l J 汉简 ( 文帝 后 元 二年 ,前 1 6 2 年 );湖北隋 _ J l l 、 1 4 L 家坡汉 简 ( 景帝 元 二年 , 前1 4 2 年 )等都承袭 了秦简 的隶书书 风 ,但 是篆 书的结 构在 不





隶书的形成
职 务繁 ” ,隶 书 书写便 易 .幢时 } i j 《 汉书 ・ 艺 义忐 》云

… …
早 在 秦 卓 月 、 以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

隶书书法特点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隶书书法特点,希望你们喜欢。

隶书书法特点欣赏: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通常来说就是东汉隶书的个性风格。现在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谈一下隶书总的艺术特征。

1、厚重。表现为气势浑厚,茂密凝重,雄健壮美。东汉时的隶书石刻,或立于庙宇,或处在崖壁,形制高大,气势浑宏。字体比较大,结构茂密,点画粗壮有力。其用笔不同于篆书的篆引,而是全力铺毫,逆行涩进。它给人的艺术感受不是帖学一路的俊逸清秀,有书卷气,而是旷达雄浑,气势壮美。它不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风流倜傥,而是关公,张飞那样的粗犷豪放,气势逼人。

2、朴拙。表现为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平中寓奇。隶书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好多简牍石刻出自民间书手,有些为急就,因而,隶书虽然总体是方整的,静态的,但却平中有敧,静中有动,拙中有巧。仔细观察传统隶书,字形结体很少见横平竖直,方正匀称的。多是敧侧险绝,参差错落,疏密有致,随字造势,同字异形,自然天成。大众在欣赏这类书法时,与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对汉字的定势会有巨大的反差,感到生丑古怪,像儿童体。清代傅山讲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就是对这类书法审美观的体现。但傅山主张的拙,丑,支离,真率,本质是要自然大气,反对做作修饰,而不是纯粹的“丑”书。

3、高古。表现为取法高远,古典味浓,金石味重。因为隶书从篆书演变而来,所以在隶书结体中常带有篆书的造形,有的是用隶书的笔法写出篆书的结构,有的用篆书的笔意写出隶书的形态,似篆似隶,篆隶杂揉。有一种古典美。另外,我们看到的隶书碑刻是经过人工和天工的二次创造形成的面貌,一是有人工刻凿的痕迹,二是经过长期天然风化剥落,因而有的字形模糊,点画斑驳,线条毛涩,有一种朦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


汉 隶
汉隶
隶书的第二次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 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 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 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 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 创新。
隶书的演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 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
隶书作品欣赏
谢谢观看!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隶 书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 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 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 ",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 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 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 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 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 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历届隶书获奖作品

历届隶书获奖作品

历届隶书获奖作品

摘要:

一、隶书概述

二、历届隶书获奖作品介绍

1.第一届全国隶书大展

2.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

3.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

4.第四届全国隶书大展

5.第五届全国隶书大展

6.第六届全国隶书大展

7.第七届全国隶书大展

8.第八届全国隶书大展

9.第九届全国隶书大展

10.第十届全国隶书大展

正文:

一、隶书概述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书体,起源于秦朝,发展于汉魏时期,成熟于唐代。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其特点是笔画简化,形态方扁,结构稳重,具有较强的装饰性。隶书在书法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碑铭、石刻、题额等领域。

二、历届隶书获奖作品介绍

1.第一届全国隶书大展

第一届全国隶书大展于1980 年举办,此次展览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隶书创作的优秀成果,许多作品表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获奖作品如《华山碑》、《曹全碑》等,成为隶书学习的典范。

2.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

第二届全国隶书大展于1984 年举办,此次展览的作品更加注重个性表现和时代特色,涌现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隶书作品。获奖作品如《乙瑛碑》、《史晨碑》等,展示了隶书创作的繁荣。

3.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

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于1988 年举办,此次展览的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形式美和意境表现。获奖作品如《张迁碑》、《石门颂》等,展示了隶书创作的新趋势。

4.第四届全国隶书大展

第四届全国隶书大展于1992 年举办,此次展览的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既有对传统的深入挖掘,也有对现代审美的积极尝试。获奖作品如《鲜于璜碑》、《郙阁颂》等,代表了当时隶书创作的最高水平。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

一、隶书的结体特点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的字体。有如下特点。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即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如图7-18所示。

图1 结体横向

(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这也是隶书最主要的特征,即“蚕头燕尾”。如图7-19所示。

图2 横画“蚕头燕尾”

(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在隶变过程中,篆书简化为隶书基本上是遵循这两条规则。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比如“书”字,如图下图所示。

图3 小篆“书”图4 隶书“书”

如图所示,小篆的“书”字除了中间的竖画大致相同之外,其他的笔画都作了变化。小篆圆转的地方进行了方折;小篆纵向延伸的笔画被横向的拉直,并将小篆中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从而形成隶书的“书”字。

