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主张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历史趣谈《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荀子有哪些思想和主张导语: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荀子的生平事迹,史书记载都很简略。

我们可从太史公《荀子传》、刘向《孙卿书录》、应劭《风俗通义》、清代谢墉《风俗通》、《荀子·强国篇》等中略知,荀子曾经去过齐、秦等地,而且游学稷下时成就了其名声。

荀子据《韩非子·显学》篇记载是孔子之后儒家八派中的一荀学派代表人物,是继孟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据谢墉《荀子序》记载,荀子“最为战国老师。

太史公作传,论次诸子,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

”并指出公孙子、尸子、墨子等皆被列于孟荀之下。

从《荀子》一书看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下面仅举三例加以说明:(一)从《性恶》篇看荀子的性恶论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所说的“性”是指与生俱来、自然而成的“自然之性”或生理本能。

“伪”不是“真伪”、“虚伪”的“伪”,而是“人为”之义。

因此,荀子认为:“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常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是性、伪之分也。

”(《荀子·性恶》)即礼义生活常识分享。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 (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
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 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
• (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
答案 (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
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 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 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
• 1.上述文字中,成语“ ”即源出于 此。 (2 分)
〖参考答案〗
1. 郢书燕说 • 2. 韩非在寓言的结尾发出的感慨:“治则治矣,
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是说当时的 学者为了替自己的学说找到依据,同时博得各国 国君的青睐,多曲解古代典籍。 • 作者的感慨,点明了这则寓言意在批评当时学者 牵强附会解释古代典籍的现象。郢人和郢人的书 信,即比喻古代学者和他们的著作;而燕相的形 象,则是比喻当世的学者。 • 韩非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对古代典籍中 的许多观点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
荀子、韩非子思想梳理
学习目标
• 了解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 提高文化经典阅读解题能力。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 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 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在政治上,他主张礼 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 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 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 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
• 韩非子认为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使然,强调想要成大事的 人可以借助于“人性好利”这一本性。
• 2、人性是否可变之异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恶的,认为 要改造人性,使之由恶向善,仁义礼智信是可以通过后天 的教化学习得到的。 韩非子不仅认为人性不可变,而 且无须变。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及其思想概说荀子的思想主张生平简介游学,《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

荀(xún)子于五十岁始来游学于齐,至荀子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入秦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兰陵。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

著作集为《荀子》(唐代杨倞为其荀子塑像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

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

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古代为多,包括清代王先谦,民国时代的梁启雄。

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

晚年的代表作有《劝学》。

)。

帝王之术《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

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后世评论思想家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

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荀子像(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荀子》三十二(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性恶论的限制在于:(1)从性恶出发,固然可说明礼乐教化之“伪”的现实必要性,但由于否认了人的道德先验性,圣人治礼作乐的“化性起伪”的教化行为就失去了坚实的存有论根据。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东周时期的各大思想流派

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孔子: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荀子主张“性恶论”即人性本善。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翟:主张兼爱非攻: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四、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商鞅。

作品:《韩非子》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春秋战国最著名的就是这四个:儒墨道法还有一些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

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荀子简介PPT课件

荀子简介PPT课件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主张 君主应以身作则,带头遵守礼制,通过礼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荀子的法治思想
总结词
荀子虽然强调礼治,但也认识到法治的 重要性,主张礼法并重,以法治保证礼 制的实施。
VS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礼和法是相辅相成的,礼是根 本,法是保障。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制 度,以法治手段制裁违法行为,保证社会 的正常运转。同时,法律也应符合礼义, 不能违背道德伦理。
荀子的人性论
总结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和礼制来改造人性。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即人生来具有贪婪、自私等不良本性。然而,他也认为人 性可以通过教化和礼制得到改造。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社会的规范,人们可 以逐渐克服自身的恶本性,培养出善良的品质。
荀子的伦理观
总结词
荀子强调道德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详细描述
荀子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功利性,即道德行为应该能够带来实际的好 处和利益。同时,他也主张以礼义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即人们应该遵循社会的规 范和礼仪,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03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理念
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词
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礼制的实施。
荀子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荀子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荀子强调礼制和法度,提倡“性恶论”, 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其次,荀子的思想也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谦虚、诚实、勤奋等美德,这些思想对于现 代社会中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荀子的思想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的主张和特点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号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论语》中。

