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症状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
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
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
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
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
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
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
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
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
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
萌发适温16―20℃。
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
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
06
未来趋势和展望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的未来趋势
预测模型构建
基于气候、土壤、种植制度等因素,构建针对小麦腥黑穗病和 矮腥黑穗病发生和传播的预测模型,以便提前预警。
抗病品种选育
加强小麦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降低小麦感染这两种疾病的风 险。
监测技术的提升
研发和应用高灵敏度的快速检测技术,实现对小麦腥黑穗病和矮 腥黑穗病的快速诊断和早期发现。
矮腥黑穗病由担子菌亚门网孢菌属真菌侵染引起。
传播途径
病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萌发后侵入小麦幼芽,并随着小麦生长而扩展,最后在穗部形 成大量冬孢子,造成矮腥黑穗病的发生和传播。
两种疾病的病原学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
病原学特征
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的病原均属于 担子菌亚门真菌,但不同病原菌的生物学 特性、侵染途径和传播方式存在差异。Fra bibliotek5案例分析
小麦腥黑穗病的案例分析
发病症状
01
描述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病症状,如病株颜色、形状、大小等的
变化,以及这些症状如何影响小麦的生长和产量。
发病规律
02
阐述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包括传播途径、流行因素等,
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疾病的扩散和严重程度。
诊断方法
03
介绍小麦腥黑穗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田间观察、实验室检测等
针对这两种疾病的科研进展和最新成果展示
致病菌基因组学研究
已经完成了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致病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发现了与致病力、毒力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开发新型防治药 剂提供了靶点。
生物防治技术的突破
科研人员正在积极探索生物防治技术,通过筛选和培育小麦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的生防菌株,实现生态友好、可持续的 病害防治。
小麦矮腥黑穗病
⼩麦矮腥⿊穗病⼩麦矮腥⿊穗病2014-5-31 来源:百度百科⼩麦矮腥⿊穗病菌属中国⼀类检疫性有害⽣物,主要危害⼩麦作物,可造成农作物矮化、分蘖增多等病症。
⽬前有40多个国家将此病列为检疫性病害。
它可通过种⼦、⼟壤、空⽓等多种途径传播,甚⾄加⼯成⾯粉后仍可检出该菌的冬孢⼦。
该菌在⼟壤中可存活多年,⼀旦传⼊将难以根除。
⼀、分布地区分布于⽇本、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其、前苏联、丹麦、瑞典、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利、德国、奥地利、瑞⼠、⽐利时、法国、西班⽛、意⼤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希腊、阿尔及时亚、澳⼤利亚、加拿⼤、美国(华盛顿、俄勒冈、蒙⼤拿、爱达荷、犹他、科罗拉多、怀俄明、加利福尼亚、印第安那、密执安、纽约州)、阿根廷、乌拉圭。
⼆、寄主植物⼩麦矮腥⿊穗病菌主要为害⼩麦属,⽽⼤麦属中的普通⼤麦(Hordeum vulgare)及⿊麦也受害,迄今已知⽲本科有18个属受害,包括⼭⽺属(Aegilops spp.)、冰草属(Agropy-ron spp.)、剪股颖属(Agrostis spp.)、看麦娘属(Alopecurus spp.)、燕麦草属(Arrhenatherum spp.)、草属(Beckmannia spp.)、雀麦属(Bromus spp.)、鸭茅属(Dactylis spp.)、野麦草属(Elymus spp.)、⽺茅属(Festuca spp.)、绒⽑草属(Holcus spp.)、⼤麦属(Hordeum spp.)、草属(Koeleria Spp.)、⿊麦草属(Lolium spp.)、早熟⽲属(Poa spp.)、⿊麦属(Secale spp. )、⼩麦属(Triticum Spp.)、三⽑草属(Trisetum spp.)等,⽲草属中以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寄主。
三、发病症状⼩麦矮腥⿊穗病病原⿊粉菌(简称TCK)刺激麦株产⽣较多分蘖,⽐健株多⼀倍以上,最多⾄30-40个。
小麦黑穗病介绍及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介绍及防治方法小麦黑穗病介绍及防治方法。
