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艺术概述

合集下载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

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详细解读隶书的艺术隶书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中介字,这个转化过程本身就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成果。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五大书体之一,在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曾经起着重要的文字艺术推动作用,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可以这样说,方块汉字的确立,是从隶书才真正开始的。

直到今天,隶书仍然有着令人叹服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华夏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且以她不可替代的艺术审美价值,仍在广泛地风行着,影响着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着她那蕴涵古文化魅力的作用。

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取代。

在中国书法中,隶书较篆书、草书,易学、易写、易认,而且端庄古朴、典雅厚重,既有古老的艺术性又有现代的实用性,发展到今天,而她的实用性偶尔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印刷体中,人们更看重的是隶书的艺术性表现。

现书法创作中,没有谁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刻意强调艺术必须政治化了。

然而隶书创作的舒张个性、突出个人特点、强调变化等等,都使它的受众范围逐渐缩小、实用性逐渐减弱。

书法家更加注重的是专家的认同,创作时更多地考虑专业的审美需求和展厅效果。

于是,求新、求异、复古、夸张、变形,以突出艺术性为唯一目的,太多人认同或者太多人都在学习的风格,一律被目为“俗书”。

这就促使大家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从而使当今隶书的研究不断深入,创作风格千变万化。

还有的书家把汉碑与汉简融合,突出用笔的舒张自如,强调造型上的夸张和变化。

线条粗细相间,转角方折,长短不一,点画飞动、跳跃,变化万端。

在章法上,当代隶书对汉简的吸收,打破了汉隶多方正平整、用笔单调和章法的棋局、算子式与平均分布的形式,采用了活泼多样、不受束缚的章法形式。

有的纵有行、横有列,有的纵有列、横无行;有的纵横不刻意去安排,有的字距较大而行距较小,采用大小错落、上下错落的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隶书的整体表现美感,与当今书界盛行的展厅效应、视觉美感等妙合契同。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

隶书的定义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汉朝,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定义,不仅包括其书写形式和技法,更包括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一、隶书的书写形式和技法隶书是一种楷书的变体,相对于楷书来说,隶书的笔画更加方正、硬朗,字形更加规整、统一,整体呈现出一种严谨、庄重的气质。

隶书的笔画有“横、竖、撇、捺、折、钩、提、点”八种基本构成,通过这些基本构成的组合和变化,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

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结合、横平竖直、左右对称、上下相连、轻重相间、虚实相生”等。

二、隶书的历史背景隶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当时的秦朝已经使用了一种称为“小篆”的字体,但这种字体笔画过于简单,不利于书写和阅读。

因此,汉武帝下令创造一种新的字体,以便于书写、保存和传承。

经过多次修改和演变,隶书逐渐形成。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

在唐宋时期,隶书达到了顶峰,成为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隶书逐渐被楷书所代替,但仍然有一些书法家继续使用和发展隶书。

三、隶书的文化内涵隶书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和技法,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的笔画方正刚健、规整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严谨、庄重、稳健的品格;隶书的构造严密、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和追求完美的精神;隶书的笔画有轻重虚实之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隶书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许多重要文献和史书都是用隶书写成的,这些文献和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四、隶书的艺术价值隶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隶书的笔画方正、硬朗、规整,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可以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隶书的书写技法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国古代用来书写文字的一种书法形式,其书写特点明显,且有独特的美感。

隶书起源于商代文字,形式象征着卓越的外来文字,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隶书特点有三点:首先,隶书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字形态,在书写中采用垂直、水平以及斜体等经典形态。

其次,隶书笔势顺畅,笔画粗细有度,书写布局优美,意境博大。

最后,隶书中的每一个笔画,聚合了传统的艺术精神,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它具有启发作者、读者自身修养的功能。

此外,隶书还具有高雅的内涵,它表达的是传统的文化精神,融入着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使得隶书在文字表达上加深了所表达的文字形态。

因此,隶书给人一种很高雅、神秘的感觉,充满着一种古老的经典美,也见证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

隶书书写起来极具艺术感,也能够提高文字表达的效果。

它的每一笔,都能够释放出一种沉稳的气质,也能够在书写中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与思考。

因此,隶书是传统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种书写形式。

总之,隶书有着丰富而独特的书法特点,在中国书法艺术传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提升文字表达效果,也能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它代表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切美好,令读者在书写中体会到一种古老的经典美。

