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与转归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
共性知识
(一)基本概念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
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及寄生虫(蠕虫、原虫)等感染人体而产生的疾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引起的,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
(二)感染过程三因素
感染在机体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过程,称为感染过程。构成感染过程需要三个条件,即病原体的致病性、机体的反应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与社会)。
1.病原体的致病作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起重要作用,其致病作用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1)数量:病原体入侵的数量是重要的致病条件之一。侵入人体的病原体要有足够的数量,才能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感染。
(2)侵袭力: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体内扩散的能力。
(3)毒力:由毒素和其它毒力因子所组成。
(4)变异:可因环境和遗传因素造成变异。
2.人体免疫应答作用:病原体感染多伴随免疫应答反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及转归起着重要作用,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种。变态反应属于后者。
(1)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就有的,非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反应。主要表现为天然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作用等几方面的功能。
(2)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具有特异性,有抵抗同一种微生物重复感染的作用,不能遗传。分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类。
3.外界环境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很大影响。它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
病毒感染性疾病 肝炎
36
★慢性 迁延性 :病情较轻, 肝功能时好时 坏。 ★慢性 活动性 :一般情况较差,肝肿大, 质中等硬度以上,慢性肝病面容、蜘蛛 痣 和肝掌等,肝功能持续异常,预后差
37
38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
常有诱因 (过劳、精神刺激、营养不良感染、饮酒、 损肝药物)。病程<3周。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
乙 肝
痊愈
痊愈
急性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肝癌
死亡
慢性携带者
肝硬化
你知道这样一组数据吗?
多年来中国甲、乙类传染病报告中,1/3以上 的病例为病毒性肝炎,居各类传染病之首。
我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近 年来每年新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据 专家估计,实际发病人数还要多。
10
[病原学]
目前已发现甲、乙、丙、丁、 戊、庚等多种肝炎病毒, 1997 年又发现一种输血传播病毒 (transfusion transmitted virus TTV)。
11
(一) 甲型肝炎病毒(HAV)
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内含单股 RNA,由7500个核苷酸组成。 对酸(pH3.0~4.0)和碱(>pH10)抵抗力 较强 ;100℃1分钟全部灭活;紫外线照射 1~5分钟可灭活;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 灭活;70%酒精25℃3分钟可部分灭活。 在体内,HAV主要在肝细胞的胞浆内复制, 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
病毒是一种微生物,它们能够侵入人体细胞并利用细胞内的机制来复制自身。人类受到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各种症状,轻者可能仅有发热和咳嗽,但重者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以下将就一些由病毒引起的常见人类疾病进行介绍。
流感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在人群中易发生传播。感染流感病毒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
感冒
感冒是由冠状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感冒常见症状包括打喷嚏、咳嗽、流鼻涕等。感冒大多是自限性疾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休息、饮食清淡即可。
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是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的。艾滋病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引发各种感染和恶性肿瘤。目前艾滋病仍无法根治,但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登士病
登士病是由登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登士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头疼、肌肉酸痛等,严重患者可能出现对照和生命威胁。目前并无特效药物治疗方法,预防登士病的最好方式是避免蚊虫叮咬。
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乙肝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乙肝可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和乙肝患者共用针具等措施十分重要。
以上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一些常见人类疾病的介绍。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感染源,并接种相关疫苗。希望大家能够时刻关注自身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第一节: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所致的疾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或动物后所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在人群中传播并导致流行。
第二节:①、感染又称传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也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构成感染的三个必备条件是病原体、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②、常见的感染过程有以下五种表现:1病原体被清除,在人体有效的防御下,在体内被消灭或排出,人体看不出任何症状。2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停留、存在于机体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引起轻度的病理损坏,而人体不出现疾病临床表现(共同特点)。携带者分两种:潜伏期携带者(持续时间三个月称为暂时性携带者,三个月以上称为慢性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3隐性感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临床无改变。大多数人获得特异性免疫应答,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为病原携带者,成为传染源。4潜伏性感染、
传染病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总论局部:
1、关于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以下哪项说法是正确的?D
D.显性感染的传染病不过是各种不同的表现之一,而不是全部
2、关于病原携带者的论述,正确的选项是?D
A.所有的传染病均有病原携带者
B. 病原携带者不是重要的传染源
D.病原携带者不显出临床病症而能排出病原体
3、隐性感染增加时:E
A.病原携带者增加
B.
4、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那么规定,属于强制管理的传染病是:B
A.爱滋病
B. 鼠疫
C. 乙型肝炎
D. 疟疾
E. 麻风病
5、斑疹伤寒患者血清中可测出对变形杆菌“OX<sub>19</sub>〞,的抗体,是属于:D
A.间接凝集反响
B. 直接凝集反响
C.
