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神经解剖学讲稿
中枢神经解剖学PPT课件
间脑的血管
38
39
问答
问题提问与解答
HERE COMES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 40
结束语
感谢参与本课程,也感激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 持与积极的参与。课程后会发放课程满意度评 估表,如果对我们课程或者工作有什么建议和
意见,也请写在上边
41
最后、感谢您的到来
12
丘脑的纤维联系
13
14
丘脑损伤 综合症
15
后丘脑
16
外侧膝状体
17
上丘脑
18
底丘脑核及其纤维
19
底丘脑核
20
下丘脑
21
下丘脑的核团
22
下丘脑的分带、分区 及核团
室周带 视前室周核 后室周核 中室周核 前室周核
内侧带
视前内侧核 视交叉上核
下丘脑前核 室旁核
腹内侧核
背内侧核
弓状核(漏斗核)下丘脑后核
27
下丘脑的纤 维联系
28
29
30
31
下丘脑的传入及 传出纤维
32
33
下丘脑与脑垂体
34
下丘脑与脑垂体的 联系
视上垂体束 室旁垂体束 结节垂体束
35
36
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的功能区 前副交感后交感 前区散热后贮热 前管睡眠后觉醒 视室结节内分泌 视前结节性生殖 视上室旁水平衡 腹内饱食外摄食 外侧后区调情绪 交叉上核管节律 乳头体联边缘系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
神经解剖学习-大脑半球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包括定位诊断(病变部位诊断)和定性诊断(病因诊断)两个部分。临床医师根据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及辅助检查结果对症状进行分析,推断其发病部位,称为定位诊断;在此基础上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一过程称为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是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第一步,正确完成定位诊断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对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和病理的理解,二是对这些结构病损后症状的掌握,三是临床基本功的扎实运用。本章主要讨论神经结构病损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定位诊断提供理论基础。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①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②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③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加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核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④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神经系统解剖学 ppt课件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
神经系统解剖学
横断面
神经系统解剖学
脊髓和脊神经根
神经系统解剖学
1、颈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1)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2)
神经系统解剖学
颈部肌肉、血管和神经(3)
神经系统解剖学
2、臂丛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纵隔
神经系统解剖学
神经系统解剖学
腹后壁的肌肉和神经
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 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原小脑综合症: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新小脑综合征: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
意向性震颤等 。
神经系统解剖学
4、端 脑 The Telencephalon 五 叶
额叶 frontal lobe外侧沟以上,中央沟以前 顶叶 parietal lobe 中央沟以后,外侧沟末端与
