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_说课稿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说课稿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说课稿一、引言直线是几何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直线的方程是研究直线的重要基础,而其中的两点式和一般式是直线方程的常见表示方法。
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以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为重点,探索直线的方程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的定义和原理;2.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的求解方法;3.能够灵活运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一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1.1 定义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是指通过直线上两个已知点A和B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假设已知点A坐标为(x1, y1),点B坐标为(x2, y2),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以表示为:(x - x1)/(x2 - x1) = (y - y1)/(y2 - y1)1.2 求解思路1.根据已知点的坐标 (x1, y1) 和 (x2, y2)计算斜率 k = (y2 - y1)/(x2 - x1);2.根据已知点的坐标和斜率,利用点斜式的一般形式 y - y1 = k(x - x1)得到直线方程。
2. 直线方程的一般式2.1 定义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指通过直线的一般表达式来表示直线的方程。
一般式的表达形式为 Ax + By + C = 0,其中 A、B、C 是任意常数,A 和 B 不同时为零。
2.2 求解思路给定直线上一点 (x1, y1) 和该直线的斜率 k,求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的步骤如下:1.利用点斜式的一般形式 y - y1 = k(x - x1)将其转化为标准形式;2.将标准形式化简为一般式 Ax + By + C = 0。
四、教学方法1. 提问法通过提问学生关于直线方程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问学生如何用两点式确定直线方程、两点式和一般式有何异同之处等问题。
2. 解析法通过对两点式和一般式的定义和求解思路进行详细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应用方法。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条件.(3)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点,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同直线方程的其他形式互化.2.过程与方法(1)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2)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重点难点重点: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一般式.难点:两点式的适用条件及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重难点突破:以具体案例“求过两点的直线方程”为切入点,通过学生解答,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观察、思考和互相交流,归纳出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针对其适用条件,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两点式的形式给予突破;从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形式出发,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方式,通过学生观察、师生交流,寻其共性,得出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最后通过典例训练,熟练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突出重点的同时化解难点.【课前自主导学】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截距式【问题导思】1.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题:(1)已知直线l 经过两点P 1(1,2),P 2(3,5),求直线l 的方程;(2)已知两点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y 1≠y 2,求通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 【提示】 (1)y -2=32(x -1).(2)y -y 1=y 2-y 1x 2-x 1(x -x 1).2.过点(3,0)和(0,6)的直线能用x 3+y6=1表示吗? 【提示】 能.3.过点(2,3)和(2,5)的直线能用两点式表示吗?为什么?过点(2,3),(5,3)的直线呢? 【提示】 不能,因为2-2=0,而0不能做分母.也不能.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截距式名称已知条件示意图方程使用范围两点式P 1(x 1,y 1),P 2(x 2,y 2),其中x 1≠x 2,y 1≠y 2y -y 1y 2-y 1=x -x 1x 2-x 1 斜率存在且不为0截距式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b 且a ≠0,b ≠0x a +y b =1斜率存在且不为0,不过原点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若点P 1,P 2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设P (x ,y )是线段P 1P 2的中点,则⎩⎪⎨⎪⎧x =x 1+x 22,y =y 1+y 22.直线的一般式方程【问题导思】我们已经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y -y 0=k (x -x 0),直线的斜截式y =kx +b ,直线的两点式y -y 1y 2-y 1=x -x 1x 2-x 1,直线的截距式x a +yb =1,并且掌握了它们的适用条件. 1.上述方程的四种形式都能用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零)来表示吗? 【提示】 能.2.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一定表示直线吗? 【提示】 一定.3.当B ≠0时,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表示怎样的直线?B =0呢?【提示】 当B ≠0时,由Ax +By +C =0得,y =-A B x -C B ,所以该方程表示斜率为-AB ,在y 轴上截距为-C B 的直线;当B =0时,A ≠0,由Ax +By +C =0得x =-CA ,所以该方程表示一条垂直于x 轴的直线.直线的一般式方程(1)定义: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其中A ,B 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2)斜率:直线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当B ≠0时,其斜率是-AB ,在y 轴上的截距是-CB .当B =0时,这条直线垂直于x 轴,不存在斜率.【课堂互动探究】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是A (-1,0),B (3,-1),C (1,3),求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思路探究】 由两点式直接求出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自主解答】 由两点式,直线AB 所在直线方程为: y --10--1=x -3-1-3,即x +4y +1=0. 同理,直线BC 所在直线方程为:y -3-1-3=x -13-1,即2x +y -5=0. 直线AC 所在直线方程为:y -30-3=x -1-1-1,即3x -2y +3=0.1.当已知两点坐标,求过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时,首先要判断是否满足两点式方程的适用条件:两点的连线不垂直于坐标轴,若满足,则考虑用两点式求方程.2.由于减法的顺序性,一般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时常会将字母或数字的顺序错位而导致错误.在记忆和使用两点式方程时,必须注意坐标的对应关系.在题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求AB 中点与点C 连线的方程. 【解】 设AB 边中点为D (x ,y ), 则⎩⎪⎨⎪⎧x =-1+32=1,y =0+-12=-12,C ,D 两点横坐标相同,所以直线CD 的方程为x =1.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经过点(3,-2),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 的方程.【思路探究】思路一:利用直线的截距式方程求解,需分截距“为零”和“不为零”两类分别求解; 思路二:利用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求解.