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多重束缚的理论意_省略_马克思的历史理论_一种辩护_研究_何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对社会形态的演进具有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一、生产力的概念及其发展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物质和社会关系,创造出适用于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包括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及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获得的物质结果。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生产力的效率,还能够拓宽生产力的边界,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和产品。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深化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人们能够更加专注于某一领域的生产活动,从而提高劳动效率,实现生产力的提升。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密切相关。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需要相应的生产组织方式来加以适应和发挥作用。
例如,从个体手工生产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再到自动化生产线的运用,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体现。
总的来说,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发展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协作关系和分配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外部条件和保障。
在马克思的生产关系理论中,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两种基本的生产关系形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以利润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雇佣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殊的生产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剥削竞争,对劳动者权益产生了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总结,其中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理论。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实际生产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指人们运用劳动和生产工具来改造自然物质的能力,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之间会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性变革。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农民,这种生产关系与农民劳动力的潜力不相匹配,因此生产力受到了限制。
而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有着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这种生产关系造成了剧烈的阶级矛盾,使得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生产关系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将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划分为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制三种基本形式。
奴隶制时期,生产关系表现为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剥削关系。
封建制时期,生产关系表现为封建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封建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资本剥削关系。
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由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形成的。
三、私有制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在私有制社会中,生产资料为个人或少数人所占有,而多数人则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参与生产,从而被剥削。
这种剥削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表现形式。
因此,私有制不仅决定着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
四、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其中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没有私有制的存在。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人们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
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在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消除阶级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核心概念。
生产力代表了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相互的权利义务。
这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和相互作用,对于社会发展的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
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社会能够更高效地创造财富。
然而,生产关系却相对稳定,不易改变。
传统的生产关系往往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束缚了人们的生产能力。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使社会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其次,我们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过程。
生产力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产关系提出挑战,进而要求生产关系的适应和调整。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矛盾的运动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形成,工人阶级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速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私人占有和剥削使得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开始争取权利和解放。
这种矛盾运动最终促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即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让我们关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即人们能够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并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同时在分配上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这要求我们在调整生产关系时,根据生产力的要求,建立起合理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社会生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助力。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深入理解和认识这一矛盾运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旨归与价值诉求
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旨归与价值诉求丁赞华 汪 钊摘要:马克思生产理论是分析生产关系的科学,其揭示了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核心内容是:活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应然状态。
它的价值诉求,即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就是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关键词:生产理论;理论旨归;价值诉求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8-0017-03引言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曾多次组织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实践,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阐发出一些重大的经济学论断,诸如:经济新常态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这既是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又是中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贡献,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与马克思生产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理论旨归、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产理论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过程中不容回避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我国正确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改革与创新、发展与稳定等几对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生产理论的理论旨归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解放人的科学,是科学的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
这就旗帜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旨归,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其他科学所不同的使命。
