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
浅析新闻故事化的特征及写作技巧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社会,要求新闻报道要更加具有娱乐化、平常化、人文化的特点。
新闻记者在对事实进行传播的前提下,更加要注重受众关注度和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用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协调社会关系。
新闻“故事化”正是新闻报道发展趋势下的产物。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同时有助于加深新闻工作者深入挖掘题材的意识,使其创作风格多样化,为广大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文化休闲方式,使得受众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概述1.新闻故事化的起源与发展很多学者认为新闻故事化起源于19世纪法国的杂文写作形式和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同时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学算是新闻故事化的发展,因为在20世纪30年代,华尔街日报记者基尔戈尔对新闻大胆创新,在新闻报道的开头加入一些新闻故事内容引入主题,在这之后,《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便发扬这种写作方法,通常会用一个与新闻主体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新闻,然后逐步展开,深入主题。
从此,新闻故事化便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受众对信息的需求量不管扩大,在“内容为王”的大环境下,受众更趋向于接受具有可读性的、通俗易懂的新闻,而不是传统宣传说教式的新闻内容。
所以讲故事的新闻写作形式使用得越来越多,在深度报道或者非动态的长篇通讯中多用这种新闻体裁,这种体裁显得更加的具有吸引力。
这种具有知识、趣味、奇特的写作形式,也成为写社会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向。
2.新闻故事化的写作特点新闻故事化广泛的使用,无疑是给媒体注入了新鲜血液。
它是新闻但又区别于传统新闻写作,为新闻提供了新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式。
具体特点如下:新闻故事化常常会采用对话、场景、动作等细节描写,细致入微,深入刻画客观事实和人物形象,虽然文字不能像视频那样具有视觉冲击力,但是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将读者带入具体的场景想象中,充分展现心理上的零距离。
关于新闻故事化
关于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即在新闻写作中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新闻事件,使新闻报道充满故事性情节性,采用对话、细节描写、场景设置,细微地展现事件细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事件更加丰盈,增强可读性。
新闻故事化成为各大媒介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是媒体自身发展和受众需求不断提高的结果,贴近受众,满足了受众爱听故事的心理需求,在新闻界广受认可,这种生动的新闻叙事方式改变了一如既往的单调、僵化、枯燥的方式,在电视新闻领域不足为奇,如《今日说法》《道德观察》等等。
具体而言,悬念与冲突是新闻故事的重要元素,新闻故事化注重细节,而一般报道只注重结果,而新闻故事化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刻画人物心理斗争过程,对事件的起承转合有完整的交代,使得故事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
新闻故事化大大加强了受众对新闻的兴趣,通过设置悬念、强化细节,突出人物命运,使受众有视听欲望,加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如在南方周末记者袁蕾的《你不会懂得我的悲伤——杨丽娟事件观察》里,“杨丽娟一直在强化‘梦’的戏剧感:一次同学给他看了一张海报,她才知道自己‘梦’的人就是刘德华”整篇特稿像在说故事一样,将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的清清楚楚,还刻画了杨丽娟的心里活动,让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
新闻叙事的视角是新闻故事化的一个关键因素,主要有第一人称叙事,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以及第三人称叙事,即通过第三者的叙事角度(通常都为当事人)进行客观描述,通过人物的感受和视听味觉重现新闻事件,如李海鹏的《悲情航班MU5210》里,“安昌荣没看到火,但是看到飞机足足摇晃了六七次之多.......安昌荣开始向十米外的湖边跑,这让他保持了观察飞机的最终命运的最佳视角....刘凤鸣是最早达到现场的人之一,巨大的爆炸声把他家里的玻璃震得嗡嗡直响,他走到二楼的阳台上.....”通过第三人称的直接感受,大量的细节描写,酝酿了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情绪,事件发生后带给当事人的不幸影响,使得读者对事件的感受更加直观。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
新闻写作如何故事化所谓新闻故事化,是指记者在进行新闻创作时,用讲故事的形式将新闻事实娓娓道来。
正如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①新闻故事化是继新闻散文化、深度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文体变革,是一种新闻文体的创新。
这种新闻文体往往把采集得到的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冲突的叙事框架中,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通常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普通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平民化的视角来彰显人情味,通篇采用白描,直接引语等手法,使新闻场景和人物立起来,使新闻具有可视可听可触摸的美感。
著名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②这里的事指的就是故事,用另一个学者李希光说新闻学是一门采集和讲述故事的学问。
③故事化是新闻的一种叙事方法,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
在我国,新闻故事化还只是小荷初露,而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却已经演练得炉火纯青了。
早在普利策接办《世界报》时,故事模式就成为了《世界报》新闻写作的首选。
这种故事模式的新闻写作往往开篇制造悬念,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同时又引人入胜,让受众欲罢不能。
然而,新闻故事化又不同于《世界报》曾风靡一时的黄色新闻写作,它不煽情,只是注重细节化、情节化和人情味,同时,也不同于一般的硬新闻,而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受读者的喜爱。
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
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受众。
因为受众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④既然新闻故事化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客观性和趣味性等,能激发受众的阅读欲,那么,新闻是怎样进行故事化写作的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冲突框架制造悬念新闻框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时无刻不在幕后管制着新闻。
新闻故事化的构思与研究
奖广播专题 中 《 信访局长的最后 2 4 小时 》
采访完成以后 ,我们通 常会根据发掘 就将 辽 中县信访 局长 的身平 事迹 通过 一
