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读《谏逐客书》有感
读《谏逐客书》有感
——优秀文秘与伟大政治家思想交融的传世经典
李斯的《谏逐客书》堪称中国古代优秀文书写作的典范,这是读了这篇文章后最大的感触。文章开门见山,层层紧扣中心论点,采用各种写作手法加以论断,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语言平实有力,字字铿锵,直击人心。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姓李,名斯,字通古。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未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琬、冯阶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这就是史书上关于李斯生平的简介,不可否认他一生所作出的贡献、成就可谓卓著,秦国若是没有他的帮助,虽不至于不能统一天下,但至少也会晚很多年,法家思想的指导,“废分封,行郡县”,统一度量衡,统一法度,“车同轨,书同文”一系列的思想观点为秦所用,直接推动了秦的大一统进程。
《谏逐客书》-高一语文名师精讲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
语言特色:
1辞采华美,用字讲究。 2铺陈排比,气势雄辩。
小结
这篇文章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了秦国客卿政策的重要性和先进 性,明确指出秦国“持续不断的招徕客卿的国策,才使得原本文 化经济落后的秦国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实现自己的大国 梦”。这样一种英明的国策高度契合当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鉴古知今,意义重大。
知识链接
谏官的进谏方式
委婉 巧妙 讲策略
直接
讽谏——以婉言隐语进行劝谏,这种提意见的方 式往往引用典故说明现实中的问题;
顺谏——用恭顺的语言表达听起来顺耳的意见; 规谏——以正义之道劝谏; 指谏——指陈事实而进谏; 直谏——当面直言得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假设你是李斯,有什么可能的上书对策?
常规对策: 就事论事
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 、 傅玑
之珥 、 阿缟之衣 、 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
致:获得 垂:悬挂 服:佩戴 说:同“悦”,喜欢 必:如果,倘若(一定) 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 玩好:供玩赏的宝物 厩:马棚
江南:古今异义,长江以南 为用:为......所用被采用 采:采用 所以:用来......的东西 娱:使欢乐,使动用法 锦绣之饰:精致华美的饰边 进:进献。 窈窕:美好的样子
闻:听说 窃:私下,自谦,副词 西、东:n-状语,在西边、在东边 戎:对西部少数民族统称 取、得、迎:“得到”之意 来:招致、招揽 并:兼并、吞并 遂:于是 霸:称霸
秦李斯《谏逐客书》翻译及赏析
秦李斯《谏逐客书》翻译及赏析
原文:
谏逐客书
秦·李斯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谏逐客令》(李斯)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
1.《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
。
2.《谏逐客书》一文开头“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3.《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写秦昭王加强和巩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了豪门贵族的势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5.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6.《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 ”四句话列举秦穆公求贤若渴的事实。
7.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进而提出诘问:“________ !”以驳倒“吏议”。
8.《谏逐客书》中,用“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名其德”的道理。
9.以人和物作比较,指出待非秦之人不如待非秦之物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 ”,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标题:《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艺术与妙处探析
文档内容:
一、引言
《谏逐客书》是秦朝丞相李斯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所作的一篇奏疏,其以雄辩之才和深邃的洞察力成功劝阻了秦王嬴政驱逐外国宾客的决定,不仅彰显出李斯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更为秦国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人才基础。本文将深入剖析《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的巧妙之处。
二、论证严密,逻辑清晰
李斯在文中首先列举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蹇叔等外客而使秦强大,以及秦孝公采纳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强的历史事实,以此证明接纳并重用客卿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他的论述严谨周密,层层递进,从历史到现实,从个别到一般,由浅入深,让秦王无法反驳。
三、情感真挚,语言生动
李斯在论述过程中,适时地融入了对秦王的深深敬仰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热切期盼,他指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表达出对秦王决策可能带来的后果的深切忧虑,字句间流露出拳拳忠心和浓浓爱国之情。同时,其文笔犀利,比喻生动,如“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立足实际,着眼长远
李斯强调了秦国历史上得益于客卿的实例,并提醒秦王,若因一时偏见而驱逐所有客卿,则无疑是自断臂膀,放弃了一条获取人才、增强国力的重要途径。他把秦王的视野引向了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使秦王认识到开放包容的人才政策对于实现统一大业的至关重要性。
五、结论
