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困境到超越_顿悟的脑机制研究_罗劲
基于眼动和神经科学的创造性人才测评
创造能力 。第三是主观评估法 , 是通过个体和群体观
收 稿 日期 :0 1— 9— 2 2 1 0 0
2 发散性 与 聚合性 思维 差异 。 .
作者简介 : 刘耀 中(9 5一) 男 , 15 , 甘肃人 , 暨南大学管理学 院人力资 源管理所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唐志文 (9 4一) 男 , 18 , 山东人 , 暨南大学管理学 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
斯 创 造性 测验 和 芝 加 哥 大学 创 造 力 测 验 等 。这 些 多 颇 。某些 创造 性行 为 是 不 能 以 打分 来 评 价 的 , 如 , 例
数是 以词 语 、 画 为 中 介 来 进 行 。其 次 是 作 品 分 析 我们 很 难说抽 象 派 的画 就 比印象 派 的画 在 创 造 力 上 图 法 , 叫产 品分 析 法 , 对 调 查 对 象 ( 确 总 体 和 样 更 高或更 低 。而有 些维 度很 难建 立适 合 的测量 方法 , 又 是 明 本) 的各 种作 品进 行 分 析 研究 , 直接 或 间 接 地 了解 其 因此很 难进行 定 量分析 。
E P )功 间一般 在 4 6 0— 0分 钟 , 对传 统 测 验 眼动 测 量 较 为 如事 件 相 关 电位 技 术 ( R s 、 能 性 磁 共 振 成 像 相
度 。通 过 眼动技 术 能 获 得 被试 在 创 造 性 过 程 中的 真 到底 起 到 了什 么 样 的作 用 呢 ?过 去 由于 技术 和理 论
使研究者无法打开人类大脑这个 “ 黑匣子” , 实眼动指标 , 能进行精确客观的解释 。第 三 , 传统的 的限制 , 纸笔测验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而通过眼动仪能快速有 无法 探讨 最基 础 的创 造 性 机 制 。随 着认 知 神经 科 学 人们开发 出各种各样的测量创造性 的工具 , 效的完成测验任务 , 例如 , 威廉斯创造性测验施测时 的发展 ,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
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
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
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
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
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
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
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
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
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
可以以一种更加, 自由的方式研究心理学领域内的重要课 题$这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崛起带来了良机$ 有关顿悟的 借助新技术手段& 我国心理学研究有可 脑机制的研究表明! 能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先的水平$
( !顿悟与其他认知活动
!!和其他大脑高级思维活动一样& 顿悟也受其他认知活动 的影响& 例如矛盾冲突% 猜测% 情绪等$其中顿悟与认知冲突 的关系值得关注$ !!顿悟与认知冲突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 也是容易引起争
# ( W [ ; O 研 究 成 果’ 被 今 年 #月 刚 刚 出 版 的 D : @ T 7 8所 引 " #
现的关键性脑结构及这些结构之间的动力关系$ W [ ; O 与 S ; U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 (突发的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 双侧扣带前回% 额叶 " 双侧额上回% 额中回% 额下回 # % 颞叶 双侧颞上回% 颞 下 回# % 楔 前 叶% 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 "
" ( 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 ’ 与动 ) ( 物’ 的行为水平$ 但脑科学水 平 的 理 解 无 疑 是 非 常 重 要 ’ + ( " ( 的 $[ : n T 8 @ 与; T A 在评论 ^: J 9 8 7 等’ 关于睡眠与顿悟
在5 心理学报6 上的论文 , 顿悟的大脑机制 & 系统介绍了他 们的系列研究成果& 可以使中国读者先睹为快& 并有助于读 者进一步理解顿悟的认知神经机制$
# !巧妙的实验范式
!!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具有突发% 直接和持续的特点& 这给 顿悟的实验研究& 特别是神经科学研究& 带来很大的限制$ 经典的顿悟问题& 例如蜡烛问题% 九点问题% 双绳问题% 水罐 问题等& 很难直接用于认知脑成像实验$ 因此& 罗劲的实验 设计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 顿悟 ( 实验采用传统谜语% 式谜语和, 脑筋急转弯 问题作为刺激材料& 大大扩展了实 验材料库& 能满足事件相关 W [ ; O 和S ; U实验的重复刺激的 叠加要求$)谜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不能在字面上直接得 到& 谜语隐含一个关键性概念& 符合顿悟式问题解决的特征$ 呈现标 *向被试呈现谜语的标准答案是一个关键性的设想& 准答案& 对于尝试错误或没有答案的被试& 的确能产生 , 啊 哈0 效应& 而答案在屏幕上出现的时间点& 又可作为实验记 录的起始点& 可以确切地锁定顿悟的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 这点对于 S ; U以及事件相关 W [ ; O 记录尤为重要$ !!尽管在实验范式上采用谜语很有创意并且也在一定程 度上保持了顿悟式问题解决的基本特征& 但谜语毕竟不是真 正意义的顿悟& 标准答案呈现所产生的 , 顿悟 和真正意义 的顿悟尚有一段距离$因此& 我们期待更进一步的改进$
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范式综述
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神经研究范式综述摘要:评价了几种符合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研究范式,包括内隐学习范式、远距离联想范式以及谜语范式,认为这些范式为顿悟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顿悟;远距离联想;内隐学习;谜语范式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不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1]人们根据顿悟问题建立了各种理论假说,然而理论假说验证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给顿悟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它主要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脑成像技术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来验证、修改和发展已有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顿悟研究有很多特殊要求:首先,脑成像研究要求能对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精确定位,顿悟发生的时间是不可控的,有的只用几秒而有的可能要用上数周的时间,即使是顿悟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2]其次,脑成像的数据一般都是采用图像叠加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可重复观察的同类心理事件。
