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始文学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阔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主要作家、作品
1、精读作品
曹操《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曹植《白马篇》、《七哀诗》、《野田黄雀行》,王粲《七哀诗》。
2、阅读作品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让县自明本志令》,曹丕《与吴质书》,曹植《赠白马王彪》、《杂诗》〔仆夫早俨驾〕、《求自试表》、《洛神赋》,刘桢《赠从弟》〔亭亭山上松〕,蔡琰《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诸葛亮《出师表》。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正始文学的名词解释
正始文学,指的是从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文学流派,也被称为古文学或古
文复兴。它与汉赋、骈文等古代文学形式相联系,致力于恢复和传承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充实语言的内涵与形式。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正始文学的特点、流派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特点
正始文学最明显的特点是平实朴素、周密含蓄,极其注重辞章的婉约和修辞的
巧妙运用。与其他文学流派不同,正始文学更加追求内在的情感表达和感悟,而不是形式上的华丽与夸张。正始文学的作品通常以自然景色、人情历史、家国命运等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深刻反思,传达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领悟。
二、流派
正始文学主要包含了小说、诗歌和散文三个流派。
1. 小说:正始小说主要描写生活琐事、庸人的悲欢离合、朝代变革以及社会矛
盾等。其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这些小说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淡雅的情感展示,成为了正始文学的经典之作。
2. 诗歌:正始诗歌承袭了唐代诗人的文学传统,追求韵律的美妙与诗意的深远。它通过对自然景色、人文风情以及内心感受的描绘,将琐细之事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表达。代表性的诗人有杨万里、陆游等,他们的作品展现了独特的情感与哲理。
3. 散文:正始散文注重叙事的方式与句式的运用。它通常以杂记、游记、讲史
等形式出现,既有具体的叙述,又有抽象的思考。散文作品在叙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展示了作者的思想独立性与人文关怀。代表作家有金圣武、陈继儒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句式与深入的思考而著称。
三、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正始文学的概念与范围
二、正始文学的时代背景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
四、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五、正始文学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概念与范围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指的是魏厉公曹芳年号“正始”(240-248 年)时期的文学创作。然而,习惯上人们还会将正始以后
直到西晋立国(265 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也纳入到正始文学的范畴。正始文学的范围大致涵盖了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年)至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年)这一时期。
二、正始文学的时代背景
正始时期,政治环境动荡,严酷的政治斗争与恐怖的政治气氛笼罩着整个社会。与此同时,玄学开始盛行,哲学思考变得尤为重要。正始文人面对这样的现实,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三、正始文学的特点
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其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人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他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四、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其中,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嵇康的《养生论》等,都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五、正始文学的历史意义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以独特的哲学思考和批判现实的精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一、正始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
1.避开现实,具有浓厚哲理色彩
2.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三、正始文学的背景
1.玄学盛行
2.政治现实的恐怖与虚伪
3.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
正文:
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涵盖了从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到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这一时期。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始文学的定义和范围较为明确,一般认为它是指魏厉公曹芳的年号正始(240-249年)期间的文学创作,同时也包括正始之后直到西晋立国(265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避开现实、充满哲理色彩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核心特点在于其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严峻,文人们不敢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选择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他们将从现实生活中
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浓厚的哲理色彩。
正始文学的创作背景较为特殊,当时玄学开始盛行,这种学说包含了一种穷究事理的精神,使文人们具有了清醒的理性态度。然而,与此同时,政治现实却极其恐怖和虚伪。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愈发尖锐和深刻。
