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治水传统与华夏文明——从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合集下载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之一。

而都江堰的建设者李冰更是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传奇人物。

相传在大禹治水时,他派遣工匠修筑了都江堰。

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李冰在大禹治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加固,使得都江堰成为了一项完整的水利工程。

李冰治水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李冰是谁?他为什么要治水?都江堰又是如何建设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

李冰,是中国古代蜀郡人,他是一位水利工程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对水利工程的天赋和热爱,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水利知识和经验。

在当时,蜀郡地区经常发生水患,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解决水患问题,李冰决心要治水。

他深入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情况,最终确定了修建都江堰的方案。

都江堰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劳动和反复的试验。

李冰带领着一支庞大的工程队伍,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不畏艰险,最终在蜀郡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宏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都江堰的建成,为蜀郡地区的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都江堰的建设成就了李冰治水的功勋,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治水史上的地位。

李冰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化解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改善人民的生活。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李冰治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为了建设美好家园,为了人民的福祉,我们也要勇于担当,不断探索,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都江堰李冰治水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现在,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吧!。

治水救民的大禹

治水救民的大禹

治水救民的大禹
佚名
【期刊名称】《前进》
【年(卷),期】2018(0)3
【摘要】禹,又称夏禹,尊称大禹,与尧、舜并称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贤圣古帝,相传为夏王朝的开国君主。

学界对大禹是人是神,历来颇多争议。

《史记·夏本纪》说他名文命,是鲧的儿子,黄帝的玄孙。

《史记索隐》指出:禹是鲧的儿子没错,黄帝的玄孙不可信。

说到大禹,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治水的故事了。

先疏后导终获成功相传尧的时代洪水泛滥,百姓生活极其艰难,举目四顾,满目荒芜,荆棘遍野,人烟稀少,【总页数】2页(P63-6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禹治水最终地域在禹城——“全国首届禹城大禹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2.古有大禹治水今有大禹防水——记优秀企业家盘锦新型防水材料厂厂长郑宪明
3.考古学视角的大禹与大禹治水
4.古蜀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5.考古学视角的大禹与大禹治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

因势利导的古代治水工程读后感读了古代治水工程的故事,我心里有好多想法。

就说大禹治水吧。

那时候洪水泛滥,好多人都只能住在高处,到处都是水,大家的日子过得可苦了。

大禹的爸爸鲧也去治水,他想靠堵的办法,就是建很高很高的堤坝,想把洪水拦住。

可是洪水太凶猛了,堵来堵去,水还是到处流,根本治不住。

大禹就不一样啦。

他吸取了爸爸的教训,他想啊,水是很厉害的东西,硬堵是不行的。

他就到处去查看地形,看水是从哪里来,又要流到哪里去。

他发现有些地方地势低,水就往那里聚。

大禹就带着大家挖沟渠,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他每天都很辛苦,风里来雨里去的。

他路过自己家三次,都没有进去。

他一心就想着把洪水治理好,让大家能过上好日子。

还有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在四川那边,看到岷江的水有时候太多,有时候又太少。

他们就在岷江中间修了一个鱼嘴分水堤。

这个鱼嘴就像一个大嘴巴一样,把岷江的水分成了内江和外江。

到了洪水期呢,外江就可以排走很多洪水,内江的水就不会太多,不会淹到农田。

到了枯水期,内江的水又可以流到农田里去灌溉庄稼。

这就像给岷江的水安排了一个聪明的家,让它什么时候该到哪里就到哪里。

这些古代的治水工程告诉我们,遇到问题不能蛮干。

就像我们在生活里,要是和同学闹矛盾了,不能只想着自己的想法是对的,一直和同学对着干。

要像大禹治水一样,看看这个矛盾是怎么产生的,然后想个好办法去解决。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难题,也不能死脑筋。

比如说数学题,一种方法做不出来,就可以换个思路,顺着题目的特点去找答案。

古代的人治水都能因势利导,我们在生活里也可以这样。

不管是面对困难,还是和别人相处,都要多动脑筋,顺着事情的发展去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这样,我们就能像古代治水成功一样,把生活里的很多事情都处理得很好呢。

