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在整个自然地理学习过程,这一节都是基础,在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2.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实践动手技能。
3.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以具体气候举例(二)过程与方法:1.以条件假设为基础,逐步探究,层层设问,逐渐以理论逼近现实,以培养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2.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与问题思考方法。
2.培养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归实践的认识,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而为社会生活服务。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基本思想理论:以条件假设为基础,逐步探究,层层设问,逐渐以理论逼近现实,强调学生探究学习。
1.提出假设条件一:地球表面均一,地球静止,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分析得出结论:(单圈环流)学生:画图示意并简述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提出假设条件二: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运动,太阳始终直射赤道。
分析得出结论:(三圈环流)学生:画图示意并简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完成气压带和风带表格。
3.提出假设条件三:地球表面均一,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变动。
分析得出结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学生:观察示意图并总结。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最新版)教案章节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让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类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等压线来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二:赤道低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赤道低气压带的概念2. 赤道低气压带的成因3. 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赤道地区等压线来理解赤道低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赤道低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三:副热带高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概念2.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3. 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副热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章节四:中纬度温带气压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
3. 让学生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概念2.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成因3. 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上的中纬度地区等压线来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的特征。
2.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中纬度温带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1.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在整个自然地理学习过程,这一节都是基础,在教材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的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4.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移动规律。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学以至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观。
5.教法设计设问式教学提出假设条件分析得出结论(单圈环流)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分析得出结论一(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否定其中条件之二分析得出结论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探究式学习基本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科学的价值观、科学方法。
基本思想:“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强调自主学习。
授新课学生小结启发思维讨论得出结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单圈环流不会存在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提出假设条件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得到假设①地球自转②地球不公转③地球表面均匀引导学生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层层导入,步步推进,带领他们分析问题。
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并绘出示意图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深入1、七个气压带形成机制有何差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3.能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农业、交通等的关系;4.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复杂关系。
教学准备:地理教科书、地理地图、卫星云图、经纬仪、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Step 2:知识讲解(20分钟)1.教师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并简要解释它们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
2.教师讲解如何利用气压计测定气压,以及气压变化和高低气压带的关系。
Step 3: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自由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并利用地图和图表等辅助材料进行分析。
2.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综合讲解(15分钟)教师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点,并进一步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和原因。
Step 5: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提供若干全球不同季节的气象信息,让学生分析气象数据和气压带、风带的关系,并探讨季风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关系。
Step 6:小结(10分钟)教师对整个课堂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概括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Step 7:课堂练习(1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检测掌握情况。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地理教科书和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农业、交通等的关系,并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
Step 9: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地理气候的理解。
教学延伸:1.对于有较强学习能力和兴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研究风力和风带的形成关系。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3.培养自然科学的探究精神二、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夏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名称、位置、成因3.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南亚地区季风的成因及特征、影响的范围三、教学难点1.三维空间中高空和近地面风向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读图法、讲授法、谈话法、列表比较分析,精讲多练为主。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六、课时安排二课时七、教学过程(引课)氟氯烃的生产与使用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因大量排放氟氯烃而产生的臭氧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课前复习: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思考: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一一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课标解读教学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解释实际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变化。
教学准备:1. 教案及课标解读。
2. 相关地图和图片。
3. 教学道具和模型。
教学过程:第一章: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存在。
2. 讲解: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说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对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气压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原因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2. 讲解:解释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对风带形成的原因,举例说明不同地区的风带形成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风带形成原因的理解。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 讲解: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续)4. 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问解答,加深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
第五章: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对天气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
二、目标分解
1、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
2、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三、重点难点
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并能正确绘制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名称及其移动规律。
四、课时安排
2个课时
五、教学过程
、低纬环流
①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高空形成高压;同时北极地面空气受冷收缩下沉,使得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带,高空形成低压,这时在同一水平面,近地面气流就要从极地流向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之下,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极地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也解决了我们。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并了解其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绘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三、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的绘制与理解。
