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思卡尔 北航神箭一队技术报告
智能车电磁组比赛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技术报告学校:河南理工大学队伍名称:志成队参赛队员:杨宗保黄号凯毛学宇指导教师:张新良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MC9S12XS128控制器的直立小车的设计方案。
目的是仿照两轮自平衡电动车的行进模式,让车模以两个后轮驱动进行直立行走。
I目录第一章绪论 (7)第二章原理分析 (10)2.1直立行走任务分解 (10)2.2车模平衡控制 (10)2.2车模角度和角速度测量 (15)2.3 车模速度控制 (22)2.4 车模方向控制 (27)2.5车模直立行走控制算法总图 (29)第三章电路设计 (31)3.1 整体电路框图 (31)3.2 XS128介绍与单片机最小系统 (32)3.3 倾角传感器电路 (37)3.4 电机驱动电路 (39)3.5 速度传感器电路 (40)3.6 电磁线检测电路 (41)3.7 电源模块 (43)第四章、机械设计 (43)4.1 车模简化改装 (43)4.2 传感器安装 (46)第五章程序设计 (49)5.1 相关模块初始化 (49)II5.2 软件功能与框架 (54)5.3 主要算法及其实现 (56)5.3.1 算法框图与控制函数关系 (56)5.4 参数整定 (62)5.4.1角度参数整定 (62)5.4.2速度参数整定 (63)5.4.3补偿时间常数整定 (63)III图表索引图1- 1 电磁组规定的C车车模 (7)图1- 2 电磁组车模运行状态 (7)图1- 3 车模控制任务 (8)图1- 4 车模制作调试流程图 (9)图 2- 1保持木棒直立的反馈控制 (11)图 2- 2通过车轮运动保持车模平衡 (11)图 2- 3车模简化成倒立的单摆 (12)图 2- 4普通单摆受力分析 (12)图 2- 5在车轮上的参照系中车模受力分析 (13)图 2- 6 电机在不同电压下的速度变化线 (15)图 2- 7 加速度传感器原理 (16)图 2- 8 MMA7260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16)图 2- 9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信号波动 (17)图 2- 10 车模运动引起加速度 Z轴信号变化 (18)图 2- 11 角速度传感器及参考放大电路 (19)图 2- 12 角速度积分得到角度 (19)图 2- 13 角速度积分漂移现象 (20)图 2- 14 通过重力加速度来矫正陀螺仪的角度漂移 (20)图 2- 15 角度控制框图 (21)图 2- 16电机速度检测 (22)图 2- 17车模倾角给定 (23)图 2- 18 车模倾角控制分析 (24)图 2- 19车模运动速度控制简化模型 (25)IV图 2- 20 车模角度和速度控制框图 (26)图 2- 21改进后的速度和角度控制方案 (27)图 2- 22检测道路中心电磁线方式 (28)图 2- 23车模方向控制算法 (29)图 2- 24 车模运动控制总框图 (30)图 3- 1直立车模控制电路整体框图 (32)表格1 XS128端口说明 (32)图 3- 2 XS128LQFP封装引脚图 (34)图 3- 3最小系统板(112针脚) (35)图 3- 4系统板与下载器BDM的连接图 (36)图 3- 5 V3.0系统板112原理图 (37)图 3- 6 陀螺仪加速度计模块 (38)图 3- 7 陀螺仪加速度计二合一模块实物图 (38)图 3- 8 电机驱动模块实物图 (39)图 3- 9 电机驱动原理图 (40)图 3- 10速度传感器电路 (41)图 3- 11 LM386引脚图 (42)图 3- 12 LM386典型应用电路 (42)图 3- 13 传感器电路图 (43)图 3- 14 电源模块原理图 (43)图 4- 1 完整的 C型车模底盘 (44)图 4- 2 简化后的 C型车模底盘 (44)图 4- 3 使用热熔胶固定电机支架与车模底盘 (45)图 4- 4 去掉后轮之后的车模底盘 (46)V图 4- 5使用复合胶水固定光电编码盘 (47)图 4- 6固定好的光电码盘和光电检测管 (47)图 4- 7电磁传感器支架 (48)图 4- 8 陀螺仪加速度计安装示意图 (49)图 5- 1 主程序框架 (55)图 5- 2中断服务程序 (55)图 5- 3 算法框图中与控制相关的软件函数 (56)图 5- 4 控制函数调用与参数传递关系 (57)VI7第一章 绪论本次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要求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 8 位、16 位处理器(单核)作为唯一的微控制器,采用C 型车模。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中国民航大学二队技术报告
第四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附件A:基于动态阈值的边沿检测法在赛道识别中的应用附件B:程序源代码学校:中国民航大学队伍名称:航大二队参赛队员:郭凯峰薛哲蒋远智带队教师:丁芳曹天捷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车模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比赛背景介绍 (1)1.2智能车整体简介 (1)1.2.1硬件设计概要 (2)1.2.2软件设计概要 (4)第二章车模结构设计及调整 (6)2.1前轮定位 (6)2.2后轮差速机构调整 (7)2.3 摄像头的安放位置,高度及重心 (7)2.4舵机连杆的改造 (8)2.6测速传感器的安装 (9)第三章系统硬件设计 (10)3.1主控电路板设计 (10)3.2电源管理模块 (10)3.2.15V稳压模块 (11)3.2.29V稳压模块 (12)3.3图像信息采集模块 (12)3.4电机驱动模块 (14)第四章信息采集 (15)4.1视频信号的采集 (15)4.2速度信息提取 (17)第五章信息处理 (20)5.1视频信号的处理 (20)5.2赛道黑线的提取 (20)5.3 入窄道三角标志的处理 (21)5.4 十字交叉线的处理 (23)5.5起始线的识别 (23)第六章转向及速度控制算法 (25)6.1转向控制 (25)6.2速度调节 (25)第七章总结 (27)7.1智能车主要参数 (27)7.2体会及结束语 (27)参考文献 (29)第一章绪论如今半导体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汽车电子化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
西安交通大学星光队技术报告
学
校:西安交通大学
队伍名称:星光队 参赛队员:孟长号 梁绍一 鞠 雯 带队老师:刘小勇 昝鑫
I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五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 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 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 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 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 期:
II
摘
要
本文在第五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社工智能汽车竞赛的背景下,在 CodeWarrior IDE 开发环境中对智能车进行软件开发,通过一个 CMOS 摄像头进 行赛道图像的采集,利用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出赛道黑色引导线位置。之后根据 引导线的趋势变化,给出舵机和电机控制,并采用光电编码器检测智能车当前 的车轮转速给以反馈,使智能车可以沿着黑色引导线疾速行驶。 智能车系统主要由核心板,电源驱动,电机驱动,舵机驱动,图像采集模 块,速度反馈模块组成。由一片飞思卡尔公司的 16 位单片机 MC9S12XS128 作 为控制核心,结合图像的识别与处理,通过控制算法驱动转向机构与行驶机构, 达到稳定且快速行驶的目的。本文详细叙述了智能车系统各个模块子系统的原 理,设计目标,设计方法与过程,以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分为机械结构设 计,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三大部分。为了提高智能汽车的行驶速度和 可靠性,我们对比了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开发了 SD 卡模块,能完整的记录下小 车运行时的所有中间变量,极大地方便了调试。 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智能车系统设计方案稳定可行,机械结构与控制算 法经过长时间的调试均达到优化的状态,系统的鲁棒性较强。经测试,目前智 能车可以稳定的完成一段路况复杂的赛道, 平均速度达到 2.5m/s, 极速达到 6m/s。 运行稳定,达到了设计目标。