中央沟:自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斜向 前下方,几乎达外侧沟
关于神经系统解剖学课件课件课件
灰质:中央管的周围有一蝴蝶形的灰质, 灰质由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组成,纵贯脊髓全长, 灰质前端膨大称前角,后端窄细称后角,在脊髓 的胸段和上腰段(胸1-腰3)前后角之间还有向 外侧突起的侧角。
前角内有运动神经元的胞体和 树突、其轴突组成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内有中间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 侧角内有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胞体 和树突,其轴突加入前根支配平滑 肌、心肌和腺体。骶髓的第2-4节, 相当于侧角的部位,有副交感节前 纤维的胞体和树突。
三、中枢神经各部位的结构
(一)脊髓(spinal cord)
1、位置与形态:长40-45cm,位于椎管内, 扁圆柱形,上端经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 下方于第一腰椎处形成终丝,除神经传导 功能外它还起着固定脊髓的作用。所以腰 椎穿刺抽脑脊液一般在第3、4腰椎之间。
脊髓两侧的前后方各有一排由神经纤 维组成的神经根,在前方的称为前根,后 方的称为后根。
②血-脑脊液屏障:脉络丛上皮细胞之 间的闭锁小带是形成血-脑脊液屏障的结构 基础。
③脑-脑脊液屏障:此屏障阻挡作用较 差,一般能够进入脑脊液的物质也都能进入 脑组织。
(2)脑桥(pons):位于延髓与 中脑之间,腹侧面为桥脑基底部, 两侧为桥脑小脑臂,是与小脑相连 的部位。第5、6、7、8对脑神经与 桥脑相连。
(3)中脑(mesencephalon):上接 间脑,下连桥脑,中脑的腹侧有一 对纵行隆起,称为大脑脚,内有椎 体束通过。背侧为四叠体,分为上 丘和下丘,它们分别与视觉和听觉 有关。中间有中脑水管相连第三、 第四脑室。第3、4对脑神经由中脑 发出。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小脑皮质
小脑髓质
小脑的功能:
(1)维持身体平衡(2)调节肌张力(3)协调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主要分为背侧丘脑、后丘脑和下丘脑。
又称丘脑,位于间脑的背侧。
被“Y”形的内髓板分为3部分,即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腹后核:外侧核群的腹后外侧份,是感觉传导的中继核。
腹后核: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源自文库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后外侧沟:2条,后正中沟两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前外侧沟内连有脊神经的前根
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汇合成1条脊神经。
后外侧沟内连有脊神经的后根
每条脊神经后根上,都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
脊神经
每对脊神经所连的一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髓可相应分为31个节段。
颈节(C):8个
胸节(T):12个
系统解剖学20.脑神经PPT课件
目录
• 脑神经概述 • 脑神经的传入系统 • 脑神经的传出系统 • 脑神经的中枢整合功能 • 脑神经的疾病与治疗
01
脑神经概述
脑神经的定义与功能
脑神经的定义
脑神经是指从脑干发出的第2-12 对颅神经,它们支配着头部和颈 部的肌肉和感觉器官。
脑神经的功能
脑神经主要负责传递感觉信号、 控制运动和调节内脏功能,同时 还参与了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躯体运动传出功能
躯体运动传出受损表现
导致肌肉无力或瘫痪,影响身体的协 调性和平衡能力。
控制和协调肌肉的运动,以完成各种 复杂的动作和姿势。
内脏运动传
内脏运动传出纤维
这些纤维起源于大脑的内脏皮质,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内脏 器官的活动。
内脏运动传出功能
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等。
内脏运动传出受损表现
05
脑神经的疾病与治疗
脑神经损伤
பைடு நூலகம்
脑神经损伤的分类
根据损伤程度和部位的不同,脑神经损伤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挫 伤、撕裂伤、压迫伤等。
脑神经损伤的症状
脑神经损伤可能导致一系列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 碍、语言障碍等。
脑神经损伤的治疗
