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电解池与原电池教学论文

电解池与原电池教学论文

电解池与原电池的教学探究电解池和原电池是电化学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教学难点,如果说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更难以灵活运用。

要使学生全面掌握原电池及电解池的知识,必须渗透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异同,掌握二者的电极反应。

现就以下几方面对原电池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一. 在教学中渗透原电池及电解池回路的构成原电池是能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电化学装置,也叫自发电池。

在讲原电池的回路之前,应该先给学生讲清楚概念,使学生能够较清楚地理解回路的构成原理。

原电池的回路是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导线组成的闭合回路,在原电池内部是离子导电,同时阳极板上发生氧化反应,阴极板上发生还原反应,原电池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是自发的,因此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结果是在外线路中产生电流,即原电池本身是一种电源,原电池正极上,因氧化反应而有电子的积累,故电位较小是负极,即电流从负极流出经过外线路流入正极,整个原电池的回路就这样构成,同样在讲电解池的同时,要给学生讲明电解池的概念,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电化学体系,电解池回路与原电池回路相似,也是由两个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及电源组成的闭合回路,在外线路中,电流从电源的正极经电解池流向电源的负极,这样从外电源的负极流出的电子到了电解池的负极,经过还原反应,将负电荷传递给正极 ,极板上积累的电子经过导线流入电源的正极,这样就构成了电解池的回路,此时给学生讲清楚电化学中阳极的规定,把发生氧化反应即失电子的电极叫阳极,把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叫阴极,学生只要能熟练掌握原电池及电解池的概念,并能理解二者回路的构成原理,就对电化学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今后电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比较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学生了解了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回路,如果同时再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异同进行比较,就会使学生在理论上得到升华,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对各种问题的运用也将得心应手,本人在教学中常常从二者的概念,电极反应,能量转化几方面进行对比。

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成因初探

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成因初探

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成因初探作者:束婷婷吴琼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第04期【摘要】“原电池”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学习内容,但从学习过程和结果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原电池”知识表现出学习困难。

文献研究及访谈调查表明,教材处理方式、新知识处理方式、知识结构处理方式、题目处理方式及学生情绪处理方式等是决定高中生“原电池”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文章以这5个因素为出发点,探讨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对于改善“原电池”学习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72-03“原电池”是化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电池概念及原理的学习有利于深化“能量守恒”的思想,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而原电池实验的学习与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电化学工业推动着生产生活的发展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原电池理论作为电化学工业的基础,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发挥知识的价值,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另外,高中教材中电解池的学习是以原电池为基础,因而原电池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电解池的学习。

由此看来,原电池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并在此知识点上出现成绩分化,甚至出现厌恶化学学科的现象。

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主要表现在混淆阴、阳离子移动方向及电子电流流向、难以完成复杂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及判断离子浓度变化等方面。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对学习进程中各种因素的处理方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本文尝试从教材处理方式、新知识处理方式、知识结构处理方式、题目处理方式及学生情绪处理方式等5个方面,探讨高中生“原电池”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教材处理方式根据新课程“螺旋式上升”的理念,“原电池”分别出现在高中化学必修2和选修4两本教材中。

原电池说课稿

原电池说课稿

原电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原电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原电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 4《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为后续学习电解池等知识奠定基础。

在教材编排上,本节内容先介绍了原电池的实验现象和工作原理,然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出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这种编排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 2 中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对电子的转移有了一定的认识。

同时,在物理学科中也学习了电学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但是,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简单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能够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装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源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2、教学难点(1)原电池工作原理中电子的转移和电流的形成。

(2)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原电池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原电池学生认知发展文献综述

原电池学生认知发展文献综述

原电池学生认知发展文献综述背景阐述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是电化学的基础知识,是物理和化学学科的重要交叉点。

在高中学习阶段,掌握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离子反应以及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等知识的认知体系很有帮助。

原电池作为从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重要装置,了解其工作原理、反应本质,还可以培养学生建立清晰的理解概念的内涵,牢固掌握知识使用条件,接纳、吸收、合并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身认知结构中去的学习建构机制。

同时,了解生活中的常见电源以及工作原理以及电化学腐蚀原因的知识点,建立学生日常生活的概念认知与化学原理学习的联系,符合高中化学课标要求的学生在理解陈述性知识时联系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于原电池的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主要涵盖了(1)体验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换的过程、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之间的工作原理、掌握电极电池方程式的书写、了解常见的电源工作原理以及电化学腐蚀的内容,从标准中认知性、技能性、体验性这三个层次的区分中同样可看出原电池在高中学生化学学科的学习目标中占据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包含教师、学生、教材等三个要素。

