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迅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面貌。
本文将就城市化的背景、原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背景在近代中国,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得以推动。
首先,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影响,使中国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现代化的探索。
其次,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为城市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再者,人口增长和农村转移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
二、原因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工业化进程的推动。
随着工业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传统的手工业生产逐渐被机械化和大规模生产所取代,这促使许多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其二,城市的资源和市场优势。
城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市场,能够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前来,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三,社会变革和观念转变。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变革,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开始追求城市生活的机会和多样性。
三、影响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方面,城市化加速了人口迁移和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经济方面,城市化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为产业化进程提供了基础。
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人口聚集带来的社会问题。
文化方面,城市化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四、城市规划与管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管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城市规划可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城市管理则包括政府部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以及对城市生活秩序的规范和管理。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历史过程,不仅是中国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脉络,为今后的城市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
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一)二元城市化结构。
中国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并举的前提下,强调和突出了中国式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二元城镇化结构。
一方面,由中央和各级政府发动的自上而下的城市化过程是在强调工业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设市城市的技术构成一般都比较高,且城市的地域规模、人口规模和产业规模发展都较为有序。
另一方面,由乡村剩余劳动力自发转移而形成的自下而上的农村城镇化过程,却是在资金不足、人才匮乏和技术构成较低的情况下起步的,因此表现为明显的小规模、分散化特征,城镇的基础设施较差,城乡差异不大,劳动力转移更多的表现为职业上的转变,而不是空间上的转变。
(二)城市化率偏低。
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6.2%,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但由于受到传统体制和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影响,中国城市化发展仍然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经济规模与人口、经济规模不协调。
根据统计资料,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集中度,中国比世界平均低5个百分点,比中等收入国家低11个百分点,比高收入国家低21个百分点,比美国低28个百分点,比日本低26个百分点,比德国低30个百分点。
中国大城市的规模明显低于世界水平,尤其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导致了像上海、北京这样全国最大的城市,所产出的国民财富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平,如东京的GDP占日本全国的18.6%,伦敦的GDP占英国全国的17%,汉城的GDP占韩国全国的26%,而北京、上海的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只有 2.5%和 4.6%。
要立足与中国实际,北京、上海所占人口比重和上述城市相比要小得多。
这说明,中国的城市表现出城市结构规模大,但城市的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都偏小的不协调现象。
(四)城市构成独特。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中的大城市人口增长较快,而小城市的人口增长较慢,与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形成鲜明对照。
据各国最新的普查资料计算,全球10~25万人口的小城市,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9%,而同期全球城市总人口的年增长率却只有2.76%。
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
论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意义(一) 加快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
城镇化实质是化农民为市民,只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镇,最终在非农产业获得稳定的就业,留在农村中的劳动力才能从专业化、大规模的农业经营、生产活动中获得更高的收入,进而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 加快城市化进程,对控制人口起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意味着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而城镇化是一个人口增长自动得到控制的社会经济过程。
城市市民收入虽然高,但是城市生育、抚养、教育子女的成本比农村要高的多。
城市中这种抚养子女的高消费成本和生育的高机会成本的约束,使人口增长得到控制。
从而对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具有明显的意义。
(三) 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是更好地推进工业化的需要。
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与世界经济交往中用便宜劳动力创造的产品和服务换取自己因土地资源稀缺而不能充分生产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速城市化进程,使更多的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将极大提高消费货币化程度并改善原有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结构,增加对包括耐用消费品在内的工业消费品的需求量,从而为城镇市场中已趋于饱和的消费品开辟出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市场,进而使目前因需求不足而聚集起来的巨大工业生产能量得以释放,并为延缓某些产业部门的衰退期和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加速城市化进程还将引发大规模的交通网络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及居民住宅建设,从而极大地促进建筑工业和道路修建工业的发展。
(四) 城市化进程中,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用城市文明引导农村文明,改造农村文明,是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高农民素质的必由之路。
同时也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受能力,以及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与接受。
(五) 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教学指导)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Word版含解析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标解读时空坐标1.结合史料概括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产生的问题,从“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2.通过学习城市化进程中居住条件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完善,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城市化进程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1.含义: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到现代的城市社会,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2.乡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影响(1)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劳动力与消费市场。
(2)对城市的设施与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表现(1)近代世界①背景:工业革命展开。
②表现:英国的城市化伴随着工业革命展开,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之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加快了城市化步伐。
(2)现代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