针对于此,心理学研究者发展了一些能满足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范式,如远距离联想范式、内隐学习范式、谜语范式。
一、远距离联想范式Mednick 发明了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测验中给被试呈现三个貌似无关的单词,被试的任务是找到第四个与这三个词都有联系的词。
[3]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义词,语义上的联系,或者组成一个复合词。
[4]RAT项目有三个特征:对于寻找答案的方法没有指明,且还可能误导被试最初的思路;被试无法报告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远距离联想范式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在屏幕上给被试呈现3 个刺激单词,要求被试找到第四个单词与这三个都有联系。
在实验中有三种时间限制(2s,7s,15s),被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被试找到答案或者时间到了,都会在屏幕侧面呈现180 毫秒的目标词,被试既不能快速的读出来也不能判断这个目标词是否为正确答案。
探讨顿悟的心理过程与大脑机制--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
万方数据
!! 期
傅小兰 ! 探讨顿悟的心理过程与大脑机制
! > H
" # 简称 / 所 发 动# 由负责新异有 " # $ % & ’ ( &) ’ # + , " $ %* & + . 0 0$ * 任务 相 关 联 系 $ 形成的海马" $ % 负责思 效联系 " 1 ’ ( ) " 3 + . 2 2 2 维定势转换和语言加工的左腹 侧 额 叶 " , % 4 $5 % # $ & ( , " $ % & " ,2 & % 6 # 简称 8 和负责思考的背景或参照框架 9 : ; 0$ 4 & ( # $ " , ) ( & $ % 7 切换的视觉空间信息 加 工 网 络 " 协同 . " $ ’ " ,# % + & " ,# % $ < ( & =$ 2 布 完成的 &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包括 双 侧 的 后 部 颞 中 回 " 罗德 曼 > % 枕中回" 布罗德曼@ % 楔前叶" 布罗德曼 ? 区$ ? 区$ 和左侧海马旁回 & @ ?区$ 通过 !! 罗劲的工作无疑是开创性的 & 他 以 谜 语 作 为 材 料 # 向被试呈现标准答案来 ’ 催化 ( 顿悟 过 程 #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 成像 " $ 技术精确记录 了 人 类 的 大 脑 在 ’ 恍 然 大 悟( 的一 4 AB C 瞬间的活动 状 况 # 并令人信服地建构出该活动的脑机制框 架 & 他不仅在一定 程 度 上 说 明 了 参 与 新 异 联 系 形 成 与 问 题 表征转 换 的 脑 机 制 # 而且明确区分了思维定势的两种改 变) ) ) 转移与打 破 # 并首次将顿悟与’ 卡 西 尔 过 程( 联系起 来# 从而将顿悟置 于 一 个 更 为 广 泛 的 社 会 历 史 背 景 之 下 # 使 顿悟有可能延伸到概念形成甚至宗教心理学的领域 & 我认为 # 罗劲的* 顿 悟 的 大 脑 机 制+ 一文中存在以 !! 但是 # 下两个问题 # 值得商榷 &
顿悟的大脑机制_罗劲
收稿日期:2003-08-11*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270464)、FAIPICS 以及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2]247号)资助。
顿悟的大脑机制*罗 劲(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 要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
但有关顿悟过程的精确的大脑机制却始终未被触及。
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0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
我们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
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
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证据,该文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0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
关键词 顿悟,事件相关fMRI,问题解决。
分类号 B8421 引言:顿悟研究的一般背景顿悟(insight)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它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0学习理论,证明问题解决过程可以以/突变0而不是/渐变0的方式发生,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柯勒关于顿悟的研究的意义却并不止于对于/尝试-错误0理论的反驳,它的意义还在于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界定了一个高级的认知过程)))顿悟,顿悟过程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
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含有/突发性0(suddenness)、/直指性0(directness)和/(行为操作的)持续性0(c on -tinuousness of performance)三个特征[1],/突发性0是指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往往在极短的一瞬间突然实现;/直指性0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顿悟状态中直接呈现在眼前,并非经过反复的尝试错误或者复杂的手段-目的分析;/持续性0是指顿悟一旦获得,便很少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它很像一种/一学即会0的学习过程。
朱海雪, 杨春娟, 李文福, 刘鑫, 邱江,张庆林. (2012). 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的fmri研究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8, 1025−1037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1025收稿日期: 2012-01-02朱海雪与杨春娟为共同第一作者。
*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西国重NSKD0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2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983)资助。
通讯作者: 张庆林, E-mail: zhangql@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的fMRI 研究*朱海雪 杨春娟 李文福 刘 鑫 邱 江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重庆400715)摘 要 科学发明创造中, 人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看到某一启发性事物(原型)时, 突然产生顿悟, 继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本研究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取“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和“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两种范式, 探讨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 并采用fMRI 技术记录大脑的BOLD 信号变化。