在现代化教学中, 通常要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所以还应增加“媒体”这个要素。

这四个要素在教学过程中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关地简单组合在一起, 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在高中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一个稳定的符合课程标准精神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习的基础。

而在这四要素之内,教师与教材之间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是媒体的主要实施者,而学生则是教师、教材、媒体的受试者。

在高中生对于原电池的认知的相关研究中,许多研究人员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均无脱离这四个要素。

从较广的方面来看,研究人员大多从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即教师教学策略角度与学生学习认知角度。

现笔者就教材教法与学生认知进行具体论述。

一、教材教法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资源和依据。

关于原电池的两个问题研究

关于原电池的两个问题研究
第2 4卷
中小 学实 验 与装 备 2 0 1 4 年 第 4期
1 5
实 验 教 学研 究
关 于 原 电池 的 两个 问题研 究
河北省 秦 皇 岛市第 一 中学 ( 0 6 6 0 0 6 ) 李俊 生 吴科 元 申树 芳
原 电池 是将 化 学能转 变 成 电能 的装 置 , 组 成原

一+
”+ 一+
” +
一+
”+ ”+
”+ ”+
” +
生 开展 竞 争与合 作 互 动 , 发 挥 合 作 小 组 的作 用 , 实 现 学 生 自身 能 力 差 异 的 资 源 共 享 , 在“ 兵教 兵” 、
“ 兵 练 兵” 、 “ 兵带 兵 ” 、 “ 兵强 兵 ” 的 生生 互 动 碰 撞 中 自然生 成 实验 能力 。
0 . 82 7 7 V;
正 极反 应 : 2 H++2 e 一一H2 , Eo = = = 0 V;
电池 总 离 子 反 应 : H++ OH — Hz O, 一
0. 8 27 7 V。
1 关 于原 电池反 应 本 质 的 分 析

般 认 为原 电 池 对应 的化 学 反应 必 然 是 氧 化
“ 无谋而为” 是“ 黑板实验” 之患 , 实 验 的 精 彩
生 成源 于 预 设 调 控 , 所 以物 理 教 师 对 实 验 的 预 设
调 控应 该 像 渔 夫 一 样 , 既要 撒得开 , 又要收得 拢。
导学 生开展 制 作实 验 器 材 活动 本 身 就 是 素质 教 育
内容 ,这样 既弥补 了器 材 的不 足 ,又 培 养 了学 生 创 新 能力 ,可 谓一 举 两 得 ;其 二 是 整 合 改造 旧器

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突破原电池教学难点-最新教育资料

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突破原电池教学难点-最新教育资料

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突破原电池教学难点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知识的积累,基本原理的理解,科学的思维品质,化学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实验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其基本素养是指知识视野、理性分析、情感态度、科学精神等内容,而作为高中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原电池教学由于其理论的抽象性和应用的综合性,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和应用,问题的根本原因与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有关,因此,对于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从基本的学科素养出发,大胆而合理地处理教材,多角度地设计一些难易适当和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提升教学质量。

一、从反应能量变化认识原电池本质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是贯穿高中化学教学的主线之一,也是一个基本的科学常识,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一常识有层次地加以演绎发展,可以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电池本质,首先设计一个实验装置:分别将铜片与锌片插入同一稀硫酸溶液,实验结果为铜片上无现象,锌片上产生气泡(氢气)且锌片微热,结论为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且反应放热;其次对实验装置稍加改动,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实验结果为铜片上产生气泡,而锌片上无气泡,此时,尽管无法解释此现象,但仍可得出结论为存在化学反应且必然伴随能量变化;最后对实验装置再作改动,在连接铜片和锌片的导线中间加入灵敏电流表,实验结果为铜片上产生气泡,而锌片上无气泡,且灵敏电流表指针偏转,自然地,结论为有电子通过该装置,产生了电流,并且将反应产生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此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如果将小灯泡代替灵敏电流表,则灯泡发亮,即化学能转化为光能……,进一步思考,学生还可以发现:聪明的科学先贤就是利用了通过其间的电流而扩展其功能为人类服务,至此,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本质(一种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的认识就水到渠成了。

化学实验中丰富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是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上升为理论的重要依据;同时,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理解越深入到位,越有助于抽象思维,故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原电池教学情景,另一方面,紧扣原电池教学的本质,有层次地设计相连的问题情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推理和自我调整,学生的思维随着生成性问题的逐步展开达到亢奋活跃的状态,形成教学气氛的高潮,身处这种环境中的学生就能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并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技能。

引导实验探究,渗透科学历史——《原电池》教学过程与分析

引导实验探究,渗透科学历史——《原电池》教学过程与分析

引导实验探究,渗透科学历史—《原电池》教学过程与分析谢乐菊(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210001)摘要:在《原电池》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假设与 猜想、设 案、进 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 条件等,掌握科学 ,提高科学 力;通过分组实, 力与分析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化学史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过程与成功喜悦,进 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 心。

