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氏华夏”落幕 教父范勇宏梦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氏华夏”落幕教父范勇宏梦破
5月10日晚,华夏基金公告总经理范勇宏离职以及新任的董事会人选,华夏基金董事会维持多年的“王东明+范勇宏+3名独董”的格局从此宣告结束,中信证券强势进驻新任董事会。

就在当晚,华夏基金为离职的王亚伟举办了盛大的告别晚宴,众多华夏员工一一与王亚伟碰杯告别,一片杯觥交错之中,伤感之情却溢于言表。

当晚的告别晚宴并未为范勇宏送行,因为范勇宏仍留任华夏基金董事长。

但华夏基金要送别的,或许不仅仅是王亚伟,还有范勇宏这个基金业“教父”级人物一手打造的“范氏华夏”。

导演与大腕
被业内称为“老范”的范勇宏对于华夏基金公司意味着什么?
王亚伟在自己的告别会上用高度的赞美来概括了这点。

他说,华夏基金整个团队有这么强的凝聚力,这十几年来能够发展这么快、这么大,很重要的原因是范勇宏的人格魅力,还有范勇宏超强的经营管理和领导能力。

一位北京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就曾经坦承,业内他最喜欢的总经理就是范勇宏,因为他“非常平和,颇具个人魅力,所以华夏的团队比较稳定”。

事实上,这种无形的东西,恰是成就日后华夏的关键。

首先是对人才的吸引力。

1998年范勇宏加入华夏基金的筹建组,力邀王亚伟加盟。

彼时王亚伟身边的人并不支持他的决定,因为华夏证券在当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影响力,但最终王亚伟还是随范勇宏而去。

后来,范勇宏和他从东四营业部带来的老班底,李操纲、滕天鸣、王亚伟和张后奇,成就了华夏这一基金业内最为辉煌的团队,团队成员中只有李操纲早年离开。

再者是对团队的“护犊之情”。

范勇宏与王亚伟的多年共事过程中,发挥了老大哥本色,为王亚伟挡下了风风雨雨:2005年以前,王亚伟遭遇业绩滑铁卢被社保撤销管理资格,但范勇宏对其却依然信任有加,王亚伟海外回来后依然被重用至新的基金掌舵,并成就了王亚伟日后的辉煌。

而范勇宏这种对于团队的“护犊之情”,不仅仅是在王亚伟这个明星身上。

一位离开了华夏的投研人士遗憾地回忆,当时离开华夏是因为“老范”给他指派了很多杂活,还经常批评他,但是离开后才发现老范其实有重用之意。

最重要的是,范勇宏打造的强大的投研平台支持与宽松自由的投资决策氛围,让很多离开华夏基金公司的人士至今仍怀念不已。

因为华夏以投研为主导的核心理念,华夏的基金经理是业内罕有的无需为发新基金而配合四出讲课的基金公司。

因为很少能够接触到华夏投研团队,媒体及市场对于华夏研究员的认识是,低调。

而这点,无疑来源于范勇宏对于管理艺术的认识。

范勇宏曾经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这样说过:“对基金经理管理要讲艺术。

这就相当于是一个剧组,我好比是导演,他们都是大牌的大腕,明星。

对他们的管理既需要科学,还需要艺术。


“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们个人的聪明才智,要充分激发他们的激情、灵感,但是又要有规矩,同时还不能管死。

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创新型的行业,很有个性的行业,不能管死,但又不能因为过度的放纵导致积累巨大的风险。

因此,在风险控制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在张扬个性方面,我们尽量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充分去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张有弛,这是一门艺术。

”范勇宏说。

“教父”是怎样炼成的
如果说管理艺术是无形的个人因素,不可言喻也不可复制,那么经营管理能力与对于行业的洞察,则是范勇宏作为领导者给华夏基金带来的最大贡献。

近年来,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的光环,实际上掩盖了“范氏华夏”在公司治理与经营上的创新本质,在被股权转让束缚住手脚之前,华夏一直都是业内以创新著称的公司。

