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新课教学]:(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我们看课件展示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1.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幔、软流层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件演示[课时安排] 1课时[讲授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一: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思考:①什么是地震波?②地震波可分为哪两种?各有什么特征?探究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分析莫霍面、古登堡面的大致深度以及这个两个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总结】【阅读分析】阅读教材P21-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思考:1、地壳厚度分布有何规律?2、地壳是由什么组成的?3、岩石圈等同于地壳吗?4、岩浆发源于地球的哪个界面?小结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100029005000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①可能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二、地球的外部圈层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阅读分析】阅读P22,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一、课标解读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和自然环境的组成。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概念:地震发生时,产生弹性 ,并以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1.地震波纵波(P):传播速度 ,可以通过、、传播。
分类横波(S):传播速度较 ,只能通过传播。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莫霍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
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地下千米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 ,横波。
位置:位于界面以上。
地壳组成:由组成的坚硬外壳。
厚度: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千米。
2.内部圈层范围:介于和之间,呈固态。
地幔分层:分为和。
软流层:位于的上部,这里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范围:介于古登堡界面到。
地核分层:分为和。
特点: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圈: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外部圈层圈:连续不规则的圈层,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2.相互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 ,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三、典题解析1.岩石圈位于()A.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B.地面以下,软流层以上C.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莫霍界面以下,软流层以上解析:做本题关键在于掌握软流层的位置,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是由岩石组成的,它和地壳共同组成岩石圈。
2.有关地震波的正确叙述是()A.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纵波传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小D.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解析: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弹性波而不是无线电波。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介质;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介质。
横波传到古登堡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有显著减少。
纵波和横波传到莫霍面都明显增加而不是减小。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考点同步解读在教材中地球外部圈层局部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局部比拟复杂,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前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引见,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解说,而是走马观花,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局部地球外部圈层局部。
在本章前三节区分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方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略停止详细解说,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络不大,先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天文学习更注重的是先生空间思想的培育和读图技艺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串其中。
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外部结构到各外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外部地震波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所以应用«地球外部地震波与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图»,了解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规范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局部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表示图,或应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因此,在教学中,一直掌握住该节内容的规范要求,培育先生自动思索效果、读图剖析的才干,是本节课力图完成的主要义务。
中心素养聚焦由于先生刚从初中天文转入高中天文学习,天文学习才干比拟单薄,尤其缺乏独立思索的才干和天文读图的技巧。
而,初中时融会贯串的天文学习形式在先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索、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看法,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先生的读图剖析才干,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天文教学中的位置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先生在学习天文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进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图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先生在课后温习和二次学习的进程中觉失掉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增加高一天文学习的自觉性。
1.4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教学内容(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节)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班级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分析】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指出教师应采用的教学形式与考查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的条件。
学生的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要达到理解层次,学习内容“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要求学生理解,了解地球圈层的手段,地球内外圈层的构成和并且达到在生活中学会区别地球外部圈层的层次。
二、教材分析本节选择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属于“自然地理”的知识范畴,本章学习的是宇宙中的地球中的地球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的历史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地球的结构,教材是按照“宇宙—地球—地球结构”的逻辑思路来进行设计。
本节内容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后续在空间范围内把自然环境放在具体的圈层中来进行学习。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学生日常生活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息息相关,许多生活现象与这些圈层息息相关,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但内部圈层学生之前没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知识储备较为薄弱。
【能力水平】高一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空间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专业的地球内部圈层了解很少,缺乏系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心理特征】高一年级的学生会自主学习,对于地理的学习有较好的积极性,但思维活动仍依赖具体的事物,地球的内部圈层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组成及其意义。
(区域认知)2.通过视频,能够说明地震波的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特点。
(综合思维)3.结合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分析地球各圈层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4.结合示意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到地震方向先后,地震波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地理实践力)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地震波的特点,地球内外部圈层的划分教学难点:各圈层的特点,绘制地球圈层的结构图六、教学方法教法:讲述法;问题式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具/教学媒体多媒体,黑板八、教学过程(不够请附页)环节一:新课导入(5min)【教师活动】展示地心历险记的视频,提问你脑海里的地球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活动】通过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人教版必修1高中地理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自身的结构特征。
