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院系:城市与环境学院

课题:气压带和风带 __1101

指导老师:__

课时:第二章第二节 __

授课时间:35分钟联系方式: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基础知识,重点是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本节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既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最主要的成因,更强调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学生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涉与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但是,学生已经学习了热力环流知识和风形成的主要动力与其在近地面和高空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对其所生活空间的空气运动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认识和新的心理准备,降低了学习本节的难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单圈环流,三圈环流,以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2.观察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概括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分布规律.

3.学生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各个气压带的成因,并说出各气压带风带的属性特点.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2《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教材分析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平面图),并说出移动规律。通过理想地球单圈环流的铺垫,分步附加地球自转(地向偏向力)、公转(季节性移动)和海陆分布差异,得到三圈环流及其季节移动规律;得到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断裂和海陆高低压形势季节性转换现象,最终把推导得到的结论让学生明确下来。按发生规律绘制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极地、赤道冷热大势-极地高压、赤道低压-气压带相间分布-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风带风向判断-风带命名),说出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方向,在冬、夏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标示高低气压中心。

根据气压带风带性质对判定气候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移动规律。通过从理想假设出发不断附加条件,使模型逐步贴近实际,是简化复杂问题,探索其规律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推导过程的逻辑的严密性,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是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这是因为它不仅是课标明确要求的内容,更是下一节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前提,而气候因素又是自然环境中活跃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作为教学难点是因为它的推导过程比较严谨,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本节的内容是为了认识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形成机制,为后面的天气系统和全球气候的变化打下基础。本节授课过程中:一、通过不断的假设和图文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二、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三、借助PPT、数字星球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板图绘制和填图练习,训练学生图文转化及释图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这部分内容要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既要让学生理解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三圈环流最主要的成因,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并具备绘图说明其分布规律的能力。在熟练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后,还要求学生进一步阐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的季节移动规律。

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三圈环流形成原理,全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北半球气压中心;

3. 东亚和南亚季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2、理解海陆分布形成的北半球气压中心;

3、理解季风的形成、特点及其影响的范围。

三、教学难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

3、西南季风的形成

四、教学设计

1、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单圈闭合环流

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3、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表均一;形成气压中心

五、教学过程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和方法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

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

要求:

(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

(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3.2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3.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3.2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大版块组成。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本部分从大气环流的概念入手,然后阐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这部分主要分析了1月和7月,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然后阐述了东亚和南亚的季风。

1.综合思维: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季节移动及对气候的影响;分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并能运用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分析大气环流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重点)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PPT翻页笔、粉笔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以麦哲伦环球航行故事导入,并提出问题: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

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直吹着东南风。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教师讲解】

假设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地区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形成过程: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说课稿

气压带与风带形成说课稿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和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来展开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呢第一个方面是说教材

《气压带和风带》这一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二章第二节,从宏观上来讲,本章介绍的是地球上的水,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应用,又是后面研究自然带形成和分布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章节和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微观方面讲,本节主要介绍的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及对气候的影响,具有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特点。

第二个方面我将来说一下我的学生情况,我的学生是高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学习能力上,初步具备了地理分析的能力。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首先第一个维度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第二个维度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第三个维度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并且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这其中我设计本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以及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之所以把本块知识设为重难点主要是高一学生还未开设立体几何课程,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并且对前后知识起到衔接的作用

第四个部分我将和大家来重点分享一下下我的教学流程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课程目标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掌握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内容

1.气压带的分布与特点

–亚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低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的分布与特点

–北极地区风带

–副极地区风带

–赤道地区风带

–季风区风带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影响

–大气环流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影响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通过播放相关气象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并引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

首先,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区域类型。其次,讲解气压带和风带对世界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各地气候差异带来的生活方式、经济生产上的差异,并探讨如何适应和利用这些气候条件。

第三步:案例分析

通过一些具体案例,例如南亚季风、地中海气候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各个气温带和风带的具体气候条件,并分析其对当地农业、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四步: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为小组,就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从对气压带和风带的认识、气候条件和影响方面出发,进行交流和探讨,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五步:拓展

通过邀请地理专业人士或科普人员,进行现场或视频授课,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并引导学生探究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与应用。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和影响,认识到气候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创新思维。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

气压带说课稿人教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 学生能够描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情况。

- 学生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气象图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能力。 - 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增强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复杂性的认识。

- 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

- 全球主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

- 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差异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1. 引入新课

- 通过提问“为什么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如此之大?”激发学生的兴

- 简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探究活动

- 展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规律。 - 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对气候有何影响?

3. 知识讲解

-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理,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等因素。

- 详细介绍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温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的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 案例分析

- 选取具体地区(如撒哈拉沙漠、亚马逊雨林),分析其气候特征与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 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5. 总结与拓展

- 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 拓展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可能影响。

四、板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导入

篇一: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郯城县美澳学校许德建2011年7月16日19:25 魏延省于11-7-16 19:35推荐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递进,以问题为导向,多法并举,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一定不错。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教学设计

1、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

2、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

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

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集体讨论:

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

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

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

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

学生讨论

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

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合肥高升学校高一地理组备课笔记

备课时间:年月日主备人:於丙选复备人:张斌朱颜培孙娟

章节第二章课题气压带和风带课时课时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树立应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其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及几种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

教学过程

流程教学内容学生

活动

复备

复习旧知识

前面学习了有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知识,请同学们想一想: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在整个自然地理学习过程,这一节都是基础,在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4.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5.教法设计

设问式教学

提出假设条件分析得出结论(单圈环流)

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结论一(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结论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探究式学习

基本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

法。

基本思想:“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授新课学生小

启发

思维

得出

结论

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

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

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

造探究的气氛

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提出假

设条件

学生深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气压带和风带》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

(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

(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

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只讲授其中的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有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

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二)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课堂教学活动等,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

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

九、教学过程

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出现现象的原因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已有知识:世界上两大原始林带的位置与世界上荒漠面积

分布较广的区域。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森林带与荒漠带如此分布,以及两极

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原因吗?学习本节,帮大家解开这个迷。

聆听和思考

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以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中的热力环流形式,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如果我们将尺度

放大到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析,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

聆听和做笔记

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讲解: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

(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

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

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

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提出三个假设“①

地表均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

板图:将地球的半面展开,形成一个地平面,再将它转为

水平放置,那么请大家看看这个图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

流图有何联系呢?

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受热多的地方,两极受热少的

地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

的基础。

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南北半球各一个“单圈环

流”。

回忆画图,见活

动“理想状态赤

道与极地间热

力环流图”(图

2.9)。

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

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

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

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

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低纬环流(板图)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

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

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

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边对图文进行

观察、思辨,边

听讲分析。

式和做图比较法)

变式作图梳理关系

案例分析教学法巩固知识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

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

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

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

(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

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

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

也有。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详细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

根据低纬环流

的分析方法,阅

读教材P37,先

自主探究获取

知识,后听讲、

理解。

以平面简图的

形式按顺序绘

制北半球气压

带和风带示意

图,说出气压带

和风带分布情

况。

聆听、运用前面

所学知识思考、

作图、发表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