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数学思想在集合题中的运用
高中数学专题学习:第1讲--集合思想及应用
第1讲 集合思想及应用一、知识梳理1.元素与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作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常用数集的符号: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a ∈A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A ,记作a∉A . 3.集合表示法列举法:将元素一一列出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特征性质描述集合.{})(x p I x ∈表示集合A 是由集合I 中具有性质)(x p 的所有元素构成的.4.集合的关系子集:如果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我们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记作A ⊆B ,读作A 含于B .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如果集合A ⊆B ,但存在元素x ∈B ,且x ∉A ,我们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真子集,记作A B .集合的相等:如果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集合A 与集合B 是相等的,记作A =B .集合关系与其特征性质之间的关系:设A ={})(x p x ,B ={})(x q x .如果A ⊆B ,则)()(x q x p ⇒.如果 )()(x q x p ⇒,则A ⊆B .5.集合的运算交集:由属于集合A 且属于集合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记作:A ∩B ,读作:A 交B .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 与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 并B .补集:对于一个集合A ,由全集U 中不属于集合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 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二、方法归纳1.解答集合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集合有关概念,特别是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对于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x p x ,要紧紧抓住竖线前面的代表元素x 以及它所具有的性质)(x p ;在读懂集合的基础上尽可能化简集合,化难为易,化隐为显是常用技巧;要重视发挥图示法的作用,通过数形结合直观地解决问题.2.注意空集∅的特殊性,在解题中,若未能指明集合非空时,要考虑到空集的可能性,如A ⊆B ,则有A =∅或A ≠∅两种可能,此时应分类讨论.3.数集的运算往往用数轴法.4.用Card (A )表示有限集A 的元素个数,则由A ⊆B ,可得Card (A )≤Card (B );由A =B ,可得Card (A )=Card (B );Card (∅)=0.5.容斥原理:Card(A ∪B )=Card(A )+Card(B )-Card(A ∩B )Card(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A ∩B )-Card(B ∩C )-Card(C ∩A )+Card(A ∩B ∩C )6.n 个元素的集合所有子集个数为n 2,所有真子集个数为n 2-1. 三、典型例题精讲【例1】若集合}4,,2,1{x A =,}1,{2x B =,A ∩B ={1,4},则满足条件的实数x 的值为 ( )A .4B .2或-2C .-2D .2 解析:根据}1,{2x B =,得42=x ,2±=x ,但}4,,2,1{x A =,由元素的互异性2≠x .∴2x =-.答案:C【技巧提示】牵涉到集合中的元素,必须考虑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又例:若3∉{1,a ,2a },求实数a 的范围.答案:a ≠0,±1,3,±3【例2】已知{}1+==x y y M ,{}1),(22=+=y x y x N ,则集合N M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 .0B .1C .2D .多个 【错解分析】根据M 为直线1+=x y 上的点集,N 为单位圆122=+y x 上的点集,∴N M 中元素的个数是2,选C .解析:根据{}1+==x y y M ,得R M =,为数集,{}1),(22=+=y x y x N 为单位圆122=+y x 上的点集, ∴=N M ∅.答案:A【技巧提示】用描述法给出的集合一定要先看代表元素,再看代表元素满足的条件.交集是由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又例:设集合{}1),(2-==x y y x A ,{}1),(22=+=y x y x B ,则B A 的子集的个数是( )A .0B .2C .4D .8解析:显然B A ,都是坐标平面内的点集,抛物线12-=x y 与圆122=+y x 有三个交点,即集合B A 有3个元素, ∴ B A 有8个子集.答案:D【例3】若C B A ,,为三个集合,A ∪B =B ∩C ,则一定有 ( )A .A ⊆CB .C ⊆A C .A ≠CD .A =∅解析:∵A ⊆(A ∪B ),(B ∩C )⊆ C又∵A ∪B =B ∩C ,∴A ⊆C , 故选A .答案:A【技巧提示】理解集合的运算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A ⊆(A ∪B ),(B ∩C )⊆C 就是交运算和并运算的重要性质.本题也可利用文氏图直接得出结论.集合中图形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将集合问题图形化,利用Venn 图的直观性,可以深刻理解集合有关概念、运算公式,而且有助于显示集合间的关系.又例:已知全集U =R ,则正确表示集合M ={-1,0,1}和N ={x | x 2+x =0}关系的韦恩(Venn)图是 ( )解析:∵N ={0,-1}, M ={-1,0,1},∴N M ⊆U .答案:B .【例4】设集合A ={x |x 2+ax -12=0},B ={x |x 2+bx +c =0},且A ≠B ,A ∪B ={-3,4},A ∩B ={-3},求a 、b 、c 的值.解析:∵A ∩B ={-3},∴-3∈A 且-3∈B ,将-3代入方程:x 2+ax -12=0中,得a =-1,从而A ={-3,4}.将-3代入方程x 2+bx +c =0,得3b -c =9.∵A ∪B ={-3,4},∴A ∪B =A ,∴B ⊆A .∵A ≠B ,∴B A ,∴B ={-3}.∴方程x 2+bx +c =0的判别式△=b 2-4c =0,∴⎩⎪⎨⎪⎧3b -c =9 ①b 2-4c =0 ② 由①得c =3b -9,代入②整理得:(b -6)2=0,∴b =6,c =9.故a =-1,b =6,c =9.【技巧提示】 由于集合中的元素是以方程的解的形式给出的,因此要从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和交、并集的含义进行思考.【例5】设集合A 、B 是非空集合,定义A ×B ={x |x ∈A ∪B 且x ∉A ∩B },已知A ={x |y =2x -x 2},B ={y |y =2x 2},则A ×B 等于 ( )A .(2,+∞)B .[0,1]∪[2,+∞)C .[0,1)∪(2,+∞)D .[0,1]∪(2,+∞)解析:A ={x |y =2x -x 2}={x |0≤x ≤2},B ={y |y =2x 2}={y |y ≥0},∴A ∪B =[0,+∞),A ∩B =[0,2] ,因此A ×B =(2,+∞),故选A .答案:A【例6】已知全集U =R ,集合A ={x |log 2(3-x )≤2},集合B ={x |5x +2≥1}.(1)求A 、B ;(2)求(∁U A )∩B .解析:(1)由已知得:log 2(3-x )≤log 24,∴⎩⎪⎨⎪⎧3-x ≤43-x >0,解得-1≤x <3,∴A ={x |-1≤x <3}. 由5x +2≥1,得(x +2)(x -3)≤0,且x +2≠0,解得-2<x ≤3.∴B ={x |-2<x ≤3}.(2)由(1)可得∁U A ={x |x <-1或x ≥3},故(∁U A )∩B ={x |-2<x <-1或x =3}.【技巧提示】本题考查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求解.又例: 已知全集U =R ,集合A ={y |-2≤y ≤2},集合B ={y |y =2x },那么集合A ∩(∁U B )等于 () A .{y |-2≤y ≤0} B .{y |0≤y ≤2}C .{y |y ≥-2}D .{y |y ≤0}解析:由题意易得:B =(0,+∞),∁R B =(-∞,0],所以A ∩∁R B ={y |-2≤y ≤0}.答案:A【例7】已知集合A ={x |x 2-6x +8<0},B ={x |(x -a )(x -3a )<0}.(1)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2)若A ∩B =∅,求a 的取值范围;(3)若A ∩B ={x |3<x <4},求a 的值或取值范围.解析:∵A ={x |x 2-6x +8<0},∴A ={x |2<x <4}.(1)当a =0时,B =∅,不合题意.当a >0时,B ={x |a <x <3a },应满足⎩⎨⎧ a ≤23a ≥4即43≤a ≤2,当a <0时,B ={x |3a <x <a },应满足⎩⎨⎧ 3a ≤2a ≥4即a ∈∅.∴当A ⊆B 时,43≤a ≤2.(2)要满足A ∩B =∅,当a >0时,B ={x |a <x <3a },∴a ≥4或3a ≤2,∴0<a ≤23或a ≥4;当a <0时,B ={x |3a <x <a },a ≤2或a ≥43,∴a <0时成立,当a =0时,B =∅,A ∩B =∅也成立.综上所述,a ≤23或a ≥4时,A ∩B =∅.(3)要满足A ∩B ={x |3<x <4},显然a >0且a =3时成立,∵此时B ={x |3<x <9},而A ∩B ={x |3<x <4},故所求a 的值为3.【技巧提示】(1)本题为集合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求参数的问题,涉及集合的运算,其转化途径常通过两个方面:一是分析、简化每个集合;二是利用两集合元素的性质.(2)本题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分类的关键点在于比较出a 与3a 的大小,进而将集合B 表示出来. 又例:已知集合A ={x |mx 2-2x +3=0,m ∈R }.