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 教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能够分辨起点和终点;3.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4.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探究任务,并向全班呈现。

二、教学内容1. 起点和终点学生刚刚进入小学,对于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楚。

在本节课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通俗易懂地讲解这一概念。

教师可通过简单的例子,如学生从家里到学校的路线,告诉学生家里和学校都是起点和终点。

从此引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的概念。

2. 运动轨迹引入运动轨迹的概念,先简单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物体运动所形成的路径。

可使用一些图片、视频、模型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轨迹。

3. 运动方向在学生了解了运动轨迹的概念后,进一步引出物体的运动方向。

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看到物体在运动时的方向,并让学生转述出物体的运动方向。

三、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简单的迷宫,在迷宫的起点和终点处贴上纸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

参赛学生只能闭着眼睛,经过感觉走到终点,或在起点个终点之间走出一条通道。

最快完成并找到终点的组获得胜利。

2. 探究实验教师在课前已经准备好旧雨衣、水彩笔和纸,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验任务:让学生小组合作,用旧雨衣做出物体的运动轨迹,并在纸上标出运动的方向和起点和终点。

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实验的具体内容、步骤和流程。

3.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在完成任务后,通过展示自己的成果向全班讲解过程,分享经验。

4. 总结反思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享,并让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升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物体的运动轨迹和方向;3.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起点和终点概念不够清晰;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缺少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最新教科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第一步:画一条起跳线,将蛙头对齐起跳线,进行起跳。

第二步:当纸蛙落地时,要在纸蛙尾部画线。

第三步:用纸带做标记。

纸带一端标出起点,对齐起跳线,另一端画终点。

第四步:重复跳三次,记录纸蛙三次跳跃的距离。

3、我的课堂活动记录把跳得最远一次,用剪刀沿着终点线剪下,粘贴到活动手册。

三、研讨1、小组内哪只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越大,跳得越远。

2、观察张贴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明确关键词:起点、终点和距离3、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纸带一端对齐,比较长短。

纸带长,跳得距离远;纸带短,跳得距离就近。

4、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四、课堂练习1、一只青蛙从A跳到B,请画出起点和终点。

2、青蛙跳远比赛,最好的测量方法是(A )按步骤比赛在实验基础上研讨交流做练习的标识,比较距离大小。

总结课堂知识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课堂知识检测学生励志寄语:人生,就要闯出一条路来!为了事业,为了奋斗的人生,尽管失去许多,但有失必有得!而得到的往往会比失去的更重要,它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五、拓展提高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谁飞机飞得远。

六、作业布置用纸带测量比较其他物体的长度。

纸飞机比赛巩固知识点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总结课堂板书板书设计只有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素质、修养达到足够的积淀时,才能真正做到不说张扬之语,不干张扬之事,不逞张扬之能,处于低谷不颓废,遇到困难不退缩,一帆风顺不得意,成绩面前不炫耀,永远保持着踏踏实实、平平常常、自自然然的生活态度和格调,以成熟、豁达、自重、睿智处世做事,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3章《比一比》,详细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学会用直尺等工具比较物体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准确把握起点和终点,进行正确的比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粉笔、黑板、教学课件。

2.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若干长度不同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请学生观察铅笔,比较铅笔的长短。

2. 讲解概念:教师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3. 示范操作:教师演示如何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强调起点和终点的正确使用。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操作,用直尺比较铅笔的长短,并记录结果。

5. 交流讨论:学生汇报比较结果,讨论比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 巩固练习:学生用直尺比较其他物品的长短,进行巩固。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与终点的概念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直尺比较家中物品的长短,记录结果。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起点和终点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弯曲物体的长短,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学生的操作过程及指导;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导学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2.说一说:(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才能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天想比跳远,但不知道怎么比。

2.提问:你们能给它们出出主意吗?3.听学生发言,梳理学生交流的信息,板书学生的关键词:起点、距离、长度、终点……4.引导学生思考:(1)要想比谁跳得远,最重要的是什么?(2)怎么做到比赛公平?(3)怎样知道每只恐龙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5.小结:为了比赛公平,我们要确定起点和终点。

(板书课题)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引入上节课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恐龙设立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环节二:探索(指向目标1、2、3)学生活动2:青蛙跳远比赛1.试一试:每人领一个塑料青蛙玩具,让学生在桌上练习青蛙跳远。

