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

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

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

1.中国孝文化

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2024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题及答案

秘密★启用前

眉山市高中2024届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通行本《庄子》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编排体例,是由西晋郭象确立的。魏晋以来讲庄子,普遍是将《庄子》内、外、杂三篇混为一谈,都归之于“庄子之说”。但是,苏轼早在宋代即指杂篇中《盗跖》《渔父》《让王》《说剑》四篇“皆浅陋不入于道”,是后世“昧者勦之以入”;明清之际,王夫之则确定内篇为庄子之书,外杂篇为学庄者之作。

20世纪50年代,钱穆以一系列论文谈《老子》和《庄子·内篇》中使用“道”“自然”“象”“真”“神”“妙”等概念的区别,比如“象”“妙”在《老子》中多出,而且是具有专门意指的基本概念,而在《庄子·内篇》各仅一出,均无特指,是普通词汇。20世纪80年代,刘笑敢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做先秦汉语史研究,指出在《庄子》中仅外杂篇使用道德、性命、精神三个复合词,正好对应了先秦文献中这三个复合词直到战国后期才出现的“客观的年代分界”。刘笑敢得出结论说“内篇基本上是庄子所作,而外杂篇只能是各派后学所作”。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语文甲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语文甲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语文甲卷

使用地区:四川、宁夏、内蒙古、青海、陕西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这为海洋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1.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2017泉州市质检语文卷含答案

2017泉州市质检语文卷含答案

2017年泉州初中学业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本卷共22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所有答案必须填写到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春天,江南的雨充满了诗情画意,有着“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甲] (A.迷蒙B.迷茫)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乙] (A.隐约B.婉约),引人无限xiá思。

夏季一来,就到了他肆.意展现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时候.他像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浑身充满了pén g勃新生的力量,很是有些野蛮。炎热的午后,

有股奇怪又特别的味道,氤氲又迷离,眼前只见白茫茫一片,顿时整个世界沉浸在[丙](A.不着边际B.漫无边际)的大雨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无限xiá()思②肆.( )意

(2)为【甲】【乙】【丙】三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横线。(3分)

【甲】【乙】【丙】

(3)以下是文中划线部分的内容,正确排列顺序应是()(3分)

①几滴小雨象征性预告后

②万里晴空倏尔乌云密布

③豆大的雨点便老实不客气地劈头盖脸地倾倒下来

④晒了一天的灼热的马路顿时腾起一股白色的热气

⑤隐隐几声雷鸣

A.①②③⑤④ B.②⑤①③④

C.②⑤①④③ D.①②⑤③④

二、阅读(70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

岑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下列对本诗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诗题中的“歌”是古诗的常见体裁.

精校Word版含答案---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精校Word版含答案---海南省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

华中师大琼中附中与屯昌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中西方孝文化

差异

传统道德与现代理念的碰撞

——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在世界文化日益融合的今天,我们看到了文化与文化的趋同与差异,而孝文化是文化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博大精深的体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衡量一个人品质的标准。而西方的孝文化并没有太多系统的描述,与中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西方似乎更崇尚个人与自由。本文将探析中西方孝文化概念和发展的差异,并以这几年的热门话题——“安乐死”来进一步阐述中西方在孝文化上的差异。

孝,是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血缘亲情的认识而慢慢发展起来的。家庭,是体现孝道的人类社会的选择,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孝道是道德表现一种形式,居于普通亲情之上,一般体现在直系亲属之间,所以我们现在所谓的尽孝道,一般都是自己的父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尽孝道的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但是赡养义务的传统却从来不曾割断。在社会层面上,尽孝道则主要是指对老人的尊敬。因为文化不同,中西方对孝道的理解差异很大,但不可否认,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

而开始出现的,最初形态的孝文化也是相似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孝文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而西方的孝文化还是停留在浅显的文献描述之上。

1中西孝文化对比 1.1中国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

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我国的孝观念形成于父系氏族公社时代。孝文化,在股商时期便已产生。[1]在中国,尽孝讲究的是到达亲人在精神层面的满足。孝意味着养,但不是养了就是尽孝道,子女赡养父母,最重要的是要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海南大学

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

作者:

学号:

学院:

专业:

时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

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

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孝”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

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着《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着的延伸与泛化。

二、西方孝文化

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题目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题目

跨文化交际论文参考题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差异之浅见

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

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析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孝文化论文:探析中西方孝文化之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在中国,孝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中,孝文化不及中国的孝文化丰富,因而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本文通过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内涵和差异来剖析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从而使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更加顺畅。