- 1 -。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书写文字,被认为是汉字的祖先。

隶书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隶书是一种以楷书为基础的书写文字,具有结构严谨的特点。

它的写法以笔画相连的方式,笔画结构清晰、字形大气、端庄俊雅,十分别致。

其次,隶书是表意文字,而非象形文字,它不仅把汉字物象符号化,还强调意义和内涵。

它相比其他文字,更能表达深刻的思想情感。

此外,隶书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发展和人们的创新,已经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无脊楷、双钩文、弯钩文、折钩文等。

最后,隶书追溯至古代,受到了广泛的传播。

它不仅在中国大陆,而且在日本、朝鲜、台湾等地也有流传,并在服装、建筑、雕刻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

以上就是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今天,隶书仍然被广泛运用,其精美的笔墨尽显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灿烂。

- 1 -。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

隶书的特点隶书是汉代艺术的巅峰,风格多彩,这是书法史上的进步。

隶书的书法特点是点画,继承了篆书的曲线美。

它是在篆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字体,形成了汉文化博大精深的艺术风格。

与篆书、楷书相比,隶书在点画、结构、构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隶书书法沉雄博大(一)、点画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成了方折,所以隶书的用笔有方有圆,方笔以骨力取胜。

圆笔以内在的力度取胜。

逆入平出,方折笔画较多,一般横画略粗竖画略细,大致横平竖直,规整而有变化。

长横(波横)似“蚕头雁尾,笔必三折”,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去,产生秀气美,要写出篆书的高古之气,不能写得浮薄无力。

隶书的直画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撇画变化多端,要写得飘逸,气势一贯。

捺画书写时出锋处有向上弯的意态,有飞动之意。

这些点画最能体现隶书特色的笔画。

隶书点画法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只有理解篆书中的圆,才能掌握隶书中的方。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是隶书笔画的基本特征。

(二)、结体篆书字体多为竖长方形结构,隶书字体宽平,与篆书竖势常态相反,由横势(左右)变为竖势。

笔画收缩竖笔,加强横展,既宽且整齐,又有弹性。

其字体圆润美观,体态婀娜。

体略侧身,布局精巧,宫体严密,蕴含精气。

并且在每个字符中突出显示多一个水平主笔划。

隶书间架结构隶书结体口诀:本出篆书,波磔新奇。

蚕头雁尾,雁不双飞。

掠画逆行,折角另提。

也可暗过,方行篆意。

因字立形,气韵生辉。

基本结构(三)、章法隶书的章法,最常见的是纵有行、横有列。

由于隶书结体扁平,因此,一般字距较大,而行距相对较小。

也有的隶书纵有行、横无列,如东汉的《石门颂》《张景碑》便是如此。

隶书《石门颂》隶书结字多取横势开放,纵势收敛,一般通篇布局茂密森严,气势博大,力量欲冲破碑面。

如《颜家庙碑》的章法取荗密之势,稳中有变,静中有动,一舒一敛,使章法纵向空阔灵透,行间的茂密与字间的疏朗形成对比,这种章法是汉碑中最常见的形式。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问:隶书作品类型并做简单介绍
答:"隶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规整而严谨的笔画,字形简洁利落,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以下是一些隶书作品类型的简单介绍:
1. 《孙子兵法》隶书: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典籍,以其精辟的兵法思想而著称。

隶书体的《孙子兵法》作品通过其独特的书法风格,突显了兵法的严肃性和智慧,使整个文本更具历史的沧桑感。

2. 《道德经》隶书: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以其深邃的哲理而著称。

隶书风格的《道德经》作品通过其方正的笔画,传达出道家思想的宁静与超然,体现了文字与哲学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3. 《千字文》隶书: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经典课文之一,内容涵盖了儒、释、道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

隶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以其独特的排列结构和工整的字体,呈现了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文化氛围。

4. 《唐诗三百首》隶书:
唐诗三百首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隶书风格的书法作品常常选取其中的名篇,通过其独特的字形和布局,展现了唐代文学的风采,
使诗意与书法相得益彰。

5. 《论语》隶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隶书体的《论语》作品通过其端庄的字形,突显了儒家思想的庄重与教育内涵,传达出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