(1)若A 是空集,求m 的取值范围;(2)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m 的值;(3)若A 中含有两个元素,求m 的取值范围.解析:集合A 是方程mx 2-2x +3=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集.(1)∵A 是空集,∴方程mx 2-2x +3=0无解.∴△=4-12m <0,即m >13.(2)∵A 中只有一个元素,∴方程mx 2-2x +3=0只有一解.若m =0,方程为-2x +3=0,只有一个解x =32;若m ≠0,则△=0,即4-12m =0,m =13.∴m =0或m =13.(3)∵A 中含有两个元素,∴方程mx 2-2x +3=0有两解,满足⎩⎪⎨⎪⎧ m ≠0△>0,即⎩⎪⎨⎪⎧ m ≠04-12m >0,∴m <13且m ≠0.四、课后训练1.已知集合P ={x |x 2=1},Q ={x |mx =1},若Q ⊆P ,则实数m 的数值为( )A .1B .-1C .1或-1D .0,1或-12.已知U ={2,3,4,5,6,7},M ={3,4,5,7},N ={2,4,5,6},则 ( )A .M ∩N ={4,6}B .M ∪N =UC .(∁U N )∪M =UD .(∁U M )∩N =N3.设I 为全集,S 1,S 2,S 3是I 的三个非空子集,且S 1∪S 2∪S 3=I ,则下面论断正确的是A .∁I S 1∩(S 2∪S 3)=∅B .S 1⊆( ∁I S 2∩∁I S 3)C.∁I S1∩∁I S2∩∁I S3=∅D.S1⊆(∁I S2∪∁I S3)4.设集合A={-1,1,3},B={a+2,a2+4},A∩B={3},则实数a=_____5.已知全集U=A∪B中有m个元素,(∁U A)∪(∁U B)中有n个元素.若A∩B非空,则A∩B的元素个数为() A.mn B.m+n C.n-m D.m-n6.设集合A={x|-12<x<2},B={x|x2≤1},则A∪B=()A.{x|-1≤x<2} B.{x|-12<x≤1}C.{x|x<2} D.{x|1≤x<2}7.设全集为U,且2011∈U,与2011∉(A∪B)意义相同的是()A.2011∈A∪B B.2011∉A或2011∉BC.2011∈(∁U A)∩(∁U B)D.2011∈(∁U A)∪(∁U B)8.设P和Q是两个集合,又集合P-Q={x|x∈P,且x∉Q},如果P={x|log2x<1},Q={x||x-2|<1},那么P-Q等于()A.{x|0<x<1{ B.{x|0<x≤1}C.{x|1≤x≤2} D.{x|2≤x<3}。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归纳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数学归纳法是高中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在代数学和数学分析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初中数学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学数学中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以及如何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
一、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数学归纳法是一种证明方法,通常用于证明由自然数组成的数列或命题,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步:证明当n=1时,命题成立。
第二步:假设当n=k(k≥1)时命题成立,并用此假设来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第三步:由第一、二步可知,对于集合{1,2…}中的每一个正整数n,命题成立。
二、应用举例1.证明1+2+…+n=n(n+1)/2对于此题,我们可以按照数学归纳法的步骤逐步解题。
第一步:当n=1时,1=1(1+1)/2,命题成立。
第二步:假设当n=k时1+2+…+k=k(k+1)/2,根据假设,当n=k+1时:1+2+…+k+(k+1)=(k)(k+1)/2+(k+1)=(k+1)(k/2+1)=(k+1)((k+1)+1)/2命题成立。
第三步:由第一、二步可知,对于集合{1,2…}中的每一个正整数n,命题成立。
因此,数学归纳法可以用来证明1+2+…+n=n(n+1)/2。
(注:此处省略了对不符合条件的情况的讨论)2.证明以下命题成立2的n次方大于等于n+1,其中n为正整数。
第一步:当n=1时,2的1次方大于等于1+1,命题成立。
第二步:假设当n=k时,2的k次方大于等于k+1,根据假设,当n=k+1时:2的k+1次方大于等于2(k+1)而(k+1)+1=k+2因此,当n=k+1时,命题成立。
第三步:由第一、二步可知,对于集合{1,2…}中的每一个正整数n,命题成立。
因此,命题为真。
三、数学归纳法的要点虽然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简单的证明方法,但是正确的运用还有一定难度。
下面是数学归纳法中需注意的要点:1.首先要确保递推式适用于所有的正整数。
2.要明确所要证明的命题。
3.要分清递推式、递推式中的变量和由递推式推出的式子。
浅谈结合函数思想巧解数列问题
浅谈结合函数思想巧解数列问题数列问题在数学中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类型,需要通过数学方法来求解。
而结合函数思想可以巧妙解决很多数列问题,本文将从基本概念开始介绍函数思想与数列问题的结合,然后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利用函数思想巧解数列问题。
一、函数思想与数列问题的结合在数学中,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它将一个集合的元素映射到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而数列则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的集合,可以看作是函数的一种特殊形式。
函数思想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定义函数或利用函数的性质来解决数列问题,可以简化问题的复杂度,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
二、利用函数思想解决数列问题的基本方法1. 定义函数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可以定义一个函数来描述数列的规律。
通过函数的定义,可以找到数列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数列问题。
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1)d,可以定义函数f(n) = a1 + (n-1)d,来直观表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定义函数,可以将数列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更容易解决。
三、实例分析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利用函数思想巧解数列问题。
实例一: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于等差数列an = a1 + (n-1)d,要求前n项和Sn = a1 + (a1+d) + (a1+2d) + ... + (a1+(n-1)d),可以定义函数f(n) = a1 + (n-1)d,然后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来求解。
根据等差数列的性质,前n项和可以表示为Sn = (a1 + an) * n / 2 = (a1 + a1+(n-1)d) * n / 2 = (2a1 + (n-1)d) * n / 2 = f(1) * n + d * n * (n-1) / 2,这样就用函数思想巧妙解决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
实例二:求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斐波那契数列an = an-1 + an-2,要求通项公式,可以利用递归函数的性质来求解。
高一数学 补集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举例(高三)
补集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举例在集合中,大家都知道补集有这样一个性质:U A C A U =)( ,可是你知道它到底有何作用呢?本文将通过几个例题与大家谈谈其作用.【例1】已知集合A={y|y 2-(a 2+a+1)y+a(a 2+1)>0},B={y|y 2-6y+8≤0},若A ∩B ≠φ,某某数a的取值X 围.分析:本题若直接去解,情形较复杂,也不容易求得正确结果,若我们先考虑其反面,再求其补集,同样也可以求解.解:易解得A={y|y>a 2+1或y<a}, B={y|2≤y ≤4},我们不妨先考虑当A ∩B =φ时a 的X围.如图由⎩⎨⎧≥+≤4122a a ,得⎩⎨⎧-≤≥≤332a a a 或 ∴3-≤a 或23≤≤a .即A ∩B =φ时a 的X 围为3-≤a 或23≤≤a ,而A ∩B ≠φ时a 的X 围显然是其补集.从而,易知所求X 围为{}332|<<->a a a 或. 【点评】一般地,我们在解题时,若正面情形较为复杂,我们就可以先考虑其反面,再利用其补集求得其解,这就是“补集思想”.【例2】若下列三个方程:x 2+4ax-4a+3=0,x 2+(a-1)x+a 2=0, x 2+2ax-2a=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试某某数a 的取值X 围.分析:本题的正面有七种情形需要考虑,而其反面只有一种,即“三个方程均无实根”.故先考虑其反面是捷径. 解:若三个方程均无实根,则有⎪⎪⎪⎩⎪⎪⎪⎨⎧<<->-<<<-⇔⎪⎩⎪⎨⎧<--=∆<--=∆<+--=∆023*******)2(4)2(04)1(0)34(4)4(2322221a a a a a a a a a a 或 123-<<-⇔a .设A=⎭⎬⎫⎩⎨⎧-<<123a x .于是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根的实数a 的取值X 围为⎭⎬⎫⎩⎨⎧-≥-≤=123a a a A C U 或【例3】若x 、y 、z 均为实数,且62,32,22222πππ+-=+-=+-=x z c z y b y x a ,求证: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分析:本题直接证明不仅情形较多,而且难于找到思路.若我们能够证明其反面不能成立,则就能肯定其正面成立.