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概念

合集下载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
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 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 “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 “端透定”3母。
形声字:“重—董懂動”、“竹—笃”、 “定-綻”、“冬-终”
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阴声韵—指无韵尾和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n、-m、-ng尾的) 入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k]、[-t]、[-p]
收尾)
音韵学知识应用
一、双声、叠韵 双声,两个汉字声母相同。 叠韵:两个汉字的韵相同。 联绵字:又称连绵词,是两个字连缀在一
4、韵目
韵书中韵部的代表字叫韵目。如《广韵》把“东、 同、童、僮、铜”等许多同韵字汇成一个韵部,取 “东”作代表,“东”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韵书又把一韵之内而声母也相同的字归在一起, 就成为一个“小韵”。同小韵的字都同音。
(三)声调方面的概念
1、四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
《南史·陆厥传》:齐永明(齐武帝年号,公元 483-493年)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 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 为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
二、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 用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 用。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音韵学部分知识点梳理

三、音韵部分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

2、今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切韵》系韵书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

3、古音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与“今音学”相对,以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如《诗经》、《离骚》、《老子》等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的谐声偏旁,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

4、等韵学:音韵学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描写语音中的声、韵、调系统,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

5、古代常见的几种注音方法:

(1)譬况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给汉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诱注“旄读如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2)读若(读如)法:即“读得象××音”,也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说文》“宋,读若送”。

(3)直音法:即用同音字注音。如“根,音跟”

(4)反切法:用两字来合注被切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声调是一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例如“毛”可用“莫袍切”来注音。

6、几种主要的音韵学著作及音韵学家:

(1)《切韵》:隋代陆法言编著,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韵书,它按韵排列,共分193韵,但原书已佚,它的音系保留在北宋陈彭年等编的《广韵》里。对后代的音韵学研究影响深远。

(2)《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北宋陈彭年、邱雍等根据《切韵》及唐代对《切韵》的增订进行修订、补充,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一致,属《切韵》系韵书,分206韵,收26194字,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韵书,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古今发音部位对照表
♦唇音两类
♦重唇音一一现代语言学称双唇音 ♦轻唇音一一现代语言学称唇齿音
♦舌音两类
♦舌头音--现代语言学称舌尖中音 ♦舌上音--现代语言学称舌面前音
♦齿音两类
♦齿头音--现代语言学称舌尖前音 ♦正齿音--现代语言学称舌面前音
___ ___
古今发音部位对照表
♦牙音一 ♦喉音一 ♦半舌音 ♦半齿音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g根据韵尾的不同,古音学家把韵母分为三大 类。 g—类是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音,如“家”“马”、“来”、“早”等,古人称为阴声 韵; g—类是以鼻辅音收尾的音,如“安”、“阳”-
“三”等,古人称为阳声韵. g还有一类是以塞音[-p]、[-t]、[-k]收尾的
音 古人称为入声韵。
尾形式,两个概念所指的内 容都是汉语中的入声
字,但角度是不同的。 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没有
“入声韵”,自然 也没有“入声”调。
关于声调的基本概念
g与四声相关的还有平仄,古人写诗 作文讲究韵律,不仅要求押韵,有时 还 要求平仄,平就是平声,上声、去 声、 入声属于仄声。用现代汉语普通 话的阴 平、阳平、上声、去声来区分 平仄的话, 阴平、阳平属于平,上声、 去声属于仄。
♦中古三十六字母
关于韵母的概念
1、 韵母、韵、韵部、韵目 2、 洪音、细音与开口、合口 3、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和

音韵学概念

音韵学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音韵学浅论

音韵学浅论

音韵学浅论

摘要:音韵学又称声韵学,是我国古代传统“小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变化,包括声、韵、调系统和音节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来龙去脉。正是由于这种特征,音韵学不仅对研究古今语音有重要指导作用,还涉及到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将从音韵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音韵学的功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论述,以便系统的了解音韵学这门学科。

关键词:音韵学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功用

正文: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它是分析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从语音产生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语音特点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从空间上看,各个区域的方言语音也包含在它的研究范围,所以,音韵学的语音研究范畴颇为广泛。