城市化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3)近代中国①背景: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表现: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4)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化进入新阶段。
1978年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迅猛发展。
知识点二居住条件的改善1.居住条件的改善(1)背景①城市的发展。
②建筑技术的革新。
(2)表现①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并在楼房住宅中普及,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②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③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等快速普及。
2.城市服务(1)社区服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中的社区蓬勃发展,社区的功能也从最早的慈善救济发展到教育、医疗、服务、娱乐、绿化等各个方面。
试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试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Y2006年第16卷第8期文章编号:1005—6033(2006)08—0107—03试论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杨波(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安徽蚌埠,233041)摘要:介绍了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划分方式,指出此划分方式对我国不适应的原因.针对我国城市化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划分方法.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转变的过程,是非农产业和人口集中化,集约化,高教化以及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演变的自然历史过程从世界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式,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3个阶段:其中城市化率低于30%为初期阶段,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是大发展的准备阶段;城市化率达30%一70%为中期阶段,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城市人13迅速增长;城市化率超过70%以后为晚期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渐趋成熟,城市人口保持平稳此种划分方法.基本符合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借鉴意义.但如收稿日期:2005—11—24果照搬到我国就会发现:第一,单纯依据城市化率来划分阶段.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因为城市化水平不仅包含"量"的增长.更包含"质"的提升;第二,不完全符合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低以及转型经济的国情;第三,没有抓住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对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缺乏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全新的城市化阶段的划分方法,即根据城市化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主要特征,将我国城市化进程分为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3个阶段.此种划分方法不仅能够体现出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而且也说明了城市化是一个由"量"的聚集到"质"的提升,再到扩散和融合的循序渐进的自然历史过程该种划分么专业盈利就办什么专业的功利性思想.井在学校的很多关系中产生异的购置;第二,由于监督的不到位,很大一部分钱流入到了校长或教育局化现象.高收费把很多有培养前途但没有经济能力支付昂贵学费的年轻长的腰包里了.第三,各种收费中只有极少量的钱用于教师的福利人拒之门外;什么专业盈利就办什么引起教育规划的失调.某个专业可4,4一些政府官员试图推托政府在教育产业化中的责任以盈利.资本就流向某个专业.教育是投资多同期长,见效慢,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经以"改制还是甩卖""学校改制苦了谁"极大的培养劳动力的产业,教育的价值导向一旦出现错误,对个人,社为题,两度报道了某地文化体制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这个地方的主要负会,国家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损失无法挽回.教育市场化导致教育过程责人实行的是"一卖到底"的主张与实践他说.全市"515万人民所居住的中人与人的关系异化: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学,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都8555km土地上.只要是可以变现的资源或资产.都可以进入市场交易"变成了"资本关系".这不仅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相反.是阻碍人的全面"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据报道.从2001年开始该市337家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园,122家乡镇医院,相继变为民营,11家县以上医院9家完成改制.4_3中小学择校问题愈演愈烈2003年又把中小学承包给私人,美其名日"国有民办"通知所有教师某目前,重点学校择校现象越来越厉害.收费越来越离谱.有的地方几月某日之前到校报到,过时不报到者视为自动离职.学生因为交不起高千元,有的地方已经数以万计2004年7月30日,《现代快报》报道:南京额学费,只好舍近求远,起早贪黑去读书将严格公办高中的"择校费"政策,继续实行"三限",即公办高中在完成参考文献本年度招生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招收一定数量的择校生,但必须严格限[1]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公办高中的择校费标准最高不得超过3万元,择[2]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校生人数最高不得超过该校实际招生总数的20%,择校生录取分数不得[3]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低于高中录取控制线这说明了什么呢?第一,不少地方正试图将择校合(责任编辑:王雅利)法化;第二.择校费用已经高得非常离谱.着名学者李金艳指出:择校费和教育乱收费的钱并非都用于教育事业.很大…部分被蛀虫吞噬了.她在《教育行业岂能任由市场调节》一文中指出:择校费的流向基本是这样的:第一,用于校舍的改善和其他硬件第一作者简介:沈大山.男.I980年生,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04级硕士研究生.福建省福州市,350007.SomeC0nsiderati0nsabouttheEducationalIndustrializationSHENDa-shanABSTRACT:Fromthenatureoftheeducation,thecompulsoryeducation,theurbanandrural dualisticstructure,andtheharmsoftheeducationalindustrialization,etc.,thispaperexpoundsthattheeducation,whichi sakindofloftypublicwelfarecause,shouldprovidetheeducationopportunityforallpeoplewhocanaccepttheeduc ation,andpointsoutthat promotingtheeducationalindustrializationgoesagainsttheaimoftheeducationandthepolic yofthesc,hoolrunning,andalsoharmtheinterestofthepeople.KEYWORDS:natureofeducation;educationalindustrializanon:urbanandruraldualisticst ructure;compulsoryeducation107杨波试沦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本刊*********************.net决策参考方法如能形成共识,必能解决学术界关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长期争论对我国城市化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城市化的初级阶段——城镇化目前,许多人将城市化等同于城镇化,认为两者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而已.笔者认为,城市化与城镇化是有区别的,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客观规律,城镇化只是城市化的一种阶段性表象.从发展程度来看+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农村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农村从业人员向非农产业转化以及农村用地向城镇用地转变等方面.城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小城镇发展迅速,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辟了一条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城市化道路,这是基于我国国情而采取的战略性选择.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总量大,大多数人居住在农村,转移难,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人均资源拥有量低.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由于大城市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堵塞,住房拥挤,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不能成为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而中等城市与农村距离依然较远,在城市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同样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相比之下,小城镇数揖众多,分布最广+具有距离农村近,可以兼顾二三产业和农业,可以充分利用民间投资等优势,可以有效地降低城市化进程中的风险和成本,能够容纳最大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创造就业机会.