当代李冰 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当代李冰 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当代李冰大禹传人——崇州市水利局领导班子记事
柳明琦
【期刊名称】《成都水利》
【年(卷),期】2003(000)005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柳明琦
【作者单位】崇州市水利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9
【相关文献】
1.传承大禹精神书写渭水华章——追记扶风县水利局党委委员、纪检书记黄平 [J], 秦延安;常春;张超
2.讲述大禹传人创业的故事《江河之子》出版 [J],
3.古蜀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J], 徐亮工;
4.论修建都江堰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r——以大禹、李冰为中心 [J], 李殿元
5.报海淘金的水利局长——临汾行署水利局局长张健抓行业报刊记事 [J], 任树功;郑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 2

大禹父子与李冰父子治水的时间、地域及社会背景大禹治水成功,史料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2254年,这年就在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的虞舜时期(前2257年——前2208年),五帝时代以前,那是神话传说中的三皇(燧人、伏羲、神农)时代,在五帝时代,私有制逐渐产生,阶级社会也就逐渐形成,原始社会正向奴隶制社会过渡,那时还没有国家这个概念,五帝只不过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把都城设在有熊(今河南新郑),据传说,他的在位时间是100年(前2697年——前2599年),其妻嫘(读“雷lèi”)祖,是人类栽桑养蚕的始祖。

唐尧的父亲是黄帝的曾孙,虞舜是黄帝的九世孙。

这个时期,人们主要的食物来源已不再靠狩猎,而是农耕与养殖,所以洪涝灾害就是危害人类生存的大事。

公元前23世纪,是全球性洪水泛滥时期,我国的黄淮平原就成了一片汪洋,尧命鲧(读“滚gŭn”)前往治理水患,鲧用筑坝拦蓄的办法,阻止洪水肆虐,瀑雨季节,用泥土和石块筑成的拦洪坝,哪里容得下、挡得住奔腾而至的洪流,九年付出的艰辛,毁于刹那,拦洪坝垮塌所造成的灾害,更加惨重,鲧也因此被杀。

尧再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理水患,禹汲取了父亲失败的惨痛教训,采用疏通水道,修筑河堤,排积水入江河,引江河之水归大海的办法,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成功的治理了水患。

13年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取得了舜的信任,舜的晚年也就把权力禅让给了禹,后人称禹叫大禹,意思是伟大的禹。

为管理不留下盲区,大禹把中华大地划分成九个洲,晚年有预谋的把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君王的世袭制度就此开始,大禹死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中华民族也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大禹父子治水时过2000年,就到了战国时代的末期,中华民族又有个李冰父子治水,李冰是今山西运城人,他精通水利工程,当时蜀中平原不是旱灾便是洪灾,秦昭襄王51年(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宁,李冰上任后,带领蜀民,在泯江上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既消除了蜀中平原的水患,又保证了农田的灌溉,从此,成都平原就成了鱼米之乡,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巨大的双重功能。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

治理水患的历史人物大禹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

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

《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

”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

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

《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

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孙叔敖孙叔敖(约公元前630—593年),姓蔿、名敖,字孙叔,河南淮滨县期思镇人,曾任楚国令尹,春秋时期著名的水利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605年,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期思雩娄灌区,后世称之为“百里不求天灌区”;公元前597年,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使今寿县一带成为楚国的粮仓,清代学者顾祖禹称芍陂为“淮南田赋之本”。

《孙叔敖庙碑记》中对他评价:“宣导川谷,陂障源泉,溉灌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

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

”孙叔敖的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科学治水、勇于创新,毛泽东曾称其为“了不起的水利专家”。

西门豹西门豹(生卒年不详),姓西门、名豹,战国时期魏国人,著名的水利家和政治家。

西门豹任邺(今河北省临漳县)令期间,见此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决定引漳水溉田、发展农业。

通过调查,西门豹了解到那里的官绅和巫婆勾结、编造河伯娶亲的故事危害百姓。

古代治水的故事

古代治水的故事

古代治水的故事在咱中国古代呀,治水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呢!你想想,那洪水要是泛滥起来,可不得把老百姓的家园都给淹了呀!就说那大禹治水吧,大禹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啊!那时候洪水泛滥得厉害,就跟那脱缰的野马似的,到处乱跑乱撞。

