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性质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32高教版
高教版中职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学)案
【课题】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集合与元素的概念;(2)引导学生自然地认识集合与元素的关系;(3)针对集合不同情况,认识到可以用列举和描述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然后再对表示法进行对比分析,完成知识的升华;(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5)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展开,自然地层层推进教学.【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99,正偶数集可以表示为}2,4,6,.0的解集;)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由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关键是找出元素的特征性质.0得12x-,1 2⎫-⎬⎭;)奇数集合}∈Z;)第一象限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为(){,x y x>的解集.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课题】1.2 集合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教学设计】(1)从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入手,通过实际问题导入知识;(2)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认识真子集,突破难点;(3)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集合的相等关系;(4)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6x<.是用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首先要分清楚对象,然后再根据关系,正确选用符号.的元素,因此}6x<的元素,}6x<.}2的子集,并且集合叫做集合AB(或B A),读作“.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对于集合A、B、C,如果C A {1,3,5}*巩固知识典型例题例5 用适当的符号填空:⑴{1,3,5} {1,2,3,4,5,6};⑵2x x={3,-3};{|9}⑶{2} { x| |x|=2 };⑷2 N;⑸a{ a };⑹{0} ;⑺{1,1}-2x x+=.{|10}解⑴{1,3,5}{1,2,3,4,5,6};⑵{x|x2=9}={3,-3};⑶ 因为{|2}{2,2}x x ==-,所以{2}{2}x x =; ⑷ 2∈N ; ⑸ a ∈{a }; ⑹ {0};⑺ 因为2{|10}x x +==,所以{1,1}-2{|10}x x +=.【课题】 1.3集合的运算(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 (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交集与并集的概念,提高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与练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过程行为行为意图间B={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王燕,王勇}.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解决通过上面的三个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集合C中的元素是由既属于集合A又属于集合B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也就是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这时,将C称作是A与B 的交集.引导分析归纳总结自我分析了解式启发学生思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5*动脑思考探索新知一般地,对于两个给定的集合A、B,由集合A、B的相同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 B,读作“A 交B”.即{}A B x x A x B=∈∈且.集合A与集合B的交集可用下图表示为:求两个集合交集的运算叫做交运算.总结归纳仔细分析讲解关键词语强调图像含义思考理解记忆观察带领学生总结三个问题的共同点得到交集的定义10*巩固知识典型例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 已知集合A ,B ,求A ∩B . (1) A ={1,2},B ={2,3}; (2) A ={a ,b },B ={c ,d , e , f }; (3) A ={1,3,5},B = ∅; (4) A ={2,4},B ={1,2,3,4}.分析 集合都是由列举法表示的,因为 A ∩B 是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相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所以可以通过列举出集合的所有相同元素得到集合的交集.解 (1) 相同元素是2,A ∩B ={1,2}∩{2,3 }={2};(2) 没有相同元素A ∩B ={a , b }∩{c , d , e , f }=∅; (3) 因为A 是含有三个元素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所以它们的交集是不含任何元素的空集,即A ∩B =∅;(4) 因为A 中的每一个元素的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所以A ∩B =A .例2设(){},|0A x y x y =+=,(){},|4B x y x y =-=,求AB .分析 集合A 表示方程0x y +=的解集;集合B 表示方程4x y -=的解集.两个解集的交集就是二元一次方程组0,4x y x y +=⎧⎨-=⎩的解集. 解 解方程组0,4.x y x y +=⎧⎨-=⎩得2,2x y =⎧⎨=-⎩.所以(){}2,2AB =-.例3 设{}|12A x x =-<,{}|03B x x =<,求AB .分析 这两个集合都是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并且无法列举出集合的元素.我们知道,这两个集合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下图所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这两个集合的交集.解 {}{}|12|03AB x x x x =-<<{}|02x x =<.说明 强调 引领 讲解说明 引领 强调含义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求解 领会通过 例题 进一 步领 会交 集 注意 观察 学生 是否 理解 知识 点 复习 方程 组的 解法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强调 数形 结合B.}y=,求B.23巡视}4x,求A B.指导11名,那么该班有多少名介绍={该班团员};={该班非团B.}2,}4B x,求A B.整体建构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集合的并集和交集有什么区别?(含义和符号).在进行集合的并运算和交运算时各自的特点是什么?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B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 与集合B 的并集{}B x A x x B A ∈∈=或 ;(2)交运算是寻找两个集合都有的公共部分,并运算是将两个集合所有的元素进行合并.(3)列举法求解时要不重不漏,描述法求解时要利用好数轴并注意端点的处理.归纳强调 回答 理解 强化 的形 式强 调重 点突 破难 点70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5 设{}{}2,1,0,1,5,3,2-==B A ,求B A ,B A . 解 {}{}{}22,1,0,15,3,2=-= B A ;{}{}2,1,0,15,3,2-= B A {}5,3,2,1,0,1-=.例6 设{0{1A x x B x x =<=<≤2},≤3},求B A ,B A . 解 将集合A 、B 在数轴上表示:{1AB x x =<≤2},{0AB x x =<≤3}.引领 分析 讲解 说明 领会 思考 求解进行 并交 的对 比例 题讲 解巩 固所 归纳 的强 化点75 *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重点和难点各是什么? *自我反思 目标检测本次课采用了怎样的学习方法?你是如何进行学习的?你的学习效果如何?1.{}{}1,0,1,2,0,2,4,6A B =-=,求B A ,B A .2.{}{}22,04A x xB x x=-<=,求B A ,B A .