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合集下载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

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观余品华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决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作了阐述。

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

它是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江泽民关于“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论述的继承和发展,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

一当前为什么突出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价值观的认识和研究,我们经历了一个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期,我们在思想道德领域主要讲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很少或几乎不提价值观。

而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主要突出的正是价值观。

它们把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和标志,作为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思想武器,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观念。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我国哲学界兴起了一股研究价值观的热潮,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特别是对邓小平价值观思想更开展了较深人的研究。

90年代起,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要进行“三观”教育。

他指出,在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我们的干部要经得起考验,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认真学习,加强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明确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价值观的重要性绝不低于世界观、人生观。

它与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

价值是指事物的好坏。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价值观直接表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表明人们对某种事物对人的作用、意义(好坏)的看法和态度。

它是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外在事物或现象所蕴含的对自身的意义的认识和评价。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全部价值观念中的核心观念,其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而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又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党和人民奋斗的长期历史和当代现实之中,因而也广泛、深入地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头脑中。

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或发现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简明的形式把它概括、表述出来。

这样的工作,是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

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论形态和更加简洁、明确的表达形式,但决不是另行“发明”观念或编排语词。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它,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经受了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而不是从理论家们的头脑中去“发明”某种观念。

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基本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追根溯源,我们应该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中去追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建立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源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既符合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

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而不是任何其他阶级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因一、引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因。

二、历史背景1. 社会变革需要新的价值观念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巨大变革,这些变革都需要新的价值观念来指导人们的行为。

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思想道德风尚。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过于激进,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破坏。

因此,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需要一个全面系统的基本价值体系来引导人们走向现代化。

2. 国际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中国也不例外。

这种国际环境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需要一个新的价值观念来适应这种变化。

同时,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价值观念来保护和发展中国文化。

三、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需要建立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并且要有一套符合这种新型社会制度要求的价值体系来指导人们行为。

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含了许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思想和道德准则。

例如,“仁爱”、“孝悌”、“诚信”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似之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 社会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和追求也在不断改变。

社会发展阶段的演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一、农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农耕社会阶段,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以传统的农耕伦理为基础。

农耕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传统。

在农耕社会中,人们世代相传的农耕技术和文化传统被视为宝贵的财富,传统的农耕伦理以尊重前人智慧为核心。

其次,勤劳致富。

农耕社会注重劳动,人们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获得丰收和富裕。

勤劳致富的价值观在农耕社会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最后,和谐共处。

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依靠自然的循环和物产来维持生计,强调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二、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从农田走向工厂,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首先,创新进取。

工业社会强调技术和科学的发展,人们鼓励创新和进取精神,追求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增长。

其次,自由平等。

工业社会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

最后,合作共赢。

工业社会注重合作和互助,在工厂和组织中,人们相互协作,追求共同的发展和利益。

三、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进入了信息社会阶段。

信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包括:首先,开放包容。

信息社会强调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通,倡导开放的思维和包容的态度,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

其次,创造分享。

信息社会鼓励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追求知识和智慧的分享,推动社会进步和共同发展。

最后,绿色可持续。

信息社会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人们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社会发展阶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是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综合反映和总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被确立为中国的国家根本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个方面,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方面。

这些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要求和共同追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富强是指国家要经济繁荣,民主是指国家要建立民主的政治体制,文明是指国家要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进步的基本条件,自由是指人们有思想、言论、新闻等自由表达和选择的权利,平等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公正是指社会的分配和规则是公正的,法治是指国家有法律法规,人们按照法律行事。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国是指热爱自己的国家,敬业是指艰苦奋斗、恪尽职守,诚信是指讲信用、守承诺,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意义。

它是中国的国家根本价值观,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核心价值观将引领中国人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12个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核心价值观为人民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具有国际影响力。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渴望,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的价值观。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十二个字: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全部价值观念中的核心观念,其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之中;而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以理论形态存在于党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中,又以实践形态存在于党和人民奋斗的长期历史和当代现实之中,因而也广泛、深入地存在于亿万中国人民的头脑中。

理论工作者的任务,是认识或发现业已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简明的形式把它概括、表述出来。