小麦腥黑穗病:俗称黑疸、乌麦、腥乌麦等。
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
小麦腥黑穗病有网腥黑穗病和光腥黑穗病两种。
小麦腥黑穗病南、北麦区均有分布;光腥黑穗病以北方麦区较多。
小麦腥黑穗病由于大力开展防治,现已基本控制了危害。
但近几年来,局部地区未能坚持防治,病情又有回升趋势,仍危害较重。
病株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较短、直立、初灰绿色后变为灰白色。
颖片略向外张开,露出部分病粒。
病粒粗短,初暗绿色,后灰白色,外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褐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有机物,所以叫腥黑穗病。
(2)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枪杆、乌麦等。
在冬、春麦区地均有发生,个别地块发病较重。
目前少数品种发生普遍。
病株抽穗略早于健株。
初期病穗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穗全被病菌破坏,种皮、颖片、子房全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穗抽出前,膜已破裂。
病穗抽出后,黑粉被风雨吹冲散,只剩个裸露的穗轴,在穗轴节部可见到残余的黑粉。
病穗上的小穗在大多数情况下全部被毁,有时只有下部小穗受害,而上部小穗能结实。
一株发病,通常主杆及分蘖全部出现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可逃避病菌的危害而正常结实,这种现象在抗病品种中较为常见。
病菌主要危害穗部,偶尔在叶片和茎秆上也会长出黑色条状孢子堆。
(3)小麦秆黑粉病,俗称乌麦、黑枪、黑疸、锁口疸。
小麦产区均有分布,危害损失较重。
近年来,局部地区有回升趋势。
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秆、叶和叶鞘上,极少数发生在颖或种子上。
茎秆、叶片和叶鞘上出现初为黄白色后为银灰色的条斑,病叶卷缩和扭曲,以后条斑逐渐隆起,表皮破裂,露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病株较健株矮,分蘖增多。
重病株大部分不能抽穗而枯死,有些病株虽能抽穗,常卷曲于旗叶叶鞘内,即使全抽出,多不结实,少数结实的也是籽粒秕瘦。
轻病株只有部分分蘖发病,其余分蘖仍能正常抽穗结实。
山西农业大学 植物病害检疫复习资料1
植物检疫性真菌病害一、小麦矮星黑穗病越冬:病菌冬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6、7年,可随种子土壤粪肥传播症状:植株特矮分蘖特多病穗特密病粒特硬病菌特征:冬孢子大、颜色深、网目大、网脊高、网背高且尖长胶质鞘厚传播与侵染:冬孢子在土中存活期长,经消化道厚仍能萌发,种子带菌传播,分蘖期从颖壳侵入扩展无再侵染检疫与检验:1取样及症状检验:样品筛后检查有无菌瘿碎片2洗涤检验:3冬孢子萌发实验:矮星5度光下20天道一月,17度暗不萌发网星:一周,一周处理:退货或销毁二、马铃薯癌肿病症状:主要危害薯块,初生豆粒大小瘤状物,病株茎基部也出现了肿瘤状。
病害症断:休眠孢子数萌发形成游离孢子萌发侵入寄主形成孢子堆,萌发形成孢囊,孢囊吸水膨胀萌发形成游动孢子。
发病规律:孢子囊度过不良环境主要为病薯在病土中,农家肥,污水也可成为你初侵染源检疫检验:⑴.土壤检验:采用悬浮法提取休眠孢子囊并检查其活性,⑵.病组织检验:病组织浸水30min取一滴加入锇酸或0.1%升汞固定在加入一滴1%的酸性品红染色一分钟,用水洗涤后镜鉴,观察单鞭毛游动孢子和双鞭合子。
⑶.薯块检验:1.表现有无癌瘤状物,尤其是芽眼部位。
2.切片:芽眼周围组织切片,镜鉴有无孢子堆或休眠孢子处理:退货或就地销毁。
三、棉花黄萎病病征: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
初在植株下部叶片上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
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
病原:大丽花轮枝孢(Verticillium dahliaeKleb .传播途径: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重要菌源。
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重要途径。
发病条件: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高于30℃、低于22℃发病缓慢,高于35℃出现隐症。
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Wheat karnal bunt
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原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
寄主:小麦、硬粒小麦、六倍体小麦
危害及重要性:产量影响不大,对品质影响较大,3%面粉具臭味(三甲胺)。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原菌:Tilletia indica Mitra
异名:Neovossia indica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 Exobasidiomycetidae,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冬孢子:棕褐色,球形,近球形,22~49μm ,外壁棘状突起,1.5~5μm ;未成熟黄色,透明胶质鞘,成熟消失,外壁有尖形尾丝。
不孕细胞球形,近球形,泪珠状,半透明,淡黄褐色,附着菌丝体残体,13~33μm 。
冬孢子萌发:4月以上休眠期,萌发产生10~190μm 先菌丝,上产生65~185个担孢子,长镰刀形,可不配对结合,而直接产生芽管,作侵染菌丝用。
初侵染。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小麦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刘元群2013年5月14日在宝源编写小麦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赤霉病、全蚀病、黄矮病、丛矮病、土传花叶病、根腐病和黑穗病。