【自主解答】 设直线l 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均为a . ①若a =0,则直线l 过原点,此时l 的方程为2x +3y =0; ②若a ≠0,则l 的方程可设为x a +ya =1,因为直线l 过点(3,-2),知3a +-2a =1,即a =1, 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即x +y -1=0. 综上可知,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2x +3y =0.1.如果题目中出现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截距互为相反数”“在一坐标轴上的截距是另一坐标轴上截距的m 倍(m >0)”等条件时,若采用截距式求直线方程,则一定要注意考虑“零截距”的情况.2.应用截距式方程处理截距相等问题的一般思路:已知直线l 与x 轴,y 轴分别交于A ,B 两点,且线段AB 的中点为P (4,1),求直线l 的方程. 【解】 由题意可设A (a,0),B (0,b ),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a +02=4,0+b2=1,解得⎩⎨⎧a =8,b =2,∴A (8,0),B (0,2).由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得l 方程为x 8+y2=1,即x +4y -8=0.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写出直线的方程,并化为一般式方程:(1)斜率是3,且经过点A (5,3); (2)过点B (-3,0),且垂直于x 轴; (3)斜率为4,在y 轴上的截距为-2; (4)在y 轴上的截距为3,且平行于x 轴; (5)经过A (-1,5),B (2,-1)两点; (6)在x ,y 轴上的截距分别是-3,-1.【思路探究】 根据条件,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的形式,最后化成一般式方程. 【自主解答】 (1)由点斜式方程得y -3=3(x -5),整理得3x -y +3-53=0. (2)x =-3,即x +3=0. (3)y =4x -2,即4x -y -2=0. (4)y =3,即y -3=0. (5)由两点式方程得y -5-1-5=x --12--1,整理得2x +y -3=0.(6)由截距式方程得x -3+y-1=1,整理得x +3y +3=0.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的比较: 形式条件方程应用范围特 殊 形 式点斜式一般情况 过点(x 0,y 0),斜率为k y -y 0=k (x -x 0) 不含与x 轴垂直的直线 斜截式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斜率为ky =kx +b 不含与x 轴垂直的直线 两 点式 一般情况过两点(x 1,y 1)和(x 2,y 2) y -y 1y 2-y 1=x -x 1x 2-x 1 x 1≠x 2,y 1≠y 2,即不含与x 轴或y 轴垂直的直线 截距式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a 与b (a ,b ≠0) x a +y b =1不含与x 轴或y 轴垂直的直线,不含过原点的直线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任何情况特殊的直线垂直于x 轴且过点(a,0) x =a ,y 轴的方程x =0 k 不存在 垂直于y 轴且过点(0,b ) y =b ,x 轴的方程y =0 k =0求与直线3x +4y +1=0平行且过点(1,2)的直线l 的方程. 【解】 法一 直线3x +4y +1=0可化为y =-34x -14,∴斜率k ′=-34,∵直线l 与已知直线平行,∴k =k ′=-34,又直线l 过点(1,2), ∴l :y -2=-34(x -1),即:3x +4y -11=0.法二 设与直线3x +4y +1=0平行的直线l 的方程为3x +4y +m =0.∵l 经过点(1,2),∴3×1+4×2+m =0,解得m =-11.∴所求直线方程为3x +4y -11=0. 【思想方法技巧】利用坐标法解决实际问题(12分)如图3-2-1所示,某房地产公司要在荒地ABCDE 上划出一块长方形土地(不改变方向)建造一幢8层的公寓,如何设计才能使公寓占地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面积.(精确到1 m 2)图3-2-1【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坐标法的应用和二次函数的最值,关键是确定长方形中在AB 上的顶点的位置,可建立坐标系,运用直线的知识求解.【规范解答】 建立如图所示的坐标系,则B (30,0),A (0,20),∴由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得到线段AB 的方程为:x 30+y20=1(0≤x ≤30).3分设长方形中在AB 上的顶点为P ,点P 的坐标为(x ,y ),则有y =20-23x (0≤x ≤30).4分 ∴公寓的占地面积为:S =(100-x )·(80-y )=(100-x )·⎝⎛⎭⎪⎫80-20+23x =-23x 2+203x +6 000(0≤x ≤30).8分∴当x =5,y =503时,S 取最大值,最大值为S =-23×52+203×5+6 000≈6 017(m 2).10分 即当点P 的坐标为⎝ ⎛⎭⎪⎫5,503时,公寓占地面积最大,最大面积约为6 017 m 2.12分【思维启迪】本题是用坐标法解决生活问题,点P 的位置由两个条件确定,一是A ,P ,B 三点共线,二是矩形的面积最大.借助三点共线寻求x 与y 的关系,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知识探求最大值是处理这类问题常用的方法.【课堂小结】1.当直线没有斜率(x 1=x 2)或斜率为0(y 1=y 2)时,不能用两点式y -y 1y 2-y 1=x -x 1x 2-x 1求它的方程,此时直线的方程分别是x =x 1和y =y 1,而它们都适合(x 2-x 1)(y -y 1)=(y 2-y 1)(x -x 1),即两点式的整式形式,因此过任意两点的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x 2-x 1)(y -y 1)=(y 2-y 1)(x -x 1)的形式.2.直线的截距式是两点式的一个特殊情形,用它来画直线以及判断直线经过的象限或求直线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比较方便.注意直线过原点或与坐标轴平行时,没有截距式方程,但直线过原点时两截距存在且同时等于零.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同二元一次方程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零)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因此研究直线的几何性质完全可以应用方程的观点来研究,这实际上也是解析几何的思想所在——用方程的思想来研究几何问题.。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的特征(A、B不同时为 0)⑵能将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进行转化,并明确各种形式中的一些几何量(斜率、截距等);2、过程与方法:⑴主动参与探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探究获得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⑵学会分类讨论及掌握讨论的分界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发现和探索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教学重点:直线方程一般式 Ax+By+C=0 (A 、 B 不同时为 0)的理解教学难点:⑴直线方程一般式 Ax+By+C=0 (A 、B 不同时为 0)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深入理解⑵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复习:写出前面学过的直线方程的各种不同形式,并指出其局限性:名几何条件方程称点斜点 P(x0 ,y0)和斜率 k式y-y 0=k(x-x 0 )斜截斜率 k,y 轴上的截距 by=kx+b式两点 P1(x 1 ,y1),P2(x2 ,y2)y y1x x1式y2y1x2x1截在 x 轴上的截距a,在 y距x y轴上的截距 ba 1式b局限性斜率存在的直线斜率存在的直线不垂直于 x、y 轴的直线不垂直于x、y 轴的直线,不过原点的直线过点 (x0 ,y0)与 x 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x=x 0,过点 (x0 ,y0)与 y 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y=y 0。
2、问题:上述四种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都有其局限性,是否存在一种更为完美的代数形式可以表示平面中的所有直线?提示:上述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有何共同特征?能否整理成统一形式?(这些方程都是关于 x、y 的二元一次方程)猜测: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有着一定的关系。
新课探究:问题:(1).过点 (2,1),斜率为 2的直线的方程是 y-1=2(x-2),(2).过点 (2,1),斜率为 0的直线方程是 y=1,(3).过点 (2,1),斜率不存在的直线的方程是 x=2,思考 1 :以上方程是否都可以用Ax+By+C=0表示?任意一条直线是否都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来表示?答: 2x-y-3=0y-1=0x-2=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有斜率k 存在和 k 不存在两种情况下,直线方程可分别写为y kx b 和 x x1两种形式,它们又都可以变形为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形式,即:直线 Ax+By+C=0(A、B不同时为0)【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 Ax+By+C=0(A、B不同时为0)来表示。
