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事迹2013.12.20修改

合集下载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生平简介(一)【概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

大儿子名“轼”。

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

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

(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

观苏轼生平,于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

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

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

(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

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

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
02.
苏轼的文学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词、散文等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和传 承。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对宋代及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
4
历史地位和影响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和影响。他是宋代文坛的领袖 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 之一。他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 宝库中的珍品,被广泛传颂和传 承。他的思想和哲学体系则对中
7
7
总结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 位杰出的文学家、政 治家、思想家和哲学 家,他的生平事迹、 思想和文学作品都是 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他的文学作品数量 丰富,题材广泛, 语言优美,气势磅 礴,意境深远,情 感真挚,是中国文 学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的思想和哲学体系 则融合了儒、释、道 三家的精髓,主张独 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反对因循守旧和墨守 成规,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成就也非常 显著,他的书法被誉 为"苏派",以行书和 草书最为出色,画作 则以山水画和人物画 为主,构图巧妙,意
境深远
总之,苏轼是中国 历史上一位不可多 得的文化巨匠,他 的生平事迹、思想 和文学作品都是中 国文化宝库中的珍

-
-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
此外,苏轼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他的 书法作品被誉为"人物画为主,
笔墨淋漓,意境深远
3
3
文学成就
01.
苏轼的文学作品数量丰富,题材广泛。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豁达潇洒、富有哲理的特 点著称。他的词作则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而闻名。他的散文作品则以语言 优美、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而备受推崇
1
1
生平事迹
COMMENDATION CONGRESS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3篇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眉县。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学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1057年,苏轼参加了进士试,并且考中了。

他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开启了他的官场生涯。

1058年,苏轼开始担任南阳守御参谋。

他在此期间开始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结交了很多文化人士。

1071年,苏轼开始写作《江城子》。

这首词让他名声大噪,并且很快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078年,苏轼被任命为太原府推官。

他在此期间经常有非议之言,因此受到了一些官员的排挤和贬低。

1080年,苏轼因为为友人讲课而被归为“新学派”。

当时,新学派是被大部分官员所厌恶的学派之一,因此苏轼也受到了一些打压。

1086年,苏轼因为罢免太原府推官的冤枉而入狱。

在狱中,他开始写作《赤壁赋》。

1094年,苏轼被流放到黄州任职。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不少经典之作,例如《黄州寒食诗》、《南乡子》、《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1100年,苏轼被贬到了婺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歌和文章,同时也开始了自己的书法创作。

1101年,苏轼因为一件事而被贬到了岭南。

他在此期间写作了《定风波》、《前赤壁赋》等诗文。

1106年,苏轼因为一件事再次被贬到了嘉兴。

在此期间,他写作了许多诗歌和文章,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等。

1109年,苏轼徙居杭州。

他在此期间经常写作诗文和书法,并且也结交了不少文化人才。

1112年,苏轼逝世于杭州。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认识苏轼,就需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苏轼的父亲苏洵是北宋朝的一个有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他的祖父苏味道和伯父苏辙都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文化学者。

早年生活:苏轼出生于1042年,他的母亲去世的很早,由姑姑抚养长大。

与此同时,他也接受了父亲的良好教育,阅读了许多文献,并且开始研究文学、书法和画画等艺术。

官场生涯:1057年,苏轼考中了进士,并且被官府任命为扬州刑狱参军。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

苏轼的生平事迹介绍苏轼,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苏轼的主要成就1.文学成就词作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这个任务有待于苏轼来完成。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还提出了词须“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答张文潜县丞书》),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因而他不满意秦观“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篱,浙江婺州永康县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哲学家。

他被认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之一。

少年才子苏轼的父亲叫苏洵,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苏轼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从四岁开始,他就学过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著作,六岁时他开始学习诗歌、文章以及各种古代书法,他的文学才华和书法造诣在同龄人中独树一帜。

十三岁时,他已经能够写出优秀的诗篇和文章,并被当地的文学界称为“少年才子”。

科举出身苏轼17岁时,他便通过了进士科的考试,成为了官方文武之一。

在他编写了“草木”、“玉石”和“蔬果”三篇文章,并在考试中得到了高分后,他便官至了监察御史。

这是从科举到进入官场最重要的一步,而苏轼的才华和能力,毫无疑问地让他脱颖而出。

升官途径苏轼步步高升,曾任官历阳、成州、汝州等地的资源官一职。

后又进入教育部门,先后任职于武夷山教育局、江陵教育局,成功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还曾出任诏令史部职务,对政治文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天才苏轼文学造诣精深,对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广泛的文学类型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领悟。

