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题的简单分类

合集下载

高中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几何题型及解题方法高中几何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几何知识对于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对高中几何题型进行分类,并介绍相应的解题方法,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几何问题。

一、高中几何题型分类1.证明题:证明题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几何知识证明某个结论。

证明题可分为直线与平面关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类型。

2.计算题:计算题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计算几何图形的各种量度,如长度、角度、面积等。

计算题可分为直线与平面关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类型。

3.作图题:作图题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作出符合题意的几何图形。

作图题可分为直线与平面关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类型。

4.探究题:探究题要求考生根据已知条件,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

探究题可分为直线与平面关系、三角形、四边形、圆等类型。

二、解题方法概述1.熟悉基本概念:解题前要确保对基本概念有清晰的认识,如点、线、面、角、三角形、四边形等。

2.熟练掌握定理和公式:解题时需要运用定理和公式,如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圆的性质等。

3.分析题目条件:仔细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分析题目条件之间的联系。

4.画图辅助:根据题目条件画出几何图形,利用图形帮助解题。

5.分类讨论:根据题目条件进行分类讨论,讨论各种情况下的解题方法。

6.检验答案:解题后要进行答案检验,确保答案符合题意。

三、具体题型解题策略1.证明题:先分析题目条件,找出已知和待证明的结论,然后运用合适的证明方法(如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等)进行证明。

2.计算题:根据题目条件,运用定理和公式进行计算,注意单位的转换。

3.作图题:根据题目条件画出几何图形,然后进行作图,最后分析作图结果。

4.探究题:根据题目条件进行探究,发现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规律,并进行总结。

四、解题技巧与注意事项1.审题要仔细:仔细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确保对题目的理解准确。

2.画图要规范:画图时要遵循几何画图规范,确保图形清晰、准确。

2023学年人教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分类 专题08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证明题重难点题型分类

2023学年人教中考数学重难点题型分类 专题08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证明题重难点题型分类

专题08 高分必刷题-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证明题重难点题型分类(解析版)专题简介:本份资料专攻《相交线与平行线》这一章中的中档大题,所选题目源自各名校月考、期末试题中的典型考题,具体分成两类题型:完善证明题中的推导过程(9道题)、证明题+角度计算(9道题),适合于培训机构的老师给学生作专题培训时使用或者学生考前刷题时使用。

