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_张荣天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
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综述杨玉珍【摘要】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 are important paths to resolve problems of resource restriction and environment depravation.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thodologies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systems are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 this paper. Methods used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as index addition and computation, variance and elasticity, system evolvement, system dynamics,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The imperfect aspects in current study are pointed out.%实现生态、环境、经济系统的耦合与协调是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路径.针对我国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测度方法进行综述,将其分为指数加成及计量分析法、变异系数和弹性系数法、模糊与灰色理论法、系统演化及系统动力学方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法等类别,并指出当前研究有待完善之处.【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3(033)004【总页数】4页(P236-239)【关键词】生态经济学;综述;耦合;协调;方法测度【作者】杨玉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新乡 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0.3耦合(Coupling)原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是一个关键问题。
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研究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
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往往以经济增长为导向,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
为了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
同时,需要加强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其次,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绿地和公共空间的比例,建设生态回应系统,增强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例如,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和森林公园等,提供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
同时,减少工业区和污染源的扩张,避免排放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要加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同管理。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评估的监管,确保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一致性。
同时,要加强对土地利用政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利用科技手段推动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也是非常重要的。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可以对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减少人为误差,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最后,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需要在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着不同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挑战。
因此,国际合作和经验交流非常重要。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市化影响的概述
基金项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典型区域森林生态保护与恢复问题与策略”(CAFYBB2017ZX002)和南岭北江源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内容之一。
作者简介:张天霖(1996-),男,汉族,河北保定,硕士研究生,现从事城市森林生态、森林恢复生态研究,E-mail :604158300@ 。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惠益,是人类生命健康的维持根基,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是与人类的福祉息息相关的。
工业革命以后,人类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加快,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同时又由于当时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深刻且长远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居民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对于生态环境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态环境与人类福祉的相互作用关系逐渐成为了公众和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
目前城市过度扩张、全球气候变化等各种问题,对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市化影响的概述张天霖,吴仲民(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此背景之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日益受到关注,成为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热点。
目前,高速的城市化已经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城市化影响的研究对于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主要综述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概念及其评估方法、城市化过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城市;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0938.2019.03.017An overview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and urbanization impactsZhang Tianlin ,Wu Zhongmin(Research Institute of Tropical Forestry ,CAF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demand toresource enviponmeht are highly increasing-ly demanding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In this context ,the function and value of ecosystem services have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nd become a hotspot in the study of ecology and ecological economics.At present ,high-speed urbanization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ecosystem services.Therefore,research o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and urbanization impacts is important for solving global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protecting and managing ecosystems.The concept of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and its assessment method ,and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on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 were mainly reviened.On this basis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Ecosystem service ,Value assessment ,City ,Environmental problem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
