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俗之瑶族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一)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
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
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米、红薯、芋头为主,部分地区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瑶族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并作为待客上品,有的则腌制熏猪肉、熏牛肉等风味独特的食品。
瑶族的风俗习惯(二)瑶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
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
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瑶族的风俗习惯(三)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
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瑶族的节日习俗
瑶族的节日习俗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尽管瑶族长期依山而居,处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保持款式多样、纹案古朴、工艺精美的民族特点。
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这些点缀品是用各色丝线经过挑、绣、织、染等工艺制作而成,看上去非常鲜艳精美,各种图案也十分生动逼真。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特别是妇女的头饰,其样式千姿百态,有塔式、钢盔式、平顶式、飞檐式、银簪式、絮帽式等,并喜欢佩戴各种银饰。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该地妇女的头饰,在其一生中可分成三个阶段:七八岁以下戴帽子,七八岁以上包头帕,婚后便包红头帕。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龙胜各族自治县瑶家妇女发式都是蟠桃发髻,上面还用一边长约4寸、绣着各式花样图案的黑色方形头巾盖在头上。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西茶山摇。
广东民俗之瑶族篇
多种多样的服饰
妇女身穿镶边领的绣花衫,下 着花边长裤,腰间围上短围裙, 穿勾头花鞋。盛装时围上梯形 花围裙挂方形花袋,胸前挂一 长串银牌。脚裹绑腿,盛装时 男女身上披一大块方形红绒刺 绣附有银饰的披肩。
广东瑶族之建筑
砖瓦式的结构是下为砖,上为瓦。并有飞檐和无飞檐之别。注重门楼、 天井、飞檐、雕刻的建筑群。建筑精美、注重外观。 飞檐式的结构,主要分布在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瑶民村落。目 前尚保存的比较好的这一类型的瑶族建筑代表有:江永县沟兰溪瑶寨,恭城 莲花镇的朗山村古建筑和广东连山县南排岗,此类型建筑多为明清建筑遗存。
泥瓦式房屋,以泥、 竹、木为主要材料。又 以夯土墙居多。 “一明两暗”型,即 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 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 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 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 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 是厨房。多为两层。 楼面用杉木板铺设, 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 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 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