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 “问题在先”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原型在先”条件; 大脑激活结果上, 问题先导条件下的原型启发的大脑机制主要表现为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和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显著激活, “原型在先”条件下, 主要激活左侧扣带回(left cingulate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关键词 顿悟; 问题先导; 原型启发; 蔡格尼克 分类号 B8421 前言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 其中顿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Mayer, 1995)。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大脑的秘密
当人们突然明白一件事的时候,大脑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题主描述的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顿悟(insight),即突然就意识到应该怎样解决一个问题(这里先简单描述一下这个现象及行为学上的解释,为后面的神经机制研究做铺垫)。
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认为顿悟包含“突然发现导致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这种过程,并且认为这一过程与问题表征的重构(changing the problem's representation restructuring)密切相关。
用通俗些的话说,就是看待一个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发生了变化,从而灵光乍现找到答案。
以下面这个任务为例:请问要如何用四条直线一笔将这九个点连起来?这是problem solving 领域里的经典问题(九点问题),也是顿悟研究中运用的主要任务之一。
没做过这道题的人们可能一开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突然明白之后就会产生顿悟的感觉(西方也称其“Aha”现象),下面是答案:这个问题的诀窍就在于想到直线不一定要局限在九个点形成的矩阵中,这是对此问题有了崭新的认识,即改变了问题表征(representation 的直译)。
简而言之,主流观点认为顿悟的基础是从新的角度或以不同方式看待原有问题,这也是下面神经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中科院心理所的罗劲老师是顿悟脑机制领域的专家,下文主要引用罗老师的一篇综述。
这篇综述简明易懂,推荐有兴趣的同学阅读,原文链接如下: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心理科学进展》-- 医学期刊频道-- 首席医学网刚才说到顿悟的基础在于从新的角度看待老问题,但固着(fixation)会阻碍这一过程。
固着可以理解为思维定势,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倾向于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有特定的反应。
比如我们通常只能看到某些物品的特定作用(功能固着),因而无法解决一些需要顿悟的问题(火柴问题)。
所以,在顿悟产生之前我们需要打破定势,前扣带回(ACC)就起到了这一作用。
提升概括能力的书
提升概括能力的书
以下是一些旨在提高概括能力的书籍推荐:
1.《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采铜:该书通
过实用的方法和案例,教授读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概括和总结,使得信息更易于理解和活用。
2.《思考,快与慢》-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该书讲述了人们
思考和决策的方式,并通过心理学研究,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信息概括和分析。
3.《事实:咖啡的力量》- 作者:阿兰·海勒:该书介绍了如何
通过收集和概括事实来进行分析和推理的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4.《超越智商:通过学习思维的技巧,提高个人能力》- 作者:托尼·布赖恩:该书通过提供多种思考技巧和训练方法,帮助
读者提高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概念学习:提升认知与创造力》- 作者:蒂娜·瑞夫-拉茨基:该书通过介绍概念学习的概念和方法,帮助读者提高对信息的概括和分类能力,进而提升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合理思考引论》- 作者:约翰·卫斯理:该书通过实例和方
法论,介绍了合理思考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帮助读者培养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7.《功能式思维》- 作者:博里斯·库什纳:该书介绍了一种名为“功能式思维”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概括信息、发现模式和解决问题。
这些书籍将为你提供丰富而实用的工具和方法,帮助你提高概括能力,并使你在信息处理和分析方面更加有效和敏捷。
罗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北京100048罗劲现任首都
罗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北京,100048)罗劲,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认知与学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等职。
1987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学习,并于分别1991年和1994年获得心理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1997年毕业后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9-2005年期间先后在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ETL)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从事人类认知的脑成像研究;自2003年起任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KLMH)主任、中科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11年调入首都师大工作至今。
研究领域为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和脑机制,曾在顿悟的认知神经科学原理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综合利用各种行为科学和脑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和阐明顿悟和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规律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促进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
曾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并参与科技部重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
发表第一或责任作者的SCI论文30余篇,有关科学发现被写入国际认知心理学教科书。
