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用)资料讲解
孔子和子路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 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訚訚: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刚强的样子。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和乐的样子。 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不得其死然:俗语,不得善终。
然:表肯定语气。
担忧与牵挂 师之爱生,人之常情
事谨慎。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 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1、对颜渊的欣赏溢于言表。
2、批评子路的有勇无谋。
3、为人师应该在学生扬扬得意时让他 有自知之明。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 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 也。”
真正的平等 亦师亦友
孔子与颜渊
•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噫:伤痛之声。
丧:使……灭亡。
•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为夫人恸 / 为谁 宾前
夫人:那个人。
对颜渊爱惜、赏识有佳,期望很高,颜渊的 死使他悲痛欲绝。
• 奚为于丘之门:奚,何;为,做,指弹奏。 •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
到 很高的水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于作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用于作文
高山之巅的启示。
嘿,你知道吗?那些高高耸立的山峰,就像历史里的大佬,一
句话不说,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它们的威严和力量。它们站在那里,
经历了多少风雨,多少岁月,却从不低头。看着它们,我就想到,
咱们也得学学这种坚韧和毅力,面对生活的挑战,不低头,不放弃。
景行之路的追寻。
说起人生啊,就像是在寻找一条叫做“景行”的路。这路啊,
可能不平坦,可能弯弯曲曲,但你得相信,只要走得正,就能找到
属于自己的光明。就像古人说的,不仅要走,还得走得正、走得远。咱们都得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让每一步都留下咱们的印记,这样,才能算是真正的“景行”之路。
高山仰止(用)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 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 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喟然:感叹的样子。 弥:更加。 钻:钻研,深入研究。 瞻:往上或往前看。 焉:……的样子。 循循然:有步骤、有次序的样子。 诱:引导 博:使……博。 竭:使……用尽 如:一旦
• • 奚为于丘之门:奚,何;为,做,指弹奏。 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 到 很高的水平。 孔子对学生有缺点就批评,有成绩就肯 定,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使 其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 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 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 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 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舍之则藏:舍,舍弃。藏,隐藏。 夫:语气词,吧 与:同……一起,共事。(与谁,宾前)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临事而惧: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惧,遇 事谨慎。
学问高,道德修养高,循循善诱
子贡眼中的孔子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 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 不得其门而人,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 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及:到。 仞:七尺或八尺。 或:也许,或许。 宜:应当,应该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类似句子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类似句子
1. 爬出井口才知天高地阔:只有当一个人爬出井口,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了解到自己的局限性。
2. 临海观涛方显浅薄:当站在海边观看波涛汹涌时,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是如此浅薄。
3. 见贤思齐惭学识:见到德才兼备的人,便会思考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惭愧地意识到自己的学识还不够。
4. 登高远望始觉微小:登上高山远望,才会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5. 临川羡鱼深感技拙:站在江边看到鱼游得自由自在,才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技能拙劣。
这些句子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在面对伟大、广阔或高超的事物时,人们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渺小。它们鼓励人们保持谦逊的态度,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曰:“割鸡焉用牛刀?”
何必
回答 以前,以往
兼词,之于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
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古今异义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提问: 1、孔子为什么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就“莞 尔而笑”? 答案: 子游在武城施行了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一套礼乐教 化。他重视以仁义为根本,使得武城到处充满弦歌 之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大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行”是“做”, “止”是语助词 。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 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 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诱导,引导 状语后置 停止 尽,穷尽
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 从之,末由也已。”
如果,一旦
使动,使…丰富
本章内容是颜渊眼中的孔子。 【评析】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 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 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 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文本研习二:
使动,使……丧
【11· 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 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 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 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 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 符合“勇”的规定。
文本研习五:
【5·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 狂放 志大 有文采的样子 指家乡 子
有条理的花纹 如何,用来…的方法 古今异义
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评析】
孔子说这段话时,正当鲁国季康子执政, 欲召冉求回去,协助办理政务。所以,孔子 说回去吧,去为官从政,实现他们的抱负。 但同时又指出他在鲁国的学生尚存在的问题: 行为粗率简单,还不知道怎样节制自己,这 些还有待于他的教养。
通“悦”,高兴、喜欢 发誓
【 6· 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
不对,不当,不是,指做了不正当的事
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代词,我
提问: 你从孔子的发誓中感悟到了什么是 真正的师生平等?
