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中国金属学家、金属材料学家--师昌绪
2003年12月·58·第19卷第6期炼钢SteelmakingDec.2003Vol_19No.6中国金属学家、金属材料学家——师昌绪师昌绪金属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高温合金和新型台金钢领域的开拓者,他主持开发了铁基高温合金GHl35、铬锰氮耐蚀钢及铁锰铝奥氏体钢,高温镍基合金并用于铸造多孔空心叶片。
他在金属材料基础应用理论方面也有--一系列成果。
他对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及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卓有成效的重要建议,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
师昌绪1920年出生于河北徐水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4t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成绩优异,荣获“林森奖学金”。
1948年8月赴美国留学,进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学习,次年5月莸硕士学位,并获MeGraw-Hill奖。
1950年进入欧特丹大学任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获博士学位,之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著名金属学家M.科思教授领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955年6月,经我国政府与美国政府多次交涉后师昌绪和一批留美学者先后返回祖国,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被任命为金属所鞍钢工作组负责人。
在师昌绪领导下,完成了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工艺多项重要课题,显示了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前力。
1957年金属所转向重点研究军工尖端材料.师昌绪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负责人兼台金钢研究室主任。
从此开始了从事高温合金及合金钢研究与开发的工作。
1957年在他领导下,率先在真空感应炉内进行铸造高温合金的研究,于1959年研制出一种不含钻而其性能达到国际水平的镍基铸造涡轮叶片高温台金。
由于我国缺少镶铬资源而使发展高温合金与高合金钢面临十分困难的状况下,师昌绪提出“以铁基代镍基高温台金及发展不台或少合镍、铬的合金钢”倡议。
他利用我国拥有丰富资源的稀土元素,开展了“稀土在镍基高温台金中的作用”的研究,并与抚顺钢厂合作开发了一种铁基高温台金——808(GHl35),代替了镍基合金GH33,用于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涡轮盘,投入批量生产,装备了数以千计的发动机。
向师昌旭院士学习心得体会:立足岗位 创先争优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师昌旭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师昌绪的专访节目。
对师昌旭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师昌绪,男,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
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
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积极参与争取回国的斗争。
1955年回国。
曾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
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他谈到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三年的师范学习,我感触很深,我们做教师的,几乎都受过师范师昌绪谈到的三杆主义指的是笔杆、锄杆、枪杆。
笔杆就是要认真读书;锄杆就是要下地干活;枪杆就是舞刀弄枪。
也就是主张文武双全,全面发展。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学校学习的时候,不但要把文化课学好,更要注重体育、劳动等全方位发展,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少年。
师昌绪在谈到回国的理由时说: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为祖国强大而回国,吃窝窝头也无悔。
他这种不畏艰难,朝着目标奋斗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
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师昌绪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7感动中国师昌绪的事迹材料
2017感动中国师昌绪的事迹材料光耀人间:师昌绪【师昌绪事迹】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
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
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
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
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
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XX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xx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师昌绪的颁奖词】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
归来是他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
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他送给祖国的翅膀。
两院元勋,三世书香。
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编辑推荐:2017年最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汇编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感动中国人物中奉献爱心事迹材料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优秀人民小学教师感动中国个人事迹*。
师昌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师昌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师昌绪感动中国颁奖词忧国不谋生。