他强调“仁”的思想,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和善待人、宽待人。

孔子提倡“中庸”思想,即追求均衡、中正、适度的境界,在各个方面都应保持平衡,不偏不倚。

此外,孔子非常注重礼仪观念,他认为人们应该遵守礼仪规范,使得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

他还非常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关键。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萱,尊称孟子,是在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张。

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良知和道义感,认为人们都有追求仁爱、仁义之心。

他批评社会不公的现象,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君主应该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做出牺牲。

孟子还强调立身修德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强调人应该修身养性,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改善社会。

庄子(公元前369年-c.公元286年),名周,字子产,庄子被称作“庄子”,是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的主张主要体现在《庄子》一书中。

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主张“逍遥游”和“自然而然”。

“道”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道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纷扰,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庄子注重观察和思考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他通过寓言和幻想等手法,表达了他对世界的诗意理解。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正则,荀子身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提出的学说被称为荀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强调客观规律和礼法制度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和养成良好的习惯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他强调人应该有追求道义和仁爱的行为准则,通过德育的方式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荀子还强调政治思想,主张君主应该负责任地执政,以求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荀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荀子的思想主张八个字

荀子的主要思想
荀子简介:荀子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成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行有常”、“人定胜天”的思想。

1、“天行有常”的思想
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

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

2、“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改变自然,不要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思想主张
荀子的教育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

荀子
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
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
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主要观点: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

荀子以孔子
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
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荀子的天人论,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荀子的社会道德观,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
孟子创立性善论,强调修养;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后天之学。

这些都说明他和自己的儒家思想不一样。

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按照自然规律运动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的思想是全面的,因为他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种思想。

他们在人性、天人、社会道德、政治、教育等方面,在儒家思想中独树一帜,独树一帜。

荀子的“性恶论”是其最主要的思想主张之一。

荀子的“天人论”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这是荀子思想中最具积极进步意义的思想之一。

荀子人物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后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浅谈荀子的哲学思想主张》摘要: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世。

本文从荀子的生平和思想渊源入手,探讨了他的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以及教育思想。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他主张天命和人事相结合的政治观念,强调君主的责任和人民的奉献;他的天人观中体现了尊重天命和人的自主性的平衡;在教育方面,荀子提倡以教化来塑造人的品行。

文章总结了荀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现实意义和当代的启示。

荀子思想的深远影响使其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荀子,哲学思想,人性观,道德观,政治思想,天人观,教育思想,影响,现实意义,启示。

1. 引言1.1 荀子生平荀子(约前310-约前235),名冉,字正明,博学多才,被誉为"言传之贤"。

荀子出生于鲁国,成长于齐国,后来在赵国担任过宰相。

荀子自幼聪慧过人,师从荣辱著名的儒家学者荣誉男和苏听书,深受其影响。

在政治上,荀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主张“立政以道”,认为天下需要有严格的法度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荀子非常重视教育,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修养人的性情,塑造人的品德。

荀子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1.2 荀子的思想渊源荀子的思想渊源包括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荀子认为孔子教化之道能够挽救世道败坏的当世之人。

他钦孔子之道德教化之威,但同时也认为孔子的教化之道并非完备,因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

除了孔子之外,荀子的思想还受到了老子和庄子的影响。

在荀子看来,老庄的思想虽然崇尚自然,但缺乏积极的改造和教化之力,无法解决人性恶劣的问题。

荀子综合吸收了孔子、老子和庄子的优点,提出了辩证的人性观和道德观,以及他独特的政治和教育思想。

荀子的思想渊源既继承了先哲之长,又有所创新,对后世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正文2.1 荀子的人性观荀子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性的本性、人性的善恶、以及人的修养方面的思考。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总结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被誉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道德和教育的观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和发展。

荀子的主要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人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类天生就具有贪婪、残忍和自私的倾向。

他认为人性中的恶是无法改变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约束和规范。

荀子的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是通过艰苦的自我修养和教育才能实现的。

二、政治思想:荀子非常重视政治的重要性,并主张君主制。

他认为社会需要一个有权力的君王来统一治理,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同时也强调合法的君权必须依靠道德和仁义的原则来约束。

他提出的“法治”思想强调法律的作用和权威,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遵守道德规范。

三、道德观念:荀子非常重视道德伦理,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人心”与“天道”的和谐。

他主张人应该修养自己的品行,并通过教育来培养和规范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教化”和“安民”两个重要的观念,强调社会需要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实现和谐与安定。

