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

合集下载

中药学

中药学
│—主下行向内—潜阳、降逆、安神 │ 、导滞、收敛、渗利、泻下、 │ 清热 沉(潜降、渗泻)┘
二.升降浮沉的依据
┌辛甘温热药—麻黄、桂枝等—多升浮
1.气味│
└酸苦咸淡涩寒凉药—大黄、芒硝、白芍、牡蛎
、茯苓等—多沉降
┌质轻—花叶类—苏叶、菊花等—多升浮
2.质地│ ┌根、茎、果实、种子类—肉苁蓉、 ┐多

四、与阴阳的关系:寒凉属阴,温热属阳。
五、临床意义
1.根据药物的寒热属性,准确地选择用药。《内经》 “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
2.根据药物的四气属性,指导配伍与炮制。
六、使用注意
第二节 五 味 一.五味的概念:辛、甘、苦、酸、咸、淡、涩(甘淡 并称,酸涩作用相同) 二.五味理论的产生:1.口尝的滋味,2.作用的推论。 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 能(性能的标志)。 三.五味的作用
桦 甸 5.36 86.3 70.2 3.02
伊 通 5.08 80.2 71.2 3.09
吉林 河北 陕西 四川 安徽 江西 福建 贵州
不同产区葛根中总黄酮的含量%
野葛
粉葛
12
广西 2.22
10.9
四川 1.20
11.6
8.24
6.45
6.59
3.59
1.77
二.道地药材: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 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 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 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 ,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宋代寇宗奭 亦说:“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 。”

中药学

中药学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大多可以随时采收。
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
一、中药合理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 相关。如贮藏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 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 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 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症状的功效。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一、什么是中药的性能? 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 度概括。又称为“药性”。
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性)、五味(性味)、归 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 (毒性)等。
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 征的概括,它根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通 过逻辑推理归纳出来的。它是以人体为观 察对象,对药物作用进行的概括和抽象。 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 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 软、润燥等),它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 通过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得到的认识。
五、明朝时期
《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 当推《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又名《纲目》, 系李时珍所著。全书 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 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 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 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 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 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
神 农 尝 百 草
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 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 又发现了矿物药。 二、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 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 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于还原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将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学主修课程

中药学主修课程

中药学主修课程
中药学主修课程涵盖了中药的原理、种植、采集、炮制、鉴定、质量控制、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学主修课程:
1. 中药学基础: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中药学分类体系等内容。

2. 中药药材学:讲解中药药材的来源、形态特征、采收、保存等知识,以及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3. 中药炮制学:介绍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洗净、切割、炒制、煎煮等技术,以及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4. 中药化学:介绍中药中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等技术和方法,以及中药中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5. 中药药理学:讲解中药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效学原理以及与疾病相关的中药药理学知识。

6. 中药制剂学:介绍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质量控制、稳定性研究等内容,包括水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

7. 中药临床应用: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情况,包括中医诊断、药物选择、方剂组成、治疗原则等内容。

8. 中药质量控制:讲解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标准制定、质量评价方法等内容。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介绍中药的毒性评价、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监测等内容,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

10. 中药研究方法学:讲解中药研究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和技巧。

以上仅是中药学主修课程中的一部分,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和专业而有所不同。

中药学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对中药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

中药学专论一、引言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起源、性质、功效、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历史、中药的分类、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历史2.1 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古代中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当时的人们开始使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来治疗疾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中国的医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2.2 中药学的发展与演变中药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到现代的科学研究,中药学经历了许多变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革新,从而推动了中药学的发展。

三、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性味、功效等方面可以进行分类。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分类方法。

3.1 按照来源分类•植物药:如黄芪、人参、麻黄等。

•动物药:如牛黄、鹿茸、熊胆等。

•矿物药:如石膏、朱砂、雄黄等。

3.2 按照性味分类•寒药:如薄荷、连翘、知母等。

•凉药:如菊花、银花、绿豆等。

•温药:如干姜、肉桂、附子等。

•热药:如大黄、火麻仁、川贝母等。

3.3 按照功效分类•补药:如党参、当归、枸杞等。

•清热药:如黄连、连翘、金银花等。

•止咳平喘药:如川贝、杏仁、百部等。

四、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的炮制是指将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以改变其性能和功效。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炮制方法。