2、要求学生能正确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重点难点]:大气圈层的垂直分层[教具设计]:[讲授过程]:前面几节,我们由远及近地学习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这一节我们将视角拉近到地球本身,学习一下地球自身的结构。
[问题]前面提到过四大循环,哪四个循环?几个循环都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具体的圈层划分:内部: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一、内部圈层:[自学]问题:1、各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2、各层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17、7、35KM ) 坚硬、由岩石组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的速度变化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2900KM )分上下地幔、软流层地核 古登堡面至地心 分内外地核,铁镍组成 内:固态 外:熔融态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大气圈 (1)组成:大干洁空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地球内部构造400030002000 5000 60001000 深度(2)垂直分层:2、水圈:[问题]水圈有哪些组成?海洋水、陆地水(湖泊水、河流水、冰川水、地下水、矿物水)[问题]水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1)水是地表最重要的物质和参与地理环境物质能量转化的重要因素(2)水分与热量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景观。
(3)水为满足生物需求创造了前提。
(水自身、水溶解营养物质)(4)水循环调节气候、净化大气。
(5)水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问题]生物圈在地球上的范围?(最高到达哪里?又可以深入至哪里?)[描述“宇宙环境——地球——地球圈层”]分析:什么是自然环境?它应该包括多么大的范围?自然环境的定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范围和能够影响到人类的范围自然环境的五大因子:气候、水文、地貌、土壤、植被。
因此自然环境应该包括这些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辨证唯物主意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1)地震波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其特点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质不同。
如下表所示:分类特点所经物质状态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固体、液体、气体较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固体较慢(补充)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地震波,速度较快。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速度较慢。
(提问)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有何感觉?这与在海洋中的航行的人们的感觉是否一致?——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所以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又感觉到地面摇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其分类;(2)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现状和物质组成等);(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过程与方法:(1)通过同学的经验谈地震时的感觉,引入地震波,结合多媒体图画说明其分类、特点;(2)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的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3)运用比较法比较内部和外部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存在普遍联系的;(2)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3)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学习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①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②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2)教学难点:①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②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分析法、板图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式导入【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度人教版必修一地理教案1.4地球的圈层结构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2、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结构特点,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2)地震波传播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手持一个匣子,让学生说出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匣子内所装物品是什么. 学生议论:有的说钻个洞看,有的说摇一摇听听,有的说用X光透射。
启发教师:那假设这是地球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信息?学生讨论:改进钻探技术;火山喷发的物质;温泉、热泉;遥感技术教师解释:很好,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黑匣子,打钻井探究,目前最多只能钻3000米,遥感感知的深度也很有限,目前唯一的办法只能通过地震波间接地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状况.具体怎么利用地震波去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呢?我们就得先了解一下地震波的基本情况【板书】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就类似我们常看到的水波。
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是不是水朝周围流去?不是,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只是在原来位置上下跳动。
高中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19: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画图来分析掌握地球内部与外部圈层结构,训练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2.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地球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
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教案 1.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错误!b5E2RGbCAP(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M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900千M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错误!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错误!大气圈底部、错误!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错误!上部。
p1EanqFDPw我的疑惑1.。
2.。
3.。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教材P21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P22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DXDiTa9E3d 1.2018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RTCrpUDGiT 2.根据图1.25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2019高中地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4 地球的圈层构造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描述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试大纲描述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包括Fra bibliotek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包括了各圈层的基本特征,教材图文表结合,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尝试匮乏,阅读课本的习惯不好,速度慢,提取信息的能力比较差。
学习目标
1.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并用具体的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重点
重点: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应用
难点
难点:地球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其划分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预设
导
如何判断西瓜是否成熟引起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看图说话
激发学生兴趣
思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独立完成导学提纲上的阅读任务。
学生自学课文,并完成导学提纲上的两个知识点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议
教师要求学生组内核对答案并讨论
学生起立,针对导学提纲上的问题展开讨论
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展
教师可以点学生个人回答或者点小组来展示,展示形式可分口头展示,也可以书写展示。
学生按小组来口头展示或书写展示答案。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评
教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以及还未完成的问题来进行解释说明。
学生认真听并记好笔记。
检
堂测堂练
堂测设计