2.说一说: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3.说一说: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教师活动21.恐龙们比赛跳远场地不够大,所以它们委托了跳远能手青蛙来代替它们比赛。

2.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3.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引导小结: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4.怎样和别人的青蛙比较距离呢?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

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课件展示:全班要统一比赛标准。

4.试一试: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5.比一比:(1)谁的青蛙跳得远?在纸带上画上起点、终点及时记录,每轮跳3次。

(2)小组内比较,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

5.比赛任务及要求:(1)画一条起跳线,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

(2)弹跳青蛙,注意在青蛙的尾部画一条终点线。

一年级科学2起点和终点

一年级科学2起点和终点

2.组间青蛙跳远比赛 (1) 学生活动:组间青蛙跳远比赛,用纸带记录跳远的结果。 (2)剪纸带: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把剪刀,完成记录后请大家用剪刀 沿着终点线把多余的纸带剪掉,然后组内用纸带比一比,谁的青蛙跳得 更远,把你们组跳得最远的那只青蛙的纸带,贴到前面的黑板上,来比 一比,哪个小组的青蛙跳得更远,好吗?
板块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起点和终点,确定起点和终点时进行公平比较的基础。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终点和起点》 公平 比较 谁跳得远? 统一: 纸条:距离 起点 终点
八、教学反思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 动之中,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我很善于评价学生,增强了 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 悦。
4.认同客观的记录青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5.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6.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需要,学会标记起点和终点 。 2、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 知道蛙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2)我们每个小组能不能把自己小组的冠军蛙跳了多远,展示给大家看呢? (教师可以提示:你们能不能比划一下你们的青蛙跳得有多远或想办法把 跳出的远近记录下来),让学生比划一下。 小青蛙起跳的位置,我们叫起点,那小青蛙跳出去之后的位置,我们也给 它一个名字——终点。
提问:会画终点吗?请一个小朋友来试一试。 课件展示一些青蛙不同方向的跳跃后停留的位置,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 终点。 设计意图:知道起点和终点的名称和作用,明确如何标记起点和终点。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2课《起点和终点》教案一. 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科学课程,对于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可能有些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还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鼓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2.学生观察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起点和终点标志物、运动物体。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运动物体,带有起点和终点标志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关注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运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通过操作运动物体,找出起点和终点,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起点和终点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有什么作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找出物体的起点和终点,并加以描述。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科学《起点和终点》教案

2.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目标1.比较需要公平。

2.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3.确定起点和终点。

二、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与同学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问题和提出自己的方法。

2.通过课堂探究活动能形成有意识的公平比较原则。

三、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或观察发现问题。

2.培养比较中的公平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比较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基本方法。

2.学会自己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了解比较需要公平,相同标准下的起点和终点是公平比较的需要。

教学难点:确定起点和终点的标准;要有统一标准,才能公平比较。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只青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一把直尺。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①请两个小朋友进行跳远比赛,采取不同起点起跳。

问问谁跳的远?设计意图:在观察中发现不同起点的两个小朋友究竟谁跳得远,并不公平。

②怎么才能让我们的跳远比赛更加公平呢?设计意图:学生联系体育运动会中的经验,自然想到需要统一起点。

③起跳的位置我们称为?落地的位置我们又称为?设计意图:巧妙引出课题,并且让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定义更加清晰。

(板书:起点和终点)二、聚焦课题1、开一场跳远运动会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运动健儿们!看!师:他们现在都在这个盒子里休息呢,那想让它们登场,我们就要把这场运动会策划的有声有色。

首先,我们先来确定一下“比赛场地”,大家有什么好的建议?生:踊跃回答,教师引导设计意图:引出纸带,不仅材料简单并且十分实用。

2、讨论方案师:好,“场地”我们已经准备好了,那么同学们接下来就是制定规则了。

规则如何制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师:同学们真聪明,和我们的跳远比赛一样,这次运动会啊同样要求起点和终点的设定。

那么起点和终点如何进行设定呢,谁有主意?生回答,教师引导师总结规则,在黑板上进行演示。

设计意图:先确定较为简单的起点标准,开放终点标准。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2起点和终点教科版我们先来进行一下热身运动,练习练习怎么让我们的青蛙跳起来。

