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研究
基于活动需求的校园空间认知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47-05 收稿日期 2023-09-28摘 要 建筑环境更关注中等尺度维度,了解使用者对此类环境的意象,对于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研究集中在空间认知规律方面,缺乏对校园空间认知与其他多种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以环境行为认知理论为基础,通过手绘认知地图的定量分析,空间句法分析与POI分析等方法,深入探索校园空间认知规律,最后对校园空间进行评估并提出优化建议。
研究发现:①空间结构对空间认知具有决定性影响;②必要活动需求对空间认知的影响大于自发活动需求;③环境或建筑的风格以及纪念意义可以对认知起到较大程度的积极或消极影响。
关键词 空间认知 认知地图 空间句法 活动需求 POI (兴趣点)Abstract The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places a greater emphasis on the medium-scale dimension, and understanding users' perceptions of these intermediate-scale environments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Existing research predominantly focuses on spatial cognition patterns, lacking a correlation analysis between campus spatial cognition and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Grounded i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cognition theory, we conduct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regularities in campus spatial cognition us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hand-drawn cognitive maps, spatial syntax analysis, and Points of Interest (POI) analysis. Ultimately,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campus spaces is conducted, accompanied by optimization recommendations. Findings reveal: ①Spatial structure exerts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spatial cognition; ②Necessitated activity demands wield a greater impact on spatial cognition than spontaneous activity demands; ③The style and commemorative significance of the environment or architecture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or negative impact on cognition.Keywords Spatial cognition, Cognitive map, Space syntax, Activity needs, POI基于活动需求的校园空间认知研究——以武汉大学为例Campus Spatial Cognition Based on Activity Needs:A Case Study of Wuhan University张 霞 | Zhang Xia 徐思行 | Xu Sixing武汉大学创立于百余年前,于千禧年合并四校成今貌。
空间句法原理与方法
建筑环境景观设计
结合空间句法分析,优化建筑周围环 境景观设计,提升建筑整体环境品质。
交通规划设计
道路网络规划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道路网络的空间结构 和连通性,优化道路网络布局,提高道
路通行效率。
公共交通规划
结合空间句法原理,优化公共交通线 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
平。
交通节点设计
根据空间句法分析结果,合理设计交 通节点,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停车设施规划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停车需求的空间分 布和流动规律,合理规划停车设施布 局。
环境景观设计
绿地系统规划
运用空间句法分析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和连通性, 优化绿地系统布局,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景观节点设计
根据空间句法原理,优化景观节点设计,提高景 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ABCD
水系景观设计
结合空间句法分析结果,合理设计水系景观,提 升水系的美观度和生态价值。
空间句法原理与方法
• 空间句法概述 • 空间句法的基本原理 • 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 • 空间句法的实践应用 • 空间句法的未来展望
01
空间句法概述
空间句法的定义
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空间关系的理论 和方法,它通过分析空间结构来研究 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关注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关 系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关系 和变化对人类行为和社会活动的影响 。
空间句法可以用于研究城市空间布局和形态,分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 结构和变化,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交通工程
空间句法可以用于研究交通网络的空间结构和交通流量的关系,优化 交通规划和设计,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地理学
空间句法可以用于研究地理现象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关系,揭示地理要 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
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的研究发表时间:2019-05-22T16:28:02.29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第1期作者:王德琼[导读] 空间句法理论是研究空间本体的重要理论,其对空间本体及社会逻辑之关系的探索可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湖南省长沙市 410075摘要:空间是建筑师永恒的命题。
建筑师设计的是空间的形式,现实中需要满足的却是功能的需求,从形式到功能的预测因此成为设计难点,关于空间形式与功能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只有在已有的建筑中,功能和形式才是真正同时可见的。
对已有的建筑空间进行准确的分析是对建筑设计初衷最有力的反馈。
空间句法是在空间与空间关系的组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对空间进行客观量化评价的工具,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熟的方法论、以及专门的空间分析软件技术。
作为一种新的描述建筑与城市空间模式的语言,其基本思想是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分析其复杂的内在联系。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空间句法理论与建筑空间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空间句法理论;建筑空间;研究前言空间句法理论是研究空间本体的重要理论,其对空间本体及社会逻辑之关系的探索可为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异质性、多元化、复杂性、地方性与尺度性等特征,因此,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透视。
建筑空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空间类型,对建筑空间研究的归纳总结可为城市规划中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空间与社会的关联性提供有益的启示。
1、渗透与隔离空间句法创始人之一J.Hanson在社会文化与建筑空间关系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通过对大量跨文化住宅平面样本的分析,展开了颇有成效的社会学维度的讨论,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这种通过空间组构推断家居空间对家庭生活和组织的各种支持方式的研究,被称为“空间考古学”(spacearchaeology),它揭示出潜藏于表面形式下的社会文化模式。
住宅是一类持久性的聚类要素,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
城乡规划设计与理论(E080201)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至今),共计175项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78075/E080201面向交通结构优化的支路网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蔡军大连理工大学77201301-201612 51208121/E080201基于文化进化算法的民族乡土聚落更新规划评估研究——以侗族为例蔡凌广州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02/E080201“形动”耦合视角下的城市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研究邓昭华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6/E080201城市历史街区环境再生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董慰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37/E080201基于寒地气候条件的低冲击城市开发策略研究董禹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06/E080201基于视觉感知的城市俯视景观分析与控制--以南京为例高源东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025/E080201山西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对策研究郭海北京交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26/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和风险约束优化的城市增长边界调控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11/E080201四维城市理论及应用研究何依华中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17/E080201西北地区城市传统回族聚居区适宜性人居环境营建模式研究黄嘉颖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13/E080201绩效视角下的西北地区大中城市新区开发强度"值域化"控制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343/E080201城镇地区慢发性技术灾害的规划控制与修复黄怡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27/E080201大都市外围地区土地配置机制与优化模式研究--基于空间绩效评价视角雷诚苏州大学27201301-201512 