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抬梁建筑多在北方官式住宅中出现?
中国建筑史分类
概念:1、间:四根柱子之间为一间;两榀屋架之间为一间2、抬梁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为叠梁式,是梁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柱、梁、檩、枋;优点:可以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缺点:梁比较大,料贵,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3、穿斗式屋架: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也称立贴式,是檩柱结构体系,主要结构包括:柱、檩、穿、挑;优点:可以用小材,屋顶轻,经济,构架灵活,构造简单;缺点:室内空间受限制,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4、雀替:在明清抬梁式屋架,柱子与额枋相交处的一块三角形木雕,它由踏头、混、枭、蝉肚、斗栱组成,它加强了柱子和额枋之间的过渡,起装饰作用5、抱鼓石:位于栏杆端部的三角形构件,顶住最末端一根望柱,以保持栏杆的持久稳定。
其形式主要是由古镜和卷瓣曲线构成,以优美的形象作为栏杆队列的尽端造型处理6、嫩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嫩戗发戗的特点是屋檐在屋角处显著升起,檐口至屋角处有很大的起翘。
构造比较复杂。
7、水戗发戗:“戗”指的是戗脊,“发戗”就是起翘。
水戗发戗的特点是檐口平直,角部基本不起翘,仅戗脊在近屋角处向上反翘。
构造简单。
8、内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内部空间的装修,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藻井、匾额、对联9、外檐装修:用于分割内部与外部空间的装修,包括,门、窗、栏杆、大门10、旋子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牡丹花简化的旋子,其中以一整二破图案为主,主要用于寺庙、衙署的主要建筑中,宫殿、陵墓、坛庙的次要建筑中。
11、和玺彩画:清代官式建筑彩画之一,主要装饰母题为龙,并分为坐龙、行龙、升龙和降龙,主要用于宫殿、陵墓、坛庙的主要建筑,是最高等级的彩画。
12、私家园林:宅+园---家庭生活中的多功能区,是住宅的延伸,是娱乐、休闲、社交的场所。
13、皇家园林:苑:纯粹为了游玩,园中无宫,如北海、中南海等;苑囿:有动物的园;宫苑:宫+苑---位于郊外,设皇帝生活区,如颐和园、圆明园。
南师期末考试中国建筑史期末要点整理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 抬梁式木构架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使用这二者。
斗拱在宋代也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棋,’;在江南则称“牌科”。
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棋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棋、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
这种暴露正好展示了中国建筑的结构美,“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棍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于发现受害、受损情况,及时加以修缮。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硬山、悬山、歇山、庞殿五脊顶,四阿顶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
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为“司空”。
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因此可以认为是因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的。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民居地域性对比
南北方差异
•
在建筑体型上,建筑空间被厚重的实体所枷锁,并受到构架性能和 采暖设施的牵制,导致建筑单体体量规整,体态敦厚。 • 从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制约关系来看,北方宅屋有三方面与南 方不同的、值得注意的特色: • 一是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 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 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 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 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 ,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
2 、城市街坊格局的南北差异
• 南方城市街坊比较曲折,北方城市街坊比较规正。 • 南船北马,南方城市景观、街坊走向、房屋布局,都有水的踪影。
• 北方河流大都没有航运价值,多洪水灾害。近河的城市与河是近而不挨。街 道通行马车,宽直舒展。多数街坊成棋盘格状,气势雄浑,方向端正。
二、宗教建筑分布的南北差异
南北方差异
• 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 ,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 建筑轮廓变化。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 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 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 ,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 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 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 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 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 朴粗犷。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架的形式中国古建筑中的木构架,也就是建筑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它看到木屋子是怎样搭建起来的。