(2)(出示图片:纸蛙)小朋友们看,青蛙上下有两条线,我们按的时候把手指按在上面的一条线上,按下去后小青蛙的身体是这样有点往后的,就像弹弹弓一样,往后拉,松手后,青蛙就能弹跳出去了。

我们来看个小视频,看看老师是怎么跳的。

(3)微视频:青蛙跳远。

(4)学生活动:试跳青蛙。

(组长拿出材料盒里的小青蛙,按照编号分发给对应的小朋友)(5)示意:会跳的举手。

活动结束后,组长将青蛙放回材料盒。

(设计意图:比赛前的热身运动,让孩子尝试怎么弹跳青蛙,吸引孩子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青蛙比赛打下基础。

)3、青蛙跳远比赛(22分钟)(1)做要求:接下去我们就要来进行比赛了。

老师给你们两人一个赛道。

起点的位置已经标注好了。

我们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远。

(2)谈话:老师这儿有一个视频,我们来看看小朋友是怎么跳远比赛的。

观看微视频:青蛙跳远比赛。

(3)(老师要考考大家刚才有没有认真观看)设问:小红蛙跳了几次?(师补充:不管远近每只青蛙只能跳三次,如果跳出赛道或跳到地上了,可以再来一次。

)一个小朋友的青蛙跳,另一个小朋友干什么?(提醒:做标记的时候,先按住青蛙不要动,然后再做标记)三次跳完以后,取最远的一次,还要标上什么?(板书演示:姓名写得大一点)(4)谈话:每个小朋友跳好以后我们四人小组中再来比比谁的青蛙跳得最远,找出小组中的冠军。

演示:冠军产生后,我们将冠军最远的一次用剪刀剪下来,然后贴到黑板上来。

(提醒:使用剪刀要小心,不要伤到手)想不想来比一下。

做的又快又好的小组奖励小青蛙哦。

(5)学生活动:青蛙跳远比赛。

(师巡视并适时指导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赛道上写上姓名,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活动结束后,要求将材料都放回材料箱里(小组长负责)。

(6)设问:大家看看,谁(第几组哪个同学)的青蛙跳得最远啊?(预设孩子可能起点没贴在一条直线上)引导孩子说出要对齐起点,确保比赛的公平。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和力》中的2.2《起点和终点》。内容主要涉及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以及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通过本节课,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过程。
3.起点和终点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物体运动案例进行分析,如小朋友从家出发走到学校的过程。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起点和终点的设置,让学生全面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物体运动过程。
1.观察并描述物体在直线运动中的位置变化;
2.理解起点和终点的含义,建立空间位置关系的认识;
3.初步运用逻辑思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为探索物体运动规律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探索有着极高的热情。在知识层面,学生对物体的简单移动有一定的认知,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空间概念,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较为模糊。在能力方面,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正在逐步发展,但表达运动过程时可能存在困难。在素质方面,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较强,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简单的物体移动,并对“移动”这一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起点和终点的概念,使他们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观察物体的直线运动,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运动概念打下基础。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22课《起点和终点》。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意义,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2. 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物体运动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图片、视频、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起点和终点标志牌、尺子、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日常生活中有关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赛跑、公交车站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有什么作用?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个起点和终点的实例,如小明的家(起点)到学校(终点),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身边的起点和终点,并用起点和终点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

5. 动手实践(1)分组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如小球、小车等),在桌子上设置起点和终点,观察并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位置和运动的方法实践活动:小球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找出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用文字和图画描述它们。

2. 答案: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完成作业,教师批改并给予评价。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更多的起点和终点实例,提高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比一比,谁更快》,具体内容为《起点和终点》。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物体运动速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比较方法,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起点和终点标识牌、计时器、尺子、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组织学生进行一场简单的短跑比赛,让学生观察比赛中的起点和终点。

(2)讨论:什么是起点和终点?起点和终点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小球,演示小球的滚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小球的起点和终点。

(2)讲解:起点是物体开始运动的位置,终点是物体结束运动的位置。

(3)提问: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组内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

