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分类和等级、质量标准

合集下载

三等小麦质量标准

三等小麦质量标准

三等小麦质量标准
中国的小麦质量标准分为一等、二等和三等。

其中,三等小麦是指品质较差的小麦,但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三等小麦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三等小麦的外观应该干燥、清洁、无异物,颜色均匀,无霉变、变质等现象。

2. 含水量:三等小麦的含水量应该在1
3.5%以下,过高的含水
量会导致小麦发霉、变质。

3. 硬度指数:硬度指数是评价小麦加工性能的重要指标,三等小麦的硬度指数应该在60~70之间。

4. 筛分:筛分是指将小麦按照不同粒径进行筛分,三等小麦的筛分指标应该在80%以上。

5. 酸价:酸价是指小麦中的脂肪酸含量,三等小麦的酸价应该在4.0mg/g以下。

以上就是三等小麦的主要质量标准,虽然三等小麦的品质较差,但它也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比如说可以用来制作面粉、面条等食品,也可以用来生产酒精、生物燃料等工业产品。

当然,如果想要制作高品质的食品或者工业产品,还是要选择一等或二等小麦为好。

小麦品质的鉴别与评级标准

小麦品质的鉴别与评级标准

小麦品质的鉴别与评级标准是一个涉及多个因素的系统,包括小麦的品种、种植环境、收获时的气候条件、存储条件等。

以下是具体的鉴别与评级标准:1. 品种特性:小麦的品种直接影响其品质。

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淀粉类型等特性,这些特性对小麦的加工性能和食用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2. 外观品质:小麦的颗粒大小、均匀度、饱满程度等都是评价外观品质的重要指标。

颗粒饱满、均匀的小麦通常质量较好,加工出的面粉品质也较高。

3. 杂质含量:小麦中杂质的含量也是一个重要的评级标准。

杂质含量过高会影响面粉的纯净度,甚至影响食品的口感和安全性。

4. 水分含量:小麦的水分含量对其存储和加工过程都有影响。

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小麦发热、霉变,影响品质;而水分含量过低的小麦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过度加工,影响面粉的品质。

因此,小麦的水分含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在完成以上基础品质的鉴别后,就可以根据以下评级标准对小麦进行等级划分:1. 等级划分依据:根据小麦的加工性能和食用品质,通常会从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淀粉类型、灰分含量、加工精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评级。

2. 一级小麦: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含量丰富,灰分含量低,淀粉类型优良(中强或强),加工精度高,颗粒饱满且均匀。

这种小麦通常用于制作高级面包、馒头、糕点等高档面制品。

3. 二级小麦:蛋白质含量较高,面筋含量较丰富,加工精度较高,但颗粒大小、均匀度等食用品质稍差。

这种小麦可用于制作普通面包、面条、馒头等面制品。

此外,根据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小麦的评级标准也可能会有所调整或变化。

总的来说,小麦品质的鉴别与评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种植或食品加工领域的工作人员。

小麦及玉米的质量标准

小麦及玉米的质量标准

以上述分类为基础,我国小麦国家标准把小麦 细分为9类:
*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 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 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混合小麦:不符合上述各条规定的小麦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我国小麦国家标准( GB1351-1999)按容重、不完 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分为5个等级:
容重 小麦籽粒在单位容积内的质量,以克/升(g/L)表示。 不完善粒 受到损伤但尚有使用价值的颗粒。 包括下列几种: 虫蚀粒: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病斑粒:包括赤霉病及黑胚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 粒。 破损粒: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生芽粒:芽或幼根突破种皮不超过本颗粒长度的颗粒,芽或幼 根虽未突破种皮已有芽萌动的颗粒。 霉变粒:粒面生霉或胚乳变色变质的颗粒。
杂质 包括下列几种: 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矿物质、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及其他矿物质。 其他杂质:无使用价值的小麦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 的小麦粒,毒麦、麦角、小麦线虫病、小麦腥黑穗病等麦粒, 异种粮粒及其他杂质。[1] 色泽 一批小麦的综合色泽。 气味 一批小麦的综合气味。