1、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气传病害,病菌随气流长距离传播,条锈病对小麦危害很大,流行严重的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80%以上。
(1)症状条锈病主要发生于叶片上,也可发生在叶鞘、秆和穗上,在叶片的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椭圆形的夏孢子堆,沿叶脉纵向排列呈虚线状,常几条结合在一起成片着生。
夏孢子堆中产生大量鲜黄的粉未,即夏孢子。
小麦接近成熟时,在叶鞘和叶片上产生短的黑色孢子堆,埋生于表皮下。
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主要与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菌源和菌量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造成春季小麦锈病流行的条件有四:1、有一定数量的越冬菌源;2、有大面积感病品种;3、3-5月份雨量较多;4、早春气温回升快,外来菌源多而早时,则小麦中后期突发流行。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在锈病易发区,不宜过早播种;及时排、灌水,降低麦田湿度,抑制病菌夏孢子萌发,清除落粒自生苗,消灭当地越夏菌源。
②药剂拌种:现在市面比较好的拌种剂:先正达的锐胜、福戈+亮盾③喷药防治: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条锈病病叶率达到1%左右时,开始喷药。
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5-60克,加水20-30千克喷雾,可防治条锈病和叶锈病,防治秆锈病每亩用药量应增加到110克。
或是三唑酮、腈菌唑、烯唑醇等2、小麦叶锈病小麦叶锈病分布于全国各地,对小麦造成的影响与条锈病基本相同,发生更为普遍。
(1)症状叶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但也能侵害叶鞘,很少发生在茎秆或穗部。
发病初期,受害叶片出现圆形或近圆形红褐色的夏孢子堆。
夏孢子堆较小,一般在叶片正面不规则散生,极少能穿透叶片,待表皮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粉状物。
即夏孢子,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叶鞘上长出黑色阔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埋于表皮下的冬孢子堆。
小麦叶锈病于小麦收获后就转移到自生麦苗上越夏,冬麦播种出土后叶锈菌又从自生麦苗上转移到冬小麦麦苗上。
如何防治冬小麦腥黑穗病
如何防治冬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属世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带病种子播种后将引起下一年小麦发病,一般可造成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上世纪60~70年代,该病曾在我区南部山区冬麦上大面积发生为害,后经药剂拌种处理得到有效控制。
小麦腥黑穗病是可防可治的,该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
病症主要表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
病穗比健穗短,颖片张开,露出灰黑色或灰白色病粒(菌瘿),外面包有一层灰色薄膜,小麦脱粒时,病粒破裂,散出黑色粉末,有鱼腥味。
该病属系统侵染性病害,种子、粪肥和土壤是主要的传染源,收割机跨区域作业也是传播扩散途径之一。
要严禁发病区域小麦留种和带病种子下田,同时要做好轮作倒茬和种子处理。
具体防治技术措施如下:1、加强栽培管理。
适期播种,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而减少发病。
2、合理轮作。
发病田块要实行2~3年轮作,并要施腐熟的农家肥。
3、药剂拌种。
冬小麦种子必须经过拌种或包衣处理方可播种。
拌种药剂可选用2%戊唑醇干拌剂或湿拌剂100~150克拌麦种100千克或3%苯醚甲环唑种衣剂100~200毫升拌麦种100千克或2.5%咯菌腈悬浮剂100~200毫升拌麦种100千克;拌种方法:①拌种前准备好量杯、洒壶、拌种药剂、铁锨等工具;②将麦种倒在干净的水泥地上(或地上铺干净塑料布);③把药剂量好后,倒入洒壶中,加水(水量为种子重量的3%左右),配制成药液;④用洒壶朝种子堆喷洒药液,用铁锨快速搅拌种子,使药液与种子混合均匀;⑤种子表面均匀包裹上药液后摊开晾干;⑥拌种晾晒好的种子可直接播种,也可将晾晒好的种子装袋,适期进行播种。
4、病田土壤处理。
对连作麦田进行土壤处理,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1.5千克,拌细土45~50千克,均匀撒在地面,然后翻耕入土。
检疫性真菌病害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Wheat karnal bunt
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
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 利亚、原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 澳大利亚等。
寄主:小麦、硬粒小麦、六倍体小麦
a
19
危害及重要性:产量影响不大,对品质影
响较大,3%面粉具臭味(三甲胺)。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
a
30
a
31
病原菌: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f.sp. tabacina (Adam) Skalicky 异名 Peronospora tabacina D.B. Adam
Peronospora hyoscyami de Bary
