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 (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案-2.2_等差数列_教学设计_教案_1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教案-2.2_等差数列_教学设计_教案_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别地,在判
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大(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
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
a1= ,q= .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
的中间项.。

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2.2等差数列教案.doc

人教A版必修五第二章2.2等差数列教案.doc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公差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正确认识使用等差数列的各种表示法,能灵活运用通项公式求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项数、指定的项.2.过程与方法:经历等差数列的简单产生过程和应用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等差数列概念及通项公式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的应用.难点: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三)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活动的生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问题1]以下儿个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1, 2, 3, 4, 5 ...........(2)1,0, 1, 2, 3 ..............(3)1, 1, 1, 1, 1 ...........(4)4, 5, 6, 7, 8 .............(5)2, 0,-2,-4,-6 ........... 学生思考,教师通过多媒体举例让学生分析.通过具体数列体会“等差”特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概念形成等差数列的定义(1)文字语言: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2)符号语言:色一色-1 =d(n>2)a n+\~a n=d 引导学纶通过定义写出符号语言.引导学牛主动参与,去发现新知.概念深化回到引例,让学生分析等差数列的特点.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举反例让学生体会定义中关键词的作用.让学生抓住本节重点.应用举例例1:判断下列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如果是,说出公差是多少•如果不是,说出为什么.(1)1, 3, 5, 7, 9, .............(2)6, 4, 2, 0, -2, ...........(3)1, 2, 4, 6, 8, .............(4)0, 0, 0, 0, 0, .............例2:已知数列{©}满足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方法,用定义判断或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学生独立完成,强化对等差数列本质属性的认识.%1=2,兀詠,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概念形成例3:根据规律填空2, 5, 8, 11, 14,(),() ......... 问7。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数列 2.2 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_4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数列  2.2 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_4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2、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差关系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4、掌握"判断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常用的方法;
5、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性质及应用
难点: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三、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观察数列,寻找特点。

2、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1:等差数列的定义。

通过例题1加强对定义的理解。

问题探究2:等差中项。

通过例题2加强对等差中项性质的应用。

问题探究3:通项公式的推导。

通过推导让学生掌握迭代法和累加法。

通过例题3、4、5逐步加强对通项公式的应用与理解。

通过例题6的讲解,得到等差中项性质的推广应用。

通过函数图像直观体现等差数列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变式题的练习加强理解。

3、课堂小结
4、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习题。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人教A版数学必修五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精品教案.docx