以下是五种最为常见的木构架。
一、【抬梁式】这是中国最主流的木构架方式,大概从春秋的时候就已经初步完备,中国绝大多数官式建筑基本都是用的抬梁式,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很多留存下来的经典古建筑也大都是这种形式。
抬梁式,顾名思义,就是用柱子把木梁逐级抬升。
先是在进深方向立柱,然后在柱上架梁,大梁叠小梁构成一组木构架,靠这一组组木构架支撑屋顶。
同时用横向的木枋连接柱头,形成稳定的结构。
二、【穿斗式】最晚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
我们可以发现它的柱子比较细、也比较密集,而且每一根柱子都顶到屋顶,然后用一组叫作「穿」的木枋穿过柱子连接成屋架。
这种方式在南方较为多见,尤其是在民居中。
不过即便在南方,官式建筑大都也是用的抬梁式。
三、【井干式】用木料层层垒叠,构成房屋的墙壁直接来承重。
在商代的陵墓中就出现了这种做法,汉代的宫苑中也有不少井干楼。
不过因为耗费木料,之后就很少用了,现在只有在少数森林地区可以看到,很典型的林中木屋就是这样的。
四、【干栏式】由原始社会巢居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
主要特点是用木桩将房屋架离地面,避免虫蛇猛兽的侵扰,同时也可防潮通风,适合南方的湿热环境。
如今,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吊脚楼便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
五、【密梁平顶式】中国的主流建筑都是坡屋顶,也就是我们常见的「人」字型屋顶。
除此之外,也有平顶的建筑,这就是密梁平顶式,它没有复杂的梁架,而是靠墙来承重,内部则用柱子连接起来,承托水平的屋顶。
这种方式主要流行于较为干燥的地区,比如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
中国建筑史期末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名次解释木构架几种形式:1.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多用于官式建筑和北方民间建筑,用材较大,可以取得较大的空间跨度,空间相对灵活,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高,耗材较多。
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
2..穿斗式构架: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在我国南方使用普遍,优点是用料较小,山面抗风性能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开阔。
3.井干式构架: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
4.大木作:木构建筑骨干结构部分的加工制作,由竖向支重部分的柱子和横向支承部分的梁.枋.懔 .椽等构件组成。
同时它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的重要决定因素有大式(有斗拱)和小式(无斗拱)之分。
5.小木作:清代称装修,木构建筑次要结构的加工制作。
由门窗、室内隔断、神龛、天花以及家具、匾联等组成,一般为可移动折装的器件。
6.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平面形式:7.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
8. 金厢斗底槽:宋《营造法式》称内外槽,由一圈内柱和一圈外柱组成的柱网。
是唐代宫殿佛寺的主殿惯用于庄重的活动场所。
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9.双槽:以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部分,其进深为三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双槽。
10.分心槽:宋《营造法式》称分心斗底槽,在门房建筑中以一系列中柱将平面等分。
其进深为两间。
它与前后槽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内槽置于平面正中,一个则偏重于一边。
实例如辽代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11.副阶:宋代也称副阶周匝,清代称廊子,主体建筑周围环绕一圈回廊。
一般应用于较隆的建筑,如殿、阁、塔等个体建筑上,如应县佛宫寺木塔的副阶。
《中国建筑史》论述题文字部分
1、应县木塔(佛宫寺释伽塔)应县木塔位于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木塔,同时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之一。
其结构措施有:①八角形平面,其作用可减小风力。
②套筒式结构,内外两圈柱,底层檐柱外设有回廊,即<营造法式>中的"副阶周匝",内外柱的排列又如佛光寺大殿的"金箱斗底槽"。
③殿阁型构架,9个柱网层,9个铺作层,1个屋架,每个铺作层都象圈梁一样。
④高宽比合理,31/30≈2/1⑤收分合理,内柱1-5层对齐,6。
7层内错半个柱径,8。
9层再内错半个柱径。
外层每层都内错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⑥暗层的处理,结构上增加了柱梁之间的斜向支撑,使塔的刚度大大增强。
⑦底层加厚墙体,底层的内外两圈柱都包砌在厚达一米的土坯墙内。
⑧楼梯处理很独到,分散布置避免纵向断裂。
⑨门窗上加斜撑,也增加了整体的刚度。
⑩荷载方面,高大的建筑用小构件,每层柱子不高,空间跨度小,但数量多,可使荷载分散,减轻自重,大的构件均在一层。
其立面造型上雄壮而华丽,采用了60多种斗拱,繁多的构件为结构所需,构筑了华丽的外形,尺度很大,所以同时又是雄壮的。
评价:当时的砖塔为先进的结构形式,采用木结构是落后的,从历史发展上说是落后的,但由于使用木材得体得法,是木结构中的精品,文物价值很高。
2佛光寺大殿晚唐建筑,公元857年,山西五台山,为殿堂型构架。
是两个唐代木构架建筑之一,是中国木构架体系进入成熟期后保留下来的代表作,是唐代建筑风貌的典型实例。
——剖面特点:①佛光寺大殿的构架为殿堂型构架。
殿堂型构架的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屋顶为四角顶。
大殿殿堂型构架的前提是内外槽的柱子一样高。
分为三个水平层,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
(唐称内外槽,明清称檐柱,金柱,且檐柱,金柱不等高)②分明栿,草栿两层。
(明清称梁,唐宋称栿)明栿:平闇(音暗an)(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中国民居地域南北差异
•
