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CT检查技术与常见疾病CT表现
合集下载
腹部CT影像示意图PPT课件
类似病变的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建算法
通过计百度文库机软件对扫描得到的原始 数据进行重建,形成三维的腹部 CT影像。
显示技术
经过后处理,将重建后的数据以多 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 影和体积渲染等方式显示出来,便 于医生观察和分析。
02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肝脏的CT影像
肝脏CT影像特点
肝脏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形 态饱满的脏器,其边缘光滑,轮廓清 晰。正常肝脏的CT值在50-70 Hu之 间。
肝脏常见病变
肝脏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肝脏的血 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这些病 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脾脏的CT影像
脾脏CT影像特点
脾脏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 形态扁平的脏器,其位置较深, 紧贴后腹壁。正常脾脏的CT值在
40-60 Hu之间。
鉴别正常变异与疾病
一些正常的解剖变异在CT影像上可能与疾病表现 相似,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一些病变在影像上可能表现相似,如胰腺癌与胰腺炎,需 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不同设备与参数的影响
不同CT设备的成像质量和参数设置可能存在差异,对影像 解读产生影响。因此,在解读影像时需要注意设备与参数 的差异。
05
腹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腹部CT影像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重建算法
通过计百度文库机软件对扫描得到的原始 数据进行重建,形成三维的腹部 CT影像。
显示技术
经过后处理,将重建后的数据以多 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 影和体积渲染等方式显示出来,便 于医生观察和分析。
02
腹部脏器的CT影像
肝脏的CT影像
肝脏CT影像特点
肝脏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形 态饱满的脏器,其边缘光滑,轮廓清 晰。正常肝脏的CT值在50-70 Hu之 间。
肝脏常见病变
肝脏增强扫描
通过注射造影剂,可以观察肝脏的血 流灌注情况,有助于鉴别病变的性质。
肝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这些病 变在CT图像上会呈现相应的密度和形 态变化。
脾脏的CT影像
脾脏CT影像特点
脾脏在CT图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 形态扁平的脏器,其位置较深, 紧贴后腹壁。正常脾脏的CT值在
40-60 Hu之间。
鉴别正常变异与疾病
一些正常的解剖变异在CT影像上可能与疾病表现 相似,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临床医学腹部疾病CT诊断知识分享
★脾大的诊断:
CT横断面若以1根肋骨或肋间隙作为 1个肋单元,在一个层面上脾的长度以5 个肋单元为正常标准,大于5个肋单元 者可考虑为脾大,诊断中还应结合脾的 宽度和厚度分析。
正常脾脏CT解剖
正常脾脏CT解剖
正常脾脏CT解剖
(五)正常肾上腺及肾的CT解剖
➢1、肾上腺 正常肾上腺位于肾周间隙上 端,CT扫描示呈倒Y形,倒V形,线形 等,右侧以倒V形和线形多见,左侧以 倒Y及V形多见。
正常胆道CT解剖
正常胆道CT解剖
(三)正常胰腺CT解剖
➢胰腺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为凸面向 前的条带状结构。
➢CT上胰腺呈软组织密度影,CT值为4555Hu。老年人胰腺密度可稍不均匀,边 缘亦可呈波浪状。
➢胰腺的大小对诊断胰腺有无病变有重要 意义。Haertel等认为,胰头部最大径为 3.0cm,体部为2.5cm,尾部为2.0cm, 可用于初步评估。
➢结节型:可为单个或多个结节,表现为 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多规则,有包膜, 呈低密度边带。
➢弥漫型:CT看不到具体肿块,只见肝脏 弥漫性肿大,肝边缘多不规则,密度显 示不均匀,不易诊断。
➢②增强扫描:诊断肝癌必须做增强扫描。 动脉期病灶明显快速强化,呈高密度影, 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影。
➢③转移:可见门脉及下腔静脉癌栓,肝 门淋巴肿大及远处转移。
CT表现:
➢①平扫:呈圆形阴影,多发性,大小多 不等,边缘略清楚,多为低密度,有的 呈囊性,CT值>囊肿。
轻松学习腹部CT诊断
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精选ppt
102
精选ppt
103
脾外伤
1 2 3 脾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 脾实质内血肿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
精选ppt
104
精选ppt
105
脾梗塞
CT表现 ①平扫,脾内三角形低密度影,基底位于脾外缘
,尖端指向脾门。 ②增强扫描,梗塞灶不强化。
精选ppt
106
精选ppt
107
脾囊肿
脾囊肿同肝、肾囊肿,平扫呈水样低密度,境界清晰; 增强后无强化。
精选ppt
108
精选ppt
109
精选ppt
110
肾脏
精选ppt
114
肾周筋膜和间隙
肾周有脂肪囊,其外为致密的肾筋膜后腹
膜可分为肾前旁、肾周和肾后旁三个腔隙,其 间以筋膜相隔。 ㈠肾前间隙:位于后腹膜与肾
前筋膜之间。内有胰腺、胰血管和十二指肠降 部及升、降结肠。 ㈡肾周间隙:位于肾前、后
筋膜之间,内有肾上腺、肾脏、近端肾收集系 统、肾血管和脂肪等。㈢肾后间隙:位于肾后 筋膜与横筋膜之间,内无器官,只有脂肪、血 管和淋巴结。
腹部CT检查技术和常见疾病CT表现
平扫: 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
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
或模 密度
假包膜 肝硬化
坏死
1.可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类圆形边界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可见中央更低密度坏死灶
主 干
两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脉走行。
门静
扩张的肝内胆管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肝细胞癌的增强表现?