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必修5教学设计:等差数列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研究如何应用倒序相加法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该求和公式的应用•求数列前n项和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公式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高斯算法有所了解,这都为倒序相加法的教学提供了基础,高斯的算法与一般的等差数列求和还有一定的距离,如何从首尾配对法.引出倒序相加法, 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三、设计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四、教学目标1.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的原理;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渗透函数思想与方程(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反思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悟和体验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体展示三角形图案)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被誉为“数学王子・200多年前,高斯的算术教师提出了下面的问题:1 +2 +3 +…+100=?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100个数逐项相加时,10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岀了正确答案:(1+100)+(2 + 99)+ +(50 + 51) = 101X50=5050.(―)由易到难,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问题1图案中,第1层到第5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发现的方法一一呈现.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求法方法]:原式=(1 + 2 + 3+ ............. + 50) +51方法2:原式=0 + 1+2 + ............ + 50+51方法3:原式=(1+2 + -+25+27- + 51) +26以上方法实际上是用了“化归思想”,将奇数个项问题转化为偶数个项求解,教师应进行充分肯定与克扬.问题2:求图案中从第1层到第n层(l<n <100, nWN*)共有多少颗宝石?启发:(多媒体演示)如右图,在三角形图案右侧倒放一个全等的三角形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通过以上启发学生再自主探究,相信容易得出解法:VI + 2 + 3 +・・・ (n-1) + nn + (n— 1) + (n—2) + …+ 2 + 1(n+1) + (n+1) + (n+1) + …+ (n+1) + (n+1)n•••l+2+3+・・・+nF—问题3:在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為}中,定义前n项和Sn二內+氐+…+為,如何求Sn?由前面的大量铺垫,学生应容易得出如下过程:V Sn-ai + (ai+d) + (ai+2d) +•••+ [ai+ (n—1) d]S n-a n + (a n—d) + (a n—2d) +•••+[a n— (n—1) d]・ 2S n = (% +%) + (% +%) + ••• + (% +%).・V------------------------- v---------------------- '"个»也严(公式1)组织学生讨论:在公式1中若将a”=a】+ (n-1) d代入又可得出哪个表达式?即:S” + (公式2)2(三)设置典例,促进学生对公式的应用对于以上两个公式,初学的学生在解决一些问题时,往往不知道该如何选取.教师应通过适当的例子引导学生对这两个公式进行分析,根据公式各自的特点,帮助学生恰当地选择合适的公式.例1 为了参加冬季运动会的5000m长跑比赛,某同学给自己制定了7天的训练计划(单位:m)如下表:2 4例2已知等差数列5, 4y , 3y ,…求(1)数列{a…}的通项公式;125⑵数列(aj的前几项和为丄?7(3)Sn的最大值为多少?并求出此时相应的n的值。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 3.备课资料(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教案  3.备课资料(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备课资料 一、备用例题 【例1】 梯子最高一级宽33 cm ,最低一级宽为110 cm ,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解:设{a n }表示梯子自上而下各级宽度所成的等差数列,由已知条件,可知a 1=33,a 12=110,n =12,所以a 12=a 1+(12-1)d ,即得110=33+11d ,解之,得d =7.因此a 2=33+7=40,a 3=40+7=47,a 4=54,a 5=61,a 6=68,a 7=75,a 8=82,a 9=89,a 10=96,a 11=103.答:梯子中间各级的宽度从上到下依次是40 cm ,47cm ,54 cm ,61 cm ,68 cm ,75 cm ,82 cm ,89 cm ,96 cm ,103 cm.【例2】 已知c b a 1,1,1成等差数列,求证:a cb +,ba c +,cb a +也成等差数列. 证明:因为a 1,b 1,c 1成等差数列,所以ca b 112+=,化简得2a c=b (a +c),所以有ac c a ac ac c a c a b ac ab a c bc c b a a c b 2222222)(++=+++=+++=+++ =bc a c a b c a ac c a +•=++=+22)()()(22.因而,a c b +,b a c +c b a +也成等差数列.【例3】 设数列{a n }、{b n }都是等差数列,且a 1=35,b 1=75,a 2+b 2=100,求数列{a n+b n}的第37项的值.