直线的一般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方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熟练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 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方程之间的转化关系; - 掌握求解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方法; - 运用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概念和性质;•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求解方法;•直线的一般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直线的一般方程直线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直线的一般方程是直线的表达形式之一。
直线的一般方程可以表示为Ax + By + C = 0,其中A、B、C是常数。
2. 直线的一般方程与点斜式方程的转化关系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方程是两种常见的表达形式,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转化关系。
点斜式方程可以表示为y - y₁ = k(x - x₁),其中k是直线的斜率,(x₁, y₁)是直线上的一点。
通过对比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方程的形式,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的求解直线与x轴的交点可以通过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得。
当y = 0时,直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x可以通过直线的一般方程求解得到。
同样地,直线与y轴的交点可以通过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得。
当x = 0时,直线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y可以通过直线的一般方程求解得到。
4. 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应用直线的一般方程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地图上的道路、建筑物的设计等。
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可以利用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导•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概念和斜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方程有哪些不同的表达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通过教师讲解,介绍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定义和形式。
•举例说明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比较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方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观察直线的一般方程和点斜式方程的形式。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优秀教案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什么是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学会通过给定的两点确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掌握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斜截式方程或截距式方程。
•学会通过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
二、教学重点•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概念和意义。
•学会通过给定的两点确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掌握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斜截式方程或截距式方程。
三、教学内容1.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概念•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指形如Ax + By + C = 0的方程,其中A、B、C是常数,且A和B不同时为0。
这样的方程描述着平面上的一条直线。
2. 给定两点确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设直线上有两个不同的点P(x₁, y₁)和Q(x₂, y₂),则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确定:–计算直线的斜率k:k = (y₂ - y₁)/(x₂ - x₁);–计算直线方程的截距b:b = y₁ - kx₁;–根据斜率k和截距b得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其中A = -k, B = 1, C = -b。
3. 将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斜截式或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将其转化为斜截式或截距式方程:–斜截式方程:y = kx + b,其中斜率k = - A/B,截距b = - C/B;–截距式方程:x/a + y/b = 1,其中截距a = - C/A,截距b = - C/B。
4. 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求直线的斜率和截距:–斜率k = - A/B;–截距b = - C/B。
四、教学步骤1.引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概念,讲解其定义和意义。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通过给定两点确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并让学生进行跟随计算。
3.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转化为斜截式方程或截距式方程,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一、引入:在前几节课中,我们学习了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和点斜式方程。
今天我们将学习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一种利用直线上具体的两个点来表示直线的方程,它的形式为:Ax + By + C = 0。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求解方法。
二、概念: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表达形式为Ax + By + C = 0。
其中A、B、C是实数,且A和B不同时为0。
三、推导:推导一般式方程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们以已知直线上两点A(x1, y1)和B(x2, y2)为例,来推导一下一般式方程的求解过程。
1.根据已知点A和B,求直线的斜率k。
斜率k的计算公式为:k = (y2 - y1) / (x2 - x1)。
将点A(x1, y1)和B(x2, y2)的坐标代入公式,求得斜率k的值。
2.代入斜率k和已知点A(x1, y1)的坐标到点斜式方程y - y1 =k(x - x1)中,得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3.对点斜式方程进行展开和变形操作,化简得到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
将点斜式方程中的k乘以x,并将常数项移至左边得到A、B和C的值。
最终得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四、实例演练:现在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练习一下求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过程。
已知直线上两点A(2, 3)和B(-1, 4),求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计算斜率k:k = (4 - 3) / (-1 - 2) = -1/3。
2.代入斜率和已知点A的坐标到点斜式方程y - 3 = -1/3(x - 2)中,得到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y - 3 = -1/3(x - 2)。
3.对点斜式方程进行展开和变形操作,得到一般式方程:3x + y - 9 = -x + 2。
化简得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4x + y - 11 = 0。
五、总结:通过上述推导和实例演练,我们学习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求解方法。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一种利用直线上具体的两个点来表示直线的方程,形式为Ax + By + C = 0。
最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说课稿) 精品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初中,我们学习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在前两节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研究。