小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

小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

⼩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麦的分类⼩麦属于单⼦叶植物纲,⽲本科,⼩麦属。

世界各地种植的⼩麦产要是普通⼩麦,普通⼩麦分布极⼴,其播种⾯积占世界⼩麦播种⾯积的90%以上,普通⼩麦的得类很多,其分类⽅法不⼀,⼀般采⽤下述的分类⽅法。

(⼀)按照⼩麦籽粒的⽪⾊划分按照⼩麦籽粒⽪⾊的不同,可将⼩麦分为红⽪⼩麦和⽩⽪⼩麦简称为红麦和⽩麦。

红⽪⼩麦(也称为红粒⼩麦)籽粒的表⽪为深红⾊或红褐⾊;⽩⽪⼩麦(也称为⽩粒⼩麦)籽粒的表⽪为黄⽩⾊或乳⽩⾊。

红⽩⼩麦混在⼀起的叫做混合⼩麦。

(⼆)按照⼩麦籽粒的粒质划分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麦可以分为硬质⼩麦和软质⼩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

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膏状,亦称为粉质。

就⼩麦籽粒⽽⾔,当其⾓质占其中部横截⾯1/2以上时,称其为⾓质粒,为硬麦;⽽当其⾓质不⾜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

对⼀批⼩麦⽽⾔,按我国的标准,硬质⼩麦是指⾓质率不低于70%的⼩麦;软质⼩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麦。

(三)按照播种季节分类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麦分为春⼩麦和冬⼩麦。

春⼩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麦;冬、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年夏季收割的⼩麦。

⼆、中国商品⼩麦的分类及等级标准(⼀)分类中国根据⼩麦的⽪⾊、粒质和播种季节将商品⼩麦分为9类,见GB⼀1351⼀1999。

具体如下:1.⽩⾊硬质冬⼩麦:种⽪为⽩⾊或黄⽩⾊的麦粒不低于90%,⾓质率不低于70%的冬⼩麦。

2.⽩⾊硬质春⼩麦:种⽪为⽩⾊或黄⽩⾊的麦粒不低于90%,⾓质率不低于74%的春⼩麦。

3.⽩⾊软质冬⼩麦:种⽪为⽩⾊或黄⽩⾊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麦。

4.⽩⾊软质春⼩麦:种⽪为⽩⾊或黄⽩⾊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麦。

5.红⾊硬质冬⼩麦:种⽪为深红⾊或红褐⾊的麦粒不低于90%.⾓质率不低于70%的冬⼩麦。

小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

小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

小麦的分类及其质量标准一、小麦的分类小麦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小麦属。

世界各地种植的小麦产要是普通小麦,普通小麦分布极广,其播种面积占世界小麦播种面积的90%以上,普通小麦的得类很多,其分类方法不一,一般采用下述的分类方法。

(一)按照小麦籽粒的皮色划分按照小麦籽粒皮色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红皮小麦和白皮小麦简称为红麦和白麦。

红皮小麦(也称为红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白皮小麦(也称为白粒小麦)籽粒的表皮为黄白色或乳白色。

红白小麦混在一起的叫做混合小麦。

(二)按照小麦籽粒的粒质划分按照籽粒粒质的不同,小麦可以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简称为硬麦和软麦。

硬麦的胚乳结构为紧密,呈半透明状,亦称为角质或玻璃质;软麦的胚乳结构疏松,呈石膏状,亦称为粉质。

就小麦籽粒而言,当其角质占其中部横截面1/2以上时,称其为角质粒,为硬麦;而当其角质不足1/2时,称其为粉质粒,为软麦。

对一批小麦而言,按我国的标准,硬质小麦是指角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软质小麦是指粉质率不低于70%的小麦。

(三)按照播种季节分类按照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将小麦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