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人物生平1918年11月,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
1933年,入读县立第一高小。
1937年,入读冀绥平津联合中学。
1940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5年,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同年,任职于四川电化冶炼厂。
1947年,任鞍山钢铁公司科技秘书。
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1月,进入欧特丹大学冶金系学习。
1952年6月,从欧特丹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5年—1984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0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4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XX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师昌绪荣誉表彰时间誉表彰1977年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1977年沈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何梁何利科技基金奖1998年霍英东基金奖成就奖2002年 2002年突出成就奖(美国金属、矿物、材料学会授予)2004年中国金属学会终身成就奖2004年 6月光华科技奖成就奖20XX年 1月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XX年 2月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国际实用材料创新奖师昌绪事迹材料师昌绪(1918-20XX),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出生在徐水的师昌绪
出生在徐水的师昌绪:家人称师昌绪幼年成绩不优秀但读书特别用功(师氏家谱)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的“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
(资料图片)在争取回国的斗争中,师昌绪的照片上了《波士顿环球报》。
(资料图片)师昌绪十弟师昌泉(中)和老伴以及堂侄师兆仁一起看师家家谱。
本报记者石英杰摄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师昌绪师氏家谱1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誉为“中国高温合金之父”的师昌绪获得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这位91岁的河北籍老人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鲜红的获奖证书时,全场掌声雷动。
师昌绪老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生在保定市徐水县一个书香门第家庭。
1月17日、18日,记者分别在师昌绪的老家徐水县大营村和保定市区,走访了师老出生时的老宅及部分亲人,追寻着师老的成长足迹和故乡情怀。
本报记者石英杰师家有谱出自书香门第大家族师昌绪的老家在保定市徐水县大营村,位于保定市区北面大约十几公里处。
1月17日下午,记者走进比邻107国道的大营村。
得知记者来意,许多村民纷纷翘起大拇指。
“老人家虽然回家很少,但咱从电视上看到,还是觉得特别亲切、骄傲!”一位村民说。
村支书李志民领着记者向师昌绪家的旧宅走去。
通过一条狭长的南北向胡同,记者来到了九十多年前师昌绪出生的地方。
由于老人很少回家,就把属于自己的房子交给了堂侄师兆仁一家照看使用。
目前,仍然在大营村里居住的师老的近亲,只有他的堂侄师兆仁一家。
与他关系更近一些的十弟(堂弟)师昌泉,已定居于保定市区。
小院内是一排北房,北房前有两棵大槐树,院子东面一段依稀尚存的青砖墙,仍然透露出往日的气息。
师昌绪的堂侄媳妇指着正中的一间说:“老人当年就出生在这里。
这屋子40多年前翻修过。
”1月18日上午,在师昌绪的十弟师昌泉简朴的家里,记者见到了大营村师氏家谱。
上面详述了师家从山西迁徙河北的经历,记录着这个书香门第八代两百多年的兴衰。
据介绍,师姓是大营村的两大姓氏之一。
目前,全村700多户3000多人口,四分之一姓师。
师昌绪故事800字(4篇)
师昌绪故事800字(4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体裁作文、议论文、字数作文、记叙文、高中作文、初中作文、小学作文、祝福语、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genre essays, argumentative essays, word count essays, narrative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blessings, experienc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师昌绪故事800字(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师昌绪
学术成就
(1)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2)1958~1966年,在研制成功了中国 第一个铁基盘材合金-808,代替了用量很 大的镍基合金。 (3)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铁基盘材合 金-808,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 (4)70年代,又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水 国产涡喷-7发动机,主要用于歼-7系列和 歼-8系列战机 平的高强度铁基高温合金-761。 (5)1958年,他研究的高温合金的包套挤压工艺,为中国变形高温 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探索了道路。 (6)1984 ~1987年,他又指导金属所开拓了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 研究,研制出P1、P2、P3三种薄钢板,可以大量节约钢材和油料。
学术奖励
首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1964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5年,中科院沈阳分院授予他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制定的科技长远规划)。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的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 1998年,获国际材联(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IUMRS)) 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s)。 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TMS(Minerals,Metals,a Materials Society)学会评选出2002年度TMS 会员奖(Fellow Award),师昌绪院士是该年度国际上5位获奖人之一。 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沉痛悼念师昌绪先生千古
