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下册《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走近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 年11 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 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 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
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
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
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
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
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二、走近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 1929 年 11 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0 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
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
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三、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的美丽,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使其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和美丽之处,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让其能够深入思考科学的美丽之处。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没有美丽的一面?”引导学生思考。
2. 探究活动(25分钟)
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讨论并列举一些科学的美丽之处,例如:彩虹、太阳、星星等。然后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
b. 实验观察:选择一个实验,例如:水中的折射现象。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折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美丽之处。
c. 观察与分析: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 拓展活动(15分钟)
a. 学生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实验,进行展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其他同学了解到更多科学的美丽之处。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总3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质疑科学美
1.教师列举例子: 19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明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2.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3.教师归纳:
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 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完整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了解作者:见注1.
三、理清结构: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
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证观点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得出结论
四、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
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走近作者: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是美丽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篇1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课文分析
1、通读全文,字词疏通
2、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提出论点“科学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的。
第二部分(3-10)以威廉斯的科学歌舞表演论证科学之美。
第三部分(11-14)探讨科学美之源泉: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
3、总结全文思路:提出观点----阐述理由-----得出结论
4、重点部分探讨:为说明科学是美丽的,作者列举了那些理由,陈述了那些事实?
——三部分理由:天文物理学、物理学、数学
事实:画家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
科学家威廉斯用诗歌、乐曲、舞蹈
现代派雕塑家和画家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美
电子云、叶绿素、DNA、纳米等研究对象也是美丽的
全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课堂重点)
5、重点语句的理解
A、第一自然段的手法和作用——先抑后扬引起读者兴趣
B、第二段开头问句------设问句作用上强调,模拟读者语气,为下面正面立论做铺垫
C、第三段中运用的句式------排比反问句式
D、结尾的叹号和问号作用------感叹号加强反问力度;问号与读者对话、交流,既表现作者的自信,有不失对读者的尊重
(完整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对未来科学美教育的展望
加强科学美教育与其他 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 全面素质的提升。
进一步完善科学美教育 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推动科学美教育的发展。
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 学美的创作和实践,培 养更多的科学美爱好者 和创造者。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打 造互动式、沉浸式的科 学美教育体验,让学生 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 科学美。
精选教学内容
选择能够体现科学美的教学内容,如经典的科学实验、优 美的科学公式、和谐的自然现象等,通过引导和讲解,让 学生感受到科学美的存在。
创新教学方式
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 探索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和美妙。同时,借助多媒 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科学美。
营造科学文化氛围
科学美的内涵
简洁性
科学理论追求简洁性,即用最 少的假设和最简单的数学形式 描述自然现象。
对称性
科学中的对称性表现为自然规 律的普遍性和一致性,如物理 定律在各种条件下的不变性。
和谐性
科学中的和谐性表现为自然界 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 调一致。
科学美的表现形式
01
数学美
数学作为科学的语言,以其独特的符号体系和逻辑结构展现了科学美的
THANK YOU
感谢聆听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科学是美丽的》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科学是美丽的》教案名称: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掌握描述科学的美丽之处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习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2.学习使用词汇和表达方式来描述科学的美丽之处;
3.探索科学的实践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具;
2.宣传海报。
教学过程:
Step 1 自我介绍(5分钟)
教师通过个人经历介绍科学对其的影响和鼓舞,并鼓励学生分享与科学相关的经历,如参加科普活动、阅读科学书籍等。
Step 2 导入活动(10分钟)
教师展示宣传海报,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所展示的图像和文字。通过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美丽之处;引导学生提出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和疑惑。
Step 3 学习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5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具展示科学的定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实际例子,如科学在医学、工程、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
Step 4 描述科学的美丽之处(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如精确、系统、创造力、探索等,引导学生描述科学的美丽之处。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汇报结果。
