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宜昌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宜昌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
郑泽金;周兵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3页(P37-38,46)
【作者】郑泽金;周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武汉抗战”在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J], 毛磊
2.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纪念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J], 杨春华
3.山西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J], 杨建中;孟俊莉
4.山西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独特地位——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J], 杨建中;孟俊莉;
5.全民族抗战新论——兼谈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J], 刘会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军事等方面提出了符合全民族利益、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抗战主张,并且以发挥自己的无限积极性,成为实现政治口号所提出的任务的模范,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一、积极倡导建立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民众,成为全民抗战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是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因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实践中,不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并且是坚定的维护者。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的旗帜,与日本共产党联合发表声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1933年,又发表了在停止进攻红军、给予人民以自由权利和武装民众三个条件之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华北事变后,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提出了停止内战,组织全中国统一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同进行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并且在瓦窑堡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抗日主张,与国民党对日不抵抗并坚持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将全国各党各界各派各军,以及广大民众紧紧地团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发挥了执政的国民党应该发挥而没有能够发挥的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同国民党的关系。而这时的国共关系在经历十年内战后,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国民党是执政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没有合法地位,力量要弱小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反蒋抗战、逼蒋抗战到联蒋抗战的艰难过程,其间,适时采取的两个重要政治步骤,对两党重新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个重要政治步骤是从民族大义出发,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二个重要政治步骤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共中央以通电的形式致电1937年2月召开的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内战,实行民主自由,召开国民大会,迅速准备抗日和改良人民生活等五项要求。同时表示,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将此定为国策的基础上,作出取消两个政权敌对,红军改变名称,在革命根据地实行新民主制度和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等四项保证。五项要求和四
浅谈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作用
浅谈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作用
2014级警察管理系行政管理2班张任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灰暗的一页,在这一场世界战争中,世界上统一的官方数据:全球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受伤人数1.4亿,伤亡人数1.9亿。而中国抗战作为亚太地区最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在二战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二战序幕自中国抗日战争拉开
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在军事法庭上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个时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18恐是最有根据的。”
1931年,日本法西斯制造“九一八”事变,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及时明确提出抗日救国主张: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9月22日,中共中央发表《有关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决议》。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而欧洲战场直到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才形成。之后1935年德日进军莱茵非武装区,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太平洋战场则是到1941年12月才爆发,此时世界法西斯战争局面彻底形成。
二、中国抗日战争歼灭了日本法西斯很大部分力量
据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共发动大小战役16.5万次左右,歼敌55万多人(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根据建国后综合统
计采用,因这个问题历来有争议,张忠义先生预计45.5万,国民党军参谋总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是48万,社科院的刘大年教授则表示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
抗日战争在武汉概述
抗日战争在武汉概述
武汉作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遗址,后人还修建了一些纪念场馆。本讲《抗日战争在武汉》,通过寻访这些历史遗迹、遗址和纪念场馆,来回顾那段惨烈、悲壮而又艰难的历史。
一、武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
1937年下半年,面对日军强大的攻势,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国民党的党、政、军各重要机关先迁到武汉,然后分批西进。武汉一度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心。
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蒋介石和夫人宋美龄以及国民政府的重要政要下榻在珞珈山北麓山腰的半山庐。这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住宅建筑,小巧玲珑,青砖墨瓦,外表质朴,环境幽雅,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浑然一体。在离此不远的珞珈山南坡,有一栋坐北朝南西式二层楼房,红瓦青砖,大树环绕,这就是武大老“十八栋”27号,这是周恩来和邓颖超下榻的地方。半山庐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而周恩来的住所则被称为“国共合作抗日小客厅”。与此同时,国民党的一些军政要员则居住于老武昌城内的胭脂坪。在一片拥护的小洋楼中,最为独特的就是隐藏在墙角的防空洞,这里就是胭脂坪八号,是蒋介石第二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居住的地方。