沉痛悼念师昌绪先生千古作者:吴玲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12期文/ 吴玲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秘书长材料各门庭,与先生齐名无古;交情如父女,念先生万古长青!11月10日于我,必将是一个不愿想起而又无法忘却的日子。
惊悉师昌绪先生仙逝,我悲伤得不能自已。
我为失去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份崇高的爱国情怀、一个高尚的灵魂而哭泣。
与先生相识是我今生最大的福气。
我没有材料科学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半导体科学的造诣,但诚惶诚恐,担任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以下简称“半导体联盟”)秘书长,并全票当选国际半导体照明联盟主席,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与先生的鼓励和支持分不开的!先生仙逝以来,每每回忆起他的谆谆教诲,往事一幕幕,无语凝噎!2003年,半导体照明在国外发展的波澜壮阔,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呼之欲出。
我两次拜访师先生,请教半导体照明未来的发展方向。
先生已经敏锐地察觉到光源革命的必然性,他满含期待的对我说:“你是一个即能吃亏又能吃苦的人,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好这件事!而且必须要有企业和政府的参与,仅仅依靠专家和研究院所是远远不够的。
”先生多次让我计算半导体照明的节能效果,他说资源能源的节约是材料界的万年大计,像半导体照明这样的节能环保产业应该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为此他不辞辛苦,亲自呼吁。
在先生的支持下,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成立,为此先生亲笔写下“建立半导体照明产业,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以示勉励。
每当我把研制出来的成果给先生展示,先生欣慰欢喜的同时也清醒的告诫,“一个新型产业的发展需要技术不断的创新来支撑,需要像你们这样的联盟来解决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需要像你这样有使命感的人来组织”。
正是在先生的支持和鼓励下,半导体联盟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2011年8月13日,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工作汇报会在中科院半导体所举行,师先生亲自出席会议,并说到:“对于这个‘联合创新重点实验室’,我特意问过曹部长,我们国家有联合实验室、有创新实验室,但要说‘联合创新’实验室,这可以说是‘全国第一个’,因此,它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一个带头的作用。
师昌绪报国一生,无怨无悔
龙源期刊网
师昌绪报国一生,无怨无悔
作者:
来源:《科学大观园》2019年第09期
上世纪50年代,师昌绪在美国留学。
他排除万难回到祖国,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回到祖国的师昌绪被分配到了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
当时,高温合金是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他从中国既缺镍无铬,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封锁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力发展铁基高温合金的战略方针,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溫合金。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战机发动机急需高性能的高温合金叶片,师昌绪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多年来,师昌绪院士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主持研制出多项国家急需的战略材料及部件,丰富和发展了凝固理论、相变理论、性能评价方法;引领和推动了我国纳米科学技术、碳纤维、金属腐蚀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镁合金等学科的快速发展;造就和培育了大批材料与工程科学的杰出人才。
师昌绪院士曾说:“我们这一代人在被列强欺凌的旧社会长大,留学美国后冲破一切阻碍回国,一干就是几十年,无怨无悔,就是抱着一个强国的梦想。
”
◎来源|河北日报。
美丽的人格——悼念师昌绪先生
美丽的人格——悼念师昌绪先生作者:关德慧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12期文/ 关德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师先生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走完了忙碌坎坷的一生,但好在是先苦后甜的一生,也是精彩的一生。
我有幸在先生82-85岁期间作为秘书兼助手在他身边工作,受益良多。
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和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就无疑是辉煌的,是闪光的。
但在我心中,更闪光的是师先生美丽的人格。
悲痛之后沉静下来,写下这篇文章,向人们更立体地再现一位可亲可敬的先生,缅怀他老人家。
具有优良的习惯,珍惜时间、严于律己先生给我的深刻印象之一是他有很多好习惯。
先生非常勤奋,他每天鸡鸣即起,开始一天的工作。
我在他身边时,他在基金委的身份是特邀顾问,又是资深院士,他完全有理由少干点,但是每天他都按时上班,中午也不休息,总是精深饱满地工作,对自己分管或参与的每项工作都给予关注。
他的工作内容很多,关心科学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咨询项目的进展、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建设、国家材料腐蚀网站建设、科技部新材料专项的开展等等。
此外,还要阅读科技文献、撰写文章报告、接待来访、处理信件、参加或主持研讨会。
他案头的文件资料总是很多、很厚,需要定期整理。
他制订的工作计划,包括学术报告、论文、会议发言稿、为同行的专著撰写序言等等,总是按时完成,从不拖延。
我的印象是先生今天能做完的事情、今天该做完的事情决不拖到明天,工作有计划,管理时间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很强。
胡壮麒院士回忆说,“文革”期间师先生受到不公正对待,蹲牛棚、挨打、受批判,“文革”后期对他看管稍加放松,准许他做工作,为学生讲课。
