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社团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案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社团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案例研究
作者:张陆
来源:《学会》2015年第12期
[摘要]随着我国推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科技社团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近年来,中国计算机学会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跑出科技社团深化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围绕学会组织体制及发展机制改革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创新实践。

经过10年努力,学会实现了自主发展,并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及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初见成效,为科技社团健康有序发展,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加快建设现代科技社团提供了实践经验。

[关键词]科技社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社会组织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科技社团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为科技社团发挥社会组织职能,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中国计算机学会,作为较早开展改革和创新实践的科技社团,充分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经过10年努力,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加强自身建设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民政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等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肯定,为促进科技社团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探索学会治理模式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现路径。

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法人治理,学会实现独立自主发展
(一)发挥自治功能,推行会员广泛参与和开放的民主选举制度
原有政府体制内派生出来的社会组织,不论是制度还是行为都带着行政化的色彩,这既影响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也阻碍了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1]。

第八届理事会以后,学会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参考国际同类学术团体的模式,迫切感到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2]。

2007年,学会摒弃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体制制约,打破挂靠单位“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实现在业务、财务、人事各方面独立运行。

与此同时,学会回归社团本位,加快完善以会员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的民主自治建设。

学会章程规定,会员代表大会是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制定、修改学会章程条例及其他重要文件,制定学会工作方针和任务,审议理事会工作和财务情况等重大事项,下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监事会及秘书处等机构。

理事长、执行副理事长、理事均由会员代表大会依次进行选举;常务理事、秘书长和海外理事由新产生的理事会依次进行选举。

2008年,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始施行正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及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公开竞选和差额选举的民主选举制度,这在学会历史上还是首次,也是我国学术团体制度改革上的一次成功尝试。

(二)确保权责明确,建立相互制约协调的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
学会通过完善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逐步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运行机制。

理事会是学会的决策机构,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按照议事规则,学会年度财务预算和决算、重要人事任免、内部机构管理等重大事项均通过(常务)理事会议研究,审议通过后执行。

常务理事会设执行委员会,对学会重要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方案交由常务理事会表决,或根据常务理事会的授权,就某项议题进行决策。

秘书处(及工作委员会)是理事会决策的执行机构,负责学会日常运营和管理。

秘书处实行秘书长负责制,组织实施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分支机构、学会附属实体机构开展工作,提名副秘书长和各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决定秘书处人事及薪酬福利。

监事会是学会的监督机构,行使监督理事会的权力。

监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负责监督理事会的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学会章程及其他规章,监督理事是否按学会规章履行其义务,当发现其有不适当之处时提出纠正建议或作出处罚决定。

此外,学会还设立司库管理制度,由司库代表理事会对日常财务工作实施监管,负责监督学会预算的制订和执行,加强对学会财务风险的管控。

(三)强化依法治理,健全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法规制度体系
学会把加强制度建设放在创新发展的基础位置,依法依章开展工作,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以制度创新完善对学会各项工作的领导。

第八届理事会以来,学会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以学会章程为行动总则,各项条例办法为工作准则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先后多次修订或制定通过学会《章程》《会员条例》《理事会条例》《监事会条例》《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产生办法》《选举委员会条例》《换届选举提名委员会条例》《理事会选举条例》《会士条例》《专业委员会条例》《专业委员会评估办法》《会刊条例》《学术会议组织条例》《奖励条例》《会员活动中心条例》《学术道德规范》《财务管理条例》等20多项规章制度。

同时,学会还注重强化制度落实的过程管理,规范决策边界和办事程序,基本做到“全面覆盖”和“精确指导”,并加大监督约束及惩处追责力度,切实增强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如先后有3名常务理事因连续2次没有出席常务理事会而失去常务理事的资格,真正做到了“令在必信”、“法在必行”。

(四)实施动态发展,加强对专业分支机构的规范和引导
结合中国科协健全对分支机构管理的改革要求,从第八届理事会开始,学会在制度上明确了专业委员会属于学会的隶属关系,即学会的专业分支机构是学会开展学术活动的主体。

专业委员会按照条例接受学会(理事会、秘书处)领导,坚持学术民主和组织开放,独立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

