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目标】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犯罪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讲授新课一、案例导入,场景激趣【案例1】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

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

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案例2】父母从潮阳到广州做生意后,阿龙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对这个孙子百依百顺。

2002年,父母把14岁的儿子接到广州来生活。

由于长期缺少沟通,阿龙的父母和儿子已经没什么话可说,只要见儿子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夫妻俩就严厉斥责,早被奶奶宠惯了的阿龙哪里受得了,没几天,和父母大吵一番后,阿龙离家出走了。

当年1月30日,阿龙在外面和同学的弟弟、10岁的小文一起玩时,发现身上的钱花得差不多了,阿龙想在小文身上打主意。

阿龙把他带到白云区三元里附近的草地上,勒死后把尸体扔到旁边的沙井里。

第二天上午,阿龙拨通了小文家里的电话,要小文家长拿1000块钱来赎人。

最后压低到600元,在约定地点一手交钱一手交人。

小文家人随即报警。

阿龙几次变换交钱地点,最后约定小文的家人把600元现金放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口左侧垃圾桶里。

当晚10时,阿龙取出垃圾桶里面的钱,然后直奔麦当劳。

饱餐一顿后,阿龙在麦当劳门口被警察抓住。

阿龙的行为犯了故意杀人罪,考虑到阿龙犯罪时没有满18周岁,广州中院从轻判处阿龙15年有期徒刑。

【案例3】16岁的成成是体育学校学生,他对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经常和朋友出入网吧和游戏厅,逐渐发展到旷课逃学。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法律的要求、作用;违法行为的类别;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能力目标: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学会用法律知识解决日常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违法行为的类别;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

难点:怎样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方法互动探究法四、教学用具一体机教学五、教学过程运用教材P46导言部分进入本框学习,让学生先进行阅读勾画出重要句子。

师强调: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的追求和自觉行动。

指出法律的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同时说明,法律的三个特征。

<互动探究一>小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里的负担。

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小勤决定试试。

他来到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购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提出问题: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学生互相交流并发言)师总结:其实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从原因上看:主要是他的法治观念薄弱,法律规则意识不强。

哪怕是再小的事情,都一定不要越过法律的红线。

在生活中,要认真学法,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根据上面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讲解法律的作用: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以及哪些行为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

也可以从另外角度讲解,法律的作用: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并做知识拓展。

通过法律的作用进而强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互动探究二>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投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我把它归纳成:掌握三个概念: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教学重点是:学会判断三种违法行为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本节课采用“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1.教师导入;2.自主学习,明确新知;3.合作探究;4.展示升华;5.拓展应用并进行总结。

五、设计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道德与法治科目运用“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尝试。

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注重情感体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积极参与并合理有效的引导作用。

板书设计: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准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以及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是不可违背的。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深入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问题,但对于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还缺乏明确的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的规范作用。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维护自身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2.法律对公民权益的保护作用。

3.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合作能力。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设计情景模拟题,让学生参与实践。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情景模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思考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案例,分析法律在这个案例中的作用。

然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针对案例中的法律问题,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行为的具体案例,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 法观念,严
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 格遵守治安
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管理的法律
探究三:民事违法行为的案例
规定。
三则事例都属于侵犯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
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
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探究四: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
进一步思考,违反了什么法律。思考:主人 的异同点。 法的重要性。
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 并且能够举
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 出 具 体 案
果?
例。在社会
以设问的方式,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深入思 生活中,我
考。进而对比三种违法行为的异同。
们要分清是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探究二:行政违法 非,增强守
罪。
3.如何遵章守法?
3
4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以课本素材导入。引导学生思考:1.小勤为 思考问题。 从学生角度,
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 体会知法懂 引发思考。同学
免吗?
法 的 重 要 们列举违法的
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 性,不违法 案例,并认识到
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 是人们行为 知法守法的重
5.1 法不可违 教学设计
课题 《法不可违》