脑神经损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具体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下丘脑-神经解剖学讲稿
下丘脑hypothalamus
一、位置和外形:背侧丘脑的前下方,
与背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分界。构成第3脑室
前下部的侧壁和底部。
前界——前连合和终板;
后界——续于中脑。
两侧——邻大脑半球前部底面。
包括:视交叉、视束、漏斗、灰结节、
乳头体等结构。
正中隆起;视隐窝、漏斗隐窝。
二、内部结构:以弥散的小细胞为主的视周中央灰质。
(一)内部区分:
前后位——视前区:终板以后,视交叉前缘至前连合连线以前的部位;
视上区(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方;
结节区(下丘脑中区):灰结节及其上方;
乳头(体)区(下丘脑后区):乳头体及其上方。
其中前两区在人类合称“视上部”“
内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与室周区
之间;
外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以外的部分。
(二)各部的主要核团:
视前区——视前室周核、
视前内侧核、
视前外侧核
视前室周核——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低分化的小细
胞组成,向后接视上区的前室周核。
视前内侧核——位于视前区的内侧部。较大,分内、外侧两部,其内侧部有雌雄同质异形性,故又称“性二态核”,雄性此核体积大于雌行,其细胞数目和突触密度亦大于雌性。此核含有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神经元,发纤维投射至正中隆起,对脑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有调控作用。
传入纤维:隔核、伏隔核的纤维—前脑内侧束—此核
杏仁核的纤维—终纹—此核
传出纤维:
—前脑内侧束—隔核、
下丘脑其它核团、中脑
—终纹—杏仁核
—室周系统和髓纹—丘脑、缰核
—正中隆起
视前外侧区——位于视前区外侧部,下丘脑外侧区
的前部,外侧与无名质毗邻。有前脑内侧束纤维穿过,其间有
下丘脑学案
下丘脑学案
下丘脑是脑干中的一部分,位于丘脑下方。它是一个非常重要
的解剖结构,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下丘脑
主要控制着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对于维持体内的稳
态非常关键。
在下丘脑学案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下丘脑的解剖结构、功能以
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我们将首先介绍下丘脑的解剖学结构,包括
其位置、大小和组织结构。下丘脑的主要核团包括视下丘脑核、垂
体前部核和垂体后部核等。
然后,我们将讨论下丘脑的功能。下丘脑通过调控垂体腺体的
分泌来控制体内的内分泌系统。它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垂体前叶来
调节各种激素的分泌,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
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等。此外,下丘脑还可以通过调节垂体后叶的神经垂体系统来控制催产
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还参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
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它们控制着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等的功能。下丘脑通过调整下丘脑--垂体--肾上
腺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来调控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此外,下丘脑还与其他大脑区域进行密切的交流。它与大脑皮
质相连,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系统来参与调控应激反应。下丘脑还与杏仁核和海马等大脑区域相关,
通过调节情绪、记忆和学习等过程来影响行为。
最后,我们将探讨下丘脑在疾病中的作用。下丘脑的功能紊乱
常常与内分泌疾病和自主神经失调症等疾病密切相关。例如,下丘
脑的损伤可能导致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增高,引发内分泌失调相关
人体解剖学-_神经系统
图 11-27 脊神经的组成和分支、分布示意图
Page 37