题型一:完善证明题中推导过程1.(师大)如图,如果AB∥CD,证明∠B+∠E=∠C+180°.请阅读以下证明过程,并补全所空内容.证明:过点E作直线EF,使得EF∥AB.∵EF∥AB,∴∠B+=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AB∥CD,∴EF∥(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FEC=∠C().∵∠BEC=∠BEF+∠FEC.∴∠B+∠BEC=∠B+∠BEF+∠FEC.故:∠B+∠BEC=+∠C(等量代换).【解答】证明:过点E作直线EF,使得EF∥AB.∵EF∥AB,∴∠B+∠BEF=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AB∥CD,∴EF∥CD(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FE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EC=∠BEF+∠FEC.∴∠B+∠BEC=∠B+∠BEF+∠FEC.故:∠B+∠BEC=180°+∠C(等量代换).故答案为:∠BE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80°.2.(雅礼)如图,AB⊥BD,CD⊥BD,∠A与∠AEF互补,以下是证明CD∥EF的推理过程及理由,请你在横线上补充适当条件,完整其推理过程或理由.证明:∵AB⊥BD,CD⊥BD(已知)∴∠ABD=∠CDB=.()∴∠ABD+∠CDB=180°∴AB∥()又∠A与∠AEF互补()∠A+∠AEF=∴AB∥.()∴CD∥EF()【解答】证明:∵AB⊥BD,CD⊥BD(已知)∴∠ABD=∠CDB=90°.(垂直的定义)∴∠ABD+∠CDB=180°∴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又∠A与∠AEF互补(已知)∴∠A+∠AEF=180°(互补的定义)∴AB∥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CD∥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故答案为:90°;垂直的定义;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已知;180°;EF;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3.(中雅)如图,已知AD⊥BC,EF⊥BC,垂足分别为D,F,∠2+∠3=180°,试说明:∠GDC=∠B.请补充说明过程,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理由.解:∵AD⊥BC,EF⊥BC(已知),∴∠ADB=∠EFB=90°.∴EF∥AD(),∴+∠2=180°().又∵∠2+∠3=180°(已知),∴∠1=∠3(),∴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GDC=∠B().【解答】证明:∵AD⊥BC,EF⊥BC(已知),∴∠ADB=∠EFB=90°,∴EF∥A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又∵∠2+∠3=180°(已知),∴∠1=∠3(同角的补角相等),∴AB∥DG(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GD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故答案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同角的补角相等;DG;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明德)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如图所示,直线AD与AB,CD分别相交于点A,D,与EC,BF分别相交于点H,G,已知∠1=∠2,∠B=∠C.求证:∠A=∠D.证明:∵∠1=∠2,(已知)∠2=∠AGB()∴∠1=()∴EC∥BF()∴∠B=∠AEC()又∵∠B=∠C(已知)∴∠AEC=()∴()∴∠A=∠D()【解答】证明:∵∠1=∠2,(已知)∠2=∠AGB(对顶角相等)∴∠1=∠AGB(等量代换),∴EC∥B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B =∠AE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又∵∠B =∠C (已知)∴∠AEC =∠C (等量代换)∴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 =∠D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AGB ,等量代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 ,等量代换,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广益)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填空:已知:如图,DE ∥BC ,∠ADE =∠EFC ,试说明:∠1=∠2.解:∵DE ∥BC∴∠ADE =∵∠ADE =∠EFC∴ =∴DB ∥EF∴∠1=∠2 .【解答】解:∵DE ∥BC (已知),∴∠ADE =∠AB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DE =∠EFC (已知),∴∠ABC =∠EFC ,∴DB ∥EF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故答案为已知,∠ABC ,已知,∠ABC ,∠EF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6.(雅礼)已知:如图,123l l l ,点A 、M 、B 分别在直线、1l 、2l 、3l 上,MC 平分AMB ∠,128∠=︒,2110∠=︒,D 为2l 上一点,求CMD ∠的度数,请补全以下解答过程;解:∵12l l ,∴ ∠DMB 128=∠=︒(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又∵32l l ,∴2180BMD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80270BMD ∠=︒-∠=︒,∴98AMB BMD AMD ∠=∠+∠=︒,又∵MC 平分AMB ∠,∴BMC ∠= 49o ;∴CMD BMD BMC ∠=∠-∠= 21o ;7.(雅礼)如图,BD 平分∠ABC ,F 在AB 上,G 在AC 上,FC 与BD 相交于点H ,∠3+∠4=180°,试说明∠1=∠2.(请通过填空完善下列推理过程)解:∵∠3+∠4=180°(已知),∠FHD =∠4( ).∴∠3+ =180°(等量代换).∴FG ∥BD ( ).∴∠1= ( ).∵BD 平分∠ABC ,∴∠ABD = ( ).∴∠1=∠2( ).【解答】解:∵∠3+∠4=180°(已知),∠FHD =∠4(对顶角相等),∴∠3+∠FHD =180°(等量代换),∴FG ∥B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AB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D 平分∠ABC ,∴∠ABD =∠2(角平分线的性质),∴∠1=∠2(等量代换),故答案为:对顶角相等,∠FH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ABD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角平分线的定义,等量代换.8.(广益)完成下面的证明如图,端点为P 的两条射线分别交两直线l 1、l 2于A 、C 、B 、D 四点,已知∠PBA =∠PDC ,∠1=∠PCD ,求证:∠2+∠3=180°.证明:∵∠PBA =∠PDC (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P AB=∠PCD()∵∠1=∠PCD()∴(等量代换)∴PC∥B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FB=∠2()∵∠AFB+∠3=180°()∴∠2+∠3=180°(等量代换)【解答】证明:∵∠PBA=∠PDC(已知)∴AB∥CD(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P AB=∠P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PCD(已知)∴∠P AB=∠1(等量代换)∴PC∥B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AFB=∠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AFB+∠3=180°(邻补角的性质)∴∠2+∠3=180°(等量代换).故答案为:已知,AB∥C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已知,∠P A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邻补角的性质.9.(广益)完成下面推理步骤,并在每步后面的括号内填写出推理根据:如图,已知AB∥CD,∠1=∠2,∠3=∠4,试说明AD∥BE.解:∵AB∥CD(已知),∴∠4=∠(),∵∠3=∠4(已知)∴∠3=∠(),∵∠1=∠2(已知),∴∠CAE+∠=∠CAE+∠,即∠=∠,∴∠3=∠,∴AD∥BE().【解答】解:∵AB∥CD(已知),∴∠4=∠BA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4(已知)∴∠3=∠BAE(等量代换),∵∠1=∠2(已知),∴∠CAE+∠1=∠CAE+∠2,即∠BAE=∠DAC,∴∠3=∠DAC,∴AD∥B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故答案为:BAE;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BAE;等量代换;1;2;BAE;DAC;DA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题型二:证明题+角度计算10.(雅礼)已知,AB∥CD,分别探讨四个图形中∠APC,∠P AB,∠PCD的关系.(1)请说明图1、图2中三个角的关系,并任选一个加以证明.(2)猜想图3、图4中三个角的关系,不必说明理由.(提示:注意适当添加辅助线!)【解答】解:(1)图1,∠A+∠P+∠C=360°,图2,∠A+∠C=∠APC,证明图1:过P作PE∥AB,∴∠A+∠APE=180°,又∵AB∥CD,∴CD∥PE,∴∠C+∠CPE=180°,∴∠A+∠APE+∠EPC+∠C=360°;(2)图3:∠PCD=∠P AB+∠APC,图4:∠P AB=∠PCD+∠CP A.11.(怡雅)如图,已知CD平分∠ACB,∠1=∠2.(1)求证:DE∥AC;(2)若∠3=30°,∠B=25°,求∠BDE的度数.【解答】(1)证明:∵CD平分∠ACB,∴∠2=∠3.∵∠1=∠2,∴∠1=∠3,∴DE∥AC;(2)解:∵CD平分∠ACB,∠3=30°,∴∠ACB=2∠3=60°.∵DE∥AC,∴∠BED=∠ACB=60°.∵∠B=25°,∴∠BDE=180°﹣60°﹣25°=95°.12.(广益)已知:如图,AE⊥BC,FG⊥BC,∠1=∠2.(1)求证:AB∥CD;(2)若∠D=∠3+50°,∠CBD=80°,求∠C的度数.【解答】(1)证明:∵∠1=∠2,∴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解:设∠C=x°.∵AB∥CD,∴∠C=∠3=x°,∴∠D=(x+50)°,在△BDC中,x+x+50+80=180,∴x=25,∴∠C=25°.13.(广益)如图,在△ABC中,CD⊥AB,垂足为D,点E在BC上,EF⊥AB,垂足为F,∠1=∠2.(1)试说明DG∥BC的理由;(2)如果∠B=54°,且∠ACD=35°,求∠3的度数.【解答】(1)证明:∵CD⊥AB,EF⊥AB,∴CD∥EF,∴∠1=∠BCD.又∵∠1=∠2,∴∠2=∠BCD,∴DG∥BC.(2)解:∵EF⊥AB,∴∠BFE=90°,∵∠B=54°,∴∠1=36°,∵CD⊥AB,EF⊥AB,∴CD∥EF,∴∠BCD=∠2=36°.又∵BC∥DG,∴∠3=∠ACB=∠ACD+∠BCD=35°+36°=71°.14.(师大)已知:如图,△ABC中,D,E,F三点分别在AB,AC,BC三边上,过点D的直线与线段EF的交点为点H,∠1+∠2=180°,∠3=∠C.(1)求证DH∥EC;(2)若∠4=32°,求∠EFC.【解答】证明:(1)∵H在直线EF上,∴∠1+∠5=180°,∵∠1+∠2=180°,∴∠2=∠5,∴DH∥EC;(2)延长DH交FC于点G,由(1)可得DH∥EC,∴∠C=∠6,∵∠3=∠C,∴∠3=∠6,∴DE∥BC,∴∠EFC=∠4=32°.15.(雅礼)如图,已知∠1+∠2=180°,且∠3=∠B.(1)求证:∠AFE=∠ACB;(2)若CE平分∠ACB,且∠2=110°,∠3=50°,求∠ACB的度数.【解答】(1)证明:∵∠1+∠2=180°,∠1+∠FDE=180°,∴∠FDE=∠2,∵∠3+∠FEC+∠FDE=180°,∠2+∠B+∠ECB=180°,∠B=∠3,∴∠FEC=∠ECB,∴EF∥BC,∴∠AFE=∠ACB;(2)解:∵∠3=∠B,∠3=50°,∴∠B=50°,∵∠2+∠B+∠ECB=180°,∠2=110°,∴∠ECB=20°,∵CE平分∠ACB,∴∠ACB=2∠ECB=40°.16.(青竹湖)如图,在三角形ABC中,D,E,F分别是三边上的点,且DE平分∠ADF,∠ADF=2∠DFB.(1)判断DE与BC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2)若EF∥AB,∠DFE=3∠CFE,求∠ADE的度数.【解答】解:(1)DE∥BC,理由:∵DE平分∠ADF,∴∠ADF=2∠EDF,又∵∠ADF=2∠DFB,∴∠EDF=∠DFB,∴DE∥BC;(2)设∠EFC=α,则∠DFE=3∠CFE=3α,∵EF∥AB,∴∠B=∠EFC=α,又∵DE∥BC,∴∠ADE=∠B=α,∵DE平分∠ADF,DE∥BC,∴∠DFB=∠EDF=∠ADE=α,∵∠DFB+∠DFE+∠CFE=180°,∴α+3α+α=180°,解得α=36°,∴∠ADE=36°.17.(广益)如图,直线MN分别与直线AC、DG交于点B、F,且∠1=∠2.∠ABF的角平分线BE交直线DG于点E,∠BFG的角平分线FC交直线AC于点C.(1)求证:BE∥CF;(2)若∠C=35°,求∠BED的度数.【解答】(1)证明:方法一:∵∠1=∠2,∠2=∠BFG,∴∠1=∠BFG,∴AC∥DG,∴∠ABF=∠BFG,∵∠ABF的角平分线BE交直线DG于点E,∠BFG的角平分线FC交直线AC于点C,∴∠EBF=∠ABF,BFG,∴∠EBF=∠CFB,∴BE∥CF;方法二:∵∠1=∠2,∠1=∠ABF,∠2=∠BFG,∴∠ABF=∠BFG,∵∠ABF的平分线是BE,∠BFG 的平分线是FC,∴∠EBF=∠ABF,BFG,∴∠EBF=∠CFB,∴BE∥CF;(2)解:∵AC∥DG,BE∥CF,∠C=35°,∴∠C=∠CFG=35°,∴∠CFG=∠BEG=35°,∴∠BED=180°﹣∠BEG=145°.18.(青竹湖)已知//∠.AD BC,//AB CD,E为射线BC上一点,AE平分BAD(1)如图1,当点E在线段BC上时,求证:BAE BEA∠=∠;(2)如图2,当点E在线段BC延长线上时,连接DE,若3AED∠=︒.∠=∠,50ADE CDE①求证:ABC ADC∠=∠;②求CED∠的度数.解:(1)∵AE平分∠BAD∴∠BAE=∠EAD,∵AD//BC,∴∠AEB=∠EAD,∴∠BAE=∠BEA;(2) ①∵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ADC;②∵∠ADE=3∠CDE,设∠CDE=x o,∠ADE=3x o,∠ADC=2x o,∵AB//CD,∴∠BAD+∠ADC=180o,∠DAB=180o-2x o,∴∠DAE=∠BAE=∠BEA=90o-x o,又∵AD//BC,∴∠BED+∠ADE=180o,解得x=15,∴∠CDE=x°=15°,∠ADE=45°,∵AD//BC,∴∠CED=180°-∠ADE=135°.。

