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2.5.1法不可违-教案
2.5.1.法不可违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刑法的含义。
3、的基本特征。
4、我国刑法的种类。
5、能结合违法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行为,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预习要点
重点、难点: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预习问题
1、什么是违法行为?
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3、什么是刑法?
4、有哪些基本特征?
5、什么是刑罚?
6、刑罚的种类有哪些?
四、预习检测
1、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则是()
A. 不违纪
B. 不违法
C. 不违宪
D. 守纪律
2、违法行为是指( )
A.违反宪法的行为
B.违反法律和纪律的行为
C.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
D.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3、社会上的违法表现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从这些行为违反的法律类别上可以将违法行为划分为( )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刑事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小A和小B周六相约去盐官古镇玩,公交车到站后两人便步行前往景点。行至风情街附近的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此时正好没有车辆和行人通过,小A心想这又不存在交通安全隐患,于是叫上小B一起闯了红灯。两人到达盐官古镇后玩得很开心,还去占鳌塔看钱塘江,两人正打算回家的时候,小B捡起石子在占鳌塔下面刻上‘到此一游’说:“今天没带相机,这样再过个三年五年,来这里还能看到我们友谊的见证。”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 教案设计
5.1 法不可违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
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
殊的社会规则。“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
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
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
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
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青少年学生易受到
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懂得要遵守法律,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知道违法行为的
分类;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学习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学习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学检测】
1.违法无小事
(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是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
(2)法律是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
(3)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的行为。(4)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优秀教案
八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节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 法不可违 教案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律规则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规范自身行为。问题。了学生
的守法
观念。
课堂小
结
遵章守法是和谐社会的保证。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又要维护他人的利益。
布置作
业
1.画表格,区分三种违法行为。
2.青少年怎样自觉遵守法律?
板书设
计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民事违法行为
类型行政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刑事违法行为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5.1 法不可违教案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第1课时法不可违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
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某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某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的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故意的,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 第1课时《法不可违》
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第2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一.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部编版2020年八上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
时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理解违法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法律的概念、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种类及危害等。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将法
律与纪律混淆。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法律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法律束缚了他们的自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律的作用,认识到法律对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法治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 教学重难点
1.法律的概念和作用。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的作用和违法
行为的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境模拟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法治意识。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法律案例资料。
2.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七. 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一个违法行为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2.呈现(10分钟)
展示教材中关于法律的概念和作用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理解法律的作用。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优秀教案: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2016年7月4日,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和滥用职权罪三罪并罚,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令计划宣判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令计划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教师讲述: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的规范作用
1.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及其导致得结果,增强学生用法律的眼光辨识自己行为的能力,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不违法。具有开启下文的作用。
2.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以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提示:小勤的行为虽然不是主观故意,但客观上其行为已经违法。
4.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提示:可以,了解法律,学习法律,懂法守法就可以避免。
教师总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法律意识,不能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认识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三种行为的不同表现、危害程度及所受处罚,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及其特点;了解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刑法对相关违法行为的处罚;帮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及其必然受到的处罚,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
法律知识,本节课采用了情景学情分析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
时激发学生研究法律的热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解违
法行为的种类,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
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
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视
频和小组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并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最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
内容,寄托希望,希望学生能够在研究法律知识的过程中,逐
渐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和价值观。
态度和价值观是一个人养成的重要方面。人们的态度和价
值观会影响他们的思考方式、行为和决策。因此,养成正确的
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一个人的态度会影响他的思考方式。如果一个人持
有消极的态度,他很可能会看到困难和失败,而忽视成功和机
会。相反,如果一个人持有积极的态度,他会更容易看到成功和机会,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实现他的目标。
其次,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他的行为。如果一个人重视诚实、正直和道德,他很可能会表现出这些品质。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这些价值观,他可能会表现出不诚实、不正直和不道德的行为。
最后,一个人的态度和价值观会影响他的决策。如果一个人重视自由、平等和公正,他很可能会做出符合这些价值观的决定。相反,如果一个人缺乏这些价值观,他可能会做出不公正、不平等和不自由的决定。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1法不可违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2.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二、能力目标
1.逐渐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提高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违法,懂得违法无小事。
2.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
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知道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清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
难点: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案例。
14岁那年,勉勉强强读至初二的阿兵干脆辍学了,终日跟在乡里几位“大哥”的身前身后当起了小兄弟。去年初,他结识了乡里一个
做餐饮生意的“大哥”,几番来往后,阿兵很得大哥喜欢。慢慢地,阿兵也发现了大哥原来与毒品有关联,一次,趁大哥不在家,阿兵偷了一点毒品,在吸食了一次后,便无法自拔。
后来,阿兵被警方抓获时表示,都是自己不懂法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思考讨论:阿兵的经历对我们有何启示?
【讲授新课】
一、违法无小事
(一)法律告知我们什么、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一:1.多媒体展示漫画。
2.思考问题:(1)两幅漫画中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2)这样的行为可以避免吗?