这些隶书作品类型通过其独特的风格,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示了隶书在不同主题下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隶书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隶书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隶书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的字体风格,也是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有独特魅力的一种。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中的隶书,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本文将从隶书的起源、特点、桃李芬芳书法作品的魅力以及其对当代书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隶书,作为一种古老的字体风格,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正因为这种字体的古老和源远流长,才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隶书的特点之一就是其笔画饱满厚重,结字工整规范。

隶书在字形上讲究变化多样,每一个字的笔画线条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构思,给人一种沉稳而又雄浑的美感。

此外,隶书的布局也非常独特,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恰到好处,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美感。

总体上看,隶书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展现了中国书法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以其出色的隶书书法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和收藏家的关注。

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作者反复思考和精雕细琢的结果。

从字体的力度、书写的姿势到墨线的粗细、墨迹的颜色,桃李芬芳书法作品都力求完美无瑕。

在书法创作中,作者更注重意境的表达,注入自己对人生、自然、艺术的独特理解。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灵动和超凡脱俗。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体现在其对当代书法发展的积极影响。

桃李芬芳书法作品不拘一格,吸纳了各种书法风格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创新和突破对于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同时,桃李芬芳书法作品也倡导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古代隶书的美和魅力。

总而言之,桃李芬芳书法作品中的隶书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成为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一股新力量。

它在书法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影响着更多人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桃李芬芳书法作品能继续推动中国书法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因其遒劲有力、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而备受推崇。

隶书起源于汉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统治而创制出来的一种官方文书字体。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艺术书法,成为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线条的粗细变化非常明显,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清晰,形态刚劲有力。

其笔画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笔画的宽度与笔尖的压力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隶书的笔画粗细比楷书要大,而且笔画的粗细变化较为明显。

隶书的笔画起笔与收笔的方式也十分独特,常常是先用重墨描出笔画的宽度与形状,再用轻墨填充笔画内部的空白部分。

隶书的结构稳定,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美感。

隶书的结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

其中上部通常是平直的,中部则是起伏不定的曲线,下部则呈现出强烈的向下的趋势。

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隶书的整体线条非常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

隶书的美感强烈,主要体现在其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结构的稳健与流畅等方面。

这种美感不仅来源于隶书本身的特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隶书是一种具有高雅、严谨、庄重、正统等意义的书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艺术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独特的字体,具有粗细变化明显、笔画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等特点。

隶书不仅是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隶书虽然已经不再是官方文书的专用字体,但其在书法、艺术设计、印章等领域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一、隶书的结体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的字体。

有如下特点。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即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如图7-18所示。

图1 结体横向(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这也是隶书最主要的特征,即“蚕头燕尾”。

如图7-19所示。

图2 横画“蚕头燕尾”(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在隶变过程中,篆书简化为隶书基本上是遵循这两条规则。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比如“书”字,如图下图所示。

图3 小篆“书”图4 隶书“书”如图所示,小篆的“书”字除了中间的竖画大致相同之外,其他的笔画都作了变化。

小篆圆转的地方进行了方折;小篆纵向延伸的笔画被横向的拉直,并将小篆中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从而形成隶书的“书”字。

(四)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变过程中,化繁为简也是一大特征,为了书写便利和快捷,繁复的篆书圆转和粘连笔画被简化、断开,从而使自行更加简洁,书写更加便利。

因为篆字中是不用点画的,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如图7-22所示,“清”字的“水”形已变成了三点水。

图5 小篆“清”隶变过程(五)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 简介

隶书 简介

隶书简介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隶书发展隶书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1 隶书
隶书是中国古代常用书法之一,以其端正中直、规则严整、俊雅秀丽著称,是汉字美的象征。

汉字诞生以来,隶书便一直不断的在演变发展,日益健壮发达,并已形成了具有独特特点的浓用书籍。

2 特点
一、运笔漂亮:隶书以轻灵运笔、挥帘摇旗、流畅洗练,松放摇曳的节奏之美著称,有时神乎其神,威猛其气,有时云舒无穷,空灵自得。

二、构造有致:隶书以梳理疏密、调和间隔、节奏有致、正确整体布局、笔画神韵酬伐而著称,犹如一首婉约动人的乐章,让人耳目一新、耳顺藏香,醉心因此。

三、内容五色:笔墨精湛,格调自如,造型自由,表情丰富,空灵极致,可见其线条和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文字排布、形体轮廓完美无缺。

3 评价
隶书以其端庄中规中矩、严整有序、活跃流动、美观大方被誉为书法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古今书法家的一致肯定,成为中国古代杰出书法文明的象征之一。