5.3.2 命题、定理、证明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证明:∵OD 是∠AOC 的平分线(已知), ∴∠1 = 1 ∠AOC(角平分线的定义).
2
同理:∠2 = 1 ∠BOC.
∴∠1
+∠2
2 =
12(∠AOC
+∠BOC),
∵点 A、O、B 在同一条直线上,
∴∠AOC +∠BOC = 180°(平角的定义),
∴∠1 +∠2 = 90°,
∴OD⊥OE(垂直的定义).
误区 对命题的定义及构成理解不透彻而出错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 如果是,请写出它
的题设和结论,并判断真假. (1)内错角相等;(2)对顶角相等;(3)
画一个 60°的角.
错 解 (1)(2)(3)不是命题.
正 解 (1)是命题.这个命题的题设:两条直线 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结论是:内错角相等.这个命 题是假命题.
思考
上面练习题中哪些命题是正确的,哪些命题是错误 的?
(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 (2)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同旁内角互补;×
(5)对顶角相等.√
命题的真假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 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
向相同. 如果第一次的拐角∠A 是 135°,第二次
的拐角∠B 是多少度?为什么?
B
A
B
A
解:第二次的拐角是 135°.因为一条公路两 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说明两次转弯前后 的路平行,两次拐的角为内错角,根据两直线平 行,内错角相等.
5. 如图,一条公路的两侧铺设了两条平行管 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管道与纵向连通管道的 角度为 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 应以什么角度铺设纵向连通管道?为什么?

简单的几何证明题

简单的几何证明题

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在几何证明中,我们常常需要使用推理和逻辑来证明一个几何现象或者定理。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的几何证明题,通过推理和严谨的论证,来解答这些问题。

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首先,让我们考虑一个任意的三角形ABC,如下图所示:(图示一个三角形ABC)我们要证明∠A + ∠B + ∠C = 180°。

证明过程如下:由于直线的两个补角之和为180度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A + ∠1 = 180°(1)∠B + ∠2 = 180°(2)∠C + ∠3 = 180°(3)接下来,我们将线段BC延长,如下图所示:(图示三角形ABC,线段BC延长)由于直线的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2 = ∠3(4)将式(2)和式(3)代入式(4)中,可以得到:∠B + ∠3 = 180°(5)由式(5)和式(1)相加,我们可以得到:∠A + ∠B + ∠C + ∠3 = 360°(6)由于∠A + ∠B + ∠C + ∠3是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根据几何学的基本知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度。

所以,根据式(6),我们可以得到:∠A + ∠B + ∠C + ∠3 = 360°∠A + ∠B + ∠C = 360° - ∠3由于∠3 = 180°,我们可以得到:∠A + ∠B + ∠C = 360° - 180°∠A + ∠B + ∠C = 180°因此,我们证明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2. 证明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所截得的内错角是相等的让我们考虑两条平行线AB和CD,它们被一条截线EF截断,如下图所示:(图示两条平行线AB和CD,被一条截线EF截断)我们要证明∠1 = ∠2。

证明过程如下:由于平行线AB和EF被截线CD所截,根据平行线与截线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 + ∠3 = 180°(7)∠2 + ∠4 = 180°(8)由于平行线AB和CD是平行的,根据同位角相等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3 = ∠4(9)将式(9)代入式(7)和式(8)中,我们可以得到:∠1 + ∠4 = 180°(10)∠2 + ∠4 = 180°(11)由式(10)和式(11)可知:∠1 + ∠4 = ∠2 + ∠4∠1 = ∠2因此,我们证明了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截线所截得的内错角是相等的。

小学数学练习题认识简单的数学证明

小学数学练习题认识简单的数学证明

小学数学练习题认识简单的数学证明数学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逻辑性的学科,通过数学练习题的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阶段,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简单的数学证明题,这些练习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数学练习题认识简单的数学证明为题,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学数学证明题及解答方法。

第一类:等式的证明1. 证明1 + 1 = 2解答:我们可以使用直观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等式。

