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第3章 化学反应速率 ppt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鲁科版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课件:第3章第3节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3.书写缩聚反应方程式时,除单体物质的量与缩聚 物结构式的下角标要一致外, 还要注意生成小分子的物质 的量。一般,由一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的小分子的 物质的量应为(n-1);由两种单体进行缩聚反应,生成小 分子的物质的量应为(2n-1)。
自我检测 1.下列对乙烯和聚乙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乙烯是纯净物,聚乙烯是混合物 B.乙烯的性质与聚乙烯相同 C.常温下,乙烯是气体,聚乙烯是固