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合集下载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脑保护:近20多年来,许多人对脑缺血缺氧损伤 的各种病理生理、生化途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焦点都集中在细胞、分子水平的病理机制上。 然而迄今为止尚未能透彻其全貌。在实际临床救 治工作中,或则措施不当,或则针对性不强,以致 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人工维持有效的呼吸、循环 ,最后因脑死亡而抢救失败的病例不胜枚举。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6
主要病因: 栓塞(心源性、动脉-动脉性)
其他原因: 血栓形成、动脉炎、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地动脉的迂 曲等诸多原因。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7
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延长、迂曲时,会造成血 管内的血流缓慢,血管壁易形成附壁微血栓,若血 栓脱落即造成血管阻塞。
底动脉闭塞治疗中的作用还不清楚。
《中国指南2014》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40
降纤治疗:药物种类较多,应用多年,但至今说 法不一。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 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Ⅱ级推荐 ,B级证据); 《中国指南2014》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41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8
1、“波动性”意识障碍: 发病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又出现
间断性意识障碍发作; 偶有睡眠障碍。
2019年12月9日星期一 9
“波动性”意识障碍的可能原因:基底动脉的近心 端较远心端为宽,栓子通过基底动脉近心端但不易 栓塞基底动脉远端。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治疗
一般性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呼吸衰竭: TOBS易出现意识障碍、球麻痹, 导致呼吸道 不畅, 加重脑部缺氧。 患者保持侧卧位, 防止舌后坠; 湿化呼吸道、及时吸痰; 严重者放置口咽管或及时气管切开。
适当脱水:
TOBS的中脑、小脑、枕叶病灶均在后颅凹, 紧邻延髓, 易形成脑疝而威胁生命,适当脱水降颅 压极其重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快速识别与处理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 1990 年我国眼科医师杨玉华报道了国内第1 例 TOBS
◙ 我国发病率在1.8~5.0%之间 ,国外报道为 7.6%左右
◙ 因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 临床综合征
病因&危险因素
1.中老年患者常见病因
■心源性栓塞: 国内(60.3%)国外(61.5%) ■动脉源性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栓
➢ 体征多在数小时~ 3 周内减轻或消失, 以神经 眼征的消失最为迅速
临床分型
心率失常发生率高(82% ) , 以房颤为主 无严重的高血压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EEG: 20%患者有广泛异常慢波 恢复后的体征在1 年内无复发和波动
传统型 占 TOBS 中的 63% 发病年龄平均76.7岁 (宣武医院61.9岁) 严重的双侧视觉、眼动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
这类中风虽与传统的中风有所不同,却同属西 医的中风范畴。
制订较为确切可行的诊断标准,不仅对减少漏 诊、误诊有利,而且对最讲辨证论治的中医来 说,意义尤为重大。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精选ppt
病因及危险因素
▪ 主要病因是脑栓塞,百度文库占61.5%。 ▪ 心源性栓塞,如风心病、房颤、瓣膜病等。 ▪ 动脉性栓塞 ,即栓子来源于心脏和基底动脉近心端
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脱落。 ▪ 其他病因还有脑血栓形成。首位危险因素为高血压
,糖尿病和心脏病次之 ,以及冠心病、脑血管病等因 素。亦可由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引 起。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 )史、大脑后动 脉末端闭塞或狭窄 ,椎-基底动脉狭窄是高危因素。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是主要病因 。 动脉畸形也可致 TOBS。
与小脑血液的动脉为细 ,侧支循环建立更慢、 更困难 ,因此 ,中脑、丘脑的梗死发生率高 ,缺 血症状常见而突出。
精选ppt
▪ 小脑上动脉:起于基底动脉的尖端紧邻动眼 滑车神 经向外绕大脑脚达小脑的上面, 其分支分布于桥脑 上部被盖到小脑上脚 四叠体的下丘 ,中脑下部被 盖的背外侧及小脑上面, 小脑髓质深部等部位。沿 途供应小脑蚓部 髓质 、齿状核、 上髓帆 、结合臂 、 桥臂、 脑桥等 。由于小脑上动脉的小脑支与起 始基底动脉下部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发自椎动脉瓣小 脑后下动脉各脑支之间有广泛吻合,所以小脑缺血 症状较少。
精选ppt
病理解剖学特点
▪ TOBS是指病变 累及基底动脉顶 端 2cm范围内的 5 条血管 。包括 2条大脑后动脉 、2条小脑上动 脉和基底动脉顶 端。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71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7112