顿悟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脑机制罗劲顿悟是一种突发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认知环节。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顿悟的心理和脑机制却一直缺乏认识,这是因为顿悟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突发过程而且瞬间即逝,因而难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被稳定地诱发和研究。
近年来出现的包括谜题-催化范式(Luo & Niki, 2003)、远距离联想测验范式(Jung-Beeman et al., 2004)、知觉组块破解范式(Luo et al., 2006)以及原型-激活范式(Qiu et al., 2008)等在内的一系列“微顿悟”诱发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因顿悟事件的偶发性特点而造成的难以多次稳定重复测量的问题,使得利用脑成像技术对顿悟的脑认知过程进行解析成为可能。
从困境到超越_顿悟的脑机制研究_罗劲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484~48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罗劲张秀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在1913~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进行了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
苛勒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表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
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开始逐渐认识顿悟的大脑机制。
该文介绍了近期围绕顿悟过程开展的脑成像研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参与顿悟过程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脑成像。
分类号 B8422000年,在艾森克和基恩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中作者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对顿悟问题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出奇的少”[1]。
但这个状况在其后的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3年我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2],并在其后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证的结果[3,4];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也在PlosBiology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5],并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理论综述[6]。
这些事件说明,人们已经启动了对于顿悟的大脑过程的科学探索。
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当代脑成像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但从以fMRI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的大规模蓬勃开展到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的出现经历了大约5~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在脑成像技术出现的最初几年并未运用此类技术之外,顿悟问题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成像技术的使用。
首先,脑成像技术一般要求所检测的心理事件在有限的特定时间之内发生,而在自然状态下,对顿悟的问题的思考时间是不确定的,顿悟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可预期,有的问题只需要思考几秒钟便能顿悟,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9, Vol. 20, No. 4, 504–5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9.00504·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罗俊龙覃义贵李文福朱海雪田燕邱江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400715)摘要科学界关于“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事例十分普遍, 从中国的“鲁班从带齿边的茅草中得到启发而发明锯子”的传说, 到“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上受到启发而发明蒸汽机”的经典故事, 都说明“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然而, 由于创造发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 国内外关于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的研究还停留在非科学问题解决的研究上。
依据科学家运用原型启发而成功发明创造的最新实例, 项目组编制了《创造发明实验问题材料库》, 并计划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为技术手段系统探讨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脑机制, 例如, 原型激活和启发信息利用的脑机制、问题意识下灵感捕捉的脑机制以及原型知识表征、动机与情绪状态、大脑工作状态等因素对原型启发影响的脑机制。
该研究的开展, 对理解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造发明; 顿悟; 原型启发; 脑机制分类号B842potential ERP)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顿悟问题进行考察, 这为探索顿悟的脑机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方法, 同时也掀起了国内外研究顿悟脑机制的热潮。
1.1 国内顿悟脑机制研究国内, 研究者们基本以fMRI与ERP为技术手段, 而且在实验材料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采用谜语或与汉字生成有关的任务。
推倒认知壁障,领悟生活真相作文
推倒认知壁障,领悟生活真相作文“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皱着眉头对着作业本发愁。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可我却一点儿也开心不起来。
我正为了一道数学难题绞尽脑汁,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怎么啦,宝贝?”妈妈走过来,温柔地问道。
“这题太难了,我不会做!”我气鼓鼓地说。
妈妈看了看题目,笑着说:“别着急呀,我们一起来想想。
”
就在这时,爸爸也凑了过来,“哈哈,让我这个大聪明来看看。
”爸爸故作幽默的样子让我忍不住笑了。
我们一家三口就围在书桌旁,开始讨论这道题。
妈妈耐心地给我讲解着思路,爸爸则在一旁不时地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
“哎呀,爸爸,你说得不对啦!”我着急地叫起来。
“嘿,你这小丫头,还嫌弃起我来了。
”爸爸假装生气地说。
在我们的讨论中,我渐渐有了灵感,“我好像有点懂了!”我兴奋地说。
“看吧,我们宝贝多聪明呀!”妈妈笑着鼓励我。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解出了这道难题。
我开心地跳了起来,“耶,我做到了!”