这样的工作,是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再认识”。

它作为一种能动的反映,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加完善的理论形态和更加简洁、明确的表达形式,但决不是另行“发明”观念或编排语词。

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实际出发去“发现”它,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中经受了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群众耳熟能详、衷心赞同的观念中把它们提炼出来,而不是从理论家们的头脑中去“发明”某种观念。

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的基本历史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奋斗,建立了新中国,进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按照逻辑和历史统一的原则,追根溯源,我们应该联系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中,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中去追寻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建立的,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源头,应该从马克思主义中去寻找。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既符合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

第一,它是工人阶级的而不是任何其他阶级的世界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一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得到广泛深入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
二是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面对旧中国的贫穷落后和一穷二白,我们党把走向繁荣富强作为国家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上,我们党于1964年12月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成为一面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精神旗帜。
四是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培育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培育了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典范。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第一大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党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转变。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一、核心价值观的含义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从所处的地位来看,可以分为终极(最高)价值观、核心(主导)价值观、一般(非主导、边沿、从属)价值观。

一般价值观散居于核心价值观的外围,仅为特定群体所持有,而且不稳定、缺少规则,由外及内其规则性越来越明显、引导力越来越强,统摄面越来越大、稳定度越来越高,到达核心层就是所谓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核心价值观总是由统治阶级所倡导并由统治阶级的统治力保证其优势地位的。

它往往担负着指导和评价人们行为的作用,通过引导、影响、左右更多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选择,来达到该群体中个体思想观念的高度一致,使个体的活动能从分散趋向集中,从而保证社会价值目标较顺利地实现,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

因此,核心价值观具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忠孝价值观就是一个成熟的农业封建国家所需要的价值观,它适应并维护了传统的封建制度。

西方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近代以来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观。

就其内涵来说,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主义,这是西方价值观的核心,体现了西方价值观的根本性质;二是自由主义,它是西方价值观的灵魂,贯穿于西方价值观体系的各个方面;三是功利主义,它体现了西方价值观的鲜明特征。

二、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核心价值观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贯穿于人们每一活动的始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作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构建着个人的精神家园,回答着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制约、规范着人的实践活动和全部社会生活,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具体表现为:1.导向功能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关系、价值存在的应然状态的展示和期盼,从而在主体的活动中具有引导和定向作用。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次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之所以作三层次的区分,是要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在这三维一体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而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想目标,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使得我们能够实现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不可逾越的中间环节。

这样创造性地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区分性表述,在理论建设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理想追求本身就是价值追求,美好的理想也就是值得人们追求和拥有的价值。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凝结了一百多年来先进的中国人的理想与价值愿望,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想,是13亿多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于现代化国家理想形态的价值表达,因此,它也可以说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包括经济与国力的富有强大、政治上的社会主义高度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追求,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这样一个四维的理想价值,有着强大的现实感召力,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诉求。

社会主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起着凝聚我国各族人民人心的伟大价值作用,形成维系社会团结、民族和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

并且,在当今世界软实力的较量面前,鲜明地亮出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

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

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

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

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

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

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引领力和向心力,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经验和时代特点,形成的一套基本价值观念。

这些核心价值观包括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

富强是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基础,民主是富强的保障和实现途径,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是各个领域及社会关系的基本特征。

这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国家要富强,社会要稳定,人民要富裕,并重视社会和谐关系的构建。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强调个人的发展自由和权利平等,要求社会的分配与公平正义相统一,以及法治的普及和健全。

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平等是法治社会的基础要求,公正是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法治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手段。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强调公民应有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以及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敬业精神和道德标准。

爱国是对祖国的热爱和正确认识,敬业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追求卓越,诚信是个人品德和社会信用的基本要求,友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宣布,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宣布,有助于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进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支持。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布,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更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内涵,都源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仁爱、和谐、中庸、君子等。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将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含义和广泛可行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它涵盖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追求,是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石和精神支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和完善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结合,也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内涵,分为“26字表”和“12字表”两个层次。