语 化 的描述 更能 贴近 读者 。因此 ,好 的 来的材料 ,重新修正主题 ,然后 用这个主 桩桩 、一件 件故 事娓 娓道来 ,用 群众 和 新 闻故事深受受众推崇 , 传播效果 良好 。 题来指导我们创作故事的主题 。所以说 , 家 人 的简单叙 述撑 起整体 故事 框架 ,并
和场景设置 ,细致人微地展现新 闻现场 ,
分 析 家、律 师、评论 家 、医生 等多 种类
能吸 引人 的新 闻事 件 不外 乎两类 ,
新 闻故事 化较 公认 的定 义 ,是美 国 形式 和内在价值有个准确认知和把握 。
普利策 新 闻奖得 主 富兰克 林所说 : “ 用
故事 化手 法写 新 闻 ,采用 对话 、描写 、
新 闻故事 大体可 以分 为单 一型故 事 报的报道牵动了不少读者 的心。 和复合型故事。单一型的故事线索 明确 ,
件 中受 伤 ’此类句 子靠 头。新 闻记者 的 给人 留下难 以磨灭 的 印象。虽说 新 闻不 闻稿件都是经过细心挑选 ,从诸多新 闻中
工作 主要就是找故事和讲故事。”一 《 新
闻媒体语 言 》
一
定有 故事 ,但 是故 事里 面一般 都有 新 特别挑眼 的好新闻。可是如果纯粹就事论
一
爱 因斯坦也说 过 , 想象力 比知识更 重要 ! 第 十九届 中 国新 闻奖 获奖作 品中 ,一 等
个好 听 的且令人 印象 深刻 的 ,甚至 深 专稿 、特稿 和调查报告等 。
题 增 强新 闻事 件 的可 听性 、可 读性 ,其 口
新闻撰写思路
新闻撰写思路
撰写新闻时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1. 选题:选择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或事件。
可以根据时事热点、社会关注度、读者需求等方面来确定选题。
2. 提炼要点:对选题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新闻的重点和关键信息。
将重点放在新闻的核心内容上,并保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3. 确定新闻结构:根据新闻的要点,构建一个合理的结构体系,常用的结构包括倒金字塔结构、故事情节结构、问题解决结构等。
选择合适的结构有助于准确传达新闻信息。
4. 查阅资料: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选题相关的材料和资料,包括新闻报道、专家观点、数据统计、事件影响等,以便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证据支持。
5. 采访报道:如有可能,进行采访并引用相关人士的观点和陈述。
采访能够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生动性,同时也加入了不同的声音。
6. 精细化写作:根据选题和新闻结构,逐一补充细节,并根据读者群体来选择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注意新闻的标题、导语、开头、过渡和结尾等环节的处理,使新闻内容更具吸引力和阅读性。
7. 校对修改:在完成初稿后,进行反复校对和修改,以确保新闻的准确性、流畅性和易懂性。
纠正拼写错误、语法错误、表达不清晰等问题。
8. 发布与宣传:根据新闻的行业特点和传播渠道,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新闻的发布和宣传。
包括选择合适的媒体、发布时间、配图和推广等手段。
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问题初探
f专躁趼究卜皤’声目曰争怒i 鬻ii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问题初探吴传芳(福清市广播电视台福建福清350300)摘■:在广播新闻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如何克服广播媒介的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的不足,使传播内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是值得广大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关注的话题之一。
笔者结合自身广播新闻采编实践经验,从新闻写作的真实性、亲和力、想象力等几个方面,论述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对于增强广播新闻宣传的意义。
关■锕:广播广播新闻故事化广播新闻宣传在信息多元化时代,广播最大限度地传播鲜活、生动的新闻资讯成为广大受众的热切期盼。
如何提供更鲜活、更生动的新闻资讯,让广大听众有一种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的欣喜和满足,并在听后感到津津有味,留下深刻印象,这对广播的新闻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县级广播新闻专业台来说,更是必须积极面对的课题。
参与过新闻评奖的同志,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作品与会人员听得津津有味,印象深刻,而有的作品则让人听得不耐烦,希望尽快播完,甚至直接“过”了。
而关注新闻的同志,也会注意到,同一新闻事件不同媒体的报道,有的大家喜欢看、喜欢听,能够引起受众的讨论关注,而有的则无人问津。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区别在于讲故事的能力上。
广播新闻故事化,是扩大宣传效果,使播报的内容让更多的普通听众记住、认可、产生共鸣的有效工具之一。
一、作品要有“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精神之一。
尽管广播新闻故事化是在改文风的背景下,进行新闻宣传改革尝试的路径之一,但是,与其他媒介新闻一样,广播新闻故事化中所讲述的故事与文学作品所强调的故事有本质区别,所提供给受众“消费”的故事并不是单为了“热闹”、“好听”,因此广播新闻中的“故事”必须来源于生活,必须是真实而绝非虚构,并且要有一定内涵。
如果单纯为了新闻好听,偏离真实甚至进行虚构,就会形成“假新闻”、“假事件”。
这种事情在中外新闻界已多次发生,比如“纸包子”事件,因此广播新闻故事化运用的前提,就是要保证新闻故事的真实性,这就要求记者、编辑要善于观察、善于挖掘、善于提炼,不仅要讲“好故事”而且要讲好“故事”。
浅谈新闻故事化
浅谈新闻故事化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以坚持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使新闻报道更具人情味,有可读性。
但另一方面,这种报道手法也带来了新闻失实增多、报道内容流于浅薄、屏蔽重大社会事件等隐患。
如何发挥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减少甚至避免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标签:新闻故事化特点积极意义隐患正确运用0 引言如何吸引受众的兴趣,是各家媒体竞争的根本,现场感、视觉化一度被视为报道是否成功的标准。
从最早的特写、长篇通讯,到现在的社会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等,故事化写法随处可见。
1 什么是新闻故事化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所谓新闻写作故事化,就是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客观实践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①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也曾指出:“记者的第一个写作信条是要表现,不要叙述。
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或听众处于消极的地位,而表现,就会使之身临其境。
”②我国著名的新闻人穆青认为“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1982年穆青就提出:我们要鼓励和支持记者捕捉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最生动、最活泼的新事物,鼓励记者探索最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的新闻形式。
③从以上著名的新闻人和学者对新闻故事化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故事化,是一种回归新闻本质、让新闻真正体现其功能的一种写作技巧。
这种技巧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借用文学的笔法,把故事引入新闻,运用各种表现手法写出新闻的故事之美,使受众看着喜欢、听着高兴,有所思、有所得,并能感受出美的愉悦与快感,实现真正的有效传播。