引导 提问 巡视 指导 回忆 反思 动手 求解 培养 学生 总结 反思 学习 过程 的能 力 85 *继续探索 活动探究(1)读书部分: 教材章节1.3;【课题】1.3集合的运算(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教学设计】(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全集与补集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对实例的归纳,针对用“列举法”及“描述法”表示集合的运算的不同特征,采用由浅入深的训练,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3)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总结比较,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特征,完成知识的升华;(4)讲练结合,数形结合,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B,A B.}2,}4明确=,求A B,A B.B x下面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集合的运算.介绍兴趣导入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结论可以看到,P 、Q 都是U 的子集,并且集合Q 是由属于集合U 但不属于集合P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总结 归纳领会素的 关系15*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概念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将这个集合叫做全集,一般用U 来表示,所研究的各个集合都是这个集合的子集.在研究数集时,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如果集合A 是全集U 的子集,那么,由U 中不属于A 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 表示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记作UA ,读作“A 在U 中的补集”.即{}|U A x x U x A =∈∉且.如果从上下文看全集U 是明确的,特别是当全集U 为实数集R 时,可以省略补集符号中的U ,将UA 简记为A ,读作“A 的补集”.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图形表示,如下图所示:求集合A 在全集U 中的补集的运算叫做补运算.仔细 分析 讲解强调 引导说明思考 理解 记忆 观察 领会特别 注意 讲解 关键 词的 含义 强调 表示 方法 的书 写规 范性 充分 利用 图形 的直 观性2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通过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例1设{}0,1,2,3,4,5,6,7,8,9U =,{}1,3,4,5A =,{}3,5,7,8B =.求A U及B U .分析 集合A 的补集是由属于全集U 而且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例2 设U =R ,{}|12A x x =-<,求A .分析 作出集合A 在数轴上的表示,观察图形可以得到A .解 {}|12A x xx =->或.说明 通过观察图形求补集时,要特别注意端点的取舍.本题中,因为端点−1不属于集合A ,所以−1属于其补集A ;因为端点2属于集合A ,所以2不属于其补集A .由补集定义和上面的例题,可以得到: 对于非空集合A :A ∩(UA )=∅,A ∪(UA )=U ,U U=∅,U ∅=U ,U(UA )=A .说明讲解 引领引导 分析 讲解说明 理解观察 思考 主动 求解 观察 思考 理解 自我 总结例题 进一 步领 会补 集的 含义 及其 运算 特点 突出 数轴 的作 用 交给 学生 自我 发现 归纳35*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 练习1.3.31.设{}U =小于10的正整数,{}147A =,,,求UA .2.设U R =,{}|24A x x=-,求A .提问巡视 指导互动 求解 交流反馈 学习 效果45*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以学A U,B U ,()()ABU U ,)()UU A B,()U A B ,()A B U.分析 这些集合都是用列举法表示的,可以通过列举集合的元素分别得到所求的集合. 解{}0,2,6,7,8,9A =U ;{}0,1,2,4,6,9B =U ()(){}0,2,6,9UU A B =; ()(){}0,1,2,4,6,7,8,9UU A B=因为{}3,5AB =,所以 (){0,1,2,4,6,7,8,9U AB =因为{1,3,4,5,7,8AB =(){0,2,6,9UA B =U A ,U B ,A B ,A B .分析 在理解集合运算的含义基础上,充分运用数轴的表示来进行求解.解 因为全集U =R ,A ={x | x U A ={x | U B ={x | {B x =-A B =R .B ,B ,UA ,U B ,()()U U A B ,()()U U A B .设{}|0180U αα=<<,{}|090A αα=<<,{}|90180αα=<<,求UA ,U B,()()U U A B ,)()U U A B .提问巡视 指导归纳小结 强化思想【课题】1.4 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教学设计】(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在条件与结论的关系的判断上,尽可能多的教给学生在独立尝试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交流;(2)由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从内涵上引导学生体会复合命题中条件和结论的关系. 【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课题】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教学设计】(1)以实例引入知识内容,提升学生的求知欲;(2)抓住解不等式的知识载体,复习与新知识学习相结合;(3)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课题】2.2区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能力目标: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区间的概念.【教学难点】区间端点的取舍.【教学设计】⑴实例引入知识,提升学生的求知欲;⑵数形结合,提升认识;⑶通过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⑷通过列表总结知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4x引导讲解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只含左端点的区间叫做右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只含右端点的区间叫做左半开区间,如集合{|24}x x <表示的区间是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4]表示.引入问题中,新时速旅客列车的运行速度值(单位:公里/小时)区间为(200,350).强调 细节领会强调 各区 间的 规范 书写10*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1 已知集合()1,4A =-,集合[0,5]B =,求:AB ,A B .解 两个集合的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1,5]A B =-, [0,4)A B =.质疑 分析 讲解 思考 理解 复习 相关 集合 运算 知识 15 *运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2.2.11.已知集合(2,6)A =,集合()1,7B =-,求A B ,A B .2.已知集合[3,4]A =-,集合[1,6]B =,求A B ,A B .3. 已知集合(1,2]A =-,集合[0,3)B =,求A B ,A B .巡视辅导 思考 解题 交流 反馈 学习 效果20*动脑思考 明确新知 问题集合{|2}x x >可以用数轴上位于2右边的一段不包括端点的射线表示,如何用区间表示? 解决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的左端点为2,不存在右端点, 质疑思考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为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其中符号“+∞”(读作“正无穷大”),表示右端点可以任意大,但是写不出具体的数.类似地,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开区间,用符号(,2)-∞表示(“-∞”读作“负无穷大”). 集合{|2}x x 表示的区间为右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集合{|2}x x表示的区间为左半开区间,用记号(,2]-∞表示;实数集R 可以表示为开区间,用记号(,)-∞+∞表示. 注意“-∞”与“+∞”都是符号,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讲解 说明 强调 细节领会 记忆 理解 明确学习 各种 区间25*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例2 已知集合(,2)A =-∞,集合(,4]B =-∞,求AB ,A 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4]AB B =-∞=;(2)(,2)A B A =-∞=.