这一刻,我突然明白,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
但只要我们和家人一起,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就一定能推倒那些认知的壁障,领悟到生活的真相。
那就是,困难并不可怕,有爱就有力量去战胜一切!。
能让脑子开窍的书 -回复
能让脑子开窍的书-回复
以下是一些被认为能启发思考、开阔视野、让脑子开窍的书籍:
1.《苏菲的世界》by 乔斯坦·贾德- 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介绍了哲学的历史和发展,有助于提升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2.《思考快与慢》by 丹尼尔·卡内曼- 这本书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偏见和错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改进自己的决策过程。
3.《人类简史》by 尤瓦尔·赫拉利- 这本书从宏观角度讲述了人类历史的演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社会和文明。
4.《影响力》by 罗伯特·西奥迪尼- 这本书揭示了人们在社交中受到的影响和说服力的原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5.《活着》by 余华- 这本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深刻反映了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深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乌合之众》by 古斯塔夫·勒庞- 这本书分析了群众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对于理解社会现象和政治运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7.《时间简史》by 史蒂芬·霍金- 这本书介绍了宇宙和物理学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提供了对宇宙和人类存在的一种全新理解。
这些书籍涵盖了哲学、心理学、历史、社会学、文学和科学等多个领域,都能启发思考、开阔视野,让脑子开窍。
当然,每个人的兴趣和需求不同,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目标选择其他相关的书籍进行阅读。
顿悟的原型启发机制的研究
顿悟的原型启发机制的研究张庆林;朱海雪;邱江;罗俊龙【摘要】简述"原型启发"理论的提出,概述了原型启发认知机制和脑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原型启发的未来研究设想.【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顿悟;原型激活;认知机制;脑机制【作者】张庆林;朱海雪;邱江;罗俊龙【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顿悟的概念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Kohler提出。
[1]Kohler认为顿悟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以“突变”而不是“渐变”的方式发生,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
[2]Wallas提出了创造性思维一般模型——四阶段论。
他认为创造过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preparation)、酝酿阶段(incubation)、明朗阶段(illumination)和验证阶段(verification)。
当个体进入明朗阶段后,会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个启发信息唤醒,产生新奇的想法和意识,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3]Simon认为顿悟的特征或操作性定义是:顿悟前常有一段时间的失败,并伴随有挫折感;顿悟中,突然出现的或者是问题解决方案,或者是解决方案即出现的意识;顿悟通常与一种新的问题表征方式有关;有时顿悟前有一段“潜伏期”,在这期间没有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
[4]近来有关顿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探讨顿悟的认知过程。
但到目前为止,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认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总体上来看,当前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以Simon和Kaplan为代表的表征转变(representation change)理论;[5]以Ormerod和Chronicle为代表的进程监控(progress monitoring)理论。
罗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北京100048罗劲现任首都
罗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北京,100048)罗劲,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认知与学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与实验心理学委员会副主任、《心理科学进展》副主编等职。
1987年进入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学习,并于分别1991年和1994年获得心理专业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博士,1997年毕业后留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并于1999-2005年期间先后在日本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ETL)和产业技术综合研究院(AIST)从事人类认知的脑成像研究;自2003年起任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并曾兼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KLMH)主任、中科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11年调入首都师大工作至今。