隶书作品简单的鉴赏分析

隶书作品简单的鉴赏分析

隶书作品简单的鉴赏分析隶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一种文体,历史悠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及艺术感受。

隶书作品除了展现出极具古典风格的文学特点外,更巧妙地展示出古文字的美感,因此受到许多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结构形式以及美学特色等方面对隶书作品的特点进行简单的鉴定和分析,以期探讨出其特有的艺术韵味与美感。

一、隶书的历史演变隶书自古即有,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的隶书主要以《淮南子》、《荀子》为代表。

其特点是营构清楚、穿插设置等,具有极具结构性的文字组织形式。

隶书在汉朝时期更为发达,形成宽广的气势与高雅的容颜,以其优雅流畅的文字笔触,把名士们墨宝的智慧心得表达到淋漓尽致。

隶书在唐宋以后又有了深刻的发展,笔画变得更加细腻,书法的技法更加精湛,构图更加精妙多变,使得隶书文字变得更加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字特色。

二、隶书的结构形式隶书主要由贯字、花篆两大类构成,其中贯字是以一行行地连续排列的,结构规整,文字清晰;花篆是以比例图形表示的文字,结构更富有变化性,笔划多变而细腻。

隶书的构图多有巧妙,将贯字和花篆融汇其中,表现出文字独特的美感和艺术性。

三、隶书的美学特色隶书的美学特色在于其独特的字型结构,其结构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隶书的篆体、行体都有其精美的字型结构,包括挨首行,转行对齐,对比分析等。

此外,隶书还具有极高的文字表达艺术性,其文字和结构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隶书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一种文体,以其独特的文字结构构图以及象征性的美感,吸引着众多爱好者。

因此,尽管隶书的书写形式比较复杂,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文体,其实具有让人联想起浓浓古典之美的诗意洋溢的景致,并可以沉淀出释放出的美的思想。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以下是 7 条关于隶书的概念和特点的内容:1. 隶书啊,那可是书法中的一大瑰宝呢!它就像一位沉稳而内敛的智者。

看看《曹全碑》,那优美的笔画,蚕头雁尾,多有意思呀!隶书的特点之一就是笔画有波折,就像小波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是不是很神奇?2. 嘿,你知道隶书吗?它可不简单呐!它犹如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拿《张迁碑》来说吧,那粗重的线条,满满的力量感啊!隶书的横画常常写得特别长,就如同伸展开的双臂,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你说妙不妙?3. 哎呀呀,隶书这种字体可太有魅力啦!简直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看看《礼器碑》,那精致的结构,多让人惊艳啊!隶书的结构很有特点哦,扁扁的,像个小盒子一样紧凑,这独特的样子,你难道不想好好探究一番?4. 哇塞,隶书啊,那可是有着独特韵味的字体呢!你想想看,它是不是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就像《乙瑛碑》,那笔画的转折,多有韵味呀!隶书的蚕头雁尾不就是它最鲜明的标志嘛,就如同一个独特的符号,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来,是不是超酷的?5. 嘿哟,隶书真的好特别呀!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瞧瞧《石门颂》,那飘逸的感觉,绝了!隶书的线条变化多端,一会儿粗一会儿细,像个调皮的小孩子,这有趣的特点难道还吸引不了你?6. 哇哦,隶书可是书法世界里很重要的存在呢!它好像是一位优雅的女士。

就拿《华山庙碑》来说,那平稳的态势,太迷人啦!隶书的字形较为宽扁,这就像是给字穿上了一件宽松的大衣,多么有特色啊,你难道不喜欢?7. 哎呀,隶书啊,那简直是书法艺术中的一大亮点!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

看看那些经典的隶书作品,笔画转折处的韵味,让人陶醉啊!隶书的蚕头雁尾不正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嘛,这独特的风格,真的是让人流连忘返呀!我觉得隶书就是书法中超级棒的字体!。

隶书的书法特点概述

隶书的书法特点概述

隶书的书法特点概述书法艺术是由实用性演化而来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历代先贤们经过艰辛的探究与实践的结晶,是我国文化传统精粹的具体体现。