关键词:原电池《原电池》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 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第一课时。

对 ,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原电池 概念,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了解构成原电池 需满足的条件。

(2)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 学能向电 化的本质。

(3)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其中 的教学难点在于: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 能向电 化的本质。

为此,想的教学思路为:引导学生通过 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观察 析实验 、得 、应教学设 !!科学史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原电池知识,掌 握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 ;通过分组实验, 察 与分析 ,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通过实验探究和化学史 学习, 学探究的艰辛过 成功喜悦,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 。

具体教学过程与分析如下:_、设计传统实验,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师上节课 学习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生活中还有一种随 见的能量形式,是电能。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

产生电能着产生了电流,也就是存在着电 子的定向移动,那么我们学过的哪一类化学反应中存在电子的移动?生氧化还原反应。

师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以同学们非常熟悉 的一类氧化还原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为例,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

(稍停)如果我们将Zn片和Cu片同时放人稀硫酸中,两 不接触,将会看到 ??生Zn片上产生气泡,Cu片上没有气泡,因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Zn排在H的前面,可以置换出酸中的H,而Cu排在H的后面,不可以置换出酸中的H。

以“原电池”为例浅析从教材到教学的研究

以“原电池”为例浅析从教材到教学的研究

教 材 中关 于 原 电池 实 验 有 以下 阐述 :锌 粒 投 入 盛稀 硫 酸
的试 管 中 , 可观察到锌粒表 面有气泡 , 感受 到试管外壁 发热。 在氧化还原反应 中, 以锌溶液为媒介电子产生了转移 , 但 由 于 电子 的无 序 运 动 , 因此 化 学 能 转 化 为 了热 能 。 继 而 引 出使 电子 直 接 传 递 给 溶 液 中 的氢 并 转 移 能 量 的 问题 , 并 提 出假 设 : 用导 线连接锌和氢量溶液 , 意 在 通 过 导 线 完 成 电 子 的转 移 。 通过实验 , 我们发现电子无法通过导线完成转移 , 因 此研 究 过 后 确 定 需 将 导 线 的另 一 端 加 设 一 导 体 才 能 使 氢 溶 液 获得 电子 。 由于 导 体 的 不 同 , 其电子传递能力也会有所不同 . 因此 决定选 择锌 、 铁、 铜 和石墨等材料 分别进行试 验 。 并 将 导 体 浸 入 稀 硫 酸 中观 察 电 流 针 的 偏移 情 况 实 验 中 ,我 们 将 原 电池 的反 应 分 成 氧 化 反 应 和还 原 反应 两种 , 这 样 既保 证 了 知 识 点 阐 述 的 全 面 性 , 又解 决 了 以往 教学 中遇 到 的 问题 。 通 过 导 线 的链 接 , 实现 了 电解 溶 液 中 电子 的转 移, 证 明 了 电流 的存 在 及 化 学 能 向 电 能 转 化 的 可 能 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达 到了 教 学 目的 。

7 1 1 3 0 0 )
供例证 。
关键词 : 原 电池
引 言
教材研究
教 学案 例 教 学 方 案
高 中化 学 教 材 中提 及 的 “ 原 电池” 这一知识 点为 “ 化 学 能 转 化 为 电能 ” 的 简称 , 是 物 理 和 化 学 两 门学 科 的重 要 交 集 。 因 而, 教师对 “ 原 电池 ” 这 一 知 识 点 的 合 理 安 排 和 讲 解 不 但 有 利 于 学 生 了 解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这 一 化 学 本 质 . 了解 电池 的 构 造 和 工 作 原 理 .更 能 使 学 生 将 化 学 这 一 抽 象 学 科 与实 际 生 活 联 系 起来。

从“电子转移”的视角突破电化学教学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视角突破电化学教学难点

从“电子转移”的视角突破电化学教学难点作者:张志杰来源:《中学化学》2016年第04期1.“原电池原理”的核心内容及其教学价值原电池原理和化学电源的教学内容分别出现在人教版教材必修二第二章和选修四第四章中。

在必修二中,学生通过由锌片、铜片和硫酸构成的单液原电池了解了单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而必修四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带盐桥的较复杂的双液原电池,其核心内容包括:双液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其中原电池原理中盐桥的引入突破了学生的思维模式,通过盐桥的引入使氧化剂和还原剂在不同的区域内通过特定的装置实现了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需要建立的核心认识是: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而电子和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可以构成闭合回路而产生电流。

从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分析,原电池知识是对金属活动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的电离、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思想和综合能力的极好切入点。