在研究二元一次方程时,通过对x.、y的系数进行分类讨论,来得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几种特殊情形相互转化的条件,为下一节利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打好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水平,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点a.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b.理解并掌握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2)能力训练点a.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b.会根据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斜率和截距;c. 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3)德育渗透点通过对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的特点的分析,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培养学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a.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表示直线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直线的一般式能表示所有的直线,教学中要讲清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
b.难点:利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斜率和截距;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与一般式的互相转化。
二.说教学方法与学法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分析、启发、讲练结合及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的领悟知识。
通过例题讲解与练习,使学生学会直线的一般式与几种特殊情形相互转化的同时,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培养学生看问题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说教学过程通过复习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指出他们都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然后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1.“在平面直角坐标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个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
”因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在α≠90゜和α=90゜两种情况下,直线的方程可分别写成y=kx+b 及x=x 1这两种形式,它们又都可变形为Ax+By+C=0的形式,且A 、B 不同时为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 +By +C =0的特征(A 、B 不同时为0);(2)能将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进行转化,并明确各种形式中的一些几何量(斜率、截距等);2、过程与方法:(1)主动参与探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探究获得直线方程的一般式.(2)学会分类讨论及掌握讨论的分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发现和探索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直线方程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的理解. 教学难点:(1)直线方程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深入理解; (2)直线方程一般式Ax +By +C =0(A 、B 不同时为0)的应用.教学设计一、复习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1、点斜式: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过点),(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00x x k y y -=-2、斜截式: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则直线方程为y =kx +b .3、两点式:过点111222(,),(,)P x y P x y 其中1212(,)x x y y ≠≠的直线方程为1112122121(,)y y x x x x y y y y x x --=≠≠--4、截距式:当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存在(分别为a 、b )且不为零时,直线方程为1x ya b+= 二、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问题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引导学生对字母A 、B 、C 去讨论,从而也明确A、B的限定条件.追问: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设计意图:给出定义:把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说明: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2.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定义我们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例:课本P98探究变式训练:已知直线l的方程是Ax+By+C=0(A,B不同时为零),填表:说明:一般式与其他形式的直线方程的一个不同点是: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够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方程都可以和一般式互化.应用1例1:课本P98例5例2:课本P99例6变式训练:1、求经过A(2,0)与B(0,2)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并把它们化为一般式、点斜式、截距式和斜截式.答案:设过A、B两点的直线为l的斜率20102k-==-∴l的点斜式方程为y-0=-(x-2),l的斜截式方程为y=-x+2,l 的截距式方程为122x y+= l 的一般式方程为x +y -2=0. 2、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直线1:40l x y +-=与直线2:20l x y -+=相交于点P , 求(1)过点P 与直线210x y --=平行的直线方程; (2)过点P 与直线210x y --=垂直的直线方程.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了直线方程的求解.第一问中,利用平行直线方程可知设为20x y c -+=,把交点P (1,3)代入可得。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案 说课稿 教学设计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推导,了解直线都可以表示成一般式方程; (2)理解直线一般式方程系数的意义; (3)会判断一般式方程的平行垂直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初步了解概念,通过探究深入理解概念的实质,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转化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本节核心问题是让学生学会转化思想,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现象;(2)用有现实意义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创新思想。
培养学生掌握“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辨证思想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直线都可以表示成一般式方程,会判断一般式方程的平行垂直问题2.教学难点:理解直线一般式方程系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互相转化: 练习1:由下列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 (1)经过点A (8,– 2),斜率是21-;()8(212--=+x y ) (2)经过点B (4,2),平行于x 轴;(y – 2 = 0) (3)经过点P 1(3,– 2),P 2(5,– 4);(353)2(4)2(--=-----x y )(4)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分别为23,– 3。
(1323=-+y x )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思考:以上方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1、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吗?对直线的倾斜角α进行讨论: ① 当︒≠90α时,直线斜率为αtan =k ,其方程可写成:b kx y +=,可变形为:0=++C By Ax ,其中:A = k ,B = – 1,C = b ;A 、B 不同时为零。