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达成协议,于1937年8月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0月将在江西、福建等八省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集中整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7年10月下旬,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在汉口成立。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2月,中共中央又决定在武汉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1938年1月,增设新四军办事处和中共代表团办事处。3个办事处在一起办公,实际上就是一个机构,对外作为中国共产党驻国民党临时首都的公开机构,但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和联络的中枢。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落后的武器装备打败经济实力和军事装备远比自己强大的侵略者,绝不是偶然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中流砥柱
前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组织发动者、中流砥柱和英明的领导者——这是抗日战争全过程所反映的事实。一切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有全面了解而又尊重历史事实的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都公认不疑。
1.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大旗
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后发动和参加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妥协退让,中国共产党则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了日本侵占东三省的目的,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自卫战争。随后,以抗日为共同目标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1。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中国进入全国性抗战时期。
2.制定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
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主张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动员和依靠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2。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力促国共和作。
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在65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要求,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争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抗日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于长期四分五裂、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必须凝聚起全民族力量,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才能战胜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建立并坚持与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侵略的政治组织力问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国民党和共产党作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舞台上两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曾经携手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年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进逼,长期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误国政策,先失东北三省国土,又丧华北部分主权,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
在寇深祸亟、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合作无以抗日”。中国共产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倡导并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九一八事变”发生未几,即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不断调整政策,从“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并采取切实步骤,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二、抗日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决战。要夺取抗战的胜利,实施正确的战争指导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独立开辟并发展敌后战场,以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模范的实际行动,成为坚持抗战并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中坚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武汉保卫战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与侵略者进行的一场殊死搏斗,而武汉保卫战则是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本文将从战役的背景、战斗策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展示武汉保卫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性。
一、战役背景
1.1 日军侵略的背景
二战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而武汉,则是中国内地的重要大都市,被视为抗战的重要一环。
1.2 武汉的防御准备
为了保卫武汉,中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武汉进行了防御体系的强化与扩展,修建了一系列工事,提高了城市的防御能力。其次,统一指挥体系得到了建立,提高了指挥效率。
二、战斗策略
2.1 防御战略
中国方面主要采取了防御战略,通过火力压制、据守要点等方法,抵御住日军的进攻。并且利用地理优势,在城市内设下密集的反坦克壕沟和封堵形态,极大地限制了日军的移动。
2.2 突围计划
中国方面在准备充分后,计划发起一次突围行动,试图重创日军,达到解困的目标。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突围计划体现了中国方面的坚决决心与意志。
三、战役的影响
3.1 完成了抵挡日军的任务
武汉保卫战虽然最终未能守住,但是中国方面坚持了多个月的顽强抗战,成功地遏制了日军的进展,为中国方面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2 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武汉保卫战作为抗战的一部分,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尤其是武汉市民,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了对侵略者的不屈不挠、舍生忘死的勇气与决心,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榜样。
3.3 国际影响
武汉保卫战的失败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抗战产生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世界各国纷纷站出来支持中国,向中国提供了更多的物资与军援。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指挥与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指挥与战役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一场
艰苦卓绝的抗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表现出卓越的战斗力和战
术指挥能力,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抗
日战争中的军事指挥与战役,以揭示指挥层面的战略与战术决策对整
个抗战进程的影响。
一、长城抗战
长城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开篇之战,也是中国军事指挥的第一
次大考。在此期间,中国军队面临着日军强大的进攻势头,但依然能
够坚守战线并有效组织反攻。乃是靠着中国军事指挥官们的英明决策,例如刘湘、李宗仁等将领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手段,并在合适的时
机发起威力巨大的对敌反扑,从而成功抵挡了日军的进攻。
二、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此战役中,中国军队展现了空前的战斗力和战术水平,创造了多次较小战役中大
量歼灭日军有力以及取得战役主动权的历史壮举。百团大战中,中国
军事指挥官采取了积极的战术措施,如在敌后区域展开游击战,采用