一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筑,如同宫殿
、坛庙、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筑一样,属于高度程
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宅第族型、配置、方位、间
架、尺寸、屋顶、装修以致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
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
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
一、建筑起源 二、民居的南北差异 三、宗教建筑分布的南北差异
一、建筑起源
建筑起源于人的居住需要,因而,民居几乎是和人类的文明同时发展起来的, 它是历史最悠久,范围最广泛,形式最多样最基本的建筑样式,是宫殿,祠庙, 寺观等建筑类型的基础和源泉。民居作为宁和,朴素的安居之所,既满足了人的 居住功能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精神意义,它所形成的文化功能与氛围总是与“ 家”联系在一起,让人的生活和精神得到休憩与寄托。
• 当代城市住宅设计方面,南方比较强调紧凑小巧,北方比较强调大尺度。 南方强调通风,大都有户外阳台,洗手间有窗户;北方强调采光,多落地 窗,不少洗手间没有窗户。
中国南方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形似马头,南方建筑多粉 墙黛瓦,颜色淡雅。
•
二是广布在北方大地的汉族宅第,尽管各地宅院格局
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
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轻展灵
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出质朴敦厚的北方风貌。
北方建筑
造成南北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造成南北方建筑差异的原因
• 地形、地貌因素
• 中国北方平原与高原分布广泛,人口密度比较稀疏,因此,聚落与建 筑选址经常设在平坦的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 和地形的平整,为北方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和基础 。因此,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十分统一。
北方建筑艺术特色
北方建筑艺术特色宏观地考察北方汉族建筑的艺术特色,有两点最为触目:一是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的官式宅第建筑,如同宫殿、坛庙、苑囿、陵墓、衙署等官式建筑一样,属于高度程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宅第族群的总体布局、院落组织、空间调度,还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间架、尺寸、屋顶、装修以致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二是广布在北方大地的汉族宅第,尽管各地宅院格局不尽相同,构筑体系、用材做法和宅屋外观呈现种种乡土差别,但在艺术格调上都反映出一种与南方宅第的轻展灵巧截然不同的性格,表现出质朴敦厚的北方风貌。
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
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
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
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
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
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
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
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
进行穿斗式和抬梁式木构架优缺点的比较
1.1进行穿斗式和抬梁式木构架优缺点的比较答:穿斗式木构架具有用料小,适应性广,整体性强的特点,适宜建造造价低的住宅屋舍一类建筑,而抬梁木构架则常用于宫殿佛寺等大型重要建筑。
2.中国古建筑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材之一有何优缺点?答: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3)减少轻微地震危害(4)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2)跨度挠度硬度都较弱(3)成材慢3.斗拱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每种构件的作用如何?答:斗拱的主要构件时: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段悬臂梁,是斗栱的主要干部件:斗是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拱的作用相同。
4.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作用?答: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建筑,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5 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是如何划分的?各举一实例。
答:1密檐式塔砖造,不上人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2阁楼式塔木造应县木塔3单层塔又称墓塔,砖造或石造河南登封县嵩山善寺净藏禅师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6 南北朝时石窟寺有几种类型?答:1初期(以山西大同云岗石窟第16~20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椭圆形,中间大佛像,两侧雕若干菩萨或小佛像,顶部穹窿状2中期(以云岗5~8窟,11~12窟为代表)特征:平面有方形,圆形,中心柱形式。
3后期(以云岗9~10窟为代表)特征:入口处雕两根大柱。
