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感动中国2016师昌绪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6师昌绪事迹及颁奖词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赏析感动中国师昌绪的颁奖词
①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于敏清事迹: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
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②感动中国人物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1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③感动中国人物心有清泉:赵久富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赵久富的颁奖
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202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昌绪的事迹及颁奖词
202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昌绪的事迹及颁奖词
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
其一是202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21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2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学习师昌绪先进事迹
师昌绪同志事迹介绍
2011-02-28|文章来源:【大中小】【打印】【关闭】
师昌绪同志,河北省徐水县人,出生于1920年11月15日,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三学社社员,著名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1980年)、中国工程院(1994年)两院资深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1945年大学毕业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48年赴美留学,1949年5月获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硕士学位,1950年1月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冶金系任研究助教,同时攻读博士学位,1952年6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受聘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
师昌绪院士是一位爱国科学家,攻读博士学位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他是当时美国国务院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他作为领导者之一组织领导了在美中国留学生争取回国的斗争运动,联名写给周总理表达强烈回国意愿的书信成为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上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扣押中国留学生回国的有力证据,《波士顿环球报》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并刊登他和另外两名中国留学生照片;他还曾写信给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并向美国民众呼吁争取同情。经过系列斗争他成为1955年春美国政府同意放行回国的首批76名中国留学生之一。
在临行前,他的合作导师麻省理工学院著名冶金学家M.柯恩教授曾挽留他“你想回国,如果因为职位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你”。师昌绪平静地谢绝了“都不是,在美国我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而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需要我”。关于爱国,师昌绪院士还有另外两句有名的语录“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中国受国外欺辱太深。使中国强盛、强大,是根本的思想”。“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作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
感动中国2020师昌绪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20师昌绪事迹及颁奖词
篇一:赏析感动中国师昌绪的颁奖词
①【感动中国人物】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于敏清事迹: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20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②【感动中国人物】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朱敏才、孙丽娜的颁奖词: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朱敏才、孙丽娜事迹: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2020年夫妇二人扎根遵义县龙坪镇,继续他们的支教生涯。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教师”。③【感动中国人物】心有清泉:赵久富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赵久富的颁奖词: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
师昌绪
师昌绪:光耀人间
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两院”院士,曾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50年代开始,师昌绪为争取回国,进行了长期斗争。1955年6月,师昌绪回国,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从1957年起便负责“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成为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这一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
他时常说,他已经90多岁了,还有两件事需要尽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为科普事业多做事。中国的科普工作还没有完善,大众需要更多的科学知识。二是希望在大飞机工程材料科学方面做点事。只要材料不过关,他决不罢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时7分,师昌绪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克强总理闻讯委托工作人员打电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亲属表示慰问。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师昌绪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
师昌绪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
佚名
【期刊名称】《航空制造技术》
【年(卷),期】2008(000)019
【摘要】@@ 作为我国金属及材料领域的专家,您一生从事的工作都与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您所取得的成就.
【总页数】2页(P30-3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院士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J],
2.亲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3.做大做强功能材料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著名的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给(长沙)《七届会》的贺信 [J], 无