真正的平等:基于内心的纯净,维护信仰的纯 洁,彼此心中坦荡荡,无所谓维护师道尊严, 因为尊严自然在。
疑问代词,为什么,怎么
状语后置
弹奏
【11· 15】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的意思
高山仰止方知才疏的意思
高山仰止的意思是:比喻崇高的德行,令人景仰。
一、拼音:
高山仰止:gāo shān yǎng zhǐ。
二、详细释义:
意思是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三、出处:
《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成语用法:
高山仰止作谓语、分句;常与“景行行止”连用。
示例:唐·王勃《倬彼我系》:“夫岂不怀,高山仰止,愿言敏德,啜菽饮水。”
五、近义词:
高山仰止、仰之弥高。
六、例句:
平凡的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然发作心脏病,在关系全车乘客性命的危急关头,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情竟然是让车平安停下,这种高尚行为让我们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常用来比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常用来比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常用来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原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鲱鲱,六辔如琴。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四匹公马并排走,六根缰绳如琴弦。如今新婚遇见你,我心从此得安慰
-《高山仰止》精品(下载即用)PPT课件
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他
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混
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政)
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
.
7
7-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 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 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
5-7子曰:“道不行①,乘桴浮于海②。从我者 ③,其由与④?”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 勇过我,无所取材⑤。”
• 【注释】 ①道:学说。 ②桴(fú):小木伐。 ③从:跟随。 ④其:副词,表示推测,大概、可能、恐
怕。与:通“欤”,语助词。 ⑤材:通“哉”。
.
12
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1)。夫 子矢(2)之曰:“予所否(3)者,无厌之! 天厌之!”
【读解】钱穆《论语 新解》 :孔子深惜其 贤。故重言深叹之。
.
19
17-4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②。夫子莞尔而笑③, 曰:“割鸡焉用牛刀④?”子游对曰⑤:“昔者偃也闻 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⑥。”
子之武城:孔子前往武城。之,到……去。 焉:何,何必。 闻诸夫子:从先生那里听说过这样的话。 诸,兼词,之于。“之”指这样的话。“于”,即从。 夫子:那人,指孔子。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句成语,意思是仰望高山,行走在美丽的风景中。这句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心境宁静,心怀敬畏,行动从容自若,也可以理解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谦虚和敬畏之心,不断前行。
文章创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站在高山之巅,我仰望着巍峨的山峰,心中充满了敬畏之情。这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无数的人生起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正是这种敬畏之心,让我在行走于风景之间时,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在旅途中,我行行止止,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我欣赏着山峦起伏的美丽,感受着大地的脉搏,体会着生命的力量。这种心境让我更加平和,更加从容,让我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不仅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和敬畏之心,不忘初心,
不负韶华。在美丽的风景中行走,我们要学会欣赏,学会感恩,学
会珍惜。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行得更加坚定,行
得更加从容。愿我们都能够拥有高山仰止的心境,景行行止的人生。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用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是一句我常常在生活中听到的谚语。它源自于中国古
代文化,主要用来形容一个人在追求自身成就和目标时所持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句话中的“高山仰止”,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对高山心怀敬畏和敬重之情;而“景行
行止”则表达了一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要保持谦逊和谨慎的态度。
高山仰止,作为第一部分,强调了人类对于高山的仰望之情。高山在中国文化
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作崇高、巍峨和庄严的象征。当一个人面对高山时,往往会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微不足道。这种仰望高山的感受,同时也是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和赞美。
“高山仰止”也反映了人们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高山是如此的高大,不可企及,正如人类对未知和未来的探索一样。对高山的仰望,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断向前迈进,以探索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只有不断学习和追求,才能逐渐接近高山的巅峰。
在第二部分的“景行行止”中,我们看到了行动的重要性和行动时应具备的品质。景行行止,强调了行走的谦逊和谨慎。人们应该坚持谦虚的态度,处事要稳重,不妄自尊大。无论是在事业、学习还是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并牢记自己不断成长的同时,也不要轻心忽略他人的贡献和经验。