血管
肝实质
动脉期
肝动脉及分支
20~25S以后
门静脉期
门静脉及分支
50~60S以后
平衡期
肝静脉汇入下
110~120S以后 腔静脉
无明显强化 明显强化 逐渐下降
动脉期(20~25S)
平衡期(110~120S)
门静脉期(50~60S)
动脉期
静脉期
平衡期
腹部CT诊断医学影像学课件PPT课件
CHAPTER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利用X射线束对腹部进行逐层扫描,获取各层断面的图像信息,再通过计算机重 建技术形成三维图像。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通过X射线的穿透作用,检测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差异,从而形成图像对 比,以显示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腹部CT影像学表现与正常值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腹部CT将会更加注重智能 化和个性化扫描方案的制定, 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和提高软组 织分辨率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方向。
05 腹部CT诊断的案例分析
CHAPTER
案例一:肝囊肿的CT诊断
总结词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CT检查是肝囊肿的主要 诊断方法。
详细描述
肝囊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囊肿壁可显示为薄而光滑的 线条。
泌尿系统肿瘤
CT表现为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内的 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04 腹部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CHAPTER
腹部CT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
肠道疾病的诊断
腹部CT能够清晰显示肝、胆、胰、脾等脏 器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肿瘤、炎症、结石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CT能够观察肠道管壁和肠腔情况,对 于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具 有辅助作用。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利用X射线束对腹部进行逐层扫描,获取各层断面的图像信息,再通过计算机重 建技术形成三维图像。
腹部CT影像学原理
通过X射线的穿透作用,检测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差异,从而形成图像对 比,以显示腹部脏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腹部CT影像学表现与正常值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腹部CT将会更加注重智能 化和个性化扫描方案的制定, 同时降低辐射剂量和提高软组 织分辨率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 方向。
05 腹部CT诊断的案例分析
CHAPTER
案例一:肝囊肿的CT诊断
总结词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CT检查是肝囊肿的主要 诊断方法。
详细描述
肝囊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 ,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无强化,囊肿壁可显示为薄而光滑的 线条。
泌尿系统肿瘤
CT表现为肾脏、膀胱或输尿管内的 占位性病变,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04 腹部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CHAPTER
腹部CT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
肝胆胰脾疾病的诊断
肠道疾病的诊断
腹部CT能够清晰显示肝、胆、胰、脾等脏 器的形态和结构,对于肿瘤、炎症、结石 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CT能够观察肠道管壁和肠腔情况,对 于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的诊断具 有辅助作用。
腹部ct诊断33742PPT课件
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No Image
脾外伤
1 2 3 脾
脾包膜下血肿:表现沿脾周围有一新月形影。 脾实质内血肿 脾撕裂伤:脾实质内线状或不规则缺损,局部
表面模糊不清,多伴腹腔积血。
No Image
No Image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1)平扫:肝内低密度区,轮廓清楚,密度
均匀或病变区内有更低密度区,代表血栓机化或
纤维分隔,少数可见到钙化。
(2)增强扫描: ①早期病变边缘显著强化呈结节状或“岛屿
状”,密度与邻近腹主动脉相近,明显高于周 围肝实质密度,持续时间超过2分钟。
②随着时间延长,增强幅度向病变中央推近, 而病变的低密度区相对变小。
No
Image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六、肝囊肿
病理 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或退行性病变。由 胆小管扩张演变而成,囊壁衬以分泌液体的上皮细 胞。临床多无症状。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类圆形水样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界清楚锐利,大小不等,数目不等; 增强后不强化,肝组织强化使得囊肿显示更清晰。