大家都愁眉苦脸的,不知道该咋办。

这时候大禹站出来了,嘿,他就扛下了这个治水的重任。

大禹治水那可是吃了不少苦哇!他整天风里来雨里去的,到处查看水情。

他可不是光在那儿瞎指挥,而是亲自带着大家一起干。

他那劲头,就好像跟洪水有多大仇似的。

他治水的办法也特别巧妙。

不是一味地去堵,而是该堵的时候堵,该疏的时候疏。

这就好比啥呢,好比你家里进了老鼠,你不能光想着把所有的洞都堵上,还得想法子把老鼠赶出去或者引到别的地方去呀。

你说这治水难不难?那肯定难呀!可大禹就有那个毅力和决心。

他这一治就是好多年,连家都顾不上回。

他老婆生孩子他都没在身边,你说他这得多敬业呀!还有那李冰治水,也是相当厉害的。

他修的都江堰,到现在都还在发挥作用呢!这都江堰就像是给洪水套上了一个缰绳,让它乖乖地听话。

李冰为了修这个都江堰,那也是绞尽了脑汁。

他得考虑地形呀,水流呀,各种各样的因素。

就好像你要盖一座房子,你得想好怎么盖才能结实,才能住得舒服。

古代这些治水的英雄们,他们可不只是会治水,他们还教会了我们好多道理呢。

他们让我们知道,遇到困难不能退缩,得勇敢地去面对。

就像那洪水,你要是怕了它,它就会更加嚣张;但你要是勇敢地去跟它斗,说不定还能把它给制服了呢。

咱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不用像古代那样治水那么艰难了。

但是古代治水的精神咱可不能丢呀!咱得学学大禹、李冰他们,遇到事情不退缩,想办法去解决。

而且呀,咱还得好好保护环境。

你想啊,要是咱不好好保护环境,那以后说不定又会有洪水啥的灾害呢。

所以呀,咱得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咱的环境。

总之呢,古代治水的故事给咱留下了好多宝贵的财富。

咱得好好去体会,好好去学习。

让咱也像那些治水英雄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治水的方法

治水的方法

治水的方法1、疏通水库湖泊河道河口,加深加宽过水断面,炸除礁石,清除沉船树木等泄水障碍物,裁弯取直,加大水流比降,提高泄洪能力。

2、建堤防,顺河岸,湖岸,库岸修建堤防护岸,不让洪水溢出。

3、河道整治,多汊河道和分汊水道修建丁坝顺坝,塞支强干,理顺水流。

4、建拦河坝或活动坝,人工调节流量,削减洪峰。

5、植树造林,种植草皮,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以减小汛期来自地面迳流和地下水迳流量,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6、治理河流水库上游河岸,防止垮山,滑坡和泥石流,以减小河流泥沙来源。

中国古代治水名人:1、大禹治水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2、李冰治水李冰,战国时代着名的水利工程专家。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

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着名。

3、王景治水自古以来,黄河就在中原大地上不断地决口和改道,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和痛苦。

黄河泛滥不止,汉政府几次堵决口都不成功,黄河还有个支流,从荥阳附近分出,叫做汴渠。

发大水时,汴渠便被冲得一塌糊涂,汉明帝即位之前,黄河两岸的百姓受水害已经长达60余年了。

到明帝刘庄在位时,出现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在治水方面颇有成果。

巴蜀治水神话传说刍论

巴蜀治水神话传说刍论

○二巴一、李 二一年·第二期蜀文化巴蜀治水神话传说二○二一年·第二期巴蜀文化17事出三代,洪荒未开,故至今庙祀称“三皇像”,或其然欤。

”[10]是长江、沱江皆有鳖灵治水足迹。

又民国修《芦山县志》言芦山县有开明城,“相传蜀开明王建”[11]。

芦山当青衣江上流。

又《水经注》卷三十三言南安(今四川乐山)“即蜀王开明故治”[12]。

而乐山正当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水交汇处。

又《华阳国志·蜀志》云:“僰道(今四川宜宾)有故蜀王兵阑。

”[13]“兵阑”即“兵栏”,谓兵营之外所设置之障碍物。

此“蜀王”虽未明言为何人,但既与治水相关,则此“蜀王”当指鳖灵。

而宜宾正当金沙江、岷江汇合之处。

又《太平寰宇记》卷八十六记阆中云:“仙穴山在县东北十里。

《周地图记》云:灵山峰多杂树,昔蜀王鳖灵帝登此,因名灵山。

山东南有五女捣练石,山顶有池常清;有洞穴绝微,有一小径通旧灵山。

天宝六年敕改为仙穴山。

”[14]是川北阆中亦曾有鳖灵足迹,而如上引书所言,“阆中县,阆水迂曲经其三面,居其中,盖取为县名”。

而民国修《阆中县志》则云:“鳖灵祠在县东十里灵山上。

久废。

”[15]或许正由于神话传说中鳖灵治水之迹遍巴、蜀,故北宋张俞所撰《郫县蜀丛帝新庙碑记》颇有总结之意,其言略云:“当是时,巫山龙战,崩山壅江,水逆襄陵,蜀沉于海。