按照中国传统音韵学的分类习惯,音韵学又可以细分为三个部分:今音学、古音学及等韵学,三类的研究对象各有不同。“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古音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最晚,大约产生在明初以后,以宋元时期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的反切。按照今天的科学分类习惯,我们把这三门传统学科分别称作:广韵学、古音学和等韵学,另有学者提出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这四门学问,就是音韵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基本内容。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功用

1⾳韵学与⾳韵学的功⽤

§1⾳韵学与⾳韵学的功⽤

⼀、⾳韵学

1、概念:

⾳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有⼀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呼的韵母相拼,⽽不能与开⼝呼与合⼝呼的韵母相拼。

2、分类:

传统⾳韵学分为三个部分,即今⾳学、古⾳学和等韵学。今⾳学是研究中古时期(隋唐时代)汉语声、韵、调系统的⼀门学问;古⾳学是研究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汉语声、韵、调系统的⼀门学问;等韵学是⽤“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某⼀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功⽤

汉语⾳韵学和汉语史、汉语⽅⾔学、训诂学、考古学、校勘学、中国古典⽂学、古代历史、古代⽂献学以及古籍整理等学科都有密切的联系,其作⽤是多⽅⾯的。下⾯我们主要从四个⽅⾯谈谈汉语⾳韵学的功⽤:

1、汉语⾳韵学是建⽴汉语史的前提

要研究汉语语⾳,指出汉语语⾳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导汉语的学习和使⽤,以保证汉语朝着健康正确的⽅向发展,就不能不建⽴汉语语⾳史。要建⽴汉语语⾳史,⾸先必须研究出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例如先秦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隋唐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元明清时期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如何等等。只有把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的⾯貌弄清楚,并探寻出其间的联系和发展规律,才谈得上汉语语⾳史的建⽴,⽽要知道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的状况,就得依靠⾳韵学的研究。

古代汉语 音韵学

古代汉语 音韵学

相 近 性 渐 减
概 念 渐 大
韵摄:把韵腹相近、韵尾相同的若干个韵合并起 来,用一个汉字作为代号,这个汉字就是韵摄。 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时魏人李登的《声类》 第二部是晋代吕静的《韵集》 十六摄: 以元音收尾:果 假 遇 蟹 止 效 流 以辅音-m收尾:咸 深 以辅音-n 收尾:山 臻 以辅音-ŋ 收尾:宕 江 曾 梗 通
《广韵》的性质: 1)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 2)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据材料。 3)是研究上古音的依据材料,是汉语语音史上一 部承上启下的重要著作。
3. 中古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1)全浊声母清音化: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 (2)知组、庄组(照二系)、章组(照三系)三组 合流为卷舌音zh,ch,sh。 (3)精组、见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j,q,x。 现代开口呼韵和合口呼韵前:保持z,c,s或g,k,h 现代齐齿呼韵和撮口呼韵前:变成j,q,x。 (4)零声母的字大量增加。
现代音:“五.四” 后至今
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3、声母 (1)现代汉语声母系统 b p m (双唇音) ,f (唇齿音),d t n l (舌 尖中音) ,g k h(舌根音),j q x(舌面音),zh ch sh r(舌尖后音),z c s(舌尖前音) + 零 声母 = 22个 [ŋ] 不能做声母,但古代可以 (2)中古三十六字母

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ŋ, -p, -t, -k, -l, -ʔ)。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ŋ、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ŋ,鋼kŋ,郎nŋ,桑sŋ(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钱大昕(1728年
- 1804年)中国清代史学家、 语言学家。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 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对于音韵学和训诂 学很有创见。他研究古声母,证明了上古声 纽没有轻唇音和舌上音。 主要著作: 《恒言录》《潛研堂文集》 《十驾斋养新录》 《二十二史考异》
一、上古声母研究成果
1、古无轻唇音 指两汉前没有唇齿音。

2、《诗经》用韵
韵例就是诗歌押韵的规律和格式。 一、从韵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最普遍。 二、从韵在章中的位置看,情况较复杂。大
概可分为三种: ① 一韵到底。 ② 换韵。 ③ 交韵。
韵字系联法
前人为了弄清《诗经》用韵的现象,曾将
《诗经》中押韵的字加以系联、排比和归纳, 将可以常在一起押韵的字归纳为同一个韵部。 这就是古人的“韵字系联法”,是前人归纳 韵部的一般做法。 举例:《关雎》中“得、服、侧”三字押韵, 在上古同部。《伐檀》中“辐、直、侧、特、 食、亿”同部。故可推“得、服、侧、辐、 直、特、食、亿”均同部。