(一)颈丛 1.组成和位置 颈丛由第 1 耀 4颈神经前支构成 ,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的深面。 2.分支与分布 颈丛的分支主要有皮支和膈神经 。 皮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后,呈放射状分布 于颈前外侧部、肩部和头后外侧部等处皮肤(图 11-28)。
Page 42
4.桡神经 贴肱骨桡神经沟旋向外下,继而在前 臂后面深、浅肌群之间下行。肌支支配臂及前臂后 群肌;皮支分布于臂及前臂的背面、手背桡侧半及 桡侧 2个半指近节的皮肤(图 11-30)。
5.腋神经 绕肱骨外科颈的后方至三角肌深面。 肌支支配三角肌;皮支分布于肩部皮肤(图 11-30 )。
Page 27
Page 28
图 11-20 硬脑膜和硬脑膜窦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血管 (1)脑的动脉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 脉(图 11-21)。前者供应大脑半球前 2/3和部分 间脑血液,后者供应大脑半球后 1/3、脑干、小脑 和部分间脑血液。
Page 29
图 11-21 脑底的动脉 图 11-22 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动脉
Page 3
图 11-2 脊髓的外形
Page 4
图 11-3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的中央有纵贯脊 髓全长的小管,称中央管(图 11-4)。
解剖学神经系统课件
解剖学神经系统
25
(一)颈丛 1.组成和位置 颈丛由第1~4颈神经前 支构成,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 2.分支与分布
(1)皮支 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放 射状分布于颈前外侧部、肩部和头后外侧部皮肤。
(2)膈神经 感觉纤维分布于心包、胸膜、 膈下腹膜以及肝和胆囊(右侧膈神经);运动纤维 支配膈肌。
解剖学神经系统
22
(二)脑和脊髓的血管 (1)脑的动脉 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前者供应大脑半球前2/3和部分间脑,后者供应 大脑半球后1/3、脑干、小脑和部分间脑。
大脑动脉环:由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颈 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在下丘脑 周围互相吻合形成。
(2)脑的静脉 不与动脉伴行,汇入邻近的 硬脑膜窦。
解剖学神经系统
1
二 、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神经系统调节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反射是机体对各种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 反射的 物质基础是反射弧 。
解剖学神经系统
2
三 、 神经系统的区分
解剖学神经系统
3
四、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灰质:是中枢神经内,由 神经元胞体和树突 聚集形成的部分,色泽灰暗 。大脑和小脑的灰 质位于其表层 ,分别称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 。 白 质 :是中枢神经内,由大量神经纤维聚集 形成的部分,呈白 色 。 神经核:是中枢神经内,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神经节:是周围神经内,由形态和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动物解剖学之神经系统ppt课件
4
3.脊髓的内部结构 (1)中央管:细长纵走,前通第4脑室,内含脑脊髓液,在
脊髓圆锥处扩大为终室。
5
6
(2)灰质: 呈蝴蝶形,纵柱,背侧柱;腹侧柱。灰质连合。
背侧柱 主要是中间神经元的胞体。 中间外侧部
T1~L3节段侧角,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胞体 的所在;
荐髓中间带外侧部 由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 组成 腹侧柱属运动性。
7
(3)白质: 主要由纵走的神经纤维构成,为脊髓上、下传导冲动的传导径
32
4、大脑 (1)端脑的外形 ①大脑的背外侧面:
大脑表面被盖覆大脑皮质。出现沟回。纵裂深部有胼胝体。 每个大脑半球的背外侧面分为四个叶:枕叶(视觉区),顶 叶(感觉区),额叶(运动区),颞叶(听觉区)。 ②大脑内侧面:胼胝体。透明隔。侧脑室。透明隔下连穹窿。 连接左、右嗅脑的前连合,由前连合向后下直至视束末的 板是终板。 ③大脑腹侧面: 嗅脑。包括嗅球、嗅束、嗅三角、嗅结节、 梨状叶和海马以及透明隔等部分。
17
(1)脑干的外形: ①延髓 呈前宽后窄、背腹侧稍扁的四边形,位于小脑腹侧,尾侧在平
枕骨大孔与脊髓相连;吻侧与脑桥以延髓脑桥沟(腹面)和髓纹(背 面)为界。延髓的闭合部;延髓的开放部。
神经解剖学课件
