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婚

纳西族有一个分支被称为摩梭人。他们长期生活在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泸沽湖畔,“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模式是他们独有的一种习俗,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走婚’也就成为了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日间,男女很少单独相处,只会在聚会上以舞蹈、歌唱的方式对意中人表达心意。男子若是对女子倾心的话,在日间约好女子后,会在半夜的时候到女子的“花楼”。只有花楼的房间开有外窗,以供走婚的男子出入,按照传统男子会骑马前往,但不能于正门进入花楼,而要爬窗,再把帽子之类的物品挂在门外,表示两人正在约会,叫其他人不要打扰。

至今摩梭人依然还生活在这样的母系大家庭,也不愧被称之为“东方母系文化家园的最后一朵红玫瑰”!

东巴纸

勤劳善良的纳西族人民为了更好的方便记录和相互传递信息在300多年前创造了一种经久耐用的纸张-----东巴纸。它以天然树皮为原料,以手工精心加工而成,工艺精美,厚实,纤维粗、抗蛀性强。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项技术也不知为何销声匿迹了。

直到10多年前,东巴纸技术的传承人“和圣文”老师重新恢复了东巴纸的生产,在传统基础上又发展了书画纸、高档名片、书签、等系列并开始对外销售。

东巴纸在自然条件下可保存近百年而不朽,有人类手工造纸的“活化石”之称。

纳西古乐

在丽江有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拥有着各种古老的乐器,每天都会演奏着一首首古老的曲目。每当深入其中去细细品味,总是会让人们有种穿越时空去体会那唐风宋雨的感觉,同时自己的心灵也会被其的优雅素净而净化-----这就是纳西古乐。

这里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他就是纳西古乐创始人宣科,他早年求学于昆明教会,挚爱民族音乐。他潜心发掘和研究纳西古乐。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融入了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的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也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一个灵异民族的秘密,全部藏匿在神秘的字符里面。在远古的幽暗中,闪烁着扑朔迷离的星光,有的已经无法破译,无从诉说,只是沉寂在亘古的时空里,被淹没和遗忘。

纳西族的历史不仅书写在奇异的文字里,而且像树的年轮镌刻在古城的街道牌坊、槛联匾额和碑刻条石的每一个细节之间,它是时代的皱纹,埋藏着人文的沧桑。它是有生命的,在小桥流水、庭院楼阁的文化意象中鲜活地流动。

披星戴月

古时候,大多数的纳西族男子都会外出经商,那么生产劳动的担子就全落在了家中妇女的肩上,她们每天起早贪黑的劳作,但还是无法将活干完,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预示着从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白天黑夜干活忙”。这样的服装被纳西人称为:披星戴月。那么它也成为了纳西服饰的特有标志。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您是不是也能感觉到她们勤劳勇敢的高尚品质呢?

东巴扎染

相传古时纳西族,白族和藏族是三兄弟。在他们幼年时期由他们的父亲代领他们学习各种生活技能。三兄弟成年后,各自管辖一方疆土。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每个人都喜欢学习。其中白族创造了扎染技术,纳西族则是喜欢吸收周边民族的精髓,结合当地的东巴文化,推陈出新,将白族的扎染与民间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相结合,就有了现在的东巴扎染。

东巴扎染的工艺品色彩丰富、质朴、富于变化,充满生活气息,具有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每一个画面都好似一幅精心绘制的美术作品。

漂泊的布农当年沿着茶马古道徒步骑马跋涉到西藏拉萨,历时三个多月,行程1900多公里,饱经沧桑。一路上马铃声单调寂寞,他拾起两块木片画上澜沧江和梅里雪山,分别系于马铃上和自己胸前,受到沿途9位活佛的开光保佑,保得一路平安。后来木片改用横断山脉的珍惜原木制作,木片上绘制上了各地的名胜风景。现在在布农经过的每一个城镇都会看到这种马铃的身影,这就是布农铃,每当清脆悦耳的铃声响起,就会让人联想到马帮,马锅头,和茶马古道。

明代嘉靖年间,木氏土司为加强丽江本土日用品生产和建造寺庙的需求,向全国各地聘请制铜匠人。经过多年的发展,丽江本土手工制铜工艺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由知名铜匠世家制作的铜器甚至远销川,康,藏等地。

金光四色倍显富贵之气的铜器,大受欢迎,可谓是每家必备。用铜火锅和铜锣锅烹饪制作出的各类纳西土火锅和铜锅饭,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别有一番风味。手工铜器虽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它凝聚着纳西人的勤劳与智慧,见证并记录着丽江的发展与历史。

明代木氏土司为发展丽江经济,在周边地区开发了许多银矿,其中最为有名的正是当时作为上贡皇族的“雪花银”。后经木氏土司由中原请来银匠传授技艺,经过代代相传,终于形成一定规模的集市和打银巷。茶马古道的繁荣,使纳西族打造银器的工艺广为人知,远销致西藏,尼泊尔,中东,西欧等地,更成为周边众多少数民族宗教祭祀,人际交往等生活的特需品。

银器由长者赠予刚刚满月的孩童,有着辟邪,祝福的意义。恋人之间可作为定情的信物,婚嫁时的嫁妆也会有很多银质的饰品和生活器皿。甚至在老人逝去后也会让其含一小块由几粒大米,几片茶叶包裹的纯银,以保佑死者一路走好,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衣食无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