四、教学课时:30分钟。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六、教学过程(一)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1、复习(预计用时约5分钟)【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相对气温高,空气就会膨胀上升;相对气温低,空气就会收缩下沉。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完成这个热力环流图(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图,如图一),其他同学也请在下面画一画。
【板书】如图一【提问】他画的对不对啊?【假设1】学生回答:对【讲评】:对。
中间气温高,空气就应该膨胀上升;两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再沿着气流的方向把整个环流圈整合起来。
非常正确。
【假设2】学生回答:不对。
【讲评】:那个地方不对啊?假设1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上。
假设2处不对:对了,很明显这个地方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气流方向应该是向下。
2、导入(预计用时约5分钟)【提问】同学们想一想,既然在局部地区的冷热不均能够形成空气环流,那么在全球的高低纬度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空气环流呢?(不要求学生回答)【导入】请大家结合教材36页第一段进行思考,看看什么是大气环流,并且试着概括处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
(学生看书,教师完成下列板书)【板书】2、2 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1、概念:2、特性:【讲述】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称为大气环流。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气候变化,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3.布置课后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喜欢探究自然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同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待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此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素养。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质量。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以下练习题:
a.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b.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
c.结合实际案例,解释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解答与反馈:学生完成后,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二上课前。
5.课堂互动: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活动,检验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6.课后作业:布置与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景泰五中张兴林班级:高一班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既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延伸和运用,又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为白银二中的学生,从智力因素看,基础知识较扎实,认知能力强,从非智力因素看,学习兴趣较浓,敢于表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通过学生参与演示,以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2、记住全球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分布规律和季节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个合作探究活动,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上台演示环流过程理解单圈环流、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激情。
四、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五、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演示法;引导分析法。
七、教学资源:导学案,多媒体课件,三圈环流演示道具,地球仪八、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二战期间日本利用气球造成美国火灾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学生:阅读课本第一段,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及形成的根本原因。
教师:简要复习热力环流,为学生探究单圈环流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
学生活动:结合导学案,各学习小组成员相互讨论完成合作探究活动一,然后由一个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探究活动一: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转偏向力,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
请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结论:________环流设问过渡:赤道和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教师点拨:不能维持。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

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认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探究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大气环流的概念2.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气压图,并让学生观察地图中的气压等值线与风带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气压等值线和风带的形成与何种因素有关。
2.讲授(25分钟)(1)大气环流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明确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总体情况。
在大气环流中,温带气候带之间会形成许多气压和风向的变化,并形成气压带和风带。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从热带气压带、副热带气压带、温带气压带、极地气压带四个方面讲解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并着重讲解由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温度差异,是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最主要原因。
(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从大陆性气候区、海洋性气候区、大西洋洋面气压、印度洋气压、南极洲地区五个方面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并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
(4)气压带、风带与地理条件的关系着重讲解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科里奥利力,该力导致气压带、风带的存在与方向。
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科里奥利力、地形、纬度等因素解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遗传规律。
3.实例演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释自己附近的气压带、风带确定本地的气候类型,并可以就本地气候类型进行喜欢或不喜欢的讨论。
4.课堂讨论与总结(10分钟)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就气压带、风带明确不清的地方进行分享,共同探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规律,并确定在不同地理条件下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四、教学方法差异化教学、课堂讨论、任务式教学、案例教学。
五、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教材、地图、气压图六、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问题。
2.实例指导:让学生在实际气象观察过程中,能够准确地选取气象元素分析、判断本地的气压带、风带所属区域。
教师招聘面试试讲: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3.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形成过程。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地理位置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阐述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3. 案例分析:以亚洲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当地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方法。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是否能够描述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2. 小组讨论观察: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身的教学体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让他们亲自记录和分析气压和风力的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案(优秀版)word资料地理教案设计科目:高中地理选自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课题名称: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授课类型:新课授课时间:40分钟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2、通过自主探究、推理式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动态形成过程及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教学方法】1、讲授法:边播放幻灯片边讲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
2、演示法:播放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动画,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3、谈话法:在讲解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探索,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学过程设计】一、回顾所学、新课导入教师:大气时刻在运动,而大气的运动形式复杂多样,其中最简单的形式就是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流,它发生的区域可以是小尺度的区域,比如说由于大气稀薄程度和湿度不同导致所接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的山谷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形成的海陆风【幻灯片展示山谷风和海陆风】,当然热力环流也可以发生在大尺度的区域,那么就全球而言,是否存在这样的环流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气压带、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 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这就要求学生应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示意图。
●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同时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但在本节内容中三圈环流的相关知识是学习的难点,但并不是重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三圈环流的结果即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两节课中学习了大气的运动,这些大气运动比较单一,为这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大气的运动这一知识也比较抽象,同学们虽然在物理上已经学过了分力和合力的计算,但是很难应用起来。
所以这一节课,如何清晰地展示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给学生一条清晰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识记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并掌握其形成原因。