飞思卡尔智能车 电磁组 技术报告
//#define K10
//#define Kp 1;//PID的//#define Kd 1;
#include <hidef.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th.h>
#include <MC9S12XS128.h>
3.1.3
考虑到适当增加力臂来提高舵机的灵敏度和为了赛车布局的的紧凑,采取了如图3.2所示的安装方法。
图3.2舵机安装结构
3.1.4
采用接插件与焊接结合的方式连接传感器、主控板、编码器、电机驱动电路、电机、赛道起始检测等单元,既考虑可靠性,又兼顾结构调整与安装的便利性。具体安装结构如图3.3所示,
图3.3主控板安装结构
[6]卓晴.基于磁场检测的寻线小车传感器布局研究[J].清华大学.2009
[7]杨延玲.载流直导线的电磁场特性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2007
[8]王毅敏.马丽英等.一种改进的数字PID控制算法及其在励磁系统中的应用电网技术[J].1998
[9]高金源,夏洁.计算机控制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本校积极组队参加第六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从2010年底着手准备,历时半年多,经过不断试验设计,最终设计出较为完整的智能赛车。在赛区比赛中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性能和成绩。
在本次比赛中,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竞赛车模,采用飞思卡尔16位微控制器MC9S12XS128作为核心控制单元,构思控制方案及系统设计,进行包括机械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硬件的设计与组装、软件控制算法的编写与改进等过程(小车上的具体方案模块有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控制算法及执行、动力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等)从而实现小车智能化的识别道路,最终实现智能化竞速。
第八届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技术报告华德思源队
第二届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北方赛区技术交流
D.切换控制的控制方案
根据CCD图像传感器是别的路径结果, 定制了不同路径情况下的控制器,根据路 径决策的结果进行不同控制器之间的切换。 以下是其决策框图:
2007-1-29
东北大学 王明顺
33
视频 识别
位置
+ -
控制器 反馈
舵机
+ + + -
控制器1 控制器2 电机
控制器3 反馈
2007-1-29
关于舵机控制的改进说明
采用不同的电压等级
机械结构上变化
2007-1-29
东北大学 王明顺
19
关于智能车的转速测量
转速测量在电机速度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常的转速测量方式有以下几种,可以依据实际 情况进行灵活选用。 编码器 信号稳定,但价格与测量精度要求成正比。 测速电机 利用单片机AD口进行采集信号,但测量精度 不高。 自制编码器 价格便宜,易于安装备调试,能够保证测量 精度要求,但使用的计算机机时较多。
2007-1-29
控制部分 速度 转角 v1 v2 …….
a1 a2
…….
31
…….
控制部分 编码值
转速(cm/s) 400
420 130 110 --------东北大学 王明顺
转角幅度 50%
50% 70% 30% --------32
0-a1
a1 -a2 a2 -a3 a3 -a4 -------2007-1-29
2007-1-29
������
舵盘角度
13
东北大学 王明顺
舵机的基本参数
(HS-925)
尺寸:39.4*37.8*27.8 重量:56g 工作速度: 0.11sec/60º (4.8V) 0.08sec/60º(6.0V) 堵转力矩: 6.1kg.cm(4.8V) 7.7kg.cm(6.0V) 工作角度:±45度
北航天龙队技术报告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参赛选手张振宇吴耀范哲指导教师徐鹏飞2006年8月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张振宇参赛队员签名:吴耀参赛队员签名:范哲带队教师签名:徐鹏飞日期:2006年8月摘要 (5)1 绪论 (3)1.1 项目背景及目的 (3)1.2 本文研究重点及方法 (3)1.3 论文构成 (4)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5)2.1 设计思路简要说明 (5)2.2 寻线传感器方案设计 (5)2.2.1 光电传感器 (5)2.2.2 排布方案选择及原理说明 (6)2.3 CCD在系统中的应用 (6)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8)3.1 总体方案设计 (8)3.1.1 硬件选型 (8)3.1.2 硬件结构设计框图 (8)3.2 各功能模块电路设计 (9)3.2.1 控制单元 (9)3.2.2 供电单元 (10)3.2.3 信号采集单元 (11)3.2.4 电机驱动单元 (12)3.3 舵机驱动单元 (12)4 系统软件设计 (14)4.1 系统控制核心算法结构 (14)系统软件功能模块设计 (15)4.2 (15)4.2.1 CCD传感器图像处理 (15)4.2.2 PID算法 (15)4.2.3 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及小车状态检测校正算法 (16)4.2.4 软件设计流程 (17)5 总结 (19)5.1 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系统实验过程简介 (19)5.3 试验所得参数 (20)5.4 智能汽车技术指标 (20)5.5 目前尚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20)附录A 智能车软件程序(核心程序部分) (22)摘要该项目以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为依托,主要目的是以组委会提供统一智能车竞赛车模、单片机HCS12开发板、开发软件Code Warrior 和在线调试工具等材料为基础,在车模平台基础上,制作一个能够自主识别路线的智能车,在专门设计的跑道上进行自动识别道路行驶。
飞思卡尔智能车摄像头组技术报告 (2)
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摘要本文设计的智能车系统以K60微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单元,基于CCD摄像头的图像采样获取赛道图像信息,提取赛道中心线,计算出小车与黑线间的位置偏差,采用PD方式对舵机转向进行反馈控制。
使用PID控制算法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结合特定算法分析出前方赛道信息实现对模型车运动速度的闭环控制。
为了提高模型车的速度和稳定性,我们用C++开发了仿真平台、蓝牙串口模块、SD卡模块、键盘液晶模块等调试工具,通过一系列的调试,证明该系统设计方案是确实可行的。