Peronospora nicotianae Speg 英文名称:blue mould of tobacco ;tobacco blue
a
27
烟草霜霉病
Tobacoo blue mold
分布与危害:1891年澳大利亚首先报道,后传入欧 洲、非洲、美洲和亚洲,现广泛分布,中国尚未发 现。 苗床和田间均发病,蔓延速度极快,引起大量 植法叶株国100枯 和,0死 比00利,吨时是。烟烟草草损的失毁8灭0~性9病0%害,。11996610年年损欧失洲干流烟行,
a
4
3.洗涤检验法
原理:种子表面常附着真菌孢子,将一定 量的样品放入容器内,加一定量的无菌水, 充分振荡,可使病菌孢子洗涤下来,而后 离心后,可沉淀,镜检沉淀物可确定其种 类和数量。
主要仪器和试剂:振荡器、离心机、显微 镜、0.1%吐温溶液等
主要试验流程如下:
a
5
称取样品
洗脱孢子(振荡)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
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小麦的3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明显不同。
(1)小麦腥黑穗:小麦收获时,病粒掉落田间或小麦脱粒打场时病菌孢子沾附穗子的外表。
秋天播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病菌也发芽,病菌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并到达生长点。
到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侵入子房,破坏子粒,种子全变成黑粉。
(2)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开花时,病菌孢子借风力传到健株的柱头上,孢子萌发并侵入子房,到小麦成熟时,以休眠菌丝在种胚内进行休眠。
秋天播带病的种子,种子发芽时,种胚内病菌也开始萌动并到达生长点。
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迅速蔓延到麦穗,麦穗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
(3)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生长后期,随着病株枯死,病菌孢子部分落入土中,或打场脱粒沾附种子外表。
小麦播种后,麦种发芽,土壤中或种子外部的病菌也发芽,并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内部。
第二年春天,随小麦生长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形成银灰色的条纹,病菌在病组织表皮下形成黑粉。
- 1 -。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小麦腥黑穗病是由黑穗镰孢菌引起的一种小麦病害,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病害之一。
该病害在小麦生长期间容易发作,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风险。
本文将从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原因、症状特征、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由黑穗镰孢菌引起。
该菌属真菌门、担子菌纲、镰刀菌科,是一种具有广泛宿主范围和强大的形态适应性的病原真菌。
黑穗镰孢菌能够在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发展生长,并能在小麦干籽期和成熟期侵染小麦。
此外,黑穗镰孢菌还有一定的隐性感染能力,使得该病害在种植区域内难以根除。
二、小麦腥黑穗病的症状特征小麦腥黑穗病病害初期不易发现,一般在小麦抽穗期后出现。
患病的小麦黑穗表面呈现灰白色至黑色,且带有特殊的腥臭味,状如断臂状或倒钩状。
病变发展迅速,黑穗颜色逐渐加深,直至黑色,出现大片的炭化和菌丝覆盖。
小麦籽粒在感染过程中也会出现变异,凸起或凹陷等形态改变,影响籽粒品质。
此外,小麦腥黑穗病还可导致粮食中毒和饲草中毒,使得牲畜和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
对于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合理选择种植期和品种。
在种植小麦时,应避开高温多雨的季节,采取夏季播种等方式降低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率。
同时,应选择病害抗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2. 坚持土地轮作和清理病残体。
在种植区域内,应坚持土地轮作,控制小麦连作,避免使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过多。
此外,及时清理病残体和田间杂草,降低病菌在田间的残留量。
3. 喷施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
在小麦生长期间,可采用喷洒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等方式来防治小麦腥黑穗病。
其中,生物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较小,更加健康环保。
4. 硬化种子和加强管理。
将小麦种子加强硬化,可以增强种子的耐病性和生长能力,从而防止小麦在生长期间受到病害的侵害。
同时,应加强对小麦的管理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患病小麦,防止病情扩散和加重。
综上所述,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对小麦种植业产生较大影响的危害性病害。
小麦腥黑星穗病
易混淆病害区分
与小麦条锈病的区分
小麦条锈病病斑呈条形,排列整齐, 颜色鲜黄,与腥黑星穗病的黄褐色病 斑不同。
与小麦叶枯病的区分
与小麦赤霉病的区分
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 基腐、秆腐和穗腐,在潮湿环境下病 部可产生粉红色霉层,与腥黑星穗病 的灰黑色霉层不同。
小麦叶枯病病斑呈不规则形,中央灰 白色,边缘褐色,与腥黑星穗病的病 斑形态和颜色有差异。