研究领域为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和脑机制,曾在顿悟的认知神经科学原理方面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综合利用各种行为科学和脑科学方法系统地研究和阐明顿悟和创造性思维的认知规律和原理,并将其应用于促进人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情绪调控能力。
曾主持科技部863计划重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并参与科技部重点项目2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3项。
发表第一或责任作者的SCI论文30余篇,有关科学发现被写入国际认知心理学教科书。
顿悟及创造性思维的心理与脑机制罗劲顿悟是一种突发的问题解决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认知环节。
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顿悟的心理和脑机制却一直缺乏认识,这是因为顿悟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突发过程而且瞬间即逝,因而难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被稳定地诱发和研究。
近年来出现的包括谜题-催化范式(Luo & Niki, 2003)、远距离联想测验范式(Jung-Beeman et al., 2004)、知觉组块破解范式(Luo et al., 2006)以及原型-激活范式(Qiu et al., 2008)等在内的一系列“微顿悟”诱发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因顿悟事件的偶发性特点而造成的难以多次稳定重复测量的问题,使得利用脑成像技术对顿悟的脑认知过程进行解析成为可能。
再探猜谜作业中_顿悟_的ERP效应
主要存在两个难点: ()) 在自然状态之下, 顿悟发生 的时间点是不可控的, 很难记录到顿悟发生瞬间的 经典的顿悟问题非常少, 不能 大脑活动情况。 (") 满足 1GH、 PQGR 技术需要多次叠加的实验要求。因 此, 他们创建了大量的远距离联想任务 ( =72;76@F , 作为研究顿悟的实验材 ME27NE 3<<7=43NE< ;M7V5E2<) 料, 结果发现, 当被试对三个英文单词形成新异联系
动剔 除。 分 析 时 程 ( 8:3;< )为 正 确 答 案 出 现 后 =’’>?, 基线为刺激出现前@’’>?。根据实验所得到 的三类反应任务的 #$% 总平均图和地形图 ( 见图 A 和图 B ) , 选择 AB 个电极位置, 进行二因素重复测量 的方差分析, 二个因素分别为反应类型 ( “ 无顿悟” 、 有顿悟” 、 “ 不理解” ) 和记录点 ( C%1,C1, D1, ECB , EC" , C@ , CA , C& , CF , DB , D" , CG= , CG0 , %1, +1, %@ , %A , %& , %F , +@ , +A , G%= 和 G%0 ) 。方差分析的 ! 值采用 )H887<3I?8 )86??8H 法校正, 脑电地形图由 F" 导数据 得出。
! &’(
录 ##), 以双耳乳突的连线作为参考电极, 双眼外 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眼电 ( *#+) ) , 左眼上下安置 电极记录垂直眼电 ( ,#+) ) 。每个电极处的头皮电 阻保持在 & -! 以下。滤波带通为 ’. ’& / 0’*1, 采 样频率为 &’’ *1 2 导。完成连续记录 ##) 后离线 ( 344 5678) 处理数据, 自动校正 ,#+) 和 *#+), 并充 分排除其他伪迹。根据本实验的目的, 只分析谜底 呈现以后所诱发的 #$%。按照被试的按键反应结 果, 分别对 “ 无顿悟” 、 有顿悟” 和 “ 不理解” 反应的 ##) 进行叠加。波幅大于 9 0’ ", 者被视为伪迹自
北电的“顿悟”
北电的“顿悟”
曾文伟
【期刊名称】《智囊》
【年(卷),期】2000(000)007
【总页数】3页(P58-60)
【作者】曾文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
【相关文献】
1.孤独中的顿悟顿悟后的孤独--从《阿拉比》到《纸团》* [J], 王婷
2."顿悟"乃"创造"必经之路?——竺道生顿悟思想对现代心理学关于顿悟研究的启示 [J], 罗劲;应小萍
3.顿悟思维方法理论与开发顿悟创造能力研究——三论开发自主创造能力的对策:开发顿悟创造能力 [J], 彭健伯
4.顿悟与顿悟问题研究 [J], 张奇;王霞
5.揭开顿悟奥秘的一道曙光——评罗劲的《顿悟的大脑机制》 [J], 罗跃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书
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书认知能力是指人们的思维、观察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它涉及到人们感知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事物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
下面我将推荐几本有助于提高认知能力的书籍。
1.《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所著。
他以心理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机制和常见的思维偏差。
通过了解这些思维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学会避免陷入常见的认知误区。
2.《超越智商》作者霍华德·加德纳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商不仅仅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衡量标准,而是由多个智能因素组成的。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优势智能,并针对性地开发自己的认知能力。
3.《认知心理学》这本书是由盖兰特·罗克曼和戴维·迈尔所著,是一本系统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教材。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过程。
这对于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非常有帮助。