与一般的新闻相比,故事化的新闻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般的新闻主要目的在于告知,只要把事实交待清楚即可,至于读者是否愿意并真正接受,便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而故事化的新闻则要在告知的基础上,消除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传达某种价值取向,在文字的排列布局中彰显出一种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技巧分析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是一种“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方法。
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以及媒介融合发展的迅速演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使用这一技巧,它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文学性、趣味性、灵活性、可读性,深受广大受众青睐,进而有效提高新闻媒体的竞争力。
以情动人、以小见大是故事化叙事的主要特征之一,通过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故事、内涵价值和准确运用叙事技巧,能够充分彰显新闻媒体的人文关怀。
对情感元素恰到好处的运用,则能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贴近性,拉近与广大受众的距离。
因此新媒体时代,要想充分满足广大受众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新闻报道必须转变传统单一、固化的报道形式,积极掌握故事化的叙事技巧,灵活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一、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发展概述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在电视新闻行业的运用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栏目《60分钟》,节目被划分为多个片段,每一部分均为一个独立的故事,记者进行串联讲述,在坚持新闻真实、客观原则的前提下使节目更具观赏性。
该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强烈反响,深受观众青睐。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最早出现于我国是在上世纪90年代。
现如今,故事化叙事已成为我国新闻报道的主要叙事方式之一,各级电视台均开设相关类型节目,甚至打造专门的故事化新闻节目,通过对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幕后故事进行挖掘,呈现其价值和影响。
故事化的报道方式成为新闻报道常用叙事手法,成为一种媒体现象。
[1]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得到广泛应用后,深受广大受众青睐,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故事性和真实性之间的矛盾。
新闻报道故事化叙事,强调“讲故事”而不是“编故事”,需警惕为了追求故事化而导致报道失实等问题。
其次,庸俗化和正确价值观之间的矛盾。
新闻报道需注重对正确价值观的呈现。
一些报道或节目为了吸引受众,对导向问题重视度不足,一味以“好看”迎合受众,忽略质量,甚至存在庸俗化倾向。
最后,细节和时效之间的矛盾。
谈故事化新闻叙事
新闻知识(2009.01)·探索与争鸣·刘墨非这是伯莎建造的房子:寒酸的小平房,窗帘垂着,一片黑暗。
你在某个地方见过这种房子。
当你还是孩子时,你管它叫幽灵出没的地方,尖叫着跑过去。
这是伯莎建的房子里住着的女人:尿液浸过她的轮椅,沿着浮肿的腿流下去,流进张开的伤口,流过带血的光腿,最后滴在弯翘的木板地上的一个小水坑里。
91岁了,她的蓝眼睛仍然闪着光,她的笑容发出召唤。
她设法举起她松弛的手臂,那么缓慢,手指尖晃着,到这儿来。
她的像麻绳似的头发缠结成一团,她忸怩地摇着头,笑得像个满足的、却有满脸皱纹的婴儿,温柔地请求这个陌生人,“到这儿来,小姐,给伯莎一个吻。
”看到这样的开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翻开的是一本小说,或者至少是一本故事书.对人物、环境的细腻描述留下重重悬念,让人很想弄清究竟是怎么一会事。
但是,事实上这是1977年普利策地方一般报道奖获奖作品《密尔沃基新闻报》“莎老太太最后的日子”的开篇部分。
与传统的新闻五要素、消息报道写作不同,新闻报道的另一方向:深度报道看起来总与所谓的消息报道格格不入,无论怎样都像是在“讲故事”。
在近年来这种报道样式在中国新闻界中崭露头角,得到了不少的关注。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从消息性报道向深度报道的转型,而中国的滞后,是与中国社会的特殊历史分不开的。
改革开放后的新闻业首先经历了从宣传本位向信息本位的过度,因此,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新闻界的话语是事实性的消息报道。
中国的改革用3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道路,这点在新闻业中也有体现。
伴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在时效上的不断侵蚀,传统的报刊也经历了转型的阵痛。
为了在市场中立足,中国的平面媒体在时效优势逐渐被新媒体取代的情况下,自觉地走向了深度报道的领域。
从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作品来看,为什么深度报道能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我们发现,因为它牵动了人们的共同情感,这些深度报道不仅报道了新闻事件,还给观众讲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故事性新闻稿采访与写作技巧
新闻(de)叙事性新闻要告知信息,包括何时、何地、何人,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发生(de).这主要是在说明、转述事件(de)结果,而叙事更多(de)是描述和展现,它复现(de)是一个完整程,具有时间(de)动感、有场景、有人物、有细节描写,也有背景,即人物活动(de)环境.新闻稿(de)叙事技巧1. 了解听众要想讲述一个好(de)故事,首先你要了解你(de)听众.调查研究你(de)目标发布机构、记者和读者是非常关键(de).试着去想象典型(de)读者群,记者也会以满足这群读者兴趣(de)目(de)去写作.团报(de)分众是在校大学生,因此写作时需要考虑他们是否熟悉行业术语他们是否为前沿科技(de)领受者,投资者或消费者了解听众(de)视角可以让你写(de)故事引人入胜,在特定(de)读者群中产生共鸣.2. 简练,但不要漏掉细节新闻稿需要囊括大量(de)信息.许多新闻稿信息量大却只说了最不重要(de)事.虽然足够大量(de)信息对记者写文章很重要,但太多冗繁(de)信息也会把文章弄糟.新闻稿写作需要简要描述主题,从读者(de)角度挑出最有新闻价值(de)事件.这并非说可以省略掉重要(de)细节,而是说不要长篇累赘地叙述来龙去脉,解释报道里(de)细节.同样,也不要怕引发未解答(de)问题 , 问题可以促使记者采访.不过有时引发问题和导致困惑只有很细微(de)距离,要注意你别越过导致困惑(de)那条线.3. 没有时间酿造氛围作家可以煞费苦心地用几章几页去塑造人、描述场景、创造氛围,写新闻稿却不能这般奢侈.新闻稿写作需要开门见山,越早切入主题越好.新闻写作需要在第一段就直接简洁地陈述这篇报道中最具有新闻价值(de)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比较理想(de)是,记者或读者只要看主副标题和引言段就能明白报道(de)核心内容.后面段落则最好包含一些更多特色之处,如各种名人引言,实践背景,近期事件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新闻(de)多维型.从今天对“新闻”与“故事”(de)定义看,二者也有天然(de)联系:故事是“已故(de)事”,是“旧事”;而新闻是“新近发生(de)事”,是“新事”――既然“事”已发生,也可以说是“旧事”.因此,新闻与故事,是完全可以水乳交融(de)――这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de)新闻理念和实践模式中几乎已被奉为圭臬.“美国最好(de)新闻是讲述完满(de)故事.”