7 唐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唐代建筑的主要特点:第一、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第四、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第五、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第六、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8 明代建筑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9 请比较明代建筑木构架与唐宋木构架的风格特点。
10 《营造法式》的主要内容、著书人、历史背景、历史评价如何?答:1看详—说明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坡曲线,书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方向,按不同季节订定劳动目的标准等的依据。
《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研究
《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研究刘叶桂【摘要】在生态、低能耗理念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木结构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现则是木结构建筑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营造法原》是记述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而目前对于《营造法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构成这方面的研究更少.该文主要通过对《营造法原》中关于建筑立面主要构成比例的分析研究,从而归纳总结出《营造法原》中建筑立面主要构成部分的比例尺度关系,以期为江南传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5页(P157-161)【关键词】《营造法原》;建筑立面;构成比例【作者】刘叶桂【作者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1在生态、低能耗理念充斥着每一个角落的今天,木结构建筑将成为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而中国传统建筑的再现则是木结构建筑不可忽视的一个支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砖瓦,主要结构形式是木构架。
主要结构体系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种。
由于这三种结构体系各自的特点,通常抬梁式在北方尤其是官式建筑中用得多,穿斗式在江南地区较常见,而井干式建筑常见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
但是也不乏例外,比如南方的庙宇、厅堂多为抬梁与穿斗式的混合构架。
《营造法原》是记述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
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显示,目前对于《营造法原》还没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针对传统建筑立面构成这方面的研究更少。
此外,《营造法原》整篇没有一个章节系统地对建筑立面构成进行阐述,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
在此希望通过对《营造法原》的分析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立面构成方面尺度关系的掌握,以期为日后打下一定基础。
北宋喻皓在《木经》中说“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中国建筑史题库答案
绘图题1.嵩岳寺塔平面和立面(12边形、15层,高40米)2.九开间重檐歇山屋顶的宫殿的正立面和轴测图3.现存故宫太和殿的正立面图(包括建筑台基)4.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平面和正立面、当心间剖面(面阔7间,进深8架椽九檩)5.晋祠圣母殿平面和当心间剖面、正立面(面阔7间的重檐,殿身5间)6.应县木塔平面和剖面7.北京天坛总平面图(须标出主要殿宇名称)8.明清北京城总平面简图9.清式抬梁式七架无廊结构示意图、七架前后廊结构示意图10.营造法式规定殿堂进深八椽的屋面举折做法剖面示意图11.天坛祈年殿立面图(包括建筑台基)12.双杪双下昂斗拱剖面图(侧视图,仅画出外檐部分即可)13.汉高颐阙西阙正立面图14.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平面、剖面(面阔5间,进深4间8 )15.广胜下寺平面剖面选择题1.《营造法式》的成书年代:()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2.清代斗拱一般不再用于:()A装饰B结构C度量D象征3.如果用宋代殿阁地盘图来描述明清故宫太和殿的平面形制,应该属于:()A金厢斗底槽B单槽C双槽D分心槽4.以下哪一位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的作者:()A李渔B计成C张南恒D戈裕良5.平闇天花主要用于那个朝代:()A唐辽B宋元C明代D清代6.《营造法式》中规定材等分为几等:()A六等B八等C九等D十一等7.北宋“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景象是哪个城市:()A临安B汴梁C长安D洛阳8.佛光寺大殿的平面形式是:金厢斗底槽9.北京城的内城城门名称是:()正阳门10.嵩岳寺塔平面轮廓形状为:()正十二边形11.下面哪一个不是单层塔:()嵩岳寺塔(15层)12.出三跳的斗拱在宋代称为六铺作,出四跳的斗拱称为七铺作13.老子《道德经》“凿户牖以为室”的下一句为:()当其无有室之用14.隋大兴城的规划设计者为:()A宇文凯15.北京故宫天安门前院落的形状为:()A凹字形B工字型C“L型”D“T字形”16.清代工部工程做法中规定大木建筑斗口分为几等:()A八等B九等C十一等D十三等17.下面哪种不是我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C穴居式18.“斗拱宏大,出檐深远”形容的是哪个朝代木构殿堂的风格:()A唐代B宋代C明代D清代19.歇山式屋顶又称为:()九脊殿20.下面哪本书是成书与元明之际的民间建筑书籍:()A营造法式B营造法原C鲁班经匠家镜D喻浩所著木经21.图片中的建筑的名称是:()A承德普宁寺大乘阁B宋画滕王阁C唐大明宫麟徳殿D正定隆兴寺摩尼殿22.图片中的建筑的名称是:()A承德普宁寺大乘阁B宋画滕王阁C唐大明宫麟徳殿D正定隆兴寺摩尼殿23.图片中的建筑的名称是:()A承德普宁寺大乘阁B宋画滕王阁C唐大明宫麟徳殿D正定隆兴寺摩尼殿24.图片中的建筑的名称是:()A承德普宁寺大乘阁B宋画滕王阁C唐大明宫麟徳殿D正定隆兴寺摩尼殿25.图示斗拱称为:()A四铺作B五铺作C六铺作D七铺作26.抄手游廊出现在哪种民居中:(北京四合院)27.三间四耳一颗印是哪里的民居:(云南一颗印民居)28.“三堂两横”是哪地民居平面布局方式:(福建五凤楼)29.唐代木构中普拍枋与阑额的关系是:()A宽于闹额B等于闹额C窄于阑额D无普拍枋30.“五山屏风墙”、“观音兜”是什么构件()。