望帝乃命鳖灵凿巫山,开三峡,决江、沱,通绵、洛,合汉、沔,济荆、扬,然后蜀得陆处,人保厥命。

”[16]且再观禹治水之迹。

禹治水曾至江州(今重庆市)、三峡,传说甚多,仅举一例以见一斑:《华阳国志》曰:禹娶于涂山。

今江州涂山帝禹之庙铭存焉。

又曰:山有禹王祠及涂后祠。

陶弘景《水仙赋》云:涂山石帐,天后翠幙,夏禹所以集群臣也。

按《倦游录》:三门禹庙,神仪侍卫极肃。

后殿一毡裘像,侍卫皆胡人,云是禹妇翁。

今不存。

[17]《尚书·禹贡》记载了禹治水所到之迹,亦有涉及巴蜀处:“岷山导江,东别为沱。

谈治水先贤李冰服务为民的工程体现

谈治水先贤李冰服务为民的工程体现

在秦统一巴蜀约半个世纪后,秦国派李冰来蜀郡担任蜀守。

李冰来蜀地后,在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迅速地富庶起来。

关于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过程和影响,有太多的论著进行过研究;而对李冰在都江堰之外的其他业绩,研究却相对较少。

而李冰在蜀期间的业绩,当然不仅仅是一个都江堰。

冯广宏先生考证,“李冰在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正式离开蜀郡,……李冰初任蜀郡守在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3年),到王政二年调出,则李冰在蜀郡担任一把手的时间约为28年。

《华阳国志》所记李冰在蜀所建工程近20项”。

[1]作为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的水利专家,李冰所做的这“近20项”工程,与都江堰一样,都是为蜀人造福谋利的工程。

一个秦人,千里迢迢地到蜀地来为蜀人造福谋利,体现着其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本文据治《华阳国志》集大成者任乃强先生所著《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对李冰在蜀业绩略加研究。

一、“穿二江成都之中”解决了成都平原之涝在关于李冰创建都江堰的资料中,都有他“穿二江”于成都之中的记载。

例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西汉扬雄《蜀都赋》:“尔乃其都门二九,四百余闾。

两江珥其市,九桥带其流。

”东汉崔寔《政论》:“蜀守李冰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赖之。

”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冰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

”“穿二江”这项工程肯定是与都江堰工程有关的,因为都江堰的建设有三大任务——防洪、通航、灌溉——“穿二江”与此确有一定的关系。

但是,当时的成都城并不大,“周回十二里,高七丈”,为什么要“穿二江”呢?仅从防洪、通航、灌溉方面是不能完全解释的。

之所以要“穿二江成都之中”,还有一个作用,甚至是更重要的作用,就是排涝。

这一作用在过去被许多人忽略了。

成都作为古蜀国的都城之一,虽然“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2],时间很早,但是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掘,少有关于宫殿、街道、城墙这类作为城市标志的有力证明。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

中华传统美德事例一、尊老爱幼1. “孔融让梨”- 故事内容: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

有一天,家里吃梨,孔融的父亲拿了一盘梨,让孔融先拿。

孔融挑了一个最小的梨。

父亲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拿大的。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呢?”孔融回答:“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 体现的美德:这个事例体现了孔融从小就懂得尊敬兄长、爱护幼弟的美德,这种尊老爱幼的品德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教育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要尊重长辈,关爱年幼者,以和为贵,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2. “黄香温席”- 故事内容: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

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

黄香非常悲伤。

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

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

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

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

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

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

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

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

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

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

”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

”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

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

”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课文 15 大禹治水》优质教案_2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 二年级上册《课文 15 大禹治水》优质教案_2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教学目标: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大禹的性格特征,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决心,以及坚强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