(如图) ② 当︒=90α时,直线斜率不存在,其方程可写成1x x =的形式, 也可以变形为:0=++C By Ax ,其中:A = 1,B = 0,1x C =。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教学设计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教学设计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3课时)主备教师谢太正一、教材分析通过研究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指出它们都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然后从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一个重要事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的方程,都可以写成关于x,y 的一二元次方程;反过来,任何一个关于x,y 的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为以后继续学习“曲线和方程”打下基础.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所以它是本节学习的难点. 二、目标及解析1. 理解直线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会求直线的一般式方程2. 通过直线方程几种形式的学习,初步体会知识发生、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三、问题诊断分析对于直线和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论证直线和方程的关系时,一方面分斜率存在与斜率不存在两类,另一方面又分B ≠0与B=0两类.这种“两分法”的分类,科学严密,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和周密地讨论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一)复习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1、点斜式: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过点),(000y x P ,斜率为k 的直线方程为)(00x x k y y -=-2、斜截式: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则直线方程为y=kx+b.3、两点式:过点111222(,),(,)P x y P x y 其中1212(,)x x y y ≠≠的直线方程为1112122121(,)y y x x x x y y y y x x --=≠≠--4、截距式:当直线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存在(分别为a 、b )且不为零时,直线方程为1x ya b+= (二)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1.探究: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问题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引导学生对字母A 、B 、C去讨论,从而也明确A 、B 的限定条件追问:每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 ,B 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设计意图:给出定义:把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 ,B 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说明: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优秀教案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互化.(2)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其证明(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类讨论能力、逆向思维的习惯和形成特殊与一般辩证统一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的对应关系及其证明.教学用具:计算机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下面给出教学实施过程设计的简要思路:教学设计思路:(一)引入的设计前边学习了如何根据所给条件求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看下面问题:问:说出过点P (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 答:直线方程是()221-=-x y ,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肯定学生回答,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表述.再看一个问题:问:求出过点()12-,P ,()13,Q 的直线的方程,并观察方程属于哪一类,为什么?答:直线方程是()221-=+x y (或其它形式),也属于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肯定学生回答后强调“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为未知数有两个,它们的最高次数为一次”. 启发: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谈谈?各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学生纷纷谈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边评价边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认识统一到如下问题:【问题1】“任意直线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吗?”(二)本节主体内容教学的设计这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组研究,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或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师巡视指导.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教师组织开展集体讨论.首先让学生陈述解决思路或解决方案: 思路一:…思路二:………教师组织评价,确定最优方案(其它待课下研究)如下: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线l 的位置有两种可能,即斜率k 存在或不存在.当k 存在时,直线l 的截距b 也一定存在,直线l 的方程可表示为b kx y +=,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当k 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可表示为1x x =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吗? 学生有的认为是有的认为不是,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1x x =上点的坐标形式,与其它直线上点的坐标形式没有任何区别,根据直线方程的概念,方程1x x =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10x 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综合两种情况,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至此,我们的问题1就解决了.简单点说就是:直线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这个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b kx y +=或1x x =的形式,准确地说应该是“要么形如b kx y +=这样,要么形如1x x =这样的方程”.同学们注意:这样表达起来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个更好的表达?学生们不难得出:二者可以概括为统一的形式.这样上边的结论可以表述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任何一条直线,都有一条表示这条直线的形如0=++C Bx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启发:任何一条直线都有这种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觉得还有什么与之相关的问题呢?【问题2】任何形如0=++C Bx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不难看出上边的结论只是直线与方程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是它的另一方面.这是显然的吗?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刚才一样认真地研究,得到明确的结论.那么如何研究呢?师生共同讨论,评价不同思路,达成共识:回顾上边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0=++C Bx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系数B 是否为0恰好对应斜率k 是否存在,即(1)当0≠B 时,方程可化为-=y B A -x BC 这是表示斜率为B A -、在y 轴上的截距为BC -的直线. (2)当0=B 时,由于A 、B 不同时为0,必有0≠A ,方程可化为-=x AC 这表示一条与x 轴垂直的直线.因此,得到结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形如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为方便,我们把0=++C By Ax (其中A 、B 不同时为0)称作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动画演示】演示“直线各参数.gsp ”文件,体会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至此,我们的第二个问题也圆满解决,而且我们还发现上述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大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个大问题揭示了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同时,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对直线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层次越高越简洁,我们还体会到了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关系.(三)练习巩固、总结提高、板书和作业等环节的设计在此从略。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优秀教案