书法艺术就像一条大动脉,贯穿了我国的发展史,文明史。

我们一起来了解隶书的性情吧。

隶书的性情隶书是书法艺术中的佼佼者,更具体现书法艺术之真谛,也可谓是引领书法艺术的急先锋。

《宣和书谱》这样论述:“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又有古焉,自楷法则无古矣”。

其充分肯定了隶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正可谓承上启下,非其莫属。

追溯隶书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便使更清晰的明了隶书的未来趋势。

穷则思变,变则通,不变则亡矣。

然而总有些人在做螳臂之举,泥古不化。

殊不知,早在西晋,就有成公绥先贤在《隶书体》一文中作了精辟的论述。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

挽横引纵,左牵右绕。

长波郁拂,微势缥缈。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点折拨,掣挫安按。

缤纷络绎,纷华灿烂。

絪緼卓荦,一何壮观”。

从这段精彩的描述中,不仅告诉了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书法要素,看到了创作中的风姿,一张一弛,充分显现了丰富多变的隶书的造型之变化。

其实早在成功绥之前就有隶变之说,《夏承碑》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相传为蔡邕所作,究其艺术思想在其《释海》一文中写道:“且我闻之,日南至则黄钟应,融风动而鱼上冰,蕤宾统则微阴荫,蒹葭苍而白露凝。

寒暑相催,阴阳代行,远极则化,理乱相承。

”它用宇宙万象的变化发展来映照变化,书家能否以创造行为及其所作书法形象,充分体现自然之力,自然之象。

书法艺术是造型艺术,是极具抽象的艺术形式。

如何运用极具抽象的书法艺术形式去表述扑朔迷离的心理活动呢,这就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及要素。

那么怎样理解或诠释这种过程呢,不妨换位思考,用欣赏者的角度去杜衡。

如何欣赏书法艺术呢,成功绥在《隶书体》说道:“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

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是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它几乎遍及汉字书写历史上的各个阶段,历经千年,仍然风靡中国乃至亚洲各地。

历史上,隶书曾经是朝廷官方书体,其地位和中国楷书也无可比拟。

细究隶书的书写特点,可以分为笔法、形体和审美特色三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笔法是隶书的特色之一,其书写笔法比较厚重,细节多无痕,行书的主要特点是连续性,线条和韵部要求很高,书写时节奏要求自然有致,平仄比较明显,使得字距、笔重处处有分寸,质朴沉着。

其次,隶书形体非常流畅,对每一个字的塑造都非常用心,不仅要有美感,而且还要追求选字和组字的意境,让字的表达更加凸显出来,以凸显其笔锋。

隶书字体有一种威严的气魄,流形之美,沉稳大气,显示出一种肃穆、厚重、慎重、典雅的气质。

最后,隶书审美特色也是其独特之处。

隶书表现出一种仰慕神秘、追求至理的审美情趣,其字形比较大,直接体现出隶书所具有的威严之气,其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精准但又不失韵味的笔法来加以表现。

总之,隶书以其笔法、形体和审美特色,在古代中国书法领域屹立不倒,成为中华古典书法的一种持久的经典之作。

在继承和传承中国书法文化过程中,隶书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节点,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是一种精湛的书写技艺和审美情趣的融合体。

- 1 -。

隶书的蚕头燕尾之美

隶书的蚕头燕尾之美

隶书的蚕头燕尾之美隶书,是汉字中一种重要的书法形式,以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隶书源于秦代,盛行于汉代,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篆书圆转婉曲的线条向方折笔势的转变,为楷书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隶书的起源、特点、审美价值等方面,探讨其“蚕头燕尾之美”。

一、隶书的起源隶书起源于秦代,是为了简化篆书而产生的。

在秦代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推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篆书作为官方文字被广泛应用。

然而,篆书笔画繁复,书写起来费时费力,为了提高书写的效率,隶书的出现成为了必然。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汉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隶书的特点隶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蚕头燕尾”,即起笔处如同蚕头,收笔处如同燕尾。

隶书的线条粗细均匀,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隶书的结构平稳端正,横画长而直下斜落,略呈蚕头状,收笔时顿笔右行。

横画左收右放,两端粗细对比明显。

它的竖画多数是中间细、两端略粗,而且上下伸展,形如燕尾。

隶书的撇画和捺画粗重而短小,常常弯曲如弯月,充满着动感和活力。

三、隶书的审美价值隶书的美在于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

蚕头燕尾的线条变化多端,或曲或直,或轻或重,或缓或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在欣赏隶书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到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隶书的笔画粗细对比明显,结构平稳端正,富有动态之美。