• 排瑶“耍歌堂”是最大的节 日,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盘 古王逝世的日子,一说是将 丰收的盛事告慰祖先,祈求 先人神灵保佑族人人丁兴旺, 六畜平安。耍歌堂,每3―5 年举行一次,一般选在农历 十月十六之后,秋收完毕。 历时3-5天不等。
舞火狗
龙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蓝田瑶族乡的瑶族, 一年一度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隆重举办“舞火狗” 活动。这种活动源于狗图腾崇拜,演化为当地瑶族少女 的成年礼仪。传说当地瑶族先祖峒爷年幼丧母,是用狗 奶养育成人的,因此世代沿袭教育后人勿忘“狗恩”。
• 指导老师 熊尚辉老师 组员:李智鹏 李妹 成美琼 张欣 刘影 成美琼 赵晓慧 余晓露
盘王节
也称“还盘王愿”,是过山瑶传统的祭祀民族始祖 盘王的活动。盘王节以祭祀先人盘王为主要内容,后来 发展为纪念祖先,庆贺丰收的民间节日。
走进瑶族瑶族民俗有哪些
走进瑶族瑶族民俗有哪些走进瑶族瑶族民俗有哪些【瑶族去历】相传今时候,评王征和高王,没了一个悬赏,凡能宰逝世高王者,给夺沉赏,并将三婆宾赐取其为妻。
武武群君浅知高王的凶狠,有人敢应。
瑶族初祖“龙犬盘瓠”应征计宰高王,弃回想级。
评王小怒,封盘瓠替“北京会稽山十宝殿”大王,并把三婆客许配给他。
盘瓠跟私次师上六男六父,传高瑶野十二姓。
粤桂湘边疆的“过山瑶”认为“龙犬”是他们的先人,故不吃狗肉,而且把狗该神仙崇敬。
史籍《搜神忘》、《前汉书》以及瑶史诗《盘王歌》、《过山榜》均有记录。
《连阴八排风洋忘》亦云:“瑶类犬也。
始于今高辛氏,没猎获大镦卵回,复以盆,数日视之,化为犬,及幼同状惊人,命名盘匏。
时尚蛮叛高辛,榜谕有能纵蛮魁者,妻之以女。
盘匏闻谕,遂衔蛮首,以回高辛。
以人不可配犬,欲更前谕,盘匏撼首晃首不往。
子口许之,盘匏即背入南山居焉。
先熟五子,总为五种:曰瑶、獠、猫、狼、僮,集居滇、黔、楚、蜀浅山富谷之中。
”依据此记录,瑶人把狗望为大家的先人,故不吃狗肉。
瑶族从前无为数不长的人不吃狗肉。
当初不吃狗肉的人多了。
这些不吃狗肉的人,以为狗是人的差敌人,挨猎时,狗是失力帮手;不挨猎时,狗又为人看管家门。
因而,每次击猎回去,瑶家总是以猎物的头和肚肠喂给狗吃。
假如个体狩猎,狗也共人一样均总一份猎肉。
因为上述各种起因,仁慈的瑶人以为,狗逝世了不应再杀宰煮吃,应当掩埋公开,给夺人的待逢。
瑶族主要散布在广西、湖北、云南、广东、江东、海南等费区的山区,是中邦北方一个比拟典范的山地官族。
我心,,,万(,,,,年第,次己心普查)。
瑶族人从称“勉”、“金门”、“布努”、“推珈”、“炳多劣”等,因经济生涯、寓居地域和衣饰的不异,又有“盘瑶”、“功山瑶”、“底板瑶”、“红裤瑶”等,,多种称呼。
中华国民共和邦成破先,统称为瑶族。
【瑶族有大家的语言】瑶语属汉躲语解瑶语族瑶语收,但情形比拟庞杂,一半以下的己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收,义乌饰品;有五总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收;广东地域有的说“推珈”语,属壮侗语族。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
以下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
1.语言和文字: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主要分为北瑶语和
南瑶语两个方言群体。
而瑶族目前没有统一的文字,一些地区使用中文,一些地区采用拉丁字母拼写瑶语。
2.家族制度:瑶族有较为严格的家族制度和亲属关系,崇尚
家族的团结和互助。
家族是瑶族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婚姻、继承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
3.丰富的传统文化:瑶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音乐、
舞蹈、织锦、刺绣等艺术形式。
瑶族以其多彩的服饰、精湛的民间艺术和独特的音乐舞蹈而闻名。
4.瑶家大院:瑶族传统的居住形式是瑶家大院,即多户人家
共同居住在一个院落中,共同劳动和共享资源。
这种居住形式体现了互助、合作和社区精神。
5.婚姻习俗:瑶族的婚姻习俗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妇女在