见导学提纲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库车县第四中学2019-2019 年第一学期(教课设计)科目地理讲课教师时间地址录播室授课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题目三维目标知识和技术:1、认识地球圈层结构及特色,并能归纳出各圈层的主要特色;2、试试依据地震波区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认识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可以联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色,剖析实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详细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色。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育建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课要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流传特色,差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区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色,特别是地壳的特色。
3.岩石圈观点,软流层知识。
教课难点1.“地幔”的相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点。
教课器具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一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区分依照:地震波(1)观点: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遇到激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流传,这类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纵波( P)质点震动方向与流传方向垂直的波都跟着所经过物质震横波( S)的性质而变化波质点震动方向与流传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色:分类流传介质流传速度共同点地纵波( 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跟着所经过物质震横波( S)的性质而变化波固体慢【思虑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第一感觉地面上下跳动仍是左右晃动?为何?假如是在船上呢 ?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流传速度较快先到,横波流传速度较慢后到,因此人们第一感觉地面上下跳动, 而后是左右摇摆到;而假如是在船上,由于横波不可以在液体中流传,因此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流传的速度与其经过的介质性质相关。
地球上的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壳,若是地球物质完整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行进。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 必修第一册)
横波和纵波在穿过莫霍面后速度都突然加快;
横波在穿过古登堡面后突然消失,纵波在穿过古登堡面以后急剧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并提问:地震波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地层中的各种介质不尽相同,属于不同的介质。
通过地震波速度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的划分具有很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学习任务四
【过渡】科学界为了纪念发现这两个不连续界面的科学家,分别以他们的名字将两个不连续的界面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又将这两个面分成的三个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厚度、结构、组成和特点。
1、地壳
①厚度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学习任务三
【过渡】科学家在实验室里面对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在不同的深度有一定的变化,因此根据地震波的变化来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地层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2、“两个界面、三个圈层”:
展示课件图片“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横波和纵波在地层传播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学习
重难点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和岩石圈;外部圈层的界线
学情分析
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队地球的影响,能够描述地球的演变;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与分析能力,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中已经对“地球的圈层”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对基本的地理原理、基本的空间概念、读图认图能力比较薄弱,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吸收课堂知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其次在讲解不同的圈层结构时要图文并茂认真区别各个圈层的特征、界限;学生对纵波横波的特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提前进行铺垫。
人教版必修一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库车县第四中学2019-2019年第一学期(教案)教学过程与步骤: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纵波(P)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3)地震波的特点:分类传播介质传播速度共同点地震波纵波(P)固体、液体、气体快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横波(S)固体慢【思考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如果是在船上呢?答案:当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先到,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后到,所以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是左右摇晃到;而如果是在船上,因为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所以人们只会感觉到上下跳动。
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
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
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
(如下图所示)“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界面(平均地下33Km处),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处)。
④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地球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不连续面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部分)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归纳】①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对于内部有圈层内容的教学,关键要使学生抓住地震波、横波、纵波的概念和特点,知道不连续面的含义、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及原因,再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图划分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岩石圈概念的教学要据图讲授,划出范围,强调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
对于外部圈层的讲授则要重点讲各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物质形态,知道外部圈层是同心圈层。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地球内部及外部圈层图的阅读,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3.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实况以及各圈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地球各圈层的特点.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图文结合法、提问法、举例法、探究推测法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并不是一个均质的物体,而是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有自己的特点。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内部和外部圈层。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地球的圈层结构(板书)师:我们先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推进新课)我们生活在地表又怎么能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需要我们传说中所说的遁地术才能钻到地下去看个究竟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1)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节,教材将本节课知识内容分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两部分,涉及的是地球科学基础知识,是为后续自然地理知识学习做铺垫的重要内容。
课标要求为“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
根据课标和教材内容要求,本节教学内容应重点落实在学生能够利用读图、析图方法,准确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关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初步形成人地协调观。
(2)综合思维: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关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3)区域认知:利用示意图描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
(4)地理实践力:能够绘制地球内外部圈层示意图,培养动手能力,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各圈层结构特点。
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展示材料: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是有史记录以来最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从4月5日持续到7月中旬,火山爆发喷射出1400亿吨岩浆,巨大爆发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同温层传播至全世界,随后世界气候变冷,次年成了没有夏天的年份,随后由于农作物毁灭、疾病、水污染等,据估计,约有92000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此次火山爆发。
引言:火山爆发这种强大的作用力来自于地下,其产生的影响却涉及地下、地上各个地方。