马克思生产理论是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是工人运动的科学指导思想。
(一)合理论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分析生产关系的科学《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被恩格斯称之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思想史上的光辉日出,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唯物史观的证明工作是在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著作《资本论》中才得到完美诠释的。
一般人只会把《资本论》当作一部经济学著作来研究,其实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他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殊的社会形态过程中又得出了一些普遍的规律——剩余价值学说,由此完美佐证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套解释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源泉。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设备和劳动力的总和,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和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技术和劳动者等要素。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进行生产活动时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活动起着调控和约束作用的各种社会关系。
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物权关系、劳动关系、分配关系等。
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源泉。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路径。
当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时,为了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必须调整和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三、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生产关系既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没有得到解决时,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相反,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生产力就能够得到顺利的发展。
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两者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也必然要相应地进行调整和改变。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生产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 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水平。
劳动资料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比如生产工具、生产场所等。
而劳动对象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这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力水平时,就会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例如,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能以简单的石器工具进行采集和狩猎,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从而形成了原始公有制的生产关系。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金属工具,农业和畜牧业逐渐分离,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于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就被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取代。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它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被资本家私人占有,导致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不断涌现,劳动者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生产和销售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可能不再适应新的生产需求,这就需要对生产关系中的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深入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条核心理论,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首先,我将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入手,介绍它们的内涵与基本特征;接着,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发展过程,分析矛盾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所带来的深远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与特征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它主要包括劳动者的技术水平、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状况等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社会生活资料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形态和发展阶段。
而生产关系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矛盾,这是由它们自身的特征所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从而形成矛盾。
这种矛盾在不同社会形态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相对较低,人们以原始的劳动方式进行生产,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体劳动和分散协作形态。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原始生产关系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在这一时期,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奴隶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奴隶制度又进一步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矛盾。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
在这一时期,生产关系的主要特征是封建地主占有土地,农奴进行劳动。
然而,封建生产关系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其中核心概念之一。
通过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批判,可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本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涵及其相互作用。
一、生产力的概念与特点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通过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开展生产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量和能力的总和。
它包括劳动力、生产资料和技术三个要素。
生产力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力是一种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它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生产力要素和技术手段,提高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
其次,生产力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它需要各种社会关系的配合和组织,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再次,生产力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化将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生产关系的内涵与矛盾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合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中分工合作的方式、财产关系、交换方式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权利等方面。
生产关系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分工和合作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例如,私有制和公有制等。
其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例如,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劳动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等。
再次,生产关系还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中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义务,如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
生产关系中存在着矛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的。
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时,就会产生矛盾。
其次,生产关系的矛盾也体现在社会各阶级之间。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由于他们在生产关系上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
再次,生产关系的矛盾还表现为个人与集体之间、自由与约束之间的矛盾。
这是由于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自由发展与规范约束之间的冲突而产生的。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辩证关系。