4. 知识巩固(1)教师出示一系列物体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起点和终点。

(2)学生用学具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比较物体运动速度。

(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不同形状、材质的物体运动速度。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比较家中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记录在作业本上。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如:小车比玩具飞机慢等。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点和终点的理解程度,以及比较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2024秋)一年级上册2.2起点和终点教案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起点和终点”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起点和终点”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和“起点和终点”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起点和终点”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 运用起点和终点进行逻辑推理:
- 示例:在一次比赛中,小红在起点处排在第5名,在终点处排在第3名。请分析小红在比赛中的名次变化情况。
- 答案:小红在比赛中从起点处的第5名上升到了终点处的第3名,她超越了2名选手。
十.课堂
1. 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3. 运用起点和终点解决实际问题:
- 示例:小明从家出发去学校,家是他的起点,学校是他的终点。请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 答案:根据实际情况,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5公里。
4. 分析图形与几何中的起点和终点:
- 示例:在直线上,起点和终点分别位于线的哪两端?
- 答案:在直线上,起点位于线的左端,终点位于线的右端。
3. 实践法:教师设计各种实践活动,如模拟比赛、旅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实践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并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设备: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种图形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教师可以生动地展示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起点和终点”问题。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

标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引言:《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基本认知,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理解起点和终点在物体运动中的作用,为日后的科学学习和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一、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科学课程,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有限,因此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同时,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示范。

此外,一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较强,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描述、比较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的正确认知。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描述物体的运动轨迹。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如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准备相关教具(如小球、轨道等);设计实践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自带记录本和笔等学习工具;穿着适合活动的服装和鞋子。

3. 教学环境:教室及户外活动场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如汽车行驶、人跑步等),引导学生们思考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知道这些运动是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的吗?”通过导入新课让学生们对即将开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

《起点和终点》教材分析:《起点和终点》是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在前一课《在观察中比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已经初步意识到了比较时要公平。

本课将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用统一的测量标准和方法来进行比较。

本课的内容也为单元后面内容的学习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教材一共分为三个板块:聚焦、探索和研讨。

这三个部分是层层推进的,教材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聚焦板块通过“跳远比赛,怎样知道谁跳得更远?”展开,调动一年级学生跳远比赛中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引出起点和终点的概念。

探索板块进行青蛙跳远比赛,利用纸带来标记起点和终点。

研讨板块讨论哪只青蛙跳得最远,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想办法去尝试比较,意识到测量和比较时要确定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比较的时候要公平。

本课围绕“谁跳得远”这个问题展开,通过学生跳远比赛、青蛙跳远比赛,明确比较时要确定起点和终点,确定共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的上课对象是一年级,但不能将一年级的学生看成学科学的白纸,他们通过生活中的观察和经历、幼儿园中的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活动,已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逐步梳理出正确的比较谁跳的远的步骤,建构起正确的测量方法。

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我从以下四个维度来确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维度:1.共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知道跳的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长度)来表示和比较。

科学探究维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标出青蛙跳远比赛的起点和终点,并在纸带上标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2022新课标教科版一上2-2《起点和终点》

2022新课标教科版一上2-2《起点和终点》

2.起点和终点【教材简析】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对公平有了初步概念,知道了只有标准一样,通过相互对比才能确立结果。

从比较中也渗透了起点与终点的意识,这对于学生进行比较是有帮助的,也是对标准的统一这个规则概念的初步建立。

本节课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为了公平比较和准确测量,必须给每一次的比较和测量设置起点和终点。

通过问题引入,调动一年级学生体育课跳远比赛中比谁跳得远的原有体验,迁移到本节课需要探索的问题:比比谁的纸青蛙跳得远。

因为是比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创设不同形式的青蛙跳远比赛活动,从而让学生学会确定起点和终点,并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对于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还可以用纸带的长度来确定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纸带的长度与青蛙跳跃的距离有关系的。

【学情分析】现在的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中就已经开展过各项活动,而且在活动已经有了规则意识和确立比赛公平性的方法。

通过第一单元对植物的观察,也具备了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察方法和能力,同时在第一节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物体比较的方法,及根据物体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进行比较等技能。

但是这些方法和能力是支离破碎的,不成系统的。

因此,本节课中教师应该通过有结构的活动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梳理出正确比较测量距离的步骤,习得正确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认识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是测量距离的基本要素,知道利用纸带测量可以精准地比较出青蛙跳远的距离。

科学思维: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可以通过标识确定。

在两两比较、组间比较中分析青蛙跳远的远近。

探究实践:通过标记起点和终点,掌握在纸带上画出跳远距离的方法,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态度责任:感受工具的作用,知道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运用。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工具可以帮忙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青蛙跳远比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青蛙位置的变化,知道青蛙跳得远近可以用起点到终点的距离来表示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学生分析:
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
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
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
(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明确共同的起跳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小朋友们都参加过跳远比赛吗?那咱们现在就找同学比一比。