首先,我们拿出1个苹果,再拿出1个苹果,将它们放在一起,可以清晰地看到有2个苹果。

因此,1 + 1 = 2。

2. 证明任意自然数与0相加等于其本身解答: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等式。

首先,当n=1时,1 + 0 = 1,等式成立。

假设等式对于n=k成立,即k + 0 = k。

将n=k+1代入等式左边,得 (k+1)+0=k+1,根据加法的定义可知(k+1)+0=k,等式右边为 k + 1。

因此,等式对于任意自然数成立。

第二类:不等式的证明1. 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n < n + 1解答:对于自然数n,假设n + 1 ≤ n,然后将等式右边的n用n + 1代替,得到 n + 1 ≤ n + 1,显然成立。

因此,对于任意自然数n,n < n+ 1。

2. 证明对于任意自然数n,n² ≥ n解答:对于自然数n,我们可以使用数学归纳法来证明这个不等式。

首先,当n=1时,1² ≥ 1,不等式成立。

假设不等式对于n=k成立,即k² ≥ k。

将n=k+1代入不等式左边,得到 (k+1)² = k² + 2k +1,不等式右边为 k + 1。

显然,对于任意自然数k,k² + 2k +1 ≥ k + 1,因此 (k+1)²≥ k + 1。

因此,对于任意自然数n,n² ≥ n。

第三类:图形的证明1. 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解答:为了证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通过构造并应用平行线和同位角等知识进行证明。

高考专题高中数学微课题研究性精品教程专题1.3:五类证明题的方法和结构问题的研究与拓展

高考专题高中数学微课题研究性精品教程专题1.3:五类证明题的方法和结构问题的研究与拓展

专题1.3:五类证明题的方法和结构问题的研究与拓展【问题提出】 问题1:(1)设12,,,n a a a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n (4n ≥)项等差数列,且公差0d ≠,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i )当4n =时,求1a d的数值; (ii )求n 的所有可能值.(2)求证: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 (4n ≥),存在一个各项及公差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12b b ,,,n b ,其中任意三项(按原来的顺序)都不能组成等比数列. 解:(1)①当n =4时,1234,,,a a a a 中不可能删去首项或末项,否则等差数列中连续三项成等比数列,则推出d =0若删去2a ,则2314a a a =⋅,即2111(2)(3)a d a a d +=⋅+化简得140a d +=,得14a d=- 若删去3a ,则2214a a a =⋅,即2111()(3)a d a a d +=⋅+化简得10a d -=,得11a d= 综上,得14a d =-或11a d= ②当n =5时,12345,,,,a a a a a 中同样不可能删去1245,,,a a a a ,否则出现连续三项。

若删去3a ,则1524a a a a ⋅=⋅,即1111(4)()(3)a a d a d a d +=+⋅+化简得230d =,因为0≠d ,所以3a 不能删去;当n ≥6时,不存在这样的等差数列。

事实上,在数列12321,,,,,,n n n a a a a a a --中,由于不能删去首项或末项,若删去2a ,则必有132n n a a a a -⋅=⋅,这与0≠d 矛盾;同样若删去1n a -也有132n n a a a a -⋅=⋅,这与0≠d 矛盾;若删去32,,n a a -中任意一个,则必有121n n a a a a -⋅=⋅,这与0≠d 矛盾。

(或者说:当n≥6时,无论删去哪一项,剩余的项中必有连续的三项),综上所述,4n = (2)假设对于某个正整数n ,存在一个公差为d 的n 项等差数列n b b b , (21)其中111,,x y z b b b +++(01x y z n ≤<<≤-)为任意三项成等比数列,则2111y x z b b b +++=⋅,即2111()()()b yd b xd b zd +=+⋅+,化简得221()(2)y xz d x z y b d -=+-(*)由10b d ≠知,2y xz -与2x z y +-同时为0或同时不为0当2y xz -与2x z y +-同时为0时,有x y z ==与题设矛盾。

《线性代数》经典证明题

《线性代数》经典证明题

CT
=
1 2
(A
AT)T
=
1 (AT A) = C, 2
而且A = B + C,
其中B是对称矩阵, C是反对称矩阵.
例11. 证明奇数阶反对称矩阵的行列式等于零. 证明: 设A为n阶反对称矩阵(n为奇数),
则AT = A, 于是|A| = |AT| = |A| = (1)n|A| = |A|, 移项得2|A| = 0, 故|A| = 0.
不存在不全为零的数
k1, k2, …, kn 使
k1e1+k2e2+…+knen = .
证明: (1) 若k1e1+k2e2+…+knen = ,
k1 0
00
即 0 + k2 +…+ 0 = 0 ,


… …
… …
00
kn 0
k1 0 亦即 k2 = 0 , 可见k1=k2=…=kn=0.
kn 0 这就是说不存在不全为零的数k1, k2,
因而AD = 2BC 0, 故由AD = 2BC可知AD与BC平行而且同方向.
会不会出现 .
.
..
AB
CD
故由AD = 2BC可知AD与BC平行而且同方向.
假若AB与CD共线,
则存在不全为零的数k1, k2使得k1AB + k2CD = , 即k1( +2) + k2(5 3) = , 整理得 (k15k2) + (2k13k2) = . 又因为, 个不共线, 所以k15k2 = 2k13k2 = 0.
注: 还可以证明: “若A, B, AB都是n阶对称矩阵, 则AB = BA”. 事实上, AB = (AB)T = BTAT = BA.

让你轻松理解简单的数学证明题

让你轻松理解简单的数学证明题

让你轻松理解简单的数学证明题数学证明题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学生们的噩梦。

因为证明题需要我们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然而,掌握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技巧,就能轻松解决简单的数学证明题。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数学证明题目,并分享一些简单易懂的证明方法,让你轻松理解并掌握。

一、加法交换律的证明加法交换律是我们数学学习的最基本的定律之一。

它表明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a+b=b+a。

下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证明:证明: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我们需要证明a+b=b+a成立。

设a和b是任意两个数,根据加法的定义,a+b表示将a加上b,而b+a表示将b加上a。

由于加法满足交换性,将b与a的位置互换并不会改变它们的和,即b+a=a+b。

因此,加法交换律得证。

二、乘法结合律的证明乘法结合律表明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a*b)*c=a*(b*c)。

下面是对乘法结合律的证明:证明: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我们需要证明(a*b)*c=a*(b*c)成立。

设a、b和c是任意三个数,根据乘法的定义,(a*b)*c表示将a与b的乘积再乘以c,而a*(b*c)表示将b与c的乘积再乘以a。

我们使用分配律来进行证明:(a*b)*c=(a+b)*c 由分配律得到=(a+b)*c=a*c+b*c 由分配律得到=a*(b*c) 由分配律得到因此,乘法结合律得证。