因此,根据国情,积极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初期的最佳选择.从我国城市化实践来看.积极发展小城镇对推动和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蓬勃兴起.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04年底.我国设市城市达到660个,建制镇2.06万个,城镇人口总数增加到5.43亿(其中建制镇人口超过50%),城镇化率达到了41.8%.比1978年提高了23.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前30年城镇化速度的3倍.是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2倍.我国城镇化发展进人了全面提速阶段.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第一,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城镇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加快城镇化步伐,可以打破城乡相互隔绝的格局第二,有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往"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的做法,易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小而全"局面,不仅增加发展非农产业的公共成本,浪费土地.污染环境,又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只有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第三.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进入城镇,可以创造出比农村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获得比在农村更多的收入;同时.留在农村的人口因数量大大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其收入也能大幅提高第四,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城镇的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对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会产生更多和更高的需求,有利于农业形成规模经济.进行产业化经营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的城镇化主要强调"量"的增加.而在"质"的提升上是远远不够的一般而言+城市规模越大,城市基础没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就越高,其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就越明显据统计.大城市的投入产出率耍高于中等城市.而中等城市的投入产出率则耍高于小城市和小城镇.因此,片面地控制大城市的超前发展. 人为地违背城市化客观规律,造成了我国目前大城市普遍现代化程度不高,辐射能力不强的局面.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化战略只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选择.在经济拿球化各国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不宜作为长远方针,一旦基本完成城镇化——于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0%的时候,应及时调整策略,将工作重点放在"质"的提高上,即把城市现代化作为城市化的重心.特别是沿海一些较发达的大中城市,从现在起就应致力于城市现代化建设.提升城市的档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辐射力2城市化的中级阶段——城市现代化城市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更高要求和发展的新阶段.在基本实现城镇化后就应立即转向城市现代化建设如果仍片面追求城镇化"量的扩108张,势必造成像拉美国家一样的"过度"城市化,产生多种"城市病".城市现代化所反映和要求的是城市发展质量方面的提高过程,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生活方式的现代文明化和生活高质量化,建立和谐的城市社会.城市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和主体,也是国家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时期的综合体现.在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现代化起着先导性的作用.城市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是城市经济高效益化,城市社会文明化,城市环境优质化和城市管理科学化的集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城市经济高效化.现代化城市应具有合理的产业结构,快速的交通体系,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且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高效化.第二,城市功能多样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对外开放进程加快,城市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文化,科技,教育,交通枢纽等功能第三,城市居民现代化.现代化城市是由人来建设的,也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要求人具有与之相适直的素质和技能建设城市,管理城市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的现代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前提和保证.第四.居民生活高度社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改变,追求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牛活质量为目标.第五.基础设施现代化.现代化城市是一种开放的系统.以交通,通讯和能源供血为基础的高效能的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及其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障第六,生态环境园林化追求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屉全社会的共同愿望,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现代化的城市应是风景秀美的"山水城市"或园林城市.第七,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是一个由经济一社会一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必须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科学的管理,才能使城市正常高效地运行按照城市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很低,其中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北:茸,上海和天津,均与世界国际化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报告指出,2000年我国以工业化为基础,标准和特征的第一次现代化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13个百分点.而以信息化和知识经济为基础,标准和特征的第二次现代化则相差15个百分点.我国要争取到2050年.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基本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其中的关键是要使我国的大中城市提前实现现代化.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较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不一.但从总体上看,从2016年至2050年应为我国城市化的中级阶段.即城市现代化阶段.虽然该阶段仍表现为各要:豢向城市聚集.城市化率仍会进一步上升(到2050年大致为65%),但其主要特征是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自身质量的不断提高.3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这两1,不同特质的经济}上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并不等=F城乡一致.更不意味着非均质社会空间演变为…种彻底的均质宅问.而是要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促使人口,资金,信息¨ff】物质等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将城市与乡村建设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具体而言,城乡一体化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体制的一体打破城乡市场和空间的体制分治及要素分割的制度障碍.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的融合.第=,经济的链接根据城乡特点,在发展农村型产业(农业经营为主)和城市型产业(工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产业的关联和链接第三.社会的趋同消陈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别,居件在乡村的居民也同样能享受到城市文明第四,空间的融合台理利用城乡空间,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妥善安排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之问基础设施衔接和配罱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那种认为加速城镇化就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观点是极不现:实的,同样城市现代化也实现不了城乡一体化.因为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均表现为城市的聚集效应大于其扩散效应,征某种程度上还会扩尤城乡差距.这…点从我国的城市化实践便能得到证实无庸讳言,只有往基本完成城镇化实现城市现代化,城市质量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INFORMATIONDEVELOPMENT&ECONOMX2006年第16卷第8期文章编号:1005—6033(2006)08一O109—02收稿日期:2006--03—06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周静(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摘要:分析了山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了近期山西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抓好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山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若干建议.