51278412/E080201黄土沟壑区乡村聚落集约化转型模式研究雷振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5201301-201612 51278319/E080201社会空间视角下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与规划调控研究李广斌苏州科技学院56201301-201612 51208312/E080201基于可吸入颗粒物扩散模拟的城市街区规划应对策略研究李绥沈阳建筑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530/E080201西南地区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与特色重构研究李旭重庆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62/E080201基于GPS技术的小学生放学路径与城市空间结构协同优化策略研究李早合肥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243/E080201基于历史空间信息系统的河西走廊传统村镇形态变迁研究刘奔腾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68007/E080201基于碳排放计量分析的低碳工业园区规划控制机理与方法刘丽荣桂林理工大学5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074/E080201面向城市规划的道路交通噪声预估与住区声环境保障技术研究路晓东大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138/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社区的空间演变规律与内源性的城市空间整合策略马航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115/E080201基于犯罪预防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与管理研究毛媛媛复旦大学22201301-201512 51268039/E080201内蒙古草原城镇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模式研究荣丽华内蒙古工业大学50201301-201612 51208423/E080201基于城市物质代谢视角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例沈丽娜西北大学24201301-201512 51208343/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研究街区形态与活力的相关性--以京津地区为例盛强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421/E080201城乡统筹背景下成都市农村生产方式与聚落形态的耦合性研究舒波西南交通大学77201301-201612 51278344/E080201TOD模式下步行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及交通的耦合模型研究孙彤宇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119/E080201城市外围生态服务用地空间结构低碳化规划研究覃盟琳广西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503/E080201基于步行行为的主动式健康干预的住区环境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265/E080201基于中日法比较的转型期城市规划体系变革研究谭纵波清华大学80201301-20161251268024/E080201“一五”时期苏联援华新兴工业城市规划史研究:以穆欣指导的兰州市1954版城市总体规划为重点唐相龙兰州交通大学50201301-20161251208344/E080201基于模型评价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优化策略研究滕夙宏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304/E080201一种基于"碳排放"框架下的规划评估模型研究汪军上海中科高等研究院24201301-20151251278112/E080201低碳时代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城乡配置规划与土建设计研究——以江苏地区国家电网典型设计为例汪晓茜东南大学75201301-20161251208203/E080201城市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用地优化机理与规划调控研究王成芳华南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08091/E080201大型保障性住房空间模式和综合实效研究王承慧东南大学25201301-20151251208493/E080201基于小流域生态系统保护的农村城镇化生态调控方法研究王大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4201301-20151251208244/E080201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碳减排增汇效应定量评价方法研究魏书威兰州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239/E080201基于CAS-CA建模的山地城市适应性规划分析方法研究徐建刚南京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208264/E080201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开放空间形态研究:以南京为例徐振南京林业大学25201301-20151251278416/E080201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城市空间整合机制研究许健西安交通大学74201301-201612 51208345/E080201滨海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生态线索与健康度评价研究许熙巍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29/E080201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闫凤英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504/E080201基于水环境效应的山地城市用地布局生态化模式-以重庆市为例颜文涛重庆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3/E080201基于系统耦合与功能提升的城市中心再开发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114/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区多核空间结构模式的定量研究:基于亚洲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区案例杨俊宴东南大学70201301-201612 51208256/E080201历史城区交通空间资源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方法研究叶茂南京理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08/E080201多尺度耦合模拟在高密度城市街区风环境评估中的应用——以深圳为例袁磊深圳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46/E080201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城镇街道网络地域特征认知研究苑思楠天津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30/E080201低碳理念下基于人工智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热岛效应模拟预测研究运迎霞天津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62/E080201城镇化转型时期人口高输出地区小城镇发展模式与动力机制研究张立同济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85/E080201基于可持续发展三要素的廊道式TOD土地利用优化研究张明武汉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335/E080201基于社会网分析的转型期传统城镇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张楠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330/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的城市空间增长模式选择与结构优化研究:以苏南地区城市为例张振龙苏州科技学院25201301-201512 51208139/E080201水敏性城市空间形成机理与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赵宏宇哈尔滨工业大学24201301-201512 51278417/E080201适宜“老有所居”的城市社区居住环境体系研究周典西安交通大学80201301-201612 51278411/E080201耦合于分形地貌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城镇空间形态适宜模式研究周庆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80201301-201612 51208466/E080201基于混合功能增长的“产住共同体”演进、机理与导控研究:以浙江为例朱晓青浙江工业大学25201301-201512 