四、教育观念:荀子强调教育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品性,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他主张推行全面教育,并提倡“劝学”和“笃学”的观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使人能够理解天地之间的道理和原则。

总的来说,荀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人性恶、道德修养、政治统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

他对人性、政治和道德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实践方法。

荀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儒家学派和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荀子主张什么思想
•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恶行
• 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荀子的教育任务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认为教育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桥梁
•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荀子的教育任务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 认为教育是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重要途径
• 通过教育,国家可以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 通过敬畏道德,人们可以培养出崇高的道德品质

⌛️
荀子的礼治思想
01
荀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 礼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行事
• 通过遵循礼,人们可以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荀子的礼治思想强调了礼的平等性
• 认为礼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 通过礼,人们可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03
荀子的礼治思想还强调了礼的实践性
荀子主张的思想体系
CONTENTS
01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02
荀子的道德伦理思想
03
荀子的政治思想
04
荀子的教育思想
05
荀子的文化观念
06
荀子的影响与启示
01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荀子的生平简介
荀子一生致力于儒家学说的研究和发展
• 他的著作被集成为《荀子》一书
• 该书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荀子,名荀况,字卿,又称荀卿
• 认为礼应该付诸实践,而不是空谈
• 通过实践礼,人们可以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03
荀子的政治思想
荀子的王权主义观念

荀子认为王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
• 王权代表了国家的权威和公正
• 通过王权,国家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荀子的王权主义观念强调了王权的合法性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

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的研究中,我对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命所决定的,人类作为天地之间的存在,应该顺应天命,与天地相合。

他主张人类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天人合一。

荀子认为,只有当个体追求道德的完善,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荀子的宇宙观则是他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理解。

他认为宇宙是由天地、人类和万物构成的,而这些元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荀子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关系,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与自然界相互影响。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会对自然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宇宙的运行。

因此,荀子主张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实现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与其他儒家学派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区别。

与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不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修身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情感是人性的一部分,但如果不加以约束和修正,就会导致道德的败坏和社会的混乱。

因此,荀子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此外,荀子的宇宙观也与道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道家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认为宇宙的运行应该尊重自然的道。

而荀子则更加注重人类的主动作用,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对宇宙的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人类应该通过修身来实现天人合一,以实现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通过对荀子的研究,我深刻认识到他对天人合一与宇宙观的重视。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提出了人类应该追求道德完善、顺应天地的主张。

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的建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荀子的天人合一与宇宙观是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见解。

他通过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和人类的主动作用,提出了人类应该追求道德完善、顺应自然的主张。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

儒家思想孔子荀子孟子总结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荀子和孟子。

他们对于人性、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思考和主张,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礼仪、道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谐关系。

孔子主张人人都应该有教育机会,他提出了“以教民以礼义”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强调孝道,认为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的根本。

同时,孔子对于政治也有自己的见解,他主张君主应该仁政明理,以身作则,带领国家走向和平和繁荣。

其次,荀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了以天命为主的政治观念,主张统治者应该服从天命,而臣民则应该服从统治者的统治。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他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贪婪和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制度的规范才能使人的行为合乎道德。

荀子还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定,政治家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孟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

他主张人性本善,追求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观。

孟子认为人们本能具备了善良和道德的本性,只是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才会变得恶劣。

他主张以仁爱和忠诚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观,强调君主和臣民之间的契约和责任。

孟子还提出了“爱人心”的理念,主张人们应该有爱心、善良和同情心,帮助他人,关心社会。

总体而言,孔子、荀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都强调了道德、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后世的思想文化传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是与伦理、教育和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思想体系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

天论荀子知识点总结天论是统辖天下,治理万物的道在天论中,荀子主张“天命”这一观点。

他认为天作为宇宙的主宰者,是统御万物的至高意志。

天的命令是不可逆抗的,人们必须顺应天命,顺从天道,去行善积德。

荀子还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因此需要通过教育来“陶铸”人的品德,使人们能够顺应天命,遵循道义,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荀子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改善人的本性,使之趋于正直和善良,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

无为而治,民心可化在天论中,荀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

他主张,政府应该尊重民生,减轻民众的负担,顺应民心,使之能够自发而行为,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治理民众。

荀子坚持认为,对民众的教育和治理应该基于理性和智慧,使民众自觉地顺从道德规范,自觉地问心无愧,而不是通过暴力和武力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在荀子看来,政府应该尽可能地使民众自觉地行善,使社会和谐稳定,而非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民众的行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政治家首先应该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使之成为社会的楷模。