他曾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东篱乐府》。

这首词不仅音乐优美,词义深奥,更是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

书法巨匠苏轼是古代中国书法界的巨匠之一,他的书法风格极为优美、自然、流畅。

他的书法理念是“法度毕备,笔意自成”,他认为,书法的魅力不在于技巧的掌握,而在于心灵的陶冶。

他的作品《黄庭经》、《张翰林帖》、《黄庭内景碑》等,均为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政治家苏轼对政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认为,政治能够对整个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

他积极参与朝政,提出一系列建议,促进了当时政治文化界的发展。

他认为,官员应该以民为本,注重社会和谐,推广民族文化,这些想法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及其生平事迹

苏轼及其生平事迹

苏轼及其生平事迹风流倜傥,玉树临风的苏大才子可以堪称是诗词界的顶尖人物。

他笔端之下的诗词佳作是众人可望不可即的,众所周知,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顺风,可以说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他都一一品尝了。

苏轼出生于宋朝,在这个动荡不安地朝代他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朝廷充满希望,努力考取功名为的就是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政治抱负,将自己的文韬武略都用在报效国家方面,可这些愿望都被现实狠狠地蹂蹒,朝廷的腐败哪是靠一己之力的,经过十三年的努力,他还是接受了现实,辞官隐去。

钱穆父和苏轼的交情还得从元祐初年说起。

当时苏轼刚被启用,在朝廷任起居舍人,负责记录皇帝发出的命令。

钱穆父此时也在朝廷做中书舍人,负责下诏皇帝发布的一些命令。

苏轼和王安石互看不顺眼是因为苏轼的父亲苏洵。

苏洵的文采不亚于苏轼,但是世事难料,虽然苏洵满腹文章,科举竟从未中过,苏洵一气之下将所有的作品都烧毁了,直到苏轼名气大噪时才重出江湖。

欧阳修听闻苏洵复出,便第一个前去拜访,在欧阳修的带领下,很多人都相继去拜访。

而这很多人中却不包括王安石。

苏东坡当时的名气大,常有名士前来坟前祭拜。

金朝末年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及其儿子元叔仪都非常崇拜三苏的人品及文章。

元好问曾经多次到苏坟祭拜,甚至因此还结识了民间诗人秦简夫。

秦简夫出于对苏东坡的崇拜,专门居住在苏坟旁边。

后来,元好问升任吏部主事,入京做官,秦简夫曾投奔元好问于汴京,切磋诗艺。

元好问留秦简夫小住,并游览了京城。

当秦简夫告别元好问欲返苏坟时,元好问恋恋不舍,写诗相送,题为《送诗人秦简夫归苏坟别业》。

诗里写道:“三月不见君,渴心欲生尘。

论文一樽酒,雅道谁当陈”“石田茅屋连苏坟,两儿力耕足养亲。

君诗或者昌晚节,不应道路长逡巡”。

诗句表达了真挚的感情,鼓励秦简夫继续努力,定能有所成就。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

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

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的历史评价说到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传统的婉约词之外另开一派豪放之词,将以往的只专注于表达男女之间情爱的词扩充到了表达自身境遇、家国抱负的新的高度上。

可以说是真正的改变了一直以来诗在词上的观念,认为诗词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其本质是一样的,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熏陶。

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一的状元。

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

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位巨擘。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事迹纷繁复杂,以下将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

苏轼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家境贫寒。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父亲的教诲。

父亲曾是眉州县尉,他对苏轼教育非常重视,使得苏轼在古文、诗词等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

苏轼进入范阳书院学习,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欧阳修等。

这段时期对于苏轼的人格培养和文学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范阳书院是当时朝廷举办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也为苏轼日后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苏轼自幼想要做官,但刚开始的几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他曾两次落榜,但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

最终,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于1075年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及第进士。

这是苏轼生平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苏轼进入官场后,他在文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秀。

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经常参与文学论坛的讨论,与其他一些文人诗人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苏轼还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担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如考功员外郎、审官东院李员外郎等。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却多次遭受挫折和迫害。