综上所述,《谏逐客书》中李斯以其深思熟虑的策略、真挚恳切的情感、严密有力的论证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成功劝服秦王改变决策,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和政治智慧。这篇千古名篇,不仅在当时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也为后世提供了处理人才问题的宝贵启示,堪称古代劝谏文学的典范之作。
谏逐客书55103
谏逐客书
【原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东得百里奚于宛,(2)迎蹇叔于宋,(3)求邳豹、公孙支于晋。(4)此五子者,不产于秦,(5)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6)孝公用商鞅之法,(7)移风易俗,民以殷盛,(8)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9)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11)西并巴、蜀,(12)北收上郡,(13)南取汉中,(14)包九夷,(15)制鄢、郢,(16)东据成皋之险,(17)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8)昭王得范雎,(19)废穰侯,(20)逐华阳,(2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22)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3)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有随和之宝,(2)垂明月之珠,(3)服太阿之剑,(4)乘纤离之马,(5)建翠凤之旗,(6)树灵鼍之鼓。(7)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8)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9)郑、卫之女不充后宫,(10)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11)江南金锡不为用,(12)西蜀丹青不为采。(13)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14)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15)傅玑之珥,(16)阿缟之衣,(17)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18)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19)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20)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1)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2)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3)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4)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5)却宾客以业诸侯,(6)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7)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8)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9)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李斯(内容详实 字词详解)
3、“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
李斯辞去了小吏官职,向荀子学帝王之术。当李斯 学业有成,与荀子辞行的时候他说了一句让很多青年 昂扬斗志的话,就是“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 困。”這就是李斯的处世观念,甚至,坦明的说久处 卑贱之位,困苦之地。但绝不因此”非世而恶利,自由 于无为。”正因如此,他早已下定决心要”西说秦王矣” 。他怎麼也没想到,就是因为这些处世哲学,使他登
之珠,服即所太谓阿“之随侯剑珠,”乘和“纤和离氏之璧”马,,传建说中翠春凤秋之旗,
时随侯所得的夜明珠和楚人卞和来得的美玉。
树灵鼍(tuó)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而陛下说之,何也?
致:现获在陛下罗致昆服山:的佩美带玉,宫中纤有隋离侯:之古珠骏,马和名氏之璧,衣 饰翠上凤缀之着光旗如:明用月翠的羽宝编珠,成身凤上鸟佩形带状着所太阿装宝饰剑的,旗乘帜坐的是名贵 的灵纤鼍离:马,鳄树鱼立类的,是皮以可翠凤制羽鼓毛,为声饰音的洪旗子大,陈设的是蒙着灵鼍 之说皮的:好通鼓“。悦这”些,宝贵高之兴物,,喜没悦有一种是秦国产的,而陛下却很
“宛”,宛转,缠绕。”宛珠之簪”,缀绕珍珠的发簪。或
以所“以宛”饰为后地宫名,、指充用下宛(陈今、河娱南南心阳意市、)地说出耳产目的珍者珠,所
作装饰的发簪。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
“佳阿美”丽缟,。美之好衣,、“冶锦冶,绣”艳yǎ, 丽o之t妖。iǎ饰o,子不美进好的于样前;而随俗雅化、
大学语文之《谏逐客书》
•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 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声 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 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重点字词:来自百度文库
• 说:通“悦”,喜悦、喜爱 • 下陈:殿堂下陈放礼器、站立傧从的地方, 泛指府库后宫 • 髀:bi(四声),大腿 • 跨:占领、据有
• 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用异国物(客观事实与反面假设) 取物原则:快意当前,适观而已 用人原则: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重物轻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重点字词:
• • • • • •
窃:私下里,表示自谦 殷:众多 包:吞并 施:yi(四声),蔓延、延续 蚕:“像蚕一样……”,名词作状语 内:同“纳”,接纳
•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 • 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有才思:
• “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鲁迅
• 泰山石刻
人生观:
•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 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 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 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处耳!”