关键词:节约型社会;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山西省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宦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来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要看到,资源节约型社会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前提.离开这1,前提,虽然资源节约了,但却是不发展的社会,这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1山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必然性1.1由基本省情决定山西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依赖性高,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的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主要矿产新增探明储量增长远低于耗竭速度,水资源极度紧缺且继续衰竭,人均耕地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今后山西省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得到大幅度提升,城市的扩散效应超过其聚集效应的时候,城乡一体化才真正开始也就星说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进程中"质"的飞跃,之前主要表现为各种要素向城市聚集,城乡一体化开始之后.便主要表现为各种要素从城市向乡村扩散.但这种扩散是有序的.同时这些扩散到乡村的要寮在经过城市提炼和城市文明洗}L之后.已完全不同于当初向城市聚集时的要素.一旦在乡村重新组合,便能形成新的更高的生产力.由此可以看出.要实现城乡的融合,必须经过城市的充分扩散,而这种扩散是一个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漫长的过程,城市区域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从我国城市化进程来看,预计在2050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之后,便开始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从那时起,我国的"三大差别"才可能真正地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才可能真正得以扭转综上所述,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城市化初期基于国情的必然选择,可以加速我国农村人口的转化进程;城市现代化则是我国城市化中期的主山西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工业化不断推进,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城市化步伐加快,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资源.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既是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13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山西省考察时明确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既为满足全国能源需求做出贡献,叉努力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增强发展后劲.抓好能源资源节约工作.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张宝顺书记,于幼军省长也多次强调,绝对不能再走过去那种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一定要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出实招,下硬功要任务,是能否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市化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消除城乡差别,对促进城乡融合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参考文献[1]周加来.城市化?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市化概念辨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1(5):4O一44[2]饶会林.城市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洪银必,陈雯.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5-11.(实习编辑:李敏)第一作者简介:杨波,男,1971年9月生,现为东北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2003级在职博士生.讲师,安徽财经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安徽省蚌埠市宏业路255号.233041. ResearchontheThreeStagesoftheCourseoftheUrbanizationY ANGBo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modeofdividingthecourseoftheurbanizationadopt edbymostofthedevelopedcountries,pointsoutthecauseswhythismodedoesn'tfitinwithourcountry,andinthelightofth enlainfeaturesofeachstageofourcountry'surbanizationcourse.putsforwardatotallynewmethodfordividingourc ountry'surbanizationcourse.KEYWORDS:urbanization;urbanmodernization;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1O9。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呈现出飞速的发展势头。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城市化不仅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引发了学界和社会各界对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讨论。
在探索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中国城市化的实践出发,来理解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历史发展是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变化所决定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一系列社会形态的更替构成的。
这些社会形态的更替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基本方法论,通过对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变迁的规律和趋势。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观察和分析,也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性和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迅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强化。
中国城市化进程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规模巨大。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城市化进程将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和集聚到城市中,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异明显。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水平和资源配置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平衡。
再次,城市化进程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如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工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系统性的研究和解决。
三、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启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提醒我们不能忽视城市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近代城市史研究的进展、存在问题与展望论文报告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发展三、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四、现代城市化的 socio-economic 研究:问题与解决五、历史遗产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变得更加迅速。
然而,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更是一个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发展的多元化议题。
这篇论文报告探讨了近代中国城市史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一、中国城市化的历史发展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变得越来越拥挤。
这个过程遵循了一个相对透明的发展轨迹,从大规模人口迁移到城市化、城市振兴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
大多数中国城市都是在清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城市,经历了从传统城市到近代城市的转变。
近年来,同时代历史遗产的发现和保存有助于揭示历史城市发展的细节,展示出城市化的历史多样性。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文化城市遗产丰富多彩,这些遗产不仅是中国一个区域的文化资源,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
历史城市遗产的保护是现代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个重要议题。