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通过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知识学习,学会从简单现象到复杂现象的知识迁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近地面气压带、风带成因和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
(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教学重点: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成因过程和名称●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只讲授其中的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有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新授课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二)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课堂教学活动等,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九、教学过程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出现现象的原因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2年教学教材《 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优秀教案

晋江一中2021级高一地理导学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班级:座位号:姓名:授课教师:【课前准备】:一、课标要求绘出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二、学习目标1、学会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2、了解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规律及原因。
三、重点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与季节移动【课堂探究】:一、问题设计探究点一单圈环流假设大气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的地表运动;且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
请思考以下内容。
1、赤道近地面空气和极地近地面空气的垂直方向运动有和差异?两地近地面气压哪一个高?2、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在右图右侧地球外表上的近地面和对流层顶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的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4、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探究点二三圈环流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表运动;但地球作自转运动,太阳直射赤道。
请思考1、在图中填注各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并用箭头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用弯曲的箭头表示偏转后的风向。
2、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相同吗?气压带①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气压带②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气压带③的形成原因是,属于作用,④也属于作用形成。
3、三圈环流近地面有几个气压带和风带?4、气压带和风带分布上有何特点?探究点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假设条件:地表均匀1、图中A、B、C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哪里?对应哪一个节气?2、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是什么?3、气压带风带移动有何规律?4、假设黄赤交角变为零,气压带风带还会发生季节移动吗?为什么?四、课堂收获与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高考题经常涉及,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第二个课时学习后两个标题“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只讲授其中的第一个标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发展,学习困难较大。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有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新授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
带形成的关系及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二)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及其运动规律。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透明胶布、硬纸条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策略
1、通过作板图、课堂教学活动等,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
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2、“问题导学”、多媒体实物投影。
3、注意结合实际,多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4、引导分析法、假设推理法、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发散学生思维,巩固知识。
5、借助比较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动手、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
力。
九、教学过程
用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出现现象的原因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地图载体与启发教学,注重对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与应用,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地理思维过程构建本节课的程序与构造,结合一些典型的案例和图片,运用多媒体,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已有知识:世界上两大原始林带的位置与世界上荒漠面积
分布较广的区域。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森林带与荒漠带如此分布,以及两极
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原因吗?学习本节,帮大家解开这个迷。
聆听和思考
推进新课(教学法:引导分析法)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热力环流以及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中的热力环流形式,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如果我们将尺度
放大到全球范围内进行分析,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
聆听和做笔记
结合教材P36第一段内容讲解: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假设条件下的单圈环流
(教学法:板图分析法和假设推理法)
过渡: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
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
的运动,那么,地球的大气运动如何?我们提出三个假设“①
地表均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情况下探讨一下。
板图:将地球的半面展开,形成一个地平面,再将它转为
水平放置,那么请大家看看这个图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热力环
流图有何联系呢?
图中的赤道就是我们所说的受热多的地方,两极受热少的
地方,那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了。
这个就是地球大气环流
的基础。
综上所述,赤道和极地间形成了南北半球各一个“单圈环
流”。
回忆画图,见活
动“理想状态赤
道与极地间热
力环流图”(图
2.9)。
理想现实化一:附加自转条件(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启发
过渡: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地球是不断转动的,去掉地球
不自转的假设条件,仍假设太阳直射点不移动、地球表面是均
匀的,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
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低纬环流(板图)
(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
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2)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
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
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
边对图文进行
观察、思辨,边
听讲分析。
式和做图比较法)
变式作图梳理关系
案例分析教学法巩固知识
(3)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北、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
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
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
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
动,形成“极锋”。
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
(5)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
(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东北)风。
(6)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北、南)和向
南分流。
通过上述分析,30°N和60°N之间、90°N和60°N之间
分别形成了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7)综上所述,在北半球形成了“三圈环流”,南半球同样
也有。
可知:全球近地面分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详细讲解各个气压带和风带)
请观察并归纳它们的分布规律是: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变式拓展或堂上练习]
根据低纬环流
的分析方法,阅
读教材P37,先
自主探究获取
知识,后听讲、
理解。
以平面简图的
形式按顺序绘
制北半球气压
带和风带示意
图,说出气压带
和风带分布情
况。
聆听、运用前面
所学知识思考、
作图、发表看法
提问:如果选择航海,你是选择信风带还是西风带? 展现案例:贸易风和珍珠港事件
原因:地转偏向力对气流起主导作用,南风转为西南风,而且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在中纬度这个力不可忽视;中纬度地区温差大热量消耗大,上下对流旺盛,引起强劲的大风。
理想现实化二(再附
加公转条
件)
若考虑公转这一因素,三圈环流所造成的气压带和风带将会有何变化呢?试结合教材图2.11进行归纳。
地球公转→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 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
读图、思考 首尾呼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那么,地球上的两大原始森林带、荒漠带以及两极地
区气候特征的成因,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
流——多雨,形成森林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少雨,形成荒漠、少雨带。
收敛思维,聆听,思考
十、作业处理
1、A 、B 、C 、D 分别表示气压带或风带,请结合图中信息(图中箭头表示风带)判断A 、B 、C 、D 分别可以表示什么?在图中填写名称。
2、完成地理填充图上的练习;
3、分小组合作制作南半球三圈环流简易模型。
十一、板书设计
A B
C D
十二、教学预测
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有全面的了解,并且知道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同时提高其动手能力,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考虑到部分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初中地理知识薄弱的因素,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多联系图片和现实进行教学。
十三、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