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始文学应运而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照。文人们通过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对现实世界的敏锐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悲哀和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这使得正始文学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名词,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正始是魏理宗曹芳的年号(240-248 年),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文学的背景是在政治严酷、环境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哲学思考盛行,文人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学的表现是在文学作品中,文人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正始文人在文学创作中,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哲理色彩和深刻的理性思考。阮籍的代表作品是《大人先生传》,嵇康的代表作品是《养生论》。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始文学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思考,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思考方式。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1.正始文学的定义
2.正始文学的发展背景
3.正始文学的特点
4.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
5.正始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正始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通常指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创作。这个时期的文学以"正始"为开端,以"永明"、"太和"、"景明"等年号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阶段。
正始文学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在政治上,这个时期经历了三国分立、西晋统一、五胡乱华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疾苦。在经济上,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经济相对繁荣,南北文化交流加强。在文化上,儒家文化传统仍在延续,但受到道家、佛家等思想的影响,文学创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注重个性表达,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追求艺术形式美,重视文辞修饰;倡导自然、率真的审美情趣。这些特点使正始文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和作家有很多,如曹操、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他们的作品展示了这个时期文学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的影响和意义在于,它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自觉时期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后世文人注重个性、关注现实、追求艺术美的优良传统。
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于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这时正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掌握了大权,残暴地屠杀异己,形成恐怖的政治局面。
二、代表人物:在哲学史上,正始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主要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在文学史上,正始文学的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他们本身也是玄学家。他们对抗司马氏的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三、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因而正始诗歌也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风貌。
四、阮籍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咏怀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前后,文坛呈现繁荣的局面,锺嵘《诗品序》说:“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总的看来,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诗歌的那种风力,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左思的《咏史》诗,抗议门阀制度,抒发寒士的不平,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正始文学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 长于抒情、工于比兴、精于用典、善用曲笔。 风格隐晦曲折。 钟嵘《诗品》“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 表。……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 求。
10
阮籍散文代表作:《大人先生传》
• 这是一篇自明心性、发泄愤懑的寓言式的 作品。 • 文中塑造了一位超世独往、与道合一的大 人先生形象,这是作者理想形象的写照。 文章对封建礼教予以嘲讽和揭露。如: “君立而虐兴,臣设和贼生。坐制礼法, 束缚下民。” • 全篇使气骋辞,奇偶相生,韵文与散文相 间杂,有它独特的风格。
13
嵇康之文
• 其文长于论著,极富政治色彩,风格峻切豪壮。 代表作有《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太师箴》《管蔡论》和《与山巨源绝交书》 • 《与山巨源绝交书》是写给山涛的绝交信。这篇 书信不仅是嵇康狂放不羁的个性的真实写照,更 重要的是他拒不与司马氏合作这一政治立场的明 确表白。这篇文章猛烈抨击司马氏的篡逆阴谋。 全文嘻笑怒骂、瓷肆奔放,文笔深刻犀利,很能 表现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甚治 表 至环 现 战境 诗 战中 人 兢, 处 兢极 在 的端 如 心苦 此 理闷 险 。压 恶 抑的 ,政
8
• 三十一
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 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 战士食糟糠。贤者处蒿莱。 歌舞曲未终。秦兵已复来。 夹林非吾有。朱宫生尘埃。 军败华阳下。身竟为土灰。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文
一、正始文学的背景和定义
正始文学,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魏国理宗曹芳年号“正始”(240-248 年)时期的文学,但习惯上我们把正始以后的文学,直到西晋立国(265 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包括在内。这个时期,玄学开始盛行,哲学思考活跃,影响了文学创作。正始文学以魏明帝青龙元年(233 年)到魏元帝咸熙二年(265 年)为主。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和表现
正始文学的特点是哲理色彩浓厚,理性思考深刻,人生悲哀尖锐。由于当时政治环境严酷,文人们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三、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哲理思考。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嵇康的《养生论》等,都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品。
四、正始文学的历史影响
正始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哲理色彩和理性思考,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