华夏基金成立于1998年,是公募基金业的元年,华夏基金应时而生。

范勇宏曾在2008年出席21世纪经济报道的活动时阐述过他认为的基金业五个关键阶段:封闭式基金及其弊端时期、开放式基金时期、社保基金阶段、企业年金以及QDII。

这实际上体现了范勇宏对“时代”与“变化”的敏锐,在每个基金历史的时节点,他带领下的华夏基金都做出了积极响应。

在2002年,华夏基金已经管理了170亿的规模,旗下有五只封闭式基金,并拥有了境内首批开放式基金之一的华夏成长基金。

然而,这一年的范勇宏却开始为华夏开始默默筹划着很多新的东西。

那一年,基金业经历了成立以来发展最快却也是最“危险”的一年,市面上已有54只基金,但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有多达52只都低于面值。

于是,现在很熟悉的基金也“坐地收钱”的讨论首次响起。

而这一年的范勇宏,将华夏的未来压在了创新的筹码上。

首先是在债券市场将有巨大发展、股市投资面临困局的判断基础上,推出了纯债基金华夏开放,并一举创下了当年最高的发行纪录。

更为重要的是,在当年的12月底,华夏基金获得了首批社保管理资格,同时华夏基金已经看到了封闭式基金的弊端,在这年起便开始着手研究“封转开”的问题。

于是,这一年的华夏基金,在范勇宏的带领下,成功跨越了基金业第一次危机,一举确
定行业前列位置。

如果说前一次是逆境创新,范勇宏为华夏基金打造的下一个创新则是在2005年开始的顺势创新。

2005年,范勇宏开始为华夏基金明确定下以投研业绩为核心向导的方针。

继此前2004年刘文动加入后,范勇宏决定在2005年开始实行大举引入投研人才战略,很多华夏基金现在的投研中坚力量,比如接替王亚伟管理华夏策略的巩怀志等,正是在这个时刻进入华夏,华夏基金的投研人才储备也大幅增长。

在2006年,华夏基金旗下的基金兴业打造了业内“封转开”的第一例,从2002年开始研究,到2005年上报方案,再到完成,前后用去了近4年时间,基金兴业的成功为所有封闭式基金的转开探明了方向。

“我们是第一个,我们如果放弃了,后面的封闭式基金可能都跟着这个模式来了(跟着放弃)。

华夏基金不论好不好,是一个有实力的公司,我们没有放弃,一个是为我们自己,更重要也是为了行业,我不去做,谁做呢?”这是当时范勇宏为此次创新留下的话。

“慢”的底气
事实上,此后在年金资格、2007年开始筹备的跨境ETF还有开发QDII产品等等上的创新,使得华夏成为今天有底气说出“我们已经度过为了发行而发行,为了发行而创新的阶段;我们的产品设计、创新和发行都要以投资人的利益为重,兼顾市场长期和战略性的布局需要”这句话。

而更为重要的是,范勇宏从一开始就在内部外部各种场合履行他对基金规模的坚持,使得华夏基金的市场策略在行业内有着鲜明的印记。

早在2002年华夏开放债券基金刷新最高发行纪录时,范勇宏就曾经为此而忧心忡忡,对内指出这并非其理想状态,宁愿依靠业绩慢慢扩张。

而到了2007年,范勇宏更是在各种出席的场合,提示股指的高位风险,并于当年暂停旗下基金申购以及新基发行。

有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华夏基金很少联系他们,唯有在2008年初,股市已经出现了危险的见顶痕迹时,建议他们只卖债券基金。

据了解,范勇宏在此后的很久,都为2009年时期发行的两只新基金规模没有控制住,以及华夏QDII产品发行却没有取得很好的业绩而多次表示遗憾。

事实上,2009年华夏的两只新产品中,沪深300指数基金获得247亿份认购,华夏盛世获得180亿份认购,这在当时看来,并不能算是个“疯狂”的数字。

市场策略与创新布局相辅相成,最终成就了华夏“慢”的底气,以及现今的“范氏华夏”。

有基金业人士对记者指出,“不是我们不想跟老范一样不为规模而发行,而是我们没有这个底气能做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