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布局之天王殿
中国寺庙布局之天王殿剖析
1 双手合十,横 抱杵式-----此寺 院为十方丛林, 可以接受任何 来往僧侣挂单, 亦可讨长单亲 近常住。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 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 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 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
北方多闻天王ຫໍສະໝຸດ Baidu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 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 塔”。)
③、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 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 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 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 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 “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 “蛇”。)
中国寺庙布局之天王殿
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 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剖析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
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中国寺庙建筑设计布局
曲阜市中源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佛教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教之一,深受古时皇家的重视和推崇,所以寺院的布局和供奉佛位是有讲究的,大致是按照古代皇家建筑风格及方位来安排.
通常的寺院是坐北朝南,三门向南开,但也有说法,寺院不能太正对南向,有点偏东或偏西的那种向南方向.布局基本上是天王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以布袋笑弥勒
见多.四天王左东南、右西北(以弥勒为准,左即东方)。
弥勒菩萨的背后是供奉韦驮菩萨。以天王殿作为主线,纵线对正,接下来就是主殿——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当然也有寺院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一般供奉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或者禅宗道场就干脆供奉释迦牟尼佛粘花像,左右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大雄宝殿的左右两旁一般是十八罗汉,左9尊右9尊。
释迦牟尼佛的背后,一定是供奉观音菩萨见多,称海岛观音,左右善财童子和东海龙女。观音大士身后配有罗汉或者三十二应身图。
接下来是法堂和藏经阁,两者可以上下两楼,或者相互连接都可以。上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都在一条纵线上。
横线主要是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之间,设立左右钟鼓楼,左钟楼(东边),右鼓楼(西边),一般钟楼下或供奉地藏菩萨,鼓楼下或供奉伽蓝菩萨(现关公像)。也有的寺院将钟鼓直接设立在大雄宝殿之中。但大致的布局就是如此。以“寺”为名
东汉明帝时,释摩腾自西域用白马驮经,初宿洛阳鸿胪寺,于是以“寺”名之,创立“白马寺”。“寺”在白马寺创立之前,为官署之名,后来凡是僧众所居处,皆以“寺”为名。
在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中,殿堂是寺院建筑的主体。殿是供奉安置佛像以供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供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起居的地方。下面将就普通常见寺庙的格局作些介绍。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赏析
——以普陀山为例
寺庙建筑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现在我就以普陀山为例对中国庙宇建筑的特点进行简单的赏析。
寺庙建筑格局优美独特,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与宫殿相似 ,更多地融合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 ,在时间进程和空间的形式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 ,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 ,正面是天王殿 ,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 ,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 ,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 ,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 ,隋唐以后 ,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 ,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 ,以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本寺主供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 ,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沿着这条中轴线 ,前后建筑起承转合 ,宛若一曲前呼后应、气韵生动的乐章。