景行行止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行走之间,要随时停下来观察周围的景色。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身边美好的事物。停下脚步,欣赏周围的景色,体味生活的美妙,也是一种重要的修行和心灵的滋养。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解读。它是一种人
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引导,提醒人们在学习和行动中要保持谦卑和谨慎,同时也要仰望高山,勇往直前。这句简短而深刻的谚语,传递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也激励着每个人不断追求卓越,努力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正确使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正确使用
《小雅·车舝》是一首写新郎新婚之喜的诗。全诗五章,每章六句。尾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写婚车越过高山,行走在大路上。诗人仰望高山,远眺大路,面对佳偶,情满胸怀。这是叙事、写景,但更多的则是比喻。新妇那美丽的形体和坚贞的德行,正像高山、大路一样令人敬仰和向往。诗句意蕴丰厚,气宇轩昂,因而成为表达一种仰慕之情的最好意象,遂成千古名句。
诗经里适合写进作文的诗句
诗经里适合写进作文的诗句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出自《诗经·大雅·荡》。意思是开始都做得不错,但能善始善终的太少了,说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能坚持到底的太少。写作文遇到“坚持到底”、“不放弃”等主题,可以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标题,告诫大家要拒绝三分钟热情,做到善始善终。
2.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出自《诗经·大雅·荡》。原指周朝的人应该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后来指教训尽在眼前,不应该遗忘,要以此为戒。写作文遇到“吸取教训”、“前车之鉴”等主题,可以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为标题。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出自《诗经·车辖》。高山,高大山脉,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宽阔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让人敬仰。写作文要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做标题。
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简称投桃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出自《诗经·大雅·抑》,适用于“感恩”、“回报”等主题,比如,疫情发生后,日本捐赠了中国大批物资,后来,中国也回赠了不少医疗器械,这就属于典型的投桃报李。
5.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出自《诗经》。意思是学问切磋会更精进,品德琢磨会更高尚,形容人和事物都需要不断打磨,才能变得更好。写作文时,遇到“磨砺”、“环境影响”等主题,可以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标题。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诗经·小雅·鹤鸣》。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打磨玉石,意思是别人的经验、成就和行为方式,都可以成为值得借鉴的标杆,为我所用。写作文要表达这层意思,可以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做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件是鲁国的大夫公山不狃(niu)与大贵族季氏不和,于是占据了费邑, 搞独立王国,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 时期,有人邀请,能施展一下才能,正合心意。但子路出来阻拦了,在子 路眼里,费邑那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我们怎能到那里去。于是孔子只好作 罢,并且对子路辩白说,我到了那里也是为那里作好事。 第二件事是晋国大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xi)占据中牟,独立为王,也派 人来请孔子去治理政务,推行孔子的主张。孔子又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 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 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唯一能管住孔子的人,并且子路为人是有主张 的,乱臣贼子或者是不正派的地方权贵,我们是不能到那里去升官发财的, 即使是身处困境,也要耐得住寂寞,不务虚名。 子路在孔氏教育集团中的地位,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 样。 第三件事也可以反映出子路与孔子不寻常的关系。孔子于54岁那年由于仕 途不顺,政敌威胁,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时,老弟子中陪伴孔子在 外颠沛流离了14年的只有子路。 第四件事是孔子68岁回国之后,有一年病得很重,子路看老师恐怕是不行 了,便准备对后事进行料理,任命了一个学生充当孔子的家宰。在当时, 只有贵族和大夫家里才能有家宰的。后来,孔子病好了,反而责备子路搞 虚荣,但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家的事都要通过子路来指挥的。这件事 可以看出子路与孔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关系,连后事都要子路来张罗和操办。
思考:“则谁与”“吾不与也”是怎样的句式? 孔子说话的用意何在? 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在子路争强好胜、有勇无谋、洋洋得意 之时,及时泼冷水打击,提醒他清醒,委婉告 之,不要得意忘形,要处事谨慎,理智谋划。 在适当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做事不可蛮 干,应善于谋划。
第11.15章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 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第5.7章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 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
①桴:音fú ,用来过河的木筏子。 ②从:跟随、随从。 ③其:大概。 ④与:通“欤”,句末语气词。⑤过:超过。 ⑥材:通“哉”,呀。
思考:前后矛盾吗?这一章怎么理解?