他曾因批评当时的名臣而被贬官。

在贬官期间,苏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文章等作品依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他的政治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东坡临江仙》,这是他在贬官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家园、对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曲婉动,感人至深,成为了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还以他的书法和画家技艺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力求刚柔相济,造型得体,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苏轼的历史故事

苏轼的历史故事

苏轼的历史故事十一世纪的北宋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就是苏轼。

苏轼以其才华横溢、胆识过人的形象,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在他丰富的一生中,有许多与历史相关的故事,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其中几个。

第一个故事是苏轼与韩琦的争执。

苏轼在仕途上遭遇了一些挫折,被贬谪到远离京城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相反,苏轼投身于文学创作,使得他在文坛上声名鹊起。

而在政治层面,苏轼与当时宰相韩琦存在不少的分歧。

当时的韩琦主张儒家的稳健政策,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而苏轼则主张以民生为重,对于平民百姓的处境更加关心。

双方在政策上存在分歧,争执不断。

苏轼认为韩琦的政策过于偏重经济,对于民生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管苏轼的观点获得了一些人的支持,但在政治斗争中,他还是败给了韩琦。

然而,这段历史争执让苏轼更加坚定了他自己的立场,并使他在后来政治活动的道路上更加果断。

第二个故事是苏轼与王安石的政治争论。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变法家,他主张通过改革来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许多问题。

在当时,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而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正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然而,苏轼却对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持有相反的观点。

苏轼认为,王安石的改革过于急进,不顾及到民众的生活状况,导致了社会的混乱。

他担心这些改革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于是苏轼公开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王安石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最终,王安石的改革措施被推行了一段时间,但由于遇到了许多问题,这些改革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苏轼曾预测到了这一点,对于改革的失败感到了深深的遗憾。

第三个故事是苏轼的贬谪。

苏轼在仕途上一直有着坎坷的经历。

他曾因为一篇文章中的政治观点而惹恼了当时的权贵,最终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在那里,苏轼仍然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并且发表了一些具有深刻思想的作品。

此外,在贬谪期间,苏轼还与当地百姓进行交流,关心他们的疾苦,提出了一些改善民生的建议。

苏轼的历史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丰富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苏轼的生平苏轼生平大全

苏轼的生平苏轼生平大全

苏轼的生平苏轼生平大全苏轼生平大全下面是WTT整理的苏轼生平大全,供大家参考![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三寸有余.苏轼为人宽大如海。

苏轼是苏洵的次子,嘉祐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并非完全不同意,还是有部分认可的,前期反对,后期深入民间,了解到新法的好处,转而赞成新法的好的方面。

),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二品),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年 1066年)、弟弟苏辙(1039年 1112年)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

苏轼的生平经历介绍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苏轼的生平经历,欢迎大家阅读!个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词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

苏轼生平事迹苏轼生平事迹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

那么事迹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生平事迹,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生平事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著名诗人苏轼生平简介

著名诗人苏轼生平简介

著名诗人苏轼生平简介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杰出的诗人,那么苏轼生平如何?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生平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

苏轼为人豁达率真,喜欢广结好友,喜欢美食与品茗,也喜欢出游山水之间。

二十一岁时与弟弟苏辙随父入京赶考,二人均及第,深得欧阳修的赞赏,在京城名噪一时。

苏轼起初仕途还算平顺,但苏洵病逝,兄弟二人回乡守孝,归来之时,王安石开始变法,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此仕途开始不顺,屡次遭贬谪,流放多地。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有非常高的成就,属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合称“苏黄”。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工于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作品传于世,可以说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过世,享年六十五岁,其子苏过尊其遗愿,将他安葬于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

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将苏轼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洵苏轼苏辙关系苏洵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在当时也是相当有名的人物,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

父子三人在都是全才,不仅在文学上的贡献突出,在政治、、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下面依次来看一下父子三人的主要介绍。

苏洵,他是属于大器晚成的大人物,到五十岁左右他的作品才被许多人所熟知,年轻的时候不喜欢读书,喜欢游览祖国的山水。

快到三十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但考试都落榜了,到了三十七岁考试还是落榜,于是他决心不再进行科举考试。

苏洵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继续去参加那些不合理的科举考试,而是自己自学成才,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理论。