随后,要以家庭为单位,履行家族责任,保持家风正派。

最后,才能够在治国平天下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荀子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身做起,尊重道德,履行自己的职责,社会自然就会变得和谐稳定。

因此,他主张政治家应该以身作则,为民众树立榜样,以此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提升。

天下万物从天而生,归于天而尽荀子在天论中提出了“性命论”的观点。

他认为,天下万物的生命力和活力都来源于天,世界万物都是在天地之间循环流转,生生不息。

人类也是受到天意支配的,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受到天命的支配。

荀子主张,人应该顺应天命,顺应自然规律,遵循道义之道,这样才能够获得天的眷顾和保佑。

天论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它体现了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治国理念,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荀子的天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对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看法

对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看法

对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看法荀子说“人性本恶”,这个“恶”并非“恶行”之“恶”,而是恶劣、邪恶、坏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一种恶,他只是将这种恶表现出来罢了。

他主张用礼法规范人的行为,用刑罚加以约束,这也是受到了孔孟的影响。

1、荀子主张性恶的观点是对孔孟之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都把心看作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部分,荀子的理论也主张心是决定人性善恶的关键。

他们都注重人的内在因素,但两人的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

孔孟重视教育,强调礼乐制度,在这些方面进行改革;而荀子则强调法律,通过外力来进行约束。

荀子与孔孟两人的思想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别,但他们二人所关注的核心都是相同的,即人性中的“恶”。

荀子在人性问题上的研究是十分深入的,但在当时社会对荀子的批判却十分严厉,而其主要思想的内容则是虚伪狡诈、礼义廉耻之类的空话,荀子也因此背上了恶名。

而且《荀子》一书的内容和形式有许多糟粕之处,但其主旨是好的。

荀子通过人的外在表现进而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将儒家的思想从神秘化变成了平民化,使儒家思想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东西。

2、主张性恶的观点使得荀子思想开始走向反面,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抵触。

但在这部分人中不乏正确之人,如刘向。

刘向在《说苑》中记载:“昔者荀卿谓杨朱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杨朱曰:‘圣人不死,君子不止’。

”荀子的这句话就充分说明了他也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荀子在《修身》篇中写道:“天地不生仲尼,万物不生太公,圣人不生孔子,万物不生荀子。

”荀子还说过“仁者无敌”,这样一个例子足以证明他的观点是没有错的。

但有些人仍然坚持他的观点,比如荀子的儿子荀淑,他在《非相》中提出“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也就是说水只会往低处流,火也只能往上飘,云只能随风飘动,这便是他所认为的人性本恶的直接体现。

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之间是互不相融的,人们只能在各自的领域里活动,可谓相得益彰。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的,比如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等,这也符合当时统治阶级所推崇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主张《学习方面的》荀子说,人们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做封建时代的圣贤。

当然,诵《经》读《礼》既是学习文化知识,又是接受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但荀子说学习的意义在于“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可见荀子强调学习,是偏重于封建礼法道德的教育的。

荀子强调学习儒家经典应当指导自己的思想言行: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于动静。

端而言,儒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又说: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主张学习圣贤之道,要在思想上扎根,要落实到行动上,一言一行要能成为人们的法则。

荀子认为,古代人们学习圣贤之道是为了修养自己的思想品德,而后来人们学习圣贤之道只是装样子给人看,取悦于人。

对于后人这种脱离思想品德修养的学习态度,荀子给予了尖锐的批评。

荀子十分重视向良师益友学习,以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荀子认为,学习圣贤之道最方便的办法是接近贤人,以贤人为榜样,处处向贤人学习,其次才是学习礼法条文。

荀子说,如果一个人不愿接近贤人,爱慕贤人,向贤人学习,又不能学习礼法,以礼法约束自己,那么他不过是学了些杂乱的知识,会训释《诗》、《书》的句子罢了。

这种人一辈子不过是“陋儒”而已。

由此可见,《劝学》的主旨并不是讲文化知识的学习,而是着重阐发思想道德的学习修养问题。

荀子看来,学习的第一要义就是做一个思想品格高尚的人。

学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改造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荀子认为,学习不学习先王之道,关系着培养什么样人的重大问题。

