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合集下载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语文:春风拂面的感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执教: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孙莹点评: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李怀源(本课获得特等奖,实录由吴琳整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

小学语文课《那片绿绿的登山虎》听课心得笔记评课稿听课反思那片绿绿的登山虎评课意见孙小杰《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收成颇丰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可谓表率的文品和人品。

孙教师上的是第一课时,孙教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白得,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登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 .一、开头孙教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登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登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要紧意思。

二、了解课文大意后,孙教师又提问“那什么缘故要以《那片绿绿的登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述登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专门清楚。

通过读明白得其深刻含义,冲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登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讨,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孙教师能深切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置,斗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楚,教学目标的达到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 .阅读课确实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依照语言的特点,有偏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吴教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沛的朗诵课文的时刻,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窗们自由地朗诵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述登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明白得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读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方法。

(3)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是从本文作者的切身感受中体会认真修改作文的重要性本课的难点是理解作者三次提到绿绿的爬山虎的含义。

课前准备1、收集叶圣陶和肖复兴两位作家的资料。

2、收集爬山虎的图片。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

2、初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一张画像》这篇作文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在书上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课文中是怎样讲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先让学生把有关的内容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怎么改的,这样改好在哪里?)(叶圣陶先生修改的非常认真,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注意用字的准确性,句子的规范化。

) 3.作者翻到那篇作文,为什么一下子愣住了?(一是作者自以为作文写得不错,没料到自己的作文存在很多毛病;二是作者没料到蜚声国内文坛的大文学家竟会如此认真修改一个小毛头的作品;三是作者没料到叶老这样认真。

)4.作者从修改中认识到了什么?(作者不仅看到自己文的种种毛病,也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5.看资料袋《一张画像》的修改稿。

(1)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讨论。

(2)集体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体会、着重引导体会以下几处修改,分别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修改。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等奖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等奖说课稿《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四年级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等奖说课稿教材分析: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

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讲了两件事。

三、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给自己留下深深感受的地方画出来,并不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人物形象)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叶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叶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得封面。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

四年级《那片绿绿爬山虎》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四年级《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袁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袁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二、注重生字新词的教学,不但掌握了字的音和形,还掌握了意,并学会正确的运用这些词。

三、重视重点词的理解。

如“密密麻麻”“春风拂面”的理解,使学生更深入地在理解句子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了叶圣陶的慈祥和平和。

四、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袁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课文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几件事以及找出叶圣陶是怎样为作者修改作文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建议: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点浅薄的看法。

课文除了要体会叶圣陶的慈祥、平和以外,也应该体会作者能够见到叶老的喜悦心情,第一句描写爬山虎的语句:“刚进里院,一墙绿油油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可以通过“燥热仿佛一下子减轻许多”“阳光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跳跃”来体会作者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绿绿的爬山虎》评课报告

《绿绿的爬山虎》评课报告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观课报告看完向老师教学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感受很多,向老师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扎实的教学功底给了我很大启发。

首先,向老师的这节课抓住了文体特征,很好地给叙事性文体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例。

本文是一篇叙事散文。

向老师首先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爬山虎的脚》让学生注意到虽然同样有对爬山虎的描写,但两篇文章的文体完全不同。

写作方法也就不同。

其次,字词指导扎实,学生理解和记忆深刻。

这节课向老师重点指导了“虎”“删”字的写法和理解。

抓住“虎”学生最容易出错的一笔和利用古文字理解“删”字,不仅学生理解和记忆深刻,同时也感受到我们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理解“楷模”这一文中关键的词语时分别利用了“楷树”和“模树”的图片,然后分别联系他们的象征意义,进而再来理解“楷模”一词就水到渠成了。

这样不仅能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同时通过这个词过度到对文章的理解也非常自然,真可谓一举多得。

再次,对文章人物“叶老”形象的理解由浅入深,由表面到精神,使学生对人物感受深刻。

叙事性文本重点之一就是把握人物形象。

向老师通过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让学生对叶老有初步的印象,再联系事件补充相关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对“认真”和“平和”有了更深体会,也使叶老的形象真正丰满起来。