他竟然每天清晨两三点就起床写讲义,用了将近1年的时间完成了70万字的金属学讲义,内容丰富,既有基础知识,又有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先生总是利用各种机会了解我国科技界的发展、获取信息,如坚持阅读科技期刊,阅读科技报刊,参加学术会议,参与或主持国家咨询项目、软课题。
师昌绪
师昌绪篇一:学习师昌绪先进事迹师昌绪同志事迹介绍20XX-02-28|文章来源:【大中小】【打印】【关闭】师昌绪同志,河北省徐水县人,出生于1920年11月15日,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三学社社员,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1980年)、中国工程院(1994年)两院资深院士,20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45年大学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赴美留学,1949年5月获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1月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冶金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6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师昌绪院士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他是当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他作为领导者之一组织领导了在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运动,联名写给周总理表达强烈回国意愿的书信成为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扣押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有力证据,《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并刊登他和另外两名中国留学生照片;他还曾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并向美国民众呼吁争取同情。
经过系列斗争他成为1955年春美国政府同意放行回国的首批76名中国留学生之一。
在临行前,他的合作导师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冶金学家m.柯恩教授曾挽留他“你想回国,如果因为职位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你”。
师昌绪平静地谢绝了“都不是,在美国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
关于爱国,师昌绪院士还有另外两句有名的语录“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中国受国外欺辱太深。
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根本的思想”。
“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1955年回国后,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历任金属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常务副所长、所长、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1984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国家图书文献情报中心理事长、两院资深院士联谊会会长等职。
师昌绪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等职。
2011年 荣 获 国 家 最 高 科 学 技 术 奖 。
现 为 :现 为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委 员 会 研 究 员 、
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
编辑本段学术兼职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及常务理事;
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副院长,1995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
院院士、院长。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荣获2010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文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师昌绪
职业:
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院士)
国籍:
中国
毕业院校:
国立西北工学院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使级华沙会议,为中国留美学生回国打开了大门。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 配 到 中 国 科 学 院 金 属 研 究 所 。当 时 正 值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的 建 设 高 潮 ,金 属 所 在 李 薰 所 长 领 导 下 ,以 大 部 分 力 量 投 入 直 接 为 国 民 经 济 服 务 工 作 ,师 昌 绪 被 指 定 为 金 属 所 在 鞍 钢 工 作 组 的 负 责 人 。他 的 专 长 本 是 物 理 冶 金 学 ,而 新 的 任 务 却 涉 及 到 炼 铁 、炼 钢 、轧 钢 等 工 艺 问 题 ,他 毫 不 犹 豫 地 挑 起 这 副 担 子 ,领 导 全 组 完 成 了 多 项 重 要 课 题 ,显 示 出 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57 年,金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 端 材 料 的 研 究 。他 被 任 命 为 高 温 合 金 研 究 组 的 负 责 人 ,兼 任 合 金 钢 研 究 室 主 任 。从 此 , 他 开 始 从 事 高 温 合 金 及 合 金 钢 的 研 究 与 开 发 工 作 。30余 年 来 ,他 在 科 研 活 动 方 面 的 特 点 是 :既 重 视 新 合 金 成 分 设 计 ,又 努 力 发 展 新 工 艺 ;既 努 力 发 展 新 合 金 品 种 ,又 重 视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既 从 事 科 研 课 题 的 实 验 研 究 ,又 十 分 重 视 新 合 金 推 广 应 用 。80年 代 后 , 他以更大的精力投入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当时正值第一个五年计 划 的 建 设 高 潮 ,金 属 所 在 李 薰 所 长 领 导 下 ,以 大 部 分 力 量 投 入 直 接 为 国 民 经 济 服 务 工 作 ,师 昌 绪 被 指 定 为 金 属 所 在 鞍 钢 工 作 组 的 负 责 人 。他 的 专 长 本 是 物 理 冶 金 学 ,而 新 的 任 务 却 涉 及 到 炼 铁 、炼 钢 、轧 钢 等 工 艺 问 题 ,他 毫 不 犹 豫 地 挑 起 这 副 担 子 ,领 导 全 组完成了多项重要课题,显示出他知识渊博与处理大生产问题的能力。1957 年,金 属所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军工尖端材料的研究。他被任命为高温合金研究组的负责 人 ,兼 任 合 金 钢 研 究 室 主 任 。从 此 ,他 开 始 从 事 高 温 合 金 及 合 金 钢 的 研 究 与 开 发 工 作 。 30余 年 来 ,他 在 科 研 活 动 方 面 的 特 点 是 :既 重 视 新 合 金 成 分 设 计 ,又 努 力 发 展 新 工 艺 ; 既 努 力 发 展 新 合 金 品 种 ,又 重 视 应 用 基 础 研 究 ;既 从 事 科 研 课 题 的 实 验 研 究 ,又 十 分 重 视 新 合 金 推 广 应 用 。8 0年 代 后 ,他 以 更 大 的 精 力 投 入 科 技 管 理 与 科 技 政 策 研 究 ,对 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师昌绪院士:做人最重要
