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易混淆词组文字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容易混淆词组
1.“截止——截至”
“截止”和“截至”均为动词,二者在用法上有区别。

“截止”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如果“截止”出现在时间之前,需加一个介词作补语或名词性词语加冒号,“截至”用于时间之前,不能用于时间之后。

如,“截止2008年9月”、“XXXX截止2008年底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18.38亿元”,因“截止”后面是具体时间,应改为“截至”,如用“截止”,一定要加上介词“到”。

2.“制订——制定”
“制订”与“制定”的主要区别在于,“制订”强调方案、计划等形成过程;“制定”则强调法规等的定型和拍板定案,强调动作已完成。

“制订”的对象多是方案、计划、规划,“制定”的对象多是路线、方针、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等。

“制定”突出法律、规章等表示抽象和大方向者居多;“制订”,表示具体形象者居多,且表义重在创制上。

在公文实践中,二者混用的现象较多。

如:“实施办法应在6月底前制定出台”因“办法”属较为具体之列,应将“制定”改为“制订”。

3.“其他——其它”
在现代汉语中,“其它”(“它”为后起字)同“其他”(用于事物)”,早期公文中两者混用,经国家语委专家研究确定,为规范一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务院和国家办公厅公文只用“其他”,不用“其它”,因此,在我局公文拟写过程中也应注意只用“其他”。

如,“合理安排其它行业和工业企业供电次序”、“以任何其它方式均视作违规”,等句中的“其它”
均核改为“其他”。

4.“督察——督查”
“督察”,指监督查看,担任督察工作的人。

“督查”,指督促检查,简称为“督查”。

5.“报道——报导”
“报道”,指通过传媒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传媒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报导”,同报道,多采用“报道”。

6.“度——渡”
“度”和“渡”都有由此及彼,通过的意思。

二者区别有二:一是通过的对象不同。

“度”多指时间上的度过,表示经历了一段时间,如:虚度年华,欢度春节。

“渡”则侧重指乘船或游泳横过江河。

二是搭配对象不同。

“度过”常与时代、季节、光阴、岁月等词语搭配;“渡过”常同江河湖海及困难、危机、难关等词语搭配。

7.“上交——上缴”
“上交”和“上缴”二者意义均不同。

“上交”所指范围较大,无强制性;“上缴”所指范围较小,具有一定强制性。

8.“爆发——暴发”
“爆发”指猛然破裂或迸出、突然发生。

例:火山爆发、爆炸、爆冷门,另外,在用于社会事物时,“爆发”指像爆炸一样突然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革命、起义、运动等。

“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风雨、疾病等的突然发作,另外,“暴发”在指突然发财或得势时,多含贬义。

9.“倍受——备受”
“倍”指加倍,跟原数相乘,也指加倍、格外的意思。

“倍增”是指成倍增长。

例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

“备”是表示完全。

例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0.“必须——必需”
“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其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

而“必需”的意思是一定要有的、不可少的,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构成“必需品”词组。

11.“观摩——观摹”
“观摹”指照样子写画,特指用薄纸蒙在原字或原画上写或画。

“观摩”则是指观看、切磋、研究的意思。

“观摩演出”等不要误用“观摹”。

12.“界限——界线”
“界限”主要用于抽象事物,表示限度、尽头。

例如:划清界限。

“界线”主要用于具体事物。

例如:跨越界线。

13.“权力——权利”
“权力”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

“权利”跟“义务”相对,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受的利益。

14.“诬蔑——污蔑”
“诬”有“讠”旁,指用语言文字捏造事实损害别人名誉。

例如:造谣诬蔑。

“污”原指浑浊的水,后来泛指脏东西。

如果说“污蔑好人”,所指的重点不在于“捏造事实”,而在于使用“玷污”。

“侮蔑”表示轻视、蔑视。

二、常犯错别字
1.“迎峰度夏”不要误写成“迎风度夏”或者“迎峰渡夏”。

2.“扒、拔、拨”三字的区别:“扒”与“拔”发音相近,意义相似。

“扒”是脱掉、挖、拆、抓着可依附的东西。

例如:扒皮、扒车。

“拔”是往外拉、抽出、夺取、超出。

例如:拔河、拔苗助长。

而“拨”与“拔”字形相似,发音不同,应注意区分。

例如:拨款、拨乱反正。

3.“辨”与“辩”。

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意为辩解、辩论。

例如:辩驳、辩护、辩辞、辩明、辩诉。

“辨”一般是经过分析、区别的进行判断。

例如:辨别、分辨,辨析、辨识、辨认。

但“辨”与“辩”有时含义相同,如“辩证”可写作“辨证”,“辨白”可写作“辩白”,“辨正”也可写作“辩正”。

4.“布署”不是一个词组,它是“部署”的误写。

5.“才”与“材”。

“才”是指才能、有才能的人。

而“材”是指木料、资料及有才能的人。

当“才”与“材”作“有才能的人”讲,“人才”与“人材”相同,但现在多用“人才”,而不用“人材”。

6.“的、地、得”是中文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三个助词。

在句子中,用在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前面的,要用“的”。

例如:我爱美丽的XX。

用在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前面的,要用“地”。

例如:他用心用脑地工作。

用在动词后面的多数要用“得”字,用“得”字后面的词语补充说明了前面动作的效果如何。

例如:办公室被收拾得很整洁。

7.“秘”与“密”。

“秘”是指秘密、保守秘密、罕见、稀有。

例如:秘诀、秘书、秘籍、秘方。

“密”是指事物之间距离近,关系近、细致、秘密。

例如:密电、密报、密封、密级、密码、密谋、密探。

“秘”与“密”都有“秘密”意思,但“秘诀”不能写作“密诀”,“密级”不能写作“秘级”,“机密”不能写作“机秘”,“保密”不能写作“保秘”。

8.“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不要写成“健立健全”。

三、词语搭配
1.词语搭配不当:词语之间有一定的组合规律,违背这种规律就会犯语法错误。

统计公文中,常见主语和谓语、主语和宾语、动词与宾语、修饰词和中心词搭配不当的语法错误。

例如:
①办公条件和服务质量得到改善。

(“条件”可以搭配“改善”,但“质量”与“改善”搭配不当,“质量”应该搭配“提高”,可改作“伙食条件得到改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