这些特点使得隶书成为了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书法形式。

四、结论隶书作为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其独特的蚕头燕尾之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在欣赏隶书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还能够体会到汉字的深厚文化内涵。

隶书的出现,不仅使汉字书写更加便捷,而且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学习隶书,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隶书的赞美

对隶书的赞美

对隶书的赞美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古老的字体,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粗大,结构简洁,线条流畅,具有浓郁的古风韵味。

隶书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形式,更是为后世的书法家们提供了一种优美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我看来,隶书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法艺术,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赞美。

隶书的笔画粗大,给人一种厚重感和稳重感。

隶书的笔画粗大,是因为它的起笔和收笔都很有力,这种力度不仅体现在笔画的粗细上,更体现在笔画的形态上。

隶书的笔画形态简洁,没有太多的花纹和装饰,但却能够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内涵和气韵。

这种内涵和气韵,正是隶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隶书的笔画粗大,给人一种厚重感和稳重感,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气息。

隶书的结构简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简洁而优美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简洁,是因为它的笔画形态简单,没有太多的花纹和装饰。

但是,这种简洁却能够表现出一种优美的艺术效果。

隶书的线条流畅,是因为它的笔画起伏有致,线条流畅自然,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这种简洁而优美的感觉,正是隶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隶书的结构简洁,线条流畅,让人感受到一种简洁而优美的艺术风格。

隶书具有浓郁的古风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隶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它是中国书法中最古老的字体之一。

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隶书的笔画形态和结构,都具有浓郁的古风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这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正是隶书的独特魅力所在。

隶书的浓郁的古风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隶书是一种非常优美的书法艺术,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赞美。

隶书的笔画粗大,给人一种厚重感和稳重感;隶书的结构简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简洁而优美的感觉;隶书具有浓郁的古风韵味,让人感受到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这些特点,都是隶书独特魅力的体现。

在今天,隶书虽然已经不再是主流的书法艺术,但是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艺术概述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

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

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

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一)隶书的形成期1.程邈作隶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

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

这与史称隶书源自秦隶和小篆的面貌截然不同。

早期由于无出土资料佐证,秦隶多指秦诏版(小篆体),把大小篆之变体,统称为秦隶,秦及汉初官方通行的隶书。

二、隶书的发展(一)秦隶秦统一全国后,政事繁多,圆转的篆书书写太慢,已经不适应繁忙政务的文字工作,于是一种以方折笔代替圆转篆书的文字应运而生,这就是隶书,而秦朝时的隶书被称为秦隶,秦隶称为“古隶”。

隶书是由古汉字向现代使用的楷书过渡的字体,为汉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秦隶遗存近年来不断出土,主要表现形式为简牍。

简牍,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为未编成册之称。

实际是几种东西的总称,指的是竹简、木简、竹牍和木牍。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简牍代表作《云梦睡虎地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

其书写风格有较大的变化,可能反映了不同时期隶书的发展水平以及书写者的书写水平。

从整体上看,介于篆隶之间,而隶书的因素已经非常突出。

图1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二)汉隶汉隶即汉代隶书的统称。

汉隶是两汉时期的官方用字,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汉代隶书作品主要以碑刻为主,不同的是,汉代隶书碑刻作品风格各不相同,风格的差异使得作品各具特色,妙趣横生。

1.工稳端庄类作品有《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

(1)《华山庙碑》《华山庙碑》,全称为《汉西岳华山庙碑》,简称《华山碑》,也称《延熹华岳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立。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毁于地震。

碑文22行,每行38字。

碑额篆书“西岳华山庙碑”,碑书历受称颂,篆书碑额丽婉多姿,隶书碑文笔划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为汉碑佳品。

图2 西岳华山庙碑(2)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

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身高 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

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

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

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

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礼器碑》中正典雅,法度森严,飘逸而不失沉着,规整而不失畅快。

笔画以瘦硬为主,粗细变化明显,尤其是部分捺画,劲健有力,干脆利落,粗与细之间形成明显反差,平正于外,奇崛于内,体势变化看似平淡,而结体细细推敲却并不简单,布局疏朗,而字字重心稳固,通篇骨力通达,神完气足。

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图3 礼器碑(3)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又称《史晨碑》或《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

《史晨碑》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

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

前碑,隶书,无额,17行,行36字,后碑,隶书,14行,行36字山东曲阜孔庙。

《史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

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图4 史晨碑(4)乙瑛碑《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等。