15602865_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
推进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战略思考薛阳1,2冯银虎2(1.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北京100083;2.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关键词]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协调发展;战略思考[中图分类号]X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53(2018)01—0076—07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立国家空间规划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类型之一,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性较强,担负着提供多种生态服务的功能,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不宜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建设[1]。
据统计,仅位于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级行政区数量676个,覆盖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达53%。
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2]。
要立足区域功能定位,以县城为主平台,加快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政策体系和制度安排,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一、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城镇化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截至201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处于“诺瑟姆曲线”中30%-70%之间的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城镇化对于补足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改变重点生态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普遍落后的面貌战略意义重大。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耦合协调理论,探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
我们将介绍耦合协调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解释其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耦合协调理论是一种研究系统间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
它强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在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研究中,耦合协调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旅游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制约作用。
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统计分析、GIS 空间分析和专家评价等手段。
统计分析: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指标进行分析,揭示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演变趋势。
GIS空间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二者在空间上的相互作用和协调状况。
专家评价: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价,获取对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的主观判断和建议。
1.1 理论基础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性理论强调在开发旅游资源时,需要平衡经济利益、社会福祉和环境保护。
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确保旅游活动的长期可行性,同时最小化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的不利影响。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定义,可持续旅游旨在“满足当前旅游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游客的需求满足能力”。
这意味着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考虑生态保护、文化保护和社会责任。
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关注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
这一理论认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理解和评估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环境变化对旅游业的反作用。
有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能够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时空演变分析理论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方法。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
Vo1 .5 6 No. 2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e n t r a l C h i n a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Hu m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出 :
基 于 统 筹 多重 问题 逻 辑 的 思 索
习近平 总书 记 指 出 : 要“ 坚 持 以创新 、 协调、 绿 色、 开放 、 共享 的发展理 念 为引领 , 促进 新 型城镇 化 持 续健 康发 展” ; 李 克强 总 理 提 出 : “ 协 调 推 进 城镇 化 是实 现 现代 化 的重 大 战略 选 择 ” 。 ‘ 协调” 是 我 国新 历 史条件 下 推 进 城镇 化 的重 要 理 念 。协 调 推 进 城镇 化 , 表 现为 人 口、 资源 与环境 的协调 , 城 乡之 间的协 调等 , 而归 根结底 是 治理逻 辑 的协调 。 目前 因治理 逻辑 的不协 调而 产生 的半 市 民化 、 赶 农 民上 楼 等 问题 , 激 化 了社会矛 盾 、 冲突 和风 险②。
价值 取 向和政 治 主张 上 不 同 于 中 国执政 党 基 于 马 克思 主义 立 场 所 提 出 的“ 国家 治 理 ” ⑩。 因此 , “ 治 理理 论” 也 不适 合 分 析协 调 推 进 新 型城 镇 化议 题 。 我们认 为 , 需要 建构 一个 能够统 筹多 重 问题 逻辑 的
通 过 城 镇 化 是 政 府 主 导 还 是 市 场 主 导 的 论 争
西 方城 市化发 展 道路 的差 异 ⑥。李克 强 总理 指 出 : “ 在 十几 亿人 口大 国推进 城镇 化 , 进 而实 现现代 化 , 历史 上 无 例 可 循 。有 序 引 导 这 个 宏 伟 进 程 , 是 对 ‘ 党 执政 能力 和政府 行 政能 力 ’ 的重 大 考验 ” ⑦。很
中国省域城市化效率与人口素质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SFA 等 模 型
[
18~20]
;何 艳 冰、黄 晓 军、翟 令 鑫
对城市化效率进行测度
等分析了城市化效率的 影 响 因 素 [21]. 在 人 口 素 质 研 究
方面,张 小 平、唐 万 梅 等 对 人 口 素 质 的 评 价 进 行 了 研
2019 年 4 月
J
ou
r
na
lo
fGr
e
enSc
i
enc
eandTe
chno
l
ogy
第8期
中国省域城市化效率与人口素质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徐 鑫,赵明华,韩荣青,任亚平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摘要:采用 DEA 模型、熵 值 法 和 耦 合 协 调 度 模 型 对 2001~2016 年 我 国 30 个 省 区 市 的 城 市 化 效 率、人 口 素
.人口素质的提
[
11,
12]
高可以使劳动力掌握更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
率的空间异质性影 响,以 期 能 够 对 新 型 城 镇 化 建 设、人
口素质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弥补研究工作的空白.
化进程中发挥 了 重 要 作 用 [8]. 人 口 素 质 特 别 是 社 会 劳
素 [24];徐惠民研究了人口素质评价指标 体 系 的 构 建 [25];
城市化效率与人口素质的关系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 中
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化的灵魂,没有高水平的人口素
在城市化与 人 口 素 质 的 互 动 效 应 [27]、人 口 素 质 对 城 市
6.
67% 增长到 2016 年的 36.