关键词:K60,CCD摄像头,二值化,PID控制,C++仿真,SD卡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will design a intelligent vehicle system based on MC56F8366 as the micro-controller unit. using the CCD image sensor sampling to the track image information to extract the track line center, to calculate the positional deviation between the car with the black line, the use of PD on the rudder. The machine turned to the feedback control. We use PID control algorithm to adjust the speed of the drive motor, combined with specific algorithms to achieve closed-loop control of the movement speed of the model car in front of the track.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peed and stability of the model car, we use the C++ to develop a simulation platform, Bluetooth serial module, SD card module, keyboard, LCD modules, debugging tools. Through a series of debugging, the system design is feasible.Key words: K60,CCD_camera, binaryzation, PID control, C++ simulation, SD card目录第1章引言................................................................................... - 1 - 第2章系统总体设计................................................................ - 2 - 2.1 系统分析..................................................................................... - 2 - 2.2 车模整体布局............................................................................. - 3 - 2.3 本章小结....................................................................................... - 4 - 第3章系统机械设计及实现................................................... - 5 - 3.1 前轮定位的调整......................................................................... - 5 -3.1.1主销内倾..............................................................................- 6 -3.1.2 后倾角.................................................................................- 6 -3.1.3 内倾角.................................................................................- 7 - 3.2 舵机安装....................................................................................... - 8 -3.2.1 左右不对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10 - 3.3 编码器的安装............................................................................ - 10 - 3.4 摄像头安装.................................................................................- 11 -3.4.1 偏振镜的使用......................................................................- 12 -3.4.2 摄像头的标定......................................................................- 12 - 3.5 摄像头的选用.............................................................................- 13 - 3.6 红外接收装置.............................................................................- 14 -3.7 防止静电复位.............................................................................- 15 - 3.8 本章小结.......................................................................................- 15 - 第4章硬件电路系统设计及实现 ...................................... - 16 -4.1 硬件设计方案............................................................................- 16 - 4.2 电源稳压......................................................................................- 17 - 4.3 电机驱动......................................................................................- 18 - 4.4 图像处理部分............................................................................- 19 -4.4.1 摄像头升压电路.............................................................- 19 -4.4.2 视频分离电路.................................................................- 19 -4.4.3 硬件二值化.....................................................................- 19 - 4.5 灯塔电路......................................................................................- 21 - 4.6 本章小结......................................................................................- 21 -第5章系统软件设计.............................................................. - 22 -5.1 软件流程图...............................................................................- 22 - 5.2 算法新思路...............................................................................- 23 -5.2.1中心线提取.......................................................................- 23 -5.2.2 直角检测........................................................................... - 24 -5.2.3 单线检测......................................................................... - 24 - 5.3 舵机控制.....................................................................................- 25 - 5.4 速度控制.....................................................................................- 26 - 5.5 PID算法....................................................................................- 26 - 5.6 路径优化.....................................................................................- 31 -第6章系统联调...................................................................... - 33 - 6.1 开发工具.................................................................................... - 33 - 6.2 无线调试蓝牙模块及蓝牙上位机..........................................