证明:假设a 、b 、c 均小于等于0,则a +b +c ≤0,又a +b +c =x 2-2y+y 2-2z+z 2-2x+π=(x-1)2+(y-1)2+(z-1)2+π-3>0恒成立,∴假设错误,故原命题成立,即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大于0.【点评】本题实际是一种反证法,反证法从某种角度看就是“补集思想”的一个应用.总之,“补集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很广,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多次应用,希望同学们要熟练地应用它,这将会给你的解题带来很大的帮助.【例4】已知函数()12)2(2422+----=p p x p x x f ,在区间]1,1[-上至少存在一个实数c 使()0>c f ,某某数p 的取值X 围.分析:本题的正面情形复杂多样,需要讨论考虑.故先考虑其反面是捷径.解:设所求p 的X 围为A ,则=A C R {|p 在]1,1[-上函数()()}01222422≤+----=p p x p x x f注意到函数的图象开口向上⎪⎩⎪⎨⎧≤++-=-≤+--=∴012)1(0932)1(22p p f p p f ⎭⎬⎫⎩⎨⎧≥-≤=∴233|p p p A C R 或 ∴⎭⎬⎫⎩⎨⎧<<-=233|p p A 【例5】m 为什么数时,方程0sin sin 2=+-m x x 无实根.分析:此题若正面解,可判别式小于0和1sin >x 讨论出的取值X 围或讨论二次函数的两种情况,列出关系式,但这需要一定的技巧.若从反面考虑取其补集,可避免讨论,迎难而解.解:原方程变形、整理:m -=-41)21(sin 2,若方程有实数解,则1sin 1≤≤-x ,49)21(sin 02≤-≤∴x ,故412≤≤-m .取其补集得, 当41>m 或2-<m 时,方程0sin sin 2=+-m x x 无实根.。
第8节 排列组合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模型
排列组合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及模型(一).分类讨论的思想:许多“数数”问题往往情境复杂,层次多,视角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不同的侧面,把原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分而治之,各种击破。
例.已知集合A 和集合B 各含有12个元素,A B 含有4个元素,求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C 的个数:1)C A B ≠⊂ 且C 中含有3个元素,2)C A φ≠ 解:如图,因为A ,B 各含有12个元素,A B 含有4个元素,所以A B 中的元素有12+12-4=20个,其中属于A 的有12个,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有8个,要使C A φ≠ ,则C 中的元素至少含在A 中,集合C 的个数是:1)只含A 中1个元素的有12128C C ;2)含A 中2个元素的有21128C C ;3)含A 中3个元素的有30128C C ,故所求的集合C 的个数共有12128C C +21128C C +30128C C =1084个(二).等价转化的思想:很多“数数”问题的解决,如果能跳出题没有限定的“圈子”,根据题目的特征构思设计出一个等价转化的途径,可使问题的解决呈现出“要柳暗花明”的格局。
1.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例.某人射击7枪,击中5枪,问击中和末击中的不同顺序情况有多少种?分析:没击中用“1”表示,击中的用“0”表示,可将问题转化不下列问题:数列1234567,,,,,,a a a a a a a 有两项为0,5项是1,不同的数列个数有多少个?解:1)两个0不相邻的情况有26C 种,2)两个0相邻的情况有16C 种,所以击中和末击中的不同顺序情况有26C +16C =21种。
2)不同的数学概念之间的转化例.连结正方体8个顶点的直线中,为异面直线有多少对?分析:正面求解或反面求解(利用补集,虽可行,但容易遗漏或重复,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三棱锥对应着三对异面直线,因而转化为计算以正方体顶点,可以构成多少个三棱锥)解:从正文体珠8个顶点中任取4个,有48C 种,其中4点共面的有12种,(6个表面和6个对角面)将不共面的4点可构一个三棱锥,共有48C -12个三棱锥,因而共有3(48C -12)=174对异面直线。
(完整版)集合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例析
集合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例析河北 赵春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信息社会越来越多的要求人们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提出问题和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越来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考查,这已成为高考热点问题.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最常用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特结合同学们已经学过的集合中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点归纳如下,以扩大读者的视野.一、等价转化思想在解集合问题时,当一种集合的表达式不好入手时,可将其先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比如:将A B I = B 或将A B U = A 转化为B A ⊆,将()()U U A B U uu 痧转化为()U A B I u ð,将()()U U A B I u u 痧转化为()U A B U uð等. 例1 已知M ={(x ,y)| y = x +a},N ={(x ,y)| x 2+y 2= 2},求使得M N I =φ成立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M N I =φ等价于方程组22,2.y x a x y =+⎧⎨+=⎩无解。
把y = x +a 代入方程x 2+y 2= 2中,消去y ,得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x 2+2ax +a 2-2= 0。
①问题又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①无实根,即△= (2a)2-4×2×(a 2-2)<0,由此解得a >2或a <-2。
故所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a | a >2或a <-2}。
评析:在理解集合符号的基础上,准确地将集合语言转化为初中已学过的数学问题,然后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把问题解决.这种转化可以把抽象知识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提高解题效率.二、分类讨论思想解答集合问题时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解题过程中,解到某一步时,不能再以统一的方法、统一的形式继续进行,因为这时被研究的数学对象已包含了多种可能的情形,必须选定一个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划分成几个能用不同形式去解决的小问题,将这些小问题一一加以解决,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例2 设集合A = {x | x 2+4x = 0,x ∈R},B = {x | x 2+2(a +1)x +a 2-1= 0,a ∈R ,x ∈R },若A B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高考数学 高频考点归类分析 集合思想的运用(真题为例)
集合思想的运用典型例题:例1. (2012年江苏省10分)设集合{12}n P n =,,,…,*N n ∈.记()f n 为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集合A 的个数:①n A P ⊆;②若x A ∈,则2x A ∉;③若A C x n p ∈,则A C x np ∉2。
(1)求(4)f ;(2)求()f n 的解析式(用n 表示).【答案】解:(1)当=4n 时,符合条件的集合A 为:{}{}{}{}21,42,31,3,4,,,, ∴ (4)f =4。
( 2 )任取偶数n x P ∈,将x 除以2 ,若商仍为偶数.再除以2 ,··· 经过k 次以后.商必为奇数.此时记商为m 。
于是=2k x m g ,其中m 为奇数*k N ∈。
由条件知.若m A ∈则x A k ∈⇔为偶数;若m A ∉,则x A k ∈⇔为奇数。
于是x 是否属于A ,由m 是否属于A 确定。
设n Q 是n P 中所有奇数的集合.因此()f n 等于n Q 的子集个数。
当n 为偶数〔 或奇数)时,n P 中奇数的个数是2n (12n +)。
∴()()2122()=2nn n f n n +⎧⎪⎨⎪⎩为偶数为奇数。
【考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计数原理。
【解析】(1)找出=4n 时,符合条件的集合个数即可。
(2)由题设,根据计数原理进行求解。
例2.(2012年上海市理18分)对于数集12{1,,,}X ,n x x x =-L ,其中n x x x <<<<Λ210,2≥n ,定义向量集{|(,),Y }X ,X a a s t s t ==∈∈r r . 若对于任意1Y a ∈u u r ,存在2Y a ∈u u r ,使得120a a ⋅=u u r u u r ,则称X 具有性质P. 例如{1,2}X 1,=-具有性质P.(1)若x >2,且},2,1,1{x -,求x 的值;(4分(2)若X 具有性质P ,求证:1∈X ,且当x n >1时,x 1=1;(6分)(3)若X 具有性质P ,且x 1=1,2x q =(q 为常数),求有穷数列n x x x ,,,21Λ的通项公式.(8分)【答案】解:(1)选取1(,2)a x =u u r,则Y 中与1a u u r垂直的元素必有形式),1(b -。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谈集合思想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在小学数学中渗透着集合思想,它是基础知识的灵魂,在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往往不直接出现集合的概念、名称、符号和运算,而是结合数学基础知识内容,采用直观手段,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集合图画来渗透集合的思想。