分散战役等减小日军战力,从而将敌人拉进地道战的陷阱中,最终取
得了重大胜利。
三、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场艰苦卓绝的城市战役,也是中国军事指挥面临的重大考验。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处于明显的劣势,但战情危机并没有动摇指挥官们的坚定决心。针对日军的强烈攻势,中国军队采取了奋勇抵抗、灵活应变的战术,通过城市街道和建筑物进行有条不紊的歼灭战,最终成功地阻止了日军的进攻,并且取得了惊人的战果。
四、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决战。在此战役中,中国军事指挥官使用了多种战术手法,如地形利用、火力掩护等,有效地破坏了日军的进攻步骤和阵地,最终成功地击败了日军,保卫了平型关防线。这一战役在军事史上被誉为“中国军队防线坚守的典范”。
武汉会战的重要意义 虽然丢了武汉却赢了战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武汉会战的重要意义虽然丢了武汉却赢了战略
导语:武汉保卫战也叫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
武汉保卫战也叫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战线最长、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中国军队歼灭日军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被称为抗战四大会战之一。虽然最后武汉还是失守了,但是中国军队却在战略层面成为了真正的胜利者。
守武汉重点在外围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在抗战时期是中国的第二大城市,人口超过200万,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汇入长江,平汉、粤汉两大铁路在此交会,因此是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再加上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但大部分政府机关和军事统帅部却先迁到了武汉,使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和真正意义上的战时首都,毫无疑问就必然成为日军在1938年的最重要的进攻目标,日军大本营认为攻占武汉就可以迫使中国放弃抵抗,为此日军华中派遣军投入当时所能集结的最大力量,第2、第11军调集总共9个师团140个大队约25万兵力(会战期间多次补充兵员,实际参战总兵力达到了约30万人),另外还有120余艘舰艇、500余架飞机的支援,决心一举攻占武汉。
这样,保卫武汉也就成为中国在1938年下半年最重要的任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整作战序列,新成立了第九战区,以第五、第九战区所属部队为保卫武汉的主力,总计投入14个集团军、50个军,飞机约200架,舰艇30余艘,总兵力约100万人。其中第五战区的23个军负责长江以北防务,第九战区27个军负责长江以南防务,另以第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与作用
华中地区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将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华中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连接了华北和华南两大经济
区域,是中国的交通枢纽。在抗日战争期间,华中地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了中国军队的后方基地,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同时,华中地区的地理位置还使得抗日根据地能够与其他根据地保持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抗日战线。
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初期,华中地区成为
了中国军队的主要抵抗区域。华中的地形复杂,山脉众多,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良好的遮蔽和防御条件。中国军队在这里进行了多次战役,有效地消耗了日军的兵力和资源。同时,华中地区还是中国军队的后方基地,为前线提供了充足的军需物资和后勤支持。
华中抗日根据地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华中地区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
根据地之一。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组织了大量的抗日游击队和地方武装。这些政权和武装有效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行为,维护了华中地区的社会秩序。同时,共产党还通过宣传和组织工作,提高了华中地区民众的抗日意识,增强了他们的抗战信心。
华中抗日根据地在经济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华中地区是中国的农业大区,
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在抗日战争期间,华中地区的抗日根据地积极组织生产,提高了农业产量。同时,华中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中国的军需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这些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为中国的抗战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论抗日战场国共双方的作用
论抗日战场中国共双方的
作用
广播电视编导一班
陈卓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最波澜壮阔、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先辈们在国共两党的领导下,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7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回望历史,不禁感慨万千。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独立民主的国家,更多的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猜测和争论。关于国共双方在抗日战场上的作用,一直众说纷纭,在这里,我以为,在抗日战争中,虽然共产党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是,起主要作用的,仍是国民党。我这么说,并非空口无凭,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抗日战争的基本数据和知识。
抗日战争中国战场的正式宣战日期是1941年12月9日,而不是1937年7月7日,而在这之前,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中国就进入了局部抗日的阶段。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8月15日这13年又10月零43天中,中国军队共发动22场大型会战,1117次大型战斗,28931次小型战斗。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最多时达到了560万人,日本则达到410万。
除了以上军事方面的资料外,我们也需了解当时中国和日本的综合实力。
日本在1939年人口统计中,约合7063万,其中役期男子为1693万,而中国当时人口约合4亿,其中役期男子约合8210万。在工业方面,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相继在东京,江户,广岛,长崎等地建立了大型的兵工厂,科技实力雄厚,在飞机,舰船等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尖端武器有着很强的实力,中国方面,在1931年时,仅有武汉,上海,沈阳三地有大型的兵工厂,工业技术仍停留在20世纪初的水平,大型钢厂仅有武汉一处,全国重工业企业稀缺。
武汉会战
武汉会战在抗战时期的形成原因和对抗日
战争的影响意义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建材学院饰材1512 杨喜评
【内容摘要】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20余日军,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关键字】武汉会战;抗日战争;战略相持;转折点
Kunming College of Metallurgy
Building Materials College Decorative material 1512 Yang Xiping
【abstract】The battle of Wuhan,the Anti Japanese war is the largest strategic defense stage,the longest,most annihilating battle.The Chinese army fought a bloody war,the size of the fight hundreds of times,with Japanese casualties of more than 40 million cost of killing and injuring 20 million,much consumption Japanese effective.Although the Japanese captured Wuhan,but its quick,forced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yield strategy to end the war attempt was not reached.Since then,the war entered the stage of strategic stalemate.