“26字表”分为:1.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2. 爱国敬业、诚实守信、敬老爱幼;3. 科学发展、文明和谐、自由民主;4. 忠诚干净、公正透明、和谐有爱。

“12字表”是在“26字表”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包含了核心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友善互助、执法公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与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指南。

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支撑和道义力量。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它能够构建起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促进人民的团结和协作,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

它倡导科学发展、文明和谐,具有引领社会前进、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塑造公民道德风尚的重要因素。

它要求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秉持这些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播,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教育引导。

通过教育系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推动它深入人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价值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对红色文化的进一步提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文明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质的规定和方向,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自成体系,才能与他国文化相区别,文化才具有了“精气神儿”。

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我们党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的本质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及价值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文化层面的具体展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过程中的自我建构。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本质要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重要依托。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决定了文化立场、文化选择和文化方向,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观的自信。

价值观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核心,它以“应不应该”“值不值得”的方式,以一种价值判断标准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优先排序、行为方式的选择、后果的预设等,从而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规范或规避作用。

以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包容开放、凝神聚气的先进价值观,能够实现文化生命的延续推进、生生不息、与时偕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赋予人们一种自觉自新的能力,提供一种思想自觉和价值标尺,以一种客观的历史认知,防止陷于历史上传统文化营造的内向闭塞和傲慢偏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蕴含着促进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精神动力,能够褒有文化生命之延续,赋予文化发展以动力;同时匡正文化发展方向,赋予文化发展真、善、美兼备的价值追求。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

TE SE YAN JIU/特色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李健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人们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升。

但是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经常是以社会的发展需求去教育人们、塑造人们,从而导致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工具化。

因此,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如何将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到培育人的全面发展当中,并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就要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概述(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所构建和践行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以及价值规范的总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用二十四个字简单概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二十四个字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的原则,同时也为社会价值与公民价值构成了统一的有机整体。

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方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方面的价值取向,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公民个人方面的价值取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性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的确立。

其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是指以社会主义经济为基础的系统的理论思维体系。

它是上层建筑思想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包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社会意识。

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其本质主要是通过解放生产力来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使命

03
时代使命: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 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 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际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评价
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独特的内涵和魅力,赢得了国 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贡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强调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如和 平、发展、公平、正义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
01
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将其作为个人和社会的精 神支柱。
02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
03
循。
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1
携手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建设和实践。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进 行了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等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 诚、勤劳、诚信、仁爱等思想一脉相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统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现代 价值观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为什么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了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 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华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 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样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 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 2 培养合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营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 著特征
汇报人:XX
时间:X年X月
-
三、因真实可信而具 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目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一.反应人类社会进步的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超越以往一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优秀文化的先进 价值,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理念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的"底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集中体现 在它是社会主义所坚持和追求的价值理念 (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轨迹 2.中国走上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 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的实践经验 (二)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1 (三)吸纳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纳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3 彰显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 需求,引导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特性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启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启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它们对于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下面就是一些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的启示: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规律的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这一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

同时,历史唯物主义还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革,不能僵化地套用旧有的经验和模式。

只有不断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启示。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

生产力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要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阶级斗争规律的启示。

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必然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阶级斗争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立面,必然会出现阶级斗争和利益冲突。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坚持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化解次要矛盾,推动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还要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消除社会不平等,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四,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原则。

可持续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要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只有促进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说词(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说词(2)

导语: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核心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最大梦想,也是当代中国人民最广泛的价值共识,这个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一条最坚实的精神纽带,一个走向复兴的——中国。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改革红利由全体人民共享。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承诺,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中国人民正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国魂]上海自贸区必将成为中国改革发展走向富强的强大引擎•[国魂]深圳的发展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有力见证•[国魂]刘金婷一家珍藏的照片见证了中国走向富强的历史性转变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尺,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塑造人们良好的精神面貌,推动着社会整体文明素质提高。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

•[国魂]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国魂]让普通百姓同样能享受到高雅音乐的魅力•[国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目标从延安时期的“豆选”到如今遍布广大乡村的“海选”;从各地“民主恳谈会”到全国政协“双周座谈协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在一个个具体、真实、鲜活的细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国魂]两会期间来自全国的企业家就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进行协商•[国魂]山西榆次柏林头村每月一次的征求意见会将要举行•[国魂]曾香桂东莞首位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和谐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这就是热爱大自然最好的回报。