普陀山在建筑格局上 ,既有中国传统寺庙的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 ,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 ,仍然是平面方形、南北中轴线布局、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的建筑群体;此外 ,又结合着园林式建筑格局 ,与自然相结合依景而建 ,响应在群山、松柏、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 ,含蓄温蕴 ,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这两种艺术格局相结合使普陀山的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 ,又极富自然情趣 ,且意境深远。在佛国里 ,寺庙依景而建 ,以景托佛 ,最大程度上保留自然的原色 ,给人以原汁原味的清净感。普陀山的景观 ,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 ,即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和融合是其布局的关键所在。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艺术上 ,普陀山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佛教特色和海岛特色 ,就是以海为主 ,海山结合的手法 ,既
彭州清凉寺简介
彭州清凉寺简介
1. 引言
彭州清凉寺是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的一座佛教寺庙。它位于彭州市区南部的龙门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是一处以宁静、幽雅而闻名的寺庙。
2. 清凉寺的历史
清凉寺修建于明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传说在明朝时,寺庙的建设是由当地士绅和佛教信徒共同捐资修建的。清凉寺的建筑风格兼具明清两代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贵遗迹之一。寺庙曾多次进行修复和扩建,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
3. 寺庙布局
清凉寺占地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寺庙整体布局呈南北走向,依山势而建。寺庙
的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这些建筑都按照佛教传统的布局和比例进行设计,充满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4. 主要建筑
4.1 山门
清凉寺的山门庄严肃穆,是寺庙的正门,也是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槛。山门高耸入云,两侧有两座石狮子守护。门额上方悬挂着一块大匾,上书”清凉寺”三个大字,字迹工整、气势磅礴。
4.2 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庙的二门,供奉着四大天王的佛像。殿内香烟袅袅,佛像庄严肃穆,给人以庄重而肃静的感觉。
4.3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清凉寺的主体建筑,是寺庙最重要的场所。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的金身,气势磅礴,散发着庄严和神圣的气息。大雄宝殿的建筑风格兼具了明代和清代的特点,雕梁画栋,装饰精美。
4.4 藏经楼
藏经楼是清凉寺的重要建筑,是寺庙的文化中心。楼内珍藏着大量的佛经、佛像和古籍文献。藏经楼内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畏。
4.5 钟楼和鼓楼
钟楼和鼓楼位于大雄宝殿的两侧,起到宣告时间的作用。寺庙的钟声和鼓声时分悠扬,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氛围。
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山门、大雄宝殿及其东西配殿
白化文
每一座佛教寺院,都是由众多的高大森严的殿堂所组成。那么,这些殿堂都是用来作什么的呢?这里就介绍一下中国佛教寺院殿堂
的典型配置。本文以介绍明清以来汉化佛教寺院的情况为主,藏传佛教、边疆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各种佛教流派的情况不多涉及。但既然是讲“典型配置”,就不以一个寺庙为主,本文是这样一组文章的第一篇,主要讲山门、大雄宝殿中的主尊——佛、东西配殿这三部分。至于菩萨、天王、诸天等,以后另有专文介绍。
一、殿堂概观
殿堂是寺院中重要屋宇的总称。大致地说,殿是供奉佛像以供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其名称,或按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或按其用途而定。
中国的营造法则,一般是把主要建筑摆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在东西两侧。寺院的配置也是如此。由南往北看,主要建筑大致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可能还有藏经阁。这些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殿。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堂、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主要生活区常集中在中轴线左侧(东侧),包括僧房、香积厨(厨房)、斋堂(食堂)、职事堂(库房)、茶堂(接待室)等。“旅馆区”则常设在中轴线右侧(西侧),主要是云会堂(禅堂),以容四海之来者。