2、推荐阅读《山海经》,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他们群文阅读的兴趣。

3、由大禹治水延伸到李冰治水再到现代的武警官兵抗洪抢灾,升华情感。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说神话故事师:同学们一定读过或者在电视上看过关于中国远古居民的神话故事吧,谁能说说你知道中国有哪些神话故事呢?(幻灯片2)生自由回答来看一看,猜一猜,好不好?(幻灯片3——6)生相机回答(夸父逐日、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2、导入课题籍——《山海经》,老师专门为你们挑选了一本拼音版的,同学们有兴趣看这本书吗?想看就要表现好,老师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为集体利益而努力,能做到吗?—板书:禹(yǔ),跟老师一起读。

补充课题:15、大禹治水,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集体讨论,激发阅读、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读懂了什么?大禹治理洪水。

(板书:洪水)师:同学们见过洪水吗?我们一起来观看视频(课件播放视频幻灯片7),从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小结: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流离失所,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请同学们看到桌上的课文纸,看一看课文中是怎么描述洪水的?谁愿意试着读给大家听?师:对,正因为洪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幻灯片8),所以人们才要去治理它。

那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前先来看一看朗读提示(幻灯片9)2、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说一说文中讲了几个人治水的办法?他们分别采用了什么办法,结果怎样?(2)全班交流:A、文中讲了两个人治水的办法,分别是鲧和鲧的儿子禹(板书:鲧、禹)。

B、鲧用筑坝挡水的办法,没有治好洪水;(幻灯片8)禹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开通了很多河道,最终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治理了洪水。

治水的故事

治水的故事

治水的故事一、治水必躬亲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二、大禹治水传说远古时期,尧当任部落联盟首领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房子被毁,又出现了许多毒蛇猛兽,人们生活很艰难。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

首领们共同推荐鲧(gǔn)负责治水事宜。

鲧花了9年的时间治水,也没有把洪水制服。

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结果洪水反而更凶。

后来舜接替尧当上了部落首领,亲自到鲧治水的地方去考察,发现他办事不力,就把鲧治罪,让他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

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笠,拿着锹子,带头参加挖土、挑土。

禹一心为了治水,每天到处奔波。

在他治水的日子里,他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

他的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哇哇的哭声也没有使禹停下脚步。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

禹便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经过了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

人们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推荐他做部落联盟的首领。

千百年来,“大禹治水”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大禹成为了中华民族奉献、吃苦、执着等美德的象征。

三、鲧(gǔn)禹治水在中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禹的父亲鲧也是为民谋福的治水英雄。

中国治水史

中国治水史

中国治水史人类逐水而居、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人类文明从江河开始。

大江大河,当其肆虐之时则洪水滔滔,当其安稳之时则泽被万民,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治水传统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一部艰辛的治水史,浓缩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治国史。

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独特地理环境,决定了我国水患频繁的基本国情。

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水的开始,也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就像当下正在热播的古装电视剧《天下长河》中讲述的一样,兴水利、除水害对治国安邦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历代王朝莫不将治水作为头等大事。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2500多年前,齐国著名的大臣管仲就颇有先见之明的提出如此论断。

秦国动用人力物力,集数十年之功在蜀地治水,兴修郑国渠,“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如果去四川都江堰游览,一定会对景区里的治水十二功的塑像印象深刻。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众多的治水名人,大禹、李冰等人甚至因治水之功而被民间封神。

清康熙朝将河务与三藩、漕运并列为至关重要的三大朝政,甚至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河道总督衙门。

历史上,为了把水治好,有为君主宵衣旰食,河工百姓舍生忘死,或兴水利,或治水害,或通漕运,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繁衍传承。

但漫长的旧社会始终没有彻底根治水患。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经历较大水灾1029次,平均每两年多时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害。

新中国成立之前,各大水系紊乱,河道长期失治,堤防残破不堪,水利设施寥寥无几,残缺不全,几乎所有的江河都缺乏控制性工程,频繁的水旱灾害使百姓们苦不堪言。

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等号召和指示,由此掀起大规模治水的高潮。

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许多重大工程,如三门峡、丹江口、青铜峡、刘家峡、葛洲坝枢纽、北京密云水库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建设的。

治水管理制度内容

治水管理制度内容

治水管理制度内容一、治水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治水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夏代、商代和周代。