腹部常见病变CT-肝胆胰脾
螺距为1~1.5 ,一次屏气扫完
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
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
肝脏
1.肝实质 2.肝血管 3.肝内胆管 4.韧带和沟裂
肝脏
• 1.肝实质:
• 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 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 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 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 质呈均匀强化。
• 病理分型 1.巨块型≥5cm 2.结节型<5cm 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
• 平扫: 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
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 密度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承德市中心医院 高腾蛟
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 体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 转移途径 1.直接侵犯 2.经肝门部淋巴结 3.经门静脉 4.经肝动脉
• 平扫:多发小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可密 度均匀,可出现出血、钙化、囊变(肿瘤很小也可 发生囊变)、坏死而致密度不均
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
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
肝脏
1.肝实质 2.肝血管 3.肝内胆管 4.韧带和沟裂
肝脏
• 1.肝实质:
• 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 脏器(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 比血液密度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 条状或椭圆形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 质呈均匀强化。
• 病理分型 1.巨块型≥5cm 2.结节型<5cm 3.弥漫型<1cm结节弥漫分布全肝 4.小肝癌:单个结节(两个之和)<3cm
• 平扫: 1.常见肝硬化,边缘轮廓局限性突起 2.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清楚
或模糊的低密度肿块
3.“肿瘤假包膜”—低密度透亮带 4.巨块型肝癌易出现坏死:中央更低 密度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承德市中心医院 高腾蛟
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 体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 转移途径 1.直接侵犯 2.经肝门部淋巴结 3.经门静脉 4.经肝动脉
• 平扫:多发小圆形、类圆形低密度肿块。肿块可密 度均匀,可出现出血、钙化、囊变(肿瘤很小也可 发生囊变)、坏死而致密度不均
腹部CT诊断(经典)
不均匀 ,边缘清楚或不清楚。
②脓肿周围出现不同密度的环形带,称为环征 或靶征。 ③病灶有气体时诊断可肯定。 (2)增强扫描:脓肿壁环状强化。
胆囊
一、正常表现
肝内胆管正常情况下不显示,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区 环状影,位于门静脉右前方。
胆总管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内的环状影,位于下腔静 脉前方,直径不超过10mm。
腹部CT诊断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 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 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1、团注非动态扫描;
(三) 增强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腹部CT解剖
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Baidu Nhomakorabea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 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脾脏大
1、 CT表现 (1)脾最上层面+最下层面距离超过15cm。 (2)大于5个肋单元。 (3) 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
腹部CT解剖及常见疾病CT诊断
肝的脂肪浸润主要是甘油三脂增加 所致,营养不良、肥胖、酗酒等是其主 要病因。
CT表现
平扫时,肝密度低于脾脏的密度, 严重时肝静脉和门静脉可呈树枝状略高 密度显示;若局灶性病变,可见肝实质 中界清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显示低密度 影中有血管走行。
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
肝岛
肝硬化
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 组织增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 病理过程;最后全部正常的肝小叶结构 被改建成假小叶,肝细胞被再生结节和 增生的结缔组织所替代,使肝脏萎缩变 硬。
壶腹癌的肿块不易显示。
胆总管下端占位
胆总管结石
胰腺疾病的CT诊断
胰腺
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长12~15cm, 分钩突、头、颈、体、尾5部分,脾静脉 紧贴胰体尾部后缘;胰头最大径为3cm、体 部最大径2.5cm、尾部最大径为2cm。此 外应注意头、体、尾的比例关系。