本文将重新回顾和深入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概念1.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利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水平。
它包括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两个方面。
生产力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生产力发展水平则是指人类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
2.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分工协作关系以及人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形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的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生产关系的形态和性质,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此同时,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会成为制约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矛盾因素,从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及时调整和改变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既有矛盾,又有统一。
矛盾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而统一则体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进过程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主要以采集狩猎和简单的农业生产为主。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限制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原始共产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一种形态。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变革。
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探讨这种矛盾的本质,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所有与生产资料的占有、使用和分配有关的关系。
生产力则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利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
这是因为生产关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后,往往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例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限制了生产力的充分发挥,导致生产力的局限性和浪费。
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力的发展受到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和工人阶级的剥削等问题的制约。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矛盾的存在。
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具备一定的生产力,但由于生产关系的限制,无法实现全面的社会发展。
工人们面临的剥削和贫困问题,表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
此外,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已经超出了现行的生产关系所能适应的范围,导致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的低下。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将与生产力保持一致,并逐渐实现生产力的充分发展。
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劳动人民的自主性,将为生产力的合理运用提供更好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才能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矛盾。
然而,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易于实现,而且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些国家长期遭受生产关系僵化、官僚主义和计划经济体制等问题的困扰,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重大阻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论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引言在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革与进步,同时也可以反过来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概述生产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生产力主要包括生产手段、生产方法和生产组织等方面。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进步。
生产关系概述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受到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
辩证关系原理1.相互作用性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2.制约性原理:生产力的发展会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生产力的提高需要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3.推动性原理: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推动生产关系的革新和进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辩证关系的意义1.促进社会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关系的改革和进步,推动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2.实现经济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激发经济活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3.维护社会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减少社会矛盾。
结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只有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不断探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生产力是指社会生产的技术、劳动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总和,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工具相结合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分工关系、分配关系等。
生产关系是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映了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首先,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关系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变,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将产生矛盾与限制,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和,以适应新的生产力要求。
比如,人类从原始社会的采集、狩猎阶段逐渐发展到农业和手工业阶段,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原始的共同占有制产生了私有制,这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制约和推动的作用。
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制度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和速度有着深刻影响。
一个合理稳定的生产关系可以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土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相反,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矛盾,则会导致生产力发展受到制约。
例如,封建制度时期的农奴制度限制了农民的生产能力,阻碍了农业生产的进步。
同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和,而生产关系的又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过程。
对于方法论来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意义重大。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能片面追求生产力的发展,而忽略了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只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和相互促进,社会发展才能持续稳定。
其次,它告诉我们和调整生产关系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协调时,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和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有时候,调整生产关系可能需要进行一场社会革命,以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是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依据。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观点之一,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通过复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论,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指人类通过劳动和技术手段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和水平,它包括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协作形式、分配关系等。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后的生产关系得到改变,而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必然会对生产力产生影响。