长江经济带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研究
环 境 经 济 学 ; 张 勇 (1985一 ),男 ,四 川 内 江 人 ,经 济学 博 士 ,侨 城 咨 询 (深 圳 )有 限公 司研 究 总 监 ,研 究 方 向 为 区 域 经 济 学 。
85
四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会 科 学 版 )
既 有 对 区域 城 市 化 和生 态 环境 耦 合 度 与 协 调 度 研 究 的 重 点 主 要 集 中 在 两 者 耦 合 关 系 的 理 论 探 究 和 耦 合 度 、 协 调 度 类 型 的定 量 测 度 两个 方 面 。关 于 两 者 耦 合 关 系 的理 论 探 讨 认 为 ,城 市 化 发 展 对 生 态 环 境 造 成 影 响 ,城 市 化 的迅 速 扩 张对 绿 地 和耕 地 造成 了 压 力 ,使 生 态 环 境 的 外 围 在 不 断 缩 小 口 ;而 城 市 化 发 展 相 较 于 农 业 发 展 来 说 ,同 样 可 以有 效 地 缓 解 生态 环境 的 恶 化 趋 势 ]。 国 内学 者 还 分 别 从 协 同论 的视 角 对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的耦 合 关 系 进 行 分 析 ,并 用 城 市化 发 展 的 S型 增 长 理 论 解 释 了 两 者 之 间 的 非 线 性 关 系 口 ;也 有 人 从 生 态 环 境 脆 弱 性 出 发 ,关 注 城 市 化 与 生 态环 境耦 合 脆 弱 性 的发 展 趋 势 。在 耦 合 度 与 协 调 度 定 量 测 度 上 ,学 者 们 分 别 利 用 了 双 指 数 曲 线 模 型对 河 西 走 廊 干 旱 区 、系 统耦 合 度 模 型 对 洞 庭 湖 区域 、交 互 耦 合 理 论 对 京 津 冀 地 区 的 城 市 化 与 生 态 环 境 耦 合 度 及
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估——以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为例
612024.03 / The Vitality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Rural Public Space 城乡公共空间活化与利用Key words spatial urbanization; water environment; couplingcoordination; Eco-Tech New City0 引言我国正处于空间城市化加速推进阶段,全国建设用地总量已由第二次国土调查时的4.85亿亩上升至第三次国土调查时的6.13亿亩[1,2]。
空间城市化过程中,伴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张、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农村景观向城市景观转变等,是城市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3,4],但这一过程中常常给城市水环境带来压力[5,6]。
水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随着生态优先理念逐步融入城市发展,水环境的形态、结构、质量成为空间城市化过程中需着重考量的问题。
国内关于城市化与水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过大量研究,其中对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二者耦合作用的研究也比较充分[7-9],研究尺度集中于流域、平原、省、市等,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水环境相对丰富的地区[10-12]。
然而,针对其低碳生态城区的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评估研究尚未开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本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建构了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关系分析框架,并对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度和剖析,以期为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1.1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发展概况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建立于2013年,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江广融合地带,现下辖三大功能区(见图1):北部为凤凰岛旅游度假区,坐拥“七河八岛”的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是扬州的重要生态中心,同时也是扬州市民乃至世界友人所追捧的生态旅游胜地;中部为万福商务摘要 生态科技城区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空间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是评估生态科技城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扬州生态科技新城核心区2022年度空间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及空间分异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Jiangxi Province 作者: 胡祥福[1];余陈燚[1];蒋正云[2];周杰文[3]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31;[2]南昌大学旅游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3]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出版物刊名: 生态经济
页码: 75-8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江西省;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空间分异
摘要:从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双重复合系统的新型城镇化与生
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及二者的整体耦合协调关系。
结果显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协调指数约为0.43,目前整体处于过渡状态中的濒临失调阶段,城镇化
发展整体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
省内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除省会南昌市外,其他地区均处于失调衰退和过渡阶段,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水平不同步且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区际不平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
城乡融合发展耦合协调的测度与评价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重视环境和生态建设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模型包括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个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立了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化、生活富裕、治理有效等10个准则层共计22个指标的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1]。
1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1.1新聚焦发展模式城市的快速化、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市城镇化相比,面积上的盲目追求、扩张的城镇化率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是更加“以人为核心”,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县域经济一方面沟通城乡,为城市和农村地区之间资源要素双向自由对流提供了“缓冲带”;另一方面也是扩大内需战略的重要基点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地域单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完整空间载体,在社会治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独特地位,充分发挥县域空间载体优势,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增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区域位置之间的互动,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域之间的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综合性概念,是对乡村产业化、经济化、生态化、文化、综合治理的整体性提升。