正常胰腺双期表现
急性胰腺炎
常因胆结石、感染、酗酒外伤等 引起,导致胰管阻塞,胰液释放入间 质,引起胰腺及胰周组织的非特异性 炎症;
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血 清淀粉酶升高。
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CT表现
平扫时,肝密度低于脾脏的密度, 严重时肝静脉和门静脉可呈树枝状略高 密度显示;若局灶性病变,可见肝实质 中界清的低密度影,增强后显示低密度 影中有血管走行。
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
重度脂肪肝
脂肪肝
肝岛
肝硬化
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 组织增生、肝脏结构紊乱为特征的一种 病理过程;最后全部正常的肝小叶结构 被改建成假小叶,肝细胞被再生结节和 增生的结缔组织所替代,使肝脏萎缩变 硬。
壶腹癌的肿块不易显示。
胆总管下端占位
胆总管结石
胰腺疾病的CT诊断
胰腺
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长12~15cm, 分钩突、头、颈、体、尾5部分,脾静脉 紧贴胰体尾部后缘;胰头最大径为3cm、体 部最大径2.5cm、尾部最大径为2cm。此 外应注意头、体、尾的比例关系。
正常胰腺双期表现
急性胰腺炎
常因胆结石、感染、酗酒外伤等 引起,导致胰管阻塞,胰液释放入间 质,引起胰腺及胰周组织的非特异性 炎症;
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部疼痛,血 清淀粉酶升高。
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
CT表现
平扫多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 或不规则形低密度病灶,肿瘤可呈单 发或多发结节、肿块或弥漫病变;
增强早期肿瘤密度增高,至门脉 期密度多减低,延迟后肿瘤多表现为 低密度。
腹部CT-正常表现及常见病CT
临床综合症。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
种,前者为上段下腔静脉未退化的
蹼膜引起,后者与外伤、炎症、栓
塞有关。
• 1、临床:主要症状为门静脉高压和 体循环回流障碍:肝脾肿大、腹水 、下肢静脉曲张和浮肿。
2、病理:肝大、淤血,肝窦扩张 ,肝静脉淤血,肝硬化。
• 影像学表现:
X线:下腔静脉、肝静脉造影表现 为下腔静脉或肝静脉阻塞、狭窄, 腰升、脊柱旁、奇与半奇静脉等侧 枝显影并扩张。
CT: ⑴平扫: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 形低密度灶,密度均或不均;其内可见气 泡或气液平面;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见环 状边缘模糊的水肿带;脓肿未液化时可表 现为软组织肿块。⑵增强:脓肿壁呈环形 明显强化,脓腔和水肿带无增强,出现双 环征。
四、其他肝病
• 肝囊肿:
1、临床与病理:先天性肝囊肿病因不 清,临床上分单纯性肝囊肿和多囊 肝。数毫米到数厘米大小,壁薄内 衬分泌液体的上皮细胞,囊内充满 澄清液体。
肝段的划分方法
• 正中裂 :肝中V,胆囊窝中点 ,分肝为左右半肝
• 背 裂 : 弧形线, 分出尾状叶
• 左叶间裂:左叶间V,门脉左支矢状部,肝圆韧带,
分出左内叶与左外叶
• 左段间裂:肝左V 分出左外上段(II段)与
左 外下段(III段)
• 右叶间裂:肝右V
分出右前叶与右后叶
• 右段间裂:又称横裂,门脉右支,再分右半肝为上下段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2、胆石症:胆石的CT值与钙含量成正比。胆囊结石通常表现为高密度,大小和形状各异。纯胆固醇结石,不能显示出阴影。胆结石通常伴有胆囊炎,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钙化。胆道结石,除了显示结石本身外,也能观察到胆道梗阻引起的结石。
3、胆道肿瘤:胆囊癌的特点是胆囊增大,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显示高密度肿块,胆管癌不仅显示由癌引起的胆道梗阻,还显示癌本身或肝门部肿块。
胆囊增大:阻塞面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胆管扩张的程度。(1)肝总管扁平阻塞:仅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缩小较多。(2)上胰管阻塞:肝内胆管扩张,肝门环征,胰头无环征,胆囊可增大。(3)胰管总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肺门和胰头环征,胆囊可增大。(4)壶腹部阻塞:所有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阴影可见于钩突过程中的平面。必须综合分析梗阻的原因,确定梗阻的位置,有无块状结石或其他体征,并结合临床资料。阻塞的原因很多,通常是肿瘤,炎症和结石。不同的平面起始不同,因此障碍平面有助于病因分析。
2,脂肪肝:大部分脂肪浸润是广泛而均匀的,少数是有限的,CT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严重的CT值为阴性,因此肝脏血管显示树突状密度较高的阴影。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的CT检出率高,肿瘤的数量,大小和程度可以确定,但有时定性诊断很困难。(1)肝囊肿:CT显示球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CT值与水密度相似。(2)肝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呈结节性增强,向中心逐渐扩大,原始密度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该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病变的大小成比例。这种特有的CT性能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定性诊断。(3)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肝癌(3 cm以下),肿块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CT扫描所显示出的大多数肝癌密度相对较低,但少数肝癌的密度相同,CT不易发现。低密度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在肿瘤中,由于坏死,液化等而出现较低密度区域,并且在中部和边缘处可见结节。此外,应注意以下间接征兆:肝脏形状有局部凸起。肝门,胆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与肝硬化有关。肝转移通常在肝脏中显示出多个圆形,低密度区域,其大小不同。增强可见的肿瘤增强或圆形标志。鉴别诊断需要使用其他临床数据。