“无论什么背景什么个性(de)优秀记者都共享一种至上(de)动力,那就是进入故事(de)中心然后把读者带到现场.”华尔街日报记者(de)口头禅是:“给我讲一个故事,看在老天爷(de)份儿上,让它有趣一点”可见,美国新闻人对故事(de)追求,简直到了偏执(de)程度.对故事(de)追求,甚至改写了“记者”(de)定义.新西兰着名学者艾伦贝尔就是这样定义“记者”(de):“新闻记者是我们这个时代(de)职业讲故事者,童话故事通常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而新闻故事通常以‘十五人在今天(de)公交车倾覆事故中受伤’此类句子开头,新闻记者(de)工作就是要找故事和讲故事.”新闻选题:靠“三见”嗅出“故事味”确定选题是新闻生产(de)第一道工序,“内容为王”其实是以题材为王.善于寻找故事(de)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敏感性,而且要具备探寻故事(de)灵敏嗅觉.训练这种嗅觉(de)关键是“三见”:见人、见事、见情.见人.传统(de)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是指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但在讲故事(de)新闻写作中,排在第一位(de)应是Who――何人.面对任何一个选题,记者首先要问(de)便是Who――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是什么人;其次才是What――人发生了什么事.记者还会经常遇到一些所谓(de)成就报道、经验报道等重大题材,但越是这些重大题材,往往越难写出生动感人(de)故事来,原因就在于这些所谓(de)重大题材,恰恰忽略了最重要(de)因素――人,特别是普通人.一些鸿篇巨制看起来主题宏大、气势磅礴,但很难在读者脑海里留下深刻(de)印象.因此,善于讲故事(de)记者,碰到一个选题,应该首先把目光盯在人特别是普通人(de)身上.见事.这里(de)事,不仅仅是普通(de)事件、事情,更重要(de)是能够反映人物命运、体现人物性格和情感(de)鲜活(de)事,特别是那些能够传达人物喜怒哀乐(de)小事,哪怕是细枝末节、只言片语,记者都应仔细嗅一嗅,不要轻易放过.在实践中,记者也会经常遇到这样(de)情况:为了宣传某些重要经验、重大成就或者重大典型,相关单位介绍(de)情况、提供(de)材料,甚至被采访对象讲述(de)所谓事迹,往往是一些概念化(de)东西,特别是缺少具体(de)有血有肉(de)细节,这样(de)典型即便树起来了,也立不住、撑不久.典型宣传没有生命力,问题(de)关键就在于缺少扎实(de)故事.因此,记者寻找故事,除了要找对人,还必须找到事.一般来说,越是具体(de)事,鲜活(de)事,新奇(de)事,反常(de)事,曲折(de)事,感人(de)事,越容易出故事.见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说“人”是故事(de)骨头,“事”是故事(de)肉,光靠骨头和肉还无法组成一个有机(de)生命体,还需要血液,而“情”就是故事(de)血液.与显而易见(de)人和事相比,情往往是最难发现和把握(de),需要特别灵敏(de)嗅觉.面对选题,记者一定要多闻闻,不仅要找对人、找到事,还要找到包含甚至是隐藏在人和事中间(de)情.记者探寻故事(de)特殊嗅觉,就体现在这些细微深处,好故事往往都是从这些细微深处嗅出来(de).判断一个选题有没有故事、故事(de)成色如何,一定别忘了这个“情”字,有没有情,是虚情还是真情,将直接影响故事(de)质量.采访:凭“三节”挖掘“故事链”采访,一定要挖出完整(de)“故事链”.在实践当中,很多记者都有这样(de)感觉,采访时非常激动,掌握(de)素材看起来也很丰富,但在动笔写作时,才发现挖到手(de)都是些零碎(de)事,即便弄清了事件(de)脉络,也很难还原成一个完整(de)故事.于是就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白白浪费一块好玉石,把一个本可以讲得很生动(de)新闻故事,写成所谓(de)硬新闻;二是为了“写”出故事来,采访不够靠虚构,搞“合理想象”甚至瞎编乱造,这不是讲故事,而是真正(de)编故事,这样(de)故事只能是“故事”,绝不是新闻,即便刊登在新闻版面上,也是地地道道(de)假新闻.新闻报道要讲好故事,没有任何捷径,只能靠深入采访.挖掘“故事链”,可以抓住三个“节”字做文章:情节、细节、枝节.情节.所谓情节,是指事件(de)变化和经过,它是故事(de)基本框架,是搭建故事宫殿(de)“钢筋”.高尔基说,文学(de)第一个要素是语言,第二个要素是主题,第三个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de)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de)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de)成长和构成(de)历史”,这同样适合于新闻故事(de)情节.挖掘故事情节,就是要以人物为中心,还原所有事件(de)演变过程,要牢牢抓住那些能展示人和事、人和人、人和环境之间关系(de)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特别要注意弄清事件(de)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关键节点,这样才能支撑起故事(de)基本框架.细节.所谓细节,就是“细小(de)环节或情节”,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数字,就能展示人物(de)内心活动,显示人物(de)性格特征,甚至能折射出时代特色.“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特别适合于讲故事(de)新闻作品.优秀(de)新闻作品,最闪光(de)往往是细节.同样是强调细节,讲故事(de)新闻写作与一般(de)新闻写作是不一样(de).一般(de)新闻写作讲究细节,但细节主要是为了给作品增色,而讲故事(de)新闻写作,细节不仅仅是增色,它本身就是构成新闻故事(de)血肉,因此在采访中必须挖出丰富(de)细节.枝节.所谓枝节,可以说是故事(de)“毛细血管”.讲故事(de)基本技巧就是“发岔”,文似看山不喜平,讲故事更是如此.“国王死了,随后王后也死了”,这是信息性(de)新闻,重点是传达国王和王后先后死亡这一信息;“国王死了,随后王后因为忧伤也死了”,这是故事性(de)新闻,这里(de)“忧伤”其实就是“发岔”,通过忧伤这条通道,可以把读者带向更多(de)新闻现场.记者在采访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出完整(de)“故事链”,不仅要弄清结构完整(de)事实,捕捉丰富(de)细节,记录生动(de)言语,还要充分运用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深入挖掘与主体事件相关(de)其他事件、与主要人物相关(de)其他人物,这些事件、人物也许并不能进入作品,但绝不是无用功.有经验(de)记者在组装故事时,常会享受到曲径通幽(de)快感.新闻故事与文学故事(de)本质区别在于真实性,文学故事可以张开想象(de)翅膀,但新闻故事(de)每一个细节都必须真实,因此让新闻故事生动起来(de)秘诀,就在于尽可能地找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越丰富,故事就越鲜活、越生动.完整(de)情节、丰富(de)细节、庞杂(de)枝节,拥有完整(de)“故事链”,就可以组装故事了.写作:用“三化”展示“故事元”讲故事(de)要领在于“三化”:悬念化、镜头化、口语化.悬念化.新闻写作(de)经典结构是倒金字塔和金字塔,但是对讲故事(de)新闻来说,倒金字塔和金字塔都不是好结构,如果一定要用什么塔来形容,倒是很像中国(de)宝塔――姑且称为“宝塔结构”吧.与倒金字塔和金字塔不同,宝塔结构不是直溜溜(de),要么上大下小,要么上小下大,而且在塔(de)中间有很多层次,这些层次就是悬念,有了它们,每一层都有风景,通过这样(de)宝塔将读者带向新闻现场,才是真正(de)“引人入胜”.倒金字塔和金字塔结构都不是讲故事新闻写作(de)最好方法:重要(de)信息一开头就告诉读者了,读者只需看看标题和导语就会另寻新欢;重要(de)信息如果藏在最后,也许读者连开头都不会看.所以,聪明(de)做法是通过调整结构营造悬念,特别是开头一定要注意“‘哇’效应”――让读者看到开头就“哇”(de)一声,不得不看下去;当读者弄清原委松一口气时,又是一个悬念,再“哇”一次……像剥笋一样,最终将所有新闻事实展现出来.对新闻写作来说,故事不能编造,但悬念可以营造.镜头化.俗话说“眼见为实”,通过镜头(de)方式,即通过具体逼真(de)描写,把新闻事实(de)现场展示在读者眼前,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新闻(de)可信度和说服力,而且能增强新闻(de)亲切感和感染力,因为读者看到(de)是真实(de)生活.镜头化(de)描写其实不需要太多(de)技巧,关键是真实、准确,力求细致、传神,要综合运用记者(de)所有感觉,将新闻场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讲故事(de)新闻写作,要尽量避免“讲给你听”(de)方式,“耳听为虚”,越是讲故事(de)新闻作品,越要运用镜头式(de)描写,把读者直接带到新闻现场.