论武汉抗战前后中国与列强各国之关系
论武汉抗战前后中国与列强各国之关系
庄春梅;马茜
【期刊名称】《社会科学动态》
【年(卷),期】2022()12
【摘要】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方主战场,1938年的武汉抗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日战争由日本战略进攻和我方之战略防御,转变为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并由此带来敌我双方一系列战略、形势、趋向的新变化。聚焦武汉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段,围绕日军全面侵华矛盾来梳理当时的中国与日本、苏联、德国、英法美等主要国际关系,进而反思大国博弈背景下抗战中国的艰难突围,对重新审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和阐释武汉抗战的文化记忆,具有重要的历史参照意义。
【总页数】10页(P99-108)
【作者】庄春梅;马茜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武汉轻工大学图书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1
【相关文献】
1.抗战时期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援助政策
2.全球史观视角下两个体系的相遇和互动——论晚明时期西欧列强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地位
3.加强档案利用,推动中国与东欧
关系研究——《冷战时期中国与东欧各国关系档案选编》导言4.中国抗战阅兵引各国关注5.世界各国的支援是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重要条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国军在武汉会战中的胜与败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选修课: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抗击日军进攻武汉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此次会战从结果来看是以中国军队失败而告终,但此次会战却并非前几次会战一般只夺一城一地,具有其独特的战略意义。那么此次会战敌我究竟几何,真正的胜负又该如何评定?
一武汉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自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开始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实行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
对日本侵华的实力及野心认识不足,对己方指挥失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民党相继丢失北平、上海、南京及华北大部分领土,抗战形势异常严峻。
在南京陷落前,国民党已知南京难保,决意迁都重庆,但最重要的军事委员会则迁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国民党中央及国民政府和所属各部重要领导人均在武汉办公。如蒋介石、汪精卫、孔祥熙、何应钦、陈诚等均在武汉。英、美、法、苏、比、意等国外交使节,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陈绍禹等,各党派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等,妇女界领袖沈兹九、曹孟君,文化界名人郭沫若、茅盾、老舍等均到汉。
而且武汉当时是中国第二大城市,人口过两百万。武汉被长江及汉水分成三部分:武昌、汉口及汉阳,武昌是政治中心,汉口是商业的集中地,汉阳是工业重镇。它是中国内陆的重要交通中心,同时也是将南方港口运来的对外援助运往内陆的枢纽。
一时间,武汉成为了中国战时政治、军事、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对此,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电》中明确称:“我们的首都武汉”①。由此观之,武汉于我而言,正是国家精神所在,是对中国还能否打下去的一次大检验。
二武汉会战敌我双方的战略目的
对于中国而言,武汉不仅仅只是一个首都那么简单。抗战初期几次会战失利,军心不振,
国民悲观,敌势浩大,为振奋国民军心,打击敌之嚣张气焰,国民党将武汉会战看成“第三期会战中最重要的据点”,是“我们雪耻复仇的根据地”。1937年12月,针对日军对武汉的
活动,国民军事委员会于是拟定了“以确保武汉核心,持久抗战,争取最后胜利为目的”和“消耗敌之力量,赢得我之时间,以达长期抗战之目的”的方针,明确规定:“预期在武
汉外围与敌主力作战四个月,予敌以最大之消耗,粉碎其继续攻势之能力,争取持久抗战之
①陈诚:《以全力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第八页。
○2《中共中央文件集》(10),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487页。
时间”○1。
共产党亦认为,保卫武汉是至高无上的当务之急。1938年三月,中共中央向国民党提出,要“动员全国武力、人力、财力、物力为保卫西北保卫武汉而战”○2.5月,徐州会战一结束,毛泽东当即判断:“敌将以进攻武汉为作战计划之中心”,提出了“保卫武汉,保卫广州,保卫西北,坚持华北游击战争”的口号。同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当此保卫武汉等地成为紧急任务之时,发动全军全民的全部积极性支持战争,是十分严重的任务”○3。中共中央提出:“保卫武汉,保卫全国,用一切放大削弱敌人,强大自己,克服一切困难与动摇,以持久战最后战胜敌人。”○4
这一切表明,国共两党在保卫武汉重要性及作战方针的认识上,是趋于一致的。战略目的上,我方是坚持持久战,借武汉会战将敌拖入持久战,消耗其有生力量,以空间换时间。