学会推行专业委员会动态管理,建立完善《专业委员会评估办法》,逐步规范准入和退出机制,通过评估提升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活力。

根据计算机领域发展需要,创建新的专业委员会,对于那些所在领域不够活跃或专业人士较少的专业委员会给予合并或撤销,用评估促进专业委员会的发展。

在过去的10多年中,学会创建了7个新专业委员会,撤销了6
个评估不合格的专业委员会,重组了2个专业委员会。

从评估结果看,学会专业学术活动的影响力逐步提升,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品牌意识不断增强。

二、全面提升社会服务和组织能力,学会创新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以发展和服务会员为本,增强学会对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近年来,学会确立了以发展和服务会员为核心工作的办会方向,为会员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首先,把建立地区会员分部作为学会发展和会员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

2012年,学会开始创建以城市为单位的会员活动中心,搭建会员服务和发展网络平台。

目前,在深圳、无锡、重庆等24个城市建立了会员中心,覆盖会员7200余人,组织各类学术发展或产业政策专题论坛,公益科普报告,技术及创业大赛等活动140余项,为当地物联网信息产业及发展提供社会服务。

学会还在16所高校建立了学生分会,覆盖学生会员3400余人,帮助学生会员提升学术及专业能力,加快他们通向专业人士的脚步。

其次,不断加强会员服务的信息化建设。

学会重点对会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和流程规范,实现会员资格实时生效、在线打印、在线缴费等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会员服务效率和准确度。

2013年来,学会还加快数字图书馆建设,为会员提供14种期刊的文献资料,33个国际、国内会议的文献资料,以及相关学科培训资料的免费浏览下载。

此外,学会还积极拓展与ACM、IEEE CS、Springer等国外学术团体及出版机构的战略合作机制,在资源共享、会员服务和期刊出版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为会员提供优质、优惠的国外学术服务产品,拓宽科技成果交流传播的国际服务通道。

截止2014年,学会会员达到27911人,会员数较2010年增长近两倍。

(二)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升学会的学术服务能力和社会公信力
学会通过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交流活动,为促进科技知识的创造和快速流动提供了平台,激荡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作用日显突出。

一是组织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每年主办学术交流活动超过50项,中国计算机大会已成为全国计算机领域,学术、技术、产业交融互动的盛会。

大会邀请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家及国外学术组织参加,围绕互联网金融、智能系统、物联网、智慧城市、云计算、数字医疗等科技前沿和热点技术举办专题论坛,展示领域内最新科研成果及创新产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科技人才交流。

近5年,参会人数年均增长36%,2014年参会规模超过3000人,观展人数近万人次。

二是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

学会重点培育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专题活动,并在25个大城市建立了分论坛,广泛邀请学术及企业界的青年精英参与组织策划。

2014年以来,共举办了“国家重大科研奖励应如何评选”、“可穿戴是否只是一阵风”等14个专题论坛,和“工业4.0对IT技术的机遇与挑战”、“物联网面临的新机遇”等19个学术报告会,旨在就业内及社会重大问题上进行及时研讨和思辩,形成有意义、有不同声音的结论或建议,把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学术思想向业界及社会传播。

三是凝练学术前沿及学科发展成果。

编撰出版《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年度报告》,阐述年度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我国在该领域的主要科研成果。

2012-2014年共发布37个研究方向的发展状况,这些出版物充分体现了学会的学术性和前沿性,已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动态的重要渠道。

(三)充分发挥学术和智力优势,拓展适宜学会承接的社会化公共服务职能
学会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不断推动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工作,进一步激活学会活力。

一是开展专业技术及职业资格认证。

参与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认证标准解读、案例培训、分支机构管理规则的编写工作。

2014年,新遴选专家18名,14人参加了计算机类专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培训,11人参加了认证协会组织的培训,并完成现场考查见习和总结评价。

2014年至今,学会联合华为、IBM、微软等9个IT企业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3所著名高校推出软件能力认证,认证结果已得到业界广泛认可,清华大学等高校决定相关研究生录取全部采用学会的认证标准和结果。