2、代谢学说;
3、神经源性学说;
4、内皮细胞源性学说。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8
血压和脑血流调节 ( Bayliss效应)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0
男性,52岁。有高血压史,肥胖。突发意识障碍6小时余入院。 MRI示:中脑、双枕叶、颞叶、小脑梗死。救治无效死亡。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1
51岁男性。“突发头晕伴视物模糊” 3天入院。 DWI提示双侧枕叶及小脑半球多发性梗死灶,经治 疗明显好转出院,目前仍抗凝治疗维持中……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5
八、治 疗
1、一般治疗
(1)对所有留置导管的护理; (2)体温控制; (3)监测血糖浓度; (4)清洁呼吸道以避免肺部感染。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26
八、治 疗
2、血流动力学处理
发生TOBS的患者中的很多人往往处于脑的 低灌注状态,所以应重视脑血流的自动调 节功能(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17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18
DWI是最佳手段!
2020年5月9日星期六
19
男 55岁 2015-8-17 11:00因“突发头昏2天”入院, 当日 17:00 在和医生交谈时突发头昏倒地、呕吐、大汗。左下肢轻瘫 。 “波动性”意识障碍渐加重,脑DWI 示:左小脑半球及颞叶 、枕叶梗死伴出血。后颅窝减压术后转ICU,17天后死亡。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9115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91151

脑的灌注压是指入颅平均动脉压与出颅平 均静脉压的差值。脑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 平均动脉压及脑血管阻力。在脑血管阻力 不变的情况下,唯一决定脑血流量的因素 是平均动脉压。
2021/6/27
精选版课件ppt
27
八、治 疗
CA的调控机制的提出已有百余年,但至今并没有完 全弄清。目前有4种学说解释其生理机制:
基层医院的神经内科很少有人做,ICU是否可以考虑?
2021/6/27
精选版课件ppt
38
5、其他治疗
抗凝治疗:应用50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的 国外资料认为:抗凝药治疗不能降低随访期末的 病死率;动脉夹层和椎基底动脉梗死等特殊亚组 尚无证据显示抗凝的净疗效。
关于少数特殊患者的抗凝治疗,可在谨慎评估风 险/效益比后慎重选择(Ⅳ级推荐,D级证据)
精选版课件ppt
16
五、影像学表现
CT、MRI显示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供血区 的2个以上梗死灶;
常见部位依次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 、颞叶等;最大特征为双侧丘脑梗死,成蝶 形、对称性分布。
2021/6/27
精选版课件ppt
17
2021/6/27
精选版课件ppt
18
DWI是最佳手段!
2021/6/27
2021/6/27
精选版课件ppt
37
动静脉联合溶栓:

椎-基底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等急性脑梗死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

椎-基底动脉分支供血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等急性脑梗死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区梗死、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等急性脑梗死头MRI临床特点及疾病表现