3、胆道肿瘤:胆囊癌的特点是胆囊增大,胆囊壁不均匀增厚,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可显示高密度肿块,胆管癌不仅显示由癌引起的胆道梗阻,还显示癌本身或肝门部肿块。
胆囊增大:阻塞面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胆管扩张的程度。(1)肝总管扁平阻塞:仅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缩小较多。(2)上胰管阻塞:肝内胆管扩张,肝门环征,胰头无环征,胆囊可增大。(3)胰管总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肺门和胰头环征,胆囊可增大。(4)壶腹部阻塞:所有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阴影可见于钩突过程中的平面。必须综合分析梗阻的原因,确定梗阻的位置,有无块状结石或其他体征,并结合临床资料。阻塞的原因很多,通常是肿瘤,炎症和结石。不同的平面起始不同,因此障碍平面有助于病因分析。
2,脂肪肝:大部分脂肪浸润是广泛而均匀的,少数是有限的,CT显示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严重的CT值为阴性,因此肝脏血管显示树突状密度较高的阴影。
3,肝脏肿瘤:肝脏肿瘤的CT检出率高,肿瘤的数量,大小和程度可以确定,但有时定性诊断很困难。(1)肝囊肿:CT显示球形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CT值与水密度相似。(2)肝海绵状血管瘤:CT扫描是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动态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边缘呈结节性增强,向中心逐渐扩大,原始密度在一定时间后恢复。该过程所需的时间长度与病变的大小成比例。这种特有的CT性能在临床上经常被用于定性诊断。(3)肝癌:原发性肝细胞癌是我国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肝癌(3 cm以下),肿块型,多结节型和弥漫型。CT扫描所显示出的大多数肝癌密度相对较低,但少数肝癌的密度相同,CT不易发现。低密度肿瘤一般表现为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在肿瘤中,由于坏死,液化等而出现较低密度区域,并且在中部和边缘处可见结节。此外,应注意以下间接征兆:肝脏形状有局部凸起。肝门,胆囊,胰腺和胃移位。80%的肝癌与肝硬化有关。肝转移通常在肝脏中显示出多个圆形,低密度区域,其大小不同。增强可见的肿瘤增强或圆形标志。鉴别诊断需要使用其他临床数据。
腹部CT诊断(很经典)
五、肝血管瘤CT表现
肝血管瘤CT表现
增强扫描是诊断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重 要方法,具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正确率可 在90%以上。一般典型表现出现在动脉早 期,即注药后30~60秒。因此强调正确的 检查技术,即快速、团状注射造影剂,快 速扫描,适时延时扫描。否则,因未见到 特征性表现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肝血 管瘤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腹部CT解剖
肝脏
肝脏正常表现
1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
它脏器如脾脏等。 2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 内条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 区域和下腔静脉区越粗大。 3 肝内胆管:正常不显示。 4 增强扫描:肝实质和血管明显强化,密度升高。
二、肝硬化
CT表现: 1 、肝脏大小及形态改变:① 肝脏 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常表现为右 叶萎缩,尾叶或/和左叶增大。②肝表面 凹凸不平,呈波浪状或分叶状。③肝裂 增宽,肝门区扩大。 2、肝脏密度改变:密度高低不一。 3、继发性改变:①脾大;②腹水; ③门脉高压:门脉主干扩张,侧支血管 扩张,扭曲,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间接征象
– – –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
胰腺癌
胰岛细胞瘤
腹部CT诊断(很经典)
正常表现---形态
CT横断面图像上肾脏为边缘光滑的近圆形、椭圆形或有分叶的软组织影,肾门附近层面肾前内缘有一凹陷切迹有血管蒂伸向前内方。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
正常表现---密度
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及脾脏密度,肾皮质和髓质从密度上无法区分。充满尿液的肾盏肾盂密度接近于水,肾周间隙和肾门充满脂肪组织,CT值低于水。增强扫描,肾实质和肾髓质明显强化。
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假囊肿
胰腺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 腹侧与背侧胰管互不交通,分别开口于12指肠乳头与小乳头 ERCP诊断 环状胰腺 胰腺环绕12指肠降部 迷走胰腺
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三) 增强扫描 1、团注非动态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