三、勾股定理的证明勾股定理是数学中的著名定理,它描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勾股定理可以表示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条边的平方之和。

下面是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明:设a、b和c分别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其中c是斜边,a和b是直角边。

根据勾股定理,我们需要证明a^2+b^2=c^2成立。

由于a、b和c是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根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我们可以使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进行证明。

假设a^2+b^2=c^2成立,我们需要证明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满足这个关系。

小学数学题库认识简单的几何证明

小学数学题库认识简单的几何证明

小学数学题库认识简单的几何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证明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几何证明,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几个简单的几何证明题目,帮助小学生理解几何证明的概念和方法。

1. 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设ABC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即AB=AC。

我们需要证明∠B = ∠C。

证明:由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可知,AB=AC,连接线段BC。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有∠A + ∠B + ∠C = 180°。

又因为∠A= ∠C(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代入得到∠A + ∠B + ∠A = 180°,即2∠A + ∠B = 180°。

由此可得2∠A = ∠B(等式两边减去∠B),进一步可推知∠B =∠C(等式两边减去2∠A)。

因此,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证毕。

2. 证明垂直交线的两条垂直线互相垂直设直线AB和直线CD交于点O,我们需要证明∠AOC = ∠BOC。

证明:连接线段AO和BO,CO和DO。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的两个补角互相垂直。

由此可知,∠AOC是直角,即直线AO和直线CO是垂直的;同样地,∠BOC是直角,即直线BO和直线CO是垂直的。

因此,垂直交线的两条垂直线互相垂直,证毕。

3. 证明平行线的内错角互补设直线AB // 直线CD,直线EF为它们的一条交线,我们需要证明∠AEF + ∠DEF = 180°。

证明:由平行线的定义知,直线AB // 直线CD意味着直线EF作为它们的交线所成的内错角相等。

假设∠AEF = x,则∠DEF = x(内错角相等)。

根据内角和定理,直线EF上的角∠AEF + ∠DEF = 180°。

代入∠AEF = x和∠DEF = x,得到x + x = 180°,即2x = 180°。

解方程可得x = 90°。

因此,平行线的内错角互补,证毕。

通过以上几个简单的几何证明,我们可以看到几何证明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五种方法分类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五种方法分类复习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题五种方法分类复习一、SSS1. 如图,已知AD=BC,AC=BD. 求证:∠OCD=∠ODC.2.如图,已知AB=DE,BC=EF,AF=DC,求证:∠EFD=∠BCA.3.如图,已知AB=DC,AD=CB,求证:∠A=∠C.ABC DEFD MN12B CA DDACBA DCDE图2图图OABMN 12BCA DD ACB DCDE图F图3图OABD MN 12BCA D DACB C E图4F图OADDA CBE F图54.如图,AC=BD,AB=DC,求证:∠ABD=∠DCA .5.如图,AB=CD,AD=BC,O 为BD 上任意一点,过O 点的直线分别交AD,BC 于M 、N点,求证:∠1=∠2.6.如图,AD=BC,AB=DC,DE=BF,求证:BE=DF.7.如图,已知CA=CB,AD=BD,M,N 分别是CB,CA 的中点,求证:DN=DM8.如图,△ABC 中,∠C=90°,AC=BC,AD 平分∠CAB ,交BC 于D,DE ⊥AB 于E ,且AB=6cm, 求△DEB 的周长?9.如图,AB=AD,BC=DC,CE ⊥AD 于E,CF ⊥AB 于F 求证:CE=CFA 6题B D FCAEBA B 5题6题EB D FCCDAEM N BCDA ABD5题6题4题EB DFCCD AE10.如图, CD≅∆ABD∆AD=。

求证:CDB AB= ,CB ArrayA11.如图, AC BD = ,ED FC =, BF AE =。

求证:BDE ACF ∆≅∆12.如图,已知,,求证:.CD AB =BD AC =D A ∠=∠AEFC13.如图,AB DC =,AC DB =,△ABC ≌△DCB 全等吗? 为什么?二、SAS1、已知:如图,AB =AC ,F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 求证:△ABE ≌△ACF .DCBAFE ABCDCBA212、已知:点A 、F 、E 、C 在同一条直线上, AF =CE ,BE ∥DF ,BE =DF .求证:△ABE ≌△CDF .3、如图,AC=BD ,∠1= ∠2,求证:ABC BAD ∆≅∆.过程: (15分)4、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ABC D E求证:△ABD≌△ACE三、ASA1、如图,AB∥CD,∠A=∠D,BF=CE,∠AEB=110°,求∠DCF的度数.A BCD EF2、如图,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可以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BC=CD,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这时测得DE的长度就是AB的长度,为什么?3、如图,在△ABC中,BE⊥AD于E,CF⊥AD于F,且BE=CF,那么BD与DC相等吗?你能说明理由吗?AFB CDE4、如图,已知∠1=∠2,∠3=∠4,AB 与CD 相等吗?请你说明理由.5、如图,已知△ABC ≌△A ‘B ‘C ‘,AM 、A ‘M ’分别是△ABC 、△A ‘B ‘C ‘的角平分线,求证:AM=A ‘M ’..3421DCBA6、已知,如图,AB、CD相交于点O,AC∥DB,OA=OB,E、F为AB上的两点,且AE=BF,求证:CE=DF.M'C'B'A'M CBAOFEDCBA7、已知:AB⊥BC,AD⊥DC,∠1=∠2 ;求证:AB=AD8、已知:AB=AC,∠B=∠C;求证:BD=CE9、如图,ACAB=, 2∠ ,求证:=1∠∆21≅ABD∆ACD四、AAS1、如图、已知∠BAC=∠DAE ,∠ABD=∠ACE ,BD=CE ,求证:AB=AC ,AD=AE.2、如图,D 是AB 的中点,DF 交AC 于点E ,AE=EC ,CF ∥AB. 求证:BD=CF.3、如图,1=23=4∠∠∠∠,,求证:AC=ADABCDEEDBCFA4321DCBACABD4、如图,AB ⊥BC ,AD ⊥DC ,垂足分别为B 、D ,AC 平分∠BCD ,求证:AC 平分∠BAD.五、HL1、如图,△ABC 中,D 是BC 边的中点, AD 平分∠BAC ,DE ⊥AB 于E ,DF ⊥AC 于F . 求证:(1)DE= DF ;(2)∠B =∠C .AB CDEF2、如图,AD 为△ABC 的高,E 为AC 上一点,BE 交AD 于点F ,且有BF=AC ,FD=CD .求证:BE ⊥AC .3、如图,于,于,,. 求证:BD AE ⊥E BD CF ⊥F CD AB =CF AE =CD AB //A BCDEF4、如图,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且,求证:A B C D CD AB =AD EB ⊥AD FC ⊥DF AE =DE AF =。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分类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分类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的分类不等式在数学学科中,与函数、几何在数学中一样重要,不等式的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及其的应用也 ,不等式不管在国内竞赛或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都占有一部分的分量。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更重要,只要掌握其各种的证明方法,就可以解决许多有关不等式的题目。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分类:一、 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1)作差法在比较两个实数a 和b 的大小时,可借助b a -的符号来判断。