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文4篇

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文4篇

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文4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

下面店铺给大家带来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作文一中国历史上,儒家崇尚的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成为长期维系中国社会的精神纽带,并延续传承了几千年。

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各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深深影响着民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有自己的见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这: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组成。

更为重要的是它包含了整个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与理想。

论诚信,诚信是立人之本。

古今中外,诚信一直都是社会和谐的纽带,在人际交往、社会发展、治理国政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那该是多么可怕,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当中,我们必须学会讲诚信。

一个人只有以诚信为本,才能立身于社会,才会事业有成。

为了我们能立足于社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讲诚信吧!其次论文明,文明是看一个人的基本准则。

中国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和璀璨文明的历史大国。

作为炎黄子孙,文明是我们更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所在。

文明可以很小,可以是说起普通话,可以是不乱扔垃圾,可以是一声“你好”,生活点点滴滴都是文明。

而作为新一代的花朵,为了使中国更加强大,让污言秽语消失在身边,让文明的甘露播撒在每个角落!再论法制,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从“一民之轨,莫如法”、“法者,宪令着于官府,赏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到“立法之业,益为政治上第一关键”;从“法律是一切人类智慧聪明的结晶”到“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法治的认识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韩震《光明日报》(2015年07月09日 16版)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最大可能地凝聚共识,需要我们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始终存在于人类社会
我们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些是从国家和社会层面看的,有些则属于公民道德层面。

可以说,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对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把握、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定位;而公民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则是人民群众生活的伦理规范,是用来调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

二者既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又有着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别。

前者是国家制度的意识形态,而后者则是人民的行为规范。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分清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人民生活价值观。

尽管在我国古代没有明确提出“价值观”的概念,但并不是没有价值观。

实际上,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有价值观作为人类行为的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古代中国,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设想,后来出现了阶级差别,私有利益就成为人的行为的驱动力。

在奴隶制条件下,统治阶级以遵从“天命”自居,奴隶则被视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甚至对他们拥有生杀之权。

在那时,人和人不仅不同,有些人甚至不被当作人,这就是奴隶制的核心价值观。

当然,在奴隶主和自由人民之间也有道德价值观来调节他们的利益和行为,如中国的“忠”“勇”“节”“孝”,古希腊城邦的“勇敢”“理智”和“适度”等。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不仅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如“仁义礼智信”(五常),还有反映社会制度性质的社会规范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

显然,历史地反映封建主义社会等级制的价值观是“三纲”,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而反映人民生活道德的是“五常”,即道德生活的规范性要求,以达到“怀仁义以相接”。

在欧洲中世纪,封建统治者也宣扬君权神授,认为人是分等级的,贵族是上帝的选民,地位天然高于平民。

针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价值观,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新价值观,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

在资本主义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还没有掌握政治权力,他们希望摆脱封建主义束缚,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制度性价值承诺,对封建主义的等级贵贱价值观进行批判,由此顺理成章地举起动员各个阶层人民的旗帜,并在欧洲范围内逐渐推翻了封建主义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随着资产阶级夺得了统治权,资本主义制度获得确立,但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现实社会主义实践的压力下,资产阶级也逐渐把其核心价值观调整为“民主、自由、人权”,从而仍能在一定程度上继续掌握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制高点。

“自由、平等、博爱”与“民主、自由、人权”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力量相对较弱情况下提出的,要求统治者给自己以自由,要求获得平等相待的权利;后者则提出于资产阶级政权巩固之后,一方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制度需要,即不仅要有资本的自由,还要有资本发展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为扩大权利
而斗争的现实。

例如,美国建国初期就提出了民主、自由和天赋人权的价值观,但众所周知,当时的美国不仅还存在着蓄奴制,妇女也是此后很晚才获得了投票权。

社会主义价值观: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价值观的变迁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为基础的。