4.1 炮制方法一1.将原材料洗净。

2.切碎原材料。

3.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

4.过滤得到药液。

4.2 炮制方法二1.将原材料洗净。

2.炒热锅,加入适量的油。

3.将原材料加入锅中炒煮。

4.炒至原材料变色后取出。

4.3 炮制方法三1.将原材料洗净。

2.晾干原材料。

3.将原材料放入容器中。

4.加入适量的酒进行浸泡。

五、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药理作用。

5.1 抗炎作用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中药学(全)

中药学(全)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学、中药、道地药材的概念。

2.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6.掌握炮制的意义。

总论中药: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草药:此词始见于宋代。

习惯上称在药书上没有记载的而为民间草药医所掌握使用的植物药。

本草:中药的统称或原始称号,始见于《汉书·平帝纪》。

中药学:P.1.专门研究中药的基础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学略具规模,至迟在秦汉之际这可从《山海经》、《周礼》、《五十二病方》等书所记载的大量动、植、矿物和药物名称的丰富知识中推断出来。

二、成书于东汉末期的《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此书简称《本经》。

全书共3卷。

载药365种,按有毒与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

分类比《山海经》多人、米谷、菜、虫四类。

进一步充实了中药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等药学基本理论。

载有丸、散、膏、酒等多种剂型。

始创药物功效分类法(三品分类)。

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其缺点是略而不详。

三、《本草经集注》是对《本经》的补充和发挥南朝宋齐梁人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

本书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和有名未用七类。

对药物的产地、采集与疗效的关系以及药物的性味、形态、鉴别、炮制方面的论述颇多补充和发挥。

如把药性分为大寒、寒、微寒、平、温、微温、大温、大热8种。

并创立了便于临床应用的诸病通用药物的分类法。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

中药学讲义1. 引言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用法以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的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讲义将介绍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分类、质量控制、药物性质等方面内容。

2. 中药概述2.1 中药定义中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来源为原料,通过加工制备而成,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作用的药物。

中药包括生草药、饮片、提取物等形式。

2.2 中药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来源分类:植物性中药(如黄芩)、动物性中草(如牛黄)、矿物性中脚(如雄黄)。

•按功效分类:清热解毒类(如连翘)、补益类(如人参)、活血化瘀类(如三七)等。

•按药性分类:寒凉类(如生地黄)、温热类(如干姜)、平和类(如黄芪)等。

2.3 中药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外观检查:通过观察中药的外观特征,如颜色、形状、气味等,判断是否符合标准。

•理化性质检测:包括溶解度、比重、旋光度等检测,用于确定中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质量指标检测:根据中药标准,对其中所含有益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确保其在一定范围内。

3. 中药性质与功效3.1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和归经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性味: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性味。

•归经:根据中医理论将中药归属于不同的经络系统,以及对应的脏腑器官。

3.2 中药功效中药具有多种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等。

•补益养生:用于调理虚弱体质、提高免疫力等。

•活血化瘀:用于治疗血液循环不畅、淤血等问题。

•祛风湿止痛:用于治疗关节炎、风湿性疾病等。

4. 中药制剂4.1 中药饮片中药饮片是将中草药加工成片剂的一种制剂形式。

其优点是易于保存和服用,且成分相对稳定。

常见的中药饮片有川芎、白芍、黄连等。

4.2 中药浸膏中药浸膏是将中草药提取液浓缩而成的一种制剂形式。

中药学:中药学(最新版)

中药学:中药学(最新版)

中药学:中药学(最新版)1、多选《药典》炮制通则的分类方法之内容是()A、净制B、切制C、炮制D、水制E、火制正确答案:A, B, C2、名词解释盐黄柏的炮制方法是什么?正确答案:黄柏盐制后可引药入肾,缓和(江南博哥)苦燥之性。

增强滋肾阴、泻相火。

退虚热的作用。

多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盗汗遗精,足膝痿软。

3、单选患者,男,16岁。

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脓血,舌质红,脉滑数。

用药宜首选()。

A.黄芩、木香B.黄连、木香C.黄柏、木香D.苦参、木香E.马齿苋、木香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黄连和木香的配伍应用。

黄连大苦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常用于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与木香同用,如香连丸。