建筑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3.生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这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
4.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5.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挂落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
6. 抱厦:由两个九脊殿丁字相交,插入部分叫抱厦。
十字相交的叫十字脊。
(正定隆兴寺)7.小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小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装饰构件的处理。
8.大木作: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大木作指的是建筑中的主要结构承重构件的处理。
9.推山:廡殿(四阿)建筑屋顶处理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10.收山:是指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处理。
其目的是为了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结构上的变化11. 偷心造与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称为偷心造,常用于唐宋建筑。
跳头上置横栱的称为计心造,金、元以后常用。
12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理,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13.草袱:是在天花板(平棊)以上,未经艺术加工或处理比较粗糙的,实际负荷屋盖重量的梁。
14.明袱指天花以下的梁,露在外面,由下面可以看见的梁袱,与草袱相对。
15.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之上,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
一.名词解释1工官制度:中国封建社会中,把建筑管理工作集中在国家手里,由封建统治集中掌握的制度。
2僭越:西周时期,在城市规模上,诸侯的城大的不超过王都的1/3,中等的1/5,小的1/9,城墙的高度、道路的宽度以及各种重要建筑物都必须按照等级制造,否则就是“僭越”。
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的特点
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的特点
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榫卯结合:中国古代的木结构建筑,如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等,都采用了榫卯结合的方式。
这种结构方式无需一钉一卯,越受力反而越紧扣、越牢固。
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柔性的榫卯节点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因而木构建筑能经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考验而屹立不倒。
2. 材料选择:在材料选择上,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更倾向于使用木材。
例如,抬梁式建筑多用于北方官式建筑,其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以梁承檩,梁上立短柱,短柱架短梁承檩,层层而上。
穿斗式建筑则多用于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以西南吊脚楼和东南土楼为典型代表,其柱直接承檩,以穿连柱。
井干式建筑则多用于东北和西南,盛产木材的地方,其圆木或半圆木两端各开凹槽榫卯相交,木料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
3. 空间灵活性: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在设计上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例如,穿斗式的柱子小而密,类编织体,抗风剪能力强,空间小而多,灵活组合性高。
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得以释放和扩大。
4. 建筑规模: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在建筑规模上也表现出其特点。
例如,抬梁式的柱子粗且少,能形成大空间,横梁跨度大,梁柱用材用料较多,适合大型的宫殿、庙宇等建筑。
而穿斗式和井干式的建筑则更适合于小型住宅和民间建筑。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承重木构件的设计和构造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
代建筑文化的独特性和智慧。
北京官式建筑“八大作”营造技艺保护刘雨涵
北京官式建筑“八大作”营造技艺保护刘雨涵发布时间:2021-08-20T07:54:58.832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1年11期作者:刘雨涵侯振策李昱翰[导读] 传统建筑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性质:建筑的实体是物质的,而相关营造及相关文化习俗是非物质的。
古建筑一旦损坏,如果其营造技艺已不为人知,则难以修复。
因此将建筑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地区官式建筑的传统“八大作”技艺为例,通过论述北京“八大作”的具体特征和遗产价值,最后对其技艺的传统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刘雨涵侯振策李昱翰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00044摘要:传统建筑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性质:建筑的实体是物质的,而相关营造及相关文化习俗是非物质的。
古建筑一旦损坏,如果其营造技艺已不为人知,则难以修复。
因此将建筑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