Step 5 科学实践活动(3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如设计和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等。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向全班展示实践结果和心得体会。
Step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并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对他们个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并提醒他们要保持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科学是美丽的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湖州市交通职高王妙娟、史宇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文章,理清思路,把握主旨。
2.感受课文优美的语言,了解科学散文与科学论文的异同。
3.学习“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探讨“美是科学的”这
一认识,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1.如何欣赏科学散文。
2.了解科学散文与科学论文以及一般科普文章的异同。
【教学方法】1.精读、品评课文。
2.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互动学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几幅作品(用课件展示一系列图片),让学生谈感受。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科学本身,不是哪位大艺术家创作的,是大自然的科学现象。(教师出示这些画面的答案。)
展示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它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科学又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
这个概念是抽象、深奥的,因而我们许多人一直都认为科学是枯燥的,单调、死板、深奥和艰难的。但是有一位科学家告诉我们“科学是美丽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走近科学。
二、作者及评价
1.作者简介: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Dupont Fellow),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中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握有十一项美国专利。沈致远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
五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五科学是美丽的(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案:科学是美丽的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与美的关系,理解科学中的美,懂得如何欣赏科学美。
2.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1. 科学与美的关系。
2. 科学中的美。
3. 欣赏科学美。
三、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欣赏科学美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2. 案例分析和讨论结合。
3. 课堂讲授和小组合作结合。
五、教学过程
1. 开场小调:以科学与美的关系为话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2. 导入:翻阅相关的科学图片,欣赏并感受科学中的美,观看相关的科学视频,了解科学美的具体表现。
3. 学习科学与美的关系:讲解科学与美的关系,举例说明。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件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实物,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和思考,讨论它的美在哪里。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以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表现出它讨论的实物的美。
6. 总结:老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多读科学著作,欣赏科学美,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7. 作业:让学生选择一篇科学文章,通过学习科学知识来了解科学的美,并写一篇心得体会。
六、教学资源
1. 图书:《科学美学概论》
2. 视频:《科学美的展现》
3. 符合小组讨论的实物:全息影像仪、太阳能风车、激光打印机等。
七、板书设计
科学与美科学中的美欣赏科学美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精选五篇)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精选五篇)
第一篇: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通过研读课文,学习作者从表达中心出发,着重领会科学家、艺术家以多种形式展示科学之美的实例,从而使读者间接感受中心论点的论证方法。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科学之美,从而转变对科学的认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科技文研读的方法。【教学难点】
1、学习科技文的论证方法。
2、理解议论文中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的写法。【教学方法】质疑法、讨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5分钟)(教师从生活中的小知识讲起,表明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打消学生对科学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科学就是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从事这一行的科学家我们也总觉得他们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有位科普作家——沈致远将会告诉你:科学是美丽的。
二、走近作者:(5分钟)(教师介绍作者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1929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5课《科学是美丽的》word教案
1、学习作者从论证中心出发
2、了解课文的结构
3、通过本文的学习
。
1
2
3、通过本文的学习
。
掌通过本文的学习
发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语文教案
浣溪沙晏殊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教学
[*^~%@]
[^*@]
[*&^#@]
[&~@*%]
[#@^%&] 二.教学过程
三.思路点拨
还可以教给学生学会对比归类的学习方法,让学会举一反三地进行诗词的学习,比如在与作者其它词作【《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所表现的不同感情的比较中,领悟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另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诗歌的解读不是单一的,用自己既有的生活体验去解读诗歌才是最好的学诗方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歌的解读也同样如此。
四.练习举例
1、根据自己对《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词思想内涵的理解,结合作者的生平,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一段读后感。
2、阅读宴殊的《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和苏轼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试初步分析比较两首词所表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附:
《浣溪沙》(小阁重帘有燕过)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一霎好风声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答题要点:此词表现了作者优越闲适的生活,却又流露出索寞惆怅的心情。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答题要点: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科学是美丽的》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
3. 通过学习,结合参观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科学是新世纪的热点话题之一。在常人的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然而在科学家心目中,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沈致远便是这样一位科学家。
二、了解作者:见注1.
三、理清结构:
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请根据议论文“提出观点——论述观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学生速读课文,教师巡视点拨。
讨论明确:
文章共14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提出论点。
第3~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证观点
第11~14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得出结论
四、研读课文:
1.第一部分:作者提出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这个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2.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先从反面解题:“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
难的、枯燥的;提到科学家,就想到爱因斯坦的形象——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然后,作者模拟读者的语气提出
疑问:“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这个开头很有创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引起阅读的兴趣。
第2自然段正面立论:“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与上文“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但作者又提出一个设问:对科学之美,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答案是“责任在科学家”。科学家沉浸于科学美中,其乐融融,忘记了与大众分享。再用“但是”一转,举出李政道主编《科学与艺术》的事例。李政道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都是中国画大师,他们共同用中国画表现科学美,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是美丽的》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丰富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感受科学之美。
2、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的论证过程,掌握课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全文,体会科学之美;
2、学习作者间接描写科学之美的方法和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并能运用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提到科学,我们就会觉得深奥、难懂、枯燥,一讲到科学家比如爱因斯坦,我们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个白发怒张,皱纹满脸的形象。可是也有人说,科学是美丽的。那么,科学到底美不美呢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质疑科学美
19世纪英国着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光谱,使彩虹的诗意丧失殆尽。因此他说,科学不仅不美,还会破坏美感。
自古以来,明月被诗人反复吟咏,写出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民间也有不少关于月宫的浪漫传说: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嫦娥奔月……这些故事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可1969年阿波罗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传回的月球表面照片却是坑坑洼洼、像一张麻脸。更煞风景的是,什么玉兔、嫦娥、桂花树等等全属子虚乌有。
学生讨论:科学到底美不美
教师归纳:巡天归来再赏月,“天上一轮才捧出”的玉盘忽然变成了大麻脸,固然扫兴。但阿姆斯特朗从登月仓中跨出第一步踏上月球时,说:“我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人类自古梦想登天,如今美梦成真,这难道不美吗至于玉兔、吴刚、嫦娥,其实也并未真的失去。美国太空总署于1998年3月5日宣布勘探号太空船在月球南北极地表下找到大量冰态水。
2、感受科学美
学生阅读文章,找出作者所说的科学美。
a、原子中的电子云具有“云深不知处”的朦胧美。
b、生命之源叶绿素的神秘美。
c、生命之梯DNA双螺旋的活力美。
d、“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机构的精致美。
e、女孩爱钻石——碳的特殊形态美。
f、奇幻迷离千变万化的分形美。
3、走近作者
正如作者沈致远所说,科学是如此的美不胜收。那么,这个颠覆了人们对科学的传统认识、让我们领略到科学之美的沈致远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沈致远,江苏溧阳人。浙江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应邀赴美,先后在纽约理工大学等学校担任研究科学家、教授。后转工业界,现在杜邦公司任杜邦院士,从事高温超导电子学及无线电通讯等方面的研究。
沈致远在物理、电子、激光、微波等领域都有建树,发表了各种论文四十余篇,并拥有十一项美国专利。他曾多次应邀回国在各知名大学讲学,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致力于提倡科学文艺,从事科学散文及科学诗创作。其中文艺作品集结成书的有《体验美国》和《科学是美丽的》,后者由上海教育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后,佳评如潮,对科学散文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理清思路
速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
1.知识回顾:议论文的基本思路(结构)是什么
明确: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2.请你按照这一思路划出课文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科学是美丽的。
第二部分(第3-14自然段):分析论证。
第三部分(第15-17自然段):得出结论。
3.作者是如何提出“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第1自然段从反面入题,在常人眼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常人眼中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形象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2自然段从正面立论,点明论点:科学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美,美不胜收。这与上文“深奥的、严格的、艰难的、枯燥的”形成强烈的对比。
4.作者是采用什么论证方法来分析、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证明观点。
5.为了证明论点,作者重点举了什么例子引用了什么
明确:重点举了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威廉斯用写科学诗和科学歌舞表演的方式展示科学之美。引用了威廉斯的科学诗《碳是女孩之最爱》、《爱之力》、《黑洞之歌》、《物质化女孩》四首诗,层层深入地进行了评论分析。
6.诵读威廉斯的科学诗,体会其意味。
⑴朗读《碳是女孩之最爱》,思考:这首科普小诗告诉我们什么科普知识
讨论、明确:①碳是钻石的构成元素;②碳是生命之源,天外来客;
③碳可以在大气中循环;④碳是煤炭、石油的构成元素;⑤现代社会离不开碳纳米管。
⑵朗读《爱之力》这首科普小诗并体会其意味。
讨论、明确:威廉斯的这首小诗充满着女性所特有的细腻感情,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让我们体会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有了爱的科学会更加美丽!
⑶朗读并品味《黑洞之歌》。
明确:也许我们对这首诗还有着疑惑,还没有读懂,但是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威廉斯竭尽自己之所能来传播她一生挚爱的科学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让我们感动。领悟了这份热情,我们就会向科学又迈近了一步。
7.文章还举了什么例子来论证科学之美
明确:还以数学之美为例来论证。作者分别列举了:人体的曲线美,雕塑家和画家的几何视觉美,毕加索的怪异人像,奇幻迷离的“分形”图案来加以论证。
8.作者认为科学之美源于何处
明确: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这与开头的“深奥、艰难、枯燥”形成了鲜明对照。
9.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一般议论文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一般议论文在表达方式上以议论为主。而本文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写,与论述的对象有关。本文要论证“科学是美丽的”,而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对同一件事物,人们看法迥异。所以作者不靠大道理来说服别人相信科学美,而选择用科学家、艺术家对科学美的切身感受来感染读者。10.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在语言风格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语言既讲究准确、严密,又追求生动、活泼。
如多处使用设问句、反问句:“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不可思议!”“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责任在科学家……”“爱之力凌驾一切!科学家想到过吗”“一字之改,不是很风趣而又切题吗”“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等。
1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⑴主要采用了引证法、例证法。
⑵以叙述为主,夹叙夹议。
⑶语言准确、严密,而且生动、活泼,如设问句、反问句就有10多句。
三、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所领略了科学之美。科学是美丽的,攀登科学巅峰、发现科学之美并乐在其中的科学家也是美丽的。科学的美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科学研究对象的美、科学研究过程的美、科学研究成果的美、科学理论应用的美……”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感悟。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与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