春小麦是指春季播种,当年夏或秋两季收割的小麦;冬、麦是指秋、冬两季播种,第二年夏季收割的小麦。

二、中国商品小麦的分类及等级标准(一)分类中国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将商品小麦分为9类,见GB一1351一1999。

具体如下:1.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2.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4%的春小麦。

3.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4.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5.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6.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等级的划分对于小麦的质量管理和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下面将对小麦等级划分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外观品质。

小麦的外观品质是指小麦籽粒的外观特征,主要包括籽粒大小、形状、色泽和完整度等方面。

小麦的外观品质等级通常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三等四个等级。

特等小麦籽粒饱满、色泽鲜亮、无破损,完整度高;一等小麦籽粒色泽较好,完整度较高;二等小麦籽粒色泽一般,完整度一般;三等小麦籽粒色泽较差,完整度较低。

二、加工品质。

小麦的加工品质是指小麦加工后的面粉品质,主要包括面筋品质、面粉色泽和面包体积等方面。

小麦的加工品质等级通常分为特制粉、一等粉、二等粉和三等粉四个等级。

特制粉面筋品质好,面粉色泽白,面包体积大;一等粉面筋品质较好,面粉色泽较白,面包体积较大;二等粉面筋品质一般,面粉色泽一般,面包体积一般;三等粉面筋品质较差,面粉色泽较黄,面包体积较小。

三、营养品质。

小麦的营养品质是指小麦所含营养成分的含量和品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含量、氨基酸组成、维生素含量和矿物质含量等方面。

小麦的营养品质等级通常分为优质小麦、一般小麦和劣质小麦三个等级。

优质小麦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一般小麦蛋白质含量一般,氨基酸组成一般,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一般;劣质小麦蛋白质含量低,氨基酸组成不均衡,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低。

综上所述,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涵盖了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多个方面,这些等级划分标准对于小麦的质量管理和市场交易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生产中,种植者和加工者应该严格按照小麦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以保证小麦的品质,提高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消费者在购买小麦及其制品时,也应该根据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选择,以获得符合自己需求的小麦产品。

总之,小麦等级划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小麦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国家小麦、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下面是中国针对小麦、玉米等级的质量标准:
小麦等级质量标准:
一等:蛋白质质量指数≥90,湿面筋≥28%,泛酸≥2.8mg/100g,色泽洁白,筛面90%以上,杂质≤1.0%;
二等:蛋白质质量指数≥85,湿面筋≥25%,泛酸≥2.5mg/100g,筛面85%以上,色泽洁白,杂质≤2.0%;
三等:蛋白质质量指数≥80,湿面筋≥22%,泛酸≥2.2mg/100g,筛面80%以上,色泽略黄,杂质≤3.0%;
四等:蛋白质质量指数≥70,湿面筋≥20%,泛酸≥2.0mg/100g,筛面70%以上,色泽略黄,杂质≤4.0%。

玉米等级质量标准:
一等:干物质≥96.5%,容重≥720g/l,水分≤14.0%,不杂质、不发霉、无切伤、无腐烂、无变形,收缩率≤5%;
二等:干物质≥95.5%,容重≥710g/l,水分≤15.0%,不杂质、不发霉、无切伤、无腐烂、无变形,收缩率≤6%;
三等:干物质≥94.0%,容重≥690g/l,水分≤16.0%,不杂质、不发霉、不超过2个切伤、腐烂,无变形,收缩率≤8%;
四等:干物质≥92.0%,容重≥670g/l,水分≤17.0%,不杂质、不发霉、不超过4个切伤、腐烂,无变形,收缩率≤10%。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

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一、小麦的等级标准1、一级小麦容重≥790克/升,不完善粒≤6.0%,水分含量≤12.5%,杂质的总量≤1.O%(其中矿物质≤0.5%),色泽和气味正常。