例3 设全集为R ,集合(0,3]A =,集合(2,)B =+∞, (1)求A ,B ;(2)求AB .解 观察如下图所示的集合A 、B 的数轴表示,得 (1) (,0](3,)A =-∞+∞,(,2]B =-∞; (2) (0,2]AB =.质疑 说明 讲解 启发 强调观察 思考 领会 主动 求解通过 例题 巩固 区间 的概 念 注意 规范 书写30*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B,A B.(0,3),求A,B,B A.巡视指导*归纳小结强化思想(1)本次课学了哪些内容?(2)通过本次课学习,你会解决哪些新问题了?引导【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⑴了解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能力目标:⑴通过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⑵通过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教学重点】⑴方程、不等式、函数的图像之间的联系;⑵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难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设计】⑴从复习一次函数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入手;⑵类比观察一元二次函数图像,得到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像解法;⑶加强知识的巩固与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⑷讨论、交流、总结,培养团队精神,提升认知水平.【教学备品】教学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学生行为教学意图时间*揭示课题2.3 一元二次不等式*回顾思考复习导入问题一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存在着哪些联系?解决观察函数26y x=-的图像:介绍提出问题了解思考()0或()0(a≠感受新知二次函数的图像、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间存过 程行为 行为 意图 间解法利用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0a >的图像可以解不等式20ax bx c ++>或20ax bx c ++<.(1)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1x 和2x 12()x 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1(,0)x ,2(,0)x (如图(1)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不等式20a x bx c ++>的解集是12(,)(,)x x -∞+∞;(1) (2) (3) (2)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0x ,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只有一个交点0(,0)x (如图(2)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00(,)(,)x x -∞+∞.(3)当240b ac ∆=-<时,方程20ax bx c ++=没有实数解,一元二次函数2y ax bx c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如图(3)所示).此时,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不等式20ax bx c ++>的解集是R .归纳 总结讲解 分析 强调 讲解思考 观察 理解 领会 记忆引导 学生 经历 由特 殊到 一般 的提 炼过 程 强化 图像 作用 熟练 数形 结合 应用2(,)x +∞0(,)x +∞0([)2,x +∞R 0<12,)x∅]12,x }0x224b ac x =-.典型例题解下列各一元二次不等式:0.首先判定二次项系数是否为正数,再研究对应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情况,最后对照表格写出不等式的解集.26x --=0的解(3,)+∞.)29x <可化为290-=的解集为)253x x -两边同乘1-,得3。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
$x^{2} + y^{2} + Dx + Ey + F = 0$,其中D、E和F为系数。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相离
直线与圆没有交点,相离时圆 心到直线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
。
相交
直线与圆有两个交点,相交时圆 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
相切
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时圆 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三视图
01
02
03
三视图的基本概念
了解三视图的基本原理和 概念,包括正视图、俯视 图和左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
掌握如何根据几何体的形 状和尺寸画出其三视图。
三视图的识别
能够根据三视图识别出对 应的几何体,并理解各个 视图之间的关系。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和计算
空间几何体的性质
了解常见空间几何体的性 质和特点,如球体、长方 体、圆柱体等。
数在区间(-∞,+∞)内具有单调性。
05
第五章 空间几何
空间几何的基本概念
点、直线、平面
了解空间中点、直线和平面的基本性质,包括定义、表示方法以 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空间向量
掌握向量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性质,了解向量的应用。
空间几何图形的作图与识别
掌握常见空间几何图形的作图方法,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的几何 图形。
数列的极限
01
02
03
04
05
数列极限的定义:数列 的极限是指当 n 趋于无 穷大时,数列的第 n 项 的值趋于一个特定的值 。
极限的四则运算规则: 极限的四则运算规则包 括加法、减法、乘法和 除法,具体规则如下
1. 若lim a_n = A 和 lim b_n = B,则lim (a_n + b_n) = A + B。
2024年度-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完整版
03
指数函数
指数函数是形如$y=a^x$( $a>0,aneq1$)的函数,其图像是一 个指数曲线。
05
04
对数函数
对数函数是形如$y=log_a
x$(
$a>0,aneq1$)的函数,其图像是一
个对数曲线。
14
斜率计算
直线的斜率k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即k = tanα。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x1, y1)和(x2, y2),可以通过斜率公式k = (y2 - y1) / (x2 - x1)计算直线的斜率。
斜率性质
当直线与x轴垂直时,斜率不存在;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斜率为0。
25
圆方程求解与圆心半径确定
04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15
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及性质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通过单位圆上的点的坐标来定义任意角的正 弦、余弦和正切函数。
三角函数的性质
包括周期性、奇偶性、增减性、最值等性质 。
诱导公式
利用周期性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转化为锐角 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16
三角函数图像和变换
三角函数图像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的图像及其特点 。
其他应用
如地理中的太阳高度角计算、物理中的力学问题等。
18
05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19
数列概念及表示方法
数列定义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 。
数列的表示方法
通项公式、递推公式、图像 法和列表法。
数列的分类
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递增 数列、递减数列和常数列; 周期数列和非周期数列。
中职教育-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第3章 函数.ppt
解 设购买的茶杯数为x(个),应付款为y(元),则函 数的定义域为{1,2,3,4,5}.