4.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 [J], 聂尊誉;陈浩华;
5.从材料科学家到战略科学家——记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两院院士师昌绪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师昌绪先生:青年材料学者的引路人
师昌绪先生:青年材料学者的引路人
作者:李建保李义春
来源:《新材料产业》2015年第01期
2014年 11月10日,一颗科技巨星陨落——我们材料科技界的泰斗师昌绪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悲伤之情难以言表。师先生是中国科技界的楷模,既是大家仰视崇拜的偶像,也是青年学者的良师益友。师先生引领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走进科学殿堂、进入材料领域,他扶持了一批又一批的中青年材料科学工作者成长为科技栋梁。在中国的材料科学家中,有成百上千人得到过他老人家的关心和支持;中国材料界的许多重点重大科研项目,也都是由于他的高瞻远瞩和强力推荐而得以出台实施。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中国青年材料学者的引路人而惋惜,为失去这样一位扶持科学家成长的大师而悲伤。他的丰功伟绩,已经深深地篆刻在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他的容貌,更是深深铬印在我们这些已经长大却曾经是青年的材料科技工作者的心中。
众所周知,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以下简称“青年委员会”)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二级学会,在材料圈有一定的名气。青年委员会很活跃,不但密切联系海内外的青年学者,建立了全国性材料科技信息网络,而且针对青年人的特点,举办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和产学研促进活动,并得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岚清等的亲切接见和热情勉励。目前,青年委员会已经成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的品牌之一,得到了中国科协、科技部等有关部委领导的高度评价。青年委员会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与师先生等老一辈材料科学家的高瞻远瞩和鼎力扶持是分不开的。虽然现在我们已经年过半百,但回想起20多年前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初期师先生等老一辈材料科学家支持的岁月,仍然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
中国材料科学之父师昌绪
爱因斯坦说,“大多数人说,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
中国学者,被美禁止回国
1952年,美国司法部长的办公桌上,摆放了一份名单,这是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学者。对于国防来说,这份名单上的每个名字,大概都可以抵上一支军队。比如: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紧随“三钱”之后的,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说略为陌生的名字——师昌绪。
1952年,美国报纸大篇幅报道了禁止返回中国的35位学者,图中照片就是师昌绪本人 |《波士顿环球报》
这个时年35岁,国字脸的年轻学者,后来成为了“中国材料科学之父”。
崭露头角
那个时代的学者,大多出身书香门第,师昌绪也是如此。后来,抗战爆发,家境中落。
战争万恶,斩断了师昌绪富家子弟的人生轨迹,却也激发起了他的满腔热忱。如同鲁迅的“弃医从文”,师昌绪选择了“实业救国”。而当时最重要的学科,无疑是冶金矿业。
命运的红线让师昌绪得到了赴美留学的机会,从此,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他就读的学校是密苏里大学,这里有美国最优秀的冶金专业。师昌绪天赋极高,不到一年时间,就拿到了硕士学位,又用了两年时间在欧特丹大学得到了博士学位。
随后,师昌绪来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开始博士后的研究。仅三年时间,他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他的研究成果,开发出了被称为300M的超高强度钢,这种钢材兼具强度与韧性,随后被大规模用在飞机起落架上。
时年,新中国成立。那片东方的土地,一切翻天覆地,焕然新生。
师昌绪想回国了。
回国之路,是一场战争
追忆师昌绪先生二三事
追忆师昌绪先生二三事
作者:王迎军
来源:《新材料产业》 2014年第12期
文/ 王迎军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今天是2014年12月3日,冬夜的广州,已经开始有了凉意。距师昌绪院士离开我们已经
有23天了,静坐灯下回忆十余年来的点滴往事,止不住热泪长流,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界的领军人物,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材料学大师,师昌绪院士给了
世人太多仰视他的理由。可是在与先生近距离接触以后,我发现那个一直用大智慧、大风范影
响你我的睿智长者,其实是那样的敦厚蔼然、平易近人。十余年来,先生的指导帮助、谆谆教
诲一直激励我进步,而我也深切知道,这份殷切鼓励还将继续伴我前行。
先生的家国情怀
谈起先生,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他90多岁高龄依然身体力行,献身祖国科技进步的家国情怀。师昌绪先生是中国材料领域德高望重的学者,是人所公认的杰出科学家,他用雄才大略为
材料科学操盘掌舵,是难得的战略帅才。终其一生,他始终都在为材料学科乃至中国整体科技
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近年来,先生虽已年岁渐高,却一直以敏锐的眼光关注着世界科技的新
动向,眺望材料学科发展的最前沿。其中,生物材料是师先生特别关注的领域之一。这份关注
并不是因为其个人的专业所长,而完全是出于对中国材料科学与技术进步的责任所致。
生物材料是21世纪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生物材料科学又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跨度大、涉及面广。先生认为,在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当下,生物材料的发展对于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影
响巨大。他曾生动地举例: “你看,人老了就要换器官,就需要生物材料。”随后又幽默地补充了一句“: 不过我还没有换。”当得知中国生物材料因涉及几个学会不能联合而无法加入国际
师昌绪小传
幕被一位青年研 究
人员看到了 ,从此常说 : “ 师先生真是 心 里关。 ”
1 9 8 0 年 ,师 昌绪 当选为 中国科学 院院 士。
平易近人 的师昌绪爱同人聊天, “ 爱管闲事” 。
在金属所,他家到科研大楼只有一二百米的距 离,5
有人找他聊天,他也总是通过聊天了 解情况,帮助
家M_ 科恩教授的指导下 从事研究工作。科恩教授
曾热情挽 留他,但是 师昌绪回答说 : “ 我是中国人 , 中国需要我 ,而美国并不缺少像我这样的人。 ”
师昌绪和李恒德等2 6 z9国学生写信给美国总
统艾森豪维尔 要求回国,他 还和志同道合的同学凑 7 5 3 美元买了 一台 旧油印机自己刻印传单,一夜间印 T 3 0 0 0 份向美国公众散发,求得同情与支持……
昌绪 是我国著名 的金属 学和 材料科 学家 ,中
1 9 5 4 年,师昌绪一个人辗转来到华盛顿, 请印
国科 学 院院士 及中国工程 院 资深院士 ,国家 度驻美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 将 中国学生联名要求回 最 高 科 学 技 术 奖 获 得 者。他 多年 来 致 力于材 料 科 国的信件转交给参加 日 内瓦谈判的周总理。中国政 学 研究 与工程 应用 工作 ,在 国 内率 先开展 了高温合 府据此向美国提 出无理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抗议,迫
1 9 6 3 年开 始,师昌绪 曾当选 为第 三、五 、六届
师昌绪先生简介
师昌绪先生简介
王光雍
【期刊名称】《材料导报》
【年(卷),期】2000(014)010
【摘要】@@ 师昌绪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半个多世纪以来他对金属材料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高温合金领域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获国家级奖励10余项,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参加或主持制订中国有关冶金材料、材料科学、新材料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他对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政策、措施及规划等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基金