本文以北京地区官式建筑的传统“八大作”技艺为例,通过论述北京“八大作”的具体特征和遗产价值,最后对其技艺的传统和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技艺;官式建筑;“八大作”1、引言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在建造维修故宫建筑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套完整、具有严格形制的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
它由瓦、木、土、石、油漆、彩画、镶嵌、裱糊等各工种匠作技艺组成,也就是俗称的“八大作”。
营造中选料上乘,工艺严谨,做工精细,宫殿各部位的做法和施工工序都有严格的定式。
正是由于工艺技术的保证,以故宫为代表的中国宫殿才能在数百年间始终保持其华贵精美、壮丽辉煌的建筑特色。
作为古建筑营造技艺的典范,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对于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北京“八大作”的历史沿革在营建北京故宫时期,永乐帝就曾经征集江南工匠20余万户,去营建明北京故宫城。
园林建筑中各工艺做法
举架的做法主要用于北方官式建筑中。
为保证雨雪的排泄,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举(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城楼或亭子的脊步架,其坡度需酌情增陡,可达九五举乃至十举以上。
十算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
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拱和梁。
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层,称为重楣。
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
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
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佛光寺文殊殿纵架(见大木作)。
《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拱的绰幕枋承托。
这种做法在相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
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
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
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拱,,有些长、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
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
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
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
精巧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 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
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
宋代形式。
现在知道最早的关于具体的结构形式的记录,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厅堂结构、簇角梁结构三种。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样本〕〔总分 100 分〕一.名词解释〔每题 2 分,合计 20 分〕① 祈年殿答:祈年殿是天坛建筑群中的重要建筑,是明清时期皇帝祈祷五谷丰收的场所。
它是一座三重檐的圆形攒尖顶建筑,高 38 米,直径 32.72 米,蓝色琉璃瓦顶,全砖木构造。
大殿中心4 根柱代表一年四季,内檐柱12 根象征 12 个月,外檐柱 12 根象征 12 个时辰,内外檐柱 24 根代表 24 个节气。
② 方上答:汉代帝王陵墓形式。
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
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
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③ 歇山答:我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
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为九脊殿。
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顶。
④ 抬梁式答:抬梁式构造是中国古代木构造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多应用于官式建筑与北方民间建筑中。
其根本构造特征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在置梁.梁的两端并承檩;如是层叠而上,在最上的梁中心放脊瓜柱的承脊檩.这种构造在我国应用很广,多用于官式和北方民间建筑,特别北方更是如此.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重要建筑则用斗拱承载出挑.主要构件,梁,柱,檩,枋。
⑤ 坐斗答: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学生可示意简图〕⑥ 雀替答:雀替是中国古建筑中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具有稳定和装饰的功能。
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但是为纯装饰性构件。
能增加梁头抗剪力气或削减梁枋间的跨距。
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渐渐进展成美学的构件。
⑦《园冶》答:《园冶》是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人文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