直线l经过点P0(x0,y0),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为: ①
当直线l的倾斜角为90°时,直线的方程为x-x0=0②
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是否表示一条直线?
当B≠0时,上述方程可变形为:
它表示过点(0, )斜率为 的直线。
探究二: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是一对多的对应,同一条直线对应的多个二元一次方程是同解方程
探究三: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够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方程,都不能表示与 轴垂直的直线。
例1.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教学目标】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
(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1.直线方程有几种形式?指明它们的条件及应用范围。
点评:考察对截距的理解,对式子进行变形,然后描点连续。
变式:已知直线 经过点(-2,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单位面积的三角形,求该直线的方程。
四、反馈测试
五、总结反思、共同提高
【板书设计】
一、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定义
形式
二、探究问题
三、例题
例1
变式1
例2
变式爬黑板
【作业布置】
分析:直接用点斜式写出,然后化简。
解:所求的直线方程为: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授课时间:2013-12-18(星期三第四节)授课地点:善学楼102授课班级:12服装班授课人:李琼课题§8.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的特征(A、B不同时为0)。
⑵能将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进行转化,并明确各种形式中的一些几何量(斜率、截距等)。
2.过程与方法:主动参与探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探究获得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发现和探索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的理解。
[教学难点]1.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深入理解。
2.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组织教学]清点人数,组织上课[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5分钟)1.复习平面内的直线,它们的直线方程有几种表示形式?学生回顾并加以列举。
-----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000过点(x0,y)与y轴垂直的直线可表示成 y=y(常数)2.(提示)上述三种形式的直线方程有何共同特征?能否整理成统一形式?这些方程都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猜测: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探索新知(15分钟)(一)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出问题(1)过点(2,1),斜率为2的直线的方程是:y-1=2(x-2)(2)斜率为3,在y 轴上的截距b=5的直线方程是:y=3x+5(3)在x 轴上的截距2,在y 轴上的截距3的直线方程是: 132=+y x ---思考问题以上方程是否都可以用 Ax+By+C=0表示?任意一条直线是否都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 、B 不全为0)来表示?答: 2x-y-3=0 3x-y+5=0 3x+2y-6=0---结论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直线方程都可以用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 、B不全为0)来表示。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理解和掌握直线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方程及其相互转化。
o能够根据给定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并能利用直线方程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线方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o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处理直线与坐标轴交点、两直线位置关系等问题时。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
o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重点:直线的三种基本方程(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及其相互转换。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直线方程形式,以及利用直线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直线方程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讨论法:分组讨论直线方程的应用场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直线方程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直线方程的图形变化,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资源-教材:高中数学必修二《直线与方程》章节。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
-多媒体资源:PPT课件、直线方程的动态演示软件、在线教学平台。
-实验器材:无需特定实验器材,但可准备几何画板软件用于辅助作图。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分配明确的任务,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讨论,轮流发言。
-课堂纪律:设定明确的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保持安静等,确保课堂秩序。
-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讨论、提出创新见解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习动力。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每节课结束前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以巩固课堂所学。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学生反馈:定期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直线的一般方程教学设计

直线的一般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形式及其特点。
2. 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直线方程。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直线的一般方程形式:Ax + By + C = 0 (A, B不同时为0)。
2. 直线一般方程的特点:常数项C为0时,表示的是平行于y轴的直线;B 为0时,表示的是平行于x轴的直线。
3. 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直线方程的方法:代入法、消元法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形式及其特点,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解直线方程的方法。
重点:直线的一般方程及其应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和粉笔。
2. 投影仪和PPT。
3. 教学软件:几何画板。