保护和维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文化价值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
官方和民间的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正在尝试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统一管理。
三、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城市未来的方向和形态。
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解决了城市规划和发展的许多问题。
比如,城市规划目标的界定,制定城市规划的文化、社会和环境研究等。
这些研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许多新颖和可行的方案和方法。
四、现代城市化的 socio-economic 研究:问题与解决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是一个全面的社会现象,具有复杂的 socio-economic 系统特征。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全面研究,学者们发现城市化不仅是人口聚集的问题,还涉及了城市内的创新、文化、文化景观、社会差距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迅速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研究与实践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城市化理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城市化的理论探讨,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理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城市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强调了城市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密切联系。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城市作为阶级斗争的重要舞台,城市是资本家与工人阶级之间矛盾冲突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城市化的本质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
首先,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了本土化的解读和应用。
他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模型和政策建议。
其次,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也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其他理论进行了比较和融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城市化的理论体系。
这些研究为中国城市化实践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实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实践中涌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中国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即“现代化先行、城镇化推动、特色发展、生态宜居”的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稳定和高速发展。
其次,中国注重城市规划和管理,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资源不均衡、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问题中国城市化的未来发展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
首先,中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的理论体系,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应用,使城市化进程更加科学和可持续。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被推到了前台。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自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推进,并在不断加速。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50%,这标志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1. 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的浪费城市化进程中最显着的问题之一是城市扩张的速度过快,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中国的大部分城市扩展都是向外进行,不断占用周边农村的耕地、林地、河道等自然资源。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高楼大厦、商业中心、道路、广场等城市基础设施,但很少有人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源。
应对策略:重视规划,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城市扩张的规划和管理,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重视保护生态环境。
2. 城乡二元结构的加剧导致的社会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首先,这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导致农村中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口。
其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买卖力度不断加大,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会导致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增加。
应对策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良好的城乡互动机制。
政府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扶贫工作,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课程,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消费主导型的扶贫项目。
此外,政府还可以设立一些农民工专门的就业补贴和帮助他们更快地融入城市社会。
3. 住房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价的上涨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一些大城市中的房价已经突破了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影响消费者购房的问题,还涉及到大量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很多的房子空置着,而有些人只购买了房子,却没有实际居住。
应对策略:政府应该调控房价,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开展社会扶贫事业,推动住房共有产权制度。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
浅谈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近代化过程中最富生气和活力的形态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局面。
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促进中国城市化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此探讨并分析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提出推进城市化的一些具体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历程及问题(一)发展历程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同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1949年以后中国城市化的历程,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所实行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决定了城市化发展与政府行为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这一时期我国在政治上不断出现动荡,经济上出现的大起大落,使城市化进程也曲折缓慢。
1979年至今则是市场经济指导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探索,虽然还存在滞后于现代化发展的问题,但中国已经真正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二)发展中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统计,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在70%以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0%—65%,低收入国家为30%—35%,而中国城市化率目前约为46%,低于中等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更是相差甚远。
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水平这种局面,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瓶颈”。
中国的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严重不足,特别是信息化程度滞后,城市的科技文化教育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因而制约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
其次,城市化整体上滞后,但又在一些大城市中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局部的发展不协调日益凸显,在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制约着总体的进步。
第三,农业作为城市化的基础,现在仍然十分脆弱,面临着许多挑战。
第四,城市化促进了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农村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晚、基础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分割的格局没有破除,本应收益最大的农民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
