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应考能力提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doc](https://img.taocdn.com/s3/m/0e7f2f8076eeaeaad1f330d3.png)
专题0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主干梳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君权和相权1.调整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2.调整措施(1)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打击相权。
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削减“外朝”势力。
(2)唐代①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唐初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②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的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有所分散。
(3)宋代: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散宰相权力。
3.结果:君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分散和削弱。
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1、汉初——王国问题⑴根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汉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⑵解决:景帝平定叛乱,武帝实行推恩令,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2、隋唐——藩镇问题根源:唐中后期在地方增设许多节度使,后发展为藩镇割据局面。
3、宋朝——解决藩镇问题⑴分割地方军权:第一,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三衙掌握统兵权,枢密院掌握调兵权,实行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第二,扩充中央禁军,守内虚外;第三,派文臣做地方长官;⑵分割地方行政权:设通判对各州郡地方行政长官实行监察;⑶分割地方财政权:派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
⑷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局面,中央集权得以强化;但造成了“三冗”问题和积贫积弱局面。
4、趋势: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演变2.(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
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一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 识 点 梳 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 体系的演变 二、选官制度
三、监察谏议制度
知识点梳理:
一、中央集权与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演变 西汉 唐 宋 元 (2)、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1.秦朝: 2.汉朝: 3.隋唐:
① 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对分散, 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保护。 ② 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2.特点: 维护其阶级利益。 ①以皇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 战国法家思想的影响。 ②宗法关系渗透到政治制度的建设。 ③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始终,人治高于法治。
④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⑤制度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儒家思想是其理论基础。
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 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 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 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 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 循环…… 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 更加强。 因此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 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 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四次循环都使中枢机构原有权力下分散,皇权加强。
问题:指出秦朝以后中枢机构的四次大规模“循环”, 结果是否如其所言?
第一次: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 第二次:宋代以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 的行政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第三次:明朝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内阁制形成。 第四次:清朝雍正帝增设军机处。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2)内阁制度。 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 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 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 对抗。 (2)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 恩令” 。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 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要点一
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
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二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
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 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三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
总理郡政……其赋役、 钱谷、 狱讼之事, 兵民之政皆总焉。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应用 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 应用 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 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 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 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 主专制的加强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汉初仿秦实行 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 汉武帝颁布 “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汉元帝期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 隐时现。 (3)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 。唐中 期安史之乱后形成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6
(3)影响 ①秦以来一直实行的 宰相制度 被废除。 ②皇帝集 决策权 和 行政权 于一身,君主专制 进一步 加强。 【思考感悟 思考感悟3】 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否意味着相权从此就 思考感悟 消 失了?为什么? 答案 否。相权泛指辅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相权与 皇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共同体。只要皇权存在一天,相 权也必然存在一天。明太祖废丞相后,六部尚书的权力 相应扩大,这种权力实际上也是相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11
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分封制下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 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 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封国制确立于西汉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地 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③作用和影响: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 用,但后期其割据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在否定分封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 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其 积极作用愈益明显。封国制实质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 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处在一个 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 了民族融合,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 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 了初步基础。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学案含解析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1| 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从汉至元官僚政治的成熟[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汉代政治1.地方管理(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加强君权(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让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相权。
3.选官制度 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政治特点“汉承秦制”,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有自己独特一面,形成一些独特的政治制度或者政治环境。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采用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依靠门第步入仕途,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
三、隋唐政治1.地方制度: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措施:推行三省六部制,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2)特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恶性发展和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3.选官制度:科举制(1)内容: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将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四、宋朝政治1.中央(1)二府三司制形成①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信息提取:隋唐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 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 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知识点三 选官与用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门_第____即可步入
2.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管辖地区, 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形成藩镇割据的局 面。这种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 量。 3.科举制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 走向成熟与完善。
[归纳比较] 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
(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
(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 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构图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运转机制
命题研析·考题演练 真题体验 1.命题点:北宋实行募兵制的影响 [全国卷Ⅲ]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 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关键点拨:北宋实行的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 士兵待遇较为优厚,分析这一制度带来的影响。
__三__省__六_部__制___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考点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必修1 (1)

题干“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