- 33 - 6.3 键盘加液晶调试......................................................................- 34 - 6.4 TF卡调试模块.........................................................................- 34 -6.4.1 TF卡.............................................................................- 34-6.4.2 SDCH卡 .........................................................................- 35 -6.4.3 软件实现.......................................................................- 36 - 6.5 C++上位机设计........................................................................- 36 - 6.6 电源放电模块...........................................................................- 38-6.6.1 镍镉电池记忆效应…………………………………….. - 39-6.6.2 放电及电池性能检测设备…………………………….. - 39- 6.7 本章小结....................................................................................- 40 - 第7章模型车技术参数........................................................ - 41 - 第8章总结............................................................................... - 42 - 参考文献...................................................................................... - 44 -第1章引言在半导体技术日渐发展的今天,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广泛,汽车智能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北理风行者车队技术报告
速度检测模块由 S12 的增强型捕捉计数模块、传感器和外围电路组成,通过 检测赛车的实时车速为赛车的车速控制提供控制量。
2.3 智能车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如果说系统硬件对于智能车来说是它的骨架和躯体,那么软件算法就是它的 思想。软件算法的优劣直接体现了智能车辆的“智能”高低。所以软件系统对于智 能车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赛车系统通过路径识别模块获取前方黑色引导线的信息, 同时通过速度检测模块实时获取赛车的速度。 利用连续路径识别算法求得赛车与黑 线位置的偏差,接着采用 P 方法对舵机进行控制,根据检测到的实时车速,结合模 糊控制策略对赛车速度进行恰当的控制调整,使赛车在符合比赛规则情况下沿赛道
50cm 316mm 172m 18/76
图 3.1 模型车的底盘结构
3.2 智能车运动学状态方程
在只考虑车辆的平面运动情况下,当转向时,车辆只做平面运动及平面旋转 运动,如图 3.2、3.3 所示。
Vf Vr
w
L
图 3.2 小车转向示意图
R
L
图 3.3 转向平面图
2 w
Vr
由角速度的定义可知
TR
以智能汽车为研究背景的科技创意性制作,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的工程实践活 动,其本质也是人类创造有用人工物的一种训练性实践,其过程属性是综合,而结 果属性很可能是创造。通过竞赛,参赛的同学们培养了对已学过的基础与专业理论 知识与实验的综合运用的能力;带着背景对象中的各种新问题,学习控制、模式识 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新知识,包括来自不同学科 背景大学生的相互学习,逐渐学会了在学科交叉、集成基础上的综合运用;若是以 实用为目的,还必须考虑考虑可靠性、寿命、外观工业设计、集成科学与非科学, 在具体约束条件下融合形成整体的综合运用。这样的训练是很有意义的。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技术报告
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学校:北京理工大学队伍名称:傲雄车队参赛队员:刘鑫杨磊韩立博带队教师:张幽彤冬雷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三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刘鑫杨磊韩立博带队教师签名:张幽彤日期:2008.8.20摘要本文介绍了北理傲雄车队队员们在准备第三届Freescale智能车大赛过程中的工作成果。
智能车的硬件平台采用带MC9S12DP512处理器的S12环境,软件平台为CodeWarrior IDE 4.6开发环境,车模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1:10 的仿真车模。
文中介绍了智能小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开发流程。
整个系统涉及车模机械结构调整、传感器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控制算法和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
为了提高智能赛车的行驶速度和可靠性,试验了多套方案,并进行升级,结合Labview 仿真平台进行了大量底层和上层测试,最终确定了现有的系统结构和各项控制参数。
关键字:智能车,激光管,PID控制第一章引言 11.1 赛事介绍 11.2 方案介绍 11.3 技术报告内容安排 2第二章技术方案概要说明3第三章机械设计43.1 PCB板的安装 43.2 前轮参数调整 53.3 舵机的升高方案 63.4 齿轮传动机构调整73.5 速度传感器的安装固定73.6. 后轮差速机构调整8第四章硬件电路设计94.1 S12单片机最小系统94.2 路线识别电路设计124.3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144.4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154.5 串行通讯接口电路154.6 速度检测模块164.7 现场调试模块17第五章软件设计195.1 主程序设计 195.2 总体控制流程图 195.3 工作原理205.4.1 PID控制205.4.2 PID参数的整定 215.5 小车控制策略225.6 软件开发环境22第六章模型车各项参数266.1 车模基本尺寸266.2 电路功耗及电容总容量266.3 传感器及伺服电机数量266.4 赛道信息检测精度、频率 26第七章结论277.1 本系统的所具有的特点277.2 本系统存在的问题277.3 本系统可行的改进措施28参考文献29附录A 模型车控制主程序代码I第一章引言1.1 赛事介绍受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委托,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负责主办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_摄像头组
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学校:电子科技大学摘要本文设计的智能车系统以MK60DN512ZVLQ10微控制器为核心控制单元,通过CMOS摄像头检测赛道信息,使用模拟比较器对图像进行硬件二值化,提取黑色引导线,用于赛道识别;通过编码器检测模型车的实时速度,使用PID控制算法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和转向舵机的角度,实现了对模型车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闭环控制。