结婚时需要经过酒仪,新郎会提前准备好帮助新娘完成各种劳动和家务的工具,以示对新娘的尊重和照顾。
6.瑶族节日:瑶族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吃新节、哨山
节、黄秧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伴有盛大的仪式、祭祀和舞蹈,人们穿着传统服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感谢神灵的保佑和祈求好运。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它们展示了瑶族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方式。
虽然在不同的地区和社群中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瑶族独特的民族特色。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广东民俗之瑶族
头饰
排瑶男女老少都留长 头发、盘结头上成圆
锥武形。为了美观,
他们的发髻上缠有红、
绿、黄色绒线,再插 1至3支雉鸡尾。耳吊 铝、锡、银制的耳环,
脖子上套上数个项圈。
这是一般男女共同的 打扮。
服装
排瑶不论男女, 皆穿无领无扣开
胸的枇杷襟衣。
这种襟衣宽大兼 长穿在身上,叠
于胸前,再用一
丈多长的腰带缠 于肚脐。
婚宴 婚宴会大摆三天
谢谢观赏
糍粑
竹筒饭
火烟肉
米酒
瑶家节日
瑶家还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 七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 歌堂等节日。
开耕节
瑶族同胞春 祭土地敬畏 自然,祈求一 年风调雨顺; 头戴红花的 水牛,拉着犁 耙翻出新土, 播种下一年 的希望。
尝新节
农历六月六是连南
瑶族传统节日“尝 新节”。节庆当天, 瑶族男女老少身穿 盛装齐聚本村的庙 堂,用自己辛勤劳动 收获的农产品拜祭 祖先神灵、土地公 及谷仓神等,以示敬 仰和感恩。
耍歌堂
耍歌堂是连南 排瑶祭祀祖先,
喜庆丰收的传 统节庆。
排瑶服饰
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 化艺术。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服饰,便是其文化 艺术的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就有对其先民"好色 衣裳"和"衣裳斑斓"的记载。千百年来,尽管瑶族处 于迁徙、游耕状态,但其服饰仍然保持款式繁多、 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的鲜明瑶族特点。
瑶寨歌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每逢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 一齐出动,打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 歌,唱到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
长鼓舞
游神舞
听秀丽端庄的沙腰妹唱起热情洋溢的瑶歌,看红布帕 包头的阿贵哥跳起长鼓舞,还可与他们一起手挽手欢 欣起舞,跟着瑶族同胞学跳长鼓舞。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浅析瑶族拜盘王文化
浅析瑶族拜盘王文化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等地。
瑶族拜盘王文化是瑶族的一项重要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瑶族人眼中,盘王是神明,也是族群的象征。
这一文化传统反映了瑶族人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民族精神等多方面内容。
下面将从历史、仪式、象征意义等方面对瑶族拜盘王文化进行浅析。
一、历史渊源瑶族拜盘王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据研究资料显示,瑶族最早的拜盘王仪式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当时,由于长期受到外族侵扰,瑶族在积极抵抗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拜盘王的习俗。