6、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细那么规定,以下疾病不属于乙类传染病是:E
A.病毒性肝炎
B. 登革热
C. 炭疽
D. 爱滋病
E. 血吸虫病
7、某些传染病常出现周期性流行,其主要原因是?C
8、传染过程中,以下哪种感染类型增多对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有积极意义?B
A.病原体被去除
B.隐性感染者
C.
9、表现为“显性感染〞占优势的疾病是:B
10、隐性感染的发现主要是通过:C
11、人体能对抗再感染的主要原因是:B
12、有关IgG,以下哪项是错误的?D
D.是凝集试验中的主要反响抗体
E.是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中的主要抗体
13、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以下哪一型超敏反响?C
A.Ⅰ型
B.Ⅱ型
C.Ⅲ型
D.Ⅳ型
E.Ⅴ型
14、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是:B
A.是否有病原体
B.是否有传染性
C.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是否有发热
15、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不出现临床病症,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称:C
传染病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性)的疾病。
二、感染: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过程的表现:清除病原体;显性感染;隐性感染(主要);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①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
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结核杆菌等,以隐性感染为主。
②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
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如汉坦病毒、麻疹病毒、水痘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以显性感染为主。
③病原携带状态:无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④潜伏性感染: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引起显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
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和结核杆菌等感染。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
三、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侵袭力;毒力:毒素和毒力因子;数量;变异性
四、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损伤;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五、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
①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②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
儿童病毒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03
儿童病毒性感染的 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药物
针对不同病毒引起的感染,医生 会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 疗。常见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抗流 感病毒药物、抗疱疹病毒药物等
。
用药时机
在病毒感染初期,尽早使用抗病 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病情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 毒感染都需要抗病毒治疗,需遵
个人防护
家长和孩子都应做好个人防护,如戴口罩、勤洗手等,降低感染 风险。
05
结论
总结
儿童病毒性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其诊 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 括感染的病毒类型、病情严重程度、 年龄和免疫状态等。
预防儿童病毒性感染的主要措施包括 加强免疫接种、注意个人卫生和减少 接触感染源等。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毒分离培养、抗 原和抗体检测以及核酸检测等。治疗 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和支 持治疗等。
医嘱。
注意事项
在使用抗病毒药物时,需要关注 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避免
与其他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支持治疗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休息和护理
对于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需要 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身 体正常代谢。
让患儿充分休息,遵医嘱进行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等 ,有助于病情恢复。
营养支持
病理重点知识点
病理学是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以下是一些病理学的重点知识点:
1.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这是病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和组织在受到损伤或刺激时的反应和变化。
2. 感染性疾病:研究各种感染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的感染。
3. 肿瘤:肿瘤是病理学中的重点之一,研究肿瘤的分类、分级、分期和预后,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等。
4. 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卒中等。
5. 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6. 遗传性疾病:研究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唐氏综合征、血友病等。
7. 代谢性疾病:研究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如糖尿病、痛风等。
8.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为疾病的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9. 病理学诊断和病理学技术:病理学诊断是病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同时,病理学技术也是病理学的重要支撑,包括组织处理、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等技术。