在奴隶制背景下,必定出现不把奴隶当作人而是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的价值观;在封建制背景下,社会的阶级构成必定以贵贱差别的等级区分的价值观为主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为了资本和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必定倡导抽象的民主、自由和权利的价值观。

只有历史地看,我们才能理解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即资产阶级价值观是对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核心价值观的反抗;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我们就能够理解:资本主义价值观必定表现出历史局限性,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十分必要。

无论在什么制度下,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往往与社会制度联系更加直接、更加紧密。

譬如,在新中国,“三纲”显然不合时宜了,但“五常”却可以在加以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之后仍然有效。

譬如,我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仍然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

同样,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新教伦理,如勤劳、节俭、自立、诚实,如果合理地理解,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仍然有效。

道德价值观在形式上似乎变化不大,但是概念的相同并不等于内涵的相同。

例如,“礼”在封建社会是按照等级制来要求人的行为,而在当代中国则是按照人人平等的和谐友善原则来设定的。

又如,新教伦理的节俭、勤劳是对劳动者的道德要求,希望他们完全服从于资本的需要,这与社会主义人人平等的道德规范具有很大差异。

社会主义价值观试图也必然要超越资本主义价值观狭隘性藩篱。

社会主义是基于一种崭新的价值理想而产生的,即建立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平正义的社会。

社会主义不抽象地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而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考虑价值观的合理性。

因此,社会主义不抽象地谈“人人有投票权”的民主,而是实现让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利方面当家做主,让窄化了的、仅有周期性投票权的民主变成具有广泛权利的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不是反对自由价值观,而是让自由建立在社会公平的框架里,因为离开社会公正的自由,只能是强者压迫弱者的自由,即资本压榨劳动的自由;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人权,而且还让人民的权利基于现实的基础上,倡导人人尊重彼此权利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包含人权价值观,且超越人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着眼于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
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了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和公民道德价值观,前者反映的是制度先进与否的问题,后者是对善恶或好坏的看法。

作为社会制度或意识形态精髓的核心价值观,是这种意识形态对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制度性承诺或表达。

譬如,像“自由、平等、博爱”就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等级贵贱价值观的思想武器;作为道德要求的价值观则是调节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譬如,在古代中国有“仁义礼智信”,古希腊有“勇敢”“理智”和“适度”,欧洲中世纪有“虔诚”“谦卑”“服从”,近代资产阶级有所谓“勤俭”“劳作”“自律”等。

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往往决定着道德规范的社会性质和内涵,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必须有自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没有新的价值观就不可能有新的社会制度。

反映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变了,道德价值观的内涵和功能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也曾经基于资产阶级价值观而进行争取自己权利的斗争,尽管也取得了许多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果,但都未能获得最终的和实质的胜利。

因此,“十月革命”
后,社会主义革命以人民解放和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社会作为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全世界人民对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

一时间,各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曾经担心社会主义革命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但是,既是由于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某些失误,也是因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把某些价值观蜕化为单纯口号,将“爱国”“忠诚”“守法”之类的道德生活价值观当成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观,从而遮蔽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质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渐渐减弱。

譬如,在柏林墙两边,东柏林的吸引力就比不过西柏林,东德需要建立一堵高墙来阻挡人民往另外一边跑。

价值信念崩塌了,人心也就涣散了,内在认同出现了危机,问题终将暴露出来。

价值认同出现问题了,靠外在的墙来阻挡往往是无效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东剧变也是核心价值观失落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必须分清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与人民及公民价值观或公民道德,不能拿公民生活价值观来替代社会层面的价值观。

譬如,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以所谓“礼义廉耻”的生活价值观作为核心价值观,以图整合中国社会,但显然不能抗衡以建立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压迫的公正社会为价值取向的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以解放人民,建立民主、自由、独立和公正的社会为价值取向,这是有社会变革方向感的核心价值观。

“礼义廉耻”只是调节人们生活的道德价值观,没有社会变革的价值取向,因而不可能成为体现历史前进方向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前进方向,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价值观竞争的制高点上,掌握文化竞争的主动权。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工程重点教材《西方哲学史》首席专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