如果能使它落实到我们学习和应用的数学中去,那么将对我们学生将来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
我们的教师要感知到这些内容中存在集合的思想,要做教育的有心人,在适当的时候有意点拨,让集合思想在小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扎根。
关键词:集合概念思想关系渗透集合论是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基本分支,在数学中占据着一个极其独特的地位,其基本概念已经渗透到数学的所有领域。
1874年,集合论的创始者德国数学家G.康托尔摆脱了“数”的限制,首次提出了集合的概念。
他对集合所下的定义是:把若干确定的有区别的(不论是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合并起来,看作一个整体,就称为一个集合,其中各事物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在集合概念的基础上,定义了集合的子集、幂集、并集、交集以及集合到集合的映射等一系列概念。
一年级教材是怎样渗透集合思想的呢?先请看这样一个案例:案例:【一年级上册】出示一队小朋友排排站的情境(如图),其中一位小朋友说:从左数我排第6,从右数我排第5,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人?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吗?生1:我是看图数出来一共有7人。
生2:这个图不对,这个小朋友说从左数他排第6,但是我们看到的他前面只有3个人,那他不是排第4了?师:那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生3:这个题目不能看图数,因为有些小朋友被大树挡着了,你数不到的。
师:你怎么知道有些小朋友被树挡住了?生4:因为那个小朋友说他从左数是排第6,而我们只看到4个人,所以他前面的2棵数挡住了2个人。
师:哦!原来是这样的,那既然有些小朋友被大树挡住了,我们看不到,那看图一个个数的方法好不好?生5:也可以一个个地数,因为那个小朋友又说从右数他排第5,所以第三棵树后面也有一个小朋友被挡住了,这样每棵树后面都有一个小朋友,1、2、3…一共有10个人.师:分析得真不错!生6:这样一个个数太麻烦了,我用算式6+5=11(人)生:不对不对,上面这个同学说一共有10个人,你怎么算出来是11个人呢?师:是啊,可不能是两个不同的答案啊!我们问问他6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生:6表示从左数他排第6,5表示从右数他排第5。
[全]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含详细分析和例题解析)
[全]高中数学:分类讨论思想(含详细分析和例题解析)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题目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然后对每个类别级别进行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将各类结果进行综合,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一个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分解(或分割)成若干个基础性问题,通过对基础性问题的解答来实现解决原问题的思想策略。
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逻辑方法,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在高中数学中,分类讨论时非常重要的一种解题思路,每次高考的数学试卷中,必然会有需要用到这种思想方法的题目。
一、分类讨论的要求及其意义1、分类讨论的要求:首先要确定讨论对象以及所讨论对象的全体的范围;其次确定分类标准,正确进行合理分类,即标准统一、不重不漏、分类互斥(没有重复);再对所分类逐步进行讨论,分级进行,获取阶段性结果;最后进行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2、分类讨论的因素:(1)由数学概念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绝对值的定义、不等式的定义、二次函数的定义、直线的倾斜角等。
(2)由数学运算要求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除法运算中除数不为零,偶次方根为非负数,对数运算中真数与底数的要求,指数运算中底数的要求,不等式中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负数,三角函数的定义域,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公式等。
(3)由性质、定理、公式的限制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函数的单调性、基本不等式等。
(4)由图形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二次函数图象、指数函数图象、对数函数图象等。
(5)由参数的变化而引起的分类讨论:如某些含有参数的问题,由于参数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所得的结果不同,或者由于对不同的参数值要运用不同的求解或证明方法等。
二、分类讨论思想的原则为了分类的正确性,分类讨论必需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在中学阶段,我们经常用到的有以下四大原则:(1) 同一性原则:分类应按照同一标准进行,即每次分类不能同时使用几个不同的分类根据。
小学数学集合思想总结
小学数学集合思想总结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而数学中的集合思想则是数学思维的基础之一。
通过对集合思想的学习和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下面我将对小学数学中的集合思想进行总结,希望对于读者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集合。
集合是指由一定对象组成的整体,这些对象称为集合的元素。
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表示集合的元素。
集合常用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叙述法。
例如,集合A={1,2,3}表示A 是由元素1、2、3组成的集合。
集合B={x|x是整数,0<x<5}表示B是由大于0且小于5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
如果一个集合A的所有元素都属于另一个集合B,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用符号"A⊆B"表示。
如果A是B的子集,且B也是A 的子集,我们就说集合A和B相等,用符号"A=B"表示。
例如,集合A={1,2}是集合B={1,2,3}的子集,用符号"A⊆B"表示。
而集合C={1,2,3}既是集合A的子集也是集合B的子集,所以集合A和B相等,用符号"A=B"表示。
集合之间还可以进行交集、并集和差集运算。
如果集合A和B的交集不为空,那么称A和B是交集非空的集合。
如果集合A和B的交集为空,那么称A和B是不相交的集合。
集合A和B的交集表示为"A∩B",它是由A和B的共同元素组成的集合。
集合A和B的并集表示为"A∪B",它是由A和B中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
集合A和B的差集表示为"A-B",它是由属于A但不属于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集合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问题。
例如,我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某班级有50个学生,其中30个学生喜欢篮球,20个学生喜欢足球,同时喜欢篮球和足球的学生有10个。
数学思想方法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
数学思想方法在排列组合中的应用安徽李庆社排列组合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举例说明如下,供同学们参考。
(1)分类讨论的思想许多“数数”问题往往情境复杂,层次多,视角广,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问题时,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一个不同的侧面,把原问题变几个小问题.分而治之,各个击破.【例1】已知集合和集合各含有12个元素,含有4个元素,求同时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集合的个数:(1),且中含有3个元素;(2)(为空集).分析:该题是1986年的高考题,可算是高考试题里“数数”问题第一例,此题单纯利用集合的概念及运算显然无法解决,如图所示,中的三个元素的取法不只一类,可考虑分类解之.解:因为、各有12个元素,含有4个元素,所以中元素的个数是(个).其中,属于的元素有12个,属于而不属于的元素有8个,要使,则组成中的元素至少有一个含在中,集合的个数是1)只含中1个元素的有个.2)含中2个元素的有个;3)含中3个元素的有个.故所求的集合C的个数共有++=1084(个).(2)等价转化的思想很多“数数”问题的解决,如果能跳出题设所限定的“圈子”,根据题目的特征构思设计出一个等价转化的途径,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呈现出“柳暗花明”的格局.①具体与抽象的转化【例2】某人射击7枪,击中5枪,问击中和未击中的不同顺序情况有多少种?分析:设击中用“1”表示,未击中用“0”表示,那么我们考虑的问题就转化为下列问题:数列、、、、、、中有5项是1,两项是0,不同的数列数目有多少个?解:(1)两个“0”不相邻的情况有种.(2)两个“0”相邻的情况有种.所以,击中和未击中的不同顺序情况有(种).②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转化【例3】连结正方体8个顶点的直线中,为异面直线的有多少对?分析:正面求解或反面考虑(利用补集)虽然可行,但容易遗漏或重复.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每一个三棱锥对应着3对异面直线,因而转化为计算以正方体的顶点为顶点,可以组成多少个三棱锥?解:从正方体的8个顶点中任取4个,有种取法,其中4点共面的有12种(6个表面正方形,6个对角面长方形).将不共面的4点构成一个三棱锥、共有个三棱锥,每个三棱锥确定了3对异面直线,因而共有=174对异面直线.