五、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引出一般方程的概念。
2.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及其应用。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直线一般方程的应用,并安排适当的练习题进行巩固。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直线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直线的表示方法,从而引出直线的一般方程。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形式,特点以及求解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巩固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求解直线的方程,加深对直线一般方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直线一般方程的重要性以及应用价值。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能够根据点斜式方程或两点式方程利用一般式方程求直线方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的引入,帮助学生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定义和性质;(2)运用一般式方程求直线方程。
2.教学难点:(1)学习并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及其应用;(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出示一道问题:已知直线过点(1,2),并且与直线3x-y+9=0平行,求直线方程。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了解到直线方程一般有三种形式,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2.讲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定义(10分钟)(1)出示直线的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引导学生理解斜率与截距;(2)引导学生将斜率公式和截距公式进行转化,推导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3)总结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其中A、B、C是常数。
3.案例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利用斜率公式推导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2)让学生利用截距公式推导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3)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和应用。
4.练习与拓展(20分钟)(1)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用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表示。
(2)提供一些需要求直线方程的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
5.归纳总结(15分钟)(1)让学生回顾并总结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推导过程;(2)让学生总结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性质和应用。
6.板书总结(5分钟)板书直线的一般式方程:Ax+By+C=0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的定义和性质,并学会了根据点斜式方程或两点式方程利用一般式方程求直线方程。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逻辑推理的能力。
直线的一般方程教案课时

直线的一般方程教案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概念和含义;2.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求解方法;3.能够应用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定义和解析表达式;2.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求解方法;3.直线的一般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概念和含义;2.掌握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求解方法。
四、教学难点1.直线的一般方程的求解方法;2.直线的一般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引导学生回顾直线的斜率和截距的定义和求解方法,并与直线的一般方程进行关联。
2. 理论讲解解释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定义:直线的一般方程是形如 Ax + By + C = 0 的方程,其中 A、B、C 是实数,并且 A 和 B 不同时为 0。
解释直线的一般方程的含义:直线的一般方程表示平面上所有坐标 (x, y) 满足Ax + By + C = 0 的点,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讲解直线的一般方程的解析表达式:如果已知直线上的一个点P(x₁, y₁) 和直线的斜率 k,则直线的一般方程可以表示为 (y - y₁) = k(x - x₁)。
3. 求解方法•若直线已知斜率和一点:将斜率和点的坐标代入直线的一般方程解析表达式即可求出直线的一般方程。
•若直线已知两个点P(x₁, y₁) 和Q(x₂, y₂):先求解斜率k = (y₂ - y₁) / (x₂ - x₁),然后将斜率和点P(x₁, y₁) 代入直线的一般方程解析表达式,得到直线的一般方程。
4. 实际问题应用通过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能够应用直线的一般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直线的一般方程求解两条直线的交点、直线的垂线等。
六、教学实例实例1:已知直线 L1 过点 P(2, 3) 且斜率为 2,求直线 L1 的一般方程。
解答:将已知点 P(2, 3) 和斜率 k = 2 代入直线的一般方程解析表达式:(y - 3) = 2(x - 2)。
(完整版)“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8章第2节《直线的方程》的内容,本节内容分5课时完成,本节课《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为第4课时。
本课通过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来探求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本节课后将要学习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有关知识。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既是对直线方程的总结,又是后面知识的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服装专业的学生。
他们思维活跃,大部分学生做事踏实认真,课上能主动参与活动。
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比较弱,经过两个学期的高中数学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运算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前面已经学习了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大部分学生掌握得不错,会利用条件求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会描述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化为一般式;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
能力目标: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斜截式的互化。
通过例题引导学生进行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与一般式的互化,利用练习题来巩固知识,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复习点斜式、斜截式,分类讨论二元一次方程,最终得到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让学生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去感知、理解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从而突破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复习已学知识创设情景、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与任务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与之相对应的学法是:读题与分析、交流与解答、归纳与总结。
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让学生由学会走向会学。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_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说课稿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本节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方程,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直线的一般方程式。