正始(240—249年)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 ( 265年)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正始时期的政治现实极其严酷,正始文人集中抒发的是个人在外部力量压迫下的悲哀。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稽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19年,凡24年)。这个时期,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名存实亡。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政治状况和作家创作状况来说,都可以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所以一般的文学史论著都把它列入魏晋南北朝文学阶段。
一 、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是中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东汉末年,随着黄巾大起义之后而来的是董卓之乱和以后的军阀大混战。经过这样长期的战乱,中原社会残破不堪,人民的死亡和生产的破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正如曹操诗中所说的,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篙里行》)。这种现实生活的惨景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却为当时的诗人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的创作题材,激起诗人不能自已的创作情绪,开创了一个创作的繁盛时期。纵观建安文学的总体情况,建安文学反映了建安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不满国家残破、热烈追求统一的理想和愿望,它真实地反映了动荡社会的惨景,发出了怜悯人民苦难的呼声,并为建立统一局面,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而引吭高歌,形成了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这就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具体的说,就是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有谐美的统一性,这就是所谓“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蔡琰等人。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一、正始文学概述
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指的是西汉初年至中汉时期的文学创作。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正始文学的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二、正始文学的特点
1. 反映社会变革:正始文学是在农民起义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2. 文学体裁多样:在正始文学时期,出现了诗、赋、乐府、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3. 文学思想独特:正始文学的创作思想大胆,不拘一格,敢于突破传统,在文学创作中体现了浓厚的批判精神和求新求变的态度。
三、正始文学名词解释
1. “正始”:正始,即正当的开始,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端。正始文学正是在这一时代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文学”: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是人们以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创作。在正始文学时期,文学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是对特定名词进行详细解释和阐述,目的在于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名词所代表的含义。
四、我对正始文学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正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不仅在当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在我看来,正始文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历史地位,更在于它对后世文学的启迪和影响。正始文学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和文学家,他们的创作和思想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始自汉末建安,建安是汉献帝年号(196-220);终结以隋文帝统一中国(589)为标志,共经历了393年。
二、建安文学。
(一)实际包括建安年间和魏前期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以七子为骨干。
(二)政治理想抱负和务实精神,通脱态度和应变能力,不拘于儒学,个性鲜明。
(三)其创作反映动乱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三、正始文学。
(一)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
(二)条件: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屠杀异己,形成恐怖政治局面;哲学上是魏晋玄学的开创期,代表何晏和王弼;文学上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三)对抗司马氏残暴统治,崇尚自然反对名教,作品揭露了礼教的虚伪,表现了政治重压下的苦闷与抗议。
四、太康文学。
(一)是西晋武帝太康(280-289)年号。
(二)代表:“三张、二陆、两潘、一左”(锺嵘《诗品序》)
(三)太康诗风以繁缛为特点;左思《咏史》诗与建安诗歌一脉相承。
五、发展脉络:
西晋末,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产生玄言诗→东晋玄佛合流助长其发展→宋初转向山水诗,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晋宋易代之际,陶渊明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开创田园诗;使汉魏古朴诗风纯熟,将“自然”提升为美的至境→晋宋间文学转折,追求艺术形式华美→宋鲍照七言乐府作出突破→齐梁两个重要文学现象:一是诗体发生变革,周颙发现四声,沈约运用到诗歌声律上,并与谢朓、王融共创“永明体”,试图建立比较严格的、声调和谐的诗歌格律,并且在词藻、用事、对偶等方面做了新探索。“永明体”成为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重要形式;二在皇帝太子周围聚集文人,形成3个文学集团:分别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梁萧衍、萧统,梁萧纲为中心,导致取材和风格的趋同性,并在切磋中提高技巧→梁陈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主流,主要以艳丽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多有咏物、女性题材。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正始文学名词解释古代文学史
摘要:
I.引言
- 正始文学的定义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
II.正始文学的起源和发展
- 起源于魏正始年间
- 发展历程
III.正始文学的特点
- 道家思想的影响
- 文学主题和写作手法
IV.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 代表人物
- 代表作品
V.正始文学的意义和影响
-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文:
正始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其名称起源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 年)。在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为了逃避现实,开始崇尚老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这为正始文学的兴起创