③情景迁移转化【例4】在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A.160 B.240 C.360 D.800分析:这是1992年高考题,表面看,题目并非要求“数数”,但如果我们将情景迁移,便可转化为“数数”问题,解:根据多项式的乘法法则,不妨将看作是五个相同的口袋,每个口袋都装有三个不同颜色的球:、、;依次记为黑、白、红球,于是可得下面的做法:先从五个口袋中的一个口袋取出一个白球(),有种取法,然后从乘下的四个口袋中各取出一个红球(2),有种取法,则得含的项为,其系数为,故选B.点评:利用此法可准确、迅速地解决如下列一般的问题:展开式中含项的系数(其中)是,.在这里,精巧的构思转化发挥了令人振奋的作用.④分解(分组)转化【例5】从集合中任取3个元素作为直线中的,其中,那么不同的直线共有多少条?解:考虑到,构造行列表如下:第1行: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第2行:2 4 6 8 10 12第3行:3 6 9 12易知第2、第3行中任三数作出的直线必与第1行中对应的三个数作出的直线相同,故不同的直线共有条.3、数与形的转化的思想【例6】设,从A中任取两个元素作为虚数的实部和虚部,则能组成模大于5的不同虚数的个数为多少?解:由题设知且;根据复数模的几何意义,结合补集思想,只需求出以为圆心,5为半径的圆上及圆内以中元素为横纵坐标的点的个数,然后从中所有元素组成的不同复数对应的点中去除即可.如图所示,圆内及圆上的点有(个)(不含实轴上的5个点).则圆内圆外及圆上共有(个)点(不含实轴上10个点),所以满足题设的虚数共有(个).4、构造模型思想证明组合恒等式,一般是利用组合数公式,组合数的性质,数学归纳法,二项式定理等,通过适当的计算或化简来完成.但是很多恒等式,也可以直接利用组合数的定义来证明,即构造一个组合问题的模型,把等式两边看成同一个组合问题的两种计算方法,由组合个数相等即可证出要证明的组合恒等式.如,组合数的两个性质①,②在课本中给出了利用组合数定义的解释证明.【例7】证明。
例析极限、特殊化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例析极限、特殊化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高群安(湖北省襄州一中㊀441104)摘㊀要:极限思想㊁特殊化思想ꎬ在历年高考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解题中ꎬ它具有排除否定功能ꎬ具有探求导向作用ꎬ它给我们观察㊁猜想㊁发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ꎬ使我们的求解过程有明确的努力方向ꎬ从而增强目标意识ꎬ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解题效率.关键词:极限思想ꎻ特殊化思想ꎻ广泛应用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0)28-0072-03收稿日期:2020-07-05作者简介:高群安(1963-)ꎬ男ꎬ湖北省襄阳人ꎬ本科ꎬ中学高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一㊁数学思想概要特殊化思想㊀就是用特殊值㊁特殊点㊁特殊函数㊁特殊数列㊁特殊方程㊁特殊图形 去探求未知的题设结论ꎬ或验证已给题设结论的正误.错误的结论可当即否定ꎬ正确的结论则需要进一步的证明.极限思想㊀就是用极限的概念㊁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ꎬ它在探究㊁解决有关数学问题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极限思想㊁特殊化思想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用极限㊁特殊化思想解决有关数学问题ꎬ可以迅速排除错误结论ꎬ缩小目标范围ꎬ优化解题过程ꎬ提高解题效率.㊀㊀二㊁数学思想应用举例特殊化思想是解决选择题的一种常用的方法.然而ꎬ对一些解答题ꎬ若先用特值法探求结论ꎬ就能使我们的求解过程有明确的努力方向ꎬ提高解题的效率.极限思想是运动与静止相互转化的观点在数学中的体现ꎬ如三角形可以看作是梯形上底趋向于零的极限情况ꎻ点可以看作是圆的半径趋向于零的极限情况.1.求值问题例1㊀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mꎬ1)ꎬ与x轴的两交点为A㊁Bꎬ求|AB|的值.分析㊀取m=0ꎬ则抛物线方程为y=-x2+1ꎬ易得|AB|=2.解法一㊀把抛物线按向量(-mꎬ0)平移后ꎬ顶点坐标为(mꎬ1)ꎬ此时抛物线方程为y=-x2+1ꎬ|AB|的长度不变ꎬ易得|AB|=2.解法二㊀ȵ抛物线y=-x2+bx+c的顶点坐标为(mꎬ1)ꎬ所以抛物线方程可化为y=-(x-m)2+1ꎬ令y=-(x-m)2+1=0得x1=m-1ꎬx2=m+1ꎬ|AB|=|x2-x1|=2.例2㊀求3x+x+83x-13+3x-x+83x-13之值.分析㊀当xȡ1时ꎬ原式有意义ꎬx=1时ꎬ原式=1+1=2ꎻx=4时ꎬ原式=34+4+0=2.由此猜想:原式的值是一个与x无关的常数2.题中根式过多ꎬ能否通过换元转化ꎬ简化求解过程呢?解㊀设x-13=tȡ0ꎬ则x=3t2+1ꎬx+83=t2+3.ʑ原式=33t2+1+t(t2+3)+33t2+1-t(t2+3)=3(1+t)3+3(1-t)3=1+t+1-t=2.图1例3㊀如图1所示ꎬ在әABC中ꎬ点O是BC的中点ꎬ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直线ABꎬAC于不同的两点MꎬNꎬ若ABң=mAMңꎬACң=nANңꎬ则m+n的值为(㊀㊀).A.1㊀B.2㊀C.3㊀D.4解法一㊀当点M与B重合时ꎬN与C重合ꎬ此时m=n=1ꎬm+n=2.故选B.解法二㊀ȵO为BC的中点ꎬʑAOң=12(ABң+ACң)=12(mAMң+nANң)=m2AMң+n2ANң.ȵMꎬOꎬN三点共线ꎬʑm2+n2=1ꎬʑm+n=2.故选B.例4㊀如图2ꎬ在四边形ABCD中ꎬAB=ADꎬøBAD=øBCD=90ʎꎬ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ꎬ则AC的长为.思路一㊀(利用极限思想探求答案)当CңD时ꎬACңADꎬ四边形ABCDң等腰直角三角形ABD.27由12AB AD=12AD2ң8⇒ADң4ꎬACң4.图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3思路二㊀(利用特殊图形探求答案)取满足条件的正方形ABCDꎬ则由AB2=8⇒AC2=2AB2=16⇒AC=4ꎬ由此猜想AC=4.解法一㊀如图3ꎬ连接BDꎬ作AOʅBD于点Oꎬ作CHʅAO于点H.连接OC.依题意可设OA=OB=OD=OC=aꎬOH=bꎬCH=cꎬ则因为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8ꎬ所以12BDˑAH=8⇒a(a+b)=8ꎬ于是AC2=(a+b)2+c2=a2+2ab+(b2+c2)=2a2+2ab=2a(a+b)=16ꎬ故所求AC的长为4.点评㊀解答的关键是作辅助线由面积关系导出a(a+b)=8ꎬ再由勾股定理㊁整体代换求出AC=4.不作辅助线能否求出AC呢?解法二㊀在四边形ABCD中ꎬ设AB=AD=aꎬBC=bꎬCD=cꎬAC=xꎬ由题设易得a2+bc=16.由余弦定理得x2=a2+b2-2abcosBꎬx2=a2+c2-2accosDꎬcosB+cosD=0{⇒(c+b)x2=c(a2+b2)+b(a2+c2)⇒x2=a2+bc=16ꎬx=4ꎬ即AC=4.2.参数范围问题例5㊀(2015课标1 理16)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ꎬøA=øB=øC=75ʎꎬBC=2ꎬ则AB的取值范围是.分析㊀如图4ꎬ四边形ABCD中ꎬBC=2ꎬ角AꎬBꎬCꎬD的大小确定ꎬ当DңA时ꎬx递增ꎻDңC时ꎬx递减.图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图5解㊀如图5ꎬøA=øB=øC=75ʎꎬBC=2.设AB=xꎬ则当ADң0时ꎬxң6+2ꎻDCң0时ꎬxң6-2.ʑABɪ(6-2ꎬ6+2).点评㊀本题是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ꎬ求取值范围问题.本解答抓住D点的动态变化ꎬ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㊁极限的思想ꎬ巧妙地解决了问题.3.求单调区间例6㊀已知偶函数f(x)ꎬ当xɪ(-ɕꎬ0]时单调递减ꎬ求f(2x-x2)的单调递增区间.分析㊀若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函数f(x)=|x|ꎬ则f(2x-x2)=|x2-2x|.画出图象ꎬ由图可知ꎬ递增区间为[0ꎬ1]和[2ꎬ+ɕ).解㊀利用复合函数的单调性.设u=u(x)=2x-x2=-(x-1)2+1ꎬ则uȡ0⇔0ɤxɤ2ꎬuɤ0⇔xɤ0或xȡ2ꎬu(x)在(-ɕꎬ1]单调递增ꎬ[1ꎬ+ɕ)单调递减ꎬ函数y=f(2x-x2)可看作是由y=f(u)ꎬu=2x-x2复合而成的复合函数.根据复合函数同增异减的性质得 f(2x-x2)的单调递增 等价于 f(u)递增ꎬu(x)递增ꎬ{或f(u)递减ꎬu(x)递减{ ⇔uȡ0ꎬxɤ1ꎬ{或uɤ0ꎬxȡ1{⇔0ɤxɤ1或xȡ2ꎬ即f(2x-x2)的单调递增区间是[0ꎬ1]和[2ꎬ+ɕ).4.比较大小例7㊀әABC中ꎬsin2A+sinB+sin2C>2ꎬ试判断әABC的形状.分析㊀由对称性不妨设AɤBɤCꎬ试判断әABC的形状实际上就是比较角C与直角的大小关系ꎬ取A=B=C=60ʎꎬ则左边=3ˑ3/4=9/4>右边ꎬ满足条件ꎻ取A=B=45ʎꎬC=90ʎꎬ则左边=2ꎬ不满足条件ꎻ取A=B=30ʎꎬC=120ʎꎬ则左边=5/4<2ꎬ不满足条件.由此猜想әABC为锐角三角形ꎬ因此问题转化为证明最大角C<90ʎ.5.否定错误选项例8㊀(2014课标1 文11)设xꎬy满足约束条件x+yȡaꎬx-yɤ-1ꎬ{且z=x+ay的最小值为7ꎬ则a等号(㊀㊀).A.-5㊀㊀B.3㊀㊀C.-5或3㊀㊀D.5或-3图6解析㊀画出不等式组对应的平面区域ꎬ如图所示.当aɤ0时ꎬ在直线x+y=a上ꎬxң-ɕꎬyң+ɕ时ꎬz=x+ayң-ɕꎬz=x+ay无最小值ꎬ否定A㊁C㊁D.故选B.点评㊀本解答的关键是利用极限思想ꎬ结合图形直观.当aɤ0时ꎬ目标函数z=x+ay没有最小值ꎬ否定选项ACD.6.不等式问题例9㊀(襄阳市2020年5月高三月考试题11)f(x)是R上的偶函数ꎬxȡ0时ꎬxfᶄ(x)+2f(-x)ɤ0ꎬ则不等式4x2f(x3)>(12-x)2f(-x6)的解集是.37A.(4ꎬ+ɕ)㊀㊀㊀B.(-ɕꎬ-12)ɣ(4ꎬ+ɕ)C.(-12ꎬ4)㊀D.(-ɕꎬ-12)解法一(特值法)㊀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函数f(x)=-x2ꎬ则由4x2f(x3)>(12-x)2f(2-x6)得4x2[-(x3)2]>(12-x)2[-(2-x6)2]⇒16x4<(x-12)4⇒4x2<(x-12)2⇒xɪ(-12ꎬ4).选C.如果是求解题ꎬ该怎么办呢?解法二(构造法)㊀构造函数g(x)=x2f(x)ꎬ因为f(x)是R上的偶函数ꎬxȡ0时ꎬxfᶄ(x)+2f(-x)ɤ0ꎬ即xfᶄ(x)+2f(x)ɤ0ꎬ所以当xȡ0时ꎬgᶄ(x)=x2fᶄ(x)+2xf(x)=x[xfᶄ(x)+2f(x)]ɤ0ꎬ所以偶函数g(x)=x2f(x)在[0ꎬ+ɕ)递减ꎬ4x2f(x3)>(12-x)2f(2-x6)⇔36(x3)2f(x3)>36(12-x6)2f(12-x6)⇔g(x3)>g(12-x6)⇔|x3|<|12-x6|⇒-12<x<4.