•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秦始兴建大型灌溉工程。 由韩国水工郑国设计,发动近万人,历时十年,至公元前 237年完工。全长126.03公里,沟通泾水和洛河,灌溉面 积达18万公顷,是我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
谏逐客书
历史背景: 《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
篇奏议。李斯不远万里到秦国游说,劝秦王 统一天下,因而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 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 官者的称呼。后来,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 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 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 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 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朝廷数年之命, 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 件工程。
接着,文章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由回顾 历史入题,从秦始皇十九代祖的穆公到五代 祖以下的孝公 、惠文君、昭襄王。举出四 个秦国的先君重用客卿而致富变强的事例, 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紧接着,又用多 种手法加以论述:先说这四个君主的成就, 都靠任用客卿才取得的。这是对前面所述的 小结,后讲从这样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 秦国的呢?这是进一步地引申和反诘。
板书设计:
客
穆公———由余(戎)百里奚
卿
八方求士 (宛)蹇叔(宋)丕
使
豹,公孙支(晋)
秦
孝公——商鞅(卫)变法图强
成
惠王——张仪(魏)四面扩张
Baidu Nhomakorabea
帝
昭王——范雎(魏)打击豪门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谏逐客书》赏析
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文本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始皇的一个奏章,发生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
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
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
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及反思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通过讨论,分析李斯成功劝谏秦王的原因,了解李斯高超的劝谏艺术;
2.通过朗读,体会李斯的劝谏艺术,从而掌握高中议论文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L重点:通过分析文本,讨论李斯如何排除万难,成功劝说秦王收回“逐客”命令;
2.难点:通过分析李斯的劝谏艺术,讨论从中收获到的议论文写作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梳理文章大致情节
L用三个小问题“谁谏谁?为何谏?谏的效果如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且用这三个问题引入相关背景以及大致梳理故事情节。
2.通过“谁谏谁”的问题重点引入“谏”和“书”两个文学常识,都是“下对上”“臣对君”的劝谏;
3.通过“为何谏”的问题引入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
为大背景介绍即宗室和客卿之间的矛盾和导火线,即“郑国
渠”事件。
4,通过“谏的效果如何”了解本文是一篇成功的劝谏文章,秦王最终采纳的李斯的建议,“复李斯官,卒用其谋。”从而引入到对李斯劝谏成功原因的分析。
(二)分析李斯劝谏成功的原因
L过渡:秦王的“逐客令”已经下达,李斯身为客卿,想要劝说一国之君朝令夕改,想让掌握生死大权者认错,这是违抗命令,要有杀头之罪的;其次李斯自己也在被逐之列,这时候上书就有为自己辩解的嫌疑,因此这个劝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万难之事,那么李斯是如何排除万难,成功劝说秦王收回成命的呢?