二、山门
佛寺大门称为“山门”。“天下名山僧占多”,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称。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像。金刚力士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据《大宝积经》卷八《密迹金刚力士会》说,金刚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曾发誓说,皈依佛法后,要常亲近佛,当作金刚力士,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他后来成为佛的五百名执金刚随从侍卫的首领,称为“密迹金刚”。当了卫队长,自然有坐“传达室”看门的任务。可是外来户“金刚力士”只是一个人,所以中国早期佛教的金刚力士像只有一尊。这不合乎中国人爱对称的习惯,到后来就又添上一位。《金光明经文句》中解释说:据经文,金刚力士只是一位,现在寺院里却有两尊像,乃是适应外界情况变化,多一位也没什么。现今寺门左右的金刚力士像,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其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见图一);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封神演义》中想使这二位金刚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封神而成。佛教徒认为那不过是戏言。但据说,在云南有的寺院山门内就塑有骑火眼金睛兽的哼哈二将。可见,世俗人等,包括佛学水平不高的僧人,爱的还是汉化了的土生土长的东西,哪怕它是小说也罢。
北海公园天王殿典故介绍
北海公园天王殿典故介绍
北海公园天王殿:传承宫廷文化,见证历史沧桑
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一座皇家园林,北京的北海公园自建造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其中,天王殿作为北海公园的一大景点,更是备受游客的瞩目。在这个园林的深处,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拔地而起,宛如一座雄伟的宫殿,正是北海公园天王殿。
天王殿,又称为大雄宝殿,是一座气势恢弘、屹立不倒的殿堂建筑。它坐落在北海公园的中心位置,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经过历代的修建、改建,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一处很有名的文化景点。
天王殿的建筑风格相当的独特,它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建筑和藏传佛教寺庙的风格,充分体现了明代宫殿建筑的特点。其中,殿前的“护法铜像”、“八大金刚”等佛教元素,更是让人体验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宗教文化的完美融合。
在历史上,天王殿也曾发生很多耳熟能详的事件。其中,著名的“天王殿典故”更是让这里名声大噪。据传,在明朝时期,天王殿内供奉着一尊桃花岛上贵妃锦衣卫的铜像,因其被认为有神力,因此许多皇帝都会前往天王殿向其祈福。
而最具有争议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清代乾隆年间。当时,一位宫女受到皇帝的宠爱,甚至被立为皇后。然而,后来宫女因被人陷害而被赐
死,其灵位也被移至天王殿供奉。这引起了众多的非议,因为一般来说,天王殿内只供奉“天王”,而不是人物之灵,显然是违背了传统的
做法。
虽然这个“争议”的故事如今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天王殿依旧屹立不倒,成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见证者。对于正在访问这个著名景点的游客来说,他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更可以深深感受
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的交叠和融合。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
宋代寺庙建筑的特色与宗教信仰的表达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寺庙建筑发展的
高峰时期。宋代寺庙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宗教信仰的深刻表达而
著称。本文将从宋代寺庙建筑的总体特色、建筑布局、建筑材料等方
面进行详细论述,以展现宋代寺庙建筑的魅力。
一、总体特色
宋代寺庙建筑总体上呈现出规模庞大、布局严谨、造型优美的特点。这些寺庙大多由多个建筑群组成,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
经楼等。整个建筑群严格遵循佛教的建筑规则,体现了佛教的教义和
信仰。
二、建筑布局
1. 山门:山门是寺庙的第一大殿,也是寺庙的正门。它通常由石雕
或木雕建成,富有雄伟壮观的气势,是寺庙的象征和门面。
2. 天王殿:天王殿是供奉护法神的地方,是寺庙中的重要殿堂。它
一般位于山门后,规模较大,呈现出宏伟的建筑风格。
3.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殿堂,供奉佛陀的塑像和
佛教经典。它的布局严谨,结构精巧,往往有七进或九进,屋顶呈拱
券形,檐角上翘,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4. 藏经楼:藏经楼是用来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是寺庙中必不可少
的建筑之一。它一般位于山门旁边,规模较小,但也非常精美。
三、建筑材料
宋代寺庙建筑主要采用传统的木构建筑方式,结构稳定,耐久性强。建筑物的梁柱、屋面等部分多采用檐下拱券结构,使建筑物更加稳固。此外,宋代寺庙建筑中的雕刻工艺也十分精湛,以石雕、木雕和砖雕
为主,刻画精细、栩栩如生。
四、宗教信仰的表达