步骤一般为:作差——变形——判断(正号、负号、零)。

变形时常用的方法有:配方、通分、因式分解、和差化积、应用已知定理、公式等。

例1:求证:234221x x x +≥+ 证明:)2()21(234x x x +-+23422223332210]21)21(2[)1()122()1()122)(1()12)(1()1)(1()1(2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作商法在证题时,一般在a ,b 均为正数时,借助1>b a 或1<ba来判断其大小,步骤一般为:作商——变形——判断(大于1或小于1)。

例2、设0>>b a ,求证:a b b a b a b a >。

证明:因为0>>b a ,所以1>b a ,0>-b a 。

而1>⎪⎭⎫⎝⎛=-ba ab b a b a b a b a ,故a b b a b a b a >。

二、反证法证明不等式反证法是数学证明的一种重要方法。

因为命题“P ”与它的否定“非P ”的真假相反,所以要证一个命题为真,只要证它的否定为假即可。

这种从证明矛盾命题(即命题的否定)为假进而证明命题为真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例2 对实数a ,b ,c ,A ,B ,C ,有20aC bB cA -+=.且20ac b ->. 求证: 20AC B -≤. 分析: 假设1a ,2a ,,n a 中有正数且20aAC B ->, 则20AC B >≥,由题设,有 20ac b >≥, 相乘得 22aAcC b B >,因为2aC cA bB +=.所以 222()44aC cA b B aAcC +=<, 整理得 2()0aC cA -< ,这与“任何实数的平方非负”矛盾. 三、放缩法证明不等式例3 已知,0b a >>求证:.b a b a -<-证明:因为⇒>>0b a.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0b a ,b a 2-<-⇒-<-⇒⎪⎪⎭⎪⎪⎬⎫⎪⎪⎩⎪⎪⎨⎧-+<->->两边同乘放大四、综合法证明不等式利用某些证明过的不等式作为基础,再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求证的不等式,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综合法的思考路线是“由因导果”。

初二全等五边形分类证明题

初二全等五边形分类证明题

初二全等五边形分类证明题引言本文将对初二全等五边形进行分类证明。

在几何学中,全等五边形是指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五边形。

我们将探讨不同的全等五边形分类,并通过证明来加深对这些分类的理解。

背景知识在进行证明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知识。

全等五边形的证明基于以下条件:1. 边长相等:五边形的五条边对应相等。

2. 角度相等:五边形的五个角度对应相等。

证明一:五边形的边长和角度相等我们先来证明五边形的边长和角度相等。

设五边形ABCDE和ABCDE'为两个全等五边形。

步骤一假设边AB=AB',我们需要证明BC=BC'。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全等五边形的定义知道∆ABC ≌ ∆A'B'C',其中∆ABC和∆A'B'C'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步骤二如果∆ABC ≌ ∆A'B'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边AC和A'C'相等。

步骤三我们已经知道边AC和A'C'相等,现在我们再假设边BC不等于BC',即BC ≠ B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知,∠ACB ≠∠A'C'B'。

步骤四但根据全等五边形的定义可知,五边形的角度对应相等,即∠ACB = ∠A'C'B'。

所以我们得出了矛盾。

结论通过以上证明步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边AB=AB',那么边BC=BC'。

同理,我们可以证明五边形的其他边长相等。

证明二:五边形的面积相等接下来,我们将证明五边形的面积也相等。

设五边形ABCDE和ABCDE'为两个全等五边形。

步骤一根据全等五边形的定义,对应的边长和角度相等。

步骤二我们可以通过分割五边形成三角形来计算五边形的面积。

设五边形ABCDE分割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CD,五边形ABCDE'分割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C'D'。

柯西不等式(扩展版)题型分类

柯西不等式(扩展版)题型分类

柯西不等式(扩展版)题型分类
一、基本题型
1. 求证题
求证题是指根据已知条件证明柯西不等式的正确性。

常见的求证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 给定向量求证柯西不等式成立;
- 给定函数求证柯西不等式成立;
- 给定数列求证柯西不等式成立。

2. 应用题
应用题是指在特定场景下,应用柯西不等式来解决问题。

常见的应用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 用柯西不等式求极限;
- 用柯西不等式解决最值问题;
- 用柯西不等式证明其他数学定理。

二、进阶题型
1. 不等式证明
不等式证明是指根据柯西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不同形式的不等式成立。

常见的不等式证明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 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柯西不等式成立;
- 利用已知不等式和柯西不等式推导出新的不等式;
- 利用柯西不等式将复杂的不等式化简为简单形式。

2. 不等式求解
不等式求解是指根据已知的不等式条件,求解满足柯西不等式的变量取值范围。

常见的不等式求解题形式有以下几种:- 求解变量满足柯西不等式的范围;
- 求解使得柯西不等式成立的变量取值。

三、综合题型
综合题型是指结合柯西不等式与其他数学定理或知识点,解决多个问题的题目形式。

常见的综合题型有以下几种:
- 综合运用柯西不等式和三角函数求解问题;
- 综合运用柯西不等式和数列求解问题;
- 综合运用柯西不等式和积分求解问题。

以上是柯西不等式(扩展版)题型的分类,希望对您有帮助。

七年级数学几何练习题解析技巧与题目分类与证明分析

七年级数学几何练习题解析技巧与题目分类与证明分析

七年级数学几何练习题解析技巧与题目分类与证明分析1. 引言数学几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对学生发展空间直观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的学科。

在七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几何的理解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数学几何知识,本文将介绍数学几何练习题解析技巧,以及题目分类与证明分析方法。

2. 数学几何练习题解析技巧2.1. 仔细阅读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同学们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所给条件和要求。

有时候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很容易被忽略,而阅读完整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2.2. 找出已知条件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同学们需要将已知条件进行整理和归纳。

将已知条件列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清楚地了解题目所给的限制和条件。

2.3. 分析问题在弄清已知条件后,同学们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数学几何的相关知识来发现问题的特征和规律。

2.4. 运用适当的几何图形和定理在解决数学几何问题时,运用适当的几何图形和定理是非常重要的。

同学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绘制几何图形或使用相应的几何定理。

2.5. 推导和解决问题在分析问题、运用几何图形和定理后,同学们可以开始推导和解决问题。

通过推导和计算,可以得到问题的解答。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细节,避免计算错误或推理错误。