二是打造科技奖励品牌项目。

充分履行学术团体同行评价的内在职能,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及奖励机制,积极与国家科技奖励接轨。

学会现开展科技奖励12项,范围覆盖学术界、教育界、企业界及青年和女性科技人才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学会发现、培养、举荐人才的服务渠道,推动了一批创新领军人才的脱颖而出。

学会奖项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王选奖”和“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品牌奖项分别得到著名TI企业连续5年总额200万的资助。

三是积极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2013年起,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先后发布了《中国大数据技术与产业发展白皮书》及相关发展趋势预测,为未来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战略性意见与建议。

《CCF推荐国际学术会议和期刊目录》(第三版)发布,包括了10个主要计算机学科领域的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及期刊,作为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评价参考,教育部已把此目录作为评价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依据之一。

四是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2013年起,学会与腾讯合作发起设立了“犀牛鸟科研(及创意)基金”,企业方通过合作项目,解决企业产品研发中的问题,获得创新思路与方法;青年学者可以参与企业的研发,使用企业的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研究。

2014年,基金共收到来自纽约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5所海外高校和80多所内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152份申请,最终确定17项申报获得本年度科研基金资助,16项申报获得创意基金资助。

学会还鼓励深州分部与物联网信息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共同支持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项目,将学会技术资源、专家资源与平台数据结合,打破地域限制,把孵化、辅导的创新模式和成熟经验快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

(四)加强办事机构能力建设,推进秘书处从专职化向职业化、市场化转型
2004年以来,学会不断深化办事机构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秘书处职业化、市场化建设。

一是确立以秘书长负责制为基础的运行机制。

2008年,学会开始推行秘书长聘任制,实行自愿申报、竞选演讲和差额选举制度。

秘书长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学会运营,主持学会日常工作,在聘任专职工作人员及其薪酬待遇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权力。

同时,秘书长履行职责也必须受到相应约束机制的制约和监督,对于其不当行为,理事会可酌情对秘书长予以惩处或罢免。

二是构建以业务专业化为核心的工作机构。

随着业务发展空间向外延伸,学会按照会员发展与服务、学术交流、编辑出版、科学普及、科技奖励等主要职能不断细化业务部门,并积极完善工作委员会职能结构。

2014年以来,新设公共政策委员会、会员与分部工作委员会、女计算机工作者委员会等,调整了部分原有工作机构的职能,将会员发展服务部和行政总监改为由秘书处内设。

三是完善以适应市场准则为条件的用人制度。

学会专职工作人员全部向社会公开招聘,因岗选人、择优录用。

采用企业化方式管理,按国家规定为聘用人员提
供社保和住房公积金。

每月绩效考核、年终综合评定,对不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进行换岗或解除聘用[3]。

近年来,一批懂业务、善管理、有活力的专职工作人员进入学会秘书处管理岗位。

四是健全以岗位能力匹配为目标的培训体系。

秘书处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鼓励工作人员参加相关业务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其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更新及提升。

近年来,加大国际合作机制和外部培训资源的引进力度,对员工职业发展进行更有效的规划和引导,推动工作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秘书处人才队伍建设。

三、学会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适应科技社团创新发展的法规环境不成熟
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法律环境方面面临立法滞后的问题,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存在着定性不清晰、地位不明确、法律不健全和分类不合理等问题[4]。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是截至目前我国适用于学会在内的社会团体的仅有两个法律性条文[5]。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两个条例在实际操作上,已远不能适应当前学会工作的需要,难以实现对社会组织的分类指导和规范管理。

学会生存和发展没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可遵循,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确定,权利和义务不明晰,职能范围及规范难以划定,使得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时缺少法律依据。

科技社团改革长期处于“顶层设计”缺失,“摸着黑走路”的发展状态,亟须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学会组织独立性和自由权等权利的保护,根据科技社团的客观发展规律,规范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二)保持会员总量持续稳步增长的办法不够多
保持会员总量持续稳步增长是关乎学会创新发展实现向前迈进一大步的重要基石。

2014年,学会新增会员6000余人,会员增速约为30%,会员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与此同时,会员占行业整体从业人员总量比例较低,学生会员流失严重,流失比例约为25%,续费比例仅为1/3,学会会员总体续费比例约为90%,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会会员流失率较高,也从侧面反映出学会吸引、凝聚会员能力不强。