1. 建筑形式:宋代寺庙建筑形式的庄重、庄严和对称性,体现了佛
教信仰中的崇高和神圣。建筑的高大、宏伟和精美的雕塑展现了佛教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介绍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介绍
泉州承天寺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的一座佛教寺庙,始建于唐代,是泉州地区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寺庙内的天王殿是承天寺的
主要建筑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位于寺庙的核心区域,是整个寺庙的重要组成
部分。该殿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500多平方米。天王殿是泉州古建
筑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瑰宝”。殿内供奉三尊金身佛像,分别
是弥勒、观音和普贤,以及四大天王像,殿顶则悬挂着装饰华丽的彩
色檐板。殿内壁画精美,内容涵盖佛教故事和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的建筑风格特点鲜明,充满了古朴和庄严的氛围。殿内的结构主要由木材建造,采用传统的中国木结构系统,具有
较高的抗震能力。整个殿内外的细节装饰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如雕刻精美的门楣、古色古香的红木柱子和金黄色的琉璃瓦等。
殿内的布局规划非常合理,佛像供奉在正中央,环绕着宽敞的议事厅,供僧侣们进行禅修。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还有许多与文化和历史相关的宝藏。殿内保存
了大量的佛经和经文,其中包括众多珍贵的文献和手抄本。这些文献
记录了佛教的发展历程,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有着重要的价值。此外,寺庙还保存了许多古代的佛教文物和艺术品,如青铜佛像、石雕和瓷器等,为人们展示了泉州在古代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泉州承天寺天王殿以其优美的建筑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
的游客和研究者。每年,无数人慕名而来,探寻这座古老寺庙的历史
和奥秘。寺庙还是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各种佛教法会和传统节
日活动在此举行,吸引了大批信众和参观者前来朝拜和观光。
佛教与中国寺院建筑的历史以及结构布局
佛教与中国寺院建筑的历史以及结构布局
从两晋开始,佛教寺院建筑在中国兴盛起来,但是,印度神庙和佛寺建筑的模式并没有被中国佛教所接受,而是把佛寺与官府、宅邱、祠堂混同起来。
这是因为在建筑格局上,支配中国人思想的是阴阳宇宙观和崇尚对称、秩序、稳定的审美心理,在这种文化心理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一个建筑模式,而模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不仅宫殿、官邸如此,祠堂、民居如此,庙堂、道观也是如此。
所以中国佛寺从一开始就融合了固有祭祀祖宗的元素,依然是平面方形,对称稳重,南北中轴线布局,构成整齐严谨,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
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当时的寺院习称“浮屠祠”,礼拜塔中舍利是当时信徒巡礼的主要内容。寺前有廊庑围绕,正中院庭的前后有殿堂,房院为僧房。隋唐以后,造巨型佛像成风,佛殿普遍代替佛塔,佛塔渐渐被挤出寺院,或另辟塔院,或置于寺院前后或两侧。
禅宗兴起后,提倡“伽蓝七殿”制。
七堂为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浴室,较大的寺院还有讲堂、经堂、禅堂、塔、钟楼、鼓楼等建筑。明代以后,伽蓝七堂制度已成定式,殿堂塑像也大抵一致。佛寺殿堂的配置大致是,以南北为中轴线,自南往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再后是藏经楼。东西配殿则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寺院的东侧为僧人生活区,包括僧房、厨房、斋堂、茶堂、库房等;西侧主要是禅堂、云水堂等,以容四海云游僧人而用。
此外,隋唐之后,园林式建筑格局的佛寺也较为普遍。
以寺为主,或包以园林,或附缀园林,或穿插园林,与寺庙均衡、对称,园林的配置则追摹自然,灵活多变,园林中水涧溪流,似源头无尽;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似境界无穷。这种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的山水人文气息,使佛教寺院的发展有了长足的活力。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关于寺庙七进及有关建筑的讲解
于东汉末年由西域传到中国。当年有20匹白马驮着从上天竺,就是今天的尼泊尔,经过丝绸之路的南线来到洛阳城外。在洛阳城外的东郊建了中国第一座寺庙。因为有白马驮经,便取名为白马寺。现在的白马寺仍然保存了中国古代印度寺庙中最重要的特色。寺庙是供奉释迦牟尼舍利的地方,所以寺庙的中心建筑就是塔。因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塔,所以叫佛塔。白马寺大门一进去就是中心庙塔,没有其他东西。在中国经历了一个被中国人民融会贯通、消化并注入中国本土文化的过程,慢慢变成了中国式的,即汉化,也叫汉传。使得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简化成以偶像崇拜为代表的,庙堂建筑为中心的寺庙格局。我们中国的寺庙从大门一直到最后的佛堂一共有七进,我们称之为七堂。七堂代表三门、殿、大雄宝殿(分左、中、右)、经堂、律堂、藏经楼,在两边有寥房(是僧侣居住的地方)。第一进是三门,三门是一组建筑,在山门的对面往往有一组照壁。照壁的学名叫做萧墙,是做为当中的“罩”,不使这个建筑群里的福气、财气外露,所以叫“罩”。也保持整个建筑群的封闭,起遮挡的作用。