2.6. 检查答案在得到问题的解答后,同学们应该对答案进行核对和检查。

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或角度重新检查问题的解答,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3. 题目分类与证明分析方法3.1. 三角形相关问题a) 三角形的性质分析:学习并理解三角形的内外角性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基本概念。

b) 三角形的分类:了解三角形的分类(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并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推导出结论。

3.2. 平行线与垂直线问题a)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掌握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及性质,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外错角等概念。

b) 平行线和垂直线的应用:学会应用平行线和垂直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如等腰梯形、平行四边形等。

几何证明题型分类复习总结

几何证明题型分类复习总结

几何证明题型分类复习总结
1. 角的性质证明题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证明角的性质,如角的平分线、角的相等关系等。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利用重合角的性质:如果两个角重合,则它们的性质相同。

- 利用共线角的性质:如果两个角是共线角,则它们的和等于180度。

- 利用垂直角的性质:如果两个角是互相垂直的,则它们的性质相同。

2. 边长关系证明题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证明边长之间的关系,如边长比例等。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利用三角形的相似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则它们是相似三角形。

- 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性质:如果一个角的平分线分割另一
个角,则分割出的两个边与原角的比例相等。

3. 三角形性质证明题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证明三角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

一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 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相对的内角
之和。

- 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 直线关系证明题
这类题目主要要求证明直线之间的关系,如平行关系等。

一般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证明:
- 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如果两条直线被一条平行线分割,则它
们之间的对应角相等。

- 利用直线的垂直性质: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乘积为-1。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几何证明题型分类及复习总结,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数学证明题

数学证明题

数学证明题第3篇:数学证明题证明方法数学证明题证明方法(转)2021-04-22 21:36:39|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021/04/22从命题的题设出发,经过逐步推理,来判断命题的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叫做证明。

要证明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就是证明凡符合题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

要证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说明命题不能成立。

证明一个命题,一般步骤如下:(1)按照题意画出图形;(2)分清命题的条件的结论,结合徒刑,在“已知”一项中写出题设,在“求证”一项中写出结论;(3)在“证明”一项中,写出全部推理过程。

一、直接证明1、综合法(1)定义: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2)综合法的特点:综合法又叫“顺推证法”或“由因导果法”.它是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学过的定义、公理、公式、定理等出发,通过推导得出结论.2、分析法(1)定义: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的方法叫做分析法.(2)分析法的特点:分析法又叫“逆推证法”或“执果索因法”.它是要证明结论成立,逐步寻求推证过程中,使每一步成立的充分条件,直到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二、间接证明反证法1、定义:一般地,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了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2、反证法的特点:反证法是间接证明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先假设要证的命题不成立,即结论的反面成立,在已知条件和“假设”这个新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与定义、公理、定理、已知条件、临时假设等相矛盾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能成立,即证明了命题的结论一定是正确的.3、反证法的优点:对原结论否定的假定的提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已知条件.4反证法主要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形:(1)要证的结论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不明显,直接由条件推出结论的线索不够清晰;(2)如果从正面证明,需要分成多种情形进行分类讨论,而从反面进行证明,只要研究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情形第4篇:离散数学证明题证明题1.用等值演算法证明下列等值式:(1)┐(P Q)(P∨Q)∧┐(P∧Q)(2)(P∧┐Q)∨(┐P∧Q)(P∨Q)∧┐(P∧Q)证明:(1)┐(P Q)┐((P→Q)∧(Q→P))┐((┐P∨Q)∧(┐Q∨P))(P∧┐Q)∨(Q∧┐P)(P∨Q)∧(P∨┐P)∧(┐Q∨Q)∧(┐P∨┐Q)(P∨Q)∧┐(P∧Q)(2)(P∧┐Q)∨(┐P∧Q)(P∨┐P)∧(P∨Q)∧(┐Q∨┐P)∧(┐Q∨Q)(P∨Q)∧┐(P∧Q)2.构造下列推理的证明:(1)前提:(P Q)(R S),(Q P)R,R前提:P Q。

高三数学证明题推理方法

高三数学证明题推理方法

高三数学证明题推理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数学证明题推理方法,希望大家喜欢!高三数学证明题推理方法一一、合情推理1.归纳推理是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在进行归纳时,要先根据已知的部分个体,把它们适当变形,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归纳出一般结论;2.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是两类类似的对象之间的推理,其中一个对象具有某个性质,则另一个对象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在进行类比时,要充分考虑已知对象性质的推理过程,然后类比推导类比对象的性质。

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数学的证明过程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进行的,只要采用的演绎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推理形式是正确的,其结论一定是正确,一定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正确性与完备性。

三、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直接证明是相对于间接证明说的,综合法和分析法是两种常见的直接证明。

综合法一般地,利用已知条件和某些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等,经过一系列的推理论证,最后推导出所要证明的结论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综合法(或顺推证法、由因导果法)。

分析法一般地,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逐步寻求使它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最后,把要证明的结论归结为判定一个明显成立的条件(已知条件、定理、定义、公理等)为止,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

间接证明是相对于直接证明说的,反证法是间接证明常用的方法。

假设原命题不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最后得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四、数学归纳法数学上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在高中数学中常用来证明等式成立和数列通项公式成立。

高三数学的复习的记忆法法二一、分类记忆法遇到数学公式较多,一时难于记忆时,可以将这些公式适当分组。

例如求导公式有18个,就可以分成四组来记:(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2个);(2)指数与对数函数的导数(4个);(3)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4)反三角函数的导数(6个)。

初中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

初中几何证明题常用的分析方法几何证明题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学生通过逻辑推理和几何知识的运用,证明给定的几何命题。

在几何证明题中,常常会用到一些分析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以下将介绍常用的几何证明题分析方法。

1. 直接证明法:直接证明法是最常见和基础的证明方法,也是其他证明方法的基础。

它要求我们根据已知条件和几何基本定理,通过逻辑推理直接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直接证明法通常适用于证明结论较为简单明了,推理过程较为直接的几何问题。

在进行直接证明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几何基本定理、定义和已知条件来推导和证明结论。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易于理解和掌握,是初学几何证明的良好入门方法。

2. 反证法:反证法是一种常见的几何证明方法,它通过否定所要证明的结论,假设其反命题成立,然后通过推理和逻辑演绎推出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的正确性。

反证法常用于证明一些矛盾和矛盾结论,或者难以直接证明的几何问题。

在进行反证时,我们要灵活运用反证法的逻辑思维,以及几何基本定理和定义,合理地假设反命题成立,并从中推导出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原命题。