地处东南的吴越与地处北方的夷貉,他们的孩子落地的时候都是一样的呱呱啼哭,长大以后语言和风俗习惯却不相同。

这是由于受到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

可见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因此,荀子接着援引《诗经》的话,勉励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而要克尽职守,向正直的贤人学习看齐,这样神明会审察一切,赐给你大福的。

荀子说:“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意思说,最高的智慧就是按先王之道来立身行事,最大的福分,就是没有灾祸。

这就说明学习可以使人聪明起来,免灾远祸。

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谓“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谈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

荀子说”兰槐之根称为芷,芷本来是君子所爱佩带的饰物,可是如果芷浸泡在臭水之中,君子就不会接近它,连老百性也不愿佩带它。

这个比喻告诫人们,不可不注意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荀子最后概括说,人们应当选择环境好的居处,应当选择贤士交游,这样才能防止受到邪恶小人的影响,才能受到正直君子的感化熏陶。

在劝学中,荀子告诫人们要谨言慎行,注意品德修养,这样才能避免蒙受耻辱和灾祸。

荀子还讲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他在劝学中说“积土成山,……圣心备焉。

”用生动的比喻说明崇高的德行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

一个人不断行善,就会形成美德,就会得到高度的智慧,就会具备圣人那样崇高的思想道德。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组排比句,更生动地说明了不断积累的重要性。

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上,还应当说明以下一些问题。

荀子的生平荀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

但史书对荀子的生平经历记述不多。

在司马迁的《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荀子的记述只有220字。

在荀子的《儒效》《议兵》《强国》等几篇文章中,反映了荀子劝谏齐相、论政于秦,议兵于赵的一些事实。

但都对荀子的祖籍、经历和生卒年没有明确记载。

而在后来研究荀子的一些书籍中众说不一。

我在编辑《苍山名人》时,对荀子这个名人进行了认真负责地考证和研究。

一,荀子的祖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荀卿,赵人。

”1999年版《辞海》记:“荀子,赵国人”。

都没有注明具体的属地。

但是人们公认荀子是今山西人,可是在什么县却说法不一。

有的说在今临漪县的,有的说在今安泽县的。

然而,从近年来出版的《临漪县志》和《安泽县志》中,却找不到荀子的名字,而在1997年11月出版发行的《新绛县志》人物卷第一节人物传中,列有42名古今人物,第2位即是荀子。

传中对荀子的祖籍,作了这样的记述。

荀子祖籍古荀国,现今新绛县之席村,原称荀城,即古荀国之都城。

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战国时三家分晋后,绛州一带本属魏国。

但因秦、赵、魏之间连年战争,国境线犬牙交错,时有变化,绛州一带曾属赵国。

临近的稷山县廉城,相传即赵国大将廉颇屯兵之地。

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荀子和孟子合写列传时,称荀子为赵国人。

新绛城内龙兴寺发现“荀子故里”石匾额一块。

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荀子的许多传说。

再据1999年版《辞海》记:“郇,古国名。

姬姓,文王之子封于此。

在今山西临漪。

春秋时为晋地。

”又记:“荀,古国名。

姬姓,春秋时为晋所灭。

在今山西新绛”。

这就充分证明,郇国的都城在今山西临漪。

晋武公三十八年(公元前678年),晋武公吞并了郇邑,不许郇侯的子孙称公孙氏。

于是郇侯的后裔就按宣帝以来的旧传统以“荀氏”行世了。

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荀氏迁徙到距临漪东北约80公里的新绛另立荀国。

春秋后期,荀氏又在地主阶级的武装割据中失败,被晋所灭,荀邑属绛州,荀氏家族部分成员逃离晋国,依附赵氏。

赵、魏、韩三家分晋后,荀邑绛州属魏地,但也曾属赵国。

因此,可以认定,荀子的祖籍为今山西省新绛县,较为确切。

至于有的出版物上,把荀子说成是赵国邯郸人,则属附会之说。

二、荀子的经历在荀子的经历中,争议的焦点,就是荀子的始游齐年龄。

但主要有二说。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年五十始游学于齐。

”二是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荀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

”在以后的一些书籍中,凡涉及荀子始游齐年龄,均引自这二说。

但这两种说法,都与荀子的生平和经历坐标不相贴合。

据史书记载,齐湣王十七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将领乐毅率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先后攻下70多城,齐湣王逃到莒城,又被楚将淖齿杀掉,齐国几乎到了亡国的地步。