传说中,盘王是瑶族的始祖,他率领瑶族人民战胜了外敌,保卫了家园。
每年瑶族都要举行盘王庙会,向盘王祈福,以求祥和平安。
随着社会的变迁,瑶族拜盘王文化逐渐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成为瑶族的重要精神纽带。
二、仪式流程瑶族拜盘王仪式通常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或二月举行,时间一般与瑶族的传统节日相结合。
仪式的流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拜祭阶段和庆祝阶段。
在准备阶段,瑶族村民会挑选干净的场地,搭建临时祭坛,摆放祭品和祭器。
还会举行醮师的选拔仪式,由有丰富经验的老者或长者担任醮师,主持整个拜盘王仪式。
拜祭阶段主要是进行祭祀仪式,村民们分成几组,按照规定的次序向盘王祭祀。
他们手捧酒、肉、米等祭品,随着鼓乐舞蹈,向盘王祈福,表达对祖先和族群的敬意与感恩之情。
庆祝阶段,则是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鼓舞、歌唱、民俗表演等。
这三个阶段的仪式流程,凸显了瑶族对拜盘王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仪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更是一种民族团结和社会活动。
通过拜盘王仪式,瑶族人民传承了祖先的智慧和文化,也凝聚了族群之间的情感和力量。
三、象征意义瑶族拜盘王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反映了瑶族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拜盘王象征着对祖先的纪念和敬仰。
在瑶族的传统观念中,祖先是家族和族群的根本,他们的功勋和精神永远值得尊崇。
瑶族民俗研究报告
瑶族民俗研究报告1. 引言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等地。
其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为我们了解瑶族传统生活提供了重要资料。
本文将对瑶族的传统民俗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瑶族的婚俗、丧葬礼仪、节日庆典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瑶族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传承情况。
2. 瑶族婚俗2.1 介绍瑶族的婚俗是瑶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的婚俗多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2 婚前准备在瑶族中,婚姻大多是由父母和长辈牵线搭桥。
在决定结婚之前,双方家庭会进行多次会面,商定彩礼、婚宴等事宜。
2.3 婚礼仪式瑶族婚礼通常有三个环节:迎亲、婚礼和送亲。
迎亲时,新郎一行会带着婚礼用品和彩礼等前往新娘家。
婚礼环节包括拜天地、敬酒、交杯酒等。
送亲时,新娘跟随新郎回到新家。
2.4 婚俗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瑶族婚俗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瑶族婚礼仪式多为农村地区保留,城市化进程中,瑶族婚庆活动、礼饼、礼金等新元素逐渐融入。
3. 瑶族丧葬礼仪3.1 介绍瑶族的丧葬礼仪是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瑶族人民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和情感。
3.2 丧葬仪式瑶族的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寿礼、报铺、设防等环节。
寿礼是指为死者举办的宗教仪式,主要目的是祈求死者能够安息。
报铺是指向亲朋好友报告死者去世的消息,并邀请他们参加葬礼。
设防是为了守护丧家和保护葬礼期间的安全。
3.3 习俗传承瑶族丧葬礼仪的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进行。