我们对生活的地球表层十分熟悉,但是地表以下更深,地表以上更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新课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怎样认识地球内部世界?[师]:了解学生对地球内部构造的初步印象:提问学生地球赤道半径是多少?有什么办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真实的状况?[生]:约6300千米,可以通过钻探,挖开地下来观察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点同步解读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 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 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 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 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 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 但是, 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 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
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 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 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 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 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
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
因此,在教学中, 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核心素养聚焦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 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 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
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 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 我将更着眼于课本, 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 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 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1.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 地球的内部圈层。
考点同步解读核心素养聚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 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
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推进新课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 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 可谓上天有路。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 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结构呢?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
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 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
我们知道, 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
那么什么是地震波?(板书) 1. 地震波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师很好。
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方法引导)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一一速度、通过介质)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师正确。
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探测地内结构?生(讨论回答)地球内部物质性质不均一,不同深度上性状、组成不同。
[活动与探究]探究课题:地震波的利用探究内容:( 1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3)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探究办法、过程:观察、分析、推理、讨论探究结果:( 1 )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2)地幔物质是固态,地核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3)还可以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钻探得到的岩芯,来了解地球内部的信息。
师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是怎样的?(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先投影左半部分, 待学生分析推测后再投影右半部分进行对比)生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总的趋势——速度随深度递增,但不均匀,有突变现象。
师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 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 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 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请大家看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左半部分),找出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填写表格。
(叠加投影表格)不连续面的特征生(观察、讨论、回答、填表)(方法引导)师(据学生回答逐个投影填充表格内容)师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为什么会出现?生不连续面上下的物质性状发生了变化。
师根据两个最主要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几个圈层?生三个圈层。
(对比)(投影)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师很好。
再看投影的右半部分,地球被分成哪几个圈层?生地壳、地幔、地核。
师(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生(指认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师下面大家一起来研究这三个圈层。
(板书)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投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师请看图说出三个圈层的划分依据、两个最主要的界面、各圈层的范围。
生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依据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以上是地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是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是地核。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判断地幔的形态是怎样的?(合作探究)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横波能通过。
师软流层的位置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生(讨论回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呈融熔状态。
师答的很不错。
岩石圈与地壳有什么区别与关系?生(讨论回答)范围和界面不同。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物质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师很好。
根据地震波来分析,地核又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形态是怎样的?生(讨论回答)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外核是液态,温度高于熔点。
师那内核的形态呢?生(讨论回答)固态,因为地震波速度加快,随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
(知识拓展)师刚才同学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回答得很正确。
我们下面作一个全面的分析。
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 7 km。
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
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
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度为2800多千米。
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
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
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
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
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
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投影)表格师(小结)可以用半熟的鸡蛋来形象直观地记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物质组成。
蛋壳为地壳;蛋白为地幔,由于是半熟,所以有些蛋白浆代表软流层中的岩浆;蛋壳与蛋白之间的膜和地壳合起来就是岩石圈;蛋黄为地核。
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再来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
(板书)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师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看大气圈有什么特点?(板书)1.大气圈(投影)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生物质组成——气体和悬浮物。
主要成分:氮和氧。
师很好。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19—16000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 %比例的微量气体。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千米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千米高度左右的对流层范围内。
再来看水圈有什么特点?(板书)2.水圈生由地球表面水体构成,连续但不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