关键字:MK60DN512ZVLQ10,CMOS,PID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will design a smart car system based on MK60DN512ZVLQ10as the micro-controller unit. We use a CMOS image sensor to obtain lane image information. Then convert the original image into the binary image by the analog comparator circuit in order to extract black guide line for track identification. An inferred sensor is used to measure the car`s moving speed. We use PID control method to adjust the rotate speed of driving electromotor and direction of steering electromotor, to achieve the closed-loop control for the speed and direction.Keywords: MK60DN512ZVLQ10,CMOS,PID目录摘要 (II)Abstract (III)目录............................................................................................................................ I V 引言.. (1)第一章系统总体设计 (2)1.1系统概述 (2)1.2整车布局 (3)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及实现 (4)2.1智能车机械参数调节 (4)2.1.1 前轮调整 (4)2.1.2其他部分调整 (6)2.2底盘高度的调整 (7)2.3编码器的安装 (7)2.4舵机转向结构的调整 (8)2.5摄像头的安装 (9)第三章硬件系统设计及实现 (11)3.1 MK60DN512ZVLL10主控模块 (12)3.2电源管理模块 (12)3.3 摄像头模块 (14)3.4电机驱动模块 (15)3.5测速模块 (16)3.6陀螺仪模块 (16)3.7灯塔检测模块 (16)3.8辅助调试模块 (17)第四章软件系统设计及实现 (19)4.1赛道中心线提取及优化处理 (19)4.1.1原始图像的特点 (19)4.1.2赛道边沿提取 (20)4.1.3推算中心 (21)4.1.4路径选择 (23)4.2 PID 控制算法介绍 (23)4.2.1位置式PID (24)4.2.2增量式PID (25)4.2.3 PID参数整定 (25)4.3转向舵机的PID控制算法 (25)4.4驱动电机的PID控制算法 (26)第五章系统开发及调试工具 (27)5.1开发工具 (27)5.2上位机图像调试 (27)5.3SD卡模块 (27)5.3.1SD卡介绍 (27)5.3.2 SPI总线介绍 (28)5.3.3软件实现 (28)第六章模型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30)结论 (31)参考文献 (I)附录A:电原理图 (II)附录B:程序源代码................................................................................................... I V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控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华东理工大学1队技术报告
第一章引言1.1 大赛情况介绍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沿袭了第一届的举办模式,由飞思卡尔半导体有限公司提供赞助,教育部自动化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总决赛将于2007年8月24-2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作为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五大竞赛之一,本届智能车大赛在规模和参赛队伍数量上比上届都有了大幅的提高。
本次大赛基本规则为使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提供的竞赛车模,采用飞思卡尔16位微控制器MC9S12DG128[1]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自主构思控制方案及系统架构设计,包括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控制算法及执行、动力电机驱动、转向舵机控制等,完成智能车的工程制作及调试,于指定日期与地点参加比赛。
同时要求车模改装完毕后,尺寸不能超过:250mm 宽和400mm长,高度无限制,赛道要求宽度不小于600mm,跑道表面为白色,中轴有连续黑线作为引导线,黑线宽25mm。
本技术报告所介绍的就是本队(华东理工大学1队)为参赛而准备的智能赛车方案。
文中,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本赛车系统的相关参数和性能,分别从软件设计、硬件结构、机械调整、控制策略等方面对赛车方案进行详细地阐述。
1.2 赛车设计方案综述通过我们对第一届智能车大赛结果以及资料的分析,发现虽然采用光电传感器构成“线型检测阵列”的方案[2]简单易行,但是作为赛车道路检测传感器,其检测精度低、前瞻距离短、耗电量大的缺点很明显。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在赛车图像采集模块中,采用摄像头方案与光电传感器方案相比,检测前瞻距离大、范围宽、检测道路参数多,优势明显。
因此此次设计中我们选择摄像头作为寻线传感器[3],充分利用摄像头的优点,实现赛道的路径识别和车体运行控制。
1.3 本文结构本技术报告正文部分共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章为引言,简单介绍比赛背景、本队采用设计方案综述以及本技术报告的结构。
第二章将介绍我队对赛车机械结构的安装和调整,使其结构更适应在赛道上的行驶。
北航计控实验--飞思卡尔小车实验报告
成绩《计算机测控系统》实验报告院(系)名称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自动化学生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董韶鹏2018年06月同组同学实验编号03组一、实验目的1.了解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具体实现方法。
2.学会使用IAR软件的基本功能,掌握K60单片机的开发和应用过程。
3.学会智能小车实验系统上各个模块的使用,掌握其工作原理。
二、实验内容1、了解各模块工作原理,通过在IAR环境编程,实现和演示各个模块的功能。
2、编写程序组合各个模块的功能,让小车能够沿着赛道自行行使。
三、实验原理小车的主板如下图所示:主板上包括Freescale MK60DN512ZVLQ10核心板,J-Link下载调试接口,编码器接口,电机驱动接口,舵机接口,CCD结构等主要功能模块接口,无线模块接口,蓝牙模块接口,OLED接口等主要功能模块和相应的辅助按键和电路。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主要使用的接口为编码器接口,CCD接口,舵机接口,电机驱动接口,OLED接口来控制小车运行,采用7.2V电池为系统供电。
我们采用512线mini 编码器来构成速度闭环控制,采用OV7725来进行赛道扫描,将得到的图像二值化,提取赛道信息,并以此控制舵机来进行转向。
四、实验步骤4.1车架及各模块安装4.1.1小车整体车架结构车模的整体结构如上图所示,包含地盘,电机等,为单电机驱动四轮车。
车模为但电机驱动,电机安装位置如下:4.1.2摄像头的固定和安装摄像头作为最重要的传感器,它的固定和安装对小车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摄像头的布局和安装取决于系统方案,反过来又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编写。
我们的车模为四轮车,所以摄像头架在车子的中间部分,介于电池和舵机之间,这样节省空间而且也不会让重心偏移太大,而摄像头的角度也很有讲究,角度低的时候能看到很远的赛道信息,但是图像较为模糊,不适合图像处理的编写,角度较高是,能看到的图像信息较少,但是分辨率明显更好,在程序的编写中,我们发现摄像头视野的宽广往往直接影响赛道信息提取的精准度。
北航神箭一队技术报告