后来发展到门里要有影壁,门外要有照壁,门两边还有八字墙,形成寺庙门前的院落,尽管这个院落是公共的,但它也是寺庙的一个特点。三门,也叫“山门”。因为过去修行都是在山上,因为山顶是离神灵最近的地方,也是人迹罕至的地方,最利于清修。所以自古以来大多寺庙修建在山上。门开了三个洞,所以又叫“三门”。中间的门叫空门,进了空门表示进入了佛国世界中。左门叫无作,右门叫无相,表示世界万物其实都是人们的感觉,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既“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山门内,就是殿。两则龛中各塑一尊执杵护持佛法的天神,名叫力士。据《大宝积经》说,力士原为法意太子,他皈依佛法后,成为佛的五百名随从侍卫的首领,因为他普闻一切诸佛秘要秘迹之事,又称密迹。中国早期的力士只有一位,为了符合中国人讲对称的习惯,后来添上一位,成了两位。他们上身赤裸,手持宝杵横眉瞪眼,怒气满面,象两位忠于职守的卫兵,护卫着宝光寺山门。左边一位,正张口发梵语开头的“啊”音;右边一位,正闭唇发梵语结尾的“哈”首。在《封神演义》中,为使二位进一步汉化,就说他们是哼、哈二将郑伦、陈奇死后所封的神,并把“啊”、“哈”二音转变为汉语中富于感情色彩的“哈”、“哼”二音了。第三进是天王殿。“天王”是叠音字,天就是王,王就是天。按《婆沙论》记载“四天王身长百丈”。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寺庙基本布局图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侍(sh?)。
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与宗教艺术
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与宗教艺术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寺庙建筑与宗教艺术
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本文将从寺庙建筑的风格特征以及宗教艺术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探讨唐宋时期寺庙建筑与宗教艺术的发展。
寺庙建筑是佛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文化艺术的体现。唐宋时期的
寺庙建筑融合了佛教、道教和儒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寺庙在建筑布局上通常以“山门、山门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为主要建筑物,并且常常以中轴线对称,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
山门。山门作为寺庙的入口,通常由两座来塔式的建筑物组成,塔身高大挺拔,层层叠叠,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的感觉。山门的上方通常还有一座山门楼,楼顶有由琉璃瓦铺成的脊兽,十分精美。山门楼的建筑风格多样,汉唐时期多层重檐飞檐。这些寺庙建筑的风格特征不仅突出了建筑物的高大挺拔,而且还注重细节的处理,使整体建筑既庄严肃穆又不失美观。
除了寺庙建筑的整体风格,唐宋时期的寺庙还注重细节的雕刻和装饰。在建筑
物的门楣、柱子以及梁上,常常以各种精细的雕刻和彩绘来表现宗教故事和佛教文化。这些雕刻和彩绘作品形态各异,寓意深远,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在唐宋时期的寺庙建筑中,还广泛使用了石刻、砖雕、木雕等艺术技法,丰富了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宗教艺术方面,唐宋时期的佛教艺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佛教艺术是佛教信
仰的表现形式之一,其美学特点是丰富、宏伟、和谐。在唐宋时期,佛教艺术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如佛像、佛教壁画和佛教音乐等。佛教塔、佛教经幡、佛教经典等也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寺庙基本布局图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 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长知识了——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长知识了——中国寺庙布局详解
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佛法来中国后才有寺院。因为佛法是方便多门、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时并没有,只要有大的场所即可,能容纳佛的经常随众,经上讲1250人,实际上是1255人,连佛是1256人。佛法传到中国就有了寺。
寺: 创字会意即寸土之地,表示精确,不容猜疑变化。寺通“侍”(侍候)与“是”,原为皇帝(圣贤位)下的最高—级办事机构(三卿九寺,如大理寺)。寺位,寺处,做事,只需敬顺旨意,如理即化,亦表示不容置疑与改变,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佛陀入世中国教化世人的办事管理机构,系皇帝直接接引并侍服于宫廷,故亦称佛寺。所以宫延、寺院建筑与园林之相,系出—脉。佛寺就表示敬信佛陀教化,顺理即化。
庙:世间达贤位逝者,亦可依律建庙,如孔庙,二王庙等,皆是敬顺真如,仰止贤圣,即得妙法之地,故称庙,庙通“妙”也。
寺庙:寺和庙的通称。所以寺庙,包括祠堂皆是敬顺仰止之地,得妙法真如之地,当顶礼。寺庙庄严,神圣不可侵犯,寸土之间,可随顺而不可随意更改,敬顺即得妙法。
寺庙雄伟巍峨的殿阁建筑及妙相庄严的佛菩萨像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形式体现,是僧伽和合共住焚修和弘法利生的道场。自他二利、是佛弟子们的恭敬福田,使到过寺院的人们善因深入八识田中,增长趋向觉道的善根,同登华藏玄门,共入毗卢性海。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禅宗有“伽蓝七堂”之说,“七堂”一般是指:塔(安置佛舍利)、金堂(又称佛殿,安置本尊佛。与塔共为伽蓝之中心建筑)、讲堂(讲经之厅堂)、钟楼(俗称钟撞堂,为悬挂洪钟之所在)、藏经楼(一作经堂,为藏经图书馆)、僧房(又作僧坊,即僧众宿舍。分布于讲堂东西北三面,即三面僧房)和食堂(又称斋堂)。