县域要基于不同的发展基础、功能定位、自然条件,尤其注重发掘地域资源禀赋,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生态转型,构建起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实际的产业体系,形成优势特色明显的规模化产业。
1.2产业模式探索聚焦培育发展乡镇的富民产业,完善乡镇村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乡镇农业产业化和第一、二、三产业快速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传统农产品制造业升级改造,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种(养)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融合发展。
县域城市化和水环境耦合协调时序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
http://www.renminzhujiang.cnDOI:10 3969/j issn 1001 9235 2023 06 014第44卷第6期人民珠江 2023年6月 PEARLRIVER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9YJCZH241)收稿日期:2022-08-23作者简介:荣洁(1989—),女,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等工作。
E-mail:813714355@qq.com通信作者:张凤太(1979—),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资源经济、安全与管理等工作。
E-mail:zhfthero45@cqut.edu.cn荣洁,张凤太.县域城市化和水环境耦合协调时序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J].人民珠江,2023,44(6):101-107.县域城市化和水环境耦合协调时序研究———以江苏常熟为例荣 洁1,张凤太2(1.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江苏 常熟 215500;2.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重庆 400054)摘要:建立常熟城市化和水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耦合协调关系,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城市化和水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及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测度2011—2020年常熟市城市化和水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
研究发现:城市化综合指数稳步上升,水环境综合指数波动上升,城市化与水环境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
2个系统在此期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2011年城市化与水环境处于失调衰退类,到2012—2013年处于过渡发展类,再到2014—2020年处于协调发展类。
2011—2016、2017、2018—2020年分别为城市化滞后于水环境、城市化与水环境平衡、水环境滞后于城市化。
在今后发展中要把握耦合协调规律,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城市发展模式,围绕建设“水美江南”发力。
关键词:城市化;水环境;耦合协调;常熟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9235(2023)06 0101 07StudyonCouplingandCoordinationTimeSeriesofCounty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TakeChangshu牞JiangsuasanExampleRONGJie1牞ZHANGFengtai2 牗1.AdministrativeCommitteeofChangshuNew&High TechIndustrialDevelopmentZone牞Changshu215500牞China牷2.SchoolofManagement牞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牞Chongqing400054牞China牘Abstract牶Thispaperestablishesa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inChangshuanddiscussestheircouplingandcoordinationrelationship牞soastoprovideareferenceforpromoting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regional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andformulatingpolicies.Inthispaper牞theweightofeachindexiscalculatedbyusingthecoefficientofvariationmethod.Acouplingandcoordinationmodelisconstructedtomeasurethetimeseriescharacteristicsofthecoupling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ofthe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inChangshufrom2011to2020.Thestudyfindsthatthecomprehensiveindexofurbanizationincreasessteadily牞andthatofwaterenvironmentincreaseswithfluctuations.Thecouplingandcoordinationdegreebetween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showsarisingtrend.Thetwosystemshavegonethroughthreestagesofdevelopmentduringthisperiod牶since2011牞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haveundergoneimbalanceanddecline牷from2012to2013牞theyenteredtransitionaldevelopmentandthencoordinateddevelopmentfrom2014to2020.In2011—2016牞urbanizationlaggedbehindthewaterenvironment牷in2017牞urbanizationandwaterenvironmentwerebalanced牷in2018—2020牞waterenvironmentlaggedbehindurbanization.Inthefuturedevelopment牞itisnecessarytograspthelawofcouplingandcoordination牞adopttheurbandevelopmentmodelofadjustingmeasurestolocalconditionsandtime牞andfocusonbuildingaJiangnanareawithafavorablewaterenvironment.Keywords牶urbanization牷waterenvironment牷couplingandcoordination牷Changshu城市化与水环境系统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协调机理。
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作者:张慧来源:《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15年第11期张慧(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摘要:基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理论,运用二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通过构建中部六省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中部六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当前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揭示中部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发展状态。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中部地区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9146.2015.11.007收稿日期:2015-05-29;修回日期:2015-09-29作者简介:张慧(1990-),女,山西临汾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mail:249950132@。
1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系,即二者的耦合关系[1],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与促进效应;二是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与约束作用。
1.1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与促进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能够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促进人口集散和集中治理污染物3个方面[2]。