记者不是出售故事(de)“商贩”,而是把读者带向新闻现场(de)“导游”.口语化.让读者身临其境(de)基本技巧就是还原生活,事实要真实,语言要朴实.采用讲故事(de)手法报道新闻,要尽量避免冗长(de)对话、景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更要避免直白(de)评论,要生动地展示人物在如何做,而不是怎么说、怎么想,要展示事件在如何发展,而不是为什么、有什么意义.口语化(de)语言表达,首先要具体,尽量采用让人一目了然(de)语言,而且最好是各类读者都能“听”懂(de)“普通话”.其次是多用动词,甚至可以说“动词为王”,同时要尽量避免形容词,因为它容易让人对新闻(de)真实性产生怀疑,记者一形容,读者就发笑.口语化还强调自然、简洁、流畅,让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像是直接同报道对象聊天一样.不论是选题、采访还是写作,讲故事(de)新闻写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真实性.讲故事(de)新闻报道,如果出现失实,哪怕是一处细节与事实不符,都会造成灾难性(de)后果――读者会据此认为整篇作品都不是真实(de),因为作品讲(de)就是新闻故事,既然这个细节是假(de),那么整个故事也就可能是假(de).因此,讲故事(de)新闻写作,必须比一般(de)新闻作品更注重真实性,而不是相反.讲故事(de)新闻一般都很注重人物(de)言行,事件(de)细节,环境(de)画面等,注意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de)因素,描述人(de)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de)生活情境,展现人性(de)真善美,从而增加了新闻(de)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优化了新闻(de)传播效果.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对故事有这样(de)定义:“一切故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de)关怀.讲故事和听故事(de)行为,表现出对过去和他人(de)好奇,实际上这种行为(de)意义在于提供了过去和现在、他人和自己(de)一种联系.人是通过这种联系而产生命运(de)观念和对命运(de)关怀.故事提供了这种参照,从而使人们藉此来领会自身(de)存在状态和可能,这就是故事中人本意蕴(de)真正含义.”由此可见,这种故事化模式新闻,正是从受众(de)心理出发,较之于说教论理模式更能吸引受众(de)注意力,以特有(de)形式完成传播信息(de)使命.特稿写作技巧一、沉下去发掘故事一个完整(de)故事是沉下去挖出来(de).沉得越深,挖得越深,故事也就越完整越丰满.美国俄勒冈人报(de)高级记者小汤姆霍尔曼,擅长写作描述性(de)特稿,他那篇面具后(de)男孩轰动全美新闻界,被评为2001年无截稿时间限制(de)最佳新闻写作奖.读完全文和记者感言,不得不承认:这是特稿中“沉下去发掘故事”(de)典范.故事(de)线索来自一位热心读者(de).他说:“我读你报道已经很多年了.我想,我给你弄到了一个很好(de)选题.我家(de)朋友有一个脸部畸形(de)男孩.”小汤姆在卡片上记下了这个线索.这个线索究竟有多少价值有深入采访(de)必要吗不同(de)记者有不同(de)思考和选择.年轻(de)记者也许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张畸形(de)面孔吗但小汤姆却有深层次(de)人性思考:“我们都需要健康.我们都戴着面具.我们(de)面具可以隐藏起来,可萨姆莱特纳却做不到,他(de)面具就摆在那里.我想告诉人们面具后(de)男孩,并让他们意识到,他为摆脱面具不得不具有(de)力量和勇气.”这是有思想(de)经验丰富(de)记者(de)思考,分明是直奔主题(de)深刻思考.二、亲历性描绘和细节运用在特稿写作中,亲历性(de)现场描绘和细节运用,至关重要.现场是建构起叙述大厦(de)砖石和激发读者兴趣(de)关键因素,而细节则是故事(de)重要零部件.我们先来说说现场描绘.亲历性(de)现场描绘,除了增强新闻(de)真实性之外,重要(de)是引领读者进入故事,跟随记者(de)笔触,一起进入一个波澜起伏(de)感情世界.我们还是以小汤姆(de)面具后(de)男孩为例,看看现场描绘(de)魅力:“男孩闪到妈妈(de)后面,走进一片阳光里.大块大块新起(de)水泡从他(de)左脸冒出来.他(de)左耳是紫色(de),畸形,从头(de)一边鼓起.他(de)下巴朝前,面部(de)主要组织布满了蓝色静脉,从鬓角一直到下巴尖都是肿胀(de).大水泡把他(de)左眼扯得裂开,把他(de)嘴拉成了一个小小(de)倒置(de)半月形.看上去就像有人在他(de)脸上糊了三磅重(de)湿泥,紧紧地粘着,把男孩裹住.萨姆,面具后面(de)男孩,只能用右眼斜视着周围.那是一只清澈、形状完好(de)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如此这般精细(de)现场描绘,可见记者观察之细,写来不缓不急,文字形神兼备,将男孩(de)这张面具完全立体化,足以刻入读者(de)脑海.而且,在这段描写中,不忘审美,写出了这张病态畸形(de)脸庞上,有“一只清澈、形状完好(de)棕色眼睛,深邃、很有穿透力”,那分明是“黑暗”中(de)一个亮点.我们完全能理解小汤姆这段现场描写(de)匠心,既然写(de)是“面具”,哪有不将这张特殊面具写透之理这是全文(de)一个“眼子”.因为,通篇故事都是围绕着这张面具展开.“现场使故事栩栩如生,它能把读者带到故事(de)核心.在写现场时使用真实(de)对话,用展现(de)方式表现人及其生活,胜于解释(de)方式.”。
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
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新闻故事化是现代新闻写作的一种趋势,它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能够更好地让读者理解新闻的情节和主题。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新闻故事化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以便能够更好地掌握这种写作方式。
一、构成特征1.情节结构新闻故事化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情节结构。
与传统新闻写作相比,新闻故事更注重故事情节的铺陈,强调“伏笔–高潮–反转–结局”的故事结构。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逐步进入故事的情境中,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人物刻画新闻故事中的人物刻画要更加丰满,要求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刻画深度。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给读者更多的信息,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人物,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和故事结局。
3.情感因素新闻故事中的情感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它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在情感因素的塑造上,我们可以通过真实的人物故事、大背景的刻画、小细节的描写等方式来表现故事情感,呈现丰富的情感深度。
二、写作技法1.对故事细节的注重首先,对于新闻故事的写作来说,要注重故事的细节。
通过讲述故事中的小细节,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沉浸于故事情境之中。
2.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
在新闻故事中,人物形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对人物进行丰富细致的刻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故事情节。
3.精准的语言表达再者,要注重精准的语言表达。
作为新闻写作者,我们不仅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还需要注意使用具有视觉感的词汇、描述方式和情感表达。
4.全面思考故事情节最后,要全面思考故事情节。
新闻故事不仅需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结构,还需要平衡在各个环节之中,确保情节通畅,更好地引导读者理解新闻的主题和意义。