51278345/E080201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对常规公交客流量的影响--上海浦西地区巴士线路的实例研究卓健同济大学80201301-2016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480/E080201基于GIS的重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与意象研究:1911-2011——以渝中半岛为中心杨宇振重庆大学4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479/E080201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李和平重庆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2/E080201西北典型城镇区(带)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模式及规划方法研究张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71/E080201基于空间绩效评价的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空间扩展及结构优化研究陈晓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57/E080201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周捷武汉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8/E080201轨道交通站点区域人车路径与空间使用的协同效应-以上海为例庄宇同济大学4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7/E080201城市产业遗存的再利用及其生态效应于一凡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6/E080201基于低碳城市目标的住区模式选择研究——以上海曹杨新村为典型案例王伟强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315/E080201城市规划实施评价及方法研究孙施文同济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7/E080201基于动态信息模拟下的历史建筑密集区综合安全体系研究夏青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6/E080201中国生态村落中零排放建筑的MSA方法研究——关于适用指南的综合策略罗杰威天津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95/E080201基于生态与水文过程的沿海低地城市形态生成系统及适应性设计研究龚清宇天津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88/E080201基于因子生态分析的乡村空间结构理论研究史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4/E080201基于动态释氧效应场的城市绿地空间布局研究石铁矛沈阳建筑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70/E080201城市低成本居住区商业服务设施的配置特征研究陈燕萍深圳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6/E080201城市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动态地理模拟模型及其在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中的应用周文生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35/E080201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源碳汇的影响机制及低碳城乡空间规划方法研究毛锋清华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200/E080201中部地区县域新型城镇化路径模式及空间组织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99/E080201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效率优化研究---以中部地区为例耿虹华中科技大学58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68/E080201基于GIS和RS技术的城市群紧凑度研究何韶瑶湖南大学56201201-201512面上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78163/E080201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段汉明河南工业大学55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155/E080201遗产性村落保护与更新的可视化技术方法研究——以西递、宏村为例吴永发合肥工业大学5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7/E080201"就业-居住"共轭视角下大城市流动人口居住空间模式研究——以苏南地区为实证吴晓东南大学3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6/E080201基于空间历史信息系统(SHIS)的城市形态变迁研究董卫东南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91/E080201城市开放空间结构演化与居民行为互动机理研究庞瑞秋东北师范大学60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78067/E080201基于RS/GIS的成都城乡人口、资源与经济协同演化和模拟研究何新东成都理工大学34201201-201512面上项目51108478/E080201快速城镇化地区社会结构的灾变过程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黄勇重庆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77/E080201基于“拟合”理念的历史村镇区域保护研究——以巴蜀地区为例戴彦重庆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27/E080201生态城市建设的区域响应机制及空间规划调控——以京津冀北地区生态新城建设为例李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5/E080201基于社会选择的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吴一洲浙江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403/E080201基于挤出效应的云南旅游古镇传统文化景观演化与重构研究赵敏云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94/E080201基于精神家园重建的羌族聚落景观价值体系研究文晓斐西南民族大学28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52/E080201基于GIS的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支持方法研究窦凯丽武汉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6/E080201功能转型期历史文化村镇适应性发展研究肖建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5/E080201基于多维视角的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田莉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24/E080201中国当代城市规划体系与思想的形成研究:以苏联专家和"一五"时期为切入点侯丽同济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9/E080201开埠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与动力机制的CA模型研究侯鑫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308/E080201中国近代大学校园规划思想研究冯刚天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290/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村民生活模式转变研究--基于不同空间类型的微观主体视角范凌云苏州科技学院27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99/E080201中部地区城市群空间运行及其机理研究——以鄂豫湘三省为例彭翀华中科技大学24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108184/E080201全球化进程中珠三角城市区域的多中心网络组织赵渺希华南理工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47/E080201基于区位差异的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空间组织模式研究——以合肥市为例徐晓燕合肥工业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107/E080201西部民族地区村庄集聚研究冀晶娟桂林理工大学22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73/E080201政策分析角度的苏南乡村空间集约化规划研究王海卉东南大学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18/E080201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卢源北京交通大学20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08003/E080201转型期控制性详细规划运作机制与制度优化研究汪坚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5201201-201412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168019/E080201云南民族乡村地区旅游小城镇形态演变过程与机制研究车震宇昆明理工大学48201201-2015122011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3/E080201滇中高原湖泊区城市景观格局生态安全研究李志英云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02/E080201城市生态减灾的空间组织及规划调控研究——以深圳为例林姚宇北京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0/E080201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重建体系研究刘弘涛西南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60/E080201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念下的应急车辆配置模式与布局问题研究刘杨南京农业大学18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7/E080201居住满意度、迁居意愿与迁居行为—转型期上海市旧住区空间变迁研究刘勇上海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3/E080201面向城市空间规划的微观模拟研究毛其智清华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68009/E080201循环经济建设下民族传统村落景观转型与保护对策研究毛志睿昆明理工大学2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363/E080201基于能值分析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评价研究谭少华重庆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3/E080201城市记忆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地段保护更新中的应用汪芳北京大学37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73/E08020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