城市中的各个产业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逐渐集聚,再加上城市中大量人口集散,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人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
另外,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集中治理,有效减少的污染物的治理成本,降低治理难度,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主要表现在人口、经济以及城市扩张对环境的胁迫。
大量人口快速向城市聚集,会加大城市环境压力。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污染物大量排放、生态环境大面积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等逐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城市扩张导致占用大量的耕地,土壤退化,破坏地表原有的生态植被等生态环境问题。
1.2 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与约束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促进效应主要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能够提高城市的人居环境质量[3]。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五篇材料]第一篇: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研究论文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城镇化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进行综述:国外学者Berry首次应用生态因子法来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及机制,Grossman揭示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呈倒”U”字型内在规律。
Rork构建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双对数模型。
Shen, Kwon等对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地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国外对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初步探讨。
目前主要运用数理定量统计的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模型、物理耦合模型及3S空间分析技术等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规律、演变机制及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尺度上主要有省域、流域等宏观尺度,并逐渐向中微观尺度(市域、县域)深化。
探讨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揭示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总结二者耦合演化规律及机制,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范式,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基于此,从耦合分析视角,以31个省域单元为研究区,首先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度2000 ~2012年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展开探讨,基于GIS平台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别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序,划分4种基本类型,提出未来我国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优化对策,为推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
第25卷第11期2005年11月生 态 学 报A CTA EC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25,N o.11N ov .,2005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乔 标1,2,方创琳13(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 10003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3350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1059)收稿日期:2005203206;修订日期:2005206216作者简介:乔标(1978~),男,安徽太和人,博士生,主要从事干旱区区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 2m ail :qiaob .04b @igsnrr .ac .cn 3通讯作者A utho r fo r co rrespondenceFoundation ite m :N ati onal N atural Science Emphases Foundati on Item of Ch ina (N o .40335049),N ati onal N atural Science Foundati on Item of Ch ina (N o .40471059)Rece ived date :2004203206;Accepted date :2005206216Biography :Q I AO B iao ,Ph .D .candidate ,m ainly engaged in regi onal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in arid area .E 2m ail :qiaob .04b @igsnrr .ac .cn摘要:在分析城市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状况之间交互胁迫、动态演进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
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空演化
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解华明;佟宁宁;吴钱娇;张婷;徐通;舒莹【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年(卷),期】2024(16)2【摘要】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
结果表明:①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0.937上升至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
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总页数】10页(P82-91)【作者】解华明;佟宁宁;吴钱娇;张婷;徐通;舒莹【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建筑大学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21;X24【相关文献】1.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格局演化2.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分析3.2005—2019年辽宁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时空分异及影响因子研究4.内蒙古旅游业—生态环境—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5.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
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协调逻辑:一个复合型分析框架
张立荣;张金庆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56)0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是一种偏好增长、协调有限的“统合治理”,城镇化发展难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为实现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本文构建了一个统筹多重问题逻辑的“复合型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有四大特质和学术意蕴:依循新制度主义旨趣,主张重视国家与制度结构之于城镇化治理模式以及社会主体行动逻辑的形塑;彰显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现代政治价值理念,主张新型城镇化推进与农民工现代公民身份建构互为一体;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主张以“自主性—嵌入性”方法论把握政府效能与社会资本的互动关系;厘清政府责任、市场决定、社会协同三者的界限及关联,主张以“政府职能配置”新策略革新城镇化治理模式.