(1)依题意知,函数的解析式为y=3.5x,故用解析法可 将函数表示为
y=3.5x,x∈ {1,2,3,4,5}.
(2)根据售价,分别计算出购买 个茶杯时的应付款,列 成表格,即用列表法可将函数表示为表3-2.
第3章 函数
3.1 • 函数的概念 3.2 • 函数的表示方法 3.3 • 函数的基本性质 3.4 •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
内容简介:函数是研究客观世界变化规律和集合之间 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数学工具。本章介绍了函数的概念,函 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及其基本性质,并通过实际的例子介绍了 函数的实际应用。
学习目标:理解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 法,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了解函数的实际应用。
中去计算.
像上述这种,在自变量的不同取值范围内,需要用不同 的解析式来表示的函数称为分段函数.
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自变量的各个取值范围的并集,图 像也是由连续(或不连续)的两段或多段组成的.
计算器辅助求值
在用描点法作函数图像时,需要 列表求值,对于一些不容易计算的函 数值,可以借助于计算器.下面以 CASIO fx-82ES PLUS型函数计算器 (图3-4)为例,介绍如何计算 7 的 值.
我们用几何画板绘制分段函数
x 6, 6 x 0
f
(x)
x
2
9,0
x
3
的图像,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打开几何画板,选择“绘图”>“绘制新函数”菜 单,在弹出的“新建函数”对话框中输入分段函数的解析式 “x+6”,然后单击“确定”按钮,得到函数 y= x+6在整个 定义域上的图像.
【中职专用】温州市中职基础模块上册单元复习 第三章 函数(高教版)精品PPT课件
第三章 函数
考点:函数单调性
【例5】 下列函数中,满足“在其定义域上任取x1,x2,若x1<
x2,则f(x1)>f(x2)”的函数是( B
A.y= 3 B.y=3- x
x
2
)
C.y=
1 2
x
D.y=lnx
【思路点拨】 考虑单调性的定义.
【答案详解】 A在其定义域内不单调,C、D均为增函数,故 选B.
数m的取值范围.
解:①当m=0时,y= 8,定义域为R.
②当m≠0时,要使mx2-6mx+m+8≥0恒成立,
则只需 m 0,
综上得m∈=[306,m21]. 4mm 8 0,
解得0<m≤1,
第17页,共34页
第三章 函数
8.已知函数y1=|x|,y2= 1 x 的4 图象如图所示,则当y1>y2 时,x的取值范围是( A ) 3 3
1.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一些常见函数的定义域,会求 简单函数的值域,会作一些简单函数的图象.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图 象特征.
第三章 函数
考点:函数的概念和表示
第三章 函数
【练1】函数f(x)=3x-1,x∈{-1,0,1,2,3}的图象是( D )
A.直线
B.射线 C.线段 D.离散的点
A.(-∞,-1)∪(,1)∪(2,+∞)
D.(-1,2)
第8题图
【提示】 数形结合.
第18页,共34页
第三章 函数
笛卡尔坐标系
2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 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 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
“蝴蝶效应”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
比喻,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 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3章《函数的单调性》说课课件
教学过程
(二)学生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三组函数的的 图象,并就其图象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化趋 势。并探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观察函数图象,并指出图象的变化的趋势 问题2: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上升趋势”的意思吗? 问题3:你能明确说出“图象呈下降趋势”的意思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探讨、总结,得到单调性的“通俗定
教学目标
3. 情感目标(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 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 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经历 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 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2. 学法
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拉近 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 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 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 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 4 -
•地位与作
用
•对函数的概念、图像
和性质做进一步的巩
固和深化
•教 材 •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 分 ”和“从一般到特殊”的 析
思想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 具有重大意义。
为后续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 数打下学习基础
•- 5 -
•学情分析
教法与学法
2. 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充分利用多媒体 的动态演示功能,通过讨论、总结、归纳,完成从 直观到抽象的知识形成过程,体验主动参与、积极 思考、尝试探索的学习活动,从中感受到了学习数 学的快乐,有助于培养中职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 惯。
教学过程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3-3函数的性质教学课件
练习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练习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练习
3.3.2
函数的奇偶性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数学中也存在着对称美,函数图像的对称就是其中一种.
——奇偶性
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就说这个函数 具有奇偶性,其定义域一定关于原点中心对称.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有没有某个函数,它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如果 有,请举例说明.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奇偶性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练 习
3.3.3
几个常见的函数
—几个常见的函数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回顾义务教育阶段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二 次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各是怎 样的呢?如何用数学的语言表达?