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供血区梗死

基底动脉包括脑桥旁正中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包括小脑后下动脉、脊髓前动脉。

1、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病例1】

患者男,50岁,以“神志不清9小时”为主诉入院。查体:神志不清,双侧瞳孔等大,

直径≈4.5mm,光反射消失、压眶无反应,刺激四肢不动,Babinski 征(L:+,R:+)。

1-5:颅脑CT见双侧丘脑、双侧中脑对称性低密度灶、MRI呈长T1、长T2信号影;病变部位如黄色箭头所示。

6:本例患者瞳孔散大。

7: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典型的双侧丘脑受累区域模式图。

临床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病例2

患者女,28岁,以“头晕半个月,加重伴左侧肢体活动不灵3天”为主诉入院。半个月前患者突感头晕,耳鸣,感冒,按感冒治疗未见好转,3天前出现眼歪、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同时发现不能说话,发病以来一直意识清楚。查体:神清,言语不清,双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3.0mm,左侧直径≈2.0mm,右眼睑下垂,双眼不能上视、下视,左眼不能外展,同时伴有眼震,右眼呈外斜位,右眼不能内收,左侧面瘫,伸舌居中,右侧肢体肌力Ⅳ级,左侧肢体肌力0级,Babinski征(L:+,R:-),感觉查体不能配合。

颅脑MRI平扫示右侧丘脑、左侧小脑、中脑多发长T2病灶,如黄色箭头所示。

临床诊断:脑梗死(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各种原因导致的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5条血管(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交叉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发的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由Caplan[1]发现并命名,主要为大脑后循环血流障碍,以丘脑、中脑、小脑、枕颞叶不同程度损害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且易被误诊,预后较差。

1 病因及危险因素

TOBS主要病因是栓塞。栓子来源:(1)心源性栓塞;(2)动脉性栓塞,即栓子来源于心脏和基底动脉近心端的硬化斑块[2-3]。其他病因还有脑血栓形成。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患(心房纤颤、冠心病、风心病等),亦可由动脉炎、动脉瘤和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引起,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TIA)史。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动脉狭窄闭塞是主要病因,椎-基底动脉狭窄是高危因素,动脉畸形也可致TOBS[4]。另外,吸烟、酗酒有促发作用;长期服用避孕药和围产期血液粘度增高、凝血功能亢进等易致血栓形成,故也是其危险因素。

2解剖特点与临床表现

2.1解剖特点TOBS是指病变累及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5条动脉,即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其分支分别供应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及枕叶等。由于供应中脑、丘脑的深穿支远细于供应大脑、小脑的动脉,且侧支循环建立慢,故多以中脑、丘脑缺血症状为主。其中丘脑主要有4条动脉供血:丘脑结节动脉、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后脉络膜动脉。丘脑穿通动脉起源变异大,有3种形式:一种为左右基底交通动脉对称各发出一支丘脑穿通动脉;一种为都起源于一侧基底交通动脉;一种为左右基底交通动脉形成动脉弓,在弓上分出左右丘脑穿通动脉。故丘脑穿通动脉发生闭塞,可导致双侧丘脑梗死,因此双侧血管受累是TOBS的一解剖特点。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支配中腦的血管與腦幹的其他部位略有不同。旁正中動脈先由大腦後 動脈環部或後交通動脈根部發出的小支在腳間窩形成一動脈叢,再從叢 上發出分支進入後穿支,供應中腦旁正中區。短旋動脈起於大腦後動脈 環部、小腦上動脈近側段和脈絡膜後動脈,供應腳底外側黑質和被蓋的 外側部、外側丘系和其周圍的網狀結構。長旋動脈為小腦上動脈和大 腦後動脈的四疊體動脈發出的分支,供應上、下丘。
DSA的臨床應用不僅可明確病變的血管部位,同時還為尋找病因提供 證據。Sato等經血管造影證實,在基底動脈尖2cm直徑範圍記憶體在血 管狹窄或閉塞的病人占84.6%,閉塞血管的再通率為61.5%.
治療及預後既往多認為本病較其他缺血性 腦血管病預後差,完全治癒者甚少。但 Gomez等報導,本病經早期正確地抗自由基 治療,可提高半暗帶內腦細胞的存活率,改善 微循環,改善病灶局部的低氧環境,從而改善 TOBS預後.
內臟行為異常 腦幹首端梗死病人可出現
內臟感覺和運動異常。腦幹網狀結構是內 臟感覺上行束與調節內臟活動的下行束的 轉換站,下丘腦外側區的傳出纖維,主要終止 於中腦網狀結構。
丘腦背內側核與前額皮質、下丘腦、杏仁 體、黑質、中央前回以及其他丘腦核群有 豐富的聯繫,認為是內臟與軀體衝動進行複 雜整合的中樞,Potter等曾報導單側丘腦背內 側核損害導致的同側嗅覺功能下降。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
基底動脈尖綜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於 1980年提出約占腦梗死的7.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演讲人
目录
01. 治疗方法 02. 护理措施 03. 预后及预防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 吡格雷等,用于 预防血栓形成
01
扩血管药物:如 硝酸甘油、硝普 钠等,用于改善 脑部供血
03
02
抗凝血药物:如 肝素、华法林等, 用于预防血栓形 成和栓塞
04
降压药物:如 ACEI、ARB等, 用于控制血压, 降低脑部缺血风 险
03 加强沟通: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 的心理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
04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患者培养兴趣爱好, 转移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
预后及预防
预后评估
01
预后因素:年龄、性别、 病程、症状严重程度等
02
预后结果:完全恢复、 部分恢复、持续症状等
03
预防措施:控制血压、 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4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体 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 关疾病
预防措施
控制血压:保持血压 稳定,避免剧烈波动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 饮食,减少盐和脂肪
的摄入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 有氧运动,增强心肺
功能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 减少对血管的损害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 体检,及时发现并控
制危险因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百科名片