分析:由数列{a n}、{b n}都是等差数列,可得{a n+b n}是等差数列,故可求出数列{a n+b n}的公差和通项.解:设数列{a n}、{b n}的公差分别为d1,d2,则(a n+1+b n+1)-(a n+b n)=(a-a n)+(b n+1-b n)=d1+d2为常数,所以可得{a n+b n}是等差数列.设其公差n+1为d,则公差d=(a2+b2)-(a1+b1)=100-(35+75)=-10.因而a37+b37=110-10×(37-1)=-250.所以数列{a n+b n}的第37项的值为-250.点拨:若一个数列未告诉我们是等差数列时,应先由定义法判定它是等差数列后,方可使用通项公式a n=a1+(n-1)d.但对客观试题则可以直接运用某些重要结论,直接判定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例4】在美国广为流传的一道数学题目是“老板给你两个加工资的方案:一是每年年末加1 000美元;二是每半年结束时加300美元,请你选择一种加薪方式”.一般不擅长数学的人,很容易选择前者,因为一年加一千美元总比两个半年共加600美元要多.其实,由于加工资是累计的时间稍长,往往会发现第二种方案更有利.例如:在第二年的年末,依第一种方案共可以加得1 000+2 000=3 000美元;而第二种方案共可以加得300+600+900+1 200=3 000美元,但到了第三年,第一方案共可加得6 000美元,第二方案则共加得6 300美元,显然多于第一种方案.第四年后会更多.因此,你若会在该公司干三年以上,则应选择第二方案.根据以上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1)如果在该公司干十年,问选择第二种方案比选择第一种方案多加薪多少美元?(2)如果第二方案中的每半年加300美元改为每半年加a 美元.问a 取何值时,总是选择第二种方案比选择第一种方案多加薪?答案:(1)在该公司干10年,选择第二种方案比选项择第一种方案多加薪8 000美元.(2)当a 大于31000时,总是第二方案加薪多于第一种方案.【例5】 意大利的匹萨饼店的伙计们喜欢将饼切成形状各异的一块一块.他们发现,每一种确定的刀数,都可以有一个最多的块数.例如,切一刀最多切成2块,切2刀最多切成4块,切3刀最多切成7块……问切n 刀,最多可切出几块?(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外认真思考,分清每一种确定的刀数,都可以有一个最多的块数,可先从少量的几刀去得出一些数据,再对数据加以分析,让学生学会归纳与总结,并能勇于联想、探索) 答案:121212++n n .二、阅读材料一个古老的数学课题 等差数列是一个古老的数学课题.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后项减去前项所得的差是一个相等的常数,则称此数列为等差数列.在数学发展的早期已有许多人研究过数列这一课题,特别是等差数列.例如早在公元前2700年以前埃及数学的《莱因特纸草书》中,就记载着相关的问题.在巴比伦晚期的《泥板文书》中,也有按级递减分物的等差数列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大意是:10个兄弟分100两银子,长兄最多,依次减少相同数目.现知第八兄弟分得6两,问相邻两兄弟相差多少?在我国公元五世纪写成的《张丘建算经》中,透过五个具体例子,分别给出了求公差、总和、项数的一般步骤.比如书中第23题(用现代语叙述):(1)有一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布按数递减,已知第一日织5尺,最后一日织1尺,共织了30日,问共织布多少?这是一个已知首项(a 1)、末项(a n ),以及项数(n )求总数(S n )的问题,对此,原书提出的解法是:总数等于首项加末项除2,乘以项数.它相当于现今代数里的求和公式:S n =(a 1+a n )·2n .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在公元7世纪也得出了这个公式,并给出了求末项公式:a n =a 1+(n -1)d .(2)有一女子善于织布,逐日所织布按同数递增,已知第一日织5尺,经一月共织39丈,问每日比前一日增织多少?这是一个已知首项(a 1),总数(S n )以及项数(n ),求公差(d )的问题,对此原书给出的解法是.1221--=n a n S d n 等价于现在的求和公式:2)1(21d n a n S n -+=.书中第1题:今有某人拿钱赠人,第一人给3元,第二人给4元,第三人给5元,其余依次递增分给.给完后把这些人所得的钱全部收回,再平均分配,结果每人得100元,问人数多少? 这是一个已知首项(a 1),公差(d )以及n 项的平均数(m),求项数(n )的问题,对此原书给出的解法是d d a m n +-=)(21.我国自张邱建之后,对等差数列的计算日趋重视,特别是在天文学和堆栈求积等问题的推动下,从对一般的等差数列的研究发展成为对高阶等差数列的研究.在北宋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垛积术”就是第一个关于高级等差数列的求积法.垛积术即“有限差分法”,我国古代用于天文历算和计算垛积.垛积术也就是高阶等差级数求和.我国古代,对于一般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很早就有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九章算术》中已经提出求等差数列各项以及已知首项、末项和项数求公差的问题,并用比例方法来解决.公元5世纪末的《张邱建算经》给出了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21n (a +1)与求公差的公式:)22(11a n S n d --=.南宋数学家杨辉,丰富和发展了沈括的成果,提出了诸如S=12+22+32+…+n 2=6n(n +1)(2n +1), S=1+3+6+10+…+2)1(+n n =61 n (n +1)(n +2)之类的垛积公式.北宋科学家沈括的长方台形垛积(如图)的求和公式:)(6]2()2[6a c n bc d a d b n S -++++=.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和《算学启蒙》中得到一系列重要的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朱世杰的垛积根差术,全面地推进了宋元数学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数列 2.2 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_30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5《二章 数列  2.2 等差数列》优质课教案_30