—几个常见的函数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几个常见的函数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集合1.1 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能够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教学内容:集合的定义及表示方法集合的类型及特点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特点,如无序性、确定性等。
3. 练习列举常见的集合类型,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列举五个常见的集合,并说明其表示方法。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1.2 集合的运算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规则,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
能够运用集合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集合的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运算规则集合运算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集合的运算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规则。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3. 练习集合运算,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统计数据、几何图形等。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函数2.1 函数的概念教学目标: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
能够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函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函数的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3. 练习识别和理解函数的基本要素,巩固对函数概念的认识。
教学评价:课堂练习:识别和理解给定的函数,说明其定义域、值域等基本要素。
课后作业:练习题,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2 函数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
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函数性质的应用教学活动:1. 引入函数的性质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电子教案第一章: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函数的定义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能够列出常见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
1.2 函数的性质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能够判断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第二章:三角函数2.1 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半角公式2.2 三角函数的性质理解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能够判断简单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第三章:解三角形3.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理解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3.2 解三角形的应用能够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决解三角形的问题能够运用解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数列4.1 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的定义掌握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4.2 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理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求和公式第五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5.1 不等式的概念理解不等式的定义掌握不等式的性质5.2 不等式组的解法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能够解不等式组并求出解集第六章:平面解析几何6.1 平面直角坐标系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定义和组成掌握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表示6.2 直线方程理解直线的点斜式和两点式方程掌握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和标准式方程第七章:多项式与方程7.1 多项式的概念理解多项式的定义掌握多项式的运算规则7.2 一元二次方程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因式分解、配方法、求根公式)第八章:概率与统计8.1 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古典概型、条件概率、独立事件)8.2 统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掌握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图表法、数值法)第九章:函数图像的绘制9.1 函数图像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图像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描点法、直线法)9.2 常见函数图像的特点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图像的特点和性质第十章:数学应用10.1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10.2 数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理解数学在其他领域(如科学、技术、经济)的重要性掌握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其他领域问题的方法第十一章:排列组合与初等数论11.1 排列组合的概念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与组合的计算方法(排列数公式、组合数公式)11.2 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理解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的概念掌握素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第十二章:复数12.1 复数的概念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和复数代数表示法掌握复数的运算规则(加法、减法、乘法、除法)12.2 复数的应用理解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运用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第十三章:导数与微分13.1 导数的概念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掌握基本函数的导数公式13.2 微分的概念理解微分的定义和应用掌握微分的计算方法第十四章:积分与微分方程14.1 积分concepts理解积分的方法(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换元积分、分部积分)掌握基本积分表和积分的应用14.2 微分方程的概念理解微分方程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解法(可分离变量法、齐次方程法、线性方程法)第十五章: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15.1 数学建模的概念理解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2 数学软件的概念与应用了解常见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a、Excel)掌握数学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的主要内容,包括函数与性质、三角函数、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平面解析几何、多项式与方程、概率与统计、函数图像的绘制、数学应用、排列组合与初等数论、复数、导数与微分、积分与微分方程以及数学建模与数学软件。
函数的性质(职高基础模块上册)
定义域是函数中自变量可以取到的所有值的集合,它决定了函数关系存在的范围 。值域是函数中因变量取到的所有可能值的集合,它反映了函数关系的结果范围 。定义域和值域一起决定了函数的具体形式和性质。
02 函数的单调性
单调性的定义
单调增函数
对于函数$f(x)$,如果在区间$I$上, 对于任意$x_{1} < x_{2}$,都有 $f(x_{1}) < f(x_{2})$,则称$f(x)$ 在区间$I$上单调增。
函数的表示方法
总结词
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多种,包括解析法、表格法和图象法。
详细描述
解析法是通过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函数,例如 $f(x) = x^2 + 2x + 1$;表格法是通过一张表格列出一些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对应 值来表示函数;图象法则是通过绘制函数图象来表示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总结词
函数的定义域是指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取值范围,值域是指函数因变量的取值范 围。
奇偶性的判断方法
01 02
定义法
根据奇偶性的定义来判断。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 $x$,都有$f(-x)=-f(x)$,则$f(x)$为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 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则$f(x)$为偶函数。
图像法
通过观察函数的图像来判断。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则该函数 为奇函数;如果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则该函数为偶判断函数的周期性。
05 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函数图像的作法
描点法