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1. 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简单的工具和劳动方式进行生产;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生产活动以追求利润为目的。
这些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2.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影响同时,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会对生产力产生直接的影响。
生产关系的约束和限制能够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比如,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限制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阻碍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只有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实现土地公有制和农业社会化生产,才能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的发展方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下,旧的生产关系无法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
这种社会发展的方向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对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展开探讨,并探讨其意义所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概述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所使用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人们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二者的互动和相互制约关系。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会影响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不合理则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1. 相互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生产力的提高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进步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更加合理化和现代化。
2. 相互制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若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提高,就会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相反,如果生产力的提高超过了现有的生产关系承载能力,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和不稳定。
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需要保持动态平衡,相互之间产生合理的制约和调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意义1. 促进社会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可以带动生产关系的现代化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保持良好的辩证关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 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合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可以使社会资源更加合理配置,实现共同富裕。
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可以提高社会生产总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同时,合理的生产关系也能够确保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3. 维护社会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多重束缚的理论意_省略_马克思的历史理论_一种辩护_研究_何京
2011年第5期第27卷(总第159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o.5,2011Serial No.159Vol.27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多重束缚的理论意义———《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研究何京(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摘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主线展开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思路。
柯亨利用分析哲学、理性选择理论等方法对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发展束缚”、“利用束缚”、“最终的束缚”等概念。
柯亨的讨论无论是在方法论层面还是具体观点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解以及相关实践都富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发展束缚;利用束缚;最终的束缚中图分类号:B032.1;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11)05-0038-05柯亨在1978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以下简称《辩护》)一书中利用分析哲学、理性选择理论等西方主流方法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辩护。
西方主流方法论的引入使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与西方其他思潮对话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独特的价值感召力使其在历经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终结的低谷后重新引起了西方理论界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再次占据了西方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位置。
当然,柯亨新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在获得诸多赞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论。
在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不同意见中,柯亨最为重视的是另一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查德·米勒提出的意见。
柯亨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劳动和自由》一书用了一章来分析、回应米勒的问题,后来柯亨又把回应米勒的这章作为《辩护》2000年版的第十二章。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揭示了矛盾运动是一切社会活动发展过程中不可泯灭的规律,其最重要的理论意义是揭示更高水平的社会关系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发展的生产力的提高,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就是反抗和超越资本主义的根本规律。
现实意义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它揭示了发展生产力,充实物质文化条件才是改革社会制度的前提。
例如,在社会改革进程中,发展生产力应该是最优先花费政府经费的一个项目,这样才能让物质和精神文化的空间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发展。
同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并不意味着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社会关系的发展前面,而是表明一切社会活动发展方向的前提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文明水平才能创造更良好的关系条件来推进奔向社会主义进程,才能够向社会主义进程中进一步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我们揭示了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即发展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关系的变革,创造一个更自由、更平等、更富有的社会,从而更好地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一个现代阐释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一个现代阐释
陈稻田
【期刊名称】《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7)004
【摘要】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同西方经济学中的动态组织理论具有相同性.马克思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宏观的社会运动规律,通过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等概念的扩展,马克思的理论同样可以解释许多西方经济学关注的微观层面上的经济现象.本文同时力图说明两个理论体系相互的借鉴和交流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5,18)
【作者】陈稻田
【作者单位】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金融经济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14.1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代表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模式——关于新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问题的几点思考 [J], 严立贤
2.生产资料所有制对生产力的兼容问题略论─—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思考[J], 张陆;
3.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框架下的中国贫困问题研究 [J], 张玉美
4.重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理论——从苏联理论家的理解说开去 [J], 许恒
兵;谭孟灵