⼈⽂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古建:中国古建部分名词解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明古国之⼀,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建筑的六⼤组成,中国建筑⽂化源远流长,独⽴发展,形成独具特⾊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1:使⽤⽊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构柱梁为承重⾻架,以⽊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构柱梁为承重⾻架,以⽊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拱结构形式,⽃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以其⾃⾝优美、华丽的造型⽽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重视建筑组群平⾯布置。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2: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个鲜明的特⾊,有着丰富多彩1: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的庭院变化,在⼀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法,甚⾄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3: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然”为原则,极尽⾃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4;灵活安排空间布局,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5:运⽤⾊彩装饰⼿段,⽊构架的⼀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材,表⾯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的彩画制度,令世⼈叹为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抬梁建筑多在北方官式住宅中出现?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格局特色的建筑风格。
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数千年来,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官署、佛寺、道观、祠庙等都普遍采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木架建筑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优势:
(一)取材方便: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
(二)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
(三)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韧性和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四)施工速度快
(五)便于修缮、搬迁: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变体和局部利用斜杆组成三角形稳定结构的做法。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跟。
这两种木构架的形式运用于不同的建筑物,穿斗式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抬梁式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然而为什么抬梁式多存在于北方并应用于规模较大的建筑物或者说是北方官式住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穿斗式和抬梁式之间几点不同:
1、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抬梁式木构架则可以采用跨度较大的梁。
2、穿斗式木构架柱子排列紧密,室内空间尺度较小,抬梁式木构架因为采用了跨度较
大的梁,柱子的数量减少,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室内空间。
虽然同样是木结构,但是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例如木料的大小,木料的材质,梁和柱的组合或者说搭建方式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穿斗式木构架和抬梁式木构架应用的地区也是有明显的地域差异的。
抬梁式木构架和斗拱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已初步完备,后来经过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的比例和做法。
这种木构架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基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自下而上,逐层缩短,逐层加高,至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平行的两组木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链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瓜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直角的檩。
这些檩上除排列椽子承载屋面重量以外,檩本身还具有联系构架的作用。
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
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
除此以外,木构架结构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塔等。
在平面布置上可以形成方形或长方形柱网。
柱网的外围,可在柱与柱之间,按需要砌墙壁、装门窗。
由于墙壁不负担屋顶和楼面的荷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灵活性,既可以做成各种门窗大小不同的房屋,
也可做成四面通风,有顶无墙的凉亭,还可做成密封的仓库。
在房屋内部各柱之间,则用格扇、板壁等做成的轻便隔断物,可随需要装设或拆改。
斗拱: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
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配而成。