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刻。

现存山东曲阜孔庙。

碑高198厘米,宽91.5厘米,厚22厘米。

隶书18行,行40字,无额。

后有宋人张雅圭题字二行。

碑刻内容为鲁相乙瑛代孔子后人上书汉廷,请设立一名掌握孔庙礼器的低级官吏,其级别为“百日卒史”,并提出此官任职条件。

图5 乙瑛碑(4)韩仁铭《韩仁铭》,石碑篆额题《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熹平四年立于荥阳。

《金石萃编》载:“石高六尺九寸,宽三尺八寸,字凡八行,每行存字十九。

”图6 韩仁铭(5)熹平石经熹平石经是指东汉于熹平四年(175年)开始刻写的儒家经典石刻留存下来残石。

熹平石经因为于汉熹平四年(175年)开刻而得名,又称《汉石经》。

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

内容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并《公羊》《论语》。

隶书字体方正,结构谨严,是当时通行的标准字体,史载为蔡邕所书。

东汉末年蔡邕、李巡等奉诏,为正定经本文字,以隶书一体写成,所以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刻石开始,陆续立于洛阳太学前。

此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史书多有记载。

图7 熹平石经2.方劲古朴类作品有《张迁碑》、《鲜于磺碑》(见第三节)、《西狭颂》、《校官碑》。

(1)《张迁碑》《张迁碑》又名《张迁表颂》,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

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

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

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

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图8 张迁碑(2)《西狭颂》《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是东汉建宁四年(171年)六月仇靖撰刻并书丹的摩崖石刻、隶书书法作品。

《西狭颂》有额、图、颂、题名四部分,篆额有“惠安西表”四字。

正文右侧刻有“邑池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和承露人。

颂在图之左,阴刻隶书20行,共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

颂之左为题名,隶书竖行12行,计142字。

记载武都太守李翕生平,歌颂其为民修复西狭栈道为民造福的政绩。

《西狭颂》粗犷雄强,字迹显得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

与陕西省汉中市的《石门颂》、略阳县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

图9 西狭颂(3)《校官碑》校官碑全称为《汉溧阳长潘乾校官碑》,简称《校官碑》或《潘乾碑》,纵148厘米,横76厘米,厚22.5厘米,16行,行27字。

图10 校官碑3.秀丽飘逸类作品有《曹全碑》(见第三节)、《刘熊碑》、《赵宽碑》等。

(1)《刘熊碑》《刘熊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名《刘孟阳碑》。

立碑年月不明,字迹近《史晨》《曹全》,极为遒丽流美,惜字迹漫漶。

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

其结字规矩整饬,用笔流美遒逸,布局疏朗清爽。

图11 刘熊碑(3)《赵宽碑》《赵宽碑》全称《三老赵宽碑》,又称《三老赵掾碑》。

赵掾即赵宽,掾不是名,而是古代属官的官职通称。

碑高1.10米,宽0.55米,厚0.17米。

碑额大篆书“三老赵掾之碑”。

六个大字竖排两行,字面纵17厘米,横11厘米。

全文23行,每行32字,行间细线分格,每格纵横各2.3厘米,呈正方格,落款为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

没有镌刻撰书文和立碑者姓名。

全文为汉代正隶694字,从裂后的拓片看,合缝处有7字受损伤。

碑已损坏,现残碑存青海省博物馆。

图12 赵宽碑4.宽博厚重类作品有《衡方碑》(见第三节)、《鲁峻碑》、《封龙山颂》。

(1)《鲁峻碑》《鲁峻碑》全称《汉司隶校尉忠惠公鲁君碑》,又名《汉司隶校尉鲁峻碑》、《鲁忠惠碑》。

东汉熹平二年(173年)四月立。

17行,行32字。

其书法方劲、厚重而丰腴,兼有萧散、古逸之致。

其字有大有小,欹正相生,布局活泼可爱。

碑阳与碑阴之字非出一手,而碑阴古朴自然,尤多天趣。

图13 鲁峻碑(2)《封龙山颂》《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碑立于汉桓帝延熹七年(164)。

碑高166厘米,宽100厘米。

15行,行26字,气魄雄伟,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

图14 封龙山颂5.雄放态肆类作品有《石门颂》(见第三节)、《杨淮表记》、《夏承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