在《尚书•涿鹿篇》中就记载了商纣王派遣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水利典范。

大禹治水的理念是“为民父母之事,各有所居,各有所安”,强调慎终追远,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水利工程的永久性利用。

在秦汉时期,水利工程和治水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灵渠,开垦淮水,解决了差工之乱和频发的水灾问题。

汉武帝时期,雍水、汾水、济水等重要水利工程相继修建,巩固了中原大地的治水体系。

汉代还建立了水利司,专门负责管理水利工程和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灾的有效防治。

唐宋时期,中国的水利工程和治水管理制度进入了繁荣时期。

唐代建立了水利使、河仓司、梁府等机构,全面负责管理全国的水利工程和水灾防治工作。

唐代的大运河、岳阳楼、襄阳城等水利工程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为中国水利工程的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修建了漕渠,进一步完善了水利工程体系,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灾的防治能力。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水利工程和治水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代建立了水道监察司、河道运河司、水方司等机构,全面负责管理全国的水利工程和灾害防治工作。

明代的永定河、黄河、长江等大型水利工程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新里程碑,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灾的防治能力。

清代则使用“沿河高处勿耕田,堤防不得破,防汛要有计划”等说法明确了治水管理的原则。

二、治水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治水管理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遵循一系列科学的原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决策原则:治水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科学的数据和决策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方案,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灾的有效防治。

2. 公正公平原则:治水管理制度应当坚持公正和公平原则,保护水资源的公共利益,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谁妨碍了我们“治水”

谁妨碍了我们“治水”

谁妨碍了我们“治水”
张伯玲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07(000)010
【摘要】蓝伟光倡导的“膜”,从技术上给出了水治理产业化的一种解决思路。

但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在联合国项目水务督察专家高中看来,只有其他一些问题解决了,技术治水才有可能性
【总页数】3页(P37-39)
【作者】张伯玲
【作者单位】《科技中国》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745
【相关文献】
1.接受司法裁判权的妨碍与消除妨碍的构想 [J], 翁洁
2.古蜀治水傳統與華夏文明——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水 [J], 徐亮工;
3.依法治水科学治水团结治水——访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薛建枫 [J], 张晓军
4.创建法治水利示范点推进依法治水工作实践——以灌南县创建省法治水利示范点为例 [J], 吕洋成
5.第六届世界水论坛向全球发出倡议——治水兴水,时不我待全球治水迫在眉睫中国治水世界瞩目 [J], 涂曙明;邓淑珍;王鑫;刘耀祥;高立洪;张凯;张智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记·河渠书》:开中国水利史之先河

《史记·河渠书》:开中国水利史之先河

关注Focus《史记·河渠书》(以下简称《河渠书》)列于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

主要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水利史实,包括防洪、治河、凿渠、漕运、引水灌溉等水利建设和管理。

体现了司马迁对治水历史的深切关注,对水的利与害两面性认识。

《河渠书》为以后历代史书中的水利卷志编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是古代水利史志的奠基之作。

一、主体框架《河渠书》按照时间顺序及内容可划分为5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大禹治水;第二部分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记述李冰、西门豹、郑国等人的治水功绩;第三部分写汉武帝大兴水利,引渠灌田,发展漕运;第四部分写汉武帝封禅安外,关心民瘼,亲率百官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取得成功的过程;第五部分记载了各地大兴水利和司马迁对全国水利的考察,反映了他对水利的思考与探究。

《河渠书》还首创了“水利”一词,“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明确了“水利”的内涵,与现代意义的“水利”相当一致,时至今日,防洪、引水、灌溉工程依然是现代水利事业的核心内容。

《河渠书》全书共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泗水、淄水、漳水、渭水、洛水等大江大河及支流共18条之多。

按水利工程技术分类,计有防洪6事,灌溉13事,漕运3事,漕运兼灌溉3事。

还记载了自大禹治水至西汉时期2000年间的重大治水事件和各地的水利建设,其中的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西门豹治邺、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汉武帝瓠子堵口等,都是影响后世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些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巨大功效,惠泽千代。

二、主要内容大禹治水的历史及功绩。

这部分是《河渠书》开篇,首先将《尚书·夏书》对大禹治水的过程进行叙述,与现存《尚书》和先秦的其他文献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大体一致。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接着论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他划分了九州疆界,随着山势疏导河川,根据土质确定贡赋的等级。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上古蜀地水利史迹探论