一.名词解释
1.Nissl body(尼氏体):尼氏体的化学成分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常称为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光镜下,细胞浆内粗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有许多呈嗜碱性颗粒状或斑块状的致密的物质。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free ribosome)构成。
2. 皮质垂直柱是贯穿大脑皮质全厚的垂直细胞柱,它不仅是皮层神经元网络的某种基本单位,而且可能是大脑皮质的基本功能单位
3. Wilbrand后袢:其中来自视网膜鼻侧半上象限的纤维,经视交叉向后至同侧视束吻端,作袢状弯曲,经视交叉后缘上方交叉至对侧视束。
4. 外侧嗅纹(lateral olfactory stria)是一小束白质纤维,行于前穿质的前外侧缘,至岛阈(limen of insula )呈锐角向后拐弯,终于海马旁回钩头端的杏仁周区(periamygdaloid area)
5.穹窿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
6.豆核襻(ansa lenticularis ) 起源复杂,起自苍白球的两个部分、壳及其邻近结构,它的部分纤维在沿行程分布的神经元中中继,这些中继神经元称脚内核(entopeduncular nucleus)。豆核襻绕内囊腹侧弯曲并向内侧行继而向背内侧行而与走在红核前区内的纤维相混,豆核襻与豆核束中的某些纤维与底丘脑核、红核前区核及未定带神经元相突触。其余的纤维继向上外行,终于丘脑核团,主要是前腹侧核及中央内侧核。
7. 豆核束(tract lenticularis)豆核束是起自苍白球内侧的纤维,此纤维从苍白球背内侧缘发出后在靠近内囊内侧面时转向内侧,形成一清晰的纤维束,其中有些纤维行于底丘脑的背侧缘未定带的腹侧称Fore1 H 区。豆核束继向内向尾侧行,在达未定带内侧缘处,豆核束与豆核襻的纤维相混,也和红核前区的分散结构及齿状丘脑束、红核丘脑束纤维相混。这一多种成分相混的径路及与之相联系的细胞群称为红核前区(被盖区)或Forel H区(prerubral or H field of Forel ),尔后豆核束与豆核襻等束纤维继向前向外行,共同组成丘脑束或Forel H 区(thalamic fasciculus or H, field of Forel ),向背侧与丘脑腹侧核联系。丘脑束是豆核束、豆核撑、齿状丘脑纤维及丘脑纹状体纤维的延续部。
小 脑-神经解剖学讲稿
小脑一、位置:
后外缘邻接横窦、乙状窦及乳突小房。
二、外形:
上面—较平坦,分界不清
下面—两侧膨隆,中间凹陷
前后缘—小脑前、后切迹(小脑镰)、
绒球、绒球柄
两部—小脑蚓、小脑半球
●小脑蚓(小脑小舌、中央小叶、山顶、
山坡、蚓小叶、蚓结节、蚓锥体、蚓
垂、小结)
●小脑半球(中央小叶翼、方形小
叶前部、方形小叶后部、上半月
小叶、下半月小叶、二腹小叶、
小脑扁桃、绒球)
三、沟裂和小脑分叶:
原裂、水平裂、后外侧裂
●绒球小结叶(古小脑、前庭小脑)
—绒球、小结
—接受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的
纤维投射;发纤维至前庭神经核。
●前叶(旧小脑、脊髓小脑)
—原裂以前的部分(小脑蚓下面
的蚓锥体、蚓垂属旧小脑)
—接受脊髓小脑束的纤维投射;
发纤维经小脑中央核中继后
投射至红核、丘脑、脑干网状
结构和前庭核等。
●后叶(新小脑、大脑小脑)
—原裂和后外侧裂之间的部分
(其中蚓垂、蚓锥体属旧小脑)
—接受由脑桥核发出的小
脑中脚纤维;发纤维经齿
状核中继后投射至丘脑
和红核
四、小脑内部结构:
灰质:小脑皮质
小脑中央核
白质:小脑髓质
(一)小脑皮质:约1000 cm2,,1/6在外。
1.小脑皮质的细胞构筑:三层
●分子层:
外星形细胞
蓝细胞
颗粒细胞的平行纤维
梨状细胞和高尔基细胞树突
●梨状细胞层(蒲肯野细胞
层):
单层梨状细胞体,
宽35~50μm,高50~70μm
其树突面积可达222000μm2,
轴突是小脑唯一的传出纤维,
止于小脑中央核或直接出小
脑。
●颗粒细胞层:
大量的颗粒细胞(每立方毫米
240万个),少量的高尔基细
胞和苔藓纤维终末。构成小脑
球
2.小脑皮质的纤维联系:
神经系统解剖学PPT课件
•58
(二)脑神经:12对
脑神经名称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迷副舌下十二全。
脑神经性质歌诀 一二八对性质感,运动舌付动滑展; 舌咽迷走三叉面,感觉运动混合全。
•59
神经系统模式图
•1
中枢 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神经
神
脊髓
经
系 统
周 围
按部 位分
脑神经 脊神经
神
内 内脏感觉神经
经 按脏
分 神 内 脏 交感神
布 经 运动 经
分
神经 副交感
神经
躯体神经
•2
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