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实现对氧化还原的再认识。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得与失,通过设计使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借助的就是原电池装置,因此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反应的本质,学会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原电池问题。

通过原电池电子的产生、电子的转移方向、电子的转移方式和电子转移引起的溶液中离子的迁移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电子转移”的微观本质,深刻认识到原电池反应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而电子和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可以构成闭合回路而产生电流。

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各组成部分在实现电子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将原电池的结构和原理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分析和解决电化学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有的原电池的知识是必修一通过铜锌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学习的。

刨根寻底,由微知著,遵循规律——论“原电池”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地方

刨根寻底,由微知著,遵循规律——论“原电池”教学设计容易忽视的地方

集材料书写小论文 , 既可补充课 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又可使 学生 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 自 觉境界。 有些学生 感受到 自己有时也在 不知不觉地破坏环境 。 纷纷表示要从 自身做
起 改 造 环境 . 刻 苦 学 习化 学知识 。
课外活动是教 学的一个重要环 节.也是课 堂教学的延伸和 补充 ,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 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 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社会调查也是课 外实践活动, 让 学 生走 进被 污染 的环 境 中 , 目的是 让 更真 实 、 更严 峻 的现 实教 育 学生, 远比课堂的教学有效。 在 学习“ 爱护水资源” 这课题时, 我除 本、 最 简便 的途 径 。 二、 化学 实验 中结 合环 保 教育 了课 堂 上传授 水 污 染及 其 防治 内容 外 . 还 组 织 学生对 附近 河流 水 发现上游有些养猪厂 。 常有 大量废水流入 , 化学是 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作为教师应该严格按要 求进 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江 中鱼类 减 少 , 常 有 死鱼 飘在 江 面上 , 而且 整条 河 行 实验 . 尽 量 减 少废 气、 废 水 的产 生 。有 些 实验对 环 境 有 污染 的 , 致 使 水被 污 染 . 在 不 影 响 实验 结果 的前 提 下 . 可 以改 进有 关实验 条件 、 装置 、 以及 都是臭气熏天。对附近河流水污染的事实. 从而使 学生认识到保 实验方法等 , 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如果产生有害气体 , 必须 护 环 境 的 严 峻 性
重视 尾 气的 处 理 工 作 . 也不 能把 废 液 、 废渣随地乱倒 , 如 在 演 示 “ 实验 室 制取 二 氧化 碳 的 实验 ” 时, 多余 的二 氧 化碳 应 用 氢氧 化 钠 溶 液 吸 收 .实验 结束 后 还要 回收 剩余 的碳 酸 钙 以及 剩余 的 盐 酸 。 这样 . 环保 意 识在 教 师 的行 为 中传 给 了 学生 因此 , 在化 学实验 中 不 仅要 少 用 药品 以 减 少废 弃 物 , 对 废 弃 物 也要 妥 善 处 理 , 决 不 能 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又如 , 在学生做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残 留物可用作氯酸钾制取氧 气的催化剂, 或用于花 、 草、 树、 木的 良 好的化肥 . . 从而使 学生在化 学实验 中养成 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三、 开展 课外 科 技活 动 , 提 高学 生 的环 保意 识 课 外科 技 活 动是 提 高 学 生环保 意识 的重 要 手段 , 它的 形 式 多种 多样 . 内容 丰 富 多彩 , 所 以我们 不仅 进 行课 堂 宣传 教 育 还 应 开展课 外活动 , 让 学生活动在环保的第一线, 把 化学知识运用到 实际 中 . 真 正 意识 到 环保 的 重要 性 和艰 巨性 。把 被 动 的接 受环 保 知识转化为主动 . 有效地提 高课堂效果。 如1 . 组织学生检 测了解 各 地 的 空 气质 量 .使 学生初 步 了解 A P I 值 与 空 气质 量级 别 的 关 系 2 . 组 织学 生对 江 河 、 湖泊、 雨水、 工厂废 水 、 生活废 水 的 P H值 测 定后 进行 比较 。 3 . 对各 类 汽车 尾 气的 检 测 。 4 胡 查 目前 各 品牌 冰 箱氟利 昂的使 用情况, 与 以往相比有何 变化?把这些环保 实验活 动 安排 在课 外活 动 中进 行 , 让 学生从 自我 构思 、 设 计环 保 实验 , 搜 四、 积 极 参加 社 会实践 。 进 行环 保 知识 宣传 教 育活 动

高中化学_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原电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引课:由自加热式饭盒引出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重点讲解反应物及原理,为后面埋下伏笔),由火力发电的弊端引入我们的新课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原电池。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1. 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活动探究】1、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现象:,反应热量(释放或吸收)。

2、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现象:3、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