5.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多重束缚的理论意义——《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研究 [J], 何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法论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法论意义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这一关系要求,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合的部分,使之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合,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社会主义改革及中国进行改革的哲学依据。
改革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扩展资料:
1、生产力狭义指再生生产力,即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
从横向来看,生产力分为个人生产力、企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从纵向来看,生产力分为短期生产力、长期生产力;从层次来看,生产力分为物质生产力、精神生产力。
生产力是生产力系统的功能,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2、社会文化制度体制环境——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就是组成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快;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如果不对称,生产力发展速度就慢。
生产力系统结构的对称程度决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所以生产力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资源再生的结果,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功能。
生产力发展是增长向发展转化的中间环节。
马克思知识点
马克思知识点马克思是一位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他的理论涵盖了众多领域,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生产工具、技术和劳动者的技能等。
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如所有制形式、分配关系等。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束缚,从而引发社会变革,推动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例如,在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逐渐使得封建领主制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于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逐渐兴起,以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也极为深刻。
他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
但同时也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因为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限的购买能力之间存在着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经济危机,表现为生产过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等。
马克思还关注到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主要的阶级。
资产阶级拥有生产资料,而无产阶级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这两个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无产阶级最终将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
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公有,社会财富按需分配,人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
社会将实现高度的公平、自由和发展。
然而,要实现共产主义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逐步建立公有制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消除剥削和不平等。
生产关系的名词解释哲学
生产关系的名词解释哲学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中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相互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通过解释和哲学思考来探讨生产关系的本质和重要性。
生产关系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建立起来的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
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如私有、公有或合作制)、劳动分工的规模和方式、以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组织形式。
生产关系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劳动条件、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也决定了财富的分配方式和社会秩序的形成。
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个别资本家占有和控制,劳动者则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此获得生存所必需的工资。
这种私有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阶级的存在和社会的不平等。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有剥削性质,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导致社会财富的不公分配。
从哲学角度来看,生产关系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的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创造出满足生活需求的物质财富。
而生产关系则决定了人们获取这些财富的方式和条件。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例如,在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劳动分工很小,人们的生产活动更加原始简单。
而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变得高度复杂和分工化,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生产关系的演变是社会历史的动力之一。
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矛盾和冲突。
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时,社会将经历革命和变革。
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提升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崛起和社会主义的兴起。
生产关系的研究也需要关注到文化、心理和伦理等方面的影响。
生产关系不仅影响着物质生活,也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强调竞争、利益最大化和物质拥有,这也影响了人们对个人目标和人际关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5期第27卷(总第159期)南京政治学院学报Journal of PLA Nanjing Institute of PoliticsNo.5,2011Serial No.159Vol.27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多重束缚的理论意义———《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研究何京(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摘要: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以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主线展开对社会历史的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思路。
柯亨利用分析哲学、理性选择理论等方法对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发展束缚”、“利用束缚”、“最终的束缚”等概念。
柯亨的讨论无论是在方法论层面还是具体观点方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理解以及相关实践都富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发展束缚;利用束缚;最终的束缚中图分类号:B032.1;A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774(2011)05-0038-05柯亨在1978年出版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以下简称《辩护》)一书中利用分析哲学、理性选择理论等西方主流方法论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辩护。
西方主流方法论的引入使历史唯物主义有了一个更加坚实的与西方其他思潮对话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具有的科学性和独特的价值感召力使其在历经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终结的低谷后重新引起了西方理论界的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再次占据了西方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位置。
当然,柯亨新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在获得诸多赞誉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引起了一系列理论上的争论。
在学者们提出的诸多不同意见中,柯亨最为重视的是另一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理查德·米勒提出的意见。
柯亨在1988年出版的《历史、劳动和自由》一书用了一章来分析、回应米勒的问题,后来柯亨又把回应米勒的这章作为《辩护》2000年版的第十二章。
一、“绝对停滞”、“相对低下”与“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生产力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后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怎样导致革命爆发的、人们参与革命的动机是什么以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剥削等概念相对精确的定义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在马克思的文本还是在人们通常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或相关解释中都没有明确答案。