单元 第 二 单 学科
道 德 与 年级 八 年

法治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犯罪的含义,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
学习 法行为。
目标 提高辨别能力,警惕违法和犯罪,防范民事侵权行为。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知道违法无效,是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意义建构
目标学习一:违法无小事
1、法律告知人们什么
2、违法行为的类别
3、身边的违法行为
指定一名学生进行时事播报
师: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法不可违》教案
课题
第 五 课 第 一 框 法不可违
课型(时)
新课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掌握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分类,知道违法无效,是学会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3.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Fra bibliotek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
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难点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
准备
白板PPT课件
程序与内容
师生活动
时间
一、创设情境
1、时事教育
(多媒体展示材料)
2、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目标引领
1.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5、民法的规范范围以及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的规范范围: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如果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经营创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1_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1_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
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五、方法与策略
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六、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慧眼识“法”——大联想,图中的物品与法有什么联系?
学生看图回答
圆规——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告诉我们不规矩无以成方园;天平——法律保障公平正义;手铐——违法必究……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教学内容: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产生原因、分类
D.李老板因生意亏本拒不履行合同——承担行政责任
4.小明的爸爸开车去银行办理业务,没有注意到“禁止停车”的标志,将车停在路边,被交警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处以200元的罚款。小明爸爸的行为( B )
A.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B.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C.属于刑事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犯罪行为,应受到行政处罚
7.掌握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展示案例:高校学生2年诈骗自己老师400余万,诈骗同学100余万获刑11年播放视频。
提问: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
2.列举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警惕身边哪些常见的违法行为。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 第1课时《法不可违》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 第1课时《法不可违》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危害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将法律与纪律混淆。

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束缚了他们的自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法治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关于法律的概念和作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典型案例,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

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讨论,并提出防范措施。

4.巩固(10分钟)情境模拟:设置一个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法律的作用。

如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法律程序。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如何提高法治意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全文】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参考教案2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5.1法不可违
环节二
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分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分;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课中作业
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法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
2.从“承当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环节三
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

情景一、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

影院工作人员屡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三人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三人警告的处分。

情景二、朱某在工厂于是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

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说表否那么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情景三、17岁的中学生赵某,屡次手持三菱挂到,抢夺9名小学生的财务,的赃款4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一句刑罚判处其有期徒刑。

课后作业设计:
完本钱课对应的根底训练
〔修改人:〕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重难点: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必须自觉守法。

而且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必定是着眼于公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没有理由不遵循,更没有理由背道而驰。

虽然我们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能标新立异,无视法律的存在。

与法律抗衡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自毁前程。

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为了灿烂的明天,我们能不守法吗?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预习课本46-51页,依据下列问题认真勾画,限时6分钟。

(二)自学问题: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三、新课学习:一、违法无小事(一)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情境:教师展示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案例,请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1.你认为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2.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和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角度思考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并对危害的严重性进行区分,也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违法类别,让学生对号入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法不可违一、教学内容分析《法不可违》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的第一框,主要内容是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违法无小事”主要分析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类别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主要帮助学生了解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理解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课既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又为下一单元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

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既维护自己的权益,又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分组合作讨论违法行为的类别、危害和承担的法律责任,分享展示自己的见解,感悟违法行为的危害,认识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尊法守法的自觉性,提升自主探究、分组讨论、分享展示的技能。

知识与技能: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明白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能够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知道无论是哪种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平时的观察与了解,八年级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生活中很容易受到不法侵害;部分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对违法行为的理解还不深入,学生的守法状态与社会的要求还有差距。

在课堂上,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分享展示自己的想法,能够在观察、分析中有所感悟,但小组分工合作的方法、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以“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在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中掌握知识,理解违法行为及其类别;在自主比较、质疑释疑中清楚的分辨不同的违法行为;引领学生在分组讨论、比较分析、分享展示、案例分析等活动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认清自己身边的违法行为,逐步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信仰,知道法不可违、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自觉远离和抵制违法行为。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5.1 法不可违 教案(表格式)
课时计划
课题
5.1法不可违
课时
1
班别


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过程和方法:
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重点
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1.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
2.分组对三种不同的情形进行讨论:这些行为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对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示例: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物权法,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
3.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事例?你是如何看待的?
(二) 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探究与分享的三个镜头,探讨:
查阅合同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分析上述行为的危害。
示例: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同,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5、违法行为的含义
6、违法行为种类?依据?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运用你的经验”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被送派出所?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一章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本章节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基石。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特征、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对法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缺乏系统的法律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结合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和作用,认识到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3.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2.法律与道德的关系3.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意识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讲授法:教师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法律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素材。