4.《深度思维》这本书是由卡尔·纽波特所著,他提出了深度工作的概念,即通过专注和集中注意力来解决复杂问题。
在这本书中,他介绍了一系列提高思维深度和专注力的方法和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
5.《跃迁:从技术到策略》这本书是由彼得·希尔和吴军合著,他们通过分析科技发展和企业战略,探讨了跃迁的概念。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从技术层面跃迁到战略层面,提高自己的战略思维和认知能力。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认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实践和思考,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世界,做出更加明智和准确的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14(4):484~489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罗劲张秀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摘要在1913~1920年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进行了有关顿悟的经典实验。
苛勒发现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表明问题解决行为可以以一种突发的形式产生,并在一瞬间获得对于问题情境的全新的思考和把握。
但是直到最近心理学家才开始逐渐认识顿悟的大脑机制。
该文介绍了近期围绕顿悟过程开展的脑成像研究,介绍了有关的研究方法,并讨论了参与顿悟过程的各个关键脑区的功能。
关键词顿悟,问题解决,脑成像。
分类号 B8422000年,在艾森克和基恩出版的《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中作者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对顿悟问题的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是出奇的少”[1]。
但这个状况在其后的几年间发生了明显的改变:2003年我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了第一项有关人类顿悟过程的脑成像的研究[2],并在其后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取得了相互印证的结果[3,4];2004年美国西北大学Mark Jung-Beeman的研究小组也在PlosBiology杂志上报告了他们关于顿悟的研究脑成像实验[5],并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杂志上发表了有关理论综述[6]。
这些事件说明,人们已经启动了对于顿悟的大脑过程的科学探索。
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当代脑成像技术的出现和使用。
但从以fMRI为代表的脑成像技术的大规模蓬勃开展到有关顿悟的脑机制研究的出现经历了大约5~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在脑成像技术出现的最初几年并未运用此类技术之外,顿悟问题本身的一些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脑成像技术的使用。
首先,脑成像技术一般要求所检测的心理事件在有限的特定时间之内发生,而在自然状态下,对顿悟的问题的思考时间是不确定的,顿悟发生的时间点也不可预期,有的问题只需要思考几秒钟便能顿悟,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几天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解决。
其次,收稿日期:2006-06-01通讯作者:罗劲,E-mail: luoj@ 目前的脑成像研究要求采用多次心理事件叠加的方法以保证信号提取的有效性,但经典的顿悟问题只有蜡烛问题、双绳问题、九点问题和六火柴问题等非常有限的几个。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诱发多次顿悟是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顿悟的关键。
目前,有两种实验“多事件”顿悟范式被用来研究顿悟的大脑机制。
一是我们所采用的“谜语法”[2],这种方法以传统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比如:“你杀死了她,却得流你自己的血”——谜底:蚊子),通过向被试呈现标准答案来催化顿悟过程,实验先用预备测验筛选那些人们能理解但却不能解答的谜语作为实验材料,然后在脑成像扫描中,先向被试呈现事先选好的谜面使之进入对特定问题的思索状态,而后呈现答案以促成瞬间的“啊哈!”效应。
除“谜语法”之外,还有Jung-Beeman等所采用的“词语法”[5]。
实验给被试三个互不相干的词,比如pine(松树),crab(螃蟹),sauce(调味料),要求被试找到一个词,这个词与上述的三个词中的无论哪一个结合在一起,都能够形成一个常见的合成词或者短语,比如apple(苹果)与上述的三个词结合,会产生pineapple(菠萝),crab apple(山楂)和apple sause (苹果酱)。
研究发现,被试在解决有些项目时,会产生“啊哈!”反应。
研究者根据被试的评判,将成功解答的项目分成两类,一类项目被试在解决的时候伴随有“啊哈!”反应,而另外一类则不伴随有“啊哈!”反应。
考虑到被试做出按键反应的时刻其实是在顿悟发生以后,因此,研究者将顿悟发生的时间点锁定在按键反应前的几秒。
第14卷第4期从困境到超越:顿悟的脑机制研究 -485-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利弊。
Jung-Beeman等的“词语法”的优点是研究了人们自发的顿悟过程,但缺点是这种方法所研究的顿悟并不包含明显的问题重构过程。
重构一直被认为是判断顿悟出现与否的最基本的指标,理论家Weisberg指出[7],要判断一种认知任务是否涉及顿悟过程,应该在问题解决者最初对问题的解答与最终的正确解答之间进行比较。
一个包含顿悟过程的认知任务必须至少满足(1)最终的正确答案与最初的解答不同,(2)最终的正确答案是通过一个重构过程而获得的,(3)这个重构过程是唯一的获得正确答案的途径。
从这个标准看“词语法”不是理想的顿悟任务,因为其中所包含的重构过程并不明显。
而且,研究者只能从被试主观报告的时刻(按键反应)反过来逆推顿悟实际发生的时间,这也并不完全适合对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点要求较高的事件相关分析方法。