研究王彦辉东南大学33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86/E080201适应地域文化心理的小城镇“紧缩空间”规划模式研究——以广东潮汕地区为例王英姿汕头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46/E080201基于跨域治理的不同空间尺度城市群规划体制机制研究王勇苏州科技学院2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14/E080201基于生活圈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为例武廷海清华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1008317/E080201市场转型期中国大城市门禁社区研究:机制、效应与管控-以重庆市为例徐苗重庆大学21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26/E080201转型期我国中部地区城市与商业空间新结构模式研究叶强湖南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4/E080201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城市水适应能力建设的景观途径俞孔坚北京大学4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256/E080201基于信息技术的滨海城市高密度人口集聚区综合防灾理论研究曾坚天津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268/E080201基于城市空间增长绩效分析与蔓延控制的开发区转型研究张艳浙江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005/E080201基于城乡制度变革的乡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赵之枫北京工业大学36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138/E080201基于区位适应的城市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决策模型研究郑斌华中科技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78152/E080201珠江三角洲城乡统筹规划机制研究周剑云华南理工大学35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1008061/E080201面向交通效率提升的旧城中心区疏解与再集中更新模式研究周文竹东南大学20201101-2013122010年自然科学基金50908200/E080201基于决策网络的城市用地扩展管理模式研究韩昊英浙江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012/E080201基于社会结构变迁的乡村整合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范霄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32201001-20121250978252/E080201历史街区地下空间供需平衡与风险评价研究陈志龙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33201001-20121250908043/E080201夏热冬冷地区城市空间规划的节能策略研究顾震弘东南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6/E080201面向低碳的城市空间与交通耦合发展模式研究潘海啸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62/E080201长三角乡村家庭剩余空间公共使用的设计类型研究娄永琪同济大学22201001-20121250978225/E080201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增长边界研究李咏华浙江大学32201001-20121250908225/E080201城市生态空间结构调控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规划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罗萍嘉中国矿业大学20201001-20121250978187/E080201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邵甬同济大学35201001-20121250978038/E080201基于分形网络连接的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地区集约开发研究孙晖大连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78065/E080201应对特殊气候变化的寒地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研究徐苏宁哈尔滨工业大学25201001-201212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978052/E080201基于城市设计的大尺度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机理和优化控制王建国东南大学36201001-20121250978101/E080201城市规划作为空间管制政策的技术逻辑研究王世福华南理工大学30201001-20121250908238/E080201山地安全城市设计多因子关联及动态控制研究左进重庆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88/E080201城市住房建设的空间绩效理论与规划对策研究赵民同济大学36201001-20121250908191/E080201汶川地震灾区城镇安居环境重建追踪及评价研究赵炜西南交通大学21201001-20121250978153/E080201]喀什文化区聚落遗产保护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张杰清华大学36201001-20121250808112/e080201我国大城市地区基于空间绩效视角的可持续形态研究杨东峰清华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155/e080201大城市空间系统的中观组织结构优化研究韦亚平浙江大学2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08082/e080201中国大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演化及规划管治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刘玉亭华南理工大学21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m0825003/e080201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生态移民搬迁项目宝音奈曼旗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60200809-20090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5/e080201后工业化时期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46/e080201我国城市中心区土地集约利用量化研究杨俊宴东南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29/e080201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城市区位与城镇体系规划研究蓝万炼长沙理工大学30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86/e080201城市形态研究及其在城市历史保护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为例田银生华南理工大学35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091/e080201中部大城市簇群式发展机理及空间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以武汉、长沙为例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76/e080201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构形模型库基础研究李昌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33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0/e080201面向政策的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宋小冬同济大学32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8161/e080201大规模城市开发项目的风险评估与调控研究夏南凯同济大学3420090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076/e080201城市非正规性视野下的旧城空间演变模式探讨龙元华中科技大学27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37/e080201基于gis技术和遗传算法的城市空间生长模型研究于卓武汉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代码项目名负责人依托单位批准经费起始时间所属基金50778124/e080201面向城市流域生态改善、水旱减灾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对策与关键指标龚清宇天津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78126/e080201应用dea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集合能效研究吴志强同济大学3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48/e08020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动态监测体系研究赵勇清华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8017/e080201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空间研究:演化、特征与整合吴晓东南大学20200801-201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088/e080201面向数字城市规划的空间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模式研究党安荣清华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38/e080201基于数字技术的城市低收入阶层社会化住宅空间环境研究周婕武汉大学26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78147/e080201西北地区中小城市“生长型”规划方法研究黄明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8200701-2009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11/e080201城市保护的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张松同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