(3)什么是违法行为?
3.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问题。
4.答案提示:要增强法律观念,培养法律意识,学习法律知识。
5.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二、教学重点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盗窃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
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法律与道德有何关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常见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教师讲解】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强调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
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
律意识不够强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
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
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
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
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案:5.1法不可违预览教师讲述: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治理处分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违反治安治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平安,X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治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分的行为。
活动五:警惕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学生了解教材P50“探究与分享〞)
思考:上述行为违法吗?会受到哪些处分?
教师讲述:镜头一中卖方不履行合约,给买方造成财产上的损失,卖方的信誉度降低,影响双方继续进行合作。我国〔合约法〕第—百零七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约义务或者履行合约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镜头二中照相馆X了对方的肖像权。〔X民法通则〕第—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排解影响,赔礼抱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这三则事例都属于X公民权利的民事违法行为。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法来标准公平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X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约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活动六: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思考: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我们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呢?
教师总结:(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标准自己的行为。
八上政治5.1《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法律的规范作用
违法行为的含义:是指出于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违法行为种类
民事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内容目标分析】
内容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产生基本认同,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处于第五课的第一框题,是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课。本课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即从未成年人的视角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的法治教育专册打下知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时政导入】
时政播报:走进民法典
由时政播报员同学今天时政播报“走进民法典”,了解民法典对人民生活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民法典,知道这部新法典问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意义,培养学生尊崇法律的情感。
(出示课题)
法不可违
第一板块:读法条明法意
【出示法条】民法典相关法条
思考:法律对生活有什么作用。
(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法条,结合关键词进行思考,了解法律作为社会规范对人们的行为有评价作用和指引作用,认识到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第二板块:析案例知分类
【以案释法】出示三个违法新闻案例,分别进行分析。
思考:违法行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需要承担哪些法律后果?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 以下罚款:
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刑罚处罚: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分为管制、拘役、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环节三】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借助身边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案例,通过分析其含义、特点和 危害,提出行为要求,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 过渡:因为不懂法,不知法,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就做了违法的行为,请同学 们将教材翻到第 49 页,我们来看“探究与分享”。 思考:你知道这三个镜头中的人物属于哪种违法行为吗?在我们身边还有哪 些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小结:我们可能想不到,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有的人实施了这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 个小错,全然不知道已经违法;有的人受到类似侵害后,不知道可以追究违法者 的法律责任。 师:课前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查阅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现在还是以小组为 单位,说一说这三个镜头中的人物分别属于哪类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除此之 外,你还知道哪种行为也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
【环节二】违法无小事 (设计意图)在导入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了解什么是违法 及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 学生针对导入环节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点拨:小勤在工地上捡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些铁卡子不是别人废 弃或不要的,不是没有主人,小勤这样的行为涉嫌盗窃或非法侵占,是违法的, 所以要被送到派出所。只要我们知道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哪些行为是合法的, 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避免。 小结: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 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 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 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过渡: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要做到不违法, 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请同学们将教材翻到 47 页,我们来共同完成“探究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八年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教学设计课题5-1法不可违
导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知道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了解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
了解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掌握遵章守法的要求。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活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学会分辨是非。
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审核人
教学过程
流程时间教学
内容
教学任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预见性问题
及对策
5分钟导入
新课播放视频
播放‚吉林省副省长谷春立落马‛的视频。提出
问题:
吉林‚首虎‛谷春立受到法律的惩罚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谁都不能违法,
无论是谁违法就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学生观看、思考并回
答问题。
视频的展示,激发
学生探究学习本课
的兴趣,引发学生
对法律及法不可违
的思考。
7分钟问题
引领,
自主
学习
学生根据
学习目标
和问题导
读自主预
习。
导读问题:
1、运用你的经验说明法律的规范作用具体体现在
哪些方面?
2、结合P47活动,什么是违法行为?从哪两个角
度对违法行为进行分类?
3、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4、‚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违法。‛观点对吗?
5、P49探究,我们身边有哪些行政违法行为?
6、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哪些民事活动?
哪部法律规范公民的民事活动?
7、结合P50探究和P51上相关链接,社会生活中
有哪两种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阅读教材P46~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要遵守法律,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课文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尤其不能违反法律。之后通过三个情景引出违法的含义,填表区别三种违法含义及区别。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引导学生了解什以是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核心素养: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
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犯罪嫌疑人杨某某在湖里后埔某网吧上网,因其盗用他人帐号上网被管理员发现而被赶出网吧,2005年1月4日,犯罪嫌疑人杨某某纠集了两名身份不明的男青年到该网吧为其被赶出的网吧的事出气,到网吧后该三人将网吧管理员李某打成轻伤,将另一管理员黄某的手划伤,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杨某某。
说明了什么?
总结: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的第1节《法不可违》。
二、新课讲授
(一)违法无小事
活动一:行为的底线
(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
思考:
1.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研讨,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违法行为。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违法行为的含义
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
(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