【总页数】10页(P19-28)
【作者】张立荣;张金庆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迈向均衡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一个“人口—土地—财政”要素耦合协调模型的分析 [J], 袁方成;陈泽华
2.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及途径 [J], 张锟
3.复合型林产品价值链演进的空间动力机制——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 [J], 谢加封;沈文星;曹福亮
4.整体性框架的构建:山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调推进机制研究\r——基于丽水个案分析 [J], 齐杰
5.复合型环境政策工具体系的完善与改革方向: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J], 李胜兰;黎天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特大城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
附件8“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重大项目指南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急需通过多学科交叉、多要素耦合、多模块集成和多情景模拟的综合集成研究,揭示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遵循人文规律的城镇化发展过程的耦合机理,提出与资源及生态环境容量相协调的特大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方案。
因此,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理及交互胁迫效应的研究,既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级的研究主题,也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为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重要科学依据的急迫需要。
一、科学目标本重大项目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京津冀城市群等作为典型案例区,从整体上解析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研究形成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理论;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 1 -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调控决策支持系统方法,并在我国典型城市群地区推广应用;形成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中国城市群研究团队。
二、研究内容(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键主控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胁迫效应。
采用遥感、GIS和传感网等先进技术,运用系统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研究特大城市群地区自然要素(水、土等)和人文要素(资本、人口、技术、贸易、政策、规划等)动态变化的整体特征,揭示资源和生态环境与城镇化特征指标之间的胁迫关系,辨识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要素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限制作用;通过筛选关键主控要素,揭示关键主控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交互胁迫的生态环境效应。
(二)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的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
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中国省际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张海云【期刊名称】《河南科学》【年(卷),期】2013(000)003【摘要】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provinces in China,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Hence,th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provincial economic-environmental composite system becomes the premise of achieving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s. The author uses DEA to buil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economic-environmental composite system,and evaluat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29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2009.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developed degree,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eastern reg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and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level is worsening.% 中国及各省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评估各省市经济-环境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成为实现各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7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9No.7 2015年7月Journal of Arid Land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uly.2015文章编号:1003-7578(2015)07-012-06doi:10.13448/j.cnki.jalre.2015.214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张荣天,焦华富(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提要: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 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
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优化;中国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伴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快速城镇化带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1,2]。
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进行综述:国外学者Berry首次应用生态因子法来分析城镇化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及机制[3];Grossman揭示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呈倒"U"字型内在规律[4];Rork构建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双对数模型[5];Shen[6]、Kwon[7]等对国家、区域等不同尺度地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目前国外对城市与生态环境关系探讨涉及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国内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最早提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开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关系初步探讨[8];目前主要运用数理定量统计的因子分析法[9]、模糊物元模型[10]、物理耦合模型[11,12]及3S空间分析技术[13]等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规律、演变机制及模式等方面展开了研究;研究尺度上主要有省域[14]、流域[15]等宏观尺度,并逐渐向中微观尺度(市域[16]、县域[17])深化。