等到他四十八岁那年,得到欧阳修的极力推荐他的文章才慢慢有了名气。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生平事迹丰富多彩,充满传奇色彩。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苏轼的故事吧。

苏轼原名苏东坡,他出生于北宋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市)。

自小聪慧过人,非常喜欢读书写字。

在他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就给他起了个乳名叫“子瞻”,意为“聪慧的眼睛”。

苏洵是个知名的学者,他对苏轼的教育非常重视,并亲自指导他的学习。

在苏洵的影响下,苏轼很早就展示了出色的才华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轼在诗文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尤其是他的《著书郎集》和《东坡笔记》更是堪称经典之作。

而他的文言文作品也是赞誉不断,如《六如居士文集》等。

苏轼在政治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

他曾担任过许多重要的官职,如翰林学士、太中大夫等。

他在官场上积极推行改革,提倡勤政爱民的理念。

他尊重人才,竭尽全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因而深受人民的爱戴。

然而,苏轼的政治才华和他勇于直言的个性也给他带来了麻烦。

他因为对奸臣贾似道的批评而被贬抑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时,他虽然受到了监视和约束,但并没有放弃他的信念。

他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的学术研究,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他还与当地的百姓交流,了解他们的困境,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苏轼的善良和勇气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信任,百姓们给他取了一个别名叫“黄州老人”。

除了政治、文学领域的成就之外,苏轼在书法和绘画方面也非常出色。

他的书法以豪放洒脱、自然流畅而著称,他还创立了“狂草”书法风格,对后来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苏轼的作品同样精彩纷呈,他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他的山水画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精巧的构图,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和艺术的魅力。

不仅在艺术方面,苏轼在生活中也体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他喜欢饮酒作乐,崇尚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也喜欢与朋友交流,经常与一些文化名流组织文学讨论会。

【名人故事】苏轼的故事

【名人故事】苏轼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既有诗词歌赋的卓越成就,又有政治家的智慧和胆识。

本文将通过讲述苏轼的故事,展现他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学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文学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自幼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在家乡眉山的金山寺出家为僧,法名觉远,但因不满寺庙的生活,不久便还俗。

这段经历使他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后来的诗词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苏轼成年后,开始在各地游历,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与他们切磋学问,共同探讨文学艺术。

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被推荐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斗争,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屡次失利。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苏轼结识了当时的皇后曹氏。

曹氏对苏轼的才华赞不绝口,她邀请苏轼到皇宫为她作画。

苏轼接受了邀请,用他的笔触描绘出了曹氏美丽动人的形象。

这次画作让皇帝赵构大为惊艳,他决定破例提拔苏轼为翰林学士。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在朝廷的政治生涯。

在政治生涯中,苏轼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道德品质。

他曾多次上书皇帝,直言进谏,揭露朝廷中的腐败现象。

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皇帝和朝臣们的尊敬。

然而,这也使他成为了权臣王安石的眼中钉。

王安石推行新政改革,对旧有的官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苏轼因为反对新政改革,被贬到了远离京城的地方。

尽管身陷囹圄,苏轼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坚持写作。

他的诗词歌赋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已经被贬到了黄州。

这首词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也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生平事迹一、陈夫人教子(四川眉山1036年~1056年)苏轼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

范滂查办贪官污吏,铁面无私,结果遭到奸臣陷害,被判处极刑。

临刑前对母亲说:“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增加悲伤。

”他母亲声明大义,对他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苏轼站起身来,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要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的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为什么苏轼一辈子嫉恶如仇、光明磊落、爱恨分明、百折不回?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仰慕苏轼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人格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重要了!二、威震京师(河南开封(1056年~1057年)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是苏轼在省考的文章,主考官欧阳修读到这份答卷,这篇文章见解独到深刻,文字质朴自然,笔力稳健通达,隐隐传递出一股大家的风采。

欧阳修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本来决定将它列为第一名,可是转念又一想,这篇文章写得如此之好,作者会不会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呢?可是如果将曾巩列为第一名,自己的行为不是循私舞弊吗?为了维护考试的公正,欧阳修决定忍痛割爱,将这篇文章列为第二名,后才发现苏轼本应得第一名。