不矛盾。以抑其勇而教之。 自嘲、爱惜之意,显而 易见;见其得意忘形喜形于 色,又泼一盆冷水压一压。
• 【注释】 (1)訚訚:音yí n,和颜悦色的样子。 (2)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3)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4)侍侧:侍于侧,在(孔子)身边侍奉。 (5)不得其死然:不能善终。得死,当时的俗语,得 善终的意思。其,他的。然,语气词,表比较肯定 的语气,用法同“焉”。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都是他比较满意的。只有子 路生性好强,易受伤害,当时孔子才说他“恐怕不 能善终”。后来,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里的家臣, 遭逢卫国内乱,子路本可脱难,但他抱着“食其食 (领受他人的俸禄)者不避其难”的信念,身入危 城,死于乱中。孔子对子路的告诫竟不幸而言中。 当然,这不是孔子会算命。孔子是“知命”之人, 他看到的人和事太多了,他是根据春秋末期的各国 混乱无序的政治形势和子路的性格(子路必然要参 政)所作的预言。预言要应验,是要合乎逻辑的。
子路这样的勇,不是大勇,孔子的学问中,智、仁、 勇三个字是相连的,真正的大勇,一定有智有仁;真 正的仁,一定有智有勇;真正的智,也一定有仁有勇, 三者不能分开的。
• 【评点】顾鸿安 《论语
解读》
本章孔子赞美颜渊 安贫乐道,随遇而安; 教育子路尚智不尚勇。 “暴虎冯河”是无智愚 勇,“临事而惧,好谋 而成”才是大智大勇。 举大事者必慎其始终, 谋在事先而昌,事在谋 先则亡。鲁莽待事如暴 虎冯河者,无谋愚勇, 不足成事
感人的师生之情 读课文思考 :本篇主要是讲什么的?
本课的具体内容: 孔子眼中的学生 (11.13,7.11,11.15,5.7,6.28) 1、子路 (11.9,11.10) 2、颜渊 (6.10) 3、伯牛 (17.4) 4、子游 (5.22) 5、其他(家乡学生) 学生眼中的孔子 (9.11) 1、颜渊对孔子 (19.23,19.24) 2、子贡对孔子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 小雅· 车辖》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 ng 跟随)之。高山抬头看得清,沿 着大道向前奔。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 语“高山景行”,指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 品德高尚,令人向往。比喻对高尚的品德 的仰慕。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 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从以上几章中,你认为子路这个人的 性格怎样?
子路为人伉直好勇(直率鲁莽而又争强好 胜)、光明磊落,重友情、讲信义、守诺言, 是孔子门徒中性格独异的一位。
子路一方面忠贞不二,极其尊重老师,但 另一方面又不象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 悦”,总取“不讳”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 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 和反驳。这是子路直率、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 体现。
①与:通“欤”,语气助词。 ②党:指家乡。 ③小子:指 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④狂简:狂放不羁,志向远大。狂: 狂放。简:大,指志达。 ⑤斐然成章:喻指文化知识已 灿然客观,即已“博学于文”。斐然,有文采的样子。章,有 条理的花纹。 ⑥裁:剪裁。
思考: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用原文回答。 表现了孔子当时怎样的心情?
文章13个章节,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
闵子骞:姓闵,名损,字子骞。春秋鲁国人。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颜回并称,72贤人之一。 子 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鲁国人。 冉 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鲁国人。 子 贡 :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 渊 :姓颜,名回,字子渊。鲁国人。 伯 牛 :姓冉,名耕,字伯牛。鲁国人。 子 游 :姓言,名偃,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人。 其他弟子总画像
• 【评析】 •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 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 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 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 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 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 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 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子路风采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比 孔子小九岁,鲁国人。个头高 大,性格粗豪,好勇斗狠,是 一把打架的好手。平时戴着一 顶鸡冠似的帽子,上面还插着 一支雄鸡的黄黑翎毛,衣襟上 佩戴着公猪一样的饰物。 出身微贱,家境贫寒。生 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 艺。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 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 六十三岁时,遇到卫国内 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 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 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 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 时,被敌人砍死。
孔门十哲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 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 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现在没有一 跟着我游学陈、蔡的学生,没有一个是 能够真正因学而达道的 。 个人在我身边。(被围时的感叹)