通过选取函数定义域内的若干个 点,并按照坐标进行描绘,连接
各点得到函数图像。
参数法
将函数中的自变量用一个参数表示, 根据参数的变化范围,得到一系列 对应的函数值,从而作出函数图像。
【中职专用】(高教版2021十四五基础模块上册)数学3.2函数的表示方法 教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脱贫攻坚取得了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2015-2019 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见表这个表格建立了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与年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函数,那么是否也可以用这个表格来表示函数?探究与发现:回顾学过的知识,除了表达式、列表,我们1.解析法3.1“情境与问题(1)”中,我们用数学表达式y = 30y表示销售额y与销售量y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个数学表达式称为函数解析式,简称解析式.像这样利用解析式表示函数的方法称为解析法.如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一次函数、一元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等都是用解析法表示的.2.列表法我们用表格表示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与年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像这样通过列出自变量的值与对应函数值的相应表格来表示函数的方法称为列表法.3.1“情境与问题(2)”中的恩格尔系数y随着时间y的对应关系也是用列表法表示的.3.图像法在汽车的研发过程中,需要对汽车进行一系列的性能测试,图3-2 是一种新型家用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油箱剩余油量y(y) 随时间y(h)变化的图像.像这样利用图像表示函数的方法称为图像法.例1 文具店内出售某种签字笔,每支售价6.5元,分别用列表法和解析法表示购买4支以内的签字笔时,应付款与签字笔支数之间的函数.解设y表示购买签字笔的支数,y表示应付款数(元),则y∈ {1,2,3,4}.(1)列表法表示见表(2)解析法表示为:y= 6.5y,y∈ {1,2,3,4}.例2 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普遍采用“阶梯水价” 的办法计量水费,发挥市场价格作用,增强了企业和居民的节水意识,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如某市居民用水“阶梯水价”的收费标准如下:每户每年用水不超过180m³时,水价为5 元/ m³;超过180m³不超过260m³时,超过的部分按7 元/m³收费;超过260m³时,超过的部分按9 元/m³收费.结合给出的数据(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1) 求出每户每年应缴水费y (元)与用水量y (y 3)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函数的图像;(2) 若某用户某年用水 200m³,试求该用 户这一年应缴水费多少元?解 (1)依题意,得到应缴水费与用水量之间的关系,见表由表得到函数的解析式:⎧ 5x ,0 x 180, y = ⎪ x - 360, 180 < x 260,⎨7 ⎪⎩ 9x - 880,x > 260. 根据这个解析式,可以画出函数的图像.(2)因为该用户用水为 200m³,即 x =200, 处于收费标准的第二阶梯水价,所以y =7×200-360=1040即该用户这一年度应缴水费为 1040 元.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函数是分段描述的.如,阶梯电费、出租车费、个人所得税等.这类函数的特点是:当自变量在不同范围内取值时,需要用不同的解析式来表示,我们称这样的函数为分段函数.练习 3.21.已知圆的半径为y,试分别写出圆的周长y和圆的面积y关于半径y的解析式.2.已知定义在R 上的一次函数y=ax+b 可以用下表表示,写出它的解析式.3.已知函数y = y(y)的图像,如下图,则(1)函数y=y(y)的定义域为;(2)y(1.6) = ;(3)函数y=y(y)的值域为.2,— 1 ≤ y≤ 0,4.已知函数y(y) = {y + 2,0 € y€ 2,4,y≤2.则(1)函数的定义域为,(2)y(1.5) = ;。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几种常见的函数》课件
则m取值范围为.........
。
例2反比例函数图像经过点 ( - 3,
- 2),
问函数图像是否一定经 过点(3,
2)?
(1)
.已知函数f ( x) x k 2是奇函数,求实数k;
(2)
.已知函数f ( x) mx 2 x 5在R上是减函数,
3.3.3 几种常见的函数(第1课时)
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我们一
起来辨一辨以下函数分别是哪一类?
①
③
⑤
②
④
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名称
解析式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一次函数
= +
( ≠ )
反比例函数
=
( ≠ )
名称
解析式
题各编写一个,并对其解析式、性质进行分析
一次函数
= +
>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反比例函数
( ≠ )
<
=
>
( ≠ )
>
名称
初中对相关概念的描述
解析式
一次函数
= +
>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反比例函数
( ≠ )
<
=
( ≠ )
>
>
图像
定义域
值域
单调性
奇偶性
∈
初中对相关概念的描述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目录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课时安排及目录课时安排第三版上册第1章集合与充要条件1.1 集合的概念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4 充要条件复习题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1 如何在Word文档中录入数学公式阅读与欣赏康托尔与集合论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复习题2现代信息技术应用2 利用Excel软件解一元二次方程阅读与欣赏数学家华罗庚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3.2 函数的性质3.3 函数的实际应用举例复习题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3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静态)阅读与欣赏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解析第4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4.1 实数指数幂4.2 指数函数4.3 对数4.4 对数函数复习题4现代信息技术应用4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动态)阅读与欣赏声音的计量及噪音第5章三角函数5.1. 角的概念推广5.2 弧度制5.3 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5.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5.5 诱导公式5.6 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5.7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复习题5现代信息技术应用5 利用几何画板作函数图像(从轨迹角度)阅读与欣赏光周期现象及其应用附录1 预备知识附录2 教材使用的部分数学符号下册第6 章数列6.1 数列的概念6.2 等差数列6.3 等比数列复习题6现代信息技术应用6 编制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列相关计算的工作表阅读与欣赏堆垛中的数学计算第7章平面向量7.1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7.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7.3 平面向量的内积复习题7现代信息技术应用7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1阅读与欣赏牛顿第8章直线和圆的方程8.1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8.2 直线的方程8.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8.4 圆复习题8现代信息技术应用8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绘图2阅读与欣赏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第9 章立体几何9.1 平面的基本性质9.2 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绪言第1章集合1.1 集合及其表示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1.3 集合的运算1.3.1 交集1.3.2 并集1.3.3 补集趣味数学神奇的心灵魔术数学文化无限集的奥秘信息技术应用元素与集合(列表) 第2章不等式2.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1.1 实数的大小2.1.2 不等式的性质数学文化从弦图看基本不等式2.2 区间2.3 一元二次不等式2.4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2.5 不等式应用举例数学文化等号与不等号的来历信息技术应用四个“二次”第3章函数3.1 函数的概念3.2 函数的表示方法3.3 函数的性质3.3.1 函数的单调性3.3.2 函数的奇偶性3.3.3 几种常见的函数信息技术应用“心形”曲线与函数3.4 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百钱买百鸡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期——魏晋南北朝第4章三角函数4.1 角的概念的推广4.1.1 任意角4.1.2 终边相同的角4.2 弧度制4.3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4.3.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4.3.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4.4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5 诱导公式4.6 正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6.1 正弦函数的图像4.6.2 正弦函数的性质4.7 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4.8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趣味数学地球的周长数学文化sin 的由来信息技术应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新版下册课时安排第5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5.1 实数指数幂5.1.1 有理数指数幂5.1.2 实数指数幂5.2 指数函数5.3对数5.3.1对数的概念5.3.2 积、商、幂的对数数学文化对数简史5.4 对数函数5.5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应用趣味数学神奇的对数速算信息技术应用运用指数函数比较值的大小第6章直线与圆的方程6.1 两点间距离公式和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6.2 直线的方程6.2.