2.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开门见山,首先李斯避实就虚,把已经下达的逐客令改为“臣闻”,给秦王收回成名留余地;其次他避重就轻,把矛头从秦王转移到宗室官员身上,把自己放在与官吏的对立面,避免矛盾;最后他外柔内刚,“窃”表示仅代表个人观点,但又非常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态度:逐客是错误的。因此第一句话就缓解了紧张的局面,为他的下一步说服创造条件。
[公文写作,特点]浅析《谏逐客书》的公文写作特点
浅析《谏逐客书》的公文写作特点
摘要: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书”中之上乘,也是古代优秀应用文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征,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巧妙性。李斯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写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当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关键词:《谏逐客书》公文写作特点
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在《昭明文选》的《上书》部分,被列为《上书》之首,是我国古代的公文名篇。这一上书是在秦王赢政十年,因韩国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濒于灭亡,为挽救这种危局,韩国就派一个水利专家名叫郑国的到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不能向东攻韩。后来韩国的图谋暴露,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大臣却因此得出一个可笑的结论:认为别的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的,多半是为他们的本国君主来游说,来做奸细的,因此,要把别的诸候国来的人一律赶走,秦王于是下令逐客。而李斯本人是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做客卿,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在这个紧急关头,李斯要面君已不可能,客观条件迫使他给秦王上了《谏逐客书》,对秦国是否该任用客籍人的问题,力陈利弊,驳斥逐客令。秦王收阅了李斯的上书后醒悟过来,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此文乃“书”中之上乘,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典范之作,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性。
1 体现了公文写作庄重、准确、简明的语言特征
公文写作既然是一门写作,它必然具有写作的一般用语特征,它并非与艺术的天地无缘,也就是说它也要讲究生动活泼,也要注意艺术形象。当然公文写作毕竟与文艺写作不同,公文的策令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公文写作的用语特征应当是庄重、平实、简明。但是,庄重不等于刻板,平实也不等于枯燥、简明更不等于单调。公文语言应在不失庄重、平实的情况下,力求形象、生动、活泼。同时公文在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为使对方易于接受,引起联想,促其思考,可把话讲得谦和一些,婉转含蓄一点。《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旨意又是反对这个操生杀大权者收回逐客成命,因此,这个奏疏的成败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害,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又因当时韩国水工事件,已闹得朝野上下沸沸扬扬,秦国贵族借机排斥打击客卿,矛盾十分尖锐。对此,李斯是有意只字不提,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且态度谦卑,用语婉转、含蓄,语调平和,但外柔内刚,发人深思。这就避开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过了许多可能发生的是非纠缠,并给秦王留下了回旋余地,便于他收回成命。
[赏析]《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赏析
秦汉散文的特点是注重文章的效用,故特别注意写作技巧。而李斯《谏逐客书》则正好是由于其成功运用了恰当的写作技巧,从而达到了令秦王废“逐客令”这一预期目的,也就是说使文章收致函很好的效果。
究竟李斯用了何种“魔法”竟能令秦王改变初衷?“攻心术”也!如果有人读过此文而没感受出李斯攻心术之精明,那么他就白读了。
全文自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秦王贪婪及要统一天下这两大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向秦王实施攻心术。
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昔纳客而获得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使秦成帝业”……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同时,这些好处是与秦统一天下一脉相承的,既然秦王一心想统一天下,那么,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看到:李斯的这番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去了,已收到了动摇秦王,逐客之决心的效用。而紧接着,李斯说了句:“向使四君却客不内……而秦无强大之名也。”这是反面陈述不纳客的坏处,因此有加强语气,反衬秦纳客的好处的作用,因此进一步动摇了秦王拒客的决心。
至此,李斯的攻心术已取得了效果,但要改变秦王的逐客令并非易事,还得把攻心术用下去。李斯聪明就聪明在他不但巧妙地运用了攻心术,而且运用得彻底。
你看,紧接下来的一段,李斯如数家珍般一一数出秦王所占有、所喜爱的玉、宝、珠、剑、音乐等等,使贪婪的秦王读到此处禁不住眉开眼笑,占有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知不觉的落入李斯攻心的“圈套”:秦王你所占有的这些宝物并非在秦国特产的啊!但你却这般喜爱它们,岂不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而且,“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些话说得好啊!得“一箭双
论《谏逐客书》的应用文特性