老师任选两位同学比赛跳远,故意让他们在不同的起点跳,无法比较谁跳的远,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无法判断谁跳的远。

然后让两位同学在同一起点起跳,并比较哪位同学跳的更远。

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师:从同一条线上开始跳,我们把这叫做起点,最后落地的地方,我们称为终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起点和终点。

(板书: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熟悉的跳远比赛,调动气氛,同时在同一条起点线上跳也为后面的青蛙跳远比赛的公平性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探究
热身运动:小青蛙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上,我们先把它们请出来。

我们在运动之前都要热热身,小青蛙们要比赛了,也要先热热身,我们先帮它们热热身吧。

(设计意图:比赛前的热身运动,让孩子尝试怎么弹跳青蛙,吸引孩子的兴趣,并体会小青蛙在跳的时候所出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为后面的青蛙比赛打下基础。

)任务一:淘汰赛,三局两胜
老师演示青蛙跳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利用大小两只青蛙进行三局两胜的比赛。

同桌两人一小组,选出每个小组跳的远的一只青蛙,注意要让两只青蛙在同一起点比赛,并且以同一标准确定终点位置。

每个小组选出获胜的一只青蛙继续参加接下来的比赛。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任务二:纸带标出最佳成绩。

终点怎么标呢?
板书演示:在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处画线。

(1)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一次跳,跳的很近,在哪标终点?
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

请同学上台配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2)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二次跳,这次跳得远了,可是跳歪了,怎么办?
演示:找到青蛙离起点最近的位置,画线作标记。

请同学上台配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3)板书演示:小青蛙第三次跳,头反方向了,怎么办?
演示:同样的方法,在离起点最近处画线作标记。

请同学上台配合老师标出终点位置,纸带对齐起点,标出终点位置。

(4)提问:三次跳远成绩,我们取哪次最为最终成绩啊?生:最远的那次。

师:将最远一次的线画长。

在纸带最远的标记折叠,用直尺割开。

并在代表青蛙最好成绩的纸带上写上姓名。

讲述:所以起点到终点的这段距离就是我们小青蛙跳远的距离。

(设计意图:利用黑板逼真的板演,渗透公平比赛的规则,引导孩子知道如何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并且让小组同学学会互相配合。


任务三:选出最长纸带
各组同学到讲台前对比纸带长度,对齐起点,比较终点,确保比赛公平。

师总结:对齐起点,比较终点。

观察起点对齐后的纸带,谁跳得最远?比出全班的跳远冠军。

(设计意图:通过孩子互相协作完成青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培养一年级孩子的团结协作能力,并且进一步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标识。

利用孩子间互相比较谁的青蛙跳得远,让孩子进一步意识到对齐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同学们选出了参加跳远比赛的青蛙,青蛙国王为了感谢大家,为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了礼物,老师为同学发小礼物作为表彰。

(三)拓展延伸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设计意图:让孩子在一个新的情境中进一步体验公平测量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起点和终点》一课是一年级第二单元《比较和测量》单元中的第二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或许有了初步的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从故事导入——起点和终点的确定——热身运动——青蛙跳远比赛——拓展延伸这几部分展开。

首先我以森林里动物们举办运动会,小青蛙也想参加比赛引入,抛出问题:怎么比出哪只青蛙跳得远?继而引出课题:起点和终点。

在探索和研讨部分,我反复用到起点和终点的确定,我以板书演示的方式,动静结合,配以童趣的语言和动作,让孩子们明确起点和终点的标示。

青蛙跳远比赛中我先让两人一组选出跳的远的青蛙,再对比全班青蛙所跳距离比出跳的最远的青蛙。

最终完成了教学目标。

同时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在课堂中教师讲得过多,学生交流得偏少。

这一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难度的,首先要学会让纸蛙跳起来,还要进行两人的比赛,最后全班来进行比较。

这样的课势必需要老师指导到位,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所以在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说方面怎样达到一个平衡,还需不断思考和磨练。

另外在奖励学生的时候如果也渗透进起点和终点的意识会更好。

教学是门艺术,还需不断磨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