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队伍名称:北航神箭一队参赛队员:陈妮亚范成家郑敏带队教师:陈博、何勇灵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邀请赛关于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目录第一章引言 (4)1.1 智能车制作情况概述 (4)1.2 技术报告内容框架安排 (4)第二章智能车机械改造设计 (5)2.1 光电支架和安装 (5)2.2 测速发电机安装 (5)2.3 舵机的安装 (6)2.4 车模参数调节 (6)第三章智能车控制电路设计 (7)3.1 激光扫描器检测基本原理 (7)3.2 硬件电路 (8)3.2.1 电路设计目的 (8)3.2.2 赛道引导线的基本检测原理 (9)3.2.3 激光驱动电路 (10)3.2.4 信号检测电路 (10)第四章智能车控制软件设计 (12)4.1 位置信息获取 (12)4.2 控制算法设计 (14)4.2.1 智能车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14)4.2.2 软件构成 (14)第五章智能车设计总结 (15)第一章引言1.1 智能车制作情况概述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一个涉及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使用竞赛秘书处统一指定的竞赛车模套件,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16位微控制器MC9S12DG128B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自主构思控制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完成了智能车的制作和调试。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的赛道,由白色泡沫材料及其中心的黑色引导线组成,对赛道信息捕获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智能车的速度及控制性能。
飞思卡尔智能车西北工业大学一队技术报告
飞思卡尔智能车-西北工业大学一队技术报告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学校:西北工业大学队伍名称:西北工业大学一队参赛队员:杨隽楠樊兆第二章系统总体方案宾梁化勇带队教师:曲仕茹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杨隽楠樊兆宾梁化勇带队教师签名:曲仕茹日期:26-8-1目录第一章引言 (5)1.1 制作完成状况 (5)1.2 报告的主要内容 (5)第二章系统总体方案 (7)2.1 图像检测部分 (7)2.2 数据处理部分 (8)2.3 行驶控制部分 (8)2.3.1 直流电动机控制 (9)2.3.2 舵机控制 (9)第三章系统硬件设计 (12)3.1 系统结构与功能框图 (12)3.2 模块设计 (12)3.2.1 LM1881模块电路原理及功能.133.2.2 二值化模块电路原理及功能.. 133.2.3 MC33886模块原理及功能 (14)3.3 稳压电路设计 (15)3.3.1 LM1117降压电路 (15)3.3.2 升压模块设计 (15)3.4 电路板设计与布线 (17)3.4.1 电源布线 (17)3.4.2 信号线布线 (18)第四章系统软件设计 (20)4.1 系统初始化 (21)4.2 视频图像信号采集算法 (22)4.3 控制算法设计 (22)4.3.1 黑线中心检测算法 (22)4.3.2 电机及舵机控制算法 (26)第五章模型车机械部分设计及主要参数说明 (28)5.1 车模安装 (28)5.2 CCD的安装 (28)5.3 电路板布局与安装 (28)5.4 模型车主要技术指标说明 (29)第六章系统调试部分 (30)6.1 图像采集模块调试 (30)6.2 舵机安装及调试 (30)6.3 驱动电机调试 (31)参考文献...................................................... X XXII 附录............................................................. X XXIV第一章引言1.1 制作完成状况我队按照组委会的要求以MC9S12DG128B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采集视频图像信号,并通过对采集获得的图像进行分析,获得路况信息,据此控制小车的舵机转角与直流电机转速,实现小车在白底跑道上沿黑色标线行驶的功能。
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技术报告
第十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摘要本文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背景,介绍了基于电磁导航的智能赛车控制系统软硬件结构和开发流程。
该系统以Freescale半导体公司32 位单片机MK60DV510ZVLQ100为核心控制器,使用IAR6.3程序编译器,采用LC选频电路作为赛道路径检测装置检测赛道导线激发的电磁波来引导小车行驶,通过增量式编码器检测模型车的实时速度,配合控制器运行PID控制等控制算法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和转向舵机的角度,实现了对模型车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闭环控制。
同时我们使用集成运放对LC选频信号进行了放大,通过单片机内置的AD采样模块获得当前传感器在赛道上的位置信息。
通过配合Visual Scope,Matlab等上位机软件最终确定了现有的系统结构和各项控制参数。
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方案可使智能车稳定可靠运行。
关键字:MK60DV510ZVLQ100,PID控制,MATLAB,智能车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目录第一章引言 (5)第二章系统方案设计 (6)2.1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6)2.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图 (6)电磁传感器模块 (7)控制器模块 (7)电源管理模块 (7)编码器测速模块 (7)舵机驱动模块 (8)起跑线检测模块 (8)人机交互模块 (8)测距模块 (8)第三章机械结构调整与优化 (8)3.1智能车前轮定位的调整 (8)主销后倾角 (9)3.1.2主销内倾角 (9)3.1.3 前轮外倾角 (10)3.1.4 前轮前束 (10)3.2 舵机的安装 (11)3.3编码器安装 (12)3.4车体重心调整 (12)3.5传感器的安装 (13)3.6测距模块的安装 (14)第四章硬件电路设计 (15)4.1单片机最小系统 (15)4.2电源管理模块 (16)4.3电磁传感器模块模块 (17)4.3.1 电磁传感器的原理 (17)4.3.2 信号的检波放大 (18)4.4编码器接口 (19)4.5舵机驱动模块 (20)4.6电机驱动模块 (20)4.7人机交互模块 (21)第五章控制算法设计说明 (22)5.1主要程序流程 (22)5.2赛道信息采集及处理 (23)5.2.1 传感器数据滤波及可靠性处理 (23)5.2.2 位置偏差的获取 (25)5.3 控制算法实现 (27)5.3.1 PID算法原理简介 (27)5.3.2基于位置式PID的方向控制 (31)5.3.3 基于增量式PID和棒棒控制的速度控制 (31)5.3.4 双车距离控制和坡道处理 (33)第六章系统开发与调试 (34)6.1开发环境 (34)6.2上位机显示 (35)6.3车模主要技术参数 (36)第七章存在的问题及总结 (37)7.1 制作成果 (37)7.2问题与思考 (37)7.3不足与改进 (37)参考文献 (38)附录A 部分程序代码 (39)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第一章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控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
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合肥工业大学一队技术报告
本队在小车制作过程中,先对比赛内容,要求与规则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按照要求制订了几种设计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敲定最后方案。
根据方案完成小车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底层硬件设计和总体软件设计),在完成了车模组装和改造后,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安装,并进行了控制算法的设计和软件实现,最后进行了整车的调试和优化。
第一章引言1.1 智能车制作概述本队在小车制作过程中,先对比赛内容,要求与规则进行了详细分析,然后按照要求制订了几种设计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敲定最后方案。