Top of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供血区域包括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临表为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伴有记忆力丧失,及对侧偏盲或皮质盲,少数患者出现大脑脚幻觉。

目录[隐藏]

概念

相关的局部解剖

病因及其危险因素TOBS的主要病因

临床特点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3例

[编辑本段]

概念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约占脑梗死的7.6%.Caplan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两组,即中脑和丘脑受损的脑干首端梗死和颞叶内侧面、枕叶受损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临床应用,确诊的TOBS越来越多。本文就其有关的问题加以综述。

[编辑本段]

相关的局部解剖

小脑上动脉起于基底动脉尖端,沿小脑幕腹侧向外,分布于小脑的上面、小脑髓质深部和齿状核等中央核团,以及脑桥首端被盖部、脑桥中脚、中脑尾端被盖外侧部。大脑后动脉在脚间池内行向外侧,环绕大脑脚转向被侧面,越过海马旁回沟,沿海马沟向后,直到胼胝体压部的后方进入距状沟始段分为两终末支: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大脑后动脉皮质支分布于颞叶底面和枕叶内侧面,包括海马旁回及海马旁回沟、枕颞内侧面、舌回、扣带回峡、楔叶、楔前叶后1/3和顶上小叶后部。大脑后动脉中央支起自其环部和主干,支配丘脑的主要有丘脑穿动脉,供应丘脑内侧核与中线核的下半部分,以及中央中核和脑后内侧核,丘脑膝。TOBS是因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cm范围内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左、右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交叉部位的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的,膝状体动脉一般有1~6支,供应丘脑枕、丘脑外侧核群;脉络膜后动脉分内侧和外侧两组,供应丘脑背外侧核、丘脑枕和膝状体。支配中脑的血管与脑干的其他部位略有不同。旁正中动脉先由大脑后动脉环部或后交通动脉根部发出的小支在脚间窝形成一动脉丛,再从丛上发出分支进入后穿支,供应中脑旁正中区。短旋动脉起于大脑后动脉环部、小脑上动脉近侧段和脉络膜后动脉,供应脚底外侧黑质和被盖的外侧部、外侧丘系和其周围的网状结构。长旋动脉为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四叠体动脉发出的分支,供应上、下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积极争取6h 内溶栓,辅以抗纤、 抗凝、脑细胞保护剂、抗自由基、阻 止钙超载等多种治疗。导管介入下局 部动脉溶栓,效果最佳,后遗症少。 而静脉溶栓效果次之,后遗症多;未 溶栓者预后不良。 注意:出现血压骤升,迅速降压治疗是很
危险的,可使临床症状急剧加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较其他缺血性脑血 管病比,预后差,死亡率约3050%,完全恢复者少见。
附: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该区梗死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视 觉障碍可表现为视力减退、偏盲或皮质盲,少 数为闪光幻觉、视物变形、视觉失认等。行 为异常包括Balint综合征、记忆减退、人格 改变、激越性谵妄等,常由于双侧梗死所致。 影像学检查脑CT扫描最大特征是双侧丘脑对称 性成蝶形低密度灶,多位于丘脑中心部位,主要 局限在中央中核、板内核之间。除丘脑梗死 外,小脑、枕叶、中脑和颞叶内侧也常见到梗 死灶,但发现率较低,这主要由于CT对后颈窝 扫描存在伪影干扰,分辨率差。
• 一过性或持续数日的意识障碍,反复发 作(中脑或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累)
• 对侧偏盲或皮质盲(枕叶受累)
• 严重记忆障碍(颞叶内侧受累)
• 中老年卒中突发意识障碍又恢复较快, 出现瞳孔改变、动眼神经麻痹、垂直注 视障碍,无明显运动、感觉障碍,应该 想到该综合症可能,若有皮质盲或偏盲, 严重记忆障碍更支持 • CT及MRI见双侧丘脑、枕叶、颞叶、小 脑和中脑病灶(2个或2个以上的病灶) 即可确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名词解释】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又称基底动脉远端狭窄型心肌梗死,是一种