课题:等差数列(一)[教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中第二章2.2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研究等差数列概念和通项公式及公式的应用.等差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等差数列求和就成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同时,等差数列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通过对概念的理解和公式的推导,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学情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基本性质,也对通项公式有所了解,这都为等差数列的教学提供了基础.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及应用有其多样及复杂性,这是学生学习的障碍.[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生活实例开始,探究等差数列特征.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了解等差数列的函数特征;能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解决相应的一些问题。

2.能力目标:让学生亲身经历“从特殊入手,研究对象的性质,再逐步扩大到一般”这一研究过程,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

通过阶梯性的强化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索精神;使学生逐步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2.教学难点:(1)对等差数列中“等差”两字的把握;(2)对等差数列函数特征的理解;(3)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2.2.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设计

2.2.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叠加法”求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方法;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理解等差数列的性质,能熟练运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关键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式,研讨式,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情境:观察等差数列{}n a
4,7,10,13,16,…,
如何写出它的第100项呢?
2.问题:设{}n a是一个首项为1a,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你能写出它的第n a吗?

n
二、建构数学
通过对引例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叠加法”,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三、数学运用
1.例题.
例 1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此后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如因故不能举行,届数照算.
(1)试写出由举行奥运会的年份构成的数列的通项公式;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第几届?2050年举行奥运会吗?
例2 在等差数列{}n a 中,已知3910,28a a ==,求12a .
例3 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公式为21n a n =-,求首项1a 和公差d .
2.练习.
课本P39-40练习 1,2,4,5,6.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会用“叠加法”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从容说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的公式,并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列的性质;让学生明白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正整数n的一次型函数,那么这个数列必定是一个等差数列,使学生学会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在学法上,引导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探究.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等差数列概念的归纳概括,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资料的能力,积极思维,追求新知的创新意识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应用、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等差中项的概念
2.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导公式,能通过通项公式与图象认识等差数
列的性质
3.能用图象与通项公式的关系解决某些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差数列的图象的应用,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运用,渗透方程思想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讲练相结合,作好探究性学习
3.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数列的内在联系,从而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体验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样的数列叫等差数列?