CT横断面图像上肾脏为边缘光滑的近圆形、椭圆形或有分叶的软组织影,肾门附近层面肾前内缘有一凹陷切迹有血管蒂伸向前内方。肾蒂内结构由前向后分别为肾静脉、肾动脉和肾盂。
正常表现---密度
平扫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略低于肝脏及脾脏密度,肾皮质和髓质从密度上无法区分。充满尿液的肾盏肾盂密度接近于水,肾周间隙和肾门充满脂肪组织,CT值低于水。增强扫描,肾实质和肾髓质明显强化。
胰管扩张;假性囊肿形成。
胰腺假囊肿
胰腺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胰管融合不全 腹侧与背侧胰管互不交通,分别开口于12指肠乳头与小乳头 ERCP诊断 环状胰腺 胰腺环绕12指肠降部 迷走胰腺
脾脏
正常脾脏密度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其长轴为3-5个肋单元(以一个肋骨或一个肋间隙为一个肋单元)。
腹部CT的检查技术
(一) 扫描前准备:扫描前30分钟空腹口服1-2%的泛影葡胺或温开水800-1000ml,下腹部及盆腔应待膀胱充盈后扫描。上检查台前再口服200ml。 (二) 平扫 仰卧位,扫描时宜屏气。 (三) 增强扫描 1、团注非动态扫描; 2、团注动态扫描(1)进床式动态扫描 (2)同层动态扫描; 3、螺旋CT 双期或多期增强扫描。 (四) 造影CT:肾动脉造影(CTA)、下肢造影CT等
直接征象 局部增大,软组织密度,边缘不整 内部密度不均匀,出血坏死囊变等 间接征象 胆胰管扩张 周围组织、脏器浸润 胰周淋巴结肿大 肝转移灶 增强:少血供,呈相对低密度.
腹部CT读片基础和常见病CT诊断
发现微小病变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发现一些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 病变,如肝囊肿、肾结石等。
鉴别良恶性病变
通过观察病变的密度、形态、边缘和增强表现等特征,CT能够帮 助医生鉴别腹部良恶性病变。
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指导手术
01
CT检查能够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病灶范围,有助于手术方
案的制定和实施。
2023 WORK SUMMARY
腹部CT读片基础和常 见病CT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目录
• 腹部CT读片基础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诊断 •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 病例分享与讨论
PART 01
腹部CT读片基础
CT基本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扫描,通过探测器接收穿 过人体后的X射线,并转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转换器转 换为电信号,最后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肾脏疾病
肾结石
CT表现为肾脏内高密度影,结石 呈圆形或椭圆形。
肾囊肿
CT表现为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缘清晰。
肾癌
CT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肿块,增 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PART 03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诊断准确性
诊断准确性高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器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对 病变的检出和定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够发现一些X线检查难以发现的微小 病变,如肝囊肿、肾结石等。
鉴别良恶性病变
通过观察病变的密度、形态、边缘和增强表现等特征,CT能够帮 助医生鉴别腹部良恶性病变。
对治疗方案的影响
指导手术
01
CT检查能够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病灶范围,有助于手术方
案的制定和实施。
2023 WORK SUMMARY
腹部CT读片基础和常 见病CT诊断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目录
• 腹部CT读片基础 • 常见腹部疾病的CT诊断 •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值 • 病例分享与讨论
PART 01
腹部CT读片基础
CT基本原理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利用X射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扫描,通过探测器接收穿 过人体后的X射线,并转换为可见光,再由光电转换器转 换为电信号,最后经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
肾脏疾病
肾结石
CT表现为肾脏内高密度影,结石 呈圆形或椭圆形。
肾囊肿
CT表现为肾脏内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缘清晰。
肾癌
CT表现为肾脏内低密度肿块,增 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PART 03
CT诊断的临床应用与价 值
诊断准确性
诊断准确性高
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腹部脏器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对 病变的检出和定位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腹部CT读片基础和常见病CT诊断
肝段的划分依据
第一肝门以上 7 8 4 2 第一肝门以下 6 5 4 3 整个分段 顺时针走行 2 3 4 5 6 7 8
肝脏CT正常表现