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6.2.2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与斜截式方程6.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6.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6.3.1 两条直线平行6.3.2 两条直线相交6.3.3 点到直线的距离6.4 圆6.4.1 圆的标准方程6.4.2 圆的一般方程6.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6.6 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举例趣味数学数形结合,相辅相成数学文化笛卡儿坐标系的产生信息技术应用用GeoGebra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7章简单几何体7.1.1 棱柱7.1.2 直观图的画法7.1.3 棱锥7.2 旋转体7.2.1 圆柱7.2.2 圆锥7.2.3 球7.3 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数学文化祖暅原理信息技术应用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第8章概率与统计初步8.1 随机事件8.1.1 随机事件的概念8.1.2 频率与概率8.3 概率的简单性质8.4 抽样方法8.4.1 简单随机抽样8.4.2 系统抽样8.4.3 分层抽样8.5 统计图表8.6 样本的均值和标准差趣味数学圆周率π中各数码出现的概率相同吗?拓展延伸大数据信息技术应用数据统计分析。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学课件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实数与函数》:第一节实数的概念及性质,第二节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第三节初等函数及其图像。
2. 第二章《指数与对数》:第一节指数的概念及运算,第二节对数的概念及运算,第三节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及其图像。
4. 第三章《三角函数》: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第二节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第三节三角恒等变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实数、函数、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2. 学会运用指数、对数、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函数的性质、指数与对数的运算、三角恒等变换。
2. 教学重点:实数、函数、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实数、函数、指数、对数等概念。
2. 例题讲解:详细讲解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1)实数与函数:求实数的绝对值、判断函数的单调性等。
(2)指数与对数:计算指数幂、对数,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
(3)三角函数:求三角函数的值、画三角函数的图像等。
六、板书设计1.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2. 内容:各章节知识点、例题、练习题、解题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实数与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奇偶性等。
(2)指数与对数:计算指数幂、对数,求解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等。
(3)三角函数:求三角函数的值、画三角函数的图像等。
2. 答案:课后提供详细答案,方便学生自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指数、对数、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反馈7.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9.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有效性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衔接教学内容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3.2《函数的性质》ppt课件1
3.2 函数的性质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1 观察某地某日气温时段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时,气温最低为 , 时,气温最高为 .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 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
不断地
;6时到14时 这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 地
.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2
下图为股市中,某股票在半天内的行情,请描述此股票的涨幅情况.
; ;
.
演示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点的对称
一般地,设点P(a,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 (1)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2)点. 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3)点P(a,b)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 (1)已知点P(−2,3),写出点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2)已知点P(x,y),写出点P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 (3)设函数y=f(x,y),在函数图像上任取一点P(a,f(a)),写出点P 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O的对称点的坐标.
.
分析 利用三种对称点的坐标特征进行研究即可.
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点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点P(a,b)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应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2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坐标:
(1)与点 2,1 关于 x 轴对称; (. 2)与点 1, 3 关于 y 轴对称; (3)与点 2, 1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4)与点 1,0 关于 y 轴对称.
(1) f x x3 ; (2) f x 2x2 1; (3) f x x ; (4) f x x 1 .
高教版(2021)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函数的性质》课件
3.3.1 函数的单调性
下图是某市某天气温(℃)是时间(时)的函数图像,记这个函数为 = ().
由图可知:
在给定区间[4,14]上,对于图像上的任意两
点1 1 , 1 ,2 2 , 2 ,
当1 < 2 时,都有1 < 2 ,即f (x1)<f (x2).
在给定区间[14,24]上,对于图像上的任意
上升
从左至右图象呈______趋势.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3.3.1 函数的单调性
观察第二组函数图象,指出其变化趋势.
下降
从左至右图象呈______趋势.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3.3.1 函数的单调性
观察第三组函数图象,指出其变化趋势.
称为函数 = ()的增区间.
称为函数 = ()的减区间.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例题辨析 巩 = ()在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称函数
= ()在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区间称为单调区间.
增区间也称为单调增区间,减区间也称为单调减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上的任意两点1 ,2 ,
如果对于区间上的任意两点1 ,2 ,
当1 < 2 时,都有(1 ) < (2 ),那么称 当1 < 2 时,都有(1 ) > (2 ),那么称
函数 = ()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区间I
函数 = ()在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
情境导入 探索新知
3.3.1 函数的单调性
一、判断函数单
二、函数单调
调性的方法
性的应用
图像法
定义法
记忆:同号递增,异号递减。
例题辨析 巩固练习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高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课件
跟踪训练1
(1)若sin
1
,1
3
x=2-3a,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若cos
(1)
1
,1
3
(2)
1
5
,
4
4
1 5
,
4−3
4 4
x=
,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2
[∵sin
1
x∈[-1,1],∴-1≤2-3a≤1,解得 ≤a≤1.]
4.要得到函数y=cos x的图象,只需把函数y=sin x的图象(
)
π
A.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
4
π
B.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
4
π
C.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
2
√
π
D.向右平移 个单位长度
2
C
[∵cos x=sin +
π
2
,∴函数y=cos x的图象是由函数y=sin x的
π
图象向左平移 个单位长度,故选C.]
题型1: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值域的应用
例1 若sin x=a-1,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A.[-1,1]
B.[0,1]
C.[-1,0]
D.[0,2]
√
D
)
[∵函数y=sin x的值域是[-1,1],sin x=a-1,
∴-1≤a-1≤1,解得0≤a≤2,故选D.]