师昌绪院士:做人最重要师昌绪院士:做人最重要师昌绪师昌绪院士编者按:科研诚信和良好学风是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前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石。
10月13日下午,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
两院院士师昌绪,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分别结合“试谈做人做事做学问”、“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培养优良学风做好博士论文”等话题,与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进行了交流。
本报今日摘登师昌绪的讲话内容,以飨读者。
我今年91岁,出生于河北省农村的一个大家庭,我家是四世同堂、诗书传家,全家有四十口人,这培养了我勤劳、忍让的性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军阀混战、日寇入侵,我立下“强国之志”,就是使中国强盛起来。
这个强国之志一直鼓励我前进,至今不改。
我怀着热烈的爱国热情读完中小学,上大学,大学读的是采矿冶金工程系,主要是基于实业救国。
1948年留学美国,入冶金与材料。
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作为积极分子,我经过艰苦斗争,于1955年回到新中国,那年我35岁。
回国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
科学院的有关领导对我说:上海和沈阳任选一处,哪个地方都有工作可做。
因此,我就选了当时生活艰苦的位于沈阳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一干就是30年。
青年师昌绪涡轮叶片中的爱国情怀而今,我虽年逾90,仍在坚持上班。
现仅就今年所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主要内容之一——“航空发动机镍基高温合金铸造空心涡轮叶片的研制与推广”为例,来说明我是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的。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因为它是飞机动力的来源。
而涡轮叶片是发动机中最关键的部件之一,它要求耐高温、高强度、长寿命,而且要抗疲劳、耐腐蚀、叶片一旦发生断裂,往往造成机毁人亡,所以有人说“一代涡轮叶片决定一代航空发动机”。
杰出徐水人---师昌绪
国产涡喷-7发动机。涡喷-7发动机于1967年6月定型, 产量3378台,主要用于歼-7系列和歼-8系列战机(涡 轮叶片由师昌绪主导研制)。
师昌绪院士
(1918年11月~2014年11月
•
徐水大营村
师家老宅
密苏里矿冶学院
1945年国立西北工学院 获矿冶系学士学位
1952年美国欧特丹大 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师昌绪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颁奖
师昌绪为大营村文化广场揭幕
1968年,师昌绪(左二)检查发动机涡轮盘,这是用 他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制成的。
师昌绪团队研发的耐腐蚀材料 应用于杭州湾大桥
1945年国立西北工学院 获矿冶系学士学位
2004年师昌绪院士获“李薰成就奖”
2004年6月4日师昌绪获第五届光华 工程科技奖成就奖,颁奖仪式4日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师昌绪到徐水巨力集团考察指导工作 图为与巨力集团钢拉杆高级技师张垣亲切交谈
师昌绪为大营小学孩子们捐赠体育用品和书籍
师昌绪与家乡亲人合影
1952年美国欧特丹大 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
师昌绪开发的合金应用于 歼-20等最先进的战斗机上
1998年,师昌绪主持研制的“高温合 金低偏析技术”被国际材料联合会在 华盛顿授予“实用材料创新奖”
欧特丹大学(现美国圣母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三战友
1953年师昌绪在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从事科研工作
师昌绪院士简介
师昌绪院士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保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22)006
【总页数】1页(P封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深切缅怀杂志指委会主任师昌绪院士 [J],
2.著名科学家、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教授 [J], 苏宝塍
3.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4.做大做强功能材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5.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 [J], 聂尊誉;陈浩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师昌绪简介_师昌绪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师昌绪师昌绪:材料大师2004年6月4日。
上午11∶30。
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人民大会堂主席台,在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热烈掌声中,他从国务委员陈至立手中接过了“光华科技奖成就奖”。
他就是两院院士、我国著名的材料科学专家师昌绪先生。
回国1955年7月。
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
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