生我回答,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即a n-a n-1=d(n≥2,n∈N*),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师对,我再找同学说一说等差数列{a n}的通项公式的内容是什么?
生1 等差数列{a n}的通项公式应是a n=a1+(n-1)d
生2 等差数列{a n}还有两种通项公式:a n=a m+(n-m)d或a n=p n+q(p、q是常数
师好!刚才两位同学说得很好,由上面的两个公式我们还可以得到下面几种计算公差d的
公式:①d =a n -a n -1;②11--=
n a a d n ;③m
n a a d m n --=.你能理解与记忆它们吗? 生 3 公式②11--=n a a d n 与③m n a a d m n --=记忆规律是项的值的差比上项数之间的差(下标之差 [合作探究]
探究内容:如果我们在数a 与数b 中间插入一个数A ,使三个数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
数A 应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师 本题在这里要求的是什么
生 当然是要用a ,b 来表示数A
师 对,但你能根据什么知识求?如何求?谁能回答
生 由定义可得A -a =b -A ,即2b a A +=
反之,若2
b a A +=,则A -a =b -A ,
由此可以得⇔+=2b a A a ,A ,b 成等差数列 推进新课
我们来给出等差中项的概念:若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 根据我们前面的探究不难发现,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
如数列:1,3,5,7,9,11,13…中5是3与7的等差中项,也是1和9的等差中项 9是7和11的等差中项,也是5和13的等差中项 [方法引导]
等差中项及其应用问题的解法关键在于抓住a ,A ,b 成等差数列A =a +b ,以促成将等差数
列转化为目标量间的等量关系或直接由a ,A ,b 间的关系证得a ,A ,b 成等差数列 [合作探究]
师 在等差数列{a n }中,d 为公差,若m,n ,p,q∈N *且m+n =p+q ,那么这些项与项之间有何种等量关系呢?
生 我得到了一种关系a m +a n =a p +a q
师 能把你的发现过程说一下吗?
生 受等差中项的启发,我发现a 2+a 4=a 1+a 5,a 4+a 6=a 3+a 7
从而可得在一等差数列中,若m+n =p+q ,则a m +a n =a p +a q
师 你所得的这关系是归纳出来的,归纳有利于发现,这很好,但归纳不能算是证明!我们
是否可以对这归纳的结论加以证明呢?
生 我能给出证明,只要运用通项公式加以转化即可.设首项为a 1,则
a m +a n =a 1+(m-1)d +a 1+(n -1)d =2a 1+(m+n -2)d
a p +a q =a 1+(p-1)d +a 1+(q-1)d =2a 1+(p+q-2)d
因为我们有m+n =p+q,所以上面两式的右边相等,所以a m +a n =a p +a q
师 好极了!由此我们的一个重要结论得到了证明:在等差数列{a n }的各项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等于首末两项的和.另外,在等差数列中,若m+n =p+q,则上面两式的右边
相等,所以a m +a n =a p +a q
同样地,我们还有:若m+n =2p,则a m +a n =2a p .这也是等差中项的内容
师 注意:由a m +a n =a p +a q 推不出m+n =p+q ,同学们可举例说明吗
生 我举常数列就可以说明了
师 举得好!这说明在等差数列中,a m +a n =a p +a q 是m+n =p+q 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例题剖析]
【例1】 在等差数列{a n }中,若a 1+a 6=9,a 4=7,求a 3,a 9
师 在等差数列中通常如何求一个数列的某项?
生1 在通常情况下是先求其通项公式,再根据通项公式来求这一项
生2 而要求通项公式,必须知道这个数列中的至少一项和公差,或者知道这个数列的任意两项(知道任意两项就知道公差,这在前面已研究过了
生3 本题中,只已知一项和另一个双项关系式,想到从这双项关系式入手
师 好,我们下面来解,请一个同学来解一解,谁来解?
生4 因为{a n }是等差数列,所以a 1+a 6=a 4+a 3a 3=9-a 4=9-
所以可得d =a 4-a 3=7-
又因为a 9=a 4+(9-4)d =7+5×5=32,所以我们求出了a 3=2,a 9
【例2】 (课本P 44的例2) 某市出租车的计价标准为1.2元/km ,起步价为10元,即最初的4千米(不含4千米)计费10元.如果某人乘坐该市的出租车去往14 km 处的目的地,且一路畅通,等候时间为0,需要支付多少元的车费
师 本题是一道实际应用题,它所涉及到的是什么知识方面的数学问题?
生 这个实际应用题可化归为等差数列问题来解决
师 为什么?
生 根据题意,当该市出租车的行程大于或等于4 km 时,每增加1 km ,乘客需要支付1.2
元.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来进行计算车费
师 这个等差数列的首项和公差分别是多少
生 分别是11.2,
师 好,大家计算一下本题的结果是多少
生 需要支付车费23.2元
(教师按课本例题的解答示范格式
评述:本例是等差数列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简单应用,做此题的目的是让大家学会从实
际问题中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模型,用等差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
1.在等差数列{a n }中,
(1)若a 5=a ,a 10=b ,求a 15
解:由等差数列{a n }知2a 10=a 5+a 15,即2b =a +a 15,所以a 15=2b -a
(2)若a 3+a 8=m,求a 5+a 6
解:等差数列{a n }中,a 5+a 6=a 3+a 8
(3)若a 5=6,a 8=15,求a 14
解:由等差数列{a n }得a 8=a 5+(8-5)d ,即15=6+3d ,所以d
从而a 14=a 5+(14-5)d
(4)已知a 1+a 2+…+a 5=30,a 6+a 7+…+a 10=80,求a 11+a 12+…+a 15的值
解:等差数列{a n }中,因为6+6=11+1,7+7=12+2,……
所以2a 6=a 1+a 11,2a 7=a 2+a 12
从而(a
11+a 12a 15)+(a 1+a 2+…+a 5)=2(a 6+a 7+…+a 10
因此有(a
11+a 12+…+a 15)=2(a 6+a 7+…+a 10)-(a 1+a 2+…+a 5
=2×80-
2.让学生完成课本P 45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