而我们所采用的“谜语法”避免了“词语法”的上述两个缺陷,比如,对于大多数未能自行解决的谜语,被试在看到标准答案之后,将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为“想到另外一个方面去了”[3],这说明在谜语解决过程中被试最初的想法与最后的解决存在根本的不同,这样就确保了重构过程的存在。
但“谜语法”的缺点在于被试无需自己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而只需领悟直接提供给他们的正确答案,傅小兰认为这更像是一种领悟过程而非顿悟过程[8]。
因此,人们目前实际上还没有发明出一种较理想的实验设计利用脑成像技术研究顿悟的大脑过程。
较理想的顿悟研究设计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在特定的时间内令被试多次产生顿悟;(2)每次顿悟都包含明显的认知上的重构过程;(3)每次顿悟都激起“啊哈!”反应;(4)顿悟最好是自发产生的;(5)能够有一种与顿悟过程相匹配的参照性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除了关键的地方(比如重构过程和“啊哈!”反应)与顿悟不同之外,其它方面与顿悟十分接近。
下面,本文将介绍一些我们采用谜语法研究顿悟的脑机制的发现。
1 顿悟究竟有多特殊?有两种观点可能潜在地否认将顿悟作为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合理性。
一是将顿悟视为“神启”,认为顿悟不是由人脑自己产生的,而是由超自然或者超常规的力量赋予的,这就使得顿悟在理论上变成了一种心灵感应而难以被研究。
另一种观点则与此相反,它认为顿悟同其它问题解决过程相比并无特殊之处,主张人们解决顿悟问题无非是在以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作一些修改,使之适合当前的问题情境而已。
首先,研究发现在解决“九点问题”时,向其提供关键性的提示(“这个问题只有在把直线画出九点矩阵所圈定的框子以外时才能解决”)其实并不能有效地促成问题的解决,相反,如果让被试做与此问题高度类似的练习,则他们解决此问题的可能性就会大得多。
其次,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有人想向一位商人出售一枚精美的古代青铜钱币,钱币的正面是一位皇帝的头像,反面写着‘公元前554年’,这位商人看了一下钱币,便断定它是假的,这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能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但研究者观察到大部分人在意识到生活在公元前的人其实并不能预知在他们的未来会有这样的纪年方式时,并没有表现出通常所说的“啊哈!”感。
第三,曾有人用计算机模型成功地模拟了各领域重大科学发现的产生过程,而有趣的是研究者所使采用的仅是用以解决普通问题的常规程序,并未加入任何新的因素,这说明突破性发现的产生似乎无须新的认知成分参与。
但坚持顿悟过程特殊性的研究者则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的反驳包括:(1)人们在解决“九点问题”时所遇到的困难是多重的,单一的提示并不足以提供有力的帮助。
Kershaw和Ohlsson新近的实验证明[9],要解决“九点问题”,被试不但要能够在没有黑点的空白处让直线拐弯,还要能够想象出在成功解决时四条直线所构成的形状——一个类似箭头的图形,实验证实,如果只提供给被试针对其中某一种障碍的训练,则被试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并没有多大提高,而如果提供给被试能帮助其克服多重困难的复合训练,则被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大大地增加了。
(2)对于“古币问题”的研究,一个直接的反驳是“古币问题”不包含重构过程,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解决,被试只需仔细审视谜面上所提供的信息即可,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典型的顿悟问题。
(3)对于用计算机程序模拟重大科学发现的研究,其中的问题在于人们首先必须预先定义某个初始状态,并制定一系列的运算原则,进而令程序运转而获得结果。
但人们事实上无法保证他们为计算机所设立的初试状态以及定义问题的方式与那些科学家在做出重大发现的当时的问题表征-48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方式是一样的,因而也就无法推知那些重大发现的做出是否借用了非同一般的认知过程。
迄今为止,有关是否存在一个独特的顿悟式问题解决过程的证据重要来自以下的几个方面:(1)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以及艺术杰作的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内省报告;(2)广泛的有关动物与儿童的问题解决过程的实验观察;(3)顿悟式问题解决过程可能具有一些有别于常规问题解决的认知特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顿悟过程不易用言语来表达[10],二是顿悟过程的来临不受元认知机制的有效监测[11]。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要在研究中确切地检验顿悟过程是否存在特殊之处,那么必须至少包含“顿悟”与“非顿悟”两种条件,并在这两种条件之间进行直接的比较。
但事实上除了少数例外(如在Metcalfe的研究中比较了顿悟问题与非顿悟问题的元记忆监控特征[11],而在Knoblich等的研究中比较了一般性运算中的火柴移动与组块破解时的火柴移动的认知及眼动特征[12]),绝大部分有关顿悟的研究只是简单地选取了一项或者多项经典的顿悟问题作为实验材料,但并没有包含供参照和对比的“非顿悟”的实验条件,因此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判决性实验的标准。
图1. 参与“顿悟”事件与“非顿悟”事件共同激活的脑区(上)与只在“顿悟”事件中激活的脑区(下)。
与此不同,脑成像研究允许我们直接比较“顿悟”与“非顿悟”两种条件下的脑活动模式,通过比较“顿悟”与“非顿悟”所激活的神经网络,我们可以初步推测顿悟过程是否存在特殊之处:如果“顿悟”与“非顿悟”在大脑内所激活的神经网络重叠较大,那么顿悟过程是否存在特殊之处的可能性就较小,反之,如果这两者大脑内所激活的神经网络重叠较小,那么顿悟过程是否存在特殊之处的可能性就较大。
我们的结果发现,“顿悟”与“非顿悟”的心理事件共同激活的神经网络主要包括扣带前回、内侧前额叶、右侧前部颞中回、双侧的后部颞中回以及扣带后回等。
而只参与“顿悟”但不参与“非顿悟”的神经网络包括内侧前额叶和左侧的后部颞中回(图1)。
这表明:“顿悟”与“非顿悟”的心理事件在大脑内所激活的神经网络重叠较大,在顿悟中被特异性地激活的脑区几乎仍然落在“顿悟”与“非顿悟”的共同脑神经网络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