肝大小、形态、轮廓:不同层面上所显示的肝脏各叶、 段的大小、形状有所不同
肝实质:密度均匀,CT值40-70hu,高于上腹部其它脏 器如脾脏等
肝血管:包括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表现为肝内条 状、分支状或圆点状低密度影,越近肝门区域和下腔静 脉区越粗大
肝段的划分依据
根据肝内门静脉干和肝静脉的分布范围,将肝脏分为八 段,门静脉分支分布于肝段内,而肝静脉位于肝段间
➢ 以肝中静脉所在纵行平面将肝脏分为左右半肝 ➢ 以肝左静脉为界将左半肝纵行分为左内(S4)与左外叶,
而左外叶以门静脉左支为界水平分为上段(S2)和下段 (S3) ➢ 以肝右静脉纵向、门静脉右支横向将肝右叶分为上下前后 四段(S5为右前叶下段,S6为右后叶下段,S7为右后叶上 段,S8为右前叶上段) 肝尾叶为单独的一段,即S1为尾状叶
脾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正常表现
脾脏呈新月状。脾脏密度均匀,CT值低于肝脏,与胰 腺近似。大小、长度不超过5个肋单元(一肋单元等于 一个肋间或肋骨断面)
注意:增强扫描动脉期脾脏 强化不均匀,为正常表现, 必须结合平扫、门静脉期及 平衡期图像
肾脏及肾上腺CT正常表现
肾位于脊柱两侧,在不同层面上可呈椭圆形、马蹄形, 马蹄形开口指向内前方,为肾盏肾盂低密度所致。肾实 质密度均匀。肾上腺在肾上极呈“人”字形或三角形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
详细描述
肝脏位于右上腹,分为左右两叶,呈不规则的楔形。在CT影像上,正常肝脏的 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密度差异。肝脏的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有时 可观察到肝裂的存在。
脾脏的解剖结构与CT影像
总结词
脾脏是一个扁豆形的实质性器官,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软组织影, 边缘光滑。
详细描述
脾脏位于左上腹,紧邻胃、结肠和胰腺。在CT影像上,脾脏的密度均匀,通常比 周围组织略低。脾脏的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有时可观察到脾门血管的存在。
注意观察病变特征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 、形态、密度和边缘等信息,以便准 确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
结合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CT图像 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 病变特征。
02
腹部解剖结构与CT影像
肝脏的解剖结构与CT影像
总结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CT影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缘清晰。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临床腹部CT阅片概述 • 腹部解剖结构与CT影像 • 腹部常见疾病的CT影像特征 • 腹部CT阅片的诊断思路与技巧 • 腹部CT阅片病例分析
01
临床腹部CT阅片概述
腹部CT阅片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肝脏位于右上腹,分为左右两叶,呈不规则的楔形。在CT影像上,正常肝脏的 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密度差异。肝脏的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有时 可观察到肝裂的存在。
脾脏的解剖结构与CT影像
总结词
脾脏是一个扁豆形的实质性器官,CT影像上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软组织影, 边缘光滑。
详细描述
脾脏位于左上腹,紧邻胃、结肠和胰腺。在CT影像上,脾脏的密度均匀,通常比 周围组织略低。脾脏的边缘光滑,轮廓清晰,有时可观察到脾门血管的存在。
注意观察病变特征
医生需要仔细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 、形态、密度和边缘等信息,以便准 确诊断。
结合临床资料
结合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CT图像 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 病变特征。
02
腹部解剖结构与CT影像
肝脏的解剖结构与CT影像
总结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CT影像上表现为密度均匀、形态规则的软组织 密度影,边缘清晰。
临床腹部CT阅片基础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临床腹部CT阅片概述 • 腹部解剖结构与CT影像 • 腹部常见疾病的CT影像特征 • 腹部CT阅片的诊断思路与技巧 • 腹部CT阅片病例分析
01
临床腹部CT阅片概述
腹部CT阅片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硬化,脾增大,占据8个肋单元
门静
扩张的肝内胆管
❖ 4.肝韧带和沟裂
①肝韧带和沟裂周围存在脂肪组织, 显示为低密度影。
②肝圆韧带和镰状韧带矢状位走行, 将肝左叶分为内侧段及外侧段。
③静脉韧带沟裂位于尾叶和肝左叶 外侧段之间
④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 右叶的分界
肝 圆 韧 带
静 脉 韧 带
胆囊窝和下腔静脉窝的连线为左右叶的分界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三)CT增强扫描 1.肝脏 通常为三期,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 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25~35s扫描 门脉期:对比剂注射后60~70s扫描实相 平衡期:对比剂注射后120~150s进行扫描 如只进行肝脏动脉期和门脉期增强扫描,则称为双期扫 描。有时还可根据病变的需要(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做不同时期的延迟增强扫描。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二)CT平扫 1.体位与范围:仰卧位,双臂上举;扫描时屏气,常规