此为湿热泻痢,故选B。

4、名词解释大理石花纹正确答案:药材横切面具棕色种皮嵌入乳白色胚乳组织中形成的纹理。

如槟榔。

5、名词解释净选加工正确答案: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度标准的方法。

6、问答题炮制对芫花化学成分有何影响?正确答案:采用HPLC法分析不同炮制方法对芫花酯甲含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水煮芫花中芫花酯甲的含量比生芫花高约11%,而其他几种炮制品芫花酯甲含量均降低。

降低率依次为:醋炙芫花(45%)>醋煮芫(18%)>清蒸芫花、高压蒸芫花(10%)。

采用薄层扫描法对不同炮制工艺、不同地区的芫花样品及在不同条件下模拟炮制处理的芫花素单体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芫花经炮制后,芫花素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生品含量高,醋炙品与生品接近,其他炮制品与生品比较,降低程度均较明显(p<0.01)。

芫花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是:生品>醋炙品>高压蒸品>清蒸品>醋煮品>水煮品。

用气质联用法对生芫花和醋炙芫花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发现芫花醋炙后挥发油含量降低,颜色加深,化学组分及组分间的相对含量均发生了改变。

中药学专业技能有哪些

中药学专业技能有哪些

中药学专业技能有哪些
中药学专业技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中药鉴定:能够通过观察、嗅闻、品尝等方法,对中药材的外观、气味、口感等特征进行鉴别,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和真伪。

2. 中药炮制: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根据不同的药材特性和临床需要,进行炮制加工,以提高药材的疗效和安全性。

3.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原理和方法,能够制备各种中药剂型,如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等,以满足不同的治疗需求。

4. 中药调剂:掌握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根据医师的处方,准确地调配中药,确保药物的剂量和配方的准确性。

5. 中药质量控制:了解中药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能够对中药的质量进行检测和评估,确保中药的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6. 中药资源保护:了解中药资源的分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知识,能够参与中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7. 中药临床应用:掌握中药的临床应用知识,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应用中药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8. 中药信息检索: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和获取中药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为中药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

这些技能是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掌握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今后从事中药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药学

中药学

一.名词解释1. 中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2.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学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3. 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

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但以植物药为最多,使用也更普遍,所以相沿把中药叫“本草”。

4. 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5. 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6. 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7. 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8. 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9.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其原有疗效。

10. 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11. 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前的必要加工处理过程。

12. 水飞法: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

13. 煅法: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以便充分发挥疗效。

14. 煨法:利用湿面粉、湿纸或黄泥包裹药物,置热火灰加热至面或纸焦黑。

或泥巴焦枯为度,可减轻药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加强止泻的作用。

15. 淬法: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使其酥脆的方法。

16. 炙法:将药物快速投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刻取出的一种方法。

17. 中药性能:又称药效。

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内容,它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18. 四气:亦称四性,指的是药物寒热不同的性质,具体内容包括凉、热、寒、平。

19. 五味:是指药物的滋味,具体内容包括辛、甘、酸、苦、咸、涩、淡。

20. 升降沉浮: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升浮指上升、发散,即向上向外的作用趋势,沉指收敛泄利,降指下降,即向下向内的作用趋势。

中药学

中药学

中药〃〃〃功效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中药:凡属自然性状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加工品,以传统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于临床的药物,称为中药。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经》——东汉末年(公元200年左右)——载药365种——首创三品分类法(上、中、下)——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梁——陶弘景——载药730味——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唐代(公元659年)——苏敬、李ji等23人——载药844种——首次附有药图和图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又称《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首次在本草书中附方。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载药1829种,附方11096首,药图1160幅——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东方医药巨典。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种。

《中药大辞典》——1977年——载药5767种。

《中华本草》——1999年——载药8980种。

道地药材:中药性能:是药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特性和功能的统称,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方面,亦古人所说的偏性。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另外还有平性。

四气的作用:1寒凉药: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用于阳热证。

2温热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阴寒证 3平性药:寒热偏性不明显,故寒证热证均可配伍应用。

