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考能力提升
学案考点二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标要求】: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备考指南】:注意古今联系、中西对比,理解古代政治制度建设对现代政治制度建设的借鉴意义。
视角一: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
(2)
(3)
(4)
视角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及标准
(1)演变趋势
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形式: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高考链接】: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2.(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3.A2[2014·重庆卷]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第2讲 汉代至明清制度的演变
专题一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3-
一 中 央 集 权 的 演 变 发 展
时 期 西 汉 唐 朝 北 宋 元 朝 明 朝
主要概况 汉初,实行 郡国并行制 ,导致王国问题的出现;汉景帝平定“ 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 “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期,朝廷在地方上设置了许多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 权 军事上: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 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 通判 负责监督,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财政上:地方 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 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西藏由 宣政院 管理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 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设提刑按察 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
专题一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第2讲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回顾 名师考点精讲 易错考点探究 真题随堂检测
-9-
考点一 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
史料研读
角度1: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 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 王的防范。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 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指导第2讲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
变教案新人教版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备考指要】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其中尤其以秦朝、唐朝、宋朝和明朝最为重要,考查的重点放在官僚体系中各部门的职能上。我国古代很多名称相同的部门在不同的朝代职能却差别很大,这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也是高考失分的最重要原因。
2.规律性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很多考题强化专题内的综合,比如从秦朝、唐朝、宋朝、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归纳出我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一般性手段是“分化事权”。
3.高考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结合,强调学以致用,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
4.中国古代政治机构改革对当今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大意义;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比较认识中外政治文明的特点;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与创新。
【自主学习】
考点1: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初期,________并行。武帝颁布“_______”,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2)唐中期: ________势力在安史之乱后发展为________局面。
(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4)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
第0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第0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
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
【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
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代地方吏治
【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
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共63张PPT
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
[归纳升华]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 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发展和提高。
史料四表明相权 对皇权能起到一定制 约作用。
皇帝罢丞相始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论形成]
内阁制与宰相制的不同
不同 地位
宰相制
“百官之首”,地位巩 固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 有属官
内阁制
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 帝个人信任 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 官
职权
性质 国家法定中央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
史料一表明唐朝之 前宰相位高权重, 辅佐皇 帝处理全国政事。
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新唐书》
史料二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
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 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 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二、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影响
[题源材料]
摘自2012年新课标全国高考T28
2014高考历史复习之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诠释思维发散
知识梳理
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郡县、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①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了“②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行政上,由中央派③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④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4)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宣慰司进行管理。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⑥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
(2)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隋朝时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实行⑦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制约,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4)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参知政事、⑧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设⑨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⑩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科举制:A.形成:隋炀帝时。B.完善:唐宋元时期。C.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 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思考感悟2】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和中央政治制度的 思考感悟2 思考感悟 演变有何趋势? 答案 (1)地方:第一,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 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第二,分权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有效手段。 (2)中央:历代封建中央机构、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为基本准则。从汉至元一直存在着 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决策权逐渐由外朝向内廷转移。
2
2.君主专制的演进 2.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 侍从 、 秘书 等工作的人,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 三省 体制,三省的长 官都是 宰相 ,相权分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3)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 的管理体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 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职权,皇帝得 以总揽大权。 (5)元朝设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元朝后期,宰相 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7
2. 内阁的出现 (1)原因: 废除丞相 后,皇帝政务繁多。 (2)过程 ①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选拔 翰林院 官员入值 文渊阁 ,参与机密事务 的决策。 ③ 大学士有了 票拟权 ,内阁地位日益提高。 ④ 张居正 任首辅时, 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3)评价:明朝内阁始终不是 法定 的中央一级的行政 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编者选题表
考点题号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
综合13、14
一、选择题
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材料反映了( )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
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
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
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
【复习必备】(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情分析
引领考试的风向标
考点导学
扬帆启程的导航灯
考点一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
汉初,在地方上实行①__________并行制,地方割据势力膨胀,造成“七国之乱”,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②__________”
王国越分越小,③__________得到加强
元
朝,行
省
制
度,
目的
措施
影响,
为了加强对辽阔的疆域的统治
在地方实行④________制度。中书省直辖河北、山西、山东,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⑤________进行管理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⑥__________的开端
【点题训练1】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
中书省、⑦______和尚书省,分别负责⑧__________、⑨ __________⑩________,⑪______下设六部
三省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⑫____________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⑬__________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以后历朝沿用
【点题训练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素材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论证】 主题一 分封制的对象及义务 史料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 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天子适(到)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 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孟子•梁惠王下》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西周宗法制确立了哪些基本原则?有何深远的历 史影响? (1)基本原则 ①从周天子到诸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大、小宗具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 治上的最高领袖,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和“国”密切 结合,形成“家”和“国”一体的统治。
返回目录
第1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商周的政治制度及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2)内容 土地和人民 ①对象: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___________________ 王族 分别授予________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义务:诸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缴纳贡赋 ________和朝觐述职。 卿大夫 实行 ③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对________ 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役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
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
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
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
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
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
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
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
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
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叫刺史。(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分割相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
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长官同平章事
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
防范宰相专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四、元朝行省制度——(b)
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
(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0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真题速递
1.(2019·江苏高考·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答案】C
【解析】“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指的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权力过大而发生叛乱,故C项正确;察举制是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诸侯叛乱无关,故A项错误;独尊儒家学术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与诸侯叛乱无关,故B项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削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排除 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排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仍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应该只是加强控制而已,排除D项。3.(2019.4·浙江高考·27)【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这说明(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
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
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
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
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
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
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
选项史实评价
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
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
K12课件
28
考法1 明代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典例』 (2012·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 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
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
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六部制;行省制度;选 官制度。
(2015·江苏单科,T21)唐代科举制的 特点和作用
1.从君权和相权矛盾的角度理解古代 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的过程。
(2014·江苏单科,T21)汉武帝削弱相 权的举措和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2.从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角度综合归 纳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解其
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 (2014·江苏单科,T21)明朝内阁的职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K12课件
23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点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丞相 (1)背景: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罢除__丞__相___职位,__六__部___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K12课件
24
2.设内阁 (1)原因:丞相废除后,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明成祖设立,以__内__阁__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__正__式__的 行政机构;受司礼监牵制。 (4)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教师用书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考点1|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
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
(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
(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
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
(1)分工:
①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
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二府三司,继续分割宰相权力。
宋初以“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为最高行政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正式官名,简称“同平章事”。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无领兵权);设三司使(户部司、盐铁司、度支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行政、军事、财政相互平行,分别由皇帝直接统属,军权、财权被完全从相权中分割出来。
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末藩镇割据
【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
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 项。
【答案】 D
(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
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知识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具体解读如下:
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
■练真题———————————————————
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解析:选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选B。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3.(2017·高考全国卷Ⅰ)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解析:选C。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2017·高考全国卷Ⅰ)
(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5.(2017·高考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解析:选C。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6.(2017·高考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解析:选B。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B 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A项错误。C、D两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
7.(2016·高考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选A。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8.(2016·高考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解析:选B。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