②电网工程建设里程碑进度表是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手段。

“投入产出表”与“手段”不搭配,可改作“编制电网工程建设里程碑进度表是加强工程项目管理、确保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的重要手段”。

③使各级统计局成为社会经济信息主体。

此句中犯了主宾语不搭配的错误。

在“使各级统计局成为社会经济信息主体”短句中,主语“统计局”与宾语“主体”不搭配,应在“主体”后面加上“部门”,即为“使各级统计局成为社会经济信息主体部门”。

④局领导认真听取各基层单位工作汇报,充分体现了局领导对基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⑤发现和解决了一大批不安全隐患。

这两句动宾搭配不当。

第4句中,听取汇报,说体现对工作的关心可以,但体现支持有些牵强,应删去“和支持”。

第5句中,“解决”与“隐患”搭配不当,“隐患”一般与“排除”搭配,另外,“隐患”即指潜藏的祸害,“安全隐患”系指出不安全因素,“不安全隐患”成了病句,此句应为“发现和排除了一大批安全隐患”。

⑥国家对沿淮少数地方因水污染造成疾病高发,严重影响群众健康问题给予特殊支持。

该句犯了修饰语和中心搭配不当的错误。

该句缩略后为:“对……问题给予……支持”。

从逻辑关系来看,支持问题说不通;从语法来看,句中“对”字后面缺少动词“解决”,应该是“对解决……问题给予……支持”。

2.语序不当。

有些病句词语顺序安排不当,或者是词语位置放得不对。

如:①三支调查队是机动性很强的一支队伍。

②保证统计数字准确性是统计部门的长期任务,不能丝毫松懈。

第1句中“机动性很强的一支”应改为“一支机动性很强的”;第2句中“不能丝毫松懈”应改为“丝毫不能松懈”。

3.赘句。

赘句是指有些句子中因含有多余词语而形成的病句。

例如:①没有统计这个基础,就难以指导经济工作的发展。

②这个问题是在值得我们每个人的深思。

第1句中“这个基础”和第2句中“的”都属多余应去掉。

第1句中“指导”与“发展”也不搭配,可改为“没有统计,就不能正确指导经济工作”。

4.杂糅。

杂糅是指有些病句把不同的说法在一起,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如: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服务、财务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明显进步。

安全生产、电网建设、经营服务、企业文化建设属于并列的不同范畴业务,但财务管理则包含在经营服务范畴内,不应与其他各项并列列举。

四、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下面,只就标点符号的使用在公文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提醒几点。

一是因果关系句式内不应用句号。

如有的公文开头用目的式、根据式时,在因果关系的句式内,用了句号将其断开,如“为了……。

因此……”、“根据……。

因此……”,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用法的,句中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二是简短的并列或递进关系的句子中间不须停顿。

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查找影响企业发展的难题”,句中应去掉顿号;“就有关工作进行协商,并提出落实办法”,“并”前面的逗号可去掉。

三是表示概数(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应用顿号隔开。

如“近一、两年内”句中顿号应去掉。

四是一句话的分句之间和单句内并列词语之间不应用分号。

如,“既要安排好……问题;又要做好……工作”,这是一句话的两个方面,中间的分号应改为逗号;“报名时请携带身份证;大学毕业证书;两张二寸免冠照片”,句中分号应改为顿号。

五是被分号分隔的语句内不应用句号。

如“这次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形式自愿。

机关人员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意参加可以不参加;二是内容丰富多彩。

大家的兴趣、爱好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

”这段话不符合分号所
表示的停顿或分隔的层次须小于句号这一要求,可将其中的“一是”、“二是”改为(一)、(二)。

六是文中结构层次序数为阿拉伯数字的应在其后加圆点。

如“1、”表示法就为“1.”。

有的文稿中将阿拉伯数字后圆点误为顿号的情况较多,应按规定予以纠正。

五、数字使用规范
公文中常出现该用阿拉伯数字的地方用了汉字。

这里主要强调一下公文中的年代、百分数、分数使用数字的规范化问题。

1.年代与日期。

公文中的年代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头二十年”应改为“头20年”,“九十年代”应为“90年代”,“五千多年”应为“5000多年”。

但表示概数的七、八十年代不能写为“70、80年代”。

另外,非本世纪的年代,应将所属的世纪写出。

如“上世界60年代以来”或“20世纪60年代以来”。

公文中的日期除成文日期按现行规定,须用汉字表示外,其他一律要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体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2.百分数和小数。

公文中的百分数和小数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如“保证百分之百”,应将“百分之百”改为“100%”,“百分之五十”应为“50%”,“百分之一点五”应为“1.5%”,“增加了三个百分点”应为“增加了3个百分点”。

数值范围的表示。

按规定,表示数值范围应分别标明数值单位。

如“对
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达到60—66%”,前面的“60”应加“%”,应表示为“60%—66%”;“6000—7000/10万”应表示为“6000/10万—7000/10万”;“50—100万人”应表示为“50万—100万”。

3.计量单位的规范。

公文中的计量单位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使用规范的法定计量单位。

如土地面积的计量单位应为平方公里、公顷、平方米,不应用“亩”。

如须标示“亩”时,应先写出公顷数,再在括号内标明亩数。

长度、重量、体积等计量单位的使用也按此原则办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