论《谏逐客书》的应用文特性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古代优秀应用文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性,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巧妙性,把哲理的思考和艺术的感染力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效果,成为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本文撇开文学性不谈,专门论述它作为应用文的种种特性。
一、体现了应用文最大最本质的特点——实效性
实效就是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应用文的写作目的。应用文与其他文章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有明显的实效性,这也是应用文最本质的特点。李斯的《谏逐客书》就具有明显的实效性。李斯入秦,被秦王重用。正当他得志的时候,却遇到意外事件。韩王派一名叫郑国的人以“修渠”为名,行“弱秦”之实,事情败露后,秦王被激怒了,在秦宗室大臣的请求下,发出了驱逐所有客卿的命令。李斯是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这对即将获得荣华富贵的李斯来说,如遭灭顶之灾。于是,他连夜疾书,写成这篇脍炙人口的《谏逐客书》,上呈秦王,以求挽救他被逐的命运。秦王览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被文中的义理忠情深深打动,于是废除逐客令,李斯又被提升为丞相,他在建立秦帝国的过程中,发挥出独特的辅助
作用。李斯的《谏逐客书》竟能让秦王收回成命,变逐客为留客、用客、重客,所以说《谏逐客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应用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体现了应用文对主旨的要求:正确、鲜明、集中
主旨就是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基本观点或者要说明的主要问题。主旨决定文章的灵魂和生命。应用文的主旨应该正确、鲜明、集中。主旨正确就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主旨鲜明就是不能像文学作品的主题那样含蓄隐晦,而必须清楚、明白、突出,让人一目了然。主旨集中就是不可多中心。一般情况下,要“谏逐客”,可表白自己对秦王的忠心,可辩明自己与水工郑国之事无关,可责备秦王的官吏假公济私,可劝秦王不要因噎废食……角度众多,都有道理。当时秦国贵族逐客,表面上看是一次爱国行动,但实际后果却是使秦国人才枯竭、虚己强敌,李斯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纵观这篇谏书,李斯论证的观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面对如此大是大非的问题,李斯尽管在用语上客气委婉,但是在态度上毫不含糊,绝不模棱两可。一开头他就以政治家的眼光直截了当地指出“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可谓开门见山。全文集中论述逐客是错误的,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广纳人才。如果不论是非曲直,一律“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就等于“借寇兵而赍盗粮”,甚至会导致自己灭亡。这
李斯 《谏逐客书》 赏析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部史诗性的历史文献,本书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李斯的思想议论和政治观点,以及他大胆的政治改革措施。
《谏逐客书》记录了李斯关于思想议论和政治改革的思想历史,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书中重要议论了李斯有关政治、宪政、经济等方面的思想和理念;第二,书中论述了李斯在政治改革方面的实践,包括财政与税制改革,军队社会改革,教育政策等;第三,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谏言和批评机制,以及李斯在改革中的贡献。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历史上被广泛引用的一部文献,它作为一部历史文献,突出表现出李斯的政治思想的子虚乌有,且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显现出对中国古代政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效的建议。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提出了“均治之行”以理、以法、以正、以义地治理国家,旨在将统治之权放任于公众。根据他的建议,应当建立非宗族的行政长官,以更公正的方式实行政治改革,以弥补门派争霸的弊端。同时,他还提出了“去贪”的改革措施,他认为消除贪污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同时也是推动公众繁荣的重要因素。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还提出了军队社会改革,认为,要克服军队内部浪费和腐朽的状况,应当实行“改为义军”的改革措施,实现军队的精简和改革,以保障国家的根本安全。此外,他还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认为应当建立一所针对政治和经济的国学
院,以培养精英人才,从而为政治改革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李斯的《谏逐客书》对当时的政治改革可以说是革命性的,他引领了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古代政治的新思潮,强调以公正而合理的方式统治国家,并以此来推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此外,他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对当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学小故事案例分析
经济学小故事案例分析
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不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于是李斯师从荀子,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学到一身本领。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为官。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拔了李斯。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卿。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可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的“外国人”。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大致内容是说:“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举了几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他们对秦国的威胁”。《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的《谏逐客书》——效率