进行横断面扫描。 ①肝脏、胆囊、脾:从膈顶开始扫至肝右叶下缘; ②胰腺:范围自膈顶开始扫至胰腺钩突下缘十二指肠
水平段,层厚、层距应为5mm ; ③肾脏:范围自肾上腺区开始扫至肾下极下缘; ④肾上腺:范围自膈顶扫至肾门平面,层厚与层距为
1.5mm,螺距为1~1.5 ,一次屏气扫完 5.在工作站利用软件重组形成胃肠道CTVE图像。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
肝脏
腹部常见病变CT诊断
1.肝肝实脏质
2.肝血管 3.肝内胆管 4.韧带和沟裂
❖ 1.肝实质:
❖ 平扫示正常肝实质密度比腹部其他实质性脏器( 脾胰肾)稍高,平均比脾高7~8HU,比血液密度 也高,故肝门静脉及肝静脉成条状或椭圆形低密 度影。增强扫描示肝实质呈均匀强化。
3-5mm; ⑤胃和十二指肠:扫描范围自膈顶扫至脐部。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CT扫描参数:配好合适浓度对比剂检查前30分钟第一 次口服300500ml,检查前即刻口服200300ml;管电压120 ~140kV,管电流150mA或根据病人体型适当增加,层厚510mm,间隔5-10mm,采集视野为大视野(38cm以上),重建 方法为标准重建。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CT增强扫描—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动脉期增强:明显增强
门脉期增强:快速退出
CT增强扫描—肝脏原发性小肝癌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胰腺 胰腺疾病的CT增强扫描一般行双期扫描,扫描时间 与扫描参数同肝脏。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胸腹部CTA: 显示胸腹主 动脉夹层, 重组方法分 别为MIP和 SSD。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2.肾动脉CTA:检查前准备同胸腹部大血管CTA,层厚 1mm,注射速度4~5ml/s,注射剂量80~100ml,自动触 发。扫描范围从第十一胸椎下缘至第五腰椎。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五章 CT检查技术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李骋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四、腹部CT检查技术与应用
腹部CT检查前应充分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 (一)胃肠道常用对比剂
1.阳性对比剂:1%~2%碘水对比剂 2.中性对比剂:水加20mg 654-2口服 3.阴性对比剂:脂肪密度对比剂或气体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3.窗技术:肝脏窗宽为180~250HU,窗位30~60HU;胰 腺窗宽250~350HU,窗位35~50HU;肾脏窗宽250~350HU, 窗位35~45HU;肾上腺窗宽250~350HU,窗位10~45HU;腹 腔及腹膜后窗宽300~400HU,窗位20~40HU。
3.肾脏:包括三期: ①肾皮质期:对比剂注射后25~30s ②肾实质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70~120s ③肾排泄期或肾盂期:对比剂开始注射后5~10min。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肾脏增强扫描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四)肝脏血管造影CT扫描 1.动脉造影(CT-A):是指在血管造影室经皮穿刺股动脉
插管,将导管置于肝固有动脉内并进行腹腔动脉和肠系膜 上动脉造影;螺旋CT机时比对剂用量为20~40ml即可。 2.动脉性门静脉造影(CTAP):注射对比剂20~25s后开始 扫描,螺旋CT对比剂用量为100~120ml。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五)CTA 1.胸腹部大血管CTA:适用于血管畸形,血管狭窄,血 管闭塞和血管瘤以及主动脉夹层等。 技术条件:管电压130kV,电流200~240mA,视野25~ 32cm,层厚1mm,标准重建。注射速度3~4ml/s,剂量 100ml,注射后18~28s启动扫描或自动触发,时间在 30s内,成像范围30~45cm或更长。
❖ 形态: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 外缘紧贴腹壁。
❖ 大小: 15CM 肝右/左叶前后径比 1.2~1.9 肝右/尾叶横 径比 2~3
❖ 密度: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 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脂肪肝
肝肝 右右 // 尾左 叶叶 横前
后 径径 比比
形态 肝脏边缘轮廓光滑,棱角锐利,外缘紧贴腹壁。 密度 55~75HU,比脾脏密度略高,比血管影密度高,否则考虑 脂肪肝
3. 2.
1..
来自百度文库
⑴肝静脉:平扫示静脉呈分支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增
强呈高密度影。
左 支
右 支
⑵肝门静脉:其主干长4.8~8.8mm,在肝门处分左右 支
主 干
两
❖ 肝段(Couinaud八段法) ❖ 门静脉及左右分支平面分上段、下段
肝中静脉
肝右静脉
肝左静脉
⑶肝动脉:分支细小,不易显示
3.肝内胆管:正常肝内胆管1~3mm,伴随肝动脉和肝 脉走行。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肾动脉CTA
第六节 CT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
(六)胃肠道CT仿真内镜(CTVE) 1.检查前作好胃肠道准备,同胃肠CT扫描 2.扫描前5~10min肌肉注射654-2注射液20mg 3.胃内服对比剂;肠道要注入1000~1500ml气体 4.腹部常规条件扫描,但层厚为1mm,重建间隔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