罕见的心脏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影响心脏后壁性质量的心肌梗死,表

现为心电图上的ST段高度抬高和宽波复合波改变。

基底动脉为心脏主要的供血动脉之一,如果动脉受到狭窄或闭塞

的影响,将导致心肌的缺血甚至坏死。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则是因为

在基底动脉末端的远端区域出现了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脏后壁的

心肌灌注受到影响。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为胸痛、气促、心慌等症状,但由于其罕见性,容易被误诊。此外,该疾病还会对心室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左

心室功能不全等。

目前,该疾病的治疗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法,一般采用保守治疗,

如引导心肌缺血部位的血流、改善心肌代谢状况、降低心肌负荷、对

相关症状进行治疗等方法。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因此,一旦患上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应及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

的治疗。同时,该疾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

正常的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减少患病风险。

总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虽然罕见,但对心脏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身

体检查,尽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பைடு நூலகம்
2、代谢学说;
3、神经源性学说;
4、内皮细胞源性学说。
2021/10/10
28
血压和脑血流调节 ( Bayliss效应)
2021/10/10
当血压在一定范 围内(MAP=60 ~160mmHg) 波动时,脑血流 的自动调节功能 可以维持脑血流 量相对恒定。当 血压升高时、脑 小动脉收缩,而 血压下降,则小 动脉扩张。
2021/10/10
13
4、肢体瘫痪程度轻
丘脑水肿会影响内囊的后肢,往往为不完全 瘫痪,恢复也较快,而偏身感觉障碍持续时 间较长。
2021/10/10
14
5、视觉障碍
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单侧或双侧枕叶梗死); 幻视症状(大脑脚黑质、红核等受累)
2021/10/10
15
6 急性认知功能障碍: (颞叶内侧受累,边缘系统内侧回 路中断);
2021/10/10
34
“后循环动脉闭塞导致的严重卒中且不适合 静脉溶栓的患者,经过严格选择后可在有条 件的单位进行动脉溶栓,虽目前有在发病 24 h内使用的经验,但也应尽早进行,避免 时间延误(Ⅲ级推荐,C级证据)”;《中国指南2014