光照
03
光照不足会降低小麦的抗病能力,从而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壤因素作用
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小麦的生长,同时也会影响病菌的 存活和繁殖。
土壤质地
砂质土壤保水能力差,易导致小麦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而粘 重土壤则透气性差,有利于病菌的滋生。
土壤营养
土壤贫瘠或过量施肥均会导致小麦生长异常,从而增加病害的发 生风险。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农民对小麦腥黑星穗病的认识和 防治技能,促进科学种田和绿色发展 。
政策支持与引导
政府应加大对小麦腥黑星穗病防治的 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农民采取科学 有效的防治措施。
06
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小麦腥黑星穗病监测预 警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
应。
加强小麦产区病情监测,及时掌 握病害发生动态。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监测 、智能识别等,提高监测预警的
准确性和时效性。
应急处置流程规范
制定小麦腥黑星穗病应急处置 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协调 机制。
发现疫情后,迅速启动应急响 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疫情调 查和处置。
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如 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防止 疫情扩散和蔓延。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各类病虫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这些病虫害
会给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带来负面影响。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及其影
响和防治措施。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赤霉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穗部。
患病的小麦会出现发黄、枯死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
田间管理、追肥补充养分等。
小麦腥黑穗病也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患病的小麦穗部会呈现黑斑,形成腥黑穗。
这会导致小麦的产量减少,并且腥黑穗中的真菌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防治措施包括
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穗、做好病残体处理等。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主要影响小麦的叶片,叶片上会出现黄色病斑,严重时叶片会枯死。
小麦锈病不仅对小麦产量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减少小麦的品质。
防治
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制度、化学药剂防治等。
小麦的病虫害还包括小麦秆蛾、小麦夜蛾和小麦蚜虫等。
这些害虫主要以小麦的茎、
叶和穗为食,会导致小麦的减产甚至倒伏。
防治措施包括及时采取化学药剂防治、合理调
整播种期和施肥量、采用机械或人工割茬等。
小麦的病虫害对其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对小麦的损害,农民们应
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及时清除病残体等防治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
选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以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
该病害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小麦种植地区。
小麦腥黑穗病的主要症状是小麦穗表面上的黑色斑点,同时还会伴有一种特殊的腥味。
这种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非常重要。
以下将对该病害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进行研究。
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真菌麦黑穗霉(Tapesia yallundae)和麦黑穗链格孢(Tapesia acuformis)引起的。
这两种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穗上,通过侵入小麦的花粉管进入小麦的骨质。
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真菌能够快速繁殖并引起小麦穗产生黑色斑点。
小麦腥黑穗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传播。
当空气中存在大量的真菌孢子时,会引起小麦穗的感染。
在种植季节,真菌会通过风传播到健康的小麦田中,并在小麦穗上寄生。
已感染的小麦种子也可以传播病害,因此及时检测和处理感染的种子至关重要。
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遴选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和农药防治。