同时所有这些都没有离开文本,而是在一次一次深度文本的基础上完成的。

最后,这节课老师真正做到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着下自主学习,老师在学生学习基础上总结方法。

真正做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通过这节课从向老师身上学习到很多,希望今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不断反思并加以运用。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实录及点评(课前)师:我们刚学了一篇课文,叫《爬山虎的脚》,这是叶圣陶,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谈论)点评:课前谈话多是谈论师生之类,往往离题很远,离语文很远。

好的课前谈话就是要与所学的内容或学习语文的方法有意义上的关联。

本课的课前谈话从《爬山虎的脚》谈到叶圣陶,这些都与上课的内容紧密相关,既可以勾起学生的回忆,又能通过谈论叶圣陶,对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主要人物有更丰富的认识。

(上课)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写课题,你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写。

(师板书课题)注意“那”字的右耳刀是两笔。

“绿”字的这一横稍稍长一点,这个字就漂亮了。

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生:(读题目)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点评: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那”“绿”都不是生字了,指导书写,看起来有些不符合标准。

但是,老师在书写课题时,确实应该让学生有事可干,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角度来说,让学生伸出手来跟老师写课题,提示不好写的字的写法,一方面是在进行写字训练,同时更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让课堂每一分钟都有实效。

师: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

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课文里都写什么了吗?请打开课文,放开声音读一读。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语句读通顺了。

开始读吧。

(学生自读课文)点评:教师对学生提出读书的要求,确实给学生读书的时间。

师:你们读得特别认真,同桌之间再互相读一读课文中带着生字的词语。

(学生自读)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

(师出示词语:客厅、皇冠、燥热、推荐、融洽、删掉、规范、春风拂面)(学生领读、齐读)师:春风从脸庞轻轻地拂过,应该怎么读这个词呀?再试试。

生:春风拂面师:这样读才舒服呢!再读。

(继续出示词语)生:映入眼帘师:“眼帘”指的是谁的(眼帘)呀?看看文中是怎么说的,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课文语段: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11《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 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金美丽老师上的是第一课时,金老师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叶圣陶的认真、平和。

一、以“爬山虎”为主线,步步引导1、开头金老师以“课题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么课文是不是写爬山虎?”把学生引入课文,通过读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

2、了解课文大意后,金老师又提问“那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让学生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直奔中心,紧抓文中描写爬山虎的语句,这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以这一中心辐射全文,教学层次特别清楚。

通过读理解其深刻含义,突破难点。

3、又以问题“看到那绿绿的爬山虎,作者的心情为何如此喜悦?”引领学生学习叶老给“我”批改作文这件事,突出文章重点。

让学生围绕中心句去探究,去学习,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更明确,使整课堂浑然一体,正是由于金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对不同的教材进行不同的教学处理,大胆地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才使这一堂课的教学流程如此清晰,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此成功。

二、以情促读,读中感悟阅读课就是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根据语言的特点,有侧重的进行读的训练。

金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通过读引导学生找出表达课文思想内容的重点语句段落,即找出描写爬山虎的语句,以读用心理解其深刻含义;最后抓住叶老为我修改作文的语句,用心品读这些重点句段,体会叶老的一丝不苟和平和。

三、综合这节课的情况,本人提出一些浅薄的看法,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多包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听课评价潍坊市昌乐育才双语学校四年级组我们听了滕海青老师的课,感觉如沐春风,给人亲切,平和的感觉,与其说是听课,不如说是欣赏一幅情意绵绵的画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通过作家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滕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学生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情,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叶圣陶的认真、平和及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新课伊始,耿老师以猜谜导入,引出谜底“爬山虎”,让学生欣赏画面,这是什么样的爬山虎?学生回答绿色的、墨绿的、绿油油的、嫩绿的……从而引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在猜谜中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在语言文字的字词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命题才有新引力。

这样的导入方式新颖而有效。

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

二、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文章大意以学生为本,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