088/e080201特大城市地区的规划制度与环境研究吴唯佳清华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78165/e080201市场导向的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李和平重庆大学25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09/e080201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整合及规划调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王兴平东南大学24200601-2008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508043/e080201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cbd)形态与功能发展量化研究杨俊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820060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78076/e080201高速城市化期城市更新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阳建强东南大学21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1/e080201内蒙古草原生态聚居模式与生态民居体系研究刘铮内蒙古工业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468004/e080201怒江流域中段景观生态规划模式的研究李晖云南大学24200501-200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城市林业》2020年第18卷总目次(1~6期)
景观叙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 林婧颖
基于城市公园空间满意度的绿视率调查研究
郑凌予 杨淑梅 蒲海霞 刘 洁
三坊七巷小黄楼庭院空间的气候适应性模拟
张芳芳 王得祥 ( 1 )
福州高架桥下植物景观空间微气候舒适度价
刘燕珍 陈 琳 许志敏 林 涛 陈安丽 何 侃 丁国昌 (46)
基于多源数据的上海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关键影响因素 刘 颂 杨 莹 贾 虎 马小艳 (51)
福州市景观格局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吴涌平 林钰珺 吴姝婷 郑艺琦 林开泰 兰思仁 (57)
基于 MaxEnt 模型的北京浅山区珍稀植物适生区预测及管理 邹天娇 倪 畅 郑 曦 (17)
基于 POE 的徐州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评价 孙艳芝 张同升 刘 雷 (23)
基于混沌论的绿地系统布局多情景优化模拟 金云峰 李 涛 王淳淳 周晓霞 (29)
基于 CiteSpace 的国内森林康养研究进展
郝 亮 林 涛 陈 琳 何 侃 李霄鹤 丁国昌 (72)
基于地方依恋的三峡库区移民城镇社区公共空间研究路径 罗 丹 罗融融 (78)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段思嘉 王静文 (8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 张云路 高 宇 李 雄 吴 雪 ( 8 )
城市社区生活圈视角下公共开放空间规划控制 金云峰 邹可人 陈栋菲 周晓霞 (13)
基于城市结构视角的中国城区人口与公园绿地异速生长关系
刘志强 翟遇陈 王俊帝 邵大伟 (19)
第4期
以防疫为导向的居住区绿地优化途径 鲍梦涵 曾慧子 赵 鸣 ( 1 )
平原造林对北京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 李 利 ( 5 )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街区多尺度空间分析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街区为例
个非尺度距离变龋.也不是一个固定的变量,随羞观察者在壤审窜视意的不黼.视距的癀近及远.步距离的由小变犬,深度值都将发生变化。
2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区中心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东衡翔西南部.西至安泰河,南接安泰河.东抵八一七路,北邻杨荔鼍i1晨誉.占笺雾衾嘉瞰Oill.。
…Urbans…tructure…andlay…outofT面hre。
…梆州㈣椰m№㈧坊.文儒坊.光禄坊(<竹间续诿>》;七巷帮杨楱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榕城考古略》)。
目前三坊七巷基本保昭着明清时期的格局,备坊巷均失东嚣走向,共澄赢磊籀自囊自毙簌次布列,彩残鱼骨状的街区.尚商保存较为完好的翳.清古建筑计159座(图1.图2)。
本研究应用空闻句法朦理。
从城市整体.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内部及建筑院落3个空淘尺度研究历史街嚣的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提取1919.1948、1984、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发展熏耍的转折时期}城市、历史街区和建筑院落豹空润形态瀚信怠,禳攥空阁句法琢瑾建立句法轴线地图.借助Axwoman4.0软件.提取计算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和平均深度等数值,建立空间句法集成核图、全局集成茨图,曷部集残度图琴g举均深度值瀚。
在SPSS软件帮助下进行T分数值分析。
根据全局集成度、局部集成度平均深度值和丁分数值等数值,分析城市。
街坊和建筑内部3个尺度的空闻结构特征,同时,通过2009年福州市嚣地图和实地现状城市,街坊和建筑内部结构特征的调查.进行叠加分析.使3个尺度的空间结构特征樗以准确描述,为三坊七巷历史街隧的保护更耨和复兴提供有益参考。
图21919-2004四个时期福州城市全局集成梭Fig,2IllustrationofroadconcentrationdegreeofFuzhou,1919—20043空闻句法分析3。
{宏观足度分攒——疆矧城市空淘匀法分析5,1.1幂同时期全局集成核与福州城市结构特征根据朱东风”叫的研究,在整个空间系统构形中,必然鸯一部分轴线的全羼集成薤力处于支配地俊,这部分轴线构成了城市的全局集成核.代表城市中心性缀强区域。
基于空间句法的高校历史校园空间形态现状分析——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为例
Key words spatial syntax; historical campus; campus space; space optimization高校历史校园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典型类别,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张,以及师生需求的增加,历史校园面临着空间更新方面的挑战。
在进行历史校园空间更新时,需要注重校园空间与时间空间的相互融合,以体现历史校园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本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历史校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句法理论和Depth map 软件,结合学校档案资料和实地考察数据,建立了校园空间的线段模型、轴线模型和视域模型,从多个角度和领域综合分析历史校园的空间形态。
空间句法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梳理空间组织特征,特别是空间形态与使用者行为之间的联系。
通过结合空间句法分析和师生行为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出综合性的校园空间优化建议,提升校园功能空间的利用率,优化道路和景观空间,使历史校园焕发新的活力。
1空间句法理论及徐汇校区空间概况1.1空间句法概况空间句法是由英国学者比尔·希列尔教授提出的一种量化分析空间的理论,简单概括为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复杂空间系统(如空间认知、空间与行为、空间与社会)之间的拓扑关系[1]。
简而言之,它将大尺度空间分解为数个小尺度空间的基本模式,是空间分解的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视域模式、凸空间模式和轴线模式等。
这些模式都以可见性分析为基础,将空间系统分解为多个小尺度空间。
将高校历史校园空间分析方法与空间模型分析方法相互结合,运用可量化、可视化的数学模型分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历摘要 高校历史校园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见证,记录了高等院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岁月的侵蚀,一些优秀的历史校园面临着功能空间利用率低、缺乏活力和生机等实际问题。
研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为“徐汇校区”),采用空间句法作为研究方法,对徐汇校区的校园空间形态和历史建筑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
空间句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哲学的一大流派,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主要代表人物有还有德国的舍勒、海德格尔、法国的梅洛-庞蒂、波兰的茵格尔顿等等。
在19世纪后期,整个哲学界都被心理主义垄断着,心理主义把一切都归结于人的心理现象,这样做的后果是把整个世界都主观化和内在化了。
同时欧洲又是一个深受理性主义浸染的地方,在近代科学发展起来之后,人们逐渐开始用数字化和符号化的方式来表征这个世界,并且称之为“科学”。
可是胡塞尔发现,这样的科学,其基础是不牢固的。
怎么样去寻找一个既不像心理主义那样主观化和内在化,又不像现代科学这样数字化和符号化的真正可靠地认识呢?胡塞尔最终找到了“现象学的直观”。
简单解释“直观”就是不去做主观先入为主的选择和判断,而是按照事物对我们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去认识。
现象学有一句名言叫“回到事实本身”,大致可以概括现象学的特性吧。
具体过程要求“悬置”和“现象学还原”,那就是一些比较具体的方法操作了。
问题二:现象学最开始是哲学,但是和社会科学有很密切的联系,因为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很适合做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
现象学在伦理学(舍勒)、社会学(舒茨)、教育学(范梅南)、神学(舍勒)、美学(茵格尔顿)乃至建筑学当中都成为重要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现象学的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而非科学世界。
现象学关注的是人的情感价值判断。
并关注人的意识。
人的意识包括很多方面,例如记忆、期望、感受等。
那么是什么使意识导向了人的某个记忆、或者是期望呢?现象学用了一个术语是“意向”(intentionality)来描述意识被导向的过程。
那么是什么使人有意向呢?是意义(meanings)。
胡塞尔认为意义是意识的本质。
现象学就是力图对意义进行描述,来看看它究竟如何使意向成为可能。
那么究竟我们通过什么途径来考察意义呢?就是“悬置”,或者说是“加括号”的方法(bracketing),这个方法源自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我们并不进入当前意识所在的内容本身,而是游离于其外,观看该意识本身,看看除了该当前意识所在的内容之外,还有什么内容在里面。