1.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2.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3.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4.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5.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6.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
•17
脑干腹面观
•18
脑干背面观
•19
•20
•21
2、间脑The Diencephalon
背侧丘脑 上丘脑 下丘脑 后丘脑 底丘脑
•22
下丘脑的知识点总结
下丘脑的知识点总结
一、下丘脑的解剖结构
下丘脑是位于丘脑和间脑之间的一个小脑区,主要由垂体神经外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的调节中枢组成。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区域:
1. 针尖后部(tuberal region):包括下丘脑纵行纤维和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纵行纤维是
一条重要的纤维通路,连接了垂体神经外分泌系统和脑干自主神经系统。
2. 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这是下丘脑的一部分,参与了体温调节和睡眠节律
的调节。
3. 下丘脑外侧区(lateral region):这个区域包括内侧前部(medial part)和外侧后部(posterior part),参与了饮食摄取和能量平衡的调节。
4. 下丘脑下部(infundibular region):这是连接垂体的纽带(infundibulum)所在的区域,控制了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二、下丘脑的功能
下丘脑作为体内主要的调节中枢,参与了多个重要的生理和行为功能的调节:
1. 睡眠节律调节:下丘脑通过调节褪黑素的分泌和生物钟的活动,参与了睡眠-觉醒循环
的调节。
2. 饮食摄取调节:下丘脑的外侧区和背内侧核参与了对食欲和饱腹感的调节,影响了食物
的摄取和体重的平衡。
3. 内分泌系统调节:下丘脑通过控制垂体的分泌,调节了体内的激素水平,包括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等。
4.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下丘脑通过脑干的自主神经中枢,对心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等器官的活动产生调节作用。
5. 情绪和行为调节:下丘脑的背内侧核和外侧区参与了情绪和行为的调节,影响了性行为
神经解剖学课件:小脑、间脑、端脑
间脑
Diencephalon
位置: 端脑与脑干之间 分部: 5个部分 背侧丘脑、后丘 脑、上丘脑、下 丘脑及底丘脑
第三脑室
位置: 两侧背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 交通: 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 内容物:脑脊液
一、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
卵圆形灰质团块 丘脑间粘合 丘脑前结节、丘脑枕 下丘脑沟
脑桥 (3)小脑上脚
中脑、间脑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四)小脑纤维联系和功能 1.原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庭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 协调眼球运动
原小脑
←小脑下脚
III,IV,VI 脑N核
前庭N核
前庭脊髓束 内侧纵束
脊髓前角
前庭神经
2.旧小脑—内侧区、中间区(脊髓小脑):调节肌张力
红核
红
前 庭
核 脊 髓 束
Hippocampus+ dentate gyrus ----hippocample formation
边缘叶
在半球内侧面,环绕胼胝体周围和侧脑室下脚底壁的 结构:包括隔区(胼胝体下回、终板旁回)、扣带回、 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等以及岛叶前部、颞极 内脏运动神经功能调节的高级中枢
3
12
4
(二)端脑内部结构
端 脑telencephal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丘脑hypothalamus
一、位置和外形:背侧丘脑的前下方,
与背丘脑之间以下丘脑沟分界。构成第3脑室
前下部的侧壁和底部。
前界——前连合和终板;
后界——续于中脑。
两侧——邻大脑半球前部底面。
包括:视交叉、视束、漏斗、灰结节、
乳头体等结构。
正中隆起;视隐窝、漏斗隐窝。
二、内部结构:以弥散的小细胞为主的视周中央灰质。
(一)内部区分:
前后位——视前区:终板以后,视交叉前缘至前连合连线以前的部位;
视上区(下丘脑前区):视交叉上方;
结节区(下丘脑中区):灰结节及其上方;