具体的治疗时间窗尚未定论。
2021/10/10
35
前循环动脉溶栓在发病6小时内,机械取栓 及血管成形术在发病8小时内;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48
因此在临床上可以把两种方式结合应用,一方面不延长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 率,改善最终的治疗效果。
2015.07.06卫计委《规范》
基层医院的神经内科很少有人做,ICU是否可以考虑?
2020/6/13
38
5、其他治疗
抗凝治疗:应用50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的 国外资料认为:抗凝药治疗不能降低随访期末的 病死率;动脉夹层和椎基底动脉梗死等特殊亚组 尚无证据显示抗凝的净疗效。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2020/6/13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后循 环缺血(PCI)。由Caplan在1980年提出并命名 …
由于该部位结构的特殊,导致了TOBS的临床表现 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困难、病情凶险、救治难度大
、死、残率高。是临床的潜在风险点!极易诱 发医患纠纷…
2020/6/13
《中国指南2014》推荐的仅有依达拉奉、胞二磷胆 碱、脑活素3种;
2020/6/13
45
八、治 疗
由于基底动脉尖区域的血管分支多, 走行复杂,不适宜放支架!
2020/6/13
46
九、预 后
本病的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国外报道严 重残疾率为23%,死亡率为42%。
近期的国内临床报告显示死、残率有所 下降,考虑与临床医生对TOBS认识水平 的提高,早期诊断率增加,诊疗手段的更 新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5患者出现呼吸暂停,每分钟2次,每次最长持续15s,
•10.18患者意识障碍加重,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高凝状态, 预后差,家属要求自动出院
• 检验结果:
• 10.4 DIC示:PT:26.5s D-D:1.76mg/L

生化:K 3.15mmol/L
• 10.5 HCY:32.5umol/L
• 检查结果: • 10.4 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段变化 • 10.8 CTA: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处瘤样突起 • 10.15头颅MRI:多灶性脑梗塞,双侧丘脑出血可能,双侧基底节区、右侧侧脑室旁急
性梗塞
• 10.17增强MRI:多灶性脑梗塞,双侧丘脑出血可能,大脑大静脉静脉血栓形成
二、护理体检
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抢救
• 3)遵医嘱准确使用降颅压药物 • 4)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4-6周
• 2.体温异常:过高、不升 与感染、体温调节中枢受损有关 • 护理目标:体温降低或恢复正常 • 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体温, 2)遵医嘱予对症处理、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降温毯 3)鼓励病人多饮水,加强营养。
治疗原则
主要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治疗, 加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目前仍是以尽早溶栓、抗凝、扩容、改善脑 血液循环和脑细胞功能等综合方法为主。
四、护理诊断 及相关措施
• 1.脑灌注量异常:与脑出血致脑水肿有关 • 护理目标:病情得到及时观察及救治 • 护理措施: • 1)保持病房安静,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 2)每小时巡视病房一次,观察神志、生命体征的变
பைடு நூலகம்护理查房
基底动脉尖综合症
神内二 丁云 王虹
内容概要
• 病史简介 • 护理体检 • 疾病相关知识 • 护理诊断及相关措施 • 健康指导
一、病史简介
• 患者:18床,孙业社,男,57岁 • 诊断:基底动脉尖综合症、高血压Ⅲ期。 • 患者因“突发人事不知、四肢无力9天”,于10.4 19:59急诊
入院, • 既往偶高血压 • 当地医院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经输液治疗4-5
• 治疗上积极脱水降颅压、抑酸护胃、抗炎、控制血压、促醒、脑保护及 维持水电平衡治疗,主要用药:甘露醇、甘油果糖、麦通纳、氨曲南、 诺森、利喜定、纳乐枢、玺太、氯化钾。家属态度关心,积极配合治疗 。
•10.14T39度,予以激素治疗,退热后大汗、体温不升,神 志转昏睡,体温波动在35--39.2度之间,降温毯按需应用
• 瞳孔异常:
• 1 当基底动脉尖区血循环障碍时,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 2 丘脑梗死时,瞳孔缩小,光反应差。
• 意识障碍和幻觉 TOBS多引起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意识障 碍.其发生率为77%~100%,一般多持续6h~3d.随病情不同可 表现为深昏迷、无动性缄默、嗜睡或睡眠过度。意识恢复后, 肢体运动感觉大多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
临床特点
• TOBS根据其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多样。
基底动脉尖部分支: 大脑后动脉—中脑、丘脑、颞叶内侧、枕叶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部
脑干梗死
眼球运动、瞳孔异常 对侧偏盲或皮质盲 严重的记忆障碍 少数可有脑干幻觉,表现为大脑脚幻觉及脑桥 幻觉 可有意识障碍
• 眼动障碍 • ①直注视麻痹:患者的随意性或反射性垂直注视均消失 • ②会聚障碍。 • ③假性外展神经麻痹。 • ④上睑下垂。 • ⑤突发快速或闪电样眼球震荡。 • ⑥歪扭斜视。 • ⑦梗塞对侧单眼上抬受限。
阻塞血管: 两条大脑后动脉 小脑上动脉 基底动脉尖端分叉处
额叶
顶叶