由于现代化的进程,瑶族的丧葬礼仪逐渐受到一些外来习俗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原有的传统仪式和习俗。
4. 瑶族节日庆典4.1 介绍瑶族的节日庆典是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仅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4.2 主要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花山节、歌圩节、苗圩节等。
这些节日通常与农事活动、宗教仪式和社交活动紧密相关。
4.3庆典形式瑶族的节日庆典形式多样,通常包括祭拜祖先、合唱歌曲、传统舞蹈等。
瑶族民俗文化与特产
瑶族耍歌堂
瑶族耍歌堂,流行于广东省清远市的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
瑶族耍歌堂是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活动,是广东清远市连南瑶族 自治县排瑶的历史文化遗产。活动内容有纪念祖先、回忆历史、喜庆丰收、 酬神还愿、传播知识等,瑶族耍歌堂展示了瑶族传统的风土人情,同时也 是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活动。
明洪武元年(1368年),花瑶从洪江迁往龙潭定居隆回后,一天,瑶 族姑娘在岩壁上玩耍,突然发现岩壁上丛生绿色花朵,十分漂亮,她们便 模仿挑刺成挑花服饰,这就是流传至今的花瑶挑花基本图案“杯干约” (《湖南瑶族百年》载)。从此,挑花制作水平和技法已日益成熟,能以 简练生动的手法,表现出复杂的自然形象和抽象的人类思维理念,且不用 描图设计和模具绣架。
瑶家腊肉
瑶家腊肉,是瑶族同胞日常享用和宴亲待客最上乘的佳肴美食。据瑶 族史书《过山榜》记载,瑶族始祖盘王(又名盘瓠),原居大西北黄河源 头,育六男六女,由于洪荒加战乱,盘王遂率族人向华南地区转移,其长 子一系便定居于现瑶山境内,繁衍。千百年来,此处的盘王后裔们赖以生 存的地盘是崇山峻岭、陡坡峡谷,良田本就稀少,再加上原始的刀耕火种 的生产方式又非常落后,其主食杂粮红薯、苞谷、芋头、小米等产量不高, 难以果腹,于是狩猎野兽飞禽以补食用。每次狩猎后倘分食有余,则腌渍 处理后悬挂于火塘上方,让烟熏火燎使之不断干化,以备日后食用之需, 谓之烘腊肉。所熏的动物,从前皆是猎获的飞禽走兽,往后逐渐演化为家 庭饲养的动物牲畜与家禽,再往后定型为农历冬至日宰杀的肥猪。由于历 代相传用此法制作的腊肉系瑶族始祖盘王首创,故名瑶家腊肉。
谢谢观看
花瑶挑花花瑶挑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代以前,花瑶挑花就已兴 起。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花瑶祖先“积绩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唐代魏征在《隋书》中记载:“长沙郡杂有夷蜒,名曰莫 瑶。”“其女子蓝布衫,斑布裙,通无鞋履。”这种描述与今天隆回花瑶 女子的服饰正好相同:头缠五彩斑斓的挑花头巾,上着蓝色圆领衣,腰系 挑花彩带,下穿彩色挑花筒裙,腿扎挑花绑带。
瑶族礼仪
பைடு நூலகம்
• 为了使神主高兴,在祭祀盘王时,瑶族民众总是把集体创作、世 代传承的本民族史诗古歌《盘王歌》唱、跳于盘王之前。盘王, 就是盘瓠,亦即龙犬。也就是说,瑶族是以犬为图腾的民族;《 盘王歌》生动地反映了瑶民把盘瓠(龙犬)当作本民族的始祖来 崇拜供奉的原始信仰(图腾信仰与鬼魂信仰、祖先信仰结合在一 起).《盘王歌》是伴随着世世代代祭祀盘王(或称“还盘王愿”) 的礼仪活动而产生并且不断发展的古歌史曲。最初,可能只是一 些单纯的祀神短歌,后来,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包含与其他民 族的文化交流在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巫师和民间艺术家, 不断地把一些新的内容添进来,其中有些是超越本民族宗教信仰 的世俗民情方面的东西(如 《彭祖歌》、 《石崇富贵》、《梁 山伯》、《夜黄昏》等)。于是,《盘王歌》(也称《盘王大歌 》)日益变得内容庞杂、篇幅甚大,宗教祭祀与世俗民情混杂拌 合,这种情况在其他民族的史诗古歌中是甚为罕见的。
瑶族礼仪