近代中国历史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历史的城市化进程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经济因素的推动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经济因素。
由于改革开放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经济开始获得快速发展。
这一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民转移到城市寻求工作。
同时,城市的经济活动也不断扩大,吸引了更多人口涌入城市。
二、社会因素的推动城市化进程也受到社会因素的推动。
在近代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瓦解,新兴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
城市成为这些市民的聚集地,他们在城市中寻求更多的机会和自由。
这种社会因素的推动,使得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
三、政策因素的推动政府的政策也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近代中国的政府开始重视城市化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例如,推行城市计划,大规模修建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城市的规模。
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城市化提供了保障,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四、文化因素的推动城市化进程还受到文化因素的推动。
近代中国兴起了一股新文化运动,人们开始追求更为自由开放的生活方式。
城市成为了这种新文化的中心,人们在城市中寻求知识、享受文化艺术。
这种文化因素的推动,为城市化的进程提供了精神支持。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
经济、社会、政策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促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发展。
城市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也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将继续深入推进,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城市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以及城市面积的扩大等。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转型的过程,反映了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二、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和过程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动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侵略,使中国的传统农业经济受到冲击,而工业革命的影响也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清朝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城市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近代城市化的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开埠城市;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城市化进程加速。
三、城市发展的影响1.经济发展: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引擎。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扩大,产业结构优化,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条件。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2.人口流动与社会转型:城市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人口流动加剧。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推动了社会的转型与进步。
3.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面积扩大,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需要进一步解决。
4.政策引导和城市规划:城市化过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规划,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近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
辩证唯物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广泛关注。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视角来分析中国城市化进程,可以更好地把握其规律性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一、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城市化进程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城市化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决定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功能不断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结构调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我国经济结构正不断调整优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逐步提高,城市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挑战。
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进程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四、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城市化进程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秩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
只有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化进程与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是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中,都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城市化过程更为显著。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定义、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全面解析中国的城市与都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是指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和社会生活集中化的一种社会发展过程。
其中,人口集中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经济活动高度集约化是指生产力在城市得到更充分利用的过程,社会生活集中化则是指社交文化、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资源在城市进行集中配置的过程。
二、中国都市化的发展背景中国的都市化进程始于上世纪。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大力推行农村工业化战略,推动农民进城打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城市化的政策,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都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都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城市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
同时,城市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涌入。
2. 社会因素:社会变迁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都市化进程产生着深远影响。
家庭结构的变化、婚姻观念的改变等因素促使人们选择进入城市生活。
另外,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3. 政策因素:政府政策在都市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政府通过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推动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
四、中国都市化进程的特点1. 速度快:中国的都市化进程速度之快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0%,城市人口超过8亿。
这一速度远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也对城市各方面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2.区域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城市化进程
1、调整城镇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
多元化—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
发展逐步由大中城市—中小城市;
区域城市化方针—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 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五、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措施
2、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 使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发挥区域