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绿地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分析--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绿地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分析--以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为例张浩【摘要】aBsTRacT Accessibility is a measurement of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infrastructure. The research of the accessibility of green activity space on campus is related to the fair use of infrastructure for different user groups. This paper adopted Axis analysis method of Space Syntax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space structure of Facul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 Whuhan University using Depthmap software. It further verifies the result through practical investigation, which is hoped to help campus planning.%可达性是对基础设施有效配置的衡量标准,校园绿地活动活动可达性的研究关系到不同人群对于基础设施的公平使用。
利用Depthmap软件,基于空间句法理论中的轴线分析方法,通过计算集成度参数变量对武汉大学信息学部校园空间结构形态进行量化分析,探讨校园绿地活动空间的可达性,进而通过实地调研验证分析结果,为以后的校园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名称】《南方建筑》【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5页(P114-118)【关键词】空间句法;可达性;校园绿地;活动空间【作者】张浩【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武汉,4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23;TU-024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群体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以及文化的载体之一,其空间格局是展开社会活动的基本骨架和支撑,同时也影响城市居民的行为心理习惯。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思想进行的试点,例如始建于 1902 年的莱切沃斯,位于伦敦东北,距伦敦 64km,但到 1917 年时,人口才 18000 人, 与霍华德的理想相距甚远。 03 城乡规划体制 04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067】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067】永续发展的概念 永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用来描述一种对资源的战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 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致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其后,经 济学家由此提出永续产量的概念,这是对永续性进行正式分析的开始,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种领 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并指出: “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 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 制。因此,世界各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或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 持续性的原则训以确定。解释可以不一,但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必须从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持续发展的 大战略上的共同认识出发。 ” 【073】1997 年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上,50 多位国内外学者,老中青三代规划师签署了《21 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 , 宣言在回顾 20 世纪城市及其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于核心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 ,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 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基于空间句法与认知地图的校园空间改造研究
随着人们对校园环境的要求提高,大量老旧高校都需要进行更新改造。
高校更新改造是高校重拾校园魅力的重中之重,如何在众多高校规划设计中脱颖而出是首要研究的问题。
如何体现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品质,打造自身的校园名牌?如何使大家对母校校园环境产生相同的认同感?这些问题也都是更新改造任务需要回答的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学生入手,因为他们生活在这里,是对校园最熟悉的一部分人。
通过他们对校园意象的描述和绘制,总结和归纳他们心中校园的“公共意象图”,然后结合空间句法的模拟研究分析,总结校园现有规划设计的优缺点。
这对于研究校园意象对校园更新改造及环境优化都有一定的意义。
1理论概述当前校园意象研究主要是根据认知地图、空间句法等概念而开展的,区别在于调研方法、分析工具和数学模拟技术[1]。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中提出要基于视觉心理和场所的关系,通过测试者对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来分析认知地图与城市形态的关系[2]。
这本书被后世的学者称为城市意象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其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①对于未接受相关知识的测试者,采取线下访谈、绘制草图等方法;②对于接受过城市意象教育的测试者,让他们对整个研究范围进行现场勘探,绘制出该范围较为明确的地图,指出有特点以及容易记忆的意象,在草图中标出它们的位置并显示强弱关系,然后将搜集到的所有测试者的认知地图进行汇总和统计,得出研究范围的“公共意象图”,从而总结出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五个城市意象元素与整体结构的关系。
摘要 校园意象探索对高校校园环境更新与改造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以认知地图和空间句法理论及其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语义分析法、认知地图法解读校园意象并绘制学生印象中的“公共意象图”,再利用空间句法模拟技术进行分析。
分析得出校园意象主要集中在图书馆、商业中心、演艺中心等区域;校园道路复杂多变,部分道路交通能力不足,不利于空间结构的完善开发;校园内建筑造型统一单调,这也使得学生对一些不经常去的教学楼感知不强。
南京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的演变_以_省略_东南大学_南京师范大学老校区为例_方宇
文/方宇 吴晓 Fang Yu Wu Xiao
作者简介 方 宇 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硕士研生 吴 晓 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规划系 教授
硕士生导师
*本文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2006BAJ14B06)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 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ABSTRACT 本文遵循南京历史性校园成长的历史轨迹,对校园空间结构演化动因进行探索,试图通过研究校园空间格局 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将来校园的更新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Following the growing track of Nanjing historical campuses,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evolution agent of campus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ternal laws of evolution of campus spatial pattern so as to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date of the future campus. KEY WORDS 历史性校园,空间格局,演变,南京 Historical Campus,Spatial Pattern,Evolution,Nanjing
2010 11 A+C 论文 P079
建 三江师范时期行政 两江师范时期“一 东南大学大礼堂 筑 大 楼 “ 口 字 房 ” 字房”(现南高院) 属 (现健雄院) 性
照 片
4
建筑风格:三校不同的建筑风格举例如表2所示。 本阶段三校的中心区格局已现雏形,都体现了不同 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历史建筑群的形态是南 京历史的永恒见证。 2.3 1949—1977年:第一次扩建,内涵式拼贴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 私立教会大学面临取缔并入公立大学社会主义改造的现 实,三校响应1952年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方针, 与南京另几所大学重组后命名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 院、南京工学院。 总体布局:50年代三校进行了第一次扩建,除进 行校园的环境整治外,主要是兴建了大批教学楼及宿舍 楼,以满足当时院系扩大的需要。受苏联模式影响,校 园功能的分区明显,生活区远离教学区发展,千篇一律 的“一系一楼”和基于经济性的行列式居住建筑布局盛 行,强化校园主轴线,采用增加轴线端景力度、空间向 心力以及延续轴线等手法组织空间,逐渐形成平行或垂 直于主轴线的格网型空间骨架。 建筑风格:三校新建改造建筑形成有社会主义内容 加民族形式的建筑风貌,以 “工”字形教学楼和行列式 宿舍楼最具代表,但建筑风格都维系呼应了上阶段的历 史建筑群的特点,其中,建筑大师杨廷宝做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表3)。 本时期,新扩建建筑在风格和体量上均与历史建筑 较为协调,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校园中心区的布局,第一 次扩建使历史建筑群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2.4 1978—1991年:第二次扩建,有序拼贴、外延式发 展 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恢复后,伴随改革开放自由 的步伐,高等院校进入复苏阶段,国家对专业人才的重 新重视给高等院校的转型和第二次院校扩建带来契机。 总体布局:本时期由于课程综合化改革以及科研机 构的重新引入,建筑群落化的萌生打破了建国后“一系 一楼”的单一布局,实验室、研究中心、会议交流中心 及学科专业楼的规模逐渐增加;新建图书馆代替行政教 学主楼成为延续或加强校园轴线的重点或转折点,中心 教学区建设饱和导致教学区向街区边缘蔓延;统一分配 体制的突破带来教职工生活区与校园的完全分割,生活 区大面积外延式发展。(图9) 建筑风格:院落式建筑成为主流,建筑功能更加综 合、多元化,形式更加现代。新建建筑还停留在早期现 代主义风格,运用简单的构图手法,强调立面的纵横分 割,但多运用与旧校园建筑相呼应的色彩,力求在传统 文化和时代精神中寻求突破和协调,如表4。 第二次扩建尊重现有学校的空间构架,完善校园建 筑风貌的有序拼贴,但较之第一次扩建本次的规模增加 了1-2倍,使得三校老校区的建设趋于饱和,纷纷在城