造了条件。
正始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映。第二个阶段是魏末晋初时期,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个性,强调自然和真率。第三个阶段是晋宋时期,以鲍照、谢眺等人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在形式上更加讲究,注重辞藻和韵律。
正始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正始文学强调个性解放,追求逍遥自由。其次,正始文学的文学主题多样,包括咏史抒怀、山水田园、哲理思考等。在写作手法上,正始文学注重炼字炼句,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
正始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眺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为《养生论》、《大人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拟行路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
正始文学
《悲愤诗》节选
嵇康诗歌的风格——“清峻”:指诗人傲视世
俗,锋芒毕露,少有委婉含蓄之言。
“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 “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伤渊雅之致。然托谕清远,良有鉴裁,亦未
失高流矣。”(《诗品》)
二、嵇康之文章
嵇康《养生论》、《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释私论》、《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 《声无哀乐论》等,谈玄说理,但往往涉及 政治。针对性比较强的是《太师箴》、《管 蔡论》、《与山巨源绝交书》。
正始文学
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
的正始时期,指的是曹魏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魏这一
时期。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
始诗歌的内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
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
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
驱 马 舍 之 去 , 去 上 西 山 趾 。
繁 华 有 憔 悴 , 堂 上 生 荆 杞 。
秋 风 吹 飞 藿 , 零 落 从 此 始 。
嘉 树 下 成 蹊 , 东 园 桃 与 李 ;
3、《咏怀》开创了我国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
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从唐代陈子昂、 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组诗形式 和哲理与诗情结合的特点中,都不难看出对 阮籍的继承。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建安文学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是汉末建安时期兴起的文学。代表作家主要有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和蔡琰,代表作品有曹植《白马篇》、蔡琰《悲愤诗》等。其风格特点为慷慨尚气,除此之外建安文学还有个性化创作,文坛百花齐放和文学的艺术化倾向,在骈偶对仗、用典、辞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这两个特点。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标志。
2、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文学”时期是文学史上前继建安文学,后接太康文学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即曹魏后期的文人作家由于司马氏掌权,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一种难以克服的幻灭感和失落感,再也没有了慷慨激昂的英风壮怀,其表达也渐渐无关现实、走向隐晦,士人大畅玄风,这就使得正始文学呈现出师心独见、使气任情和俊逸清远的意境的特点。这一时期的文人作家有“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当属阮籍和嵇康,代表作品有阮籍《咏怀诗》和嵇康《幽愤诗》。
3、玄言诗
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玄言诗是东晋的诗歌流派之一,约起于西晋之末而盛行于东晋。所谓玄言诗,就是用诗歌的形式阐释玄学,语言枯燥,缺乏形象性,诗歌主题相对单一。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玄言诗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孙绰《答许询诗》和许询《竹扇诗》。玄言诗的出现不仅对山水诗的形成至关重要,而且还以其不尚辞藻,追求诗句的言外之意,追求清新、自然、淡远的风格奠定了后世山水诗歌的一种审美基调。同时也是说理诗写作的尝试,开拓了古代诗歌的表现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馆收藏唐代孙位所绘《高逸图》
图中描写魏晋时“竹林七贤”的人物故事,
现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从右到 左),七贤中还有嵇康、向秀、阮咸三人, 在北宋时已缺佚。
二、阮籍
阮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
Biblioteka Baidu
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博览群籍,尤好 《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 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 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晋书 阮籍传》)
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盻生姿。 凌高远盻。俯仰咨嗟。怨彼幽絷。室迩路遐。 虽有好音。谁与清歌。虽有姝颜。谁与发华。 仰讯高云。俯托轻波。乘流远遁。抱恨山阿。
《答二郭》(五言)
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 大道匿不舒。夷路殖枳棘,安步将焉如?权智 相倾夺,名位不可居。鸾凤避嚣罗,远托昆 仑墟。庄周悼灵龟,越搜畏王舆。至人存诸 己,隐璞乐玄虚。功名何足殉 ,乃欲列简书。 所好亮若兹,杨氏叹交衢。去去从所志,敢 谢道不俱。
文人群体
1、“正始名士”: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
在哲学史上开创了玄学的新时代,诗歌创作 却不值得称道。
刘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 多肤浅”(《文心雕龙· 明诗》)
2、“竹林名士”:包括阮籍、嵇康、山涛、
王戎、向秀、阮咸、刘伶等七人,其中阮籍 和嵇康的诗歌成就最高。
刘勰:“唯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
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
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 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 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 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鲁迅:“嵇(康)阮(籍)二人的脾气都很大;
阮籍老年时改得很好,嵇康就始终都是极坏 的……后来阮籍竟做到“口不臧否人物”的 地步,嵇康却全不改变。结果阮得终其天年, 而嵇竟丧于司马氏之手,与孔融何晏等一样, 遭了不幸的杀害。这大概是因为吃药和吃酒 之分的缘故:吃药可以成仙,仙是可以骄视 俗人的;饮酒不会成仙,所以敷衍了事。“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阮籍用典颇多,多用比兴,象