三、喜雨亭(陕西凤翔1061年~1064年)苏轼二十六岁时,他受朝廷诏命,到凤翔做“签判”,即文书类小官。

他精力充沛,才干独卓,性喜创造。

府衙后面有一块荒废多年的空地,他规划,掘沟引水,垒墙修圃,不久,便造成了一个小花园。

园中心土丘上又修了一座可观赏园景色的亭子。

这时因为当地旱性严重,禾苗枯焦,苏轼被派了一项紧急差事:赴太白山求雨。

当时人们救灾只靠求神。

过了些日子,阴云密布,雷声轰轰,下了一场透雨。

百姓欢呼踊跃,恰在这时节,苏轼主持修建的园亭完工。

他喜好交游,请了上司和同僚朋友到亭里宴饮祝贺。

苏轼借势随缘,给自己的小亭取了个嘉名“喜雨亭”。

四、苏轼治西湖(杭州1071-1074年任杭州通判,1089年~1091年任杭州知州。

)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以太常博士,直史馆通判杭州到任,苏轼和朋友们酒兴之余,就吟诗作赋,他写下了流传后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后来在公元1090年4月,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治湖工程正式开工。

经过半年的苦干,费工20万,终于清除了全部的水草和淤泥,一条(多了您同意吗几字)长880丈的南北大堤屹立湖上。

长堤两岸,遍植芙蓉、杨柳,并修建了9座亭阁。

彩虹卧波,三潭映月,柳浪闻莺。

沉睡的西湖一觉醒来,发觉身边多了一条春朝涌动的长堤,自己也显得更年青,更漂亮了。

为了纪念苏轼,杭州人民把这条长堤命名“苏公堤”。

(符号『』)现杭州人说:“没有苏东坡就没有现在的西湖。

”五、江城子·记梦(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1074年~1076年)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此形成,词史上的豪放词派,也就此诞生。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人,年轻貌美,知书达礼,16岁嫁给苏轼。

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事。

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议告知于苏轼。

王弗与苏轼生活了十一年之后病逝。

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又过了十年,苏轼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记梦》:《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魂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六、徐州抗洪筑黄楼(江苏徐州1076年~1079年)熙宁七年(1074-1079),苏轼第一次做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他面对旱灾、蝗灾、洪灾、以及由此造成的民不聊生,社会混乱,农田荒芜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成熟的政治风范。

1077年,徐州洪水决堤,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

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

” 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

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最终保全了城。

事后发诏书表彰他(此句重复),徐州人为纪念这次抗洪事迹,修了一座大楼,以黄土刷墙,命之为“黄楼”。

七、苏轼因秋菊“负荆请罪”(湖北黄州1080年~1084年)去年我在王丞相府中,见他《咏菊》诗中写道:“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小弟只道老太师写错了,特地续二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菊花果然落瓣!老丞相贬我至黄州,原来是让我看看菊花!轼被贬黄州后才知,是王丞相公报私仇。

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

苏东坡叹道:“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

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错道歉。

八、登州五日(山东蓬莱、登州1085年~1089年)苏轼初到登州,“入境问农,首见父老”(《登州谢上表》),深入地了解民情地情,回朝后一连向皇帝提出两项治理登州的建议。

一是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建议加强海防,反对当时轻易抽调兵力差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作法(《登州召还议水军状》)。

二是鉴于登州及邻地登州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的特殊情况,实行一律的榷盐政策,不独加重了百姓的贫苦,对国家财政收入亦有害无益,因此提议“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乞罢登莱榷盐状》)。

这两项建议,无疑是积极的、利国利民的切实之议。

五日后苏轼升迁还朝,登州父老依依不舍到城门相送。

九、颍州西湖(安徽省阜阳市1091年~1092年)苏轼在颍州上任不久,他以龙图阁学士的显赫身份,直接干预朝廷斥巨资开八丈沟的大动作。

其时,开封一带常有水患,于是开沟挖渠,注入惠民河,有水患转移给陈州。

陈州闹水灾了,有水利官员就建议开八丈沟,将陈州的水引入颍水,复由颍水排入淮河。

苏轼直觉不妙,派行家实地勘察,从颍州查到陈州,行千余里,“仔细打量,颍水一带的地面高于陈州,如果开挖八丈沟,遇大水必倒灌,洪水滔滔回泻,淹没陈州不说,还会威胁京城开封。