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韵十部 江永:《古韵标准》,古韵十三部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古韵十七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王力:古音三十部。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古代汉语--第七章  音韵学

宋元等呼洪细 开口 呼 洪音 一等二等 细音 三等四等
合口 呼
洪音 一等二等
细音 三等四等
合口洪音
合口细音
合口呼
撮口呼
介音或主要元音是﹝u﹞
介音或主要元音是﹝y﹞
(二)韵方面的术语


11、阴声韵、 阳声韵、入声韵
根据韵尾不同而对古韵进行的分类。 阴声韵:没有辅音韵尾的韵,即没有韵尾或韵尾为元音韵尾[—i]、[—u] 的韵为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m]、[—n]、[—ŋ]收尾的韵为阳声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为入声韵。
舒声
促声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字母:即声母的代表字。又称“声”、“纽”、“声纽”、“音纽”、 “声类”等。(唐以前声母用反切上字表示,或叫双声,同一声母用字 可不同。如:“d”这个声母就可用“德、得、冬、端、丁、多”等表 示。) 2、声类:声母的类别。清代陈澧《切韵考》系联《切韵》(《广韵》) 反切上字,得到四十一声类。 3、唐末和尚守温30字母:相传释守温发明了30字母 。 4、宋人36字母(见下页图) ※※二者比较: 唇音—不芳并明【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娘】是舌头音; 知彻澄日 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审穿禅照【床】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音韵学问答

音韵学问答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2、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3、什么是等韵学?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4、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5、什么叫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6、三十六字母是哪些?

7、什么是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如上图)

8、什么是反切?

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常识

一、概述

1、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汉语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门类

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

2、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我们今天研究古代语音,只能根据单个汉字在历史时期的不同读音,进而了解语音的历史变化。

3、古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

(2)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代语音,以《切韵》为代表。

(3)近古时期:元明清时的语音,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

4、音韵学的功用

(1)对古代汉语的意义

A、明语法:音韵学上的“破读”和“如字”术语,实际上就是指通过语音屈折变化以表现不同的词性或词义。如,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破读/读破:“yì,动词,‘穿(衣)’;guàn,动词,‘戴(帽子)’”。如字:“yī,名词,‘衣服’;guān,名词,‘帽子’”。

连绵词——因声求义:

a、“望洋兴叹”,《论衡·骨相》:“武帝望阳”,《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解释有“望视太阳、望着海洋、仰视貌、远视貌”的意思,类推:“望×兴叹”,如“望书兴叹”、“望题兴叹”。

迭韵连绵词,“望洋:望羊、望阳、望佯、盳洋”——仰视的样子/迷惘直视的样子。

b、“犹豫”,解释1:犹是犬名。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

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还,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解释2:犹是犬名,每闻人声,即豫上树,久之复下,故曰犹豫。

双声连绵词,“犹豫: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拿不定主意。

音韵学概述

音韵学概述

唇音 双 唇

舌尖中 端 舌音
舌面前 照
舌叶

齿音
舌尖前 精
牙音 舌 根

喉音 喉

滂並明 透定泥 穿神日 初床 清从 溪群疑
来 审禅喻 山俟 心邪 晓匣
三、上古声母系统
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其代表是《诗经》音。清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
1.上古时期无轻唇(指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以母(喻四)的读音与定母相近,有“喻四归定”之说
异文例: 《尚书·舜典》:“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春官·大司乐》 郑玄引作“教育子”,《说文》“育”下云:“《虞书》曰: 教育子。” 胄,澄母,上古归定母,幽部字;育,以母,觉 部字,幽觉有对转关系。 《左传·僖公元年》:“邢迁于夷仪”,《公羊传》作“陈 仪”。夷,以母,上古脂部字;陈,澄母,上古归定母,真部 字。上古脂部真部具有阴阳对转关系,二字可通。 声训例: 《释名》:“妻之姐妹曰姨,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研究上古汉语韵母的方法:
一般是从中古音出发,把《诗经》、 《楚辞》、《周易》以及群经、诸子里的韵 语的韵脚确定之后,加以分析、归纳,同时 参照谐声、异文等其它材料来确定。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汉语音韵学常识