2、二级小麦容重≥770克/升,不完善粒≤6.0%,水分含量≤12.5%,杂质的总量≤1.O%(其中矿物质≤0.5%),色泽和气味正常。

3、三级小麦容重≥750克/升,不完善粒≤8.0%,水分含量≤12.5%,杂质的总量≤1.O%(其中矿物质≤0.5%),色泽和气味正常。

4、四级小麦容重≥730克/升,不完善粒≤8.0%,水分含量≤12.5%,杂质的总量≤1.O%(其中矿物质≤0.5%),色泽和气味正常。

5、五级小麦容重N710克/升,不完善粒≤1O.O%,水分含量≤12.5%,杂质的总量≤1.O%(其中矿物质≤0.5%),色泽和气味正常。

二、小麦其他分类以下内容是根据小麦的皮色、粒质和播种季节分类:1、白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2、白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3、白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4、白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5、红色硬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6、红色硬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7、红色软质冬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

8、红色软质春小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

9、混合小麦:不符合以上各条规定的小麦。

10、其他类型小麦的分类方法另行规定。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 • • • • • • • • • • • • • • • • •
定温定时烘干法 2.1 仪器和用具:.同1.1。 2.2 试样制备:同1.2。 2.3 试样用量计算:本法用定量试样,先计算铝盒底面积,再按每平方厘米为 0.126g计算试样用量(底面积×0.126)。如用直径4.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2g; 用直径5.5cm的铝盒,试样用量为3g。 2.4 操作方法 用已烘至恒重的铝盒称取定量试样(准确至0.001g),待烘箱温度升至135~145℃ 时,将盛有试样的铝盒送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5min内,将烘箱温度调 到130±2℃,开始计时,烘40min后取出放干燥器内冷却,称重。 2.5 结果计算 定温定时法的含水量计算与1.4同。 C小麦杂质、不完善粒检验法 小麦杂质、 小麦杂质 杂质检验 1.1仪器和用具 1.1.1 天平:感量0.01g、0.1g; 1.1.2 谷物选筛; 1.1.3 电动筛选器; 1.1.4 分样器和分样板; 1.1.5 分析盘、镊子等。 1.2 试样 检验杂质的试样分大样、小样两种:大样是用于检验大样杂质,包括大型杂质和 绝对筛层的筛下物;小样是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样品中分出少量试样,检验与粮粒 大小相似的并肩杂质。检验杂质的的试样用量见下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样杂质含量按公式(1)计算: 大样杂质(%)=(W1/W)×100 ………………. (1) 式中:W1——大样杂质重量,g; W——大样重量,g。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位。 1.5 小样杂质检验 1.5.1 操作方法:从检验过大样杂质的试样中,按照1.2的规定用量称取试样(W2),倒入分析 盘中,按质量标准的规定拣出杂质,称重( W3)。 1.5.2 结果计算 小样杂质含量按公式(2)计算: 小样杂质(%)=(100-M)×(W3/W2)……………(2) 式中:W3——小样杂质重量,g; W2——小样重量,g; M——大样杂质百分率,%。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3%,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一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 位。 1.6 矿物质检验 1.6.1 操作方法:质量标准中规定有矿物质指标的(不包括米类),从拣出的小样杂质中拣出矿 物质,称重(W4 )。 1.6.2 结果计算 矿物质含量按公式(3)计算: 矿物质(%)=(100-M)×(W4/W2)………………………(3) 式中:W4—矿物质重量,g; W2—小样重量,g; M—大样杂质百分率,%。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0.1%,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 ,求其平均数,即为检验结果。检验结果取小数点后第二位。 1.7 杂质总量计算

第二章 第二节 小麦分类及质量标准

第二章 第二节 小麦分类及质量标准

小麦是小麦属(Triticum)植物的统称,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最早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Levant)地区。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小麦的地区之一。

1955年在安徽亳县钓鱼台遗址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炭化麦粒,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小麦化石标本,称之“中国古小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字中有“麦”字,黄淮流域广大地区已种植小麦。