度迟缓、过程曲折。(经济因素仍未能代替政治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的动力因素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导致中国城
市化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及市场因素的
增加,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的机械迁移)
2、城市化进程的计划性
城市建立和发展受到政府支配,功能结构偏重于重工业
工业型城市化,多呈政治与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 政府(城市化的主体)
4 、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我国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 安排。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发动和包办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制度安排转变为国家宏观调控 下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制度安排。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在国家宏观调控 的基础上 , 由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自发建设和管理小城镇。(户籍制度、
乡镇 企业 面临 的困 境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制工作缓慢
布局分散(企业搬迁存在的问题:路径依赖、经 营成本、原料地趋近、小城镇建设无序)
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
2 、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的 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同时资本、技术等 经济要素的转移也存在着同样的趋势。
金牌学案历史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课后习题: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
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课后·训练提升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人类由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化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 A.城市化 B.工业化D.法治化逐渐转变的过程,故A项正确。
2.下列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是()1851年西欧主要国家与中国农村和城市人口统计表A.中国城市化开始起步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C.列强侵略延缓城市化进程“1851年”,可知当时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据此判断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
3.“1700年,60%的英国人在田野中耕作,而到18世纪末,只剩不到33%。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近代交通促进了人口迁徙B.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了人口死亡C.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工人增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C项正确。
4.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据此判断,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A.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B.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C.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据此可知其研究主题应该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故B项正确;A、D两项不符合《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故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世界市场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
5.鸦片战争后,随着国门的打开,清政府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模式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
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清政府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体系,西方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模式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题干材料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环境的改善仅为题干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题干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租界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化率迅速增长,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人口数量庞大。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影响和挑战。
一、中国城市化的原因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农村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民希望通过进入城市来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其次,城市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这也是农民前往城市的一个重要动力。
此外,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交通、住房和社会福利等。
二、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中国城市化进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和市场需求。
通过农民进城工作,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配置,劳动力的生产力也得到提高。
其次,城市化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城市化对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导致城市资源的供给不足,如住房、教育、医疗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管理力度来解决。
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一些大城市的发展过快,而其他小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资源和人口的不均衡分布,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挑战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化的进程中,居民的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城市化应该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政府需要加大社会保障和福利改革,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面对这些挑战和问题时,中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
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1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城市迅速扩,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
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
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
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
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
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2.1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
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¹陶炎武一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
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¹陶炎武一城市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出现了,但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城市作为一种社会聚落形式,只是到了工业社会才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在工业革命前,城市虽然存在了四千多年,其发展速度相当缓慢,产业革命使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集中的现代化大规模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的小商品生产,城市从数量、规模、布局、形态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因此城市是以工业革命引起的城市的数量和性质的根本变化为开端的。
工业化对城市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工业化促使人类的居住形式由分散走向集中,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体系不断完善。
第二,工业化使城市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广泛渗透到农村,冲击破坏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