奖.1994~1998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把大半生的精力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他是在国内外金属材料研究领域功绩卓著、德高望重的科技领导人.他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总页数】3页(P1-3)
【作者】王光雍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092
【相关文献】
1.忆师昌绪先生推动纳米材料产业化的几件往事
2.为了不能忘却的怀念--谨以此文深切缅怀师昌绪先生
3.师昌绪先生:青年材料学者的引路人
4.美丽的人格--悼念师昌绪先生
5.师昌绪先生当选“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人面对面』:追忆“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
『名人面对面』:追忆“中国材料学之父”师昌绪
11月11日早上,数百人聚集在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内。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互不相干,却因为一个人,这数百人在那个早上有了微妙的联系。这个人叫师昌绪。人群中有师老的同事、朋友,还有与师老未曾谋面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大半已白发婆娑。还有一些年轻人,有的受到过师老提携,有的只是听过师老讲座。他们聚集在此的共同目的——悼念师昌绪。
11月10日,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师老是我国高温合金材料研究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创办人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师老带队制造生产出了我国当时最先进歼击机的核心部件。四年前,我有幸和这位科学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进行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我们谈起他少年时的颠沛流离,谈起他在社会动荡时受到的屈辱,老人豁达、平和的态度,令人钦佩。至今我还总能想起师老乐呵呵的样子。
“中国必须要强盛”
许戈辉:您1920年生人,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时正在上高小,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来讲,亡国和爱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师昌绪:我可以说说我人生观的形成。我的伯祖父是个进士,义和团时代,他是那一带的义和团首领,“扶清灭洋”,也是一个爱国行动,当然现在看不一定是正确,但是是出于爱国。后来他被八国联军给杀害了,所以我的祖父辈里就有叫外国人杀害过的,这也算是激励了爱国的情绪吧。人生观的建立有家庭的原因、遗传的因素,还有社会环境。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九一八”以前,中国的北方战乱很多,“阎冯倒蒋”、北伐都在北方,所以我小的时候尽是逃难,大兵一来赶紧钻地窖。后来抗战,那就更是这样,我们五六个弟兄逃到南方,不然可能被日本人抓去当壮丁的。我的中学时代就在后方,完全是和逃难的人在一起。我一说大家就知道这感情,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一唱《我的家在松花江上》,大家痛哭。现在我们当一个歌来唱,那个时候是感情。所以这些都使我建立了这样的人生观,那就是中国必须要强盛,中国不强盛,民不聊生。
师昌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师昌绪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师昌绪感动中国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师昌绪人物生平
1918年11月,师昌绪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
1933年,入读县立第一高小。
1937年,入读冀绥平津联合中学。
1940年,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
1945年,从西北工学院毕业;同年,任职于四川电化冶炼厂。
1947年,任鞍山钢铁公司科技秘书。
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进修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
1950年1月,进入欧特丹大学冶金系学习。
1952年6月,从欧特丹大学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55年—1984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副所长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0年—1986年,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1986年2月,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1994年,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XX年1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师昌绪荣誉表彰
时间誉表彰
1977年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
1977年沈阳市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9年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5年何梁何利科技基金奖
“材料之父”师昌绪的长寿之道
龙源期刊网
“材料之父”师昌绪的长寿之道
作者:张晓峰
来源:《华人时刊》2015年第02期
有新中国“材料学之父”之称的师昌绪先生,最近在北京病逝,享年96岁。师昌绪先生是我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他一生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在高温合金、合金钢、金属腐蚀与防护等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先生一生坎坷,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却能活到96岁高龄。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师昌绪说:“心态平衡,多做好事,不要闲着,多动脑筋。”
知足常乐,心态平衡,这是师昌绪老人长寿之源。师昌绪经常教导他的学生:“做人要海纳百川,平等待人,不能攀比,更不能有忌妒心理。忌妒是万恶之源,它会造成不团结甚至相互倾轧。”解放之初,师昌绪还在美国留学,为了报效祖国,他冲破种种阻挠回到了祖国怀抱。文革中却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挨批斗,甚至被打得皮开肉绽。这些事他都没太放在心上。恢复工作后,师昌绪做了他们的领导,对于那些批他、整他、打他的人,师昌绪没有秋后算账,甚至还以德报怨,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
;一位从山西来他所在的材料所进修的研究生,期满后急着回山西工作。他发现这青年人潜质不错,就劝他选好课题继续深造,还送他一支金笔说:“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如今77岁的朱耀宵是师昌绪带的第一批学生,他在进行一个研究项目时遇到些难题,师昌绪全力支持他深入下去,直到开发出一种使用温度更高和耐热、耐腐蚀性能更好的镍基铸造高温合金。朱耀宵常发自肺腑地对人说:“师先生古道热肠,是位有爱心的好老师!”在师昌绪看来,快乐对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而做好事多行善是快乐的源泉。
中国高温合金之父:敢向美国总统叫板的老头(整理精校版)
中国高温合金之父:敢向美国总统叫板的老头
素材汇编
0211 1821
60年前,留美学子归国受阻,他曾叫板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60年后,他因走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而再次倍受瞩目。中国高温合金之父师昌绪为什么对妻子郭蕴宜怀有负疚的感情?他又是一个爱管什么“闲事”的老头?
