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每篇读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花夕拾每篇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回忆小说,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文集,是一本必读的

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我们从中能得到很多启示,了解到那个年代的世态人情、风俗文化,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们读之十分有味,感触也颇深。

那个荒芜的百草园,生长着各种不知名的杂草和虫蚁鸟兽,而鲁迅却从中发现了无限

的乐趣,这有高大的皂荚树,也有矮小的珊瑚珠,还有轻盈的叫天子。偶尔翻开石头,还

能发现其中的虫虫蚁蚁,更是增添了无限乐趣。鲁迅在这里发现探求感受大自然的和谐与

美妙,满足了那颗好奇的童心,他置身于百草园中,抛开一切烦扰,尽情感受大自然带来

的乐趣。

《狗·猫·鼠》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对猫和鼠的

一些秉性,行为的描写来比喻某些人。鲁迅先生在文中阐述了他仇猫的原因。其实这些原

因与一类人的行为,性格很相像,例如写猫捕食到比自己弱小的动物就尽情玩弄,直到玩厌了,才吃掉,就像某些人,抓住了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想尽办法慢慢地折磨别人,好像

不折磨够就不甘心。如果别人犯了错,受到批评,说不定那种人就会在某个角落里偷偷地奸笑。这篇文章表面上写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

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鲁迅巧妙的运用了往事抨击了那些侵略我们国家的人们.他用不同的方法,做了自己力所能及,为鼓舞国家的士气做出了贡献.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

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

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

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

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

人啊!

《二十四孝图》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

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

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则让人恶心。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

道是可恨的。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

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

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五猖会》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这篇文章描述了儿

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

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

顾及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在封建统治的社会中,鲁迅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

读书人家,遭逢社会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鲁迅被包围在这种黑暗封建的家庭风习和社

会现状。

《无常》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浓浓的爱,这种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我从中也学会了如

何关爱别人。当别人有困难时,你去帮助他,而不是嘲笑他,这是关爱;当别人遭遇不幸时,一句理解的安慰,这是关爱;当别人帮助你时,一句诚恳的“谢谢”,这也是关

爱……

《无常》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

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从文字来看鲁迅也比较喜欢白无常。认为他“不

但活泼而诙谐”。而且单单浑身雪白这一点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鹤立鸡群”之感。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庙会中白无常是个很出风头的角色。整篇文章都洋溢着作者对活

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先写小时候对他的害怕,和现在对他的敬佩作对比,也拿阎罗王

的昏庸和死无常的可怕与之作对比,突出活无常的善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后,十分羡慕鲁迅先生在百草园

度过的美好时光。文中充分描写了百草园给鲁迅先生的童年带来的无限乐趣。美丽的景色,就让鲁迅先生百玩不厌。百

草园这个乐园仿佛会让读者恨不得马上去那儿饱饱眼福。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

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

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父亲的病》

之后,鲁迅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旧屋里,多了一张藤野严九郎先生的照片,没有了完好

的讲义,却给鲁迅今后的生涯做出了无限的铺垫……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

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父亲的病》这篇文章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

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

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

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

重了。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惊诧的。“名医”居然对临之将死的人说“不要紧的”果不其

然治死了人,却仍然提笔写下百元的药方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旧很客气地送他

出门。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作批判!

《琐记》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

生活经历。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

的影响。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

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

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这也足见当

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

耽误学生的学业吗?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

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

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回忆鲁迅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记叙了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饱含中国人的耻辱的

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甚为厌恶,

也正是这样,他去了仙台,在那与藤野先生相识。藤野先生的衣着模糊,他为鲁迅添改讲义,他就正解剖图,他关心解剖实习,他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在这一个个片断中,我看到

了那个对学生要求严格的藤野先生,那个对鲁迅关爱有加,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那

个对科学严谨求实的藤野先生。这样一位有着高贵人格的老师,也难怪鲁迅说:“在我所

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范爱农》

《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

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