基于空间记忆分析的历史校园新旧场所融合--以武汉大学文科区为例
茂盛的树林,起伏的山地、开放的绿化大草坪、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古朴典雅坡屋顶建筑。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认知模式,即人们的审美观对整体与和谐具有一种基本的要求。
简单地说,视觉形象首先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被认知的,而后才以部分的形式被认知[5],也就是说,师生先“看见”一个校园的整体,然后才“看见”组成这一校园整体的各个局部的意象元素。
因此师生们对校园产生的是一个综合的感受:武汉大学校园是一个历史悠久且风景如画的生态公园。
我86|CHINA HOUSING FACILITIES872021.05 |机的一部分,部东湖连为一拔的枝干,突,树龄较长,园空间高度连些自然元素,筑与原有环境造型因素加以式布局手法,成的庞大建筑科区建筑与起应,并有效地鉴历史场所的的环境时空的1)。
逻辑记忆,是路线的记忆,科区的建筑布组成,所以比区的秩序纳入领域出发的城智地图对居民行分析,并将而绘制的城市地图,它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图,但却明确反映了市民对空间里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其认知场所的能力。
所以,在研究伊始,我们也绘制了武汉体规划具有鲜明的特点,新的规划设计尊重原有空间序列关系,建筑群通过空间校园的东西空间轴线向东湖风景区延伸。
商学大楼北入口广场是空间序列的起点,在,在这里通过建筑的围合手法,并将东北面的湖光山影引入,使之成为师生学人文馆形成对位关系,沿珞珈山的谷地的曲折登山小径拾级而上,就到达山顶人文馆的观景平台,成为整个空间序列的结束,并与原有规划巧妙地衔接,这里可远望东湖的风光,与远处的墨山遥相呼应(见图2)。
整个文科区设计保持了校园的逻辑记忆,形成了人们心理与校园整体的关联,因而具有高度的可理解性和结构推理性。
3.3校园场所的情感记忆情绪记忆对于空间场所的使用者来说,是其对所在的场所内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直接记忆,它也是空间记忆的重要一环。
图2 校园文科区场所空间的逻辑记忆分析[4]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5] 柴蒙. 视觉设计中格式塔心理学原理的运用[J]. 青春岁月,2013(02):130[6] 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 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110作者简介王智峰(1973—),男,汉族,广东惠州市人,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建筑学硕士,主要从事建筑研究生教学及公共建筑设计工作。
新时期研究型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思考——以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为起点
180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4.03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思考新时期的大学校园建筑如何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要求,更要深入研究大学校园规划与社会、师生间的联系,建造低碳、绿色、节能、智慧的大学校园,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长远发展[1]。
这才是设计师的使命和目的。
1 新时期大学教育理念和东方理工大学新时期高等教育正在经历时代变革——从独立学科到交叉融合,从学习共同体到创新共同体,都带来办学模式、学习方式、空间范式的深刻变化。
东方理工大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创新型高等院校。
学校选址位于宁波甬江北岸,毗邻宁波大学。
基地东西狭长,并被高架、水系、地下管线分割。
校园规划总用地2 300亩(约1.5 km 2),总建筑面积110万m 2,本硕博学生总数1万人。
学校以“科创智芯”为目标,引领甬江科创大走廊。
垂直甬江的中轴连接校园核心与产业核心,并将滨江绿带、高校带、产业带连接为整体,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格局,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校园以“枕水长卷”为特色,顺应河道地脉走向,保留绿廊,理水围岛,变东西狭长的基地劣势为优势。
隔江回望,校园建筑群与水绿相间,描绘出绵延4 km 的滨江画卷,并将助力东方理工成就百年经典的梦想。
2 东方理工大学校园规划设计2.1 多元混合及学科融合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共享理念,校园功能布局跨越1.0版的大分区模式、2.0版的大组团模式,采用不同专业学科、不同年级大融合的3.0版本,形成“一心两团、七星连珠”总体格局。
“一心”指教学科研区,包括位居校园中轴的科教共享核,工、商、理、信四大学院与文博中心和人文社科组合为三个学术岛,分居两侧。
摘要 新时代下,大学校园规划理念正在快速变化,这种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跟随着数字技术革命而来,也深刻影响了师生的日常生活模式。
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共享的学习和生活的校园环境,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重点。
《2024年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范文
《基于空间句法的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形态的演变不仅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也反映了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
北京旧城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其城市形态的演变更是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将基于空间句法,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二、空间句法概述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方法,它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的组织关系、空间构成元素以及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城市空间的本质和规律。
空间句法包括空间构成、空间关系、空间功能等多个方面,是研究城市形态的重要工具。
三、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1. 历史沿革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旧城经历了从单一的城市形态到多元的城市形态的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对城市形态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空间句法分析基于空间句法,我们可以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进行深入的分析。
首先,从空间构成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布局以中轴线为主,形成了独特的空间结构。
其次,从空间关系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各个空间元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城市空间的有机整体。
最后,从空间功能的角度看,北京旧城的空间功能不断丰富和拓展,从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发展为集居住、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空间。
四、北京旧城城市形态演变的特点和趋势1. 特点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多元性等特点。
历史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元性体现在城市形态的演变中,形成了多元的城市功能空间。
2. 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旧城城市形态的演变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方面,城市空间的拓展和更新不断推进,新的建筑和设施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建筑和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空间句法在中国
空间句法在中国空间句法是一种研究语言中句子结构与空间位置关系的语言学理论。
它包括研究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句子成分的排列方式以及它们所搭配的动词和语法关系等方面。
而关于空间句法的研究在中国一直处于不断深入的状态中。
在中文语言中,空间句法的地位最早能够追溯到先秦时期。
《庄子》中就有“天下莫不归道,而乱兆不能据宝”这样的句子,其中“天下”与“道”、“乱兆”与“宝”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空间位置的排列方式。
这种句子结构让读者能够感受到每个词语在空间中的位置,从而对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语言学家们对于空间句法的研究也逐渐加深。
唐代河东李密曾提出“上感天而发,下知地而感”这样的句子,运用了上下相对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宋代的欧阳修更是提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名句,其中“大江”、“浪”、“人物”词语在空间上呈现出了一种前后关系,极大地丰富了句子的表达力和意境。