根据方案完成小车的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包括底层硬件设计和总体软件设计),在完成了车模组装和改造后,完成了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与安装,并进行了控制算法的设计和软件实现,最后进行了整车的调试和优化。
1.2 参考文献综述方案设计过程中参考了一些相关文献,如参考文献所列。
例如文献1与2 单片机嵌入式系统在线开发方法。
文献3与4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参考了其中PID控制策略。
文献5到8是介绍了微处理器MC9S12DG128芯片。
文献9到11介绍了CCD图像传感器的应用和一些数据处理方法,等等。
1.3 技术报告内容与结构本文的主要内容框架如下:第一章:引言。
大概介绍了智能车的制作过程,参考文献说明和内容框架。
第二章:设计方案概述。
介绍了各种方案,以及选择该方案的原因。
第三章:模型车机械调整。
介绍了小车机械结构的调整和传感器的安装步骤。
第四章:硬件电路设计。
这部分是小车的硬件实现,主要给出了小车的总体结构与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
第五章:控制算法实现。
本章详细介绍了各个方案采用的算法。
第六章:调试及模型车技术参数。
介绍了调试使用的工具与具体调试过程,最后给出了整车的技术参数。
第七章:总结。
对整个模型车制作过程的总结,指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和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第二章设计方案概述2.1 总体设计由于赛道整体布局未知,因此先保证小车在各种不同环境下能够稳定运行,再进行速度的提升。
飞思卡尔智能车红外传感器技术报告
按工程师的行为逻辑学习——“电子线路设计”工程实践项目技术报告学校:北京工业大学队伍名称:小绵羊队参赛队员:郭玮马智伟谢兆鹏指导教师:王卓峥日期:2014年7 月10 日目录引言 (1)第一章方案设计 (2)1.1 系统总体方案的选定 (2)1.2 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5)1.3 小节 (5)第二章机械结构设计与优化 (6)2.1 车体的改造 (6)2.2 舵机的固定 (6)2.3 轮胎的选择 (7)2.4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安装 (8)2.4.1 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8)2.4.2 红外传感器的布局 (8)2.5 编码器的安装 (9)2.6 重心的调整 (9)第三章硬件电路设计与制作 (10)3.1 核心板 (10)3.2 循迹模块 (10)3.3 电源与驱动单元 (12)3.4 PCB板的绘制 (14)第四章算法与软件设计 (17)4.1 舵机控制 (17)4.2 电机控制 (18)4.3 PID算法 (18)第五章安装、调试、测试过程 (20)5.1 车模的安装 (20)5.2 LCD12864屏幕 (21)5.3 PID参数的整定 (23)5.4 硬件参数调试 (24)第六章性能参数分析及结论 (25)6.1 智能车外形参数 (25)6.2 器件选择 (25)6.3 自我分析 (26)6.3.1 优势与特点 (26)6.3.2 不足与改进措施 (26)第七章项目总结 (27)参考文献 (28)致谢 (29)附录(电路图及有关设计文件) (30)附录1 总电原理图 (30)附录2 印刷电路板图 (31)附录3 元器件清单 (32)附录4 程序清单 (33)引言为了鼓励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利用工程师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校举办了此次智能车比赛,让我们自主制作智能车,从选择方案,购买配件,中期调试以及最后的成品均按照工程师的思维去考虑,真正的进行一次深入的体验。
本文主要介绍了本次智能循迹小车比赛本组的总体方案设计,模块化设计、制作过程以及软件驱动、系统联调的过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队智能车技术报告
基于组合路径检测和预报校正控制的智能车方案设计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队伍名称:航天参赛队员:侯靖波唐德佳秦瑞带队教师:马广富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有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目录第1章引言 (1)1.1 智能车方案设计概述 (1)1.2 路径参数及速度检测方法 (1)1.3 控制算法研究 (2)1.4 微处理器资源利用情况 (2)1.5 文献综述 (2)1.6 本文主要内容 (3)第2章智能车机械设计说明 (4)2.1 主板机械设计 (4)2.2 红外光电管阵列机械设计 (4)2.3 CCD图像传感器机械设计 (5)2.4 车速检测模块机械设计 (6)2.5 实验结果 (7)第3章智能车硬件系统设计 (8)3.1 组合式路径参数检测 (8)3.1.1 红外光电管阵列模块 (8)3.1.2 CCD图像传感器模块 (9)3.2 车速检测及显示模块 (10)3.2.1 车速检测模块 (10)3.2.2 车速显示模块 (11)3.3 电机驱动 (12)3.3.1 舵机驱动 (12)3.3.2 动力电机驱动 (12)3.4 电源模块 (13)3.5 实验结果 (13)第4章系统控制算法 (14)4.1 转向控制算法 (14)4.2 车速控制算法 (15)4.3 实验结果 (15)第5章系统调试 (16)5.1 红外光电管阵列调试 (16)5.2 测速部分调试 (16)5.3 车速显示部分调试 (16)5.4 驱动电机调试 (17)5.5 系统联调 (17)第6章调试工具及模型车技术参数 (18)6.1 调试工具 (18)6.2 模型车技术参数 (18)6.3 传感器种类及数量 (19)6.4 电机使用情况 (19)6.5 赛道检测精度及频率 (19)第7章结论 (20)参考文献 (I)附录1 (I)第1章引言1.1智能车方案设计概述针对智能车主动寻迹过程中对于速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本方案综合使用红外光电管阵列和CCD图像传感器来检测路径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技术报告学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队伍名称:北航神箭一队参赛队员:陈妮亚范成家郑敏带队教师:陈博、何勇灵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车邀请赛关于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带队教师签名:日期:目录第一章引言 (4)1.1 智能车制作情况概述 (4)1.2 技术报告内容框架安排 (4)第二章智能车机械改造设计 (5)2.1 光电支架和安装 (5)2.2 测速发电机安装 (5)2.3 舵机的安装 (6)2.4 车模参数调节 (6)第三章智能车控制电路设计 (7)3.1 激光扫描器检测基本原理 (7)3.2 硬件电路 (8)3.2.1 电路设计目的 (8)3.2.2 赛道引导线的基本检测原理 (9)3.2.3 激光驱动电路 (10)3.2.4 信号检测电路 (10)第四章智能车控制软件设计 (12)4.1 位置信息获取 (12)4.2 控制算法设计 (14)4.2.1 智能车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14)4.2.2 软件构成 (14)第五章智能车设计总结 (15)第一章引言1.1 智能车制作情况概述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一个涉及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使用竞赛秘书处统一指定的竞赛车模套件,采用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的16位微控制器MC9S12DG128B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自主构思控制方案进行系统设计,完成了智能车的制作和调试。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的赛道,由白色泡沫材料及其中心的黑色引导线组成,对赛道信息捕获的效果好坏,直接决定着智能车的速度及控制性能。
通常采用的路径检测方式,不外乎CCD与光电两种。
CCD方案具有先天的优势,不仅能得到前方赛道的丰富信息,而且可实现远距离的前瞻,对车模重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也很小;而光电方案受传感器数量、车模重量及稳定性所限,获得的赛道信息十分有限,前瞻距离也不足,使得使用光电管方案的队伍成绩普遍不如使用CCD 方案的队伍。