总之,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是一种新的新闻写作趋势,这种写作方式的构成特征和写作技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新闻的主题和意义,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让您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写出更有情感、更有内涵、更有吸引力的好文章。
试论新闻故事化写作技巧
将新 闻选择 与制作 中新 闻价值 的判断权 完 全交到 受众手 中 , 内容 的选 在 择 上选择 那些受 众感兴 趣 的新闻 ,市场理念 下 的受众 导 向成 为新 闻选择 与制 作 的理念 。“ 闻故事化 ”就 是 “ 新 采用对 话 、描 写和场 景设置等 , 致入微 地 细 展现 事件 中的情 节和细 节 , 突现事 件 中隐含 的故事 。 这 是美 国普利 策新 闻奖 ” 得主 富兰克 林对 新闻故 事化 的精 确解 释 。新 闻故 事化倾 向如今 已成 为媒介 生 存 的一种手 段 ,如何将 新闻故事 讲得 生动鲜 活 ,成为现 今各大 媒体 竞相经 营
一
怎么科学 地运用 故事 讲述新 闻 ?在 这种 讲述 的基础上 ,融 入新 闻报道 的 基本 特 征 的叙 事 和描 写 ,是本 文 重 点探 讨 的 问题 。 1在事 实基 础上挖 掘 提炼 新 闻 故 事 的前 提 是 新 闻 , 因此 ,新 闻 的 两个 基 本 要 素 :真 实性 和 时 效性是 新闻故 事 的必要前提 。 新近 发生 的事实 , 这前提 下 , 者 ( 在 作 记者 ) 作 适 度挖 掘,寻 找新 闻的故事 性和真 实性 的结合 点 。那 么面对 整个 社会和 广 阔 的现实 生活 , 何一件 事情 ,在别人 看来 也许 是无足 轻重 , 者是 司空见 惯, 任 或 作 为一 名记者 怎样才 能在这 种状态 下把 新闻 写出故事 来 呢?下面 的例 子就 能 很 好的诠 释这个 问题 : 个作 交通事 故年终 总结性 报道 的记者 ,从 了解 治安部 门提供 的数据 入 手 ,她查 看了道 路和街 道和死 亡统 计数字 ,发现 徒步死 亡率 上升 了百分之 六 十 ,而总 死亡率 上升 了百分之 八 。于 是她 决定集 中精力 搞徒 步死亡 问题 的报 道 。通过 进一步 查 阅数 据记 录 ,发现大 多数死 亡者 是 1 岁 以下 的儿童 。这 个 4 记者 回忆起几 个 月以前 ,一个家 长组织 曾请 求城 市委员会 在温 暖的季 节为儿 童提 供更 多的游戏 的街道 。在 城市 的商业 区,那 里集 中 了低 收入 的家庭 ,并 且没有 空 闲的场地 。她观 察 了出事地 点 ,又翻 看 了交通 部 门死亡 事故 发生 时 间表 ,她惊奇 地发现 晚上死 亡儿 童的数 量很 大 。是 呀 ,在 炎热 的夏天 ,那些 家里没 有空 调的 孩子们 能 够到 哪去 玩呢 ?然后 ,她 查看 了一 下 自 己的 剪报 , 核实 了城市委 员会会 议 的一些 回忆 ,再通过 打 电话 ,补 充材料 ,一篇 以 “ 对 本城 的十 七个 孩 子 来 说 , 去 年夏 季 他 们玩 耍 的街 道 ,成 了 他 们 的死 亡 陷 阱…… ”开头 的新 闻故事形 成 了。从这个 事例 不难看 出 ,在 事实基 础 上的挖 掘 和提 炼 是一 个 新 闻故 事 的 良好开 端 。 2 吸引人 的情 节 增 强 新闻 的故 事性 ,一个不 可 或缺 的 因素 就是 情 节 。情 节 在文 学 的范 畴里 原义 为:叙事 性作 品中人 物的 生活和 工作 的演变过 程 ,也是人物 性格 发 展的历 史 。由一组 以上 能显示 人物和 人物 、人物和 环境之 间错 综复杂 的关 系 的具 体事件 所构成 。新 闻报道 中的情 节与文 学作 品里 的不一样 ,绝对 不 能凭 空捏造 ,它只 能从 实 际生活 中和具 体人 物的 活动 中去寻 找 、挖掘 。 吸 引人 的情 节,对 一 篇 故事 化 的 新 闻来 说相 当重 要 。“ 阳 岗武 松 打 景 虎” 的故事 为什 么那样 引 人入胜 ?就是 因为情 节生 动。作 者通过 打虎这 个典 型情节 ,写 出了武松 的英雄 本色 。我们 来分析 一下 ,武松 在景 阳岗打死 一只 老 虎 ,这是一 件主要 事实 ,如 果发个 消息 ( 设 ) 假 ,记者 只需 写道:某年 某月 某 日,英雄 武松 在阳谷 县境 内景 阳岗上打 死猛虎 一只 ,为 民除 了一 大害 为此 他 受到 了群众的夸 赞和 县官 的嘉奖 可是 要让这 个新 闻变 为故事性 的 ,就需 要 把事件 的过程 写具体 些:“ 虎是 怎么 打死 的” “ 、 他从 哪来 ” “ 、 武松 怎么一 个 人上 了景 阳岗 ” 上 岗前他 都干 了什 么 ” 打 死老虎 后又 怎么样 了 ”等 等这 、“ 、“ 些情节 都要 交待 出来 ,这样 一篇 简单 的新 闻就变为 了具有 吸 引力的故 事化 新 闻 。所 以说 ,抓 住 情 节 ,写 好 情 节 是 故 事 化 新 闻 的 至 胜 法 宝 。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
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第一篇: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写作新闻故事化是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
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推出了讲故事的栏目和板块,理论的探讨也时常见于学术刊物。
学界对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探讨一般都围绕新闻故事的悬念设置、场景描写、细节展现、对话等手段的运用展开。
然而笔者认为,故事的关键是内容构成而非仅仅是表现形式。
一、新闻故事化的理论依据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认为:用故事式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①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德希尔瓦认为:研究显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
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让人觉得有趣。
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
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
②国内新闻学者在这些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认为新闻故事化的要点在于以故事化的手法处理新闻。
最早在国内提出新闻故事化的学者大概是李希光,他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学核心》一书中说:新闻的具体写作中,只能运用一种技能:小说家的叙述技巧。
它是最有感染力和战斗力的。
新闻应该尽量追求新闻事件的故事化、人情化和戏剧化的过程,注重细节与现场描写,使新闻一开始就有声有色,能够把读者(观众)吸引住。
在这里,他强调的是小说家的叙述技巧。
③比较早的一篇探讨新闻故事化的是发表在2003年7月9日《中华新闻报》的刘寒娥、张丽萍的文章《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文中总结了新闻故事化的具体手段: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以人的视角写故事;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阐释重点仍在叙事手法。
以后的一系列文章,都重点围绕讲故事的手法展开。
但新闻报道都可以写成故事吗?到底什么是故事呢?决定故事构成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二、什么是新闻故事20世纪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叙事学,对事件和故事都有经典的研究。
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创新路径
新闻视界13视界观.2021.04新闻故事化表达的创新路径付珊(新余市广播电视台,江西,新余 338000)摘 要:现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和移动智能的不断发展,电视新闻正受到严重的冲击,观众的数量正逐年减少。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传统的电视新闻如何在激烈的角逐中保持自身的地位,为观众呈现一流的新闻内容,合理、高效的运用故事化手法,可以提升电视新闻在观众中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牢牢抓住观众的心。