选C.点评㊀本题主要考查依据题设条件ꎬ构造函数模型ꎬ解决不等问题的能力.7.利用极限思想回避讨论例10㊀过点P(-1ꎬ2)的直线l被圆O:x2+y2=4截得的弦长为22ꎬ求直线l的方程.解㊀由题设可得圆心O(0ꎬ0)到直线l的距离d=1ꎬ设lʒy-2=k(x+1)ꎬ则由d=|k+2|k2+1=1⇒k=-34或k=ɕꎬ故所求直线l的方程为x=1或3x-4y+5=0.点评㊀按常规解答本题应分直线l的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ꎬ本解答巧妙地应用了极限的思想: kңɕ时dң1 得斜率不存在的情况满足条件ꎬ回避了分类讨论ꎬ简化了解答过程.8.利用极限思想优化解题过程例11㊀(2012四川 文12)㊀已知设函数f(x)=(x-3)3+x-1ꎬ{an}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ꎬf(a1)+f(a2)+ +f(a7)=14ꎬ则a1+a2+ +a7=(㊀㊀).㊀A.0㊀㊀B.7㊀㊀C.14㊀㊀D.21分析㊀明知山有虎ꎬ偏向虎山行.若取{an}为常数列ꎬ则易得an=3ꎬ答案选Dꎬ但题设中{an}不是常数列呀!能否利用极限的思想和连续函数的性质快速解答呢?解㊀f(x)是R上的连续函数ꎬ公差dң0时ꎬanңa4ꎬ14=f(a1)+f(a2)+ +f(a7)ң7f(a4)⇒f(a4)ң2⇒(a4-3)3+a4-1=(a4-3)[(a4-3)2+1]+2ң2⇒a4ң3ꎬʑa1+a2+ +a7ң7a4ң21.观察答案ꎬ选D.㊀9.利用极限思想解决定值问题例12㊀(见文[2])已知椭圆M:x2a2+y2b2=1(a>b>0)的焦距为23ꎬ点P(0ꎬ2)关于直线y=-x的对称点在椭圆上.(1)求椭圆M的方程ꎻ(2)如图ꎬ椭圆M的上下顶点分别为AꎬBꎬ过点P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两点CꎬDꎬ①求线段PD长度的最大值ꎻ②当AD与BC相交于点Q时ꎬ试问:点Q的纵坐标是否定值?若是ꎬ求出该定值ꎻ若不是ꎬ请说明理由.解㊀(1)椭圆M的方程是x24+y2=1.(过程略)(2)①PD长度的最大值是2213.(过程略)②当点CңA时ꎬDңBꎬ四边形ACDBң直角梯形ꎬ利用相似形的性质易得yQ=12ꎻ当点CңD时ꎬ椭圆的割线PCDң切线PTꎬ点Qң切点Tꎬ利用方程易求得yQ=12.下面证明:点Q的纵坐标是定值12.设直线lʒy=kx+2ꎬC(x1ꎬkx1+2)ꎬD(x2ꎬkx2+2)ꎬ由y=kx+2ꎬx2+4y2=4{⇒(4k2+1)x2+16kx+12=0ꎬʑx1x2x1+x2=12-16k⇒kx1x2=-34(x1+x2).设Q(xꎬy)ꎬ由AꎬQꎬD共线及CꎬQꎬB共线得y-1x=kx2+1x2ꎬy+1x=kx1+3x1{⇒y-1y+1=kx1x2+x1kx1x2+3x2=-34(x1+x2)+x1-34(x1+x2)+3x2=-13⇒y=12.可见ꎬ极限特殊化思想ꎬ具有排除否定功能.在求解题中ꎬ具有探求导向作用ꎬ它给我们观察㊁猜想㊁发现提供了有力的依据ꎬ使我们的求解过程有明确的努力方向ꎬ从而增强目标意识ꎬ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和解题效率.㊀㊀参考文献:[1]2012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12:148.[2]翟金成.高二数学测试题[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ꎬ2009(06):19-24.[责任编辑:李㊀璟]47。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妙用论文
浅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妙用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即研究“数”与“形”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当中。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广泛,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不仅直观而且易于发现解题途径,还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妙用。
一、解决集合问题利用韦恩图法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般用圆来表示集合,两圆相交则表示两集合有公共元素,两圆相离则表示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
利用韦恩图法能直观地解答有关集合之间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运算快捷明了。
例1、有48名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活动小组,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8,25,15,同时参加数理小组的8人,同时参加数化小组的6人,同时参加理化小组的7人,问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多少人?分析:我们可用圆a、b、c分别表示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如右图),则三圆的公共部分正好表示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
用n表示集合的元素,则有:即:∴,即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1人.二、解决不等式问题1.求不等式的解集例2.解:法一、常规解法:法二、数形结合解法:显然,利用函数的图像可以使解题过程免去分类讨论,学生较易理解。
2.证明不等式例3.求证:(a与c、b与d不同时相等)分析:考察不等号两边特点为,其形式类同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模型构造辅助图形,找出其蕴含几何关系,使证明变得简单多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a(a,b),b(c,d),o(0,0).如图|ab|=,|ao|=,|bo|=,当a、b、o三点不共线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同侧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异侧时,或a、b之一与原点o重合时,|ab|=|ao|+|bo|综上说明不等式成立.三、解决函数问题在函数教学中,函数及其图象为数形结合的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完整word)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包含30例子)汇总,推荐文档
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包含30例子)一、知识整合1.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很多问题能迎刃而解,且解法简捷。
所谓数形结合,就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通过“以形助数,以数解形”,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它是数学的规律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2.实现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如复数、三角函数等;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如等式()()x y -+-=214223.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
4.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广泛,常见的如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问题中,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中,在求复数和三角函数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直观易发现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
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要注意培养这种思想意识,要争取胸中有图,见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二、例题分析例1.的取值范围。
之间,求和的两根都在的方程若关于k k kx x x 310322-=++ 分析:0)(32)(2=++=x f x k kx x x f 程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其图象与令()13(1)0y f x f =-->的解,由的图象可知,要使二根都在,之间,只需,(3)0f >,()()02bf f k a-=-<10(10)k k -<<∈-同时成立,解得,故,例2. 解不等式x x +>2 解:法一、常规解法:“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原不等式等价于或()()I x x x x II x x ≥+≥+>⎧⎨⎪⎩⎪<+≥⎧⎨⎩02020202 解,得;解,得()()I x II x 0220≤<-≤<综上可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或{|}{|}x x x x x -≤<≤<=-≤<200222 法二、数形结合解法: 令,,则不等式的解,就是使的图象y x y x x x y x 121222=+=+>=+在的上方的那段对应的横坐标,y x 2=如下图,不等式的解集为{|}x x x x A B ≤<而可由,解得,,,x x x x x B B A +===-222故不等式的解集为。
《集合》教学中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集合》教学中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在当今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数学思想方法成为数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它传导着数学创造的精神,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意识施加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在具体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意向,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