(2)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及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一一对应的关系。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明白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额关系,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
(2)过程与方目标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二.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1.重点回顾问题:(1)平面内的直线,它们的直线方程有几种表示形式?(2)从上述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中,你能否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呢?-----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2. 深入思考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教师让学生思考,接着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然后教师巡视课堂辅导个别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分类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设计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材分析】直线方程一般式是在学生学习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方程.我们知道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是有限制条件的.此外直线方程一般式要涉及二元一次方程.通过公式的选择与互换,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掌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化为一般式。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及各种形式的互化.【教学难点】在直角坐标系中直线方程与关于x 和y 的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关键还是直线方程各种形式的互化.【教学过程】一. 复习回顾1. 点斜式:y-y 1=k(x-x 1) (k 存在)2. 斜截式:y=kx+b (k 存在)3. 两点式:121121x x x x y y y y --=-- ()4. 截距式:by a x +=1 () 发现:他们都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思考:(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下x,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2)每一个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结论:(1)平面上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 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
(2)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
二.新课1.定义: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0Ax By C ++=(,A B 不全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称一般式.2.二元一次方程的系数和常数对项对直线位置的影响在方程0Ax By C ++=(,A B 不全为0)中x 1≠x 2 y 1≠y 2a,b ≠0例题 1. 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斜率为-34,求直线的点斜式和一般式方程. 解:经过点A(6,-4)且斜率为-34的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方程为y+4=-34(x-6). 化成一般式,得4x+3y-12=0.2. 把直线l 的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l 的斜率和它在x 轴与y 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解:由方程一般式x -2y +6=0, ① 移项,去系数得斜截式y=2x +3. ② 由②知l 在y 轴上的截距是3,又在方程①或②中,令y=0,可得x=-6.即直线在x 轴上的截距是-6.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通常只要作出直线与两个坐标轴的交点(即在x 轴,y 轴上的截距点),过这两点作出直线l (图2).图2通过例题1,2(1)求直线方程注意选合适的形式(2)直线的五种表示方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最后保留一般式方程(3)画直线时一般找出直线与坐标轴的截距,利用两点决定一条直线完成作图(4)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1)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了解直角坐标系中直线与关于x 和y 的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2)会将直线方程的特殊形式化成一般式,会将一般式化成斜截式和截距式;【作业】99页练习1,2,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说课稿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高一年级数学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在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他们的实质,即都是二元一次方程,从而对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行探究,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方程,这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及直线的一般方程式。
(2)难点:理解直线的一般方程及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一一对应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明白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之间额关系,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以及明确它的形式特征。
(2)过程与方目标
通过探究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分析、归纳、进而得出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和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堂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互相转化。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取“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进行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归纳,使学生思维紧紧围绕“问题”层层展开。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过程
1.重点回顾
问题:(1)平面内的直线,它们的直线方程有几种表示形式?
(2)从上述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中,你能否找到它们的共同特点呢?
-----教师让学生回顾,观察,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活跃性。
2. 深入思考
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
----教师让学生思考,接着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然后教师巡视课堂辅导个别学生,从而引导学生分类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分类讨论的思想。
问题2: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教师给出任意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学生动手把它转化成直线方程的某一种形式。
对学生得出的结论,教师加于引导。
在这一过程中又一次体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3. 探究发现
通过前面问题的思考,得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4.例题讲解
----使学生体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转化为一般式,把握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特点四.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