它还可以通过极强的叙事手法对表现新闻事实、传达新闻价值和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传播力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闻;故事引言:写文章、办报纸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人读、让人看。
但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想“让人读、让人看”并非易事。
问题出在哪里呢?不是传统媒体的信息没有价值,而是我们的报道方式和传播方式与信息时代的特点不匹配。
也就是说,按照老办法、老调调、老习惯写报道,用户不接受。
因为你不够有趣,不够生动,不具有吸引力。
怎么办呢?“新闻故事化”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一、定义及表现用故事来表现新闻就是新闻的故事化手法。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所谓“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新闻事件。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认为,“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电视新闻故事化手法的运用,不仅要重视新闻的过程、结果和影响,更要在最初的人物内心挖掘,事件的探索。
从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件事中反映新闻报道的主题,用最直观的视觉表现形式传达给观众,使之产生共鸣。
故事化新闻报道在电视中的大量运用,对于提升电视新闻的收视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天天看》等法治节目,在新闻报道中大量运用故事化手法陈述新闻事实,展现新闻现场。
故事化手法的运用对于新闻报道是一种催化剂,给平淡的新闻报道增添了不少吸引力,对普及法律法规,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
民生新闻如何进行故事化写作
2024.03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媒体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民生新闻节目作为电视媒体中的一种重要节目形式,也实现了新闻报道的融合发展。
作为一种以解决群众生活问题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类型,民生新闻受众群体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等特征。
因此,要想促进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和创新,就必须对其进行故事化写作。
一、民生新闻中运用故事化写作的重要性1.有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新闻报道的主要目的是向受众传播信息,而新闻故事是将事件的经过、原因、结果等进行简单叙述,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
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新闻媒体改变传统单一的文字表达形式,通过故事化写作来吸引受众,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水平。
因此,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运用故事化写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能够增强民生新闻报道的可读性,提高受众阅读兴趣。
2.有利于提高新闻质量在民生新闻中引入故事化写作,不仅可以为民生新闻注入更多的趣味性,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民生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逐渐多样化,大多数受众依旧对新闻内容具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希望能够获取真实、客观、有效的新闻信息。
但是民生新闻大多以平实的语言作为载体,内容枯燥,不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
而故事化写作能够将新闻内容与受众兴趣有效结合起来,利用贴近生活的故事作为载体,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
故事化写作还能够充分发挥其趣味性,对一些新闻中较为枯燥的内容进行故事化处理,让整个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
因此民生新闻中引入故事化写作有利于提高民生新闻质量。
3.有利于提高新闻吸引力在传统的民生新闻报道中,由于受到报道形式的限制,报道内容较简单,缺少趣味性,而在故事化写作中,为了提升新闻的可读性与趣味性,新闻故事化写作将枯燥的民生新闻故事转变为一种简单生动的叙事。
浅议新闻写作故事化
浅议新闻写作故事化讲故事能够说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古往今来,给咱们留下深刻印象的经典高作,无一不是以故事的形式来表现的。
咱们每一个人都喜爱听,咱们也都是听着故事长大的。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导。
新闻报导确实是图解事件的发生进程,什么缘故发生,事件的阻碍,如何处置事件,事件的正面意义或负面意义。
既然是事实的图解进程,那么新闻的故事化写作,就会为读者制造身世临其境的感觉,植根于事实中,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能使读者依据个人体会有所感悟、有所启发。
新闻记者的核心任务是什么?确实是准确无误地传送信息。
可是,要写出好的新闻,传递信息仅仅是完成了一半工作,另一半工作应该是在这篇报导里,讲一个能渗入读者灵魂、能打开读者心灵之窗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递咱们要传播的信息,比单纯报导干巴巴的政策信息、概念、观点和数字,成效要好得多。
美国有一名闻名记者说:“一篇好的新闻报导并非是写出来,而是讲出来的。
”用讲故事的形式做新闻,正被愈来愈多的媒体采纳,可见讲故事的魅力和优势。
故事人人爱听爱看,那么如何才能写好故事化新闻?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需要在几个方面着力:运用文采魅力讲好故事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导,还要强调运用文字的魅力来表达好故事。
要用具体而不是大而化之的模糊语言,具体的让人容易明白得和同意的语言。
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令人不感到枯燥。
语言要简练,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写好开头、结尾开头,亦即导语。
写新闻报导,必需写好导语,寥寥数语,就要吸引读者,给读者一个必需阅读下去的理由。
吸引人的导语,必然是简练、准确、紧扣主题。
结尾也很重要,前人有“虎头、猪肚、豹尾”之说。
故事已经突出了报导重点,结尾通过介绍给读者一些值得沉思的新东西,让他们的视野在刹时扩大,从而扩大故事的阻碍力,深化故事的意义,令人回味无穷。
如何找到好的故事?一个有心于写作的人,要随时随地注意搜集各类故事和资料。
新闻故事化的写作技巧
业精神还是做人良知的争论,在新 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闻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我国,新 会创造良好的舆论生态环境。
闻伦理是媒体及媒体工作者出于自
灾难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对
律的需求而拟定的成文或不成文的 身处灾难中的人的生存状态的关
规范,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度的道 注,对人性和人类未来的思考,表
德感和责任心。新闻不能有“闻” 达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珍视。如果
美方:为了避免相撞,请将你们 的航向向北调整15度。完毕。
加方:为了避免相撞,我们要求 你们将航向向南调整15度。完毕。
美方:这是一艘美国战舰的舰 长在和你们通话。我再说一遍,请你 们调整航向!