城市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流通方面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集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长;(2)地域景观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状态在地域方面的扩大,城市数量的增加;(3)经济领域的城市化现象,即第二三产业在空间上向城市集中、集聚的过程;(4)社会文化方面的城市化现象,即城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普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同时开始的。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开放大批通商口岸,损害中国主权,掠夺大量侵略特权,他们在中国各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建租界、开银行、办工厂,建教堂、办学校、医院等,残酷地剥削奴役中国人民,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对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抵挡不住廉价的洋货进攻,销路日渐狭小,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作为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纺织业也走向衰退,农村经济开始向为城市服务的单一种植、饲养经济转变,通商口岸周围农村剩余劳动力潮水般涌入城市谋生,这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机器生产的威力及其带来的丰厚利润,刺激中国社会一批有钱者如官僚、商人、买办、华侨投资办厂,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为巩固其统治,也兴办了一批军事工厂,如民用企业,到甲午战争前夕,外国资本家在中国设厂103家,资本总额2600余万元,民族资本工厂100家,资本200万元,¹洋务企业44个,资本2000万元左右,所有这些工厂绝大多数分布在通商口岸。
甲午战争后,列强获得在中国投资办厂、开矿山、修铁路等特权,对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经济侵略,中国封建经济瓦解加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列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长较快,1912年) 1920年间新登记的工矿数是418家,新增资本额达15858万元,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重视实业建设, 1931年废除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厘金制度,统一货币,提高进口关税率,到1939年,全国核准登记的工厂达3849家(不包括日占东北),º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突破了通商口岸范围,随着铁道的修筑,航运的扩大,矿山的开掘,一些交通枢纽、矿藏丰富的地区也成为新产业的聚集地,并逐渐发展为城市。
二新式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第一,工业化促进了旧城面积的扩大和一批新城市的出现。
开埠前的上海城区面积不足千亩,开埠后列强纷纷在上海抢战租借地,1914年,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昔日芦苇丛生的外滩一变而成繁华的十里洋场了,»与此同时,中国商人大力开发闸北,修路建桥、开办工厂,原先/荒辟冷落、人迹罕至0的闸北成为上海又一新的繁华区,开埠前的汉口镇基本附着在汉水入江口上,因此古汉口的土码头、街道多集中在汉水之傍,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咸宁师专学报1997年11月¹收稿日期:1997)09)15如有名的汉正街,这是木船时代商贾只能活动在汉水岸边,难以在长江运营的表现,1861年汉口开辟为通商口岸,列强巨轮航行于长江之上,在汉口沿江建码头、修仓库、开租界,于是汉口的市区发展走向由沿河折向沿江,在武汉关附近形成一片滨江区,商业中心发生位移,以汉正街向下推移到刘家庙、江岸车站一线,逶迤几十里,从1861年到1911年50年间,武汉三镇城区面积从不到20平方公里扩大到约60平方公里。
近代铁路公路的修建、轮船的开通、新式工矿的兴建,在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一批新的商贸中心如工业中心,并很快形成新的城市。
19世纪60年代的唐山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70年代洋务派开始在唐山兴办开平煤矿,修筑唐胥铁路,唐山逐渐扩大成一座城市,1919年唐山人口达815万人,到本世纪30年代初,增至30万人左右,已是华北重要工业城市。
香港原来是广东沿海的一座小岛,割让给英国后,很快成为远东的商业贸易和船舶聚集地,近代经济逐渐繁荣起来,之后英国又强租新界和九龙,使香港面积不断扩大,经济也不断发展,成为英国在远东的政治、经济据点,到1941年,香港人口也达16319万人,成为中国南部的大城市。
青岛原是一个小渔港,19世纪末被德国强租为侵略据点,逐渐建立港口和城市设施,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很快成为水陆交通便利的港口城市,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增加了对青岛的资本输出,开办了一批纺织厂,一些民族资本家也在青岛投资办厂,青岛发展更快,1902年,青岛人口116万,1919年增加到1615万,1922年增至29万,1936年达到40万,成为山东第一大城市,其它如焦作、南通、郑州、石家庄、东北的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市都是伴随中国工业化和列强经济入侵而出现的。
第二,工业化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开办新式工厂需要大批工人,尤其中国民族资本由于力量弱小,更倾向于劳动密集型生产,资本有机构成低,生产过程除主要环节由机器完成外,多数环节常用人工,同样资本规模的厂矿所雇工人中国比国外先进国家多得多,交通运输、商业、大量的第三产业也需大批员工,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长较快。
据粗略统计, 1914年前上海中外工厂的工人数已达14万至15万人,1910年上海人口达到1185859人,抗战前夕猛增到500万。
¼1895年前的重庆城市人口不足10万,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工商业发展较快,成为西南地区经济中心,本世纪初人口增至30万,1936年达到50万。
武汉市的人口增长也较快,1861年为30万,1914年增至80余万,1934年已达1284787人。
½城市人口增加的动力是工业化,增加的途径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以机械型增长为主,如武汉市的人口相当一部分来自周边农村,在汉阳城区的月湖一带和汉口的后湖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菜农和渔户,为城市供应蔬菜鲜鱼,他们随城区面积扩大而不断转化为城里人,紧邻武汉市区的黄陂、孝感等周围农村的农民、手工业者不断流入武汉做生意,开作坊或做工役,他们多同乡而居,出现了黄陂街、沔阳街、咸宁码头等以籍贯而叫的地名。
到1949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765万。
第三,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在城市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下,与城市关系变得日益密切,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方式逐渐向城市靠拢。
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新式交通线路的扩展,以及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膨胀,封闭的农村自然经济堡垒日渐瓦解,并开始朝为城市服务的开放型的商品经济方面转变。
首先,农作物的种植日趋单一,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国农产品的地域分工明显,东北是豆类主要产地,长江流域盛产稻米,城镇周围农民多以种植蔬菜为生。
江苏南通、松江、太仓一带原为中国纺织之乡,所产棉花大多用于自纺自织,自20世纪初大批新式棉纺织工厂的兴办,棉花需求量增加,棉价上涨,农民纷纷将棉花出售给纱厂,据统计,1932年中国棉花产量780万担,出售棉花5885214担,80%以上的棉花成为商品,¾其它如桑蚕、花生、烟叶、大豆、小麦作为城市工业的重要原料,种植面积和产量也大幅度增加。
其次,城市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也被大量运用,19世纪末张之洞在湖北办棉纺织厂时,引进美国优良棉种对湖北棉花进行改良,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各种农业学校250余所,农业试验场250个,其中以山西河南最多;¿外国资本家为了在中国获取更多原料,也展开了一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英美烟草公司在山东河南采用提供烟种包购烟叶的办法鼓励农民种美烟,日本满铁公主岭农场搜集我国东北、朝鲜、日本数十种大豆进行品种改良,研究出三种优良大豆,产油豆增加一成以上,新品种在东北大面积种植;山西皮棉单产1931年为35斤,改种良种棉后,皮棉单产1937年增至3816斤。
第三,城市机器工厂的生产方式也对农业生产产生巨大影响。
东北平原人少地广,利于机械化生产。
1915年宁波商人李云书投资60万元在黑龙江呼玛农垦公司,先后从国外购买6台大型拖拉机,8台播机、8台收割机,种植面积达3600响。
À在苏北沿海600里滩涂上,1921年有垦殖公司46家之多,拥有资金2千万元,大量使用机器生产,围成土地585万亩,所采用的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股份公司经营管理54咸宁师专学报第17卷第4期(总第55期)方式。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别于农村经济繁荣,推动农村城镇化。
农民出卖农产品,就需购进必须的生产资料如生活用品,单靠农村原有的集等初级市场难以满足这种需要,据1934年对山东邹县的调查统计,全县有14个集镇,每集之间最近者相距5里,最远者相距9里多,平均每集附近农民为22518人,将其中11个集市各处运来的货物分类,50里内货物中有80%是农产20%是手工业品,300里地域外所来的货物农产品只有3619%,手工业品18%,机制品占4418%,多来自济南、青岛、上海等地。
Á这表明定期贸易的集市已发展成小城镇,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城市工业品流入农村的主渠道。
小城镇发展以浙江北部、苏南和苏北垦区较为典型,如吴江县的盛泽镇是苏南著名蚕丝集散市场和丝绸中心,苏北海门的海复镇、南通的三余镇、东台的大东集都是苏北垦区有名的棉花集散、工业品销售中心。
小城镇是联系大中城市和乡村的一条重要纽带,它不仅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而且是农村社会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第四,工业化促使城乡居民生活日趋/洋化0,城市生活方式在社会中慢慢流行开来。
首先是城市居民生活变化迅速。
穿的方面,市民多穿手工制作的土布衣服,开埠后洋布充斥市场,市民多改穿价廉物美的洋布,始则洋棉布,继则洋呢绒、华达呢等布料,服饰由传统的长衫统袍改为方便实用的短衫窄褂,且附加布兜口袋,民国初年西服热盛极一时,中西合璧的旗袍深受城市妇女欢迎,上海是近代中国的服装中心,吃的方面,中华饮食文明历史悠久,但自从西方食品进入中国市场,西方吃文化也在各城市中流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