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中国小麦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国,广泛种植。

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蛋糕、面条、油条、油饼、火烧、烧饼、煎饼、水饺、煎饺、包子、混沌、蛋卷、方便面、年糕、意式面食、古斯米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伏特加,或生物质燃料。

小麦也可作为家畜的饲料,麦草也可作为饲料或铺设屋顶的材料。

小麦是我国居民最重要的口粮作物,我国居民中有45%左右以小麦为主要口粮。

近年来年人均小麦口粮消费78公斤左右,仅次于稻谷的年人均102公斤的消费量。

2009年制粉小麦的消费量达到1.05亿吨。

由于小麦粉优良的食品加工特性,未来小麦的消费因食品工业的发展呈现小幅增长的态势。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8°~50°,从平原到海拔4000米的高度(如我国西藏)均有栽培。

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种下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

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第二的粮食作物,仅次于玉米,而稻米则排名第三。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小麦生产发展很快。

2008/2009年度,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2.258亿公顷,总产量6.749亿吨,占谷物总产量的1/4以上,与1948―1952年平均值比较,世界小麦面积扩大41.2%,单产提高151.2%,总产量增长254.7%。

美国农业部2010年8月份预计2009/10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593亿吨,消费量为6.452亿吨,期末库存量为1.836亿吨。

小麦三等质量标准

小麦三等质量标准

小麦三等质量标准一、简介本标准规定了小麦三等的质量要求,包括杂质、水分、容重、不完善粒、霉变粒、矿物质、气味、色泽和农药残留物等方面的要求。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质量标准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杂质1. 杂质含量:小麦中的杂质包括砂石、泥土、草籽、虫卵、碎粒、霉变粒等。

三等小麦的杂质含量不得超过2.0%。

2. 杂质鉴别:杂质含量高的麦粒表现为颜色暗淡,有黑点或霉变现象。

三、水分1. 水分含量:小麦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其贮藏性和加工性。

三等小麦的水分含量不得超过14.0%。

2. 水分检测:可采用烘干法或红外线干燥法进行检测。

四、容重1. 容重定义:容重是指单位体积内小麦的质量。

2. 容重标准:三等小麦的容重应不低于685克/升。

3. 容重检测:可使用容重器进行检测。

五、不完善粒1. 不完善粒定义:不完善粒是指受到损伤或发育不良的小麦粒。

2. 不完善粒分类:可分为虫蚀粒、病斑粒、破碎粒、生芽粒和未熟粒。

3. 不完善粒标准:三等小麦的不完善粒含量不得超过4.0%。

4. 不完善粒检测:可采用人工或机器视觉系统进行检测。

六、霉变粒1. 霉变粒定义:霉变粒是指小麦受到霉菌污染的颗粒。

2. 霉变粒标准:三等小麦的霉变粒含量不得超过1.0%。

3. 霉变粒检测:可采用显微镜检或试纸法进行检测。

七、矿物质1. 矿物质含量:小麦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如钙、磷、铁、镁等。

三等小麦的矿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矿物质检测:可采用化学分析或仪器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

八、气味、色泽1. 气味:新鲜的小麦应具有清香的麦香味,若有异味或香味过浓,则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2. 色泽:小麦的颜色应为黄色或浅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

若颜色暗淡或表面粗糙,则可能存在质量问题。

感官检验时,可取少量样品进行观察和闻味,以确定其气味和色泽是否符合要求。

九、农药残留物1. 农药残留物标准:为保障食品安全,三等小麦的农药残留物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小麦基础知识 (2)(1)

小麦基础知识 (2)(1)