探讨区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揭示系统间相互作用及影响,总结二者耦合演化规律及机制,成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的重要范式,可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基于此,从耦合分析视角,以31个省域单元为研究区,首先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度2000 2012年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状况展开探讨,基于GIS平台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分排序,划分4种基本类型,提出未来我国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优化对策,为推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1材料与研究方法1.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都是较复杂概念,科学地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其*收稿日期:2014-4-29;修回日期:2014-5-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YJA790083)资助。
作者简介:张荣天(1987-),男,江苏溧水人,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E-mail:nnuzrr@163.com耦合协调关系基本前提。
参考前人关于耦合协调研究文献,基于数据的真实性、可获得性、可比较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将城镇化系统分解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空间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的4大子系统,在4大子系统上共选择16项指标来说明省际城镇化综合得分值;另外,城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人类也具备一定主观能动性,会积极地对破坏的城市生态环境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因此文中将生态环境系统划分为生态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治理两大子系统,在两大子系统上选取10项指标来说明我国省际生态环境综合得分值(表1)。
文中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各省统计年鉴(2001 2013年),空间尺度为中国31个省域单元,省域边界图主要在《中国地图册》(2013)的基础上进行高精度配准并跟踪矢量化获取(未涉港、澳、台地区)。
1.2研究方法1.2.1PCA 模型主成分分析法(PCA )是一种利用降维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成少数几个指标的多元统计学方法[17]。
它能够在保证原始数据信息损失最小的情况下,以少数的主成分取代原有的多维指标变量,既能减小系统变量的数量复杂度,又能保留原系统绝大部分有用信息的特征,使数据结构得到较大程度简化,已被广泛应用到自然、社会科学等领域[18]。
步骤如下:表1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的指标体系和权重Table 1The index system and its weight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系统层目标层指标层权重2000权重2012城镇化系统人口城镇化城镇人口(万人)0.1020.107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0.0920.091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0.0820.079经济城镇化人均GDP (元)0.1010.103人均工业总产值(万元)0.0880.081二、三产业产值比重(%)0.0820.088空间城镇化人均建成区面积(hm 2/人)0.0810.077人均道路面积(m 2/人)0.0760.0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 2/人)0.0750.079社会城镇化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元/人)0.0680.065人均用电量(千瓦时/人)0.0820.086万人拥有床位数(张)0.0710.072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污染SO 2浓度(mg ·m )0.1030.098COD 排放量(万t )0.1070.102TSP 排放量(万t )0.0830.089工业固体污染物排放量(万t )0.1120.114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万t )0.0920.088生态环境治理TSP 净化率(%)0.1110.108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0.1060.112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0.1090.106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0.0920.092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0.0850.091(1)原始数据标准化:x *ij =x ij -x j σjx j =1N Σn i =1x ij ,σj =1N Σn i =1(x ij -x j )2(2)计算相关矩阵R:R=(r ij )m ˑn 其中,r ij 是x i 和x j 的相关系数:r ij =Σnk =1(x ki -x i )(x kj -x j )/Σn k =1(x ki -x i )2(x jk -x j )槡2(i ,j =1,2,…,m )(3)计算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特征方程|R-λI |=0,求特征根λ1≥λ2≥…≥λn ≥0,特征向量l j =(l 1j ,l 2j ,…,l mj )。
(4)计算主成分个数:以累计贡献率g (r )=Σnk =1e k 是否达到85%为衡量标准。
(5)计算各主成分载荷:Y j =Σm k =1t kj ˑx *k (j =1,2,…,n )(6)测度各系统得分值:F =W 1Y 1+W 2Y 2+…+W i Y i(i =1,2,3,…,n )1.2.2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概念最初来自于物理学,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目前已经应用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19]、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20]等领域。
鉴于此,文中构建耦合协调度,评判城镇化和生态环境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和谐度。
测度公式如下:C =(f (x )·g (x )(αf (x )+βg (x ))2)k ;P =αf (x )+βg (x );D =(C ·P )1/2式中:f (x )与g (x )分别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得分;C 为耦合度;D 为协调度;α、β为待定系数,界定城镇化和生态环境重要性程度相当一致,取α=β=0.5;k 为调节系数,k =2。
C ∈[0,1],当C =1时,表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位于最佳耦合协调状态;当C =0时,表明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基本处于不耦合状态;另外D ∈[0,1],将系统耦合协调度D 划分4种类型(表2)。
·31·第7期张荣天等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2结果与分析2.1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测度及评价根据2000 2012年31个省域单元的样本数据,分别对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项分析指标标准化处理,基于SPSS17.0软件平台,采用主轴分解法计算相关系数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及因子碎石图,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初步地判断出所选年份各系统前3表2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Table 2The ranking of couplingand coordinating degrees区间耦合度C 协调度D [0.0,0.3]低度耦合低度耦合协调[0.3,0.5]拮抗阶段中度耦合协调[0.5,0.8]磨合阶段高度耦合协调[0.8,1.0]高度耦合极度耦合协调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基本接近85%,因此提取前3个主成分基本能反映各系统的原始数据大部分信息,最后通过测度公式测算出2000 2012年省域单元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图1)。
通过图1可知:1)从城镇化系统看,2000年沪的城镇化程度最高,数值达到0.488,其次分别京、苏、浙、津,到2012年城镇化系统发展得分排名前5位省份为沪、京、苏、浙、粤;2000 2012年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城镇化最高,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而中原、西北、西南等的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2)从生态环境系统看,2000年的生态环境得分排名靠前省份有:苏、沪、京、藏、川等,而晋、徽、豫、陕排名靠后;而到2012年晋、陕、豫等生态环境综合得分仍位于低水平状态,这些省份主要以粗放型工业为主,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程度破坏,因此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相对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