”这种高层次的认知策略与操作阶段的学习完全不同,不能仅凭借一两节课或几个命题的讲解就能使学生完全接受和掌握。
这就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通过对解题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从而更好地渗透新课程的理念。
本文只针对在高一《集合》的教学中涉及的“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提出一些见解。
首先,在新课学习过程中,通过概念教学开展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的渗透。
讲授新课时,把概念教学作为研究的对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检验、论证甚至推广,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
如集合的表示方法中有Venn 图法,借助于Venn图,可以直观地理解两集合间的三种关系(包含、真包含、相等),特别是在A?哿B且B?哿A同时成立时,可以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利用Venn图加以分析,使学生感受到这两者同时成立和集合相等是等价的.而教材是从“集合运算”的角度引入交集和并集的。
对于“交”和“并”的运算,可借助于Venn图和数轴这两种图形来理解,让学生感受到集合问题的解决可以借助数形结合化抽象为直观、化繁琐为简洁,从而迅速求解。
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学习子集概念时,有如下例子:例1:(苏教版第8页例1)写出集合a,b的所有子集。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照子集的概念及相关性质,按集合中元素的个数进行分类讨论,有三种情形符合题意:集合中不含任何元素的φ、含一个元素的a和b、含两个元素的a,b,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借助于对元素个数的分类讨论,做到不重不漏。
数形结合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集合的问题.1、利用韦恩图法解决集合之间的关系问题.一般用圆来表示集合,两圆相交则表示两集合有公共元素,两圆相离则表示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利用韦恩图法能直观地解答有关集合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如:例1、有48名学生,每人至少参加一个活动小组,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8,25,15,同时参加数理小组的8人,同时参加数化小组的6人,同时参加理化小组的7人,问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多少人?分析:我们可用圆A、B、C分别表示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如图),则三圆的公共部分正好表示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人数.用n 表示集合的元素,则有:即:∴,即同时参加数理化小组的有1人.2、利用数轴解决集合的有关运算和集合的关系问题.例2、已知集合⑴若,求的范围.⑵若,求的范围.分析:先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的范围,要使,由包含于的关系可知集合B应该覆盖集合A,从而有:,这时的值不可能存在.要使,当a >0时集合A应该覆盖集合B,应有成立..当时,,显然成立.故时的取值范围为:二.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方程和不等式问题.1.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情况问题.通过的相互转化,利用函数y=f(x)的图象直观解决问题.如:例3、如果方程的两个实根在方程的两实根之间,试求与应满足的关系式.分析:我们可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草图.这两个函数图像都是开口向上,形状相同且有公共对称轴的抛物线(如图).要使方程的两实根在方程的两实根之间,则对应的函数图像与轴的交点应在函数图像与轴的交点之内,它等价于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不大于零且大于抛物线的顶点纵坐标.由配方方法可知与的顶点分别为:.故可求出与应满足的关系式为:.2.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时,只要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和与轴的交点情况,便可直观地看出所求不等式地解集.如例4、解不等式.分析:我们可先联想对应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从解得知该抛物线与轴交点横坐标为-2,3,当取交点两侧的值时,即时,.即.故可得不等式的解集为:.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比较大小问题.1.构造函数利用函数图像比较大小一些数值大小的比较,我们可转化为对应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们图像的直观性进行比较.如:例5、试判断三个数间的大小.分析:这三个数我们可以看成三个函数:在时,所对应的函数值.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这三个函数的图像(如图),从图像可以直观地看出当时,所对应的三个点的位置,从而可得出结论:.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或斜率公式模型构造辅助图形,找出代数问题的几何背景,简便解答某些代数综合题.求证:(a与c、b与d不同时相等)分析:考察不等号两边特点为,其形式类同平面上两点间距离公式.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A(a,b),B(c,d),O(0,0).如图|AB|=,|AO|=,|BO|=,当A、B、O三点不共线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同侧时,|AB|<|AO|+|BO|.当A、B、O三点共线,且A、B在O点异侧时,或A、B之一与原点O重合时,|AB|=|AO|+|BO|.综上可证.数形结合是中学数学中重要基本思想方法之一,华罗庚先生曾指出:“数与形本是两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将抽象的数学语言同直观的图形相结合,实现抽象的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和转化,使数与形的信息相互渗透,可以开拓我们的解题思路,使许多数学问题简单化.。
高中数学破题致胜微方法(集合应用剖析):“数形结合思想”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含答案解析)
数形联合思想方法是高中数学中常用的一种解题思想方法,在解答相关会合运算7 及抽象会合问题时,一般要借助数轴或韦恩图求解,运用数形联合思想方法能够比较形象、直观地解决问题,常常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平常我们要增强“数形联合”的思想训练 .下边我们看几个例题.例 1.设全集U R, A x| x 1 , B x | x a 0 ,且 BUe A, 务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 e U A x | x 1 , B x| x a ,1a1.思路点拨:第一化简并求解会合,而后借助数轴由已知所给的会合间的关系求出 a 的取值范围 .例 2.设会合S x ||x 2| 3 ,T x | a x a 8 , S T R, 务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第一步:化简会合,S x | x1或x 5 ,T x | a x a 8 .第二步:借助数轴:第三步:依据所给会合间的关系列不等式求解参数,a1,得 3 a 1 .例 3.某班级共有30 人,此中15 人喜爱篮球, 8 人喜爱足球,两项都不喜爱的有8 人,则喜爱篮球但不喜爱足球的有_____人 .篮球足球x - 7x15- x8例 4.以下图, I 是全集, A,B, C 是它的子集,则暗影部分所表示的会合是()ACBA.(A B) CB.( A e I B) CC.( A B)e I CD.( e I B A) C解:选择 B.注:关于韦恩图所表述的会合应做以下理解:暗影部分波及谁就交谁,不波及谁就交其补集.就此,我们看下边暗影部分所表示的会合:A B C A B (e I C)(痧I A) ( I B) Ce I ( A B) C下边给出些练习来领会以上数形联合思想在会合中的应用.练习题:1.已知会合 A = { x ? R || x 2 |< 3} , 会合 B = { x ? R | ( x- m)( x- 2) 0} , 且 A B(- 1, n), 则m=________ ,n=________.分析:2.某网店统计了连续三天售出商品的种类状况:第一天售出19 种商品,次日售出13种商品,第三天售出 18 种商品;前两天都售出的商品有 3 种,后两天都售出的商品有4种,则该网店① 第一天售出但次日未售出的商品有________种;②这三天售出的商品最罕有________种 .分析:3.某班有 36 名同学参加数学、物理、化学课外研究小组,每名同学至多参加两个小组参加数学、物理、化学小组的人数分别为26,15,13,同时参加数学和物理小组的有同时参加物理和化学小组的有 4 人,则同时参加数学和化学小组的有______人 ..已知6 人,分析:4.已知全集U = R会合M = { x | - 2 ? x 1?2}, 和 N = { x | x = 2k - 1, k ? N * }, 的韦恩图如图所示,则暗影部分所表示的会合元素共有()A.2 个B.3 个C.1 个D. 无量多个UN M。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教材解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教材解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集合》教材解析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研究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学生在早期研究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