于是稷下学宫的学士纷纷离散,荀子也投奔楚国最有权势的大家族之一黄歇的门下。

又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齐襄王时期是在公元前283—前265年,但他真正由莒国入临淄而听政是公元前278年,也就是齐襄王六年。

史书记载齐襄王六年(公元前278年),齐国即墨守将田单施反间计,诱使燕惠王罢乐毅,以骑劫为将。

接着,田单借燕军麻痹之时,用火牛阵向燕军发动猛攻,一举收复齐国70多城的失地。

随后,田单亲迎襄王于莒,入临淄而听政。

齐襄王复国后,希望恢复霸业,重振齐国雄风。

同时,齐襄王还承继先祖遗风,重整稷下学宫,并四处诏集亡散的学士。

荀子是在这时由楚返回齐国的。

由此,可以说明,荀子是在公元前284年前后始来齐国稷下游学的。

这时,荀子在30岁上下。

“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这句话,是荀子在齐国游学的重要根据,也是荀子经历的第一个时间坐标。

荀子经历的第二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

”这个时间,是公元前255年。

史书记载,楚考烈王八年(公元前255年),正当秦、赵两军相持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楚国乘机兼并了鲁国。

楚国为了控制北部边防,始设兰陵县,楚相春申君黄歇聘用荀子为第一任兰陵县令。

这一年,荀子为59岁。

荀子经历的第三个时间坐标,是《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的“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春申君相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后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春申君也于同日被李园所杀。

因此,荀子受到牵连,兰陵令被废除了。

这一年,荀子已经76岁了。

于是,荀子因家兰陵,专心著书讲学,教化百姓。

兰陵故城西北角的“学子汪”,曾是荀子讲学的地方。

古文诗学的开创者毛亨,秦汉时著名儒生浮丘伯,《易》学大师缪和,汉初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汉历算家张苍等,都是在这个时间里慕名来到兰陵从师荀子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还记载,荀子“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因葬兰陵”。

所以,我把荀子的卒年界定为约公元前230年,就是依据这个时间坐标进行推断的。

文案编辑词条B 添加义项 ?文案,原指放书的桌子,后来指在桌子上写字的人。

现在指的是公司或企业中从事文字工作的职位,就是以文字来表现已经制定的创意策略。

文案它不同于设计师用画面或其他手段的表现手法,它是一个与广告创意先后相继的表现的过程、发展的过程、深化的过程,多存在于广告公司,企业宣传,新闻策划等。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文案外文名称Copy目录1发展历程2主要工作3分类构成4基本要求5工作范围6文案写法7实际应用折叠编辑本段发展历程汉字"文案"(wén àn)是指古代官衙中掌管档案、负责起草文书的幕友,亦指官署中的公文、书信等;在现代,文案的称呼主要用在商业领域,其意义与中国古代所说的文案是有区别的。

在中国古代,文案亦作" 文按 "。

公文案卷。

《北堂书钞》卷六八引《汉杂事》:"先是公府掾多不视事,但以文案为务。

"《晋书?桓温传》:"机务不可停废,常行文按宜为限日。

" 唐戴叔伦《答崔载华》诗:"文案日成堆,愁眉拽不开。

"《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诸曹皆得良吏以掌文按。

"《花月痕》第五一回:" 荷生觉得自己是替他掌文案。

"旧时衙门里草拟文牍、掌管档案的幕僚,其地位比一般属吏高。

《老残游记》第四回:"像你老这样抚台央出文案老爷来请进去谈谈,这面子有多大!"夏衍《秋瑾传》序幕:"将这阮财富带回衙门去,要文案给他补一份状子。

"文案音译文案英文:copywriter、copy、copywriting文案拼音:wén àn现代文案的概念:文案来源于广告行业,是"广告文案"的简称,由copy writer翻译而来。

多指以语辞进行广告信息内容表现的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和对广告形象的选择搭配;狭义的广告文案包括标题、正文、口号的撰写。

在中国,由于各个行业发展都相对不够成熟,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使得"文案"的概念常常被错误引用和理解。

最典型的就是把文案等同于"策划",其实这是两种差别很大,有着本质区别的工作。

只是由于文案人员常常需要和策划人员、设计人员配合工作,且策划人员也需要撰写一些方案,这使得很多人误认为文案和策划就是一回事,甚至常常把策划与文案的工作会混淆在一起(这也和发源于中国的"策划学"发展不够成熟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