战国末年,群雄争霸,各国都急需人才,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取得胜利。不甘平庸的李斯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出一番辉煌的事业。于是李斯师从荀子,苦练帝王之术,以期将来有所作为。李斯发愤图强,很快就得到了老师的真传,学到一身本领。学有大成之后便拜别恩师荀卿,孤身一人来到秦国。
由于李斯博闻强识,到秦国后不久就被秦宰相吕不韦看中,遂举荐李斯为官。虽然官职较小,但却能使李斯在秦国立脚,当然也有了和秦王接触的机会,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机会终于来了,他抓住时机对秦王进言:“大王圣明,现在的秦国是兵强马壮,六国都不是大王您的对手,您可以消灭六国,一统天下,完成千古未有之帝业。”秦王一听此话,很是高兴,于是就提拔了李斯。由于李斯提供给秦王统一六国一系列的做法很有成效,最后官拜客卿。就在李斯飞黄腾达的时候,出现了这样一件事。
韩国因惧怕与秦交战,派水利工程师郑国去帮助秦国修建水渠——即后来的郑国渠,目的很简单,就是通过修渠来牵制泰国,防止其进攻韩国。可惜没过多久,这个计划就露出了马脚。秦王当然十分气愤,再加上国内大臣的鼓动,说从外国来秦国的人都心怀鬼胎,于是秦王决定驱逐这些动机不纯的“外国人”。秦王在全国下逐客令,李斯来自楚国,被驱逐出去自然也是在所难免的。
一心想建立功勋的李斯哪能就这样被遣回国啊,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写一封劝秦王不要下令逐客的谏,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谏逐客书》。大致内容是说:“今天秦国的强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吸纳外国人才的缘故。举了几个最典型的例子:第一是秦孝公重用卫国人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第二是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合纵抗秦的联盟,解除了他们对秦国的威胁”。《谏逐客书》打消了秦王逐客的想法,使得秦国继续重用外来人才,这些人才既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为泰国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李斯官拜宰相,完成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故事中的经济学】
效率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词语,很多人都会说“办事要讲效率”,这个效率大概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多的任务;其二是用较少的资源做出较多的成果。
在昭君出塞这个故事里我们指出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稀缺资源便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只有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发挥稀缺资源的功能,否则便是浪费了稀缺资源。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期望自己是一个很有效率的人,李斯也不例外。
在这个故事里,李斯也是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
首先,他师从荀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帝王之术”,这说明李斯的学习是很有效率的。
其次,他作为一个外国人,在秦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官拜客卿,也没有花很长的时间,证明了他做事也很有效率。
最后,最为出色的莫过于他的《谏逐客书》,就是这篇文章打消了秦王逐客的念头,并使得秦王敢于继续任用外来人才,帮助秦国一统天下,也可以说李斯的这个做法很有效率。
【经济学原理】
著名的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第17版)中明确指出:“稀缺与效率:经济学的双重主题。”1由此可见效率在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学中,一般提到效率都是指配置效率。所谓配置效率,是指将投入一定量的要素按照一种特定的组合,达到一种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状态,否则就是资源配置无效率。一旦资源配置无效率,就意味着大量的资源被闲置或者被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企业总是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要么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最多的产出,要么在产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最少的成本,这些都是提高效率的具体体现。同样在宏观经济学当中,政府也想通过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多的就业,为民造福。由此可见,效率确实可以作为经济学的“双重主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也都想提高自己的效率。作为上班一族,总想着以
最快的速度办好老板分派的任务,以此获得老板的奖励;在校的学生,无时无
刻都想着自己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从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这些都需
要效率作为支撑。
【我们身边的经济学】
我们都知道帕累托的“二八原则”,就是说我们只要花20%的时间就可以处理80%的事情,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或学习中善于分清主次,找出主要矛盾,并能够以很高的效率去完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不仅事情没有完成,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相信当你在学习经济学之后,就会成为一个做事很讲效率的人。只有成为一个有效率的人,才不会被众多纷繁复杂的事情所扰,才会有大量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