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再如: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题:“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5,从后数明明排第3,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
集合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研究数学的基础。
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今后的研究经常运用到维恩图表示关系,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关系等。
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研究奠定基础。
编排特点1.数形结合,帮助学生感悟集合头脑在数学中,经常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被称为维恩图。
这种表示方法直观、形象,尤其对于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例如,涉及三个以上的集合的并、交的问题)更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因此,教科书注重借助维恩图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表示集合及其运算,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画维恩图的方法。
在通过例题介绍了用XXX示集合及其运算的方法后,接下来的练中,不断让学生应用XXX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利用XXX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集合概念及其关系。
例如,在维恩图中填出每个集合的元素,体会集合元素的特性(练二十三第2题、第3题);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两个集合的交集(练二十三第3题);借助维恩图体会集合的包含关系(练二十三第6题)等。
2.重视学生的已有根蒂根基,自立探索与有意义的承受研究有机结合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研究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浅析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浅析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它在高中数学解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的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分解为若干个易于解决的小问题,然后逐个解决这些小问题,最后得到整体的解答。
在高中数学中,分类讨论思想常常用于解决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题目:已知集合A由3个元素组成,集合B由4个元素组成,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有2个元素。
现在要求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中元素的个数。
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小问题:求集合A与集合B的并集元素的个数和求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元素的个数。
对于第一个小问题,我们可以根据集合的定义,知道并集的元素个数等于两个集合元素个数之和减去交集的元素个数,即并集的元素个数
=3+4-2=5。
对于第二个小问题,已知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有2个元素,考虑到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我们可以将这2个元素分别放在A和B的两个元素中去,然后将剩下的元素填补到A和B的元素中,这样就能得到满足题目要求的集合A和集合B了。
通过分类讨论思想,我们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分类讨论思想在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更加复杂。
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的问题,分类讨论思想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析数学思想在集合题中的运用
徐加生
(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江苏 211600)
集合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数学分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是历年高考题中的必备题.而集合问题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更值得我们去开发和领悟,下面举例谈谈这方面的知识.1 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集合题
有些集合题比较抽象,在求解时往往不知如何动手,如果能够以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的双向联系与沟通来解决问题,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常用的图形有数轴与文氏图
.
图1 例1图
例1 已知集合A ={x |y =lg (15-7x -2x 2)},B ={x |x 2+ax +b ≤0},满足A ∩B = ,A ∪B ={x |
-5<x ≤2},求a ,b 的值.
解析 由y =lg (15-7x -2x 2)知15-7x -2x 2
>0,解得 -5<x <32,即A ={x |-5<x <3
2
},
又A ∩B = ,A ∪B ={x |-5<x ≤2},画数轴
如图1,得B ={x |3
2
≤x ≤2}.
又B ={x |x 2+ax +b ≤0},故a =-(2+3
2
)=
-72,b =32×2=3为所求.例2 设A ,B 是两个非空集合,定义A -B =
{x |x ∈A 且x |B},则A -(A -B )等于(
)(A ) B. (B )A ∩B.(C )A ∪B.(D ) A.
图2 例2图
解析 当A ∩B ≠ 时,由图2知A -B 为图中阴影部分,则A -(A -B )显然是A ∩B ,而当A ∩B = 时,A -(A -B )= ,综上所述,应选(B ).2 运用等价转化思想解集合题
数学的解题过程就是等价转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总是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将新奇难解的问题转化为熟悉易解的问题.
例3 已知集合A ={(x ,y )|y =x 2+m x +2},B ={(x ,y )|y =x +1且0≤x ≤2},如果A ∩B ≠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本题可转化为:已知两个函数y =x 2+m x +2与y =x +1(0≤x ≤2)的图象有交点,求m 的范围.将两个方程联立消去y 得
x 2+(m -1)x +1=0
(1)则问题转化为关于x 的方程(1)的区间[0,2]上至少
有一个实数解;由Δ=(m -1)2-4≥0得m ≥3或m ≤-1.当m ≥3时,由x 1+x 2=-(m -1)<0知方程(1)只有负根,不合题意;当m ≤-1时,由x 1+x 2=-(m -1)>0,又x 1x 2=1知方程(1)只有正根且必有一根在[0,1]内,故方程(1)至少有一个根在区间[0,2]内,故所求实数m 的范围是{m |m ≤-1}.3 运用分类讨论思想解集合题
分类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问题分成几个部分或几种情况,采取的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策略,通过这种策略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简单问题,从而获得完整的解答.
例4 设集合A ={x |-1≤x ≤a ,a >-1},P ={y |y =x +1,x ∈A},Q ={y |y =x 2,x ∈A},若Q ΑP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A ={x |-1≤x ≤a ,a >-1},∴P ={y |y =x +1,x ∈A}={y |0≤y ≤a +1}.
1)若-1≤a ≤0,则Q ={y |a 2≤y ≤1}.由Q ΑP 知a 2
≥0且1≤a +1则a =0.
2)若0<a ≤1,则Q ={y |0≤y ≤1},由Q ΑP 知1≤a +1,得0<a ≤1.
3)若a >1,则Q ={y |0≤y ≤a 2},由Q ΑP 知a 2
≤a +1得1<a ≤1+5
2
.
综上所述,得{a |0≤a ≤1+5
2
}.
4 运用补集思想解集合题
在正面求解难度较大时,若其反面较为简单,可考虑从反面入手,便能获得简解,这是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
例5 已知集合A ={x |x 2-4m x +2m +6=0},若A ∩{负实数}≠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析 集合A 表示方程x 2-4m x +2m +6=0的实根组成的集合,A ∩{负实数}≠ ,说明方程至少有一个负实根,若分类讨论则比较麻烦,考虑其反面(没有负实根)则较容易,设全集U ={m |(-4m )2
-4(2m +6)≥0}={m |m ≤-1或m ≥3
2
},设方程
x 2
-4m x +2m +6=0有两个非负实根为x 1,x 2,由韦达定理得x 1+x 2=-(-4m )≥0,x 1・x 2=2m +
6≥0且Δ≥0,联立解得m ≥32,则{m |m ≥3
2
}
关于
全集U 的补集为{m |m ≤-1},此即为所求.
(收稿日期:2005-03-28)
9
2005年第18期 数学通讯©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