观察现象。

4、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并连接上电流计。

观察现象。

现象:锌片;铜片;电流计指针。

反应比1中反应进行的(快或慢)。

根据原电池的工作示意图(课本51页)尝试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

尝试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分析锌片、铜片上发生反应的情况。

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

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

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

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

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总结原电池院里的应用:1、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设计原电池问题:自热式盒饭中镁为什么跟水在常温下就能反应?前后呼应,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原电池的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原电池的教学策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原电池的教学策略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原电池活动.探究教学策略。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提出了通过课本中的“活动.探究”的实验探究,联系实际生活实例等,简单介绍了原电池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标准新课程不仅是知识,而且是活动,是经验;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整合的一种生态系统。

正是这些新的课程理念才引起基础教育课程的深刻变革,“情境教学”是教师感悟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实践。

化学教师要不断开展教学研究,就要进行教学实践探索,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和发散思维,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习达到较高的水平。

情境创设要注意的是将知识的学习置于一个社会情境、生活情境或者问题情境中。

在这些情境中,知识是与生活实际、社会问题等紧密联系的,学生在解决相关问题、重构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入知识的真实应用领域,不仅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从真实、逼真的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比所谓的一般知识更有效。

高中化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需要注意的是:(1).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习情景的创设不但要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要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思考,引导学生将思维聚集于情境所隐含的化学知识、化学方法上。

一个简单的情境,可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积极探索。

(3).要结合学习目标创设情景,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更好地传授知识服务的,这一点不能有任何的偏离。

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我们将密切联系生活事例及相关的“活动.探究”。

但若想利用好“活动.探究”,我们就要知道什么是“活动.探究”及其处理方法。

二、“活动.探究”的含义及其处理方法1.“活动.探究”的含义“活动.探究”作为新教材的新栏目,也是高中化学新教材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原电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化学教学课例《原电池》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2)回顾原电池:复习基本概念,温故而知新。
学生回忆原电池的有关内容,调动学生思考,回忆
概念为后期探究作准备。
板书(便于学生直观记忆、理解掌握):
1.概念
2.电极名称
教学过程
3.构成条件
4.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展示微观过程)
(3)设计原电池:(板书)
活动一、依 Pb+CuSO4=PbS04+Cu 反应,自主设计原
电池。纸上谈兵重温原电池原理。
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此原电池反应。实践出
真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三、成果展示:学生写出有关电极反应方程式,
进行练习。
活动四、学生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形成整
体思维模式。
活动五、学生评价原电池:电流不稳,引出新发明。
(4)改良原电池:(板书)启发分析电流不稳定
学生已有基础:对原电池原理有初步认识;具有一 学生学习能
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力分析
局限认识:氧化剂和还原剂只有接触才可能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
发展方向:通过实验活动对原电池原理形成完整认 识,提高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您的教学思路,以及您对高效课堂的理解, 说明您采用何种教学实施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怎么样培 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 教学策略选
条件有更完整的认识。学会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
应。能根据反应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 Pb-CuSO4 电池的设计活动,感悟科学探究
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体会控制变量在科学探究中的应 用。
3、通过设计原电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原 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
(分析学生在本课中所需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学 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与习惯、合作学习氛围、学生认知障 碍等)

关于原电池的两个问题研究

关于原电池的两个问题研究

关于原电池的两个问题研究作者:李俊生吴科元申树芳来源:《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2014年第4期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066006)李俊生吴科元申树芳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是:将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石墨)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电解质溶液中,由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电极上产生电流。

一般认为原电池的构成需具备以下条件为:(1)电极材料由两种金属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由金属与其他导电的材料(非金属或某些氧化物等)组成。

(2)两电极必须浸泡在电解质溶液中,其中一极可以与电解质自发地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3)两电极之间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

(4)存在自发的化学反应。

在原电池原理问题的理解上一般不存在较大的争议,但是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对原电池的理解还有值得深入探究的地方,对此分析如下。

1关于原电池反应本质的分析一般认为原电池对应的化学反应必然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氧化还原反应才可以作为电池反应,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是不能作为电池反应的。

电池反应必须为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一些教师或学生的共识。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对电池反应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氧化还原反应固然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反应,但是非氧化还原反应也是可以设计成原电池反应的。

例如,对于离子反应H++OH-=H2O而言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设计成如下的电池反应:Pt,H2(latm)|OH-(NaOH溶液)‖H+(HC1溶液)|H2,Pt|。

此时溶液中的H+和OH-不同时处于一个溶液中,即H+或OH-可以任意改变,这时就构成了非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原电池,此时的有关反应如下:负极反应:H2+2OH--2e-=2H2O,E0=-0.827 7 V;正极反应:2H++2e-=H2,E0=0 V;电池总离子反应:H++OH-=H2O,E0=0�827 7 V。