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说明C项符合。 [答案] C
2.(2015· 江淮名校联考)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 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 时,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渚……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 说法正确的是 导学号 93040040 ( A.开辟入仕做官新途径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自设立起即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D.地位和职能后期有较大变化 )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基 础 攻 关
2
考 点 探 究
4
真 题 体 验
3
归 纳 升 华
5
课 时 作 业
基 础 攻 关
[主干梳理]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 (1)宰相制度的废除: 皇权 的高度集中。 ①原因: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________ 六部 分理全国 ②措施: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____ 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③影响:宰相制度宣告废除,________
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内阁
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 力。虽然也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来自于统治 者的个人信任与支持。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2.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
前者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实际的权力,一切听命于皇
帝,是皇权加强的产物;后者是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尤其是 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国家),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或向议会负 责,或向君主负责。 [轻巧记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讲
主题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革 (1)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 (2)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 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3)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兼有封 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4)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该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 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讲
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主要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 中央无条 件服从皇帝。 基本矛盾: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其趋势是中央集权 不断加强, 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 权的矛盾。 其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讲
史料四 威福。” 史证 史料五
(明代)明太祖语:“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
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 史料反映的是明代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皇权对相权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清代)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者,天子无日不与(军 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军机大臣)亦 只供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史证 史料表明清代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史论结合·重点深化
第2讲
三 人才选拔制度问题 主题 1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趋势及实质、作用 (1)制度沿革 ①两汉: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②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 即可步入仕途;③隋唐以来:科举制,采取分科考试的 方式选拔官员。 (2)趋势:①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 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②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 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高考历史总复习精品课件1-1-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82张(人教版)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考导航
典例剖析
考点梳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堂测验
合作探究
课后作业
学考导航
课标要求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 治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 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点拨提升1:从原因、实质及趋势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斗争 (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使得割据政 权能独立存在。 ②重要原因:中央集权措施不力,使得割据势力恶性膨 胀。
(2)实质:集权与分权是围绕“权”而进行,是统治阶级 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3)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宋朝以后,两者斗争尘埃落定,地方割据无力改变中央 一统局面。此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更加尖锐化。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27 ____的高度集中。 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____○ 28 ____分理全 2.措施: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____ ○ 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使中国历史上延续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 除;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 峰。 29 ○ ____达到了空前的高
3.宋朝:增设____⑭____、____⑮____、____⑯____,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点拨提升3:汉、宋加强皇权方面有哪些异同点? 同:中央: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地方:削弱地方权力。 异:中央:汉通过重用侍从等人而排挤宰相; 宋通过分化事权方式分割相权。 地方:汉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 宋将地方行政、军政、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省公开课一等奖百校

程 代政治制度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停减弱直至取消,皇权不停加强;地方
标
(2)了解明朝内阁、清 权力不停减弱,中央集权不停加强。详
准 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 细表现为:从汉至元中央行政体制日渐
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 成熟,选官用人制度日益公正,君主专
会发展影响
制不停加强;明清时期专制集权高度发
考
(1)汉到元政治制度演 展,丞相制度被废除,增设军机处,专
纲变
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要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求 加强
第5页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页
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第2页
第一单元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第3页
目标定位
第4页
明确考向
把握根本
(1)列举从汉至元政治
本讲主要讲述了从汉元直到明清
课 制度演变史实,说明中国古 政治制度演变历程。演变趋势是相权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新人教版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影响 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保 证了皇权独尊 ________。 ②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 沿袭这种制度。 【特别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 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是反映的本质却不同。三省六 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的三权分 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2)影响:造成“安史之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 ____________局 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宋朝 (1)问题:唐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 弱了中央集权。 (2)解决: 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 ________ 。 中央禁军 通判 监督。 ②行政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________ ③财政上,由中央掌控地方大部分财政。
第2讲 │ 主干考点梳理
(3)影响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 化素质。 ②加强了____________ 中央集权 ,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归纳总结】 我国古代选官标准和方式的演变规律:(1) 选官标准由以家世、门第为标准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标准。 (2)选官方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 据,体现了“公开竞争,公平考试”的原则。(3)科举制逐渐 完善,对今天我国的考试制度和东西方文官选拔制度有重要影 响。
第2讲 │ 重点要点探究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汉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拓展探究] 问题一 综合三则材料表明宋元明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 都是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继承和发展,说明了隋唐创立的三省 六部制对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深远影响。据所学知识,分析归 纳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提示 1.特点 (1)相权三分,强化皇权:中书省制定法令,门下省审核 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 ►
高中历史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_1129111058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外朝制度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解析:根据题目中“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可知探讨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即地方政治制度问题,御史大夫是中央监察机构,刺史是西汉时设立的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中外朝制度是西汉时期形成的中央机构形式,故B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设立的郡县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地方行政制度,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世袭制和察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7·济南市高三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
答案:B3.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
高考总复习历史导学课件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核心探究
问题: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提示:科举制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打破了世家大
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
栏
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目
目
链
问题3:材料三是对哪一重要制度的评价?