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是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的,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的研究。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
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
年轻的师昌绪到美国不久便显示了他的科研才华。
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为今天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师昌绪又在属于美国空军课题的“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统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影响等问题。
在他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当局收走了中国留学生的护照,限制他们离开美国回到中国。
抱有坚定回国信念的师昌绪便与志同道合者开始了同美国当局的坚决斗争。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向祖国汇报,为祖国提供确切的证据。
在美国当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当然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
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便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一律视其出境为回中国。
因为不完美,所以一直追求——访中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院士
因为不完美,所以一直追求——访中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院
士
王亚亚
【期刊名称】《《新材料产业》》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4月22日,春日的阳光很明媚,在居庸关长城古客栈庭院里,皎洁的玉兰灿然开放,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正在静坐着享受阳光。
他就是《新材料产业》指导委员会主任、我国材料学界泰斗、两院院士师昌绪老先生。
下午3点将在这里召开《新材料产业》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大会,身为指导委员会主任的师老早早地赶到了这里。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王亚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33
【相关文献】
1.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2.辉煌夕阳美如画毕生心血献中华——材料学界泰斗师昌绪院士荣获2010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J], 卢利平;龙斌;聂尊誉
3.做大做强功能材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4.世界著名材料科学家、我国材料科技界泰斗——师昌绪 [J], 无
5.因为不完美,所以一直追求--访中国材料界泰斗师昌绪院士 [J], 王亚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师昌绪 蜡炬燃尽 光耀人间
“九·一三”事件后,师昌绪 重获新生。春天终于战胜了严冬, 带 着巨大的力量和 希望,他 重回
5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关注 FOCUS
人间。 19 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师
昌绪心血 结晶出的 一 个 个科 研成 果,陆续得到国家的奖励。接踵而 来 的 荣 誉 并 没有使 他 头 脑 发 热, 他常常感到愧 疚与不安。一场浩 劫,使 祖 国6 0 年代初正与世界科 研水平渐 趋缩小的距离,又大 大 拉 远了,科 技 工作 者 怎能在高速 公路上骑着毛驴笑出声来呢?
空心叶片的研究 通 过了一道 道 关口,然而,每 一步 进 展 后面, 总 难免有挫折接踵而来。面对一
个个报废的空心叶片铸件,负责研 制型芯材料的助手眼神中流露出 沮丧,一双双眼睛盯着师昌绪…… 他何尝没有压力与焦虑呢?试制新 型 飞 机 的 航 空 工 厂几 次 来询问, 科学院与国家科委也十分关注,这 是向世界航 空 工 业 先 进 水平 进军 的一次攻坚战,只能进,不能退!
哥哥同去县城第一高小上学,一些 老 师 和 高 班 的同 学 听 说自己是 师 昌绪的弟弟都对他另眼相看。原来 哥 哥在学 校 里功 课十分出色,在 师生中有口皆碑。从徐水县第一高 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 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 随家人 来到河南,入冀绥 平津 联 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 后,独自步行 到 陕南,考入西北 工 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 国、采矿救国”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
做人一要诚信,二要平等待人,三要正确认识自己,四是不要妒忌。
做学问,要坚持优良的传统——勤劳、勇敢、节俭。
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从花花世界到科研殿堂,需要经过三道门坎:
一是习惯: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时间里,学生的习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包括吃饭、上课、休息、锻炼、睡觉等等,甚至上厕所都要按点(课间休息)。
做研究生不同,除了正式的会议之外,科研工作与生活都无法或很难按点,实验完不成你就吃不了饭、睡不了觉,搞了一半的东西,总不可能中间停下来吧?因此,研究生首先要跨过“习惯”这道坎。
二是作业: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作业,研究生也不例外,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研究生的作业大部分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不出题就没的做。
这道坎难跨,因为谁也不情愿给自己出难题,但还必须跨,不跨就进不了门。
三是文献:以前学的都是教科书,研究生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最
重要的是“原始文献”,当然以英文为主。
中文的文献还要尽量少看,这不是崇洋媚外,“原始文献”基本是英文的,中文翻译的不专业、不准确之处太多。
很多研究生理解不了这一点,总是以为看了中文才能看英文,英文实在躲不过去了,就用词霸、翻译软件。
坚持阅读原始文献这道坎不过,基本上就决定了永远是门外汉。
改旧习、难自己、啃文献,这三道坎没一个好过,而且没有人本心乐意这样做,可以说研究生进门基本上是个“不自发”过程。
这时候就看出师傅的重要性了,导师的作用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