小麦基础知识
1.3.2水分
水分的检测方法及验收标准 检测方法:检测小麦水分目前所用的设备有快速水分仪和DA7200红外检测仪,快速水分 仪为小麦收购季节经常用的仪器,其特点是方便快捷。 注意事项:水分仪需要定期与标准法校准,以保证其准确性。 水分的验收标准:新麦≤13.5%、陈麦≤12.5%
(当年9月份开始按照陈麦水分标准执行) 超几扣几
小麦基础知识
1.2质量要求
根据国标GB1351—2008,各类小麦的质量要求如下,容重为定等指标,3等 为中等。
等级 容重g/l
不完善粒 %
杂质% 总量% 矿物质%
水份% 色泽气味
1
≥790
≤6
2
≥770
≤6
3
≥750
≤8
4
≥730
≤8
≤1
≤0.5
≤12.5
正常
5
≥710
≤10
等外
﹤710

小麦基础知识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无价值的小麦粒,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的小麦。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燕麦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大麦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草籽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有机杂质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有机杂质
大的麦秆容易造成卸粮设备的憋堵,影响卸车效率。
1.3.3不完善粒
黑胚粒 籽粒胚部呈深褐色或黑色,
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危害:黑胚粒不能清理出去,
黑色的胚乳会造成面粉 中的黑点过多,影响加 工精度。
小麦基础知识
1.3.3不完善粒
破损粒 压扁、破损,伤及胚或胚乳

小麦基础知识

小麦基础知识
按国家标准(GB1351—2008)规定:根据小麦的粒质和皮色分为以下五类 (原1999版为9类): 。 (1)硬质白小麦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于 60的小麦。 (2)软质白小麦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于 45的小麦 。 (3)硬质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低 于60的小麦 。 (4)软质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硬度指数不高 于45的小麦 。 (5)混合小麦 :不符合第(1)条至第(4)条规定的小麦 。
小麦基础知识
2014.4.25
目录
一、小麦基础知识介绍
1.1小麦的分类及等级标准 1.2质量标准 1.3常规指标检验及验收标准
二、各品种小麦介绍
2.1国产优麦粒型特点 2.2进口优麦分类介绍 2.3各品种小麦内在质量及产品特点
三、仓储知识介绍
小麦基础知识
1.1小麦的分类及等级标准
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粮食作物中最重要的一种,加工成小麦粉可以制成各种食品。 世界上35%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
小麦基础知识
1.3.2杂质
杂质包括: 1、筛下物:通过直径1.5mm圆孔筛的物质 2、无机杂质 :砂石、煤渣、砖瓦块、泥土等矿物质及其他无机类物质 。 3、有机杂质 :无使用价值的小麦,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类物质 。常见无使用 价值的小麦有:霉变小麦、生芽粒中芽超过本颗粒长度的小麦、线虫病小麦、 腥黑穗病小麦等籽粒 。 杂质种类: 1、化学成分:有机和无机杂质,其中无机杂质及不可食用的有机杂质称为尘 芥杂质,异种粮粒及无食用价值麦粒称为粮谷杂质; 2、粒度大小:大、小杂及并肩杂; 3、悬浮速度:轻杂和重杂; 4、存在状态:混杂类和粘附类杂质。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小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麦等级划分的标准。

首先,外观品质是小麦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外观品质包括小麦的籽粒大小、形状、色泽和完整度等方面。

籽粒大小均匀、形状完整、色泽饱满、完整度高的小麦属于外观品质较好的等级。

而籽粒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色泽暗淡、完整度低的小麦则属于外观品质较差的等级。

其次,加工品质也是小麦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加工品质主要包括小麦的筋度、面筋吸水量和面团发酵力等方面。

筋度好、面筋吸水量大、面团发酵力强的小麦属于加工品质较好的等级。

而筋度差、面筋吸水量小、面团发酵力弱的小麦则属于加工品质较差的等级。

最后,营养品质也是小麦等级划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营养品质主要包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和营养成分含量等方面。


白质含量高、淀粉含量适中、营养成分丰富的小麦属于营养品质较好的等级。

而蛋白质含量低、淀粉含量过高、营养成分含量不足的小麦则属于营养品质较差的等级。

综上所述,小麦的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达到一定标准的小麦,才能被划分为高等级的小麦。