3. 构造法:构造法是一种通过主动构造图形或者添加一些辅助线段、点等辅助构造来推导证明结论的方法。

通过构造合理的图形,使得给定条件和已知条件更好地利用起来,从而得出所要证明的结论。

构造法常用于证明一些等式、比例关系、垂直、平行等关系问题。

在进行构造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和已知条件,设计合适的构造方法,合理运用几何基本原理和性质,通过推理和论证得出结论。

4. 分类讨论法:分类讨论法是一种将问题按照不同情况和条件进行分类、讨论的证明方法。

通过对问题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情况下的规律,从而得出结论。

分类讨论法常用于解决一些具有多个条件和情况的几何问题。

在进行分类讨论时,我们需要将问题分为几个互斥的情况,对每种情况分别讨论,找出规律和结论,最终得出全部结论。

5. 可逆推理法:可逆推理法是一种通过逆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等价关系证明题

等价关系证明题

等价关系证明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等价关系证明题的概念和分类2.等价关系证明题的解题方法3.等价关系证明题的例题解析4.总结与展望正文一、等价关系证明题的概念和分类等价关系证明题是数学中一种常见的题型,主要涉及到集合、方程、不等式等数学概念的等价关系的证明。

等价关系证明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集合相等、集合包含关系、方程根的等价关系、不等式解集的等价关系等。

二、等价关系证明题的解题方法1.集合相等关系的证明:通常采用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互证方法,即证明两个集合的元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集合包含关系的证明:可以采用直接证明和反证法两种方法。

直接证明是证明集合 A 中的任意元素都属于集合 B;反证法是假设集合 A中有元素不属于集合 B,然后推导出矛盾。

3.方程根的等价关系证明:通常采用代数方法,将方程的根与等价条件建立起代数关系,然后证明这个代数关系成立。

4.不等式解集的等价关系证明:可以采用代数方法、几何方法等多种方法,关键是将不等式的解集与等价条件建立起代数关系或几何关系。

三、等价关系证明题的例题解析例题:证明集合 A={x|x^2-3x+2=0}与集合 B={1,2}是相等关系。

解析:首先解出集合 A 中的元素,得到 A={1,2},然后证明 A 与 B 的元素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即 A 中的任意元素都属于 B,B 中的任意元素都属于 A。

因此,集合 A 与集合 B 是相等关系。

四、总结与展望等价关系证明题是数学中常见的题型,涉及到多种数学概念的等价关系的证明。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方法和技巧,如元素与集合关系的互证方法、直接证明与反证法、代数方法等。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还需要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题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题的简单分类
1 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也就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

2 分析法
分析法是一种从结论到题设的逻辑推理方法,也就是执果索因法的证明方法。

分析法的证明路径与综合法恰恰相反。

3 反证法
由于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效,所以当证明原命题有困难或者无法证明时,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通过正确推理如果逆否命题正确或者推出与原命题题设、公理、定理等不相容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也就证明了原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反证法视逆否命题的题设也就是原命题的结论的反面的情况又分为两种:
1) 归谬法、若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那么把这种情况推翻就达到证明的目的了。

2)穷举法、若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情况,则必须将所有情况都驳倒,这样才能达到证明的目的。

前三种方法也叫演绎法。

都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的。

4 归纳法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归纳法有如下几类:
1)不完全归纳法
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的真子集逐个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性质,就大胆预见某类事物具有某种性质。

2)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也叫枚举归纳法。

某类事物可分为有限种情况,如果通过逐个考察,各种情况都具有某种性质,则可以归纳地得出结论,某类事物均具有某种性质。

3)数学归纳法
如果某类事物有可数无限多种情况,就无法逐个考察各种情况都具有某种性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递推的办法,通过“有限”解决“无限”的一种方法,它是用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巨大飞跃。

其要点是:记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为p(n),
第一数学归纳法。


(1)p(m)为真(其中m为某一确定的自然数)
(2)p(k)为真蕴含p(k+1)为真(其中k为不小于m的任一自然数)
则对一切不小于m的自然数n,p(n)为真。

第二数学归纳法。

如果
(1)p(m)为真(其中m为某一确定的自然数)
(2)对任一不小于m的自然数k,m=<j=<k,p(j)为真蕴含p(k+1)为真
则对一切不小于m的自然数n,p(n)为真。

5 类比法
也叫“比较类推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简称类推、类比。

或者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这就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

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

“比”是类比的基础,“比”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

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

综合法综合法
1 综合法综合法是一种从题设到结论的逻辑推理方法,也就是由因导果的证明方法。

2 分析法分析法是一种从结论到题设的逻辑推理方法,也就是执果索因法的证明方法。

分析法的证明路径与综合法恰恰相反。

3 反证法由于原命题与逆否命题等效,所以当证明原命题有困难或者无法证明时,可以考虑证明它的逆否命题,通过正确推理如果逆否命题正确或者推出与原命题题设、公理、定理等不相容的结论,从而判定结论的反面不成立,也就证明了原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

反证法视逆否命题的题设也就是原命题的结论的反面的情况又分为两种:1) 归谬法、若结论的反面只有一种情况,那么把这种情况推翻就达到证明的目的了。

2)穷举法、若结论的反面不只一种情况,则必须将所有情况都驳倒,这样才能达到证明的目的。

前三种方法也叫演绎法。

都是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的。

4 归纳法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归纳法有如下几类:
1)不完全归纳法所谓不完全归纳法就是通过对某类事物的真子集逐个进行考察,发现它们具有某种性质,就大胆预见某类事物具有某种性质。

2)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也叫枚举归纳法。

某类事物可分为有限种情况,如果通过逐个考察,各种情况都具有某种性质,则可以归纳地得出结论,某类事物均具有某种性质。

3)数学归纳法如果某类事物有可数无限多种情况,就无法逐个考察各种情况都具有某种性质。

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用递推的办法,通过“有限”解决“无限”的一种方法,它是用归纳法证明命题的巨大飞跃。

其要点是:记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为p(n),第一数学归纳法。

若(1)p(m)为真(其中m为某一确定的自然数)(2)p(k)为真蕴含p(k+1)为真(其中k为不小于m的任一自然数) 则对一切不小于m的自然数n,p(n)为真。

第二数学归纳法。

如果(1)p(m)为真(其中m为某一确定的自然数)(2)对任一不小于m的自然数k,m=<j=<k,p(j)为真蕴含p(k+1)为真则对一切不小于m 的自然数n,p(n)为真。

5 类比法也叫“比较类推法”,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简称类推、类比。

或者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

其结论必须由实验来检验,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如声和光有不少属性相同--直线传播,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等现象;由此推出:既然声有波动性质,光也有波动性质。

这就是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具有或然性。

类比法的特点是“先比后推”。

“比”是类比的基础,“比”
既要共同点也要“比”不同点。

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是类比法是否能够施行的前提条件,没有共同点的对象之间是无法进行类比推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