• 瑶族十分尊敬长辈与老人,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并让到路的下方。 骑马者,见到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 说污秽的话,不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与老人和长辈同 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 和长辈面前摆放。 • 瑶族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有的为三月初三日)举行祭龙仪式,内容包括 求谷魂、祭谷娘、盘古、玉皇、神农等,求其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四季平安、钱财顺利。祭祀的同时,举行扫寨活动。祭龙扫寨活动,禁止 妇女参加,也谢绝外人进入寨子,已在本寨的外寨人,必须等祭祀完毕才 能出寨。
达努节
“达努”是瑶语,意为“不要忘记”。节日定在农历的五月二十九日。 相传这一天,是瑶族始祖“祖娘”的生日,所以又叫“祖娘节”。 达努节,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 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 收节和平安节。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可滋泉参与到联合国 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通过多年的保护和推广,将祝 著节、巴马泉水女神《密洛陀》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达努节是瑶族人民不忘母恩的纪念日,它生动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 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密洛陀是瑶族人民理想中的祖先,从她身上可以 看到祖先创世的艰辛和征服自然为民族造福的崇高精神,以及瑶族人民对幸 福生活的憧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瑶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瑶族传统节⽇有哪些瑶族传统节⽇有哪些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当中的⼀个民族,在我国的每个地⽅都会有少数民族的影⼦,他们⼤部分都多才多艺,并且少数民族也会有⾃⼰民族的特⾊的传统节⽇,下⾯和⼩编⼀起来看瑶族传统节⽇有哪些,希望有所帮助! 耍歌堂节 “耍歌堂”节,⼜叫“耍望”节,是⼴东省连南瑶族⾃治县、连⼭瑶族⾃治县瑶族⼈民的隆重节⽇“耍歌堂”是瑶语译⾳,意为庆丰收。
也是青年男⼥对歌觅友的节⽇。
三五年举⾏⼀次,⼀般在⾦秋季节,⼗⽉⼗六⽇左右,历时三天、九天不等。
当节⽇到来之前,各家各户都得事先通知远近的亲友前来观光。
节⽇到来时,各村寨的⼈们抬着祖公的牌位从庙中抬出来巡游、拜祭,他们带着新收获的包⾕、红薯和糍粑、⽶酒、⼭果等物品,成群结队,翻⼭越岭,汇集于事先选好的耍歌堂(地势平坦的村寨),炮响为号,吹响⽜⾓曲。
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着美丽⽻⽑的英俊瑶族⼩伙,在锣⿎声中跳起刚健欢乐的长⿎舞。
⾝着绣有绚丽花朵、纷飞彩蝶、秀丽⼭河、漂浮彩云的瑶族姑娘翩翩起舞,选择意中⼈。
参加唱歌的青年,有时达⼋、九⼗对。
⼩伙⼦唱歌⼀⽀⼜⼀⽀,姑娘们仔细地打量着唱歌的⼩伙⼦,暗暗地选择⼼爱的⼈。
⼩伙⼦们也尽情地唱,求得姑娘的欢⼼,⽩天在歌堂上认识后,晚上便可独⾃向姑娘们唱歌求爱。
在⼭坡上、树荫下,通过对歌互诉爱慕之情。
其他⼈或是开怀畅饮、⾼谈阔论,或是⾼唱瑶歌、极⽬远眺,场⾯⼗分热闹。
节⽇期间,每户⼈家做⼆⼗⾄三⼗⽄的糯⽶糍粑,招待亲戚朋友。
每户还出若⼲⽔酒(七⽄左右),供⼈们任意饮⽤。
“耍歌堂”场上,放置众⼈提供的⽶酒,任⼈饮⽤。
晒⾐节 每年旧历六⽉六,⼴西桂平县的盘瑶要隆重地欢庆⼀年⼀度的晒⾐节。
节⽇的早上,各家各户的⽼者指挥年轻⼈有秩序地把箱⼦、柜⼦及⾐服、鞋⼦等搬到房外晒⾕坪,摊开在⽵垫上或挂在⽵竿上,等候烈⽇曝晒,整个寨⼦⾊彩斑斓,成了⾐物的“海洋”。
晒到三四个⼩时后再把⾐物等放回原处。
到了傍晚,全寨⼈站在晒⾕坪上,对着西沉的太阳频频招⼿,表⽰对太阳的感激和崇敬。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民风淳朴且彪悍,人口多居住在山区,因此有“无山不有瑶”之说。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瑶族的八大风俗习惯1、瑶族的饮食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2、瑶族的建筑瑶族房屋建筑因地而异,形式多样。