加方:重复,请你们调整航向。 完毕。
美方:这里是航空母舰“林肯” 号,美国大西洋舰队的第二大舰只。 另有三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和若 干支援舰护航。请你们将航向向北 调整15度,否则我们将采取必要的 手段,以保证“林肯”号的安全!
这篇通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 角,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 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身临其境、
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 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使受众 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 感。把新闻事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 来讲述,大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 性和贴近性。
(作者单位:辽宁日报传媒集团)
2009·6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也越来越 清楚地认识到,“新闻故事化”是读 者本位主义的发扬,新闻报道必须 喜闻乐见,而故事创作中的一切有 益的手法,我们都可尝试“移植”到 新闻报道当中。具体而言,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法
设置悬念,一波三折 设置悬念是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的最好方法。辽宁法制报曾刊载过 一篇《生母为何杀亲子》的稿件,文 章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位母亲问杀 手:“给你三万块钱,把我儿子打成 植物人行不?”杀手答:“力度不好掌 握啊,打死行不?”母亲说:“实在掌 握不好,打死也行。” 这段对话可谓悬念四伏。母亲为 何要杀亲儿?为什么要雇佣杀手?为 什么一开始提出把儿子打成植物人? 后来为什么又说“打死也行”?这些悬 念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促 使读者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待作者 层层剥茧抽丝,最后读者才恍然大 悟:原来这个儿子十分不孝,甚至多 次想强奸母亲,母亲虽忍无可忍动了
如何做好故事化新闻?
如何做好故事化新闻?
落重点在新闻稿件的五要素上!简单地说,就是五个“W”和一个“H”,即Who,What,When,Where,Why和How。
新闻要素是记者写导语(即开头)的关键,也是准备告诉读者的。
其中哪一个是重要和应该突出的,应由记者或编辑根据情况确定。
有经验的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并不需要考虑这个公式,而对初学者来说,考虑五个“W”和一个“H”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这五个“W”和一个“H”不一定都包含在第一段。
最能吸引读者、最关键、也是最难写的导语:一、导语的作用
新闻通常是由导语和主体(次重要的材料、更次重要的材料、背景等段落组成的。
导语是新闻术语,实际上就是消息的开头,记者、编辑可以选择任何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写作导语,但是应该记住一个原则——我们写的是新闻而不是小说或散文。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化:新闻写作的一种思路
“新闻故事化”是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
用形象的事实说话,尽可能地寻找事件中蕴含的戏剧性或含有幽默感的情节和细节。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
第一声像是爆竹声。
但是,第二声和第三声毫无疑问就是枪声。
大概距我们约150或200码前面的总统专车立即摇晃起来。
我们看见装有透明防弹罩的总统专车后的特工人员乱成一团……
作品全文6000余字,向读者讲述了肯尼迪总统被刺的全过程,故事惊心动魄,悬念叠生,令人难忘。
以人的视角写故事。
1990年美联社的消息《砂石地上的怪现象》:在津巴布韦东北偏远山村的小河边,16岁的穆昆比正在洗衣服。
正当她拧干衣服的时候,一道雷电打到她脚下的砂石上,使她成为雨季里遭雷击的第93人。
据警方统计,在从11月到3月的雨季里,这个地区每年有100多人被雷电击毙。
据专家说,这是世界上遭雷击致人死亡最多的地方。
此文写自然现象,但作者却从人入笔,以人的视角关注自然现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角度新颖,可读性自然较强。
所以,新闻不能仅靠议论和叙述吸引读者,而应靠讲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具体印象。
用故事化的手法写新闻时,应努力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描述人的生存境遇,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展现人性的真善美,把情感因素融入理性思索中。
近年来媒体流行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就是捕捉到了普通人身上闪烁着的人性光辉和生命活力,显示了平淡中的伟大,琐碎中的崇高。
展示了一种人性的崇高美。
建立多维的、立体的故事叙事视角。
新闻故事化的常用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①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将新闻事件中的人物作为叙事的主角,通过人物对现场的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观察和感知讲故事,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性,使观众在情感上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形成认同感。
②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
记者像一个超脱的观察者,不动声色地记录下周围发生的一切,自己的个性深藏不露。
如不久前凤凰卫视制作的专题片《火烧巴格达》,通过记者陈晓楠的眼睛,观众看到了大战前的伊拉克的形势。
这个几度经历战火的国家,如今已满目疮痍,人民生活极度困难。
这种公众代言人的叙事视角,使读者对事件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
③第三者的叙事视角。
即借他人的眼睛对事实进行客观的叙
述。
1998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德博拉的选择》:德搏拉·盖恩斯一动不动的看着他,他的脸埋在黑色的卷发中,两条眉毛又浓又弯,他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恶魔又是天使,是凶手又是救星,他就是在诊所中开枪的歹徒,他的脸映在她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读者从中获得的材料是叙事主体的一系列丰富经验的组合,记者在借用第三者叙事过程中,把事件凝固在某一瞬间,通过人物的眼睛复原当时的场景,吸引读者完整地阅读故事。
故事化手法运用于新闻写作,使新闻报道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然而,新闻故事化手法突出强调趣味性、人情化和矛盾冲突,注重新闻事件的画面、细节,重在技巧的运用,而对新闻的时效性以及新闻的来源重视不够,这对新闻的真实性无疑构成一种潜在的威胁。
所以,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
(刘寒娥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