因此,种植者在种植小麦时,应当注重小麦的外观品质、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小麦的等级,从而提高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等级划分标准
小麦是属禾本科禾草类植物小麦的一种,是全球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是我国粮食基础
作物之一。

我国小麦种植面积、产量和产值在全球排名前列,其主要利用价值是用来生产
面粉,外国也有大量出口。

小麦粮食等级划分主要以其籽粒大小、脂肪酸度、水份含量和多棉内含量等内容来确定,按照市场上要求,将粮食按照质量分为一等级、二等级、三等级和普通类四个等级,
其中一等级的小麦是最优质的,二等级的小麦适用于制作各种面食,三等级小麦主要用于
饲料,普通类等待加工。

一等级小麦的筛粒准确度应不小于94%,其它籽粒以及碎粒的比例也无大比例差异,
必须达到标准要求,籽粒颜色应偏白,有淡黄色光泽,粒型大小均匀,轻质量高,糙表率
不低于85%,面筋含量不低于15%,多棉系数小于0.38%,水分小于13.5%,脂肪酸度小于3.5毫克,并且经飞沫和磨损试验,合格率达到98%。

三等级小麦水份可以高于13.5%,脂肪酸度可以增加到达12毫克,粒型大小偏差可以增加一点,面筋含量可以修改为13-15%,糙表率不低于84%,多棉系数最高值为0.60%,飞沫和磨损试验合格率达到90%,筛粒准确度79%-94%。

小麦级别划分的标准不完全一样,也要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历史传统、经济发展水平
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合理定量地评定小麦分级,以满足不同地区人民对小麦质量的要求。

小麦质量标准

小麦质量标准

小样重量 g 10 50 100 200

• •

筛选 1.3.1 电动筛选器法:按质量标准中规定的筛层套好(大孔筛在上,小孔筛在下, 套上筛底),按规定称取试样放入筛上,盖上筛盖,放在电动筛选器上,接通电源,打 开开关,选筛自动地向左向右各筛1min(每分钟110~120转),筛后静止片刻,将筛上 物和筛下物分别倒入筛下物内。卡在筛孔中间的颗粒属于筛上物。 1.3.2 手筛法:按照上法将筛层套好,倒入试样,盖好筛盖。然后将选筛放在玻璃板或 光滑的桌面上,用双手以每分钟110~120次的速度,按顺时针方向和反时针方向各筛动 1min。筛动的范围,掌握在选筛直径扩大8~10cm。筛后的操作与上法同。 1.4 大样杂质检验 1.4.1 操作方法:从平均样中,按1.2的规定称取试样(W),按筛选法分两次进行筛选 (特大粒粮食、油料分四次筛选),然后拣出筛上大型杂质和筛下物合并称重(W1)。 (小麦大型杂质在4.5mm筛上拣出)。 1.4.2 结果计算。
• 螺丝固定,再将不等臂式双梁安装在支架上。 • 3.3 将放有排气砣的容量筒挂在吊环上,将大、小游锤移至零点处,检查空载 时的零点。如不平衡,则捻动平衡调整至平衡。 • 3.4 取下容量筒,倒出排气砣,将容量筒安装在铁板底座上,插上插片,放上 排气砣,套上中间筒。 • 3.5 将制备的试样倒入谷物筒内,装满刮平。再将谷物筒套在中间筒上,打开 漏斗开关,待试样全部落入中间筒后关闭漏斗开关。握住谷物筒于中间筒结 合处,平稳地抽出插片,使试样于排气砣一同落入容量筒内,再将插片准确 地插入豁口槽中,依次取下谷物筒,倒净插片上多余的试样,抽出插片,将 容量筒挂在吊环上称重。 • 双实验结果允许差不超过3g/L,求其平均数,即为测定结果。 • B小麦水分检验法 GB/5497-85 • 1 105℃恒重法 • 1.1仪器和用具 • 1.1.1 电热恒温箱; • 1.1.2 分析天平:感量0.001g; • 1. 1. 3 实验室用电动粉碎机或手摇粉碎机; • 1. 1. 4 谷物选筛; • 1. 5 备有变色硅胶的干燥器( 变色硅胶一经呈现红色就不能继续使用,应在 130-140℃温度下烘至全部成蓝色后在用) • 1.1.6 铝盒:内径4.5cm、高2.0cm。 • 1.2 式样制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分类和等级、质量标准
⒈小麦分类⑴按播种季节分,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种。