由于会员流失数量和新增人数相近,实现学会2015年会员数达到3万人的既定发展目标还有相当的难度,学会亟待在提高学术服务水平,合理制定会员收费标准,分类细化服务人群,拓展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延续性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学会发展和服务会员能力。

(三)在学科及行业内的学术权威性和社会影响力不突出
经过多年发展,学会拥有了丰厚的学术和智力资源,在相关领域内累积了较高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在与同行学会的共生共存、竞争发展进程中,由于社会资源相对不足,组织能力较弱,学会在汇聚领域内顶级人才、提升自身运行发展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学术吸引力、凝聚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等学会极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正面临学术权威性提升缓慢及领域覆盖面缺失等问题。

在学术交流、科技评价、决策咨询等
职能发挥上品牌效应较为薄弱,社会影响范围受到制约;科技奖励项目缺少向上推荐的有效渠道,在国家科技奖励及创新人才推荐等方面还难以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和政府认可。

(四)服务社会和行业发展方面作用发挥不充分
近年来,学会在科技评价、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科技奖励、决策咨询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创新工作,但科技类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平台建设还相对落后,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较为单一,供给量不足。

科技评价在社会评价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未得到充分体现,缺少与有关政府部门的密切合作,在对科技计划实施整体情况、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等开展第三方科技评价,缺少向社会和政府提供具有专业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评估咨询意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特别是联系服务地方政府及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还未打通,产学研政协同创新的服务平台及机制建设滞后,学会的学术和智力资源很难到达技术创新一线,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与部分同行学会相比还较为薄弱,社会化服务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

四、实现学会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快完善以法规制度体系为基础的学会治理结构
积极响应社会组织治理改革时代要求,把依法自治作为下一步学会提升组织建设能力的重要基础工作,坚持以《章程》为核心,各项条例办法为行动准则的法规制度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学会治理结构,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监管的治理合力,确保学会健康有序发展。

强化学会组织建设管理服务和监督机制,规范学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加强学会财务、资产、重大事项等制度建设及执行,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对学会运行的评估机制,引导学会建设现代科技社会团体。

(二)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学术生态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术交流的需求,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发挥学术交流在服务创新发展中的源头活水作用。

打造优质学术资源,提升在本领域内的学科发展引领能力,逐步扩大学科发展研究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优化学术会议结构,探索“互联网+学术交流和科技传播”新业态。

培育新的学术生长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服务活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推动学术成果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持。

坚决抵制学术不端、学风浮躁、学术失范等不良行为,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

(三)抢占政府职能承转中有价值、有意义的业务领域
瞄准政府职能“承转”中有较大“含金量”的业务领域,主动培育经营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着力提升信息资料收集、会员服务、资源动员和资金筹措能力,努力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产品的发展优势。

充分发挥科技社团的第三方科技评价作用,发挥专业权威性优势,坚持中立立场,围绕相关科技评估、工程技术领域职业资格认定、技术标准研制、国
家科技奖励推荐等重点任务,积极拓宽参与科技类公共服务渠道,主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市场竞争,努力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主战场更加奋发有为。

(四)全面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
坚持把服务科技工作者作为学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发力点,通过团结、引领、依靠、服务科技工作者,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探索规范的资金、人才管理制度,创新资助扶持青年人才的评价方法,与国内各类人才资助项目或计划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提升专业领域人才资源开发水平,支持本领域科学家更多地参与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在有影响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任职,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

积极参与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加快培养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激发青年人才开展创新性工作的激情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勇.政社分开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构建的核心[J].中国社会组织,2014(16):13-14.
[2]科技部科技人才交流开发服务中心课题组. 科技类社团管理模式及创新发展案例分析报告之一[J]. 学会,2012(8):3-11.
[3]李国杰.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创建新型科技社团[J].社团管理研究,2010(3):9.
[4]王栋.从主观定性到规范分类:当前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转型[J].行政论坛,2014(1):62-67.
[5]胡铁磊.探讨学会发展模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J].学会,2011(8):54-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