接
提示3:材料反映了元朝统一后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 行省制度的实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使疆域达到最辽阔, 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核心探究
探究二 核心归纳 ............. ♨
1.理解唐朝官僚体制的成熟
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这集中体现 栏
(3)影响:极大提升了行政效率,_君__主__专__制_ 达到顶峰。
知识整合 拓展提升
内阁制与宰相制
比较项
宰相制
内阁制
栏
地位
“百官之首”,地位 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
巩固
的个人信任
目 链
职权
总领行政,参与决策,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
有属官
属官
接
性质 国家法定机构
顾问机构
影响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作用
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反映了国家走向统一;从郡县制
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
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栏 目
链
接
知识整合
考点三 从汉至元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
(1)汉初:沿袭战国及秦朝的军功爵制度。
栏 目
(2)汉武帝开始:实行_郡__国___推荐、孝廉为主要标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18·高考全国卷Ⅰ,T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知识定位】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加强·唐末藩镇割据【素养解读】 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三个方面,考查考生全面准确解读材料和审题的能力,具体解读如下: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D 项正确。
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C 项。
【答案】 D(2017·高考全国卷Ⅱ,T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 .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知识定位】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素养解读】 高考命题注重运用学科素养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本题运用“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考查影响君主专制统治的因素。
具体解读如下:以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皇权专制的强化,而不是皇权衰落,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内阁,排除C 项;中国古代决策权力掌握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答案】 A■练真题———————————————————1.(2018·高考全国卷Ⅱ,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
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C对。
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A错;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供晋升机会,B错;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错。
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选B。
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B项正确。
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A项。
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
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
3.(2017·高考全国卷Ⅰ)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选C。
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的发展的影响。
观察表格,可知从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说明了西汉中央集权逐步加强,从而为西汉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故选C项。
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的举措到汉武帝的“推恩令”,王国势力逐步弱小,王国问题逐步解决,故谈不上王国控制的封地越来越大,更谈不上朝廷与王国的矛盾趋于激化,故A、D两项错误;B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4.(2017·高考全国卷Ⅰ)(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C项正确。
A项“皇帝”与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D项。
5.(2017·高考全国卷Ⅱ)《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
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解析:选C。
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必然会在史书中体现统治者的意志。
据此分析可知,官修史书修撰具有政治性,故C项正确;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体现在对史实的如实记录,而材料信息未体现,A项错误;官修史书更易颂今,使历史评价有失公正,B项错误;官修史书解释历史往往都带有主观性,而非客观性,D项错误。
6.(2017·高考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解析:选B。
由于时代、世界观、立场等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的记载存在差异,故B 项正确。
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形式之一,历史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A项错误。
C、D两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
7.(2016·高考全国卷Ⅰ)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解析:选A。
中国有重视记载历史的传统。
由材料可知,史官对皇帝行为的记载影响皇帝的言行,故A项正确。
由材料无法得出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B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史官与君主间的矛盾,排除C项。
宋太祖只是不愿史书记载其失误,故D项错误。
8.(2016·高考全国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解析:选B。
三司直属六部,地方办事效率不高。
明中叶以后,巡抚逐渐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对皇帝负责,这有利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答案为B项。
这一变化使地方行政权力遭到削弱,排除A项。
地方行政机构变迁不会削弱六部的权限,排除C项。
材料中的变化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D项。
9.(2016·高考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解析:选D。
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它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A项“最优秀”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才学,排除;C项“排除”说法过于绝对。
10.(2016·高考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解析:选B。
西汉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A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文书之力也”不符;由材料可知,萧何收拾秦的文书,不能由此得出汉初官员都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的结论,D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汉承秦制的内容,B项符合题意。
11.(2015·高考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解析:选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材料中说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年幼,执政大臣也从他们中选择,反映了母族亲属(外戚)在两汉时期的地位极高,另外皇帝年幼,很容易被外戚控制,导致汉代经常出现外戚干政,故选C项。
12.(2015·高考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解析:选A。
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体现古代重视地方吏治,故A项正确。
■练模拟———————————————————1.(2019·临沂普通高考模拟)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
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
这主要体现了( )A.依附关系根源于察举制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解析:选C。
依附关系的形成原因是地方长官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或者是地方权力过大),故A项错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中涉及的是地方长官,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两汉时期,长官与僚属之间的隶属关系,说明官僚政治的不成熟,故C项正确;材料与郡县制下的地方权力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西安八校联考)两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其为“持虎子者”,但他们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
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B.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C.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D.忠君爱国的思想解析: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