春季播种的小麦称春小麦,秋季播种的小麦称冬小麦。

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春小麦籽粒两端较尖腹股沟深,皮层较厚,故出粉率较低。

⑵按皮色的不同,可分为白皮小麦(简称白麦)和红皮小麦(简称红麦)两种。

白皮小麦呈黄色或乳白色,皮薄胚乳含量多,出粉率较高;红皮小麦呈深红色或红褐色,皮较厚,胚乳含量少,出粉率较低。

⑶按籽粒胚乳结构呈角质或粉质的多少,可分为硬质小麦和软质小麦。

角质又叫玻璃质,其胚乳结构紧密,呈半透明状;粉质胚乳疏松,呈石膏。

凡角质部分占籽粒横截面二分之一以上的籽粒称角质粒。

含角质粒70%以上的小麦称为硬质小麦。

凡角质部分不足本籽粒横截面二分之一的籽粒称粉质粒。

含粉质粒70%以上的小麦称为软质小麦。

⑷以上述分类为基础,我国小麦国家标准(GB1351-1999)把小麦细分为9类:
*白色硬质冬小麦(硬冬白小麦):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白色硬质春小麦(硬春白小麦):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白色软质冬小麦(软冬白小麦):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红色硬质冬小麦(硬冬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红色硬质春小麦(硬春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角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红色软质冬小麦(软冬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冬小麦*红色软质春小麦(软春红小麦):
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粉质率不低于70%的春小麦*混合小麦:
不符合前八条规定的小麦⒉小麦的等级及质量标准我国小麦国家标准(GB1351-1999)按容重、不完善粒、杂质、水分、色泽、气味分为5个等级:
表1小麦质量指标容重(g/L)≥790≥770≥750≥730≥710不完善粒(%)≤
6.0≤
6.0≤
8.0≤
8.0≤
10.0≤
1.0≤
0.5≤
12.5正常杂质(%)总量其中矿物质水份(%)色泽气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注:
水分含量大于表中规定的小麦的收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表2:
优质强筋小麦质量标准指标一等
77012.5
6.0
1.0
0.5正常
30015.0
35.0
10.0
8014.0
32.0
7.0二等项目容重,g/L≥水分,%≤不完善粒,%≤籽粒杂质,%总量≤矿物质≤色泽、气味降落数值,s≥粗蛋白质,%(干基)≥湿面筋,%(14%水分基)≥小麦粉面团稳定时间,min≥烘焙品质评分值≥⒊期货市场小麦的检验方法⑴粒色:
小麦粒色有红、白两种。

其检验方法是,取被检小麦100粒,自然光下观察小麦粒色。

种皮为白色或黄白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粒,判定为白麦;种皮为深红色或红褐色的麦粒不低于90粒,判定为红麦。

⑵硬质率:
硬质粒占100粒完善粒的百分比。

其检验方法是,将籽粒从中间剖开,观察其剖面。

剖面上玻璃状透明体所占比例,硬质部分占籽粒1/2以上的为硬质粒,然后以硬质粒的粒数计算软、硬质籽粒在试样籽粒的含量。

籽粒的剖切可采用籽粒切断器。

⑶为了准确判断小麦的软、硬质,也可在透视箱内观察籽粒。

这种方法就是以乳的透明部分即为硬质部分,然后确定是否为硬质粒,再计算软、硬质籽粒的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