近代以来,中国语言学家对于空间句法的研究也逐渐走向了科学化的方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钱儒声教授提出了一种以句内宾语的末位位置和容器为基础的空间句法分析方法,成功地运用于汉语拟声词的研究中。
“啪嗒”、“滴答”等拟声词在空间上表现为“打破容器”、“流出容器”等动作,坚定了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力。
除此之外,中国学界还对于空间句法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如评价的空间人称制、空间动词语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总体而言,中国学术界在空间句法的研究上一直脚踏实地,不断地拓宽思路、深入探讨,为汉语语言学乃至世界语言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空间句法这一学术领域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空间句法在中国
空间句法在中国空间句法是研究人们利用自然和人造空间以及空间关系进行语言表达的学科领域,是语言学和心理学交叉的重要学科。
在中国,空间句法研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关注和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空间句法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更能够提高我们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和表达能力,进而促进我们的心智发展和交流效率。
在中国,空间句法的研究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语言认知、心理学、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地理信息系统等。
在这些领域中,空间句法研究与应用已经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成果和应用价值。
首先,语言认知领域中的空间句法研究着重探讨了人们如何运用空间信息建立语言意义及其对人们语言表达的影响。
根据语言认知学家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人们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常常会利用空间词汇和空间结构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思想。
例如,在表达时间方面,人们常常会利用时间的空间概念(如“前”和“后”)来表达时间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时间;在表达事件关系方面,人们常常利用空间的比喻和隐喻(如“向前推进”和“向后倒退”)来表达事件发展和变化的关系。
此外,在语言理解和产生的过程中,空间句法还具有诸如将注意力引导、加快语言表达、减少歧义等作用。
其次,在人机交互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空间句法研究更关注于如何将语言信息和空间场景有效的结合起来,提供更加稳定和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
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空间句法的应用模型和算法,比如基于空间语义的交互方式、视觉-语音交互方式、人机场景感知和交互等。
这些创新的机器交互方式不仅提高人机交互的交流效率和互动体验,更为我们的科技生活带来了远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最后,在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空间句法研究将语言和空间信息相互融合,是利用语言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基础地图、探测人类活动空间和进行城市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关键能力。
例如,基于空间句法的地图标注注解技术,通过将语言信息和地理信息相互映射,推动了地图标注标准化、自动化和高效化,为各类应用场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建筑研究分析--以冯玉祥旧居为例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建筑研究分析--以冯玉祥旧居为例
徐健;王方
【期刊名称】《住宅产业》
【年(卷),期】2022()1
【摘要】历史建筑是城市公共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物质载体。
本文以巢湖市冯玉祥旧居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旧居的周边环境和建筑本体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旧居建成环境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旧居保护规划的侧重点,为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的基础。
【总页数】5页(P30-33)
【作者】徐健;王方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建筑布局形态分析r——以华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为例
2.基于PSPL调研法的老旧居民区公共空间改造——以长沙市雨花区树木岭老旧居民区为例
3.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之句法解析--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4.历史建筑空间再利用之句法解析——以鼓浪屿八卦楼为例
5.基于空间句法实证分析的地下空铁换乘空间的步行可达性研究
— —以成都双流机场T2航站楼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空间句法的校园空间形态历史演变研究作者:肖迪杨立新
来源:《现代园艺·综合版》2019年第02期
摘要:运用空间句法对沈阳农业大学空间历史演变进行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沈阳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块状聚集式发展期、单轴线发展时期和十字轴线发展时期。
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处于十字轴线发展时期。
3个时期由点、线、逐渐演化成面状结构,并达到稳定状态,以上分析结果以期为校园扩建后规划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使校园空间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关键词:空间句法;校园空间;演变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沈阳农业大学位于沈阳天柱山南麓,作为一所全国重点的农业院校,校园植被丰茂,环境幽雅,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教学、科研条件优越。
校园于1952年与复旦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成了沈阳农学院,并于2013年在原址校园上完成了东部新校园的扩建,扩建后的校园面积占地264.29hm2。
整理出各个建筑建成的大致年份,以10年为一个单位,绘制校园空间形态分布平面图,该图代表着空间中的表层结构。
通过建筑分布平面利用空间句法Depthmap软件对校园空间进行运算和分析,通过参数变量中的整合度核心分布总结校园规划建设的历史演变过程。
1.2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理论于1970年伦敦大学建筑与城市形态学的教授比尔·希尔(Bill Hiller)首次提出,他的代表作有《空间是机器》[1]、《空间的社会逻辑》等,20多年来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并被不断改进和完善[2]。
国内的应用由建筑和城市规划开始往风景园林学科中渗透。
空间句法强调空间各组构之间的拓扑连接关系,是一种空间内部关系的逻辑数学运算,它基于人的可视性知觉分析。
首先要将空间进行分割,有3种基本的分割方法[3],分别是凸多边形法、轴线法和视域分析法。
本文对校园空间的分析采用轴线法。
2 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1 块状聚集式发展期
从20世纪50~60年代之间,学校无核心,呈块状聚集式发展。
由于社会时期特征,中国大学校园的物质形态走向国家意志下的苏联模式化。
校园建筑形态以“工”字、“山”字建筑为教
学中心。
校园在建校初期阶段规模很小,仅仅依靠教学区和家属宿舍区的几栋建筑呈块状聚集形态存在,2块区域承担着不同的简单的功能并呈现分离状态。
2.2 单轴线发展时期
从20世纪70~90年代的30年之间,校园进入单轴线发展时期,该时期学校以一条主要轴线为发展核心,呈线性发展态势。
单轴线核心的形成是第一阶段块状聚集式发展不断扩展和演变的结果,也表明进入该时期,学校整个空间在与人的不断深层次交流中形成空间逻辑,从而使校园具有深层结构并逐渐成熟。
校园以神农路为轴线呈南北方向向外扩展,随着学校家属区向北修建,南北方向的家属区达到饱和状态,使得神农路成为整个校园中的整合度核心,校园的整体南侧发展使天柱山路和荟英路成为东西方向的第二发展核心,该两条轴线与神农路垂直相交,开始形成校园十字正交轴线时期的雏形(图1)。
2.3 十字轴线发展期
时间进入20世纪,学校满足返校的教师职工住宿之后,开始注重教学发展。
由于家属区西侧的植物园阻挡了天柱山路以及校园向西发展的趋向,使整个校园空间呈L型空间布局。
基于空间句法的分析,天柱山路重新回到校园空间系统中整合度最高的地位,校园中的整合度核心为东西方向的天柱山路和南北方向的神农路形成的十字正交形式。
校园空间格局沿天柱山路和神农路这两条最长动线呈十字结构进入稳定的发展时期。
2014年,校园又完成东部校区的扩建并投入使用,从校园安全的角度西侧加设铁栅栏将神农路与家属区隔绝在校园之外,导致校园空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与扩建前相比,扩建后2条整合度核心动线长度有所缩短,西侧家属区区域颜色明显加深,在系统中可达性变差。
由于北侧天柱山的阻隔,使得南北方向的综合西街轴线受到限制,虽然可达性高、人流潜力大但长度较短,会造成校园拥挤堵塞等现象。
与扩建前相比,扩建后校园主要长动线变成天柱山路一条,且过于依赖东西向的軸线,无疑是校园未来发展中的不利因素。
3 结论与讨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的历史演变研究,明晰了校园发展脉络和空间形态历史演变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之间校园无核心和结构,呈块状聚集式发展。
20世纪70~90年代的30年之间,校园进入单轴线发展时期,该时期学校以一条主要轴线为发展核心,20世纪以后,校园进入十字轴线发展时期。
从空间上看,与城市发展相似,校园空间呈点、线、面的发展过程,不断发展成熟并稳定,最终呈现面域核心甚至多核心节点。
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演变分析,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ill H.Space is the Machine:A configurational theory of architectur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35.
[2]孙鹏.空间句法理论与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对比解读[D].北京林业大学,2012.
[3]张艺瑶.基于大数据法及空间句法的浙大紫金港校区校园空间使用分析[D].浙江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