五味:指药物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药味,还有淡味、涩味。

五味的作用;辛味:1能散发散:发散表邪、用于表证2能行行气:适用于气滞证行血:用于血瘀证3能润:润肾燥甘味:1能补补益气血阴阳,用于虚证2能和和中健脾,用于脾失健运调和诸药3能缓缓急止痛:用于筋脉拘急,疼痛缓和药性:缓解药物的峻烈之性酸(涩)味:1能收敛:敛其耗散,主要针对气血津液的耗散2能固摄:固其滑脱,治下焦滑脱不禁证3酸能生津苦味:1能泻通泻:疏通泻下,用于便秘证清泻:清热泻火,用于火热证降泻:降逆气,用于咳喘呕逆证2能燥燥湿,用于寒湿证或湿热证3能坚坚阴,泻火存阴咸味:1能软软坚散结,治痰核,〃〃〃〃〃〃〃等证2能下软坚泻下,治疗燥结便秘淡味:能渗能利,利水渗湿,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芳香味:1辛味作用2开窍3避秽4化湿醒脾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与疾病的表现趋向相对而言的。

中药学概述及第一章

中药学概述及第一章

音乐
返回
《本草经集注》

• • • • •
【成书年代】南北朝· 梁代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内容简介】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神农本草经》365味 正品 《名医别录》 365味 副品
音乐 返回
《神农本草经》
《本草经集注》
《名医别录》
陶弘景注解
音乐
返回
2、内容特点: • (1)使药物数量增加。 • (2)在药物分类方面: • 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音乐 返回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 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 2、探求药物奏效原理,丰富了中药的 药理内容。
音乐
返回
(七)明代

《本草精品汇要》
• 1、内容:全书42卷,收药1851种。绘有1385 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 • 2、体例:分名、苗、地、时、收等24项记述。 分项解说的体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 3、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炮制的目的:8个方面 ①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 ②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③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④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⑤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 ⑥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⑦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 ⑧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
音乐 返回
明代专题本草
• 朱橚《救荒本草》:记载供灾荒食用物414种。 • 兰茂《滇南本草》: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 • 李中立《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
• 缪希雍《炮制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

药理学和中药学的关系

药理学和中药学的关系

中药学和中药药理学都是研究中药的学科,但它们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

异同点:
1. 研究内容不同: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材、药性、药理、配伍、制剂等方面,而中药药理学则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效、药理机制、毒副作用等方面。

2. 研究方法不同:中药学主要采用传统的实验室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而中药药理学则更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

3. 研究目的不同:中药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中药的性质和应用,为中药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而中药药理学则更关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中药学和中药药理学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学科,它们共同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科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中药与方剂学基础:中药的来源、采收、炮制、性能、功效等基础知识;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等基础知识。

2. 中药药理学基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中药主要药效学特点和药理作用特点。

3. 中药化学基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等基础知识。

4. 中药制剂学基础: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药效学评价等基础知识。

5. 中药鉴定学基础:中药的鉴别方法、依据、标准等基础知识,包括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等。

6. 中药调剂学基础: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包括中药处方应付、中药处方审核、中药配伍禁忌等。

7. 中药安全性基础: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产生原因及防范措施等基础知识。

总的来说,该科目涉及了中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药学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该科目的具体内容,可以查阅关于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的教材或资料,也可以咨询中医药专业的教师或专家。

中药学资料

中药学资料
9.如何理解药物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古代药物毒性的含义较广,既认为毒性是药物的偏性,又认为毒性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现代药物毒性的含义一般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
正确对待中药毒性要注意的问题是:①正确总体评价中药毒性;②正确对待本草文献记载;③重视中药中毒的临床报道;④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
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驱虫药: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涌吐药,又称催吐药。
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凡以解毒疗疮,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毒杀虫燥湿止痒药。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
3.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药物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纠正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使机体最大程度恢复到正慎用?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间用药的禁忌。
根据药物对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禁用与慎用两大类。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虻虫等;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化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附子、大黄、芒硝、枳实、桃仁、红花、干姜、肉桂等。
(2)甘:有补益、和中、缓急止痛和调和药性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虚证、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
(3)酸: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滑脱病证。

中药学

中药学

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①54卷,由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组成。 ②增加药物图谱,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 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③治学严谨,实事求是。 ④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 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 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2.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2.学习方法:
(1)打好基本功,弄通性味、归经、升降浮 沉等中药学的基本理论。 (2)全面学习,重点掌握,抓住主要矛盾。 ①抓住重要章节: ②突出重点药物: ③突出药物功效: ④突出主要功效:

(3)注意药物的功用对比。 ①注意同章节药物的归纳对比:(归纳比 较)如麻黄与桂枝。 ②注意性效极相近似药物的对比:(前后 联系)如苍术与白术。 (4)注意特殊药物的用量用法: 如有毒的药物、矿物及介壳类药物以及需 要特殊煎煮法的药物等。



3.食疗专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著, 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 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 的参考价值。 4.中外医药交流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贸易中, 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 人开始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 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药: 《说文解字· 草部》 将其训释为“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 (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二)秦汉时期――本草学的形成时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作 者: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 成书年代: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 (公元前1世纪—公元1世纪) 。

中药学学科门类

中药学学科门类

中药学学科门类中药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药物的药理学、化学、药剂学、质控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材学、中药药效评价和中药质量控制等。

中药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门类:1.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其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可分为药理学基础和药理学应用两个方面。

药理学基础主要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药效物质和其作用机理等。

药理学应用则是将药理学基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中,对各种疾病进行预防、治疗。

2.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特征、药理作用和药效物质等的学科。

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鉴定和结构解析等。

3.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草药制剂的制备、性能、质量控制、稳定性及其在体内的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制剂包括饮片、膏丸、丸剂、汤剂、散剂、口服液、中药注射剂、外用贴膏等,其制剂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中药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中药药材学中药药材学是研究中药材的资源、产地、形态、组织学、药理学、化学、种质资源保护、中药材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材是中草药制剂的原料,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效果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中药药效评价中药药效评价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草药和制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进行评价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化作用评价、体外试验、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

中药药效评价能够为中药的制剂、质控和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6.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研究中草药制剂的性质、规格、含量、污染物等质量指标的学科。

中药质量控制主要通过制剂工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等方法进行质量分析和控制,保证中草药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总之,中药学门类繁多,涵盖多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

中药学的发展和推广,将为中药的保护、利用和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ts[ , 中] 田 开宇 ( 南 中医 学 院 针 a u 刊 / 河 灸推拿学院,郑州 4 0 0 ) 50 8,赵欣纪,高 希 言, 国针灸 . o 6 2 () 5 3 2 / 中 —2 o ,67. 2  ̄54 - 设 计 一种 适 用 于 温 针 灸 疗 法 的 、可 灵 活 置 于 毫 针 上 的温 针 灸 器 具 , 其 结 构 由贮 艾 器 、托 盘 和 调 节 夹 三 部 分 组 成 . 贮 艾 器 为一 底 端 开 口用 于 填 置 艾 绒 的 容 器 , ;带有镂孔的托盘用于承 托 圆锥 内艾 绒 并 控 制 艾 绒 燃 烧 程 度 和 热 辐 射 ;调 节 夹 可 用 来 调 整 艾 灸 器 距 穴位 的高度 .该器具材料易取、工艺简单、 成 本 低 廉 、操 作 方 便 ,具 有 较 强 的 临床 实用 性 和 推 广 价 值 . 图 1 t 关键 词 :针 灸 器 械 ;温 针 疗 法 ; @圆 锥 形 温 针 艾 灸 器
从 能量角度透视提插补泻与徐疾补泻=
Di u s n o if r ig r d cn t o s s i n r n o cn — u i g meh d c o e e
by i ig n t r si t e lf n a d h u t t ng h ne dl a e e nd sow・a i r i o c n - du i g m e o l - p d enf r i g・ r e r cn h td