通过遴选抗病品种,可以降低小麦腥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抗病品种往往能够抵御真菌侵入并减少病害的发生。
合理施肥也是防治小麦腥黑穗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适量的氮肥和磷肥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而过量施肥则会导致小麦穗的滞氮和抗病能力的下降。
在农药防治方面,目前针对小麦腥黑穗病的农药主要包括福美双、呋喃丙酮、亚胺等。
这些农药主要通过喷洒的方式施用,能够有效抑制真菌的繁殖和传播。
合理的施药时间和剂量也是农药防治的关键。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农药时要遵守安全使用规范,以保护环境和人畜的健康。
小麦腥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小麦病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重大影响。
通过研究该病害的发生原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风险,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病虫害——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
一、简介
小麦腥黑穗病,别名小麦腥黑粉病,真菌病害。
二、病状
主要危害穗部,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
小麦接近成熟时,病穗颖片仍保持绿色,病穗颖片张开,病粒稍微露出,病粒比健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病菌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故名腥黑穗病。
三、发病条件
1)菌量一种病害的发生,常需要一定数量的病原物,称为致病菌量,种子或土壤中菌量高时,一般发病较重;
2)土壤温度土壤太干,由于水分不足,限制了孢子萌发;土壤太湿,则氧气不足,也不利于孢子萌发。
一般土壤温度40%以下对孢子萌发有利,在10%-24%范围内发生侵染;
3)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病菌只能在幼苗出土前侵染,一旦幼苗出土,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春麦早播或播种过深则土温偏低,出土迟缓,延长了幼芽受侵染的时期,发病较重。
四、侵染循环
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和粪肥中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春天小麦发芽时,越冬的冬孢子也随着萌发。
病菌的双核侵染丝由胚芽鞘侵入幼芽,达到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扩展。
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破坏花器,形成黑粉。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内吸杀菌剂拌种,目前效果好的有粉锈宁、羟锈宁、拌种双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
3)栽培措施春麦适当晚播,播种勿过深,促使小麦早出苗;
4)采用优良抗病品种小麦品种间对小麦腥黑穗病有一定抗性差异,尤其在土壤传病地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吉林扶余曾推广合作一号控制了当时土壤传病的问题。
小麦播种前预防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播种前预防小麦腥黑穗病
1.病状:小麦腥黑穗病发生在穗部,病株稍矮,分蘖增多,病穗颜色较深,颖壳略向外张开,全穗的麦粒全部变为黑粉,即病菌的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带鱼腥味,外包一灰褐色膜。
2.病原: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在水中即能萌发,猪、马、牛粪浸出液有促进萌发作用。
萌发温度最适为18~20℃,最低为0~1℃,最高为25~29℃。
存放干燥场所的厚垣孢子可存活数年之久,处在湿土内的厚垣孢子则只能活数月。
3.发病特点:腥黑穗病菌以厚垣孢子附着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内越夏越冬。
小麦播种发芽时,厚垣孢子也发芽,从芽鞘侵入,并达到生长点。
腥黑穗病的发生与土壤温度关系很大,侵入幼苗适温为9~12℃,最低5℃,最高20℃。
冬小麦幼苗生长适温为12~16℃,小麦晚播发病重。
一般湿润土壤对病菌孢子萌发有利。
播种时覆土过深也有利发病。
4.防治方法:(1)不宜在夏收小麦发病严重的地块继续种植小麦,因为土壤中该病菌较多,容易导致次年此病在该地块的大发生。
(2)选用无病种子播种。
使用无病的种子田留作种子或购买商品麦种。
(3)播种前种子处理。
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15%的20%粉锈宁乳油拌种;也可以用种子重量0.2%的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种子量0.3%的多福粉拌种。
拌种后要堆闷6小时。
(4)适时足墒播种,施足底肥,使用种肥,覆土时不要过深,以利早出苗,培育壮苗。
有机肥施用时要充分腐熟。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Wheat karnal bunt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原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