点拨:本例考查正弦函数值域的应用,让含有字母的式子符合正弦
例3
把函数y=sin x的图象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函数f (x)的
图象,则(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函数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减函数
演 示
随着自变量的增加 函数值不断增大 图像呈上升趋势.
随着自变量的增加 函数值不断减小 图像呈下降趋势.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
判定函数的单调性有两种方法: 借助. 于函数的图像或根据单调性的定义来判定.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1 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取书,顺路将自行车送还王伟同学. 小明骑了30分钟自行车,到王伟家送还自行车后,又步行10分钟 到学校取书,最后乘公交车经过20分钟回到家.这段时间内,小 明离开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指出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观察函数图像
.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2 判断函数y=4x-2的单调性. 分析 对于用解析式表示的函数,其单调性可以通过定义来 判断,也可以作出函数的图像,通过观察图像来判断.无论 采用哪种方法,都要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观察函数图像
.
理论升华 整体建构
由一次函数y=kx +b(k≠0)的图像分析其单调性
如果一个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 那么,就称此函数具有奇偶性.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
(1)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2)判断对于任意的x∈D是否都有-x ∈ D.若存在某个x0∈D
但-x0∈D ,函数就是非奇非偶函数; (3)分别计算. 出f(x)与f(?x),若f(x)=-f(?x),则函数就是奇函数;
若f(x)=f(?x) ,则函数就是偶函数;若f(x)≠-f(?x)且f(x)≠f(?x) , 则函数就是非奇非偶函数.
演示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 4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 ?x?? x3 ; (2) f ?x?? 2x2 ? 1;
(3) f ?x?? x ; (4) f ?x?? x ? 1 .
.
分析 利用三种对称点的坐标特征进行研究即可.
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点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点P(a,b)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应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2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坐标:
(1)与点 ??2,1?关于 x 轴对称; (. 2)与点 ??1,?3?关于 y 轴对称; (3)与点 ?2,? 1?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4)与点 ??1,0?关于 y 轴对称.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 4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f ?x?? x3 ; (2) f ?x?? 2x2 ? 1;
y轴叫做这个函数图像的对称轴. 原点O叫做这个函数图像的对称中心.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函数y=f (x)
对任意的x∈D,都有 ? x ∈ D
f (?x)=f (x) 图像关于y轴对称 称函数为.偶函数.
f (-x)=-f (x) 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称函数为奇函数.
不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叫做非奇非偶函数.
y
y
1.当k>0时,图像从左至右
是 的,函数是单调 函数;
x
x 2.当k<0时,图像从左至右
是
的,函数是单调
函数.
由反比例函数 y ? k (k≠0)的图像分析其单调性 .x
1.当k>0时,在各象限中 y值分别随 x值的
增大而 ,函数是单调 函数;
2.当k<0时,在各象限中 y值分别随 x值的 增大而 ,函数是单调 函数.
解 ( 1 )函数的定义域为 ??? , ?? ?,
分析 依照判断函数奇偶性的基本步骤进行.
对任意.的 x ? ??? , ?? ?都有 ? x ? ??? , ?? ?.
f ?x ? ? x 3 , f ?? x ?? ?? x ?3 ? ? x 3 ,
故
f (x) ? ? f (? x) .
所以 f ?x ? ? x 3 是奇函数.
; ;
.
演示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点的对称
一般地,设点P(a,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则 (1)点P(a,b)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2)点. P(a,b)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3)点P(a,b)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巩固知识 典型例题
例3 (1)已知点 P(? 2,3),写出点 P关于x轴的对称点的坐标; (2)已知点 P(x,y),写出点 P关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 O 的对称点的坐标; (3)设函数y=f(x,y),在函数图像上任取一点 P(a,f(a)),写出点 P 关于y轴的对称点的坐标与关于原点 O的对称点的坐标.
第三章 函数
3.2 函数的性质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1 观察某地某日气温时段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时,气温最低为 , 时,气温最高为
.
(2)随着时间的增加,在时间段 0时到6时的时间段内,气温
不断地
;6时到14时 这个时间段内,气温不断 地
.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2
下图为股市中,某股票在半天内的行情,请描述此股票的涨幅情况 .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1 观察下列图形的是否具有对称性:
演示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问题2 观察下列函数的图像的是否具有对称性,如果有关于
什么对称?
如果沿着y轴对折,那么对折后 如果将图像沿着坐标原点旋转180°,
y轴两侧的图像完全重合.
旋转前后的图像完全重合.
这时称函数图像关于y轴对称. 这时称函数图像关于坐标原点对称.
应用知识 强化练习 教材练习3.2.1
1.已知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
.
(1)根据图像说出函数的单调区间以及函数在 各单调区间内的单调性;
(2)写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问题
创设情景 兴趣导入
P2
如图所示:
P3
P1
点P(3,2)关于x 轴的对称点是点 P1,其坐标为 点P(3,2)关于y 轴的对称点是点 P2,其坐标为 点P(3,2)关于原点 O 的对称点是点 P3,其坐标为
动脑思考 探索新知 单调性
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的性质
增函数
减函数
有f(x1)<f(x2)成立. 把函数叫做区间 (a,b)内的增函数 区间(a,b)叫做函 数的增区间.
设函数y=f(x) 在区间(a,b) 内有意义. 对于任意的 x1,x2∈ (a,b) 当x1<x2时
有f(x1)>f(x2)成立. 把函数叫做区间 (a,b)内的减函数 区间(a,b)叫做函 数的减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