但对日军而言,徐州会战后,日军是不愿意被拖入持久战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日军兵力相对来说并不占优势。所以攻占当时的“首都”武汉对日军而言是达到“速战速决”目的,早日结束侵华战争的最好机会。在日军看来,只要占领武汉和广州,控制中原地区并借此机会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就可以逼迫蒋投降,进而支配整个中国,以结束战争,以便腾出手来,杀向东南亚。由此观之,日本侵略者号称“速战速决,三月亡华”,并非仅仅是一种大放狂言,气焰嚣张,更是其战略目的所在。
所以武汉会战不仅仅是一个城池的争夺,更是两国战略的对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武汉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谁达到了其战略目的,进而主导整个战争的局面,掌握主动,进而赢得战争。于是由于双方均要达到其战略目的,主导战争武汉会战的规模之大、战线之长,伤亡之惨重均可称抗日战争中之最,甚至超出了双方的估计。
三武汉会战国军战略上的胜利
武汉外围保卫战是武汉会战的核心。武汉周围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而武汉外围尤其是江北更非久战之地,故取“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是为上策”○5。
在武汉会战中,中国军队利用鄱阳湖、大别山以及长江两岸山地、丘陵、湖泊等有利地形,由陈诚、李宗仁、白崇禧、薛岳、张发奎、李品仙、宋希濂、张自忠、汤恩伯等将领,率领各路守军坚守阵地,英勇抵抗,顽强阻击,拼命肉搏,在日寇使用了毒气弹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杀敌,重创敌军,许多城镇阵地几经易手,战斗异常激烈。广大爱国官兵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每战伤亡几乎都是数百人到上千人。在武汉会战结束后,日本统帅部也不得不承认:“中央军是能打的,地方军和新编师亦有实力。中国军队的特点是,不怕死,士气高。”○6
虽说中国军队的防御是消极的、被动的,但武汉外围的保卫战却成功进行了防御,尽量拖延敌人,拖住敌人消耗了敌的有生力量,使其进攻势头大大减弱,日军“速战速决,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反而折尽了锋芒,不复最初秋风扫落叶之势,日军战________________
○1转引自李新、陈铁建总主编《中国新民主革命通史》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4、575、612、613页。
○2《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下),档案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512页。
○4《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版,第553页
○5《对武汉附近作战之意见》,《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648页。
○6[苏]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民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33页。
略进攻在次会战中达到了顶点,而后再无力量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就战略而言,是中国军队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取得了战略的胜利。国军采取了正确的守武汉策略,利用了地利,官兵英勇作战,更重要的,还有八路军、新四军敌后战场的密切配合,以及苏联的大力援助,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武汉会战成为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的转折点,国民党未投降。
四主动撤离武汉于当时是正确的选择
于当时情况而言,主动撤离武汉是国民党必要的选择,其因素有多方面:
1.国民党对武汉采取作战的方针是:消耗敌人,保存实力。而非死守武汉,徒增伤亡。
2.广州失守使武汉失去了原有的重要作用,广州是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国际补给线,从广州北运的战略物资则以武汉为集散地。然而,广州于10月21日在不设防的情况下,不战而沦入敌手,国人震怒。广州补给线被断,武汉也失去了重要地位。
3.中央肯定了放弃武汉的正确性,也影响了国民党对武汉放弃的决定。会战期间,毛泽东曾指出:保卫武汉一方面在于消耗敌人,一方面在于争取时间,而不是死守据点,应以放弃地方,保存军力为原则,避免大的不利决战。
4.消耗敌人的预期任务已达到
5.经营西南、西北后方的战略已达到。会战期间武汉人口、学校、物资的疏散和工厂搬迁工作同时进行,会战结束前,已完成了战略大转移。
6.当时日军已迫近武汉周围,孤城危急,而武汉地势不利坚守。再打下去消耗的就是我方的实力,甚至可能引发大决战,使敌人战略目的得逞。
五国军在武汉会战中的失败
首先,结果上来说,国军丢了武汉,兵力损失远大于日军,这与国民党战略上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和国军战术上消极被动防御脱不了干系,国军内山头派系林立,仍有旧军阀作风,未能做好协同抗战。
第二,使广州轻松沦为敌有,国人震怒,同时震动了武汉防线
第三,战前国民党军队为扼阻日军进兵武汉,竟在花园口炸毁了黄河大堤,虽阻日军,却使河南沦为泽国,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实为最失败,最错误之处。历来都是动兵以保民,哪有害民而保兵的。
战后,日本侵略军采取了新的侵华方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主要指向解放区,对国民党则以反共为诱饵实行拉拢,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以挑拨国共关系,分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汪精卫叛逃,成立伪政府。从此中国抗战进入了更为艰难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