3.准备PPT,用于辅助教学。

4.提前布置教室,确保教学环境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法律相关的图片,如法庭、警察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概念、作用和特征,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民事违法行为要承担的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 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 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行政违法行为要受行政制裁: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 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 行政拘留等。
2
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说明理由。 这些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学生回答。 小结:上述行为都是违法行为,一个人如果缺乏规则意识,法律观念不强,
就难免做出违法的事情。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 会的行为。
根据所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 违法行为。情景一是民事违法行为,情景二是行政违法行为,情景三是刑事违法 行为。
二、学情分析
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 面,却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从而不能自觉遵守法律。 同时,青少年遇事易冲动,又对法律等知识了解不多,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法治观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的人;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防微杜渐。 2.能力目标 逐步形成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危害,了解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含 义、类型和危害;了解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这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环节二】违法无小事 (设计意图)在导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什么是违法 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生针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小勤在工地上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些铁卡子不是别人废 弃或不要的,不是没有主人,小勤这样的行为涉嫌盗窃或非法侵占,是违法的, 所以要被送到派出所。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 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 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 47 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过程流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见性问题及对策5分钟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

提出问题: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本课的兴趣,引发学生对法律及法不可违的思考。

7分钟问题引领,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问题导读自主预习。

导读问题: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

‛观点对吗?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阅读教材P46~52,整理基础知识。

要求:1、学生会听课,记好笔记。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独立解决各题。

8、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自主学习方法不一定得当。

措施:深入到小组中,遇到问题点拨、指导。

9、我们为什么要遵章守法?怎样做到遵章守法?5分钟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小组交流整理,疑难问题可组间合作。

深入组内巡视并点拨指导。

重点点拨问题:1、【误区】: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也一定是犯罪行为。

部编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教案

部编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第一课时 法不可违  教案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法律的作用,明确了违法行为的类型,知道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认识到要遵章守法,并为法治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课堂练习
1、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以想象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②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③如果人们违反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理
为了我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法律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做出哪些方面的努力?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所畏惧,向老聂支付了13.5万元,而剩余的6.4万元本金及利息,小徐又玩起了拖延战术。老聂暗中调查发现,小徐偷偷把财产转移给家人了,而且他还有其他进账,属于有能力履行还款义
务而不履行的那种。
2017年3月28日,老聂再次把小徐起诉至海沧区法院。不过这回,老聂提起的是刑事自诉,要求法院追究小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立案后,海沧区法院刑庭和执行局的法官多次找小
徐做工作,明确告知其法律后果。(即,根据《刑法》规定,对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小徐一听就慌了,他当即表示要与老聂和解,把剩下的钱都还清。拿到钱后,老聂申请撤回了对小徐的刑事诉讼。

部编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一节《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 道德与法治 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第一节《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一、学习目标1.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分类。

2.会分清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

3.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4.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二、评价任务1.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2.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观看视频:男子飞机上玩手机劝阻不停被拘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二)自主预习1.填空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规则),法律是的社会规则。

2)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

3)法律明确告知人们________做什么,______做什么,_______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和_______。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_____的_____。

4)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______、______的规定,危害的行为。

5)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

6)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_,应当承担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的行为。

7)行政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_______________的行为。

8)刑事违法行为指违反____________,应当受到____________的行为,如___________的行为。

9)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____________,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10)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中____________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____________。

无论是一般违法行为还是犯罪,都要承担___________。

11)__________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名师整理)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活动二:欣赏图片,自主感悟
思考:(1)上述图片中的行为哪些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哪些是违反民法的行为?
(2)通过上述案例,你得出哪些启示?
老师总结: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违法行为有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对此,我们要学会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认识其危害,增强守法观念,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法不可违》教案
主备老师:组别:授课老师:时间:
课题
法不可违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
目标
知识
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能力
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内容
分析
教学重点
违法无小事。
教学难点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法
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引导法、分组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讨论思考:300元=失去几年自由,这个交换值得吗?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法不可违。
二、教学建议
1.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以案说法
案例1:
兰州市市民钱某、曾某两人因在新世纪购物中心内违规吸烟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被城关公安分局给予行政拘留处罚。
案例2:
市民张某见钱眼开,花光了别人错汇到他卡上的5万元,面对汇错款的人的催要,竟称要给2年期限。法院依法判决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要求张某10天内归还。
3.如何遵章守法?
教研组长意见
案例3:
因上网、抽烟等开支大,家长给的零花钱不够花,年满18周岁的广西田东县某高中二年级学生陆某竟然绑架某小学学生廖某,勒索钱财。后被县法院以绑架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 000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

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
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

说明了什么?
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的第1节《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研讨,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