苏轼上《奏论八丈沟不可开状》,论点明确,论据充分。

尚书省收回了成命。

一项明似惠民实为祸端、牵动千里的大工程,终止在严格意义上的实干家苏东坡的手中,受到了颍州人民的称赞。

十、三贤祠(江苏扬州1092年~1093年)轼辞别颖州,来扬州的路上就开始搞调查,访问农户了。

他看到沿途庄稼长势很好,心里不觉高兴。

到扬州后,请求朝廷暂时停止催欠,奋笔疾书,写下了《记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

“使久困之民,稍知一饱之乐。

”上报京城,数日无果。

消息在扬州传开后,老百姓奔走相告,喜形于色。

苏轼也很激动,有诗为证:民营吏无德,岁美天有道,诏书免积欠,父老颜色好。

在扬州人的心目中,苏轼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官僚,而是一位贴近民心的文化知识分子。

在清代,扬州人立三贤祠,以记念历史上对扬州最具影响力的三位人物,苏轼便在其中。

十一、《雪浪石诗》 (河北定州1093年~1094年)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贬知定州。

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副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入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名“雪浪石”。

苏东坡得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后多个逗号)放入盆中,且于文庙后置斋,名“雪浪斋”。

时至如今,雪浪石已成为海内外藏石家收藏的一类名石。

十二、被命南迁(英州1094年4月~7月)苏轼于元皊八年(1093)9月出知定州。

在苏轼知定州期间,朝廷政局进一步发生变化。

御史赵挺之等又搬出苏轼所撰的贬斥吕惠卿的敕文,弹劾他“诽谤先帝”。

于是,哲宗于绍圣元年4月把苏轼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

苏轼在《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中感叹道:人事千头及万头,得时何喜失时忧。

只知紫绶三公贵,不觉黄粱一梦游。

适见恩纶临定武,忽遭分职赴英州。

南行若到江干侧,休宿浔阳旧酒楼。

哲宗不久前还曾派人到定州“赐日历”,“赐衣袄”给他;而现在却突然受到“落两职,降一官”(“分职”)的惩处而被远谪英州。

浔阳楼在江西九江,是白居易贬官的地方。

苏轼怕触景伤情,因此说“休宿浔阳旧酒楼”。

苏轼头年赴定州任时,风沙很大,未曾看清太行山。

这次贬官赴岭南途中,天气晴朗,西望太行,草木可数。

他不禁想起,韩愈从贬所北还,经过衡山,天气由阴转晴;这次自己途经太行东麓,天气也很晴朗,是否意味着“吾南迁其速返乎”?十三、六如亭(惠州西湖1094年~1096年)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七月五日,苏东坡的侍妾王朝云不幸因染瘟疫而卒于嘉佑寺。

王朝云是钱塘人,相传为歌女,12岁被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收为待女,18岁纳为待妾,东坡为她起字“子霞”。

苏轼最困顿时,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王朝云却一直陪伴其左右。

朝云亡故时年仅三十四岁,东坡尊照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1096年)八月三日,将她葬于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栖禅寺旁的松林之中。

王朝云生前学佛,临终时诵《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偈词。

安葬后不久,栖禅寺的僧人为了悼念这位虔诚的信徒,化募善款,在墓上建一小亭,亭上对联上联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下联为:如梦如幻如露如电如泡如影。

”故名曰“六如亭”。

十四、《雨夜宿净行院》海南儋州(1097年4月~1100年7月)贬儋时,苏轼已年届62岁,他认为此去再无生还希望,便把全家安置在惠州,只带子苏过一起渡海。

《雨夜宿净行院》一诗是他离儋州时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诗云:芒鞋不踏名利场,一叶轻舟寄渺茫。

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

苏轼在儋州期间与当地百姓,尤其是与黎族人民很友善,认为“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于是,他便开展文化教育,培养黎族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

《琼台记事录》中说:“宋苏文忠公之谪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

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

”琼州姜唐佐从苏轼学,后来科举及第,成为海南第一位进士。

苏轼在儋州,留下了许多传世佳话,为我国知识分子从政为文、升迁浮沉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形象写照。

十五、墨妙亭湖州(1079年5月~7月)东坡到任之时,恰逢湖州久旱不雨,后来又久雨不晴,他两度率领僚属、百姓,到弁山脚下的黄龙洞祀求黄龙显灵。

当他被逮进京时,城中百姓都来送行。

骆驼桥上及市河两岸摆满香案,为苏太守哭祷平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