寄主:小麦、硬粒小麦、六倍体小麦危害及重要性:产量影响不大,对品质影响较大,3%面粉具臭味(三甲胺)。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原菌:Tilletia indica Mitra异名:Neovossia indica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冬孢子:棕褐色,球形,近球形,22~49μm ,外壁棘状突起,1.5~5μm ;未成熟黄色,透明胶质鞘,成熟消失,外壁有尖形尾丝。
不孕细胞球形,近球形,泪珠状,半透明,淡黄褐色,附着菌丝体残体,13~33μm 。
冬孢子萌发:4月以上休眠期,萌发产生10~190μm 先菌丝,上产生65~185个担孢子,长镰刀形,可不配对结合,而直接产生芽管,作侵染菌丝用。
初侵染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秸秆和粪肥等带菌。
冬孢子可存活5年。
传播: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也可气传。
生理分化:异宗配合,印度7个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
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1.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2.洗涤检验3.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马铃薯癌肿病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马铃薯癌肿病马铃薯癌肿病 Potato wart分布:日本、缅甸、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冰岛、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前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葡萄牙曾有过报道,但病菌未定殖下来)、英国、爱尔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突尼斯、肯尼亚、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部岛屿)、加拿大(纽芬兰)、美国(宾夕法尼亚、马里兰、西弗吉尼亚)、墨西哥、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乌拉圭。
寄主植物:除为害马铃薯外,经人工接种的其他植物包括茄属、碧冬茄属、烟草属、酸浆属及Capsicastrum spp.属的一些种,此菌还侵染番茄。
危害情况:主要在地下部分,侵染茎基部、匍匐茎和块茎,病菌侵入寄主刺激细胞组织增生,长出畸形、粗糙、疏松的肿瘤,瘤块大小不一,小的只出现一块隆起,大的覆盖整个薯块,有的圆形,有的形成交织的分枝状,极似花椰菜。
地下的癌瘤初呈乳白色,渐变成粉红色或褐色,最后变黑、腐烂。
在高感品种上,腋芽处,枝尖、幼芽均可长出卷叶状癌组织,叶背面出现无叶柄、叶脉的畸形小叶,主茎下部变粗、质脆呈畸形,尖端的花序和顶叶色淡,组织变厚易碎。
有的植株矮化,分枝增多,后期保持绿色的时间比健株长。
凡地上部出现症状的,地下部不结薯,几乎全为癌瘤。
病原菌:马铃薯癌肿病菌学名:Synchytrium endobioticum (Schib) Percival 异名Chrysophlyctis edobiotica (Schilb);Synchytrium solani Massee 英文名 wart disease of potato;potato wart disease;black wart of potato;potato black scab 分类地位真菌界Fungi;壶菌门Chytridiomycota;壶菌目Chytridiales;集壶菌科Synchytriaceae;集壶菌属Synchytrium形态特征:病菌休眠孢子囊球形或长圆形,锈褐色,壁厚,分为三层,内壁薄而无色,中壁光滑,金黄褐色;外壁厚,色较暗,具有不规则的脊突。
小麦15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小麦15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1、小麦锈病危害特征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
秆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
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
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为主;消灭杂草和自生麦苗,控制越夏菌源;合理密植和适量适时追肥,避免过多过迟施用氮肥;锈病发生时,南方多雨麦区要开沟排水;北方干旱麦区要及时灌水,可补充因锈菌破坏叶面而蒸腾掉的大量水分,减轻产量损失。
②种子处理:15%三唑酮湿性粉剂60-100g拌麦种50kg,或11%三唑酮·福美双悬浮种衣剂145-200g/100kg种子,拌种时将药液稀释,然后将药液喷洒到种子上,边喷边拌,拌后闷种4-6小时播种。
③小麦返青拔节期后,小麦田发现中心病株,应及时用下列杀菌剂防治:三唑酮+百菌清;丙环唑,或氟环唑,对水均匀喷雾,间隔8~10天,连喷2次。
2、小麦白粉病危害特征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为害。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部。
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
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
茎和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伏。
重病株通常矮缩不抽穗。
抗病品种可看到枯斑反应,霉层很小很少,或只有枯斑枯点而无霉层。
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①选种抗病丰产品种;在白粉病菌越夏区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避免播量过高,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控制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原因及防控措施
