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3 传统分子印迹技术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过程:(1) 按一定比例将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混合,使两者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作用结合,形成主-客体配合物;(2) 加入合适的交联剂,在引发剂、热或光的引发下,使单体产生聚合反应,即可制得“捕获”模板分子的高交联度的刚性聚合物合物;(3) 将聚合物中的模板分子洗脱或解离,从而在聚合物内部留下大量与模板分子空间大小、形状结构完全一致的三维空穴,同时空穴内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功能基团能提供具有一定方向性、与模板分子作用位置相对应的作用位点;(4) 印迹聚合所得的产物均为大块物料,要经过粉碎、研磨及筛分去杂后得到粒度适合的印迹聚合物微粒。

MIPs分子印迹的原理图如图1.5所示。

图1.5 分子印迹基本原理示意图
Fig 1.5 The sketch map of preparing MIPs
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是包埋法,该方法存在以下问题:(1)粉碎过程可控性差,破坏部分印迹位点,造成大量印迹空穴损坏,经筛分后获得的合格粒子一般低于制备总量的50%,造成载药量低。

(2)由于所制备的是高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对模板药物分子包埋过深、过紧,洗脱比较困难。

(3)印迹位点分布不均一,位于印迹聚合物孔道壁上的,模板分子向其传质速率较快;而包埋于聚合物本体中的印迹空穴,受位阻影响,可接近性差,从而降低了印迹位点的利用率。

并且,传统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过程比较费时、复杂,不
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及工业化。

1.4.4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
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是把具有识别位点的印迹层结合在基质表面的印迹方法。

近年来,采用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来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能有效地克服传统印迹技术中印迹空穴包埋过深与过紧的现象、结合位点不均一、可接近性差、识别动力学慢和产物需要粉碎研磨等缺点。

本课题组曾采用“接枝到”法或“接枝出”法,创建了一种“先接枝聚合后吸附再印迹”新型的分子表面印迹方法。

该方法是先将与模板分子具有次价键力的功能大分子,接枝到硅胶(微米级)微粒表面,得到功能接枝微粒;再凭借模板分子与接枝微粒表面的功能大分子形成次价键力,饱和吸附模板分子;再使用两端具有双反应性基团的特殊交联剂使功能大分子交联,并实现模板分子的印迹;将模板分子除去,在硅胶微粒表面的接枝聚合物薄层中,就留下了大量与模板分子匹配的印迹空穴,获得了对模板分子具有特异识别选择性和高度亲和性的高性能印迹聚合物微粒。

该方法制备的分子表面印迹聚合物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代谢分子、生物碱、农药分子、氨基酸、稀土离子等的识别得到了非常满意的结果。

分离研究,都
在分子设计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又提出并建立了另一种新型的分子表面印迹方法。

该方法是基于“表面引发接枝聚合”,以药物分子为模板分子在固体微粒表面单体的接枝聚合与药物分子的表面印迹同步进行,制得了5-氟尿嘧啶与甲硝唑两种药物分子表面印迹材料,用于结肠定位释放系统,实验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结肠定位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