为得到大前瞻、连续性好的信息,我们在赛车中使用了激光扫描器,它利用快速摆动(或旋转)的镜面,反射能量高度集中的激光束,使激光束的出射角度随着反射镜的运动产生连续的变化,从而投射出一条扫描线。
虽然只有一个光电检测器和一个光源,但由于反射镜的高扫描频率,使得扫描器几乎可以同时得到一行的图像信息。
而控制算法中,速度控制采取分区间不同速度控制,舵机采取简单的PD控制1.2 技术报告内容安排说明此技术文档的正文部分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机械改造设计(第二章),控制电路设计(第三章)和控制软件设计(第四章)。
机械改造设计部分主要叙述我们在大赛允许范围内对智能车机械部分的改造;控制电路设计部分主要叙述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电路,其中包括了智能车的主要技术参数说明;控制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叙述光电传感器的信号采集处理,以及智能车自主寻线的控制算法,其中包括了开发工具的介绍和调试过程。
第二章智能车机械改造设计根据比赛规则,我们对模型车进行了机械设计和改造,主要包括CCD支架和测速电机支架的设计、舵机的安装,以及车模底盘参数的调节。
图2.1 赛车整体图2.1 光电支架和安装光电支架的作用是合理的安装和固定好激光传感器的位置,为了保证获得稳定的赛道信息,支架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要求质量较轻。
安装的高度和角度在调试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做出调整。
本文中光电支架及其安装如图2.1。
支架的两个长杆采用碳素纤维材料,质量轻,强度高。
2.2 测速发电机安装我们采用测速发电机实现对驱动电机转速的检测,可以实时地获得准确的运行速度,同时,也需要考虑测速发电机的安装和固定,保证小车机械上的可靠和灵活。
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将测速电机上小齿轮与差速齿轮啮合,并且改变传动比,让测速电机和驱动电机等速。
测速发电机安装如图2.2。
图2.2 测速发电机支架2.3 舵机的安装舵机响应时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车的灵活性,从而决定着小车在一定赛道条件下的极限速度。
为了加快车轮转向响应速度,我们设计并安装了舵机转向机构。
在并非改变舵机本身结构的条件下,改变了舵机的安装位置,舵机安装高度的最佳值通过试验获得。
舵机支架如图2.3。
图2.3 舵机支架2.4 车模参数调节根据汽车理论对底盘参数进行了调节,具体包括车模前后轴的高度、差速齿轮的松紧和主销的角度等。
第三章智能车控制电路设计3.1激光扫描器检测基本原理将激光扫描器应用于路径检测,需要做许多额外工作。
激光扫描器的基本原理与基于红外路径探测的原理类似,但存在如下不同点:1、激光扫描器通常使用波长为650nm的激光管作为光源,能量高度集中,远距离时光束发散角仍然很小,检测距离远且分辨率高,而红外光电检测方案,其光源发射角大,检测距离有限且分辨率低。
2、激光扫描器增加一个可控的振镜或旋转棱镜,实现动态扫描检测,可以获得一维图像信息,利用多个(通常3个就足够了)一维激光扫描器,可以获得与CCD方案近似的图像信息,而一对红外光电传感器仅能获得一个“像素”信息,要想获得足够的赛道信息,必需足够多的光电传感器,受规则所限,同时还要考虑到车模重量及稳定性,相对于CCD方案,光电方案获得的信息十分有限。
我们应用的扫描器重量不足8g,大小与一块普通橡皮擦相当,经过适当的改造和增加附属电路,成功地应用于智能车路径检测。
光学部分:图1 激光扫描器光路原理图如图1所示,激光扫描器光学部分含如下装置:激光二极管、准直透镜、平面镜、凹面镜、滤光片、光敏二极管、振镜。
振镜由三部分组成:反射镜、固定于反射镜背面的永磁铁和用于固定反射镜的支架,支架可在一定角度内自由旋转。
由激光管发出的光经准直透镜聚焦后,成为平行光进入平面镜,经平面镜反射后穿过凹面镜中央的小孔,抵达振镜,由于振镜的周期运动改变其角度,故光束由振镜的出射角亦作周期变化,形成扫描线。
与此同时,出射光在赛道上的漫反射光线通过振镜镜面,进入凹面镜的聚焦范围,经凹面镜聚焦后的光线,通过中心波长为650nm的滤光片滤除干扰光后,由光敏二极管转换成与光强相对应的光电流,再由后续硬件电路处理。
电路原理:图2 激光扫描器电路框图如图2所示,激光扫描器包括以下电路:控制电路:用于控制和和监视各个模块电路工作,若发生故障,则立即关闭激光管的输出,以避免高能量的激光点光源对人眼造成伤害。
激光管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激光管发出激光束。
由于激光管的输出功率受温度影响较大,故通常在激光管内部设有一个光敏二极管,以监测激光功率。
驱动电路使用此光敏二极管的输出信号构成功率闭环控制电路,从而稳定激光管的输出功率。
振镜驱动电路:振镜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电磁线圈产生大小、方向可控的磁力,作用在反射镜背面的永磁铁上,从而控制振镜的往复运行,形成扫描线。
同时,振镜驱动电路还输出一个用于指示扫描起始的同步信号,用于后续信息处理。
电流—电压转换电路(I/V转换电路):光敏二极管所产生的是随光强变化的电流,为便于后续电路处理,设置电流—电压转换电路,将光强转换为电压信号。
二值化:由光强转换得到的电压信号,经过动态阈值比较器,转换成0或1的二值化数字信号,分别指示了条码中的黑线与白区,最后由外部条码解码系统得到条码信息。
3.2 硬件电路3.2.1 电路设计目的激光条码扫描器输出的信号并不能直接用于赛道路径检测,主要原因如下:1、为了准确检测到宽度为mil级的条码,激光扫描器的光源光斑直径非常小,其二值化输出信号对被测物十分敏感,以至于赛道上的黑斑、破损、缝隙等均可能导致错误输出,给后续的处理带来了困难,也大大降低了可靠性。
2、出于安全考虑,小型激光条码扫描器都使用小功率的半导体激光管,功率通常不会超过5mW,检测距离有限,并且使用时要求光束尽可能与条码面垂直,以获得足够的反射光。
为了使小车获得足够的前瞻,我们希望其检测距离能达到70cm左右(自车头开始计),并且为了稳定重心,希望扫描器的安装位置尽可能低,这势必增大扫描线与赛道垂直面间的夹角,扫描器的反射光将大幅减少,使扫描器的检测距离与要求相差甚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仅利用扫描器的光学系统和振镜驱动电路,自行设计其它附属电路,主要设计如下:1、直接从扫描器中的I/V转换电路引出光强信号,结合其扫描同步信号,利用自行设计的电路完成赛道检测的硬件电路部分。
2、将原扫描器上的小功率激光二极管更换成相同波长、同种封装的大功率激光二极管。
我们使用的是50mW的激光二极管,但原先的驱动电路不能与之匹配,故自行设计了激光驱动电路,并稍稍调整激光二极管的安装位置,有意使其偏离准直透镜的焦点位置,从而使扫描线适当加粗,降低扫描器对干扰目标的敏感度。
3.2.2 赛道引导线的基本检测原理:图3 激光扫描器信号图如图3所示,示波器的CH1接扫描同步信号,同步信号一个周期代表着两个扫描周期:高电平部分为从左到右扫描,低电平部分反之。
通道CH2为I/V电路输出的光强信号波形,由实验可知,此波形中凹槽的宽度、位置与赛道中央黑色引导线的宽度、位置相对应,改变扫描线与引导线的相对位置,凹槽的位置也相应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同步信号的高低电平变化,凹槽的位置呈水平镜像翻转。
通过分析信号波形,我们可以发现引导线信号(即波形中的凹槽部分)的两个特点:1、电压变化率(du/dt)最大,分别出现在引导线的两侧;2、引导线信号的宽度与实际宽度呈对应关系。
由此,可以利用微分放大电路获得两个大幅度、方向相反的du./dt信号(如CH3所示),再利用两个比较器将两个信号检出(CH4),最后由DG128的输入捕捉模块测量出脉冲的宽度与位置。
3.2.3 激光驱动电路:大功率半导体激光二极管通常不带有光敏检测管(PD),因此,我们没有使用功率闭环电路,而是采取了一个可调恒流源控制电路,使激光二极管的输出功率能在合适的范围内调节。
如图4,电路的核心部分是由LM317L(三端可调稳压器)构成的恒流源电路,其最小输出电流:1.25V / (R22 + R10) ≈ 57mA;最大输出电流:1.25V /(R22)≈ 104mA恒流电路为激光二极管提供了稳定的驱动电流,保证激光二极管的输出功率符合要求。
此外,为了在待机状态下减少功耗,电路中设计了关闭激光管的功能(由Q2、R21、U3F构成)。
图4 激光驱动电路3.2.4 信号检测电路:考虑到激光扫描器内的光敏二极管输出信号十分微弱,而我们自行设计的电路与扫描器有一定距离,如果直接将光敏二极管引入到我们的测量电路,会产生较大的干扰,因此,我们从扫描器内的I/V电路的输出引出光强信号,I/V输出电路的阻抗较低,可以有效防止信号被干扰,如果读者无法找到这个信号,可以在离光敏二极管尽可能近的位置,使用微型封装的单运放电路实现一个I/V电路,参考电路如下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