关键词:孝文化;差异;原因

引言:孝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也可称的上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孝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孝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文化,自然会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但是西方文化中的孝文化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够传播中国文化而且能够了解西方的孝道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中西方孝文化之内涵

1.1 孝文化在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孙中山先生曾讲到:“现在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像中国讲的那么完全。”[2]。中国人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在中国的孝文化中都被给予了阐释。中国的孝道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连。儒家思想推崇“仁”的思想,而孝在“仁”中也是第一位的。在古代,孝顺作为评价个人思想

高尚与否,品行是否端正的重要尺度。能够说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官制中的举孝廉。举孝廉是汉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中主要考察人们是否孝顺或是清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程度是能不能为官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中国的孝文化突出了长者和老人的地位。孝文化中的“孝”就是要养老,敬老,尊老,送老,亲老。[3]晚辈要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安排,承担着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在家庭中,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对父母的话要言听计从才能被称之为孝顺。在家庭范围内的孝文化还包括传宗接代的任务。个人的孝行的社会意义还表现为对君主的忠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君主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作为臣民,尽孝的方式就是听从君主的旨意,替君主排忧解难,完成自己的使命。

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4届浙江省诸暨中学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组礼器一般认为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标志,青铜爵、绿松石牌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手工业技术水平的呈现。在郑州商城遗址,考古学家同样也发现了商代早期的青铜冶炼、骨器与陶器的制作作坊。作为晚商的王都,安阳殷墟的手工业更为发达,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类型多样、数量庞大的手工业制品,涵盖青铜器、玉器、石器、骨器、陶器、木器、酿酒、纺织等多个领域。特别是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冶炼技术高超纯熟,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为最高水平。
1986年7月24日夜,新华社发布了电讯,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新发现,称“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又以三分钟的时长进行了播报,《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发表文章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随后,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纷纷加以转载并配有专家采访。“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等于把整个的红山文化推到了全国全世界的面前。”郭明说。
“牛河梁遗址发现之后,的确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把整个讨论往前推了一步。”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郭明对牛河梁之于四十年前那场讨论的意义如是说道。其实早在1931年,李济在谈及山东城子崖发掘的意义时就说过:“现代中国新史学最大的公案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有诸如良渚文化的发现,也被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一部分。直到1981年,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正式提出,才以“满天星斗”的格局打破了原有观念。随着牛河梁遗址的发掘,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也提出了“重瓣花朵”说,在承认各地区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几乎与此同时,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指出各文化区平等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论述类文本《中国文化概论》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

论述类文本《中国文化概论》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南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

河南省安阳市/焦作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这就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在中国,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农业经济格局、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制约,孕育了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十分注重二者和谐统一,几乎到了有一种伦理关系在其中的地步:人,出于自然,以天地为父母,以万物为朋友,其精神可与天地相通。人的“德”亦出自于天地自然,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合其德”。因此中国古代有“天命有德”的观念。把人伦的观念,贯彻到天地万物之中,这正典型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色。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是一种天地合德的伦理类型。

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在社会根源上,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宗法体系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与世界各国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的,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宗法体系。与之相联系,血亲意识,即所谓“六亲”“九族”的观念继续构成社会意识的轴心,经过历代统治者及其士人的加工改造,宗法体系下的血亲意识有的甚至转化为法律条文(如“不孝”成为犯法的“首恶”),更主要的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在社会心理方面,

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的庞杂精细。这一系统不仅如同世界诸多民族一样纵向区分辈分,而且在父母系、嫡庶出、长幼序等等横向方面也有极严格的规定。与此相联系,中国人往往怀有浓烈的“孝亲”情感,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中国文化系统内,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和母体,忠君、敬长、尊上等等,都是孝道的延伸。

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教师版)

2024届安徽省芜湖市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教师版)

2024届安师大附中高三最后一卷模拟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024年5月28日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框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句话表达即使穷山距海,也不足以阻隔人们的共同志向。生于斯、长于斯的先人凭着开拓精神和坚韧意志,在历史洪流中“直挂云帆济沧海”,跨越千百年、万重浪,架起连接中华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诸多文明的桥梁。

海面帆影往来穿梭,描摹了“群仙出没空明中”的开阔气象。历代王朝的对外关系多重朝贡而轻市舶,而到了宋代,则重视市舶,多方鼓励招徕蕃商蕃客来华贸易。日益繁忙的航线上,丝帛、瓷器、茶叶、铜铁等从中国流向世界,香料、药材、珠翠等奇珍异宝汇入中华,带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也催生出繁华的城市生活。