先秦 时期 ,从据传 兴于 西羌 的大 禹 ,中经 蚕
列 重要 发现 ,使 我们 得 以结合传 世 文献 记载 和 出
丛、柏灌、鱼凫 、杜宇和开明等传说中的蜀地诸 朝 ,到秦举 巴蜀后 的蜀 守李 冰 ,长江上 游的古 蜀
以其 独具特 色 的区域文 化 和诸 多创举 ,对 历史 悠
土 资料 ,对上 古蜀地 水利史 迹 的脉络 及 其反 映的 成就 和文化意义 ,尝 试作 一初步 的梳 理探 讨 。
版社 ,l9 9 0年 ;李宣民等 :《 梁旧石器文化之研究》,《 脊椎动 物与古人类 》 ( 9 1 )第 l 铜 古 I8 年 9卷第 4期 ;北 京大 学 历史系考古教研室等 :《 阳县鲤鱼桥旧石器地点发掘报告》 考古 学报》 18 资 ,《 93年第 3期 ;张森水 :《 富林文 化》 , 《 脊椎 动物与古人类》 ( 97年) 第 l 第 1 ;晏德 忠 : 《 枝花市发 现旧石器时 代晚期 洞穴遗 址》,《 古 17 5卷 期 攀 四川 文 物》 18 98年第 1 。 期
总 弗 13』J 5 { J
Sll No 53 l1 I ,l
NO 6 2X) . ( 7
§历史 学研 究 §
上 古 蜀 地水 利史 迹 探 论
彭 邦 本
( 川 大 学 历 史文 化 学院 ,四 川 成 都 6 06 ) 四 10 4

要 :从 大禹治 水到李 冰兴建都江堰 ,传世文献与 出土资料不仅展示了上古 蜀地水 利的史迹脉络 和独
“ 天府之 国 ” 闻名古 今 ,而 且 积 累 了精湛 独 到 的 经 验技艺 ,逐渐 孕育 、形成 、发 展 了综 合治 水 的 方 略思路 和 “ 道法 自然 ” 天人 合一 ”的文 化理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5 000

在黄河 中上游

文化 和 龍山文 化



6 000

40 00


在黄 河下 游
後 龍 山 文 化渐 次 向 西 發 展 至 豫
20


甘及鄂北

成爲 帶

有地 方 色 彩 的 各 地 龍 山 文 化
世 纪 60 年 代有 所 謂 的 河 南 龍 山 文 化

























關 於 東 亞 大 陸 新 石器 時代 文 化 的 分 佈

蘇 秉 琦 先生 在

中 國 文 明 起源 新 探》

三聯 書 店


99 6
年版


書中 有 詳細
介紹

可 參看




蜀學


第十






這是
個 非 常 了 不 起 的 進步
萬年左 右



在東 亞大 陸
即 相 當 於今 天 中 國 的 版 圖

上 已 經 開 始 出 現 了 原始農 業


黄河 流域 有 磁 山




裴李 岡文 化


7 00 0


8 0 00

在 河北 與河南交 界處 的華北 平 原 大汶


稍 後 有 仰 紹文 化

約 60 00



5 0 00


湖北 宜 昌 西
長 江中 上 游



屈 家嶺 文 化

接近

5 000


湖 北京 山

長 江 中下 游



青龍 泉 二期 文 化



4000


湖北
長江 中 下 游
及 三 星 堆文 化


4 000 3 000 ) 。




四川 廣 漢
這 些 遍 佈 於東 亞大 陸 的 新石 器 時 代文 化遺 存
的 是爲 了 避 免河 水 氾 濫
時的災 患
這 是 人們 在 與 水 的 關 係 中 的 第