(四)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隶变过程中,化繁为简也是一大特征,为了书写便利和快捷,繁复的篆书圆转和粘连笔画被简化、断开,从而使自行更加简洁,书写更加便利。因为篆字中是不用点画的,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如图7-22所示,“清”字的“水”形已变成了三点水。

隶书艺术特点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及学习方法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那么想,是由为大家分享隶书艺术特点及学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开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那么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

一、隶书的起源与形成

隶书萌芽于战国,孕育于秦代,定型于西汉,兴盛于东汉。

(1)关于隶书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这样二种观点:

秦篆书写烦冗,不利交流。奏事繁多,还是用“篆之捷”的“佐书”书写方便、快捷。于是采用了民间中下层书写中流行的草率急就的“草篆”体。

这种“简捷易写”的“草篆”体并不规范统一,由秦狱吏程邈整理了一套方案为官方应用。因他的身份是狱隶,因此就把这种字体叫“隶书”。历史上也就有了程邈创立隶书的说法。

(2)隶书名辨

隶书又称“八分”。但“隶书”和“八分”的关系,各家说法不一,至今尚无定论。

可以这样认为:隶书与“八分”,是同一种书体的不同叫法。初为古隶,后来出现的汉隶称为八分。隶书包括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一个部分。

二、隶书发展简史

(1)古隶

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古隶早期多采用实用性用笔,多侧重于笔毫圆健。没有粗细相间,缺乏墨韵。结字没有要求,在改秦篆的圆转为方折的同时,产生了破坏“平衡”的笔画,在文字的最后一笔,出现所谓的“隼尾”。到了较为成熟的西汉,将竖画、横画都掺和“隼尾”,使古隶早期不平衡的结字又趋于平衡。可以说:古隶的成熟是由横、竖笔画上的夸张带来的。当时古隶在技法上只注重方便实用,对艺术性方面并没有自觉的追求。

(2)汉隶

东汉是隶书成熟和鼎盛时期,是隶书艺术大放光彩的时代。

汉隶可分为二大系统:简牍和碑刻。

1、汉简:为汉代人墨迹,多为两汉时期民间书人所书,虽不是出自名家和工书者,汉简中不乏有大量优秀作品。简书数量庞大,至今已出土的简牍有几万枚,字数达几十万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达汉末,长达五百年。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的基本特点

隶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书写形式,其基本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隶书是一种高度规范化的字体。隶书的字形形状统一,每个笔画都有固定的书写方式和顺序。隶书的字形结构主要由直、横、竖、撇、捺、弯等基本笔画构成,每个字都规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书写。这种规范化的字形使得隶书更容易识读和书写,也能够确保书写的整齐和美观。

其次,隶书具有较强的笔画变化。隶书的字形结构虽然规范,但笔画的变化却十分丰富多样。通过对笔画的变化,可以体现出隶书的独特韵味和艺术美感。特别是在连接笔画和书写字间距的处理上,隶书更加注重笔画的交错和衔接,以达到字形的连贯和平衡。

第三,隶书注重用笔的力度和墨迹的变化。隶书对笔画用力和墨迹的变化非常讲究。隶书在书写时需要反复改变用笔的力度,使得笔画有明暗或粗细变化,从而增加字体的立体感和动态美。同时,利用墨迹的变化,也能够表达出墨水在纸上的沉浮和深浅,进而使字体的形态更加丰富多变。

此外,隶书注重结构的平衡和对称。在隶书中,每个字的笔画布局都追求结构的平衡和对称。无论是整个字的形状还是内部各个笔画之间的关系,都要求形成一种和谐的结构。这种结构的平衡和对称不仅使隶书看起来美观,也有助于提高字体的识读性和书写的准确性。

最后,隶书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连续。隶书要求笔画之间的衔接和连接要流畅而连续。在书写隶书的过程中,每个笔画都要有顺畅的起承转合,避免出现不连贯的断链和破绽。这种流畅和连续的笔画连接不仅使得隶书的字形更加工整和美观,也有助于提高字体的书写速度和书写流畅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

(一)隶书的形成期

1.程邈作隶

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

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

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这与史称隶书源自秦隶和小篆的面貌截然不同。早期由于无出土资料佐证,秦隶多指秦诏版(小篆体),把大小篆之变体,统称为秦隶,秦及汉初官方通行的隶书。

二、隶书的发展

(一)秦隶

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秦隶称为“古隶”。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秦隶遗存近年来不断出土,主要表现形式为简牍。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

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简牍代表作《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

图1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二)汉隶

汉隶即汉代隶书的统称。汉隶是两汉时期的官方用字,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汉代隶书作品主要以碑刻为主,不同的是,汉代隶书碑刻作品风格各不相同,风格的差异使得作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

1.工稳端庄类

作品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

(1)《华山庙碑》

《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东汉延熹八年(165)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碑文22行,每行38字。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图2 西岳华山庙碑

(2)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 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图3 礼器碑

(3)史晨碑

《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碑》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17行,行36字,后碑,隶书,14行,行36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