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其他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就越多。
中国古代的匠师早就发现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至于斗拱的发展过程,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
到汉朝,组成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与拱的形式也不止一种。
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渐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的基本尺度。
宋朝木构架的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房屋空间随之扩大,而木构架节点上所用斗拱却逐步减少,不如唐代多,这种趋向到明清二代更为显著,也就是高级抬梁式木构架的结构及其艺术形象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趋于简练是一个重要发展过程。
同时,明清两代的柱梁较唐宋大,而斗拱较唐宋小而且排列较丛密,几乎丧失原来的结构机能而成为装饰化构件了。
要想知道为何抬梁式建筑在北方官式住宅那么常见,应该了解一下古代都城的发展特点,都城是官僚们聚居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一个聚落,第一阶段,本阶段前期都城呈现出由西向东迁移的轨迹:镐京、长安----洛阳。
后期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都城迁移呈现由北向南迁
移的趋势:长安、洛阳----开封。
第二阶段,从北宋至清朝百多年间,都城完全离开中原移到临海地区,都城的迁移又出现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临安----北京。
第二、古代都城既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又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和神权是社会统治的中心,有至上的权威,这种社会状况反映在城市布局中,就是皇宫和宗庙居于城市的中心,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市”在都城中则偏于一隅。
古代都市的建筑布局,都是整齐划一,有纵贯全城的中轴线,两边是对称分布。
第四、古代都城的规划体系分为两个重要发展阶段。
从曹魏到隋唐都城的规划都表现为封闭的棋盘形状,从宋都东京到明清都城北京,城市的布局呈现出开放式街道规划。
第五、古代都城随着封建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国际性的大都市。
从隋朝开始,京都长安成为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商贸往来的中心,后来唐都长安、元大都在经济文化交流中都具有世界性的特点。
古代都城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从南到北的趋势,北方地区最终变成都城聚集的地方,集中了国内大部分的官僚,是至高无上的帝王居住的地方,很明显的,这个城市的地位就比其他城市高了一层。
北方地区是帝国之都聚集的地区,是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又是政治中心,不仅承担着国内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还有国外的使者之间的交流也在这个地区进行。
古代君主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封建王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从秦朝开始建立的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其特点是使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在这样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管理下,政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官僚们居住的房屋毫无疑问是显示地位和财富的最好表现,高大的房屋是官员们互相炫耀的有力工具。
后来有了斗拱的发展,斗拱的装饰作用也被这些官僚用于炫耀财富和权力的手段,皇帝更是如此,从清朝留下的紫禁城就可以知道,不仅是规模上胜过别的建筑,就是单一的一个建筑也凸显出皇权的不可侵犯。
抬梁式的建筑一般较为高大,室内空间较开敞,官式住宅讲究宽敞高大,这些是穿斗式建筑所不能做到的,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因为用了大量的柱子,室内空间受到限制,不能提供较为开敞的空间,这对官僚们显示权利和地位没什么帮助,自然不会选择穿斗式建筑作为自
己的府邸。
后来斗拱的出现,无疑是为了抬梁式建筑又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古时还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皇帝的宫殿理所当然的斗拱的层数也是最多的,斗拱的层数也明白的显示了房屋的主人的地位。
显示地位和权利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北方地区紧邻东北森林,森林里有大量的树木,当然也不乏高大粗壮的树木,这为抬梁式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北方气候条件差,树木的生长条件不如南方优越,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条件,树木才能够长得结实。
在南方,雨量充沛,生长条件好,树木疯长,反而不够结实,对于承重力要求比较高的抬梁式建筑来说,这样的树木不能满足需求,所以抬梁式能够更好的在北方发展,而不是南方。
一般的平民百姓不能够负担起高大树木所需的花费,这也是为什么抬梁式住宅不存在于平民百姓家的原因,抬梁式建筑的建造需要大量的木材,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普通百姓负担不起的,也只有那些特别有钱的商人或者拿着朝廷俸禄的官员才能够负担的起,皇帝更是毫无疑问的享受着拿百姓的税建造的高大的房屋。
等级阶级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南北方上,北方多官僚,南方却没有那么多的官僚,就不存在那么多能够负担抬梁式建筑的花费的人,毫无疑问南方的抬梁式建筑就比较少了。
当然也不能否定南方有一些重要建筑是采用抬梁式建筑来凸显它的重要性,也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总的来说,有多种原因导致了抬梁式建筑大多存在于北方官式住宅中,这也是中央集权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