個 階段

人們 對 水 畏 懼
採用



惹不起還躲不



的態 度
即 單 純 地躲 避 水 患


黄河 中 上 游 地 區 主 要 是旱 地 作 物


小米
長 江流
域 和 黄 河 下 游 地 區則 以 水 稻 根本 原 因

古 蜀 治 水 傳 統 與 華夏文 明

從 大禹 治 水 到 李冰 治 水



古 蜀 治 水 傳統 與 華 夏 文 明
從大

治水到李冰治 水
徐 亮工

農 業 社 會與 治 水


兼論鯀


禹 父子治水

中 國 爲世 界 四 大 文 明 古 國 之


從 新石器 時 代
距今

人們 紛 紛逃 離家 園
遷往 高地 京 丘 以 避水 害
一 一

持續 的
水患

使 古代 先 民 們 從 消 極地 躲水 患 進人 到 人 與水 的 第 二個 階 段
, ,
治 水害


其 時有 夏 后 氏
首 領 鯀 受命 治 水
卻 使 水 勢愈 加 劇 烈


鲧爲 舜 誅

鯀之 子 大 禹 接 替 父職


黄河 在 西周 春秋 時期 曾 多 次 改 易 河道
時 東 亞 大 陸政 治

這 裏經 過夏

商兩 代 千 餘 年 的 因 革 發 展


成 爲當
經濟


文化 的 中心


而 頻繁 發生 的 河 患

對於 整 個 社 會乃 至 農 業 的 發 展都



種巨 大的破壞


是 華夏文 明 對 世 界文 明 作 出 的 貢獻 之



從 目 前 考古 發現 而 言 耕火 種


在 新石 器 時代 初 期
農 業是 在

種極 爲 粗 放 的 方式 下 進行 的



靠 天吃 飯


人們 均 生 活 在 大 河 附 近 的 二 級 臺 地 或 更 高 處




種在 平 原 低 地 上 發 展 農 業 的 必 要 措 施 考 工記 》 所記 大約 是 西 周 的 情 況


低 地農業 的 開 發

這是 我 們祖 先偉 大 的業


但這
治 水 的 方法 當有 悠久 的 傳 統
排 水 以 治水
害 較 之 消 極地 躲 避 水 患 來 說
畢竟 是

種 進步

陝 西 龍 山 文化


北龍 山 文化 等

現大 多改爲 如 廟 底 溝二 期 文 化

客 省 莊 二期 文 化



青 龍 泉 二期 文 化 等
6 000



江 流 域 有河 姆 渡 文 化
約 7 0 00 年

浙 江省 餘姚縣

良 渚 文化





浙 江杭 州 北

大 溪文 化 縣


例 外地
都是 農業 文 化

並且 至 遲 不 超 過 春 秋 時 期
就 由 原 始 的 粗 放 農 業 進 步 到 較 爲 先 進 的 灌 溉農
① 本 文 是 2000 年 7 月 日 晚爲 香 港 香 島 中 學 同 學暑 期 巴 蜀 文 化觀 光 考 察 團 所 作 演 講 之 講 稿 除 了 些 學界 公認 的 基本 史 實 外 亦 有 作 者 多 年 的 思 考 2 0 0 年 6 月 作 者 將 此 文 稍 做 修 改 和 增 刪 補 充 些 材 料 參 加 首 届 大 禹 誕辰 祭 祀 典禮 暨 大 禹 精 神 與 華 夏文 明 學術論 壇 今 受 《 蜀 學 》 編 輯 部 之 約 再 次 翻 出 略 做修 潤 祈 方 家 指 正 20 5 年 2

書中

記録 了


套 建 立 在井


田 制基礎上 的 很完 整 的

溝洫系 統

從井
四尺
從 小 到 大 分別 爲 畎









其闊深也分別 爲




二尺


八尺

二尋

尋等 於八 尺


可見 這 是
套排水系 統

而 不 是輸 水 系 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亦 即 疏導之法

這是 績
?。
一 一
繼續 治 水

則 改 用 疏 導 的 方式
終 於 治 水成 功
禹 亦 成爲 中 國 第
個朝代
夏的創始者


東亞 大 陸 的 古 代 居 民 們 在 很 長 的 時 間 裏都是 不 斷地 在 與 水 害 作着 艱苦 卓 絶 的 鬥 爭
期成 書 的
田 到 大河

在戰國 時


考 工 記》
秈稻
爲主

農 業 的 不 斷 發 展是 古 代 先 民 與 水 害 作 鬥 爭 的 最

在 中 國最 古 老 的 文獻
流域 曾 經 發 生過


尚 書》 和 後來的


史 記》 中

記載 了 在傳 說 的 堯 舜 時 代


黄河
場 持續 多 年 的 洪 水
鯀 以 壅 堵 之法 治 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