颞叶

病因
• 主要病因为脑栓塞,约占61.5%,栓子主要为心源性, 其次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
• 其次为脑血栓形成。 • 部分病人病因不明。
高危因素
• 原发性高血压最常见, • 心脏病、 • 糖尿病、 • 动脉炎、 • 吸烟、 • 酗酒、 • 高脂血症等。
大脑后动脉区梗死
• 主要表现为视觉障碍及行为异常。 单侧皮质支闭塞:对侧同向性偏盲、失认、失读 双侧皮质支闭塞:记忆障碍、面容
辅助检查
• CT • MRI • DSA
诊断标准
• 1 既往史 • 2 临床表现: 瞳孔异常,眼动障碍,尤其是意识清醒后仍有
双侧或一侧眼动障碍 • 3 无明显或较轻的皮质脊髓束及激素丘脑束受损的体征。 • 4 影像检查见到丘脑、中脑、枕叶与颞叶内侧的梗塞。
• 4 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 与意识障碍有关 • 护理目标:患者住院期间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 护理措施: • 1)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护理 • 2)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 • 3)加强巡视‘保证患者安全

凝血象:PT:27.8s
• 10.13急诊血常规:WBC:18.3,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1.2%,淋巴细胞百分比2.1%
• 10.14DIC:D-D:0.77mg/L,血常规:WBC:14.1
• 10.18急诊生化:ALT:68IU/L,AST:80IU/L,总胆红素:23.6umol/L,白蛋白:25.3g/L
天,神志转清,但时好时坏,能简单言语。
•为进一步治疗转入我院,入院时T:36 P:68 R:18 BP:
•神志昏睡,双侧瞳孔不等大,左侧瞳孔直径约2毫米,光反 射迟钝,右侧瞳孔直径约4毫米,对光反应消失。
•右上肢肌力4级,左上肢肌力3级,双下肢肌力2+级,四肢 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对称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
• 1、一般检查 • 1)生命体征:T 36℃,P58 次/分,R18 次/分,
Bp164/110 mmhg。 • 2、专科体检 • 1)神志、瞳孔 • 2)头颈部、胸部、腹部 • 3)四肢:腱反射对称减退,双侧病理征阳性。 • 3、管道:尿管
三、疾病相关知识
概述
是以基底动脉顶段为中心的2厘米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 位血液循环障碍所致其供血区多发性梗死。临床表现多样, 致残率及病死率高。
•患者偶有饮水呛咳,小便导尿。
• 医嘱开病危,心电血氧监测,q6h监测血压。心电监护示:窦性节律, 律齐,68-147次/分,spo2波动在90-99%,T36-38℃,BP145-217/75127mmHg。
• 患者保留导尿。保留导尿畅,尿液淡黄澄清。ADL评分:20分,Braden 评分:13分,Morse评分:55分,管道滑脱评分:1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