2关于形成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的分析一般认为形成原电池可以加快反应速率,比如纯锌与稀H2SO4反应速率很慢,当加入CuSO4溶液后,反应速率加快,因为Zn+Cu2+=Cu+Zn2+析出的Cu与Zn接触,在稀H2SO4中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

关于原电池的论文原电池论文

关于原电池的论文原电池论文

关于原电池的论文原电池论文关于高中化学教学中,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综合分析摘要:原电池和电解池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具体应用,探究电极反应发生的原因, 是理解及应用原电池、电解池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在分析、研究原电池或电解池的问题时,要紧紧抓住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线索。

关键词: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电极反应;综合应用一、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与判断在“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教学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不会区别与判断原电池与电解池,这与学生缺乏感性知识,以及知识上的遗忘有很大的关系。

尽管这两部分内容教材中都安排了演示实验,但这两个演示实验的能见度比较低,有关的实验装置都是小型的,后排学生不能清楚地看到实验装置,因此印象不深,记忆不牢。

再则学生高二学原电池,高三才学电解池,相隔半年,一些学生不能把前一个实验的记忆与半年后的眼前的实验装置来加以对比、区别,这就造成在以后的练习题中无法根据课本知识来加以区别与判断。

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方法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并且两套实验同时做,然后根据实验分析、研究相似点与不同点,总结它们的根本不同点在于电解池是一定要有外接电源,而原电池是不需要外接电源的。

这种实验探究法效果较好,学生的遗忘率也大大降低。

二、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与电极反应的书写关于电源正负极的判断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当正负极都由金属组成时,则谁是活泼金属,谁就为负极。

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地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来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从而能正确地书写电极反应式,同时还要强调负极的金属总是失去电子,即:M-ne =Mn+ 。

而原电池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则必须根据电解液的成分来决定,电解液成分不同,在正极上的电极反应也不同。

例如在锌锰干电池中,用锌片做负极,碳棒为正极,氯化铵饱和溶液为电解液。

这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当然是:Zn-2e=Zn2+,但正极的电极反应却是:2NH4++2e=2NH3↑+H2↑;如果氯化钠饱和溶液电解液,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却是:2H++2e=H2↑。

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的探讨精品文档6页

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的探讨精品文档6页

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的探讨有关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在《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两个模块中都有要求。

在《化学2》中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但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则要求“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显然,两者的要求是从学生认知过程的螺旋式发展规律来设计的。

因此,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一节的教学上,如何把握课标要求,更有效地利用学生在《化学2》学习中获得的认知,从体验探究过程中去发展和自主地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新认知,值得探讨。

当前,教材以及教师对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教学设计的主流,都是按照“原电池装置极反应池总反应”的思路,即先呈现一个简单的原电池装置,从产生的电流为问题入手,探究电极行为,进而得到电极反应,最终获得电池的总反应并总结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这种设计所呈现的问题很突出,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但是,从教材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发展来看,却有“本末倒置”的倾向。

结果往往由于学生对原电池认识的“先入为主”而产生片面的认识。

比如,较普遍地形成“原电池的构成,一定要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碳棒)”等错误认识。

何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探究的“本”与“末”?我们认为,学生在《化学2》学习中已获得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这一认识应为“本”,而最终自主地建构出原电池模型才是“末”。

因此,反向地从“电池总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极反应电池”开展探究,学生更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紧紧围绕如何有效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应用的设计,自主地建构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以现行三套教材都采用的简单的置换反应为例:Zn+CuSO4=ZnSO4+Cu如果先不以教材设计的原电池装置的展示入手,而是紧紧抓住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本质特征,进行以下探究设计:【探究1】该氧化还原反应:Zn+CuSO4=ZnSO4+Cu,如何进行实验装置设计?该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地想到,将Zn片直接插入CuSO4溶液中即可完成。

原电池课题研究(论文资料)

原电池课题研究(论文资料)

原电池课题研究课题研究背景:在历史上科学家们是怎样形成原电池理论的呢?这开始于1780年,伽伐尼做了著名的“青蛙腿”实验,得出结论:“动物肌肉里储存着电”;但伏特认为青蛙的肌肉和神经中是不存在电的,他推想电的流动可能是由两种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产生的。

他通过实验证明,只要在两种金属片中间,隔以用盐水或碱水浸过的硬纸、麻布或其它海绵状的东西,并用金属线把两个金属片连接起来,不管有没有青蛙的肌肉,都会有电流通过。

进而形成了原电池理论,并制作了著名的“伏特电堆”。

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们正是在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修改假设,再实验验证……的探究过程中逐步获得客观存在的知识的。