5.22章: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 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子路听了以后嘲笑孔子说: “有是哉,子之愚也,奚其正?”孔子也火了,骂子 路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足。” 这一段对话发生于他们俩个共事20多年以后,可 能是周游列国居卫期间,这一段话可以最清楚地反映 两人之间的关系。子路与孔子在一起二三十年了,甚 至一直到老,两人之间的对话还是这样“童言无忌”。 这说明了两人关系的非一般性。关系不是密切到一定 程度,是决不能这样说话的。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 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 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只有有了这种关系,才能使二人说起话来口无遮拦。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 是人们行动的准则,“行”是做,效法; “止”是语助词 。 比喻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 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 人,就会有人效法他。这句是专门 赞美孔子的。
(比喻对品德高尚之人的仰慕)
因弟子志向高远斐然成章而喜悦的心情,因弟子 狂放不羁、尚不知“约之以礼”而牵肠挂肚。可见孔 子对学生的爱心敦厚。
【评点】顾鸿安 《论语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 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 见道不可行,思归讲学,培养人才。特别吸引孔 子回国的力量,是那些年青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 这批年轻人,都是“狂简”之士,他们志向高远, 很可造就但行为粗率简单,容易“过中失正”。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鲁国执掌大权的季康 子在冉求的鼓动下,迎请孔子回国,孔子在流亡 十多年后,终于回到了故国。
Leabharlann Baidu
一个道德上的圣人去见了一个风流女人,实 在有些喜剧效果。直率忠诚的子路实在想不通: 自己这么高尚的老师,怎么会去见一个名声不好 的妖妇。于是他就把一副不高兴的脸色给孔子看。 孔子心里正虚着呢,但没想到连自己的弟子都怀 疑自己,他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一急,便 一点圣人的矜持样也没有了,说又说不清,还越 说越说不清。他只好指天发誓,请老天爷证明自 己的清白。 这一对师生实在敦厚、可爱、可亲。
①瑟:这里指子路鼓瑟的技巧和内容。 ②奚,为什么。 ③为, 弹。④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 深浅。升堂喻已有所成就,入室喻已得其奥妙。也作“登堂入 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思考:孔子对子路有怎样的态度?
先批评子路让学生认识不足,惋惜感叹其学而未精。 后因影响不好又加以肯定,鼓励他并帮助挽回名声。 孔子对学生有过错批评,有成绩表扬,让学生既认 识到自己的不足,又树立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未可 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
第7.11章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 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 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 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①行:为,做。 ②舍之则藏:舍弃就藏匿,意即隐退。舍,舍 弃,不用。 ③是,这种。夫,语气词,相当“吧”。 ④行
三军:指挥军队。行,率领,指挥。三军,古代大国有三军, 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这里指全军。 ⑤暴虎冯(pí ng)河:赤 手空拳与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徙步过河。冯,通“凭”。⑥惧: 警惕,谨慎。
第6.28章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 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①说:通“悦”,高兴。②矢:发誓。③予所否者:如果我 做得不对的话。所……者:当时誓词当中的惯用格式。④否: 不对,不当。
思考: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路发誓? 因为子路不高兴了,孔子认为学生误解自 己了。足以说明孔子对品德名声的看重,也表 现出师生间的平等和尊重。
暴虎冯河:暴虎,徒手与老虎搏斗。冯河,无船而徒 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蛮干。 临事而惧:惧,遇事谨慎。遇到事情格外小心谨慎。
南怀瑾《论语别裁》
孔子有一天对颜回说,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 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 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 怨天,不尤人,默默无闻的活下去,这也做不到。一 个人总有自己的牢骚,尤其知识分子们总认为:“当 今天下,舍我其谁?”假使让我出来,比诸葛亮还更 高明。所以没有完全认识自己,隐退是很难的,因此 孔子对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说:“只有你我两才做得 到。” 子路倒有自知之明,讲“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一套修养,自己是不行,所以他说:“老师!假使 你打仗,你带哪一个?你总不能带颜回吧!他营养不 良,体力都不够,你总得带我吧!”
总结:这里面有孔子单独的言行,有孔子和学 生的对话,也有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评价。
(11.13,7.11,11.15,5.7,6.28) 思考:1、字词 2、本章体现了子路怎样的性格特点; 同时孔子又是如何对待子路的。
11-13闵子侍侧,訚訚(1)如也;子路,行行(2) 如也;冉有、子贡,侃侃(3)如也。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相关链接 老子说:“强梁者不得其死。”
柔者长存
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 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 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 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 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 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 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 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 说什么吗? 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 柔者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