一
敢于向美国总统叫板
“你要回中国呀?”1954年夏天,从美国波士顿到纽约的火车上,列车员仔细端详了一位亚洲面孔的年轻乘客后问道。这位年轻人就是师昌绪,冶金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助理研究员,一个正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稳定舒适的生活,渴望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的中国人。之所以能被列车员认出,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去留正成为美国媒体和民众关注的焦点,而师昌绪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波士顿环球报》在相关报道中师昌绪的大幅照片下注明:“一位麻省理工学院的中国研究助理,盼望和美国人交换回到红色中国去”。
从1951年9月起,美国司法部就不许学习理工科和医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师昌绪和钱学森等人更是被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学者之一。师昌绪利用和印度大使馆的旧交,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为了扩大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
在接受《波士顿环球报》记者采访时,师昌绪说自己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奉养父母。他的哥哥在电信单位工作,薪金只够勉强养活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总是被哥哥责怪说不想回家尽孝。师昌绪还说自己还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见地,只要能尽到奉养父母的责任,别的我都不计较。”师昌绪和记者的谈话真真假假,朋友们看见无不忍俊不禁,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他骨子里“敢于向艾森豪威尔挑战”的坚毅。
师昌绪
学术奖励
首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 1964年,获国家工业新产品二等奖。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5年,中科院沈阳分院授予他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8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制定的科技长远规划)。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制定的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 1998年,获国际材联(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IUMRS)) 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s)。 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TMS(Minerals,Metals,a Materials Society)学会评选出2002年度TMS 会员奖(Fellow Award),师昌绪院士是该年度国际上5位获奖人之一。 2004年,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学术成就
(1)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 (2)1958~1966年,在研制成功了中国 第一个铁基盘材合金-808,代替了用量很 大的镍基合金。 (3)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个铁基盘材合 金-808,代替了用量很大的镍基合金。 (4)70年代,又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水 国产涡喷-7发动机,主要用于歼-7系列和 歼-8系列战机 平的高强度铁基高温合金-761。 (5)1958年,他研究的高温合金的包套挤压工艺,为中国变形高温 合金的加工工艺研究探索了道路。 (6)1984 ~1987年,他又指导金属所开拓了高强深冲汽车薄板钢 研究,研制出P1、P2、P3三种薄钢板,可以大量节约钢材和油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师昌绪: “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
做人一要诚信,二要平等待人,三要正确认识自己,四是不要妒忌。
做学问,要坚持优良的传统——勤劳、勇敢、节俭。
从大学生到研究生,从花花世界到科研殿堂,需要经过三道门坎:
一是习惯: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时间里,学生的习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包括吃饭、上课、休息、锻炼、睡觉等等,甚至上厕所都要按点(课间休息)。做研究生不同,除了正式的会议之外,科研工作与生活都无法或很难按点,实验完不成你就吃不了饭、睡不了觉,搞了一半的东西,总不可能中间停下来吧?因此,研究生首先要跨过“习惯”这道坎。
二是作业:学生的任务就是要完成作业,研究生也不例外,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研究生的作业大部分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自己不出题就没的做。这道坎难跨,因为谁也不情愿给自己出难题,但还必须跨,不跨就进不了门。
三是文献:以前学的都是教科书,研究生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最
重要的是“原始文献”,当然以英文为主。中文的文献还要尽量少看,这不是崇洋媚外,“原始文献”基本是英文的,中文翻译的不专业、不准确之处太多。很多研究生理解不了这一点,总是以为看了中文才能看英文,英文实在躲不过去了,就用词霸、翻译软件。坚持阅读原始文献这道坎不过,基本上就决定了永远是门外汉。
改旧习、难自己、啃文献,这三道坎没一个好过,而且没有人本心乐意这样做,可以说研究生进门基本上是个“不自发”过程。这时候就看出师傅的重要性了,导师的作用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