2008-08-17 15:09

一,音韵学概述

1,音韵学的基本内容

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

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

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 historical 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

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

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

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

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

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2,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1)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

,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2)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

音,半齿音为七音。

(3)反切

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

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母的相互转变现象。它的条件是要求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各类韵母内部的语音转化。

开口呼合口呼

古人按韵头的不同对韵母的一种分类,凡是以[u]开头的韵母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为合口呼;而除此之外的韵母都为开口呼。

三、有关声调的概念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四、《广韵》中的概念

“等”:

是同一韵图中对韵母开口度大小的描述和分类。等是等韵图的核心概念。最早见于晚唐敦煌文献。韵等是对韵母的前面音素(韵头或韵腹)的分析,韵头或韵腹中如果有 i 一定是三等或四等,但韵尾中 i 的有无与韵等无关。

假二等真三等和假四等真三等之说

传统音韵学有三十六个字母(见三十六字母),但韵图分给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个,于是轻唇和重唇合为一组,舌头和舌上合为一组,齿头和正齿合为一组。声母合并了,却又要在图上表现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韵母来做文章。例如庄、章、将都是阳韵,有i介音,韵母完全相同,按理应都归入三等。但它们的声母都不同,庄是庄母(照二),章是章母(照三),将是精母,却共占图上的一个格。等韵学家为了表现声母的差别,只留章字在三等,强行把庄字移到二等,把将字移到四等。为了相同的目的,凡应归三等的字,逢庄组都归二等,逢端精组都归四等,这就产生了所谓假二等真三等。

“以(喻四)”在《韵镜》中被放在四等的位置,但它只与三等韵相拼,它是一个与“于(喻三)”对立的音位,是一个独立的声母。这种现象称为“假四等”。

洪细:

区分韵母开口度的大小,把韵母开口度的大小区分为两级。洪细实际上区分了韵头或韵腹中i 的有无。韵尾中i 的有无与洪细无关。

重纽:

指韵书里一个韵在韵图里被分为三四两等的情况,如仙韵。《广韵》的支、脂、真、谆、仙、宵、侵、盐、祭九韵的唇音和牙喉音字有重纽现象,归入三等的字称为重纽三等,归入四等的字称为重纽四等,如“岷”是重纽三等,“民”是重纽四等。

转:

是借用悉昙的概念,取悉昙中梵文元音与辅音辗转相拼之义。简单地说,一转就是一页——即韵图中的一图。一转中可以只包含韵书中的一韵(不分声调),也可以包含多达四个韵,分列四等,甚至五个韵——如“《韵镜》外转十三开的去声栏”列有代、怪、祭、霁四韵,而入声栏里还有一个“去声寄此”的夬。除开合两呼的因素不计,同转的四等“韵母”必然有一些共同特征。如,同声调的各等字,韵尾一定相同;各等韵母的韵腹一定是相同或是接近的。概括说就是同转各等韵母都是发音接近的韵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谐声通押。

尖团音:

古音:(1)古代汉语语音。(2)专指上古(周秦两汉)音。

今音:(1)现代汉语语音。(2)专指《切韵》为代表的中古音。(3)专指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

音类: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类别。

音值: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实际读法。

双声:指两个汉字音的声母相同或相近。

迭韵:指两个汉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韵脚:韵文押韵的字。

阴调:同阳调对言,阴平、阴上、阴去、阴入等声调都总称阴调。一般说来,现代普通话或方言读阴调的字,来自古代清声母。

阳调:同阴调字对言,阳平、阳上、阳去、阳入等声调都总称调。一般说来,现代普通话或方言读阳调的字,来自古代浊声母。

现代汉语的zh[tʂ]、ch[tʂh]、sh[ʂ]的来源:

中古有三套齿音声母:精、庄、章,现在各家拟音基本相同,只有庄组有分歧,精ts、庄tʂ或tʃ、章tɕ。中古以后北方话章组与知庄组合流了,变为卷舌音。但是从某些南方方言等材料来看,中古章组应为舌面音。章组字的演变过程应是:tɕi->tʂi->tʂ-。

现代汉语j[tɕ]、q[tɕh]、x[ɕ]的来源:

现代普通话的tɕ、tɕh、ɕ声母有两个来源一是见组细音,一是精组细音,与中古章组没有关系。舌面音中古和现在统辖的字类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