绿色植保PLANT PROTECTION1 小麦腥黑穗病的危害1.1 小麦腥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又称黑麦、乌麦、黑疸,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性较大的检疫性病害。
近几年随着种子外调、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气候异常、农户自留、白籽下种等原因,使小麦腥黑穗病在部分麦区时有发生,造成小麦绝产绝收。
1.2 小麦腥黑穗病症状小麦腥黑穗病主要是苗期发生侵染,成熟前基本不显示病症,直至穗期落黄后才能发现感病症状,染病植株一般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
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此病菌含有带鱼腥味的有毒物质三甲胺,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人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危害。
1.3 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播途径小麦腥黑穗病的传播一般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粪肥、土壤、工具带菌传播为辅。
带病种子播种后将引起下一年小麦发病,具有传播快、危害大、难以根除的特点。
谚语“黄疸减一半,黑疸不见面”所说的黑疸就是小麦腥黑穗病,此病只能预防,一旦种子发芽时,病菌孢子侵入小麦幼芽,使小麦感病,就会无药可治,造成小麦绝产绝收。
2 小麦腥黑穗病发病原因和发病条件2.1 农户自留、互换种子是造成小麦腥黑穗病发生的主要原因2016年小麦田间调查期间,发现两块小麦田出现黑疸病症状,发病面积约1 hm2,病株率达30%以上。
经调查,该发病麦田种子是农户在邻县邻村亲戚处互换来已使用多年的陈种子,也没有做药剂拌种等预防措施。
根据多年经验分析,由于该村处于两县交界,相邻村庄土地相互交错,极有可能由风和雨水把病原菌带入到其他地块,造成土壤传染;也有可能由工具带菌,如收割机、运输小麦的车辆、盛装小麦的容器以及包装物等均可携带小麦腥黑穗病病菌,极易造成疫情传播,给本地小麦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
2.2 小麦腥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是小麦腥黑穗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报检员考试笔记讲义: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
小麦矮腥黑穗病 Wheat dwarf bunt
分布: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害,它于1847年及1860年先后发现于捷克和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蔓延,目前已在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亚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发生。
寄主:禾本科5个族,18个属,65个种。
主要栽培植物有冬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草寄主。
危害性:1962年美国减产68.7%,1972年西部7州,平均减产17%,损失1. 2亿Kg。
菌瘿可存活10年以上。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Tilletia controversa J.G.Kühn, in Rabenhorst,Hedwigia 13: 188 (1874)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形态特征:冬孢子,冬孢子萌发。
生物学特征:冬孢子萌发-2~15(3~8)℃,弱光400~600lx,土壤含水量35~88%,萌发周期长>3个月。
冬孢子内含有内源孢子萌发抑制剂。
生理分化:美国15小种,德国8个小种。
初侵染土壤带菌,冬孢子可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传播: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TCK的循环: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1.直接检查:放大镜菌瘿
2.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3.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4.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5.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
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17 ℃不萌发。
6.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 5'-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2.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
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3.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
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4.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
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5.种植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