但究竟是什么使科学家们始终保持着探索新知的巨大动力和强烈欲望呢?是获得新知的愉悦感和世人对新知的认同!那我们能不能模仿科学家在获得客观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让学生也在获得新知的愉悦感中被大家认同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我们决定继科学家之后研究原电池。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在中学化学实际教学的综合练习中,常常涉及有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等方面一系列问题。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池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当今的电池工业已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实用电池,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各个层面。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拓展,使学生巩固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认识各种常用原电池的基本构造。

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原电池的内部构造2.原电池的发电原理3.尝试独立制作原电池4.实验、演示、设疑、讨论研究步骤及进度安排:1.老师为同学们做电池方面的报告。

2.学生走访相关方面的专家、到有关部门做调查,做好记录;到县电池工业部门了解相关方面知识。

3.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询有关电池知识的资料。

需要的设备:万用电表、锌片、铜片、铁片、烧杯、碳棒、木棒、塑料棒、硫酸铜溶液、稀硫酸、盐酸、蔗糖溶液、无水乙醇、番茄、桔子研究报告: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的研究文献综述
周丽萍
(广州市协和中学广东广州510160)
摘要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文献,重点阅读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和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文献,对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进行了汇总。

对突破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的教学策略,从新课引入、实验设计、微观分析工作原理以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

最后给出选修4关于原电池教学设计的建议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进行适当的科学探究实验,突破双液原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

关键词原电池思维障碍点综述
在中国知网上以“原电池”为主题进行检索,再以“中学化学”为主题进行二次检索共有63篇文献,其中11篇分析了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43篇涉及原电池的教学设计,4篇是原电池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的研究,2篇是原电池方程式书写的研究,2篇是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关于原电池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1篇是关于国外教材原电池内容的编排特点的研究。

笔者重点阅读了有关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和原电池教学设计的文献,现将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
学生在认知原电池的过程中,存在的思维障碍点可以参看表1:
表1 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汇总表
研究者题目研究内容
廖小燕、谢祥林[1]《基于学习条件的原电池教学策略》①学生对持续电流的产生需形成闭合回路
这一个物理常识缺乏深刻理解,例如
Cu-Zn-H2SO4这种原电池,不清楚稀硫酸的
作用;
②学生对原电池内外电路的认识不清楚
李啊琴[2]《“原电池”学习中的错误概念及其转化教学初步研究》①不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②电极反应式书写困难
李淑荣[3]《“原电池”学习困难情况调查与教学①电极判断;②电极反应式书写;③阴阳离
从表格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原电池的过程中,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内外电路的分析、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原电池的设计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点。

2. 突破学生认知原电池的思维障碍点的教学策略
2.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学生在高一学习了单液原电池,在高二为什么要引入了双液原电池呢?张福涛[9]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王磊教授“高端备课”团队的帮助下,在他的论文《“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创设了较好的情境引入新课。

在回忆Cu-Zn-CuSO 4原电池时,张老师设计了Zn 与CuSO 4 溶液反应的能量变化和能量转换:首先用温度计测量Zn 粉与CuSO 4 溶液反应的热量变化,发现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然后利用给定的药品和仪器设计Cu-Zn-CuSO 4原电池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检流计指针发生偏转,锌片溶解,锌表面有红色固体物质附着,铜片表面出现一层红色固体物质,溶液颜色变浅。

重点分析锌表面析出红色固体,导致化学能就有一部分转化为热能,该原电池的电池效率低。

刘影、张勇[10]2位教师在《实验与化学史的巧妙结合——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原电池发明之旅》一文中新课的引入也是颇具特色。

论文以化学史为教学线索,呈现了电池的发展史,呈现了单液原电池到双液原电池的发展历程。

王萍[11]教师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用化学故事引入原电池的学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中引用了《格林太太的假牙》这个故事,利用Flash(或者Photo-shop)编制成动画。

故事是这样的: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有一位贵族夫人格林策略研究》 子移动方向;④离子浓度变化;⑤电子电流
流向;⑥金属腐蚀
宫爱美[4] 《原电池相异构想的测查与教学研
究》
①电极反应式书写与现象;②内外电路的分析;③对闭合回路的认识;④设计原电池 万英华[5] 《原电池中关于“盐桥”的探究与启
示》
盐桥的作用 张文[6] 《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之我见》 Cu-Zn 原电池,电子为什么从Zn 流向Cu
蒋红年[7] 《电极反应式书写混乱原因及对策》 电极反应式式的书写方法
宋成艳[8] 《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的细节处理》
利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总反应),
突破电极反应式式的书写
太太,幼年时曾掉了一颗牙齿。