而理解上的微小差异有可能通过由微观到宏观的“蝴蝶效应”分别衍生出不同的对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革命、个人、国家之间关系的理解,进而在名义上相同的历史唯物主义信仰下形成完全不同的具体的唯物史观理解模式,给历史唯物主义的推广、普及以及实践带来混乱。
所以,在遵循马克思所描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微观机制十分必要,这是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兴起的一个理论前提,也是以柯亨为代表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所标榜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目的,《辩护》就是这样的代表作。
而米勒正是指出柯亨在《辩护》一书中对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束缚后的状况的理解中表现出“犹豫不决”,影响了他为之辩护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清晰性和严密性,这也是柯亨之所以对米勒提出的问题给予特别重视的原因所在。
柯亨也就从承认米勒“指收稿日期:2011-07-28作者简介:何京,南京政治学院政治理论一系博士生。
控”的合理性开始了他“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理论的建构。
由于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互作用角度来说,生产力发展状况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直接相关,所以柯亨就把这个问题称之为“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的问题。
柯亨按照米勒的意见把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区分为“绝对停滞”和“相对低下”。
“绝对停滞”是生产力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后发展完全停滞,而“相对低下”则是生产力仍在发展,但存在更好的生产关系可以使其发展更快。
但柯亨认为米勒的区分存在漏洞。
柯亨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经典表述,认为“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可以预见到生产关系能最终使生产力发展减慢、停滞甚至倒退,柯亨称之为预见性的限制;二是,可以预见到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然会引发革命,进而导致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出现,柯亨称之为革命的限制。
首先,没有充分证据表明现存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会在未来某天陷入减慢、停滞或倒退的境地,所以“绝对停滞”不能满足预见性的限制。
其次,“相对低下”不能满足革命的限制,因为根据理性人假设,“当现状不是不能忍受,造反的代价和危险是严重的,以及胜利是不确定的时候,人们不可能投身革命”〔1〕369,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符合上述判断所描述的条件,人们不可能投身革命。
所以,无论是“绝对停滞”还是“相对低下”都不是“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这就是米勒的区分的漏洞所在。
柯亨认为这就需要一种放弃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说更深层次的对“发展”的理解来重新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二、“发展束缚”和“利用束缚”柯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能力的增长,或是其所能生产出的产品数量的增加,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限制一种能力的增长。
柯亨把这种限制一种能力的增长的束缚方式称为“发展束缚”。
这也是通常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模式中所包含的对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的理解方式。
但是,柯亨认为如果采用“利用束缚”的概念则相对于“发展束缚”能更好地表述引发革命的束缚的状况。
所谓“利用束缚”,就是对已经拥有的生产能力的利用的限制。
柯亨认为,第一,能力的增长和被利用之间明显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围绕两个明显不同的概念来构建理论,不存在由于核心词汇含义上的重复或部分重叠带来的一系列理论逻辑混乱的问题,用“利用束缚”取代“发展束缚”是合适的。
第二,从社会变革的动力看“利用束缚”也优于“发展束缚”。
在封建社会末期,“工场手工业”中的早期的现代劳动分工要求大量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地方,但封建社会和半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义务和法则)把生产者束缚于散居各地的领主和师傅身边,这表现为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了对生产力的利用,封建生产关系也由此受到压力,最终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进步带来了经济的混乱、失业等,而不同的安排则完全可能带来愉快的劳动、教育、闲暇等更加合理的结果。
如果革命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则“根本不是因为资本主义没有足够快的更换某一代计算机,而是因为它没有很好地利用任何一代计算机”〔1〕371。
柯亨认为这两个例子证明了在推动变革的过程中“利用束缚”相对于“发展束缚”发挥了重要得多的作用。
而对于“发展束缚”和“利用束缚”在推动变革中所起作用的差异,根据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性人假设,柯亨总结为,“变革的发生是因为(现在)能够实现的事情与正在实现的事情之间的差异,而不是因为能力增进的有多快和它能被增进的有多快之间的差异”〔1〕370造成的,柯亨反复强调了这个观点。
第三,“利用束缚”也符合预见性限制和革命的限制。
柯亨把“利用束缚”区分为“绝对的利用束缚”和“相对的利用束缚”两个变种。
“绝对的利用束缚”就是所有现有的生产力都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很明显,“绝对的利用束缚”所要求的条件太苛刻了,不符合预见性限制。
紧接着,柯亨对“相对的利用束缚”进行了重点考察。
柯亨认为生产关系与阶级密切相关,由于阶级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所以生产关系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而生产力在不断增长,这很可能会导致“它们或早或迟将不能使它们引起或允许的生产能力的发展得到最理想的利用”〔1〕371,所以“相对的利用束缚”对预见性限制的满足要好于“绝对的利用束缚”。
另外,“能力和利用之间的差异比受相对的发展束缚阻碍的发展速度的不足更容易察觉得到,因而更有力的刺激动乱、抗议和变革”〔1〕372,所以“相对的利用束缚”更容易引发革命,对革命的限制的满足要好于米勒的“相对发展的束缚”。
基于以上三个理由,柯亨从经验和逻辑上就初步证明了“利用束缚”(相对的利用束缚)相对于前面所考察的其他概念更符合“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的基本要求。
但柯亨对“利用束缚”也不是非常满意,在提出“利用束缚”概念并做出上述论证后,柯亨总结,“如果我们必须在利用的束缚和发展的束缚之间做出选择,那在给定的《序言》的限制下,利用的束缚将更可取”〔1〕374。
三、最终的束缚在柯亨看来“利用束缚”存在什么样的漏洞呢?首先,由于累计效应的存在,根据简单的计算,柯亨认为一个善于发展生产力而不善于利用生产力的社会所推动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会超过一个与之相反的社会。
所以,理性的人会选择被认为是生产力发展最优但生产力利用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而不会去选择其他生产力利用效率较高但生产力发展速度较低的社会制度。
其次,根据熊彼特的观点,对生产力发展速度的追求会降低对其的利用,反之亦然。
因此,不能要求一个社会在生产力发展速度和利用效率上都是最优的。
所以,柯亨认为“利用束缚”在解释生产力发展及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够完善,至少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的最终变革。
但根据前面的分析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利用束缚”和“发展束缚”各有优势,所以,“一个适当的束缚概念”既需要考虑发展水平也不能放弃利用程度。
柯亨综合了这两种提法的优点,提出了“最终的束缚”的概念。
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利用程度,柯亨把“最终的束缚”定义为:“在一种制度发展生产力的速度和利用生产力的程度都给定的情况下,如果在给定的未来时间它利用的生产力的数量少于另一可行的制度将会利用的数量,那就可以说它是束缚生产力的”〔1〕375。
柯亨认为“最终的束缚”相对于前面他所支持的“利用束缚”具有两个优点:第一,“最终的束缚”相对于“利用束缚”更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柯亨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
柯亨在对历史唯物主义辩护和澄清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发展命题。
所谓发展命题就是利用历史上处于匮乏境地的理性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的追求解释了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的问题。
很明显,柯亨对发展命题以及他依据发展命题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框架,都包含了人们选择生产力能得到更多利用的制度或社会是理性的这种判断。
而“最终的束缚”不仅仅考虑了生产力的利用率,还考虑了生产力的增长率,所以“最终的束缚”比“利用束缚”考虑更全面,概括更周到,更符合柯亨所理解的追求更多生产力的理性人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最终的束缚”概念相对于“利用的束缚”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时,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理解在逻辑上更加一致。
柯亨首先提出了一个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的理解方式: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的生产能力的增长,社会形态根据它们能够实现和促进,还是妨碍或阻止这种增长而兴衰。
柯亨认为,由于在一般的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和马克思在《序言》中所表述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是在作为产品数量的增加的意义上理解的,所以使用“利用的束缚”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时,这句话的第一个命题不能改,否则对历史唯物主义一般的理解及马克思在《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表述的主要含义在很大程度上被颠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