以上知识点是病理学的重点之一,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和医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
病毒感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11
【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四)辅助检查 ▲主要是HBV标志物 ▲肝功能检查 ▲影像学检查
ppt课件
12
【护理评估】
(五)治疗原则及主要措施
▲抗病毒治疗 ▲免疫调节治疗 ▲改善肝功能治疗 ▲抗肝纤维化治疗
(六)疾病转归
慢性乙肝预后较差
ppt课件
ppt课件
21
1.急性黄疸 型肝炎
2.急性无黄 疸型肝炎
【护理评估】
(二)身体状况
▲黄疸前期 ▲黄疸期 ▲恢复期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 型肝炎相似,病情较轻,恢复较快, 总病程常在3个月内。 ▲此类型不易被发现,往往是重要的 传染源。
ppt课件
22
【护理评估】
(三)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四)辅助检查 ▲主要是HAV标志物 ▲肝功能检查
性质
属乙类传染病,需严格管 理,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上报
病原体
肝炎病毒(按病原学分为5型)
ppt课件
4
概述
共性
临床表现相似:如乏力、食欲 缺乏、厌油、尿黄、腹胀、肝大、 肝痛、肝功能异常等
病原体
ppt课件
5
共性 个性 病原体
概述
①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多 呈急性感染,常有明显黄疸,主 要是消化道隔离。 ②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 多呈慢性感染,常演变成慢性病 毒携带者,主要是血液、体液、 母婴、性接触隔离 。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与转归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与转归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
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常见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方案
・专家笔谈・常见病毒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主持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尤其是病原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扩展和深入。病原学的研究表明,我国小儿ARI中,病毒感染所占的份额不小,特别是上呼吸道感染(URI),病毒尤其重要。专家们指出,URI感染部位不同而病原不同,如能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对指导用药很有实际意义(详见中华儿科杂志1999第37卷第12期)。ARI是小儿门诊和住院患儿数的大宗来源。诚然,病毒引发的ARI在平日营养、免疫、健康状况佳良的儿童,经过适当的对症处理和休息后,大都可以自限而转归良好。但病毒引发的ARI可以引起小儿发热不适以及呼吸道甚至消化道的症状,对小儿及家长造成不安和困扰。儿科医师和家长企盼有良好效应的抗病毒药。然而目前全球抗病毒药比起抗细菌的抗生素而言,少之又少,新开发的品种也不多,这就使得在ARI的抗病毒治疗受到很大制约。世界有200多种病毒可以感染人类,但仍以流感、副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和冠状病毒为常见。特效的抗病毒药既不多,病毒性ARI的综合性防治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请有关专家对此作专题发言,目的是集思广益,引起大家的关注与探讨,使对病毒性ARI的防治与抗病毒药的正确应用问题取得共识。既减轻患儿痛苦和家长的担心,又起到较满意的防治效果。
流感病毒感染
张梓荆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100020):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人类还不能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流感病毒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感染人的病毒,分甲、乙、丙三型,人类甲、乙两型流感病毒表面抗原有变异特点。血凝素(H A)有H0、H1、H2、H3,而神经氨酸(NA)有N1与N2。根据H A与NA的不同组合,同型病毒便产生了若干亚型。甲型流感变异快,可数年发生1次,乙型流感变异很慢,丙型尚未发现变异。抗原变异后出现新的亚型,因人群对之缺乏抗体,可引起大流行。20世纪有1900、1918、1957、1968、1977年5次大流行。其中1918年为甲1型(H1N1西班牙流感),1957年为甲2型(H2N2,亚洲流感),1968年为甲3型(H3N3香港流感),都是世界性大流行,1977年新甲1型(H1N1,苏联流感)系由我国东北传至西伯利亚。1997年8月香港鸡流感(H5N1)造成6人死亡,为避免传播,被迫杀死活鸡1500万只。1999年香港又发生鸡流感(H9N2)2例,为4岁及1岁女孩,分别于第6日及第3日退热,二人住于不同区域。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与转归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及转归多因素分析
・
临床研 究 ・
急 性 乙型病 毒 性 肝 炎 临床 及 转 归 多 因素分 析
王会 清 刘钰 佩 段 毅 力 曹武奎
【 关键词】 病毒性肝 炎, 乙型 ; 临床转 归 【 中图分类号】 R526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 2 78 (00 2 — 84 0 0 — 36 21 )0 29 — 2 0
制药厂生产 )16m 皮 下注射 , 日 1次 , . g 隔 疗程 6周 , 2 另 0例 作为对照组。 12 2 检测 项 目及方 法 : 疗前 、 .. 治 治疗后 6周均检测 肝功能 、 H s gH e g H V D A定量 。肝 功能 检测 采用 T A 1 F BA ,BA , B N B -2 R 0 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 检测 。乙肝 病毒标 志物检 测采用 电化学 发 光法 , 应用德 国罗氏诊 断有 限公 司 Eess2 1 l y 0 0仪器 及该公 司 c
放、 导致钙离子代谢 异常 。伤后 早期 连续监测 血糖 , 常规 使用 胰岛素 , 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 7 低氧血症 的防治 : 可 () 低氧 血症能加重继发性脑 损害 , 防止低 氧血症 , 为 本组 患者术 后 昏
迷较深或短期内无 清醒可能者 , 尤其是 合并肺部感染 者应 尽早 行气管切开术 , 必要时 呼吸机辅 助呼 吸 , 时纠正低 氧血 症是 及
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
17
形态与基因结构
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肝DNA病毒属 电镜:3种形态
图
图
18
图
19
表 HBV不同基因型和血清型的地区分布
基因型 血清型 主要地区
A
B C D E F G
adw2, ayw1
adw2, ayw1 adr, ayr, adw2 ayw2, ayw3 ayw4 adw4, adw2, ayw4 adw2
无
存在 切断传播途径
无 46
47
6
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 肠道(粪口)传播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
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或流行,无慢性肝炎
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