一般而言,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多就地取材,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居住在坡度比较大的山岭地带的瑶族,多采用"吊楼"式建筑;居平原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为土木或泥木结构,与壮、汉族住宅相同;聚居山地的瑶族讲究村寨整体,房屋建筑多为层叠式,幢屋毗连,层次分明。
大的村落山寨,房屋从山脚叠到山腰,甚至叠到山顶,民族风格独特。
瑶族房屋建筑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住房、粮仓、寮房。
住房一般是一栋三间,中设厅堂,卧室设在两侧或中室后部,前部为灶堂或火堂。
粮仓多用木板密封成堡垒形,用来贮藏玉米、稻谷,一般设在屋外或村旁,甚至有的设在数十里的山野田间。
寮房多数是建在村寨旁边,用茅草搭盖,用以存放柴草或储存物件等。
3、瑶族的婚俗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都是适龄男女必说之事。
中国传统,女方嫁给男方,生的子嗣岁随父亲姓,这也成为千百年不变的规定。
瑶族的习俗
瑶族的习俗瑶族的习俗(一):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居民的主食以玉米、大米、红薯等为主。
日常菜肴有黄豆、饭豆、南瓜、辣椒和家禽家畜等·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为酢,是款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佐以生姜、辣椒、食盐调味,趁势冲泡炒米、炒豆、米花之类同饮,具有特殊的风味。
瑶族住房有竹舍、木屋、茅房和小部分泥墙瓦屋。
房屋一般是一栋三间,中为厅堂,两侧房前部为炉灶或火塘,后部为卧室,屋前屋后,分设洗澡棚或猪牛栏。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几个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他们以务农为主,实行轮耕,兼营狩猎、捕捞与采集,手工业较发达;聚居区出产优质红米和药材。
过去,瑶族常在米粥或米饭里加玉米、小米、红薯、木薯、芋头、豆角等。
有时也用"煨"或"烤"的方法来加工食品,如煨红薯等各种薯类,煨苦竹笋、烤嫩玉米、烤粑粑等。
居住山区的瑶族,有冷食习惯,食品的制作,都思考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制作的食品。
劳动时瑶族均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自我所携带的食品。
常吃的蔬菜有各种瓜类、豆类、青菜、萝卜、辣椒,还有竹笋、香菇、木耳、蕨菜、香椿、黄花等。
瑶族地区还盛产各种水果。
蔬菜常要制成干菜或腌菜。
云南的一些瑶族喜欢将蔬菜做得十分清淡,基本上是加盐白水煮食。
有的直接用白水煮过之后,蘸用盐和辣椒配制的蘸水,以持续各种不一样蔬菜的原味;肉类也常要加工成腊肉。
广西的瑶族烹调肉类一般用干炒、水煮,放盐调味,用佐料的较少;而肉类则要做成味道十分浓郁的菜肴,鲜肉或腊肉,先炸烤焦黄,然后再煮。
瑶族人喜爱吃腌制食品。
“鸟酢”,是瑶族独具风味的著名食品,用鸟肉腌制而成。
将捕获的鸟去毛洗净、晾干,拌以米粉及食盐,放入一个小口瓦坛内,用芭蕉叶封住坛口,数日后即可取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唱节
每年的农历“七 月七”是一个特 别的日子,瑶族 人民结束最繁忙 的“农忙”时期, 按风俗文化身着 盛装,聚集在山 坡上,高歌唱出 对美好生活的期 许。
盘王节
盘王节,是瑶族最为 盛大的节日,节日时 间为农历十月十六日, 男女老少梳妆打扮, 换上节日的盛装,汇 聚一起,唱盘王歌, 跳长鼓舞,祭祀瑶族 祖先盘王,保佑赐福, 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送嫁队伍到达男家的村口 时,男家派出歌手抬着酒 拦住路口,与女家歌手对 歌,哪方唱不上或对错了 要罚一碗酒,几番轮回后, 送嫁队伍才能进入山寨。 到了男家门口,此时,男 家燃放鞭炮,先生公举行 仪式,为新娘驱邪,祷告 祖先今日添丁,保佑新娘 吉祥平安。新娘入新郎家 门前,先洗把脸,才能进 入厅堂右角站着。