她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然后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生字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指导学习“删”字和“堪称楷模”,学生在汉字的演变历史中了解了删的来历和意义。

通过理解“堪称楷模”引出了文中的那段话,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叶老先生的人品及文品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三、关注文本,重点学习叶老先生为我批改作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滕老师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叶老先生是怎样帮我修改作文的?”“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优质文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优秀word范文 (8页)

【优质文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优秀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201X年11月26日湖南省小语协会“以学为中心”教学方式评课议课比赛《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有缘在这儿相聚,有幸在这儿交流。

我评价的是李恋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的教学,“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是本课的学习重点,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环节进行学习,做到过程明了、目标明确,师生间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交流,达到了预期学习目标。

李老师这堂课亮点较多,最重要的是她从“以学为中心的”角度,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

一、学什么?本节课学生的收获是多元的。

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学生学会了理解和运用“一丝不苟、堪称楷模、质朴”等词语;从技能方面看,学生学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从情感态度上看,学生懂得了作文先做人,要做质朴认真的人。

教师还强调了课堂上要注意倾听等习惯。

可见,李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什么”方面做了精心取舍,恰到好处地实现了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怎么学?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方法是灵活的。

1、自主中学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以多媒体出示自学方法和设计的学习卡为载体,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学习时间,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朗读中学教师注意了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有学生的个别读、小组读、齐读,也有教师的范读。

特别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读课题时,运用引读的方法,教师先引:当肖复兴第一部作品问世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生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师再引:当肖复兴取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时候,他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学生再一次有感而发: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学生在引读中轻松地突破了作者为什么用“爬山虎”为题这个学习难点,值得借鉴。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

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性文本。

张红梅老师在执教中,叙事性文体的特征,许多环节得以体现。

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我认为,张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一、导入环节,明确文体。

向老师在导入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拿《爬山虎的脚》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比较,让学生知道,《爬山虎的脚》写的是物,《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的是事。

帮助学生明确了本文是一片写事的文章。

这就为下一步针对文体特点展开教学做好了铺垫。

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高效。

首先,张老师关注了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句的训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删”字的学习,首先张老师课件出示古字“删”,让学生认识。

然后教师讲解,古时候,人们在竹片上写字,写完以后用一根绳,把这些竹片串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古人要是写错了字怎么办呢?就要用小刀把它挖去,这种方法就叫做“删”。

所以这“删”字一个“册”字加一个立刀。

最后通过组词“删除”、“删去”、“删改”,进一步了解“删”的意思。

张老师利用汉字的演变,向学生展示了中国汉字的渊源,使学生将“删”字的形与义紧密联系起来,生动形象,此举堪称一绝。

再如“楷模”一词的学习,可谓独具匠心。

张老师在学生认读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然后教师边课件出示楷树的图片边讲解,引出万世之表孔子。

进而课件出示模树图片,引出模树是各种树的榜样。

学生既对“楷模”有了深刻的理解,又对理解下文“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句话,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三、从文入手,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和叶老先生的哪几件事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文脉,了解梗概,把握主要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教材分析: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

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讲了两件事。

三、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给自己留下深深感受的地方画出来,并不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人物形象)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叶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叶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得封面。

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叶写好后叶要作这样的修改。

(让学生充分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方法,以指导他们今后作文的修改)预设(2)句子:我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夜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评课稿
李兴华:王老师注意营造以读为本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充足的朗读课文的时间,读贯彻整堂课。

课的开始就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指导朗读时,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加以引导:“‘我’跟叶老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修改前和修改后有什么不一样?”、“从修改中,看出叶老师是个怎么样的人”这样在读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王凤云:王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在整堂课的教学中,王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高度尊重学生。

如在教学“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楞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这个片段时,王老师问学生:“密密麻麻什么意思从密密麻麻我们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回答感受到叶老先生仔细,认真地为"我"修改习作,那叶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的习作的?王老师又将叶老修改的文章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叶老是多么认真,多么仔细的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