乙、丙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
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7
第一节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病毒(HAV) 以肝脏损害为主的急性 肠道传染病 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 易发生食物型和水型爆发流 行, 常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流 行, 主要感染对象为儿童 及青少年
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乙型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指导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几种不同的嗜肝病毒(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变性、坏死、炎症反应病变为主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广、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类型,其中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病毒性肝炎按照临床表现的特征可分急性肝炎(包括急性无黄疸型、急性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重度)、重型肝炎(包括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及慢性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虽然五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不同,但临床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病程有所不同,病程在6月之内的为急性肝炎,病程超过6月者为慢性肝炎,其中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只表现为急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可以呈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表现,并有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可能。需注意,由于病毒感染的潜隐性,对于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即使患者不能提供6月以上的病史,也不一定能排除慢性肝炎的可能。
⑴急性肝炎:患者在近期内出现、持续几天以上但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化验发现血清ALT升高,血清病原学检测阳性。若不伴有胆红素的升高,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若伴有胆红素升高则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疾病的感染途径与转归
以上资料提示,病毒性疾病的转归与病毒的侵入途径密切相关;而与病毒有无包膜及病毒结构无明显关系。
由口咽途径侵入的病毒无论属RNA或DNA还是有无包膜,大多为自限性疾病;经体液和血液传播的人类病毒性疾病,易形成持续感染。即使同种病毒由于侵入途径不同,其病毒感染状态也不相同:如幼儿急疹和单纯疱疹的病原体均为人疱疹病毒,幼儿急疹为经口咽(呼吸道)侵入,为自限性疾病;而单纯疱疹为直接接触或体液传播,则为持续感染。风疹和进行性风疹全脑炎的病原均为风疹病毒,而风疹的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表现为自限性疾病;进行性风疹全脑炎为母婴垂直传播,则为慢病毒感染。嗜肝病毒中甲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由口咽部(消化道)侵入,表现为自限性过程,而丙型肝炎病毒经由血液途径侵入,形成慢性持续感染。
慢病毒感染中朊病毒一般不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但可通过接种、角膜移植、消毒不彻底的器械、注射针头等传递,如由人传递给猩猩或人、以及实验动物间的传递等,病毒可在体内复制,但不引起免疫反应,病变组织内找不到病毒颗粒,故认为可能是由不同于一般病毒的传递因子所引起的病变。现推测朊病毒可能不含核酸。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的病原虽为麻疹病毒,但其致病因子与普通麻疹不同,有很强的细胞依赖性,不能在自然界存活,所以不能经过通常的感染途径(如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
病毒经上述这两类不同的感染路径导致的疾病转归如此截然不同,以前很少引起人注意过,这种差别的原因和机制就更没有进行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这两种差别为着眼点进行研究,寻找出造成病毒性疾病不同转归的机制(很可能是激发体内的免疫机制有所不同造成的),有可能为病毒性疾病特别是病毒持续感染状态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线索。
血源传播性病毒不能经口咽途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感染,并非病毒不会进入口咽腔,有报道,从婴幼儿的胃粘膜电镜检查可观测到乙肝病毒颗粒,但并未致病,也未成为病毒携带者,其原因除了这些病毒可能无法通过粘膜屏障侵入机体形成感染外,也不能排除这些病毒经由口咽部侵入时激发启动了某类免疫机制,产生了免疫保护或自限性过程。
虫媒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由蚊或蜱叮咬直接入血,引起免疫机能紊乱,多侵犯血管和神经系统,大多症状重,预后凶险,如乙型脑炎。但由于人体并非虫媒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人体最终能将
病毒完全清除,不会成为持续感染。但有时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则其临床症状远较蚊、虫、蜱叮咬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如基萨那森林病在实验室气溶胶传播感染时就是如此。
动物源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病毒大多经破损皮肤直接入血,病情表现症状较重,但同虫媒传播病毒一样,人体不是动物源传播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所以不会成为持续感染;动物源传播病毒也可污染食物或经尘埃由消化道及呼吸道进入体内,当这类病毒经口咽路径侵入时,则其临床症状远较直接入血感染的症状轻且预后好,例如流行性出血热实验室呼吸道感染时症状轻,预后好。
经口咽途径感染的病毒性疾病,易转归为自限性,很可能归功于口咽部及其周围丰富的结构特殊的淋巴组织群,口咽部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入口处,而消化道和呼吸道是外界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也是各种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主要通道,因此,长期进化的结果使口咽部成为防御外界病原体进入人体的一个重要关口,该部位的免疫防护作用在机体免疫防御机能中的角色肯定比现有的认识重要得多。以往对口咽部防御机能的研究从解剖意义上研究得多,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则很有限,目前看来很有必要对口咽部淋巴组织群在免疫机能中的局部和全身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极可能为病毒免疫学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病毒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