海上商贸蓬勃兴起,成就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空前盛况。“中华地向城边尽,外国云从鸟上来”,陆地的尽头是大海的起点,伴随着“悠悠信风帆”,徐闻、合浦、明州等地的港口纷纷繁荣发展起来。世界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通商的国家和地区不断增多,“梯航万国、舶商云集”的盛景,书写了多元社群、商贸法制、运输网络和城市形态的新画卷。

傅源长《孝道》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傅源长《孝道》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孝”在中国不仅是维系家庭稳定的道德伦理,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古代社会诸多人际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就是君臣与父子。事君为“忠”,事父为“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在家国天下中,君主是所有人的“家长”,事君既为“忠”,也为“孝”,忠孝本为一体。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仁”,认为一切德目都发于仁,而在诸德目中,孝悌又是最基本的。《论语·学而》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把“父子有亲”列为“教以人伦”的“五伦”之首。儒家的思想家编著了《孝经〉一书,虽不足两千言,却被推崇备至,影响极为深远。孔子的弟子中,曾参、仲由、闵子骞等都是著名的孝子。自尧舜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倡行孝道,力主以孝治天下。舜本人就是一个难得的孝子。

古代社会在考察官吏的时候,总是把孝作为一条用人准则。人子对父母兄长的爱、敬、顺,同样可以推移到君臣关系上,从而实现对君主的“忠”。西周在选拔官吏时,吸取夏商亡国的教训,特别强调道德品行,以“六德”(即知、仁、圣、义、中、和)与“六行”(即孝、友、睦、姻、任、恤)作为选拔官吏的标准。秦律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五善”,即“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晋颁行的《诸郡中正六条举淹滞令》对官员的德行准则也有明确规定:“一拉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孝道之有益于治道,就在于它可以使不同阶层的人恪尽职守,谨慎为人,各安其位,这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味“神药”。

(完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完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解析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家园的失落是时代病症

作为普通人,历数我们的种种焦虑,为基本保障、为生活条件、为梦想实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安全感、缺乏确定性、觉得得不到承认和

肯定、体会不到信任与支持,凡此种种,这不正是我们“无家”的感觉吗?尽

管在家和家园之中我们还会面临其他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是安全的,我

们不会遭受恶意的伤害甚至不会感受到敌意,我们可以得到呵护,在遇到困难

时会获得照顾与支持。

人类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生产迈入工业化,从传统礼俗社会进入现代

科学理性与法律社会的过程,也是人类一步步失落家园的过程。现代的工业市

场生产、大规模的城市生活、科技理性支配和无情的科层制与形式主义法律统治,将人类从与自然界密切联系的共享天地之中抽离,而将其投入以功利效率

的工具理性为核心的逻辑组织和运作的各个“系统世界”中,人类身处自己打

造的机器般的“铁笼”之中,既失温馨家园,又怎能免得恒久的焦虑?从赋予

政府更多的福利保障职能,到重新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发挥信仰的功能,

或以人本主义来平衡科学精神,直到重建公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然而,在

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内核基石上,这一切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类

的家园并未真正得以恢复,家园失落之痛和如影随形的普遍焦虑之感,至多只

能说是稍有缓和而已。

到了全球化阶段,情形变得更为复杂。借助全球流动性增长的各种媒介手

段突破时空界限将全世界的人更近距离地聚拢在一起,经济市场、科学技术、

科层组织这些系统世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更进一步和深入侵吞蚕食人们的家园,大到各国,中到各地方、各种人群共同体,小到各个家庭,其所能提供的保护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山东省济宁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二模试题语文word版含答案

济宁市2024届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2024.04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荀子以主张“人性恶”而著名,这与孟子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正好相反。表面上看,荀子

对人性的评价很低,而事实上恰好相反,荀子的理论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化哲学。他的理论主

旨是认为,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所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

性成就。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

荀子认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它们又各有自己的作用。“列星随旋,日

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这是天、地的作用。至于

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的文化。

按照荀子的看法,人性也应当受到教养,没有经过教养就不可能成善。在《性恶》篇中,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荀子的人性论虽然与孟子的正好相反,

但是他也同意孟子所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自己也说过“涂(途)之人可以为禹”,即路上

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禹。这种一致,让有些人认为这两位儒家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一个很

大的误解。

在孟子看来,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善端”,人只要充分发展这四善端,就能成为圣人。而荀子的看法是:人生来不仅没有善端,相反地倒是具有恶端。在《性恶》篇中,荀子一方面认定人生来就有贪图利益和感官享受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肯定人生来又有智性,可以使人成善:“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而荀子认为涂之人皆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有智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

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

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

“孝”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C(“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孝”与“不孝”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D(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答案:

1(C项。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2.B【解析】“对比论证”说法错误。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

3.C【解析】“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本题考查对作者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