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自己的深切情思。
钟嵘的《诗品》说:晋步兵阮籍,其源出于
《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 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 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 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 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
1、性格特点:
①志怀高远:
“昔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
与期。”(《咏怀》十五) “少年学击剑,妙伎过曲城。英风截云霓,超世发 奇声。”(《咏怀》六十一)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 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②至慎:
世说新语记载:“晋文王(司马昭)称阮嗣
油画家袁正阳作品《嵇康的微醉》
正直耿介,任情肆志,有清醒理智,但言行
往往暴露鲜明的是非好恶。 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嵇康对山涛说:“阮嗣宗口不言人过,吾没 师之而未能及。” 嵇康与钟会交恶;嵇康为吕安辩护 嵇康与山涛绝交;直言“七不堪二不可”
《与山涛绝交书》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冰尖上的名士
“夜阑酒醒,难去忧畏,逶迤伴食,内怍神
明。”——《晋书· 阮籍传》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
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言
阮籍诗特点
一、强烈的忧生和微妙的讽世是《咏怀》的
情感特质。 二、兴寄无端,隐约曲折,是阮籍诗歌最突 出的艺术特征。
2、诗歌风格:
李善注解阮籍《咏怀》诗中的一段话:嗣 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 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咏怀》其三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嵇康诗特点
《文心雕龙· 体性》说:“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
烈。”
一、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
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 二、诗风峻切,旨意显豁、一览无遗。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得更明晰:“叔夜衷怀既然,文
章亦尔,径遂直陈,有言必尽,无复含吐之致。故知诗诚关 乎性情,婞直之人,必不能为婉转之调审矣。”
《幽愤诗》(四言)
《幽愤诗》是一首抒写诗人因吕安事而被系
狱以后的忧愤不平的长诗。 《幽愤诗》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 式反复抒情。
煌煌灵芝,一年三秀。余独何为,有志不就。惩难
思复,心焉内疚。 庶勖将来,无馨无臭。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 长吟,颐性养寿。
《赠秀才从军》
《赠秀才从军》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
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 物。” 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 皆以酣醉获免。(晋书 阮籍传)
③周旋: 《劝进表》 功业可以比美伊、周、桓、文;
“临沧州而谢支伯,登箕山而揖许由,岂不盛乎!” ④压抑: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晋书· 阮籍传》) 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直言穷 矣。举声一号,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
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身。
籍诗》) 嵇康“集中诸篇”也同样“多抒感愤”(陈祚明 《采菽堂古诗选》卷八)
2、诗歌出现了哲理化的趋向,“诗”常伴随着
“思”
3、诗人常常借古人古事来隐蔽地寄托自己的思想
感情,用典非常多。 “寄托道深,词者渊永”。
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之音”
又叫“正始文学”、“正始体”、“正始诗 歌”,它主要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的诗歌创 作。
闲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
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 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
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 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 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 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 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 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 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 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 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 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 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 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歌
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社会环境变化和文人的遭遇
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
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 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 “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
(二)诗歌风格的变化
1、忧生之嗟与愤世之叹更是此时诗歌常见的主题 阮籍诗中“颇多感慨之词”(锺嵘《诗品· 晋步兵阮
《咏怀》其一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
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 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三、嵇康
《晋书· 嵇康传》称他“身高七尺八寸,美词
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 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世说新语.容止》中写到:嵇康身长七尺八 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 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 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 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guī é 倾颓的 样子)若玉山之将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