糍粑
竹筒饭
火烟肉
米酒
瑶家节日
瑶家还有三月三的开耕节、六月六的尝新节、七 月七的开唱节、十月十六的盘王节以及耍歌堂等 节日。
开耕节
瑶族同胞春 祭土地敬畏 自然,祈求一 年风调雨顺; 头戴红花的 水牛,拉着犁 耙翻出新土, 播种下一年 的希望。
尝新节
农历六月六是连南瑶
族传统节日“尝新 节”。节庆当天,瑶族 男女老少身穿盛装齐 聚本村的庙堂,用自己 辛勤劳动收获的农产 品拜祭祖先神灵、土 地公及谷仓神等,以示 敬仰和感恩。
头饰
排瑶男女老少都留长头 发、盘结头上成圆锥武 形。为了美观,他们的 发髻上缠有红、绿、黄 色绒线,再插1至3支雉 鸡尾。耳吊铝、锡、银 制的耳环,脖子上套上 数个项圈。这是一般男 女共同的打扮。
服装
排瑶不论男女, 皆穿无领无扣开 胸的枇杷襟衣。 这种襟衣宽大兼 长穿在身上,叠 于胸前,再用一 丈多长的腰带缠 于肚脐。
连南瑶族文化
目录
简述连南 瑶寨建筑 瑶寨歌舞 瑶家美食 瑶家节日 排瑶服饰 排瑶婚俗
简述连南
连南瑶族自治县,这块充满神 奇色彩的瑶族聚居区,位于广 东省西北部。地处北回归线以 北的北纬24°17′16″--24°56′2″, 东经112°2′2″--112°29′1″之间。 东北与连州市交界,东南与阳 山县相连,南接怀集县,西邻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与 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
瑶寨建筑
连南海拔800多 米的高山上, 被誉为“中国 瑶族第一寨” 的连南瑶族自 治县南岗千年 瑶寨,是中国 规模最大、最 古老、最具特 色的瑶寨。
瑶寨布局特点
周围山势险要、 溪水奔流、群峰 迭嶂。向上望去, 一排排整齐划一 的古典建筑民居 遍布山岗,古屋 一律青砖砌墙, 黑瓦盖顶,造型 独特,极为壮观。
瑶寨歌舞
瑶寨是歌舞之乡,每逢有盛大节日,瑶家男女老少一齐 出动,打起山歌擂台,或对歌,或盘歌,或斗歌,唱到 三更半夜,声嘶力竭才罢休。
长鼓舞
游神舞
听秀丽端庄的沙腰妹唱起热情洋溢的瑶歌,看红布帕包头 的阿贵哥跳起长鼓舞,还可与他们一起手挽手欢欣起舞, 跟着瑶族同胞学跳长鼓舞。
瑶家美食 糍粑、竹筒饭、火烟肉、猪肉炒油毛菜等都是地 道的瑶家特产,青菜都是房前屋后种的。瑶家的 米酒入口软软甜甜的,后劲不小。瑶寨里还有 “公社大食堂”,招待外客。
耍歌堂
耍歌堂是连南排 瑶祭祀祖先,喜 庆丰收的传统节 庆。
排瑶服饰
瑶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 术。五彩斑斓、古朴多姿的服饰,便是其文化艺术的组 成部分。早在汉代,就有对其先民"好色衣裳"和"衣裳斑 斓"的记载。千百年来,尽管瑶族处于迁徙、游耕状态, 但其服饰仍然保持款式繁多、色彩夺目、图案古朴、工 艺精美的鲜明瑶族特点。
排瑶少女服饰
排瑶已婚妇女服饰
排瑶婚俗
排瑶的婚俗很有情趣。自古以来,他们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格限 制血缘婚,同房姓宗族之间不准通婚,即使是异姓,舅姑姨表之间也不能 结合,一定要过了3代之后才能通婚。
求婚
瑶胞谈婚的主要方式是 “讴莎瑶”(即唱歌恋 情),通过“对歌”自由 选择自己的心上人。
婚宴 婚宴会大摆三天
谢谢观赏
订婚
经过讴莎腰,双方如情 投意合,便互送信物。
订婚之日,男方要准备 肉、酒、油豆腐、鸡等 礼物,由媒人送往女家, 摆设酒席,宴请舅父叔 伯等内亲。
认亲
订婚之后,男家人就请 先生公(宗教活动的主 持人)择定认亲的日子, 再由媒人转告女家,征 得女家同意后,男家便 送去白银三两六钱(现 折人民币 66 元),猪肉 19 斤,米酒 19 斤,油 豆腐 9 斤等物,做认亲 礼物。
认 亲 仪 式
婚礼
排瑶的婚礼中,有一种 “炒黄豆”的奇特习俗。 在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 将要做新郎的小伙子身着 盛装,与伴郎一起去新娘 家,探望新娘。吃过新娘 的“炒黄豆”后,新郎和 伴郎便立即离开。
送嫁 新娘的出嫁喜 宴要由舅父主 持。喜宴结束, 即出嫁。由嫂 子给新娘梳妆 打扮。
迎亲
屋顶
屋顶为悬山 式,屋顶两 侧有风火墙穿斗 结构与砖墙结构 相结合的混合结 构
为了防止蛇虫鼠蚁的入侵, 潮气寒气的侵入以及增加 保温性能,建筑的门窗较 小,外立面较为密实厚重。
坡地
用木材直接做架空层,以达 到平地建筑效果
直接铺土,平地起建
寨门
门两边和顶上全 是用坚硬的大石 头垒成,寨门左 右两边,也全是 用石头砌起的围 墙,足有一米厚, 足以感受到它的 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