汉传佛教寺庙游览
----浅谈天王殿布局陈列
一、寺庙的基本布局
一般的汉传佛教寺院多采用如下布局模式:山门——钟鼓 楼——前殿(天王殿)——正殿(大雄宝殿)——藏经楼, 这是中轴线的顺序,比较大的寺院从前殿往里,每一个院 落都会有东西配殿,配殿一般有祖师殿、伽蓝殿等;中轴 线之外,东边一般为僧众生活区,西边一般为接待区,有 的寺院还会单独设观音殿、三圣殿、药师佛殿、罗汉堂、 阿弥陀佛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贤殿等建筑。
由于时间所限,本讲主要讲解前殿,也就是天王殿的布局 及陈列。
图 寺庙布局平面图示例
二、天王殿(前殿)
天王殿,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 一重大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佛塑像, 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 天塑像,因此得名。
图 天王殿
1、弥勒佛(弥勒菩萨)
弥勒佛(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为 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常被尊称为弥勒佛,藏传佛 教称为“强巴佛”。他生活于兜率天内院,将于 五亿七千六百万年后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 下成佛。现在看到的大多数的弥勒菩萨形象为一 个胖大的和尚,源自浙江奉化在五代时有一和尚, 名叫契此,常携布袋,教化群众,颇受群众信仰, 临终时说了一首偈语:“弥勒真弥勒,分胜百千 亿,时时示时人,世人自不识。”,因此,人们 认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图 弥勒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 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 )舍阇(dū)(癫狂鬼)。
南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 )流驮(tuó)迦(jiā), 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
西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 )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 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
中国寺庙布局之天王殿
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 )卢殿 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 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 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宝山寺钟楼、天王殿、鼓楼、莲花池
天王殿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 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 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 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 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
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pí )沙门,一手持伞,一手持 银鼠(神鼠)。也有手托宝塔的。统率夜叉,罗刹等。在佛教 里托塔天王和多闻天王是一个人,是哪吒他爸,在《西游记》 和《封神榜》被改成两人了。
中国人将四大天王汉化,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说“四大天王”是“佳梦关魔 家四兄弟”,其实是中国人的创造,并非是佛经中的记载,只是小说内容而已。 东方持国天王(魔礼海):掌碧玉琵琶一面——职“调”;(琵琶可以“调”音, 取谐音) 南方增长天王(魔礼青):掌青光宝剑一口——职“风”;(因宝剑“锋”利, 取谐音。) 西方广目天王(魔礼寿):紫金花狐貂(白鼠)——职“顺”:(貂皮摸着手 “顺”,取谐音。与佛教的有区别了。佛教里广目天王手里拿的是“龙”,或者 “蛇”。) 北方多闻天王(魔礼红):掌混元珠伞一把——职“雨”;(有“雨”伞一把嘛, 取谐音。与佛教有区别。佛教里多闻天王一手拿伞,一手拿“银鼠”或“宝 塔”。)
③、韦驮菩萨 弥勒佛身后大屏风背面为神将韦驮。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 韦驮菩萨,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将之首,是佛教护法神。韦 驮背对弥勒佛,面向大雄宝殿,降魔伏鬼,保护佛法。该像 为立像两足平立,十指合掌,杵的位置则很有讲究:
1 双手合十,横 抱杵式-----此寺 院为十方丛林, 可以接受任何 来往僧侣挂单, 亦可讨长单亲 近常住。
wk.baidu.com
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 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如果韦陀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 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 如果韦陀杵拄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 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