圆锥 形 温 针 艾 灸 器 的 设 计 和 应 用 一
De i n a i ton o o —ha d sgn a d ppl i f a c ne s pe ca wa m i g・ c pu c u e- ox b ton a r n - u n tr・ a m i usi ppa -
目的 :对 药用 植物 东风菜 ( el g r Doln ei i a sa e s. c b r s 染色 体数 目、 型 、 积 等 Ne ) 核 体 进行 了研究.方法 : 采用常规制片方法, 结 合 显 微 摄 影 对 染色 体 进 行 分 析 . 果 : 结 东风 菜 染 色 体 数 目 2 1;相 对长 度 组 n 8 成 为 2 =1 =8 + 1M 1 型 公式 是 n 8 M2 0 .核 K 2 ) X= 1= 1m+2m, (n=2 8 6 s 染色 体总 长 为 4、2 m,长臂 总 长为 2 . m, 7 6 58 6 核 型 不 对 称 系 数( . K 为 5 . %, AS %) 43 0 属 于 “ A”型 , 全 组 染 色 体 总 体 积 为 2 18 8 m 论 :东 风 菜体 细 胞 染 色 . 14 .结 体 的 数 目、 核 型 、体 积 等 清 晰 准 确 . 图 3表 2参 l 0 关键词:东风菜;染色体数 目:染色体 核 型 ;染 色 体 体 积
关 键 词 :肥 胖 症 / 灸 疗 法 ;治 疗 结 果 针 0124 69 0 0 3 0・ 0 中 药 学 6 4 东 风 菜 染 色 体 的 核 型 分 析 = K rpye ay tp
a l i o o li ge i s abe h om o nayss f D e ln ra c rc r —
O 1 2 3 6908 3 0・1 6 0
sme[ , 中] 王 冰 ( 宁 中 医学 院 ,沈 o 刊 / 辽 阳 10 3 ) l0 2 ,李楠 ,顾 晓 洁 ,许 亮 ,尹海 波 ,中 国 药 学 杂 志 . 2 0 , 4 (O. / 一 06 11) 一
73 2~ 73 4
O 12 4 69O2 3 0 ・4 6 0
探讨 提高针灸减肥疗效 的冈素 ,以期对 针 灸 减肥 临床 作 有 益 的理 论 指 导 .从 医 患 两 者 角度 分 析 ,理 论 结 合 临 床 ,对 影 响提 高针灸减肥疗效 的因素进行理性思 考 ,提 出见 解 .说 明影 响 针 灸 减 肥 疗 效 的 因 素很 多 , 医患 双 方 相 互 配 合 ,重 视 影 响 因素 , 能 更 好得 提 高减 肥 疗 效 . 才 参
O 1 2 3 6907 3 0 ・1 6 0
52 7~ 52 9
中 国 学术 期 刊 文 摘
20 年 l 06 2卷 第 l 9期 含 的化 合 物 .结 果 :O MA S和 Y S所 A 含 归 一 化 百 分 含 量 > % 的 组 分 大 体 相 5 同 ,其 对 茅 山苍 术 种 子 发 芽 率 、 胚 根 长 及 胚 芽长 均 无 显 著 影 响 ( > . ) 茅 P 00 ;② 5 山苍 术 和 英 山苍 术 属 于 两 种 不 同 的 化 学 型 .其 对 茅 山苍 术 种 子 发 芽 率 、 胚 根 长 及胚 芽长均有显 著抑制作用(< . ) P 00 , 5 MA 对茅 山苍术种子发芽率的抑制作用 显 著 强 于 Y P< . ) 但 二 者 对茅 山苍 A( 00 , 5 术 胚 根 长 及 胚 芽 长 的 抑制 作用 的差 异 不 显 著 .结 论 :MA 和 Y 对茅 I苍 术 种 A l j 子 均 有 化 感 作 用 ; 苍 术 的 自毒现 象 在 种 内不 同品 种 问存 在差 异 .图 1 4参 l 表 5 关 键 词 : 苍 术 ; 化 学 型 ;化 感 作 用 ; 自 毒 ; 连 作
维普资讯
32 4 军 总 医 院针 灸 科 ,北 京 10 5 ) 中 国针 0 8 3B 灸 . 20 ,2 () 5 5 1 一 o 6 67. l~5 8 — 谢 锡 亮 先 生早 年 师 从 承 淡 安 先 生 ,从 事 针 灸 临床 及 教 学 近 6 0年 , 视 针 灸 学 习 重 的基 本 功 ;提 倡 临 证 要 精 穴 疏 针 :注 重 用 灸 法 治 病 ,特 别 是 直 接 灸 :还 擅 长 深 刺 风 府 治 疗 神 志 病 .学 验 俱 丰 ,值 得 后 辈学 习 .参 1 关键词:针灸师;名医经验;直接灸; 针 剌 深 度 ; 风 府 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