为了显示她的富有,格林太太特意装上了一颗假牙。

不料,自此以后,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医院会诊也不见效果。

后来是一位化学家开出了一张处方,为她解除了痛苦。

2.2实验设计,突破难点
谢晓红、罗欣、智春忆[12]3位教师在《苏教版选修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一文中的实验探究很有特色,实验探究问题的设计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

教学设计的引入是通过实验来回顾化学能是如何转变成电能,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电流计指针开始偏转很大,然后偏转逐渐减小,同时发现负极锌片表面逐渐被铜覆盖,接着提出“设计什么装置可以提高电池放电效率”,在双液原电池的连通方面探究了“导线”、“水桥”和“盐桥”,突破了双液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程英、殷亮[13]2位教师在《实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原电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设计了3个实验,并利用温度计测量溶液的温度,从溶液温度变化探究能量的转化效率。

实验探究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再抛锚,抛出5个思考问题,协作学习,评价反思完成整节课。

2.3微观分析工作原理
杨德红[14]教师在《以“电子转移”统领原电池教学设计》一文中,对于原电池为什么导线连接后电子会从Zn片转移到Cu 片上,设计了想象与类比的情境:让学生看一幅水流瀑布图进行理解。

水流→动能:动能来自势能转化(高处→低处),同理:电子流动→动能:动能来自电子的势能(活泼金属→相对不活泼金属)。

学生得出电子的势能不同:Zn >H >Cu,电子从高势能向低势能移动。

然后教师总结:金属活泼性差异越大,电子势能差越大(此时电压越大),电子转移趋势越大。

因此电流方向:铜→G →锌,故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电子从Zn 片转移到Cu 片上,溶液中H+移动到Cu片上获得电子成为H2,Zn 失去电子成为Zn2+从负极进入溶液,使SO42-向负极移动而形成闭合回路。

这就是铜锌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张文[6]教师在《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之我见》一文中探究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提出问题Cu怎样从Zn处获得电子呢?他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设问:今有水位相同的两桶水A和B,中间用一根连通管相接,学生都知道不能形成水流。

那么,要形成持续的水流,可采取哪些措施?组织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使A、B保持水位差。

Cu怎样从Zn处获得电子呢?用导线把Zn和Cu直接连在一起。

(可借鉴问题情境中连通器构成,导线相当于连通管)。

因此在总结原电池构成的条件时,构成条件之一是两种活
动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或一种金属一种能导电的非金属)作电极(相当于连通器中A、B间存在水位差)。

2.4原电池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蒋红年[7]教师在《电极反应式书写混乱原因及对策》一文中对原电池电极方程式书写给出了较好的方法,通常是先“列物质,标得失”,即分析总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及分析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判断出正极和负极或阴极和阳极参与反应的物质,再“选离子,配电荷”,即根据溶液的实际情况“判断介质是否参与反应”。

根据总反应式等于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最终得出总反应方程式。

宋成艳[8]教师在《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的细节处理》一文中提出利用双线桥法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总反应),写出正、负极的反应物,转移电子数及对应的产物,再结合电解质介质,利用电荷守恒书写完整的电极反应式。

3.笔者的笔者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综述,笔者建议在高二选修4学习原电池时,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双液原电池,设计适当的科学探究任务,探究双液原电池的构成以及工作原理,抓住电子的流向认识原电池的内外电路,突破学习难点。

参考文献:
[1]廖小燕,谢祥林.基于学习条件的原电池教学策略.化学教育[J],2012(8):35-37.
[2]李啊琴.“原电池”学习中的错误概念及其转化教学初步研究[D].2007:21-22.
[3]李淑荣.“原电池”学习困难情况调查与教学策略研究[D].2010:8-9.
[4]宫爱美.原电池相异构想的测查与教学研究[D].2013:16.
[5]万英华.原电池中关于“盐桥”的探究与启示.课堂内外[J],2013(7):88.
[6]张文.原电池教学难点突破之我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14(4):18.
[7]蒋红年.电极反应式书写混乱原因及对策.化学教育[J],2014(5):73-75.
[8]宋成艳.原电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的细节处理.案例展示[J],2013(11):121.
[9]张福涛.“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化学教育[J],2014(17):13-17.
[10]刘影,张勇.实验与化学史的巧妙结合——基于化学史的教学设计:原电池发明之旅.教学仪器与实验[J],2012(11):26-28.
[11]王萍.“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多媒体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03(7):27-29.
[12]谢晓红,罗欣,智春忆.苏教版选修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12(12):24-26.
[13]程英、殷亮.实验抛锚式教学模式在原电池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2014(6):40-42.
[14]杨德红.以“电子转移”统领原电池教学设计.化学教学[J].2014(6):38-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