乳头(体)区(下丘脑后区):乳头体及其上方。
其中前两区在人类合称“视上部”“
内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与室周区
之间;
外侧区:穹隆柱和乳头丘脑束以外的部分。
(二)各部的主要核团:
视前区——视前室周核、
视前内侧核、
视前外侧核
视前室周核——位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低分化的小细
胞组成,向后接视上区的前室周核。
视前内侧核——位于视前区的内侧部。较大,分内、外侧两部,其内侧部有雌雄同质异形性,故又称“性二态核”,雄性此核体积大于雌行,其细胞数目和突触密度亦大于雌性。此核含有合成“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神经元,发纤维投射至正中隆起,对脑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有调控作用。
传入纤维:隔核、伏隔核的纤维—前脑内侧束—此核
杏仁核的纤维—终纹—此核
传出纤维:
—前脑内侧束—隔核、
下丘脑其它核团、中脑
—终纹—杏仁核
—室周系统和髓纹—丘脑、缰核
—正中隆起
视前外侧区——位于视前区外侧部,下丘脑外侧区
的前部,外侧与无名质毗邻。有前脑内侧束纤维穿过,其间有
散在的神经元。前脑内侧束纤维联系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
纤维联系:与隔核、海马、梨状皮质、纹状体、杏仁核等有往返联系。
视上区——前室周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前核、室旁核、视上核;下丘脑外侧区;
内侧视交叉后区
●前室周核:位第三脑室室管膜下。内含合成生长抑素(SOM)神经元,发轴突投射至正中隆
放SOM,经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调节生长激素(GH)的分泌。
●视交叉上核:紧贴视交叉上方,第三脑室底,中线两侧,尾端止于视交叉后缘。由较密集的
胞组成。
传入纤维:视网膜节细胞的纤维,或经外侧膝状体中继后的纤维——此核
伏隔核——前脑内侧束——此核
中脑中缝核(5-HT)纤维——此核
传出纤维:——结节部的其它核团。
功能:生物钟功能,参与机体生物活动节律的调节。特别是对内分泌活动的调节。
少部分细胞可分泌加压素。
●视上核:位于视交叉外侧缘及视束上方。分成3部:背外侧部、背内侧部、腹内侧部
细胞密集,以大细胞为主,与室旁核的大细胞共同构成下丘脑大细胞神经内分泌部。
传入纤维:嗅结节、隔核、脑干——前脑内侧束——此核
海马纤维——穹隆?——此核
下丘脑室旁核、腹内侧核——此核
传出纤维:大细胞的轴突——视上垂体束——漏斗——垂体后叶
视上核大细胞的特点:核大,偏在,核仁清晰。其
内分泌物质可被铬苏木精染色。其轴突向下
形成视上垂体束至垂体后叶。
加压素(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腹内侧部
催产素(OXT)——背侧部
运载蛋白——neurophysin Ⅰ、Ⅱ与两种激素共同形成蛋白激素复合物沿视上垂体束至垂体后入血。
室旁核:位于视上区内侧部的上部,下丘脑前核的背侧。上下和内外均成楔形。
毗邻——前:靠近前连合;后:接近背内侧核;下:距视交叉约4mm;
上:达下丘脑沟;内:邻室周区;外:靠穹隆
细胞构筑——细胞密集,以大细胞为主,亦含有
中、小型细胞(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
大细胞神经元的轴突形成室旁垂体束下行达垂体后叶。也分为加压素(VP)和催
产素(OXT)能两类神经元
小细胞神经元合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factor, CRH/CRF)或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hyr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TRH)
传入纤维:海马——穹隆——此核;隔核、伏隔核——前脑内侧束——此核
蓝斑及其它儿茶酚胺能神经核的纤维、孤束核的内脏传入纤维、中脑中央灰质的纤维——此核
下丘脑其它核团(腹内侧核、弓状核)——此核
传出纤维:——下丘脑其它核团;隔核、杏仁核;脑干、脊髓的侧角。
大细胞轴突——丘脑神经垂体束——向外绕穹隆进入下丘脑外侧区——向下至
视上核背侧,室上核大细胞的轴突加入共同构成丘脑神经垂体束——向内——
进入正中隆起,止于正中隆起的内层。
小细胞神经元轴突——投射于正中隆起外层。
触液神经元(VP, CCK)树突——伸入第三脑室——释放VP, CCK;脑脊液内
的浓度又可调节该两种神经元的功能。
●下丘脑前核:位于交叉上核的背侧
细胞散在,大小不等。
传入纤维:视网膜的纤维——此核
杏仁核——终纹——此核
隔核、伏隔核——前脑内侧束——此核
视前内侧核、腹内侧核的纤维——此核
传出纤维:——几乎至下丘脑各核团。并至隔核及杏仁核。
●下丘脑外侧区:细胞少,纤维密集,主要为前脑内侧束。
●视交叉后区:视交叉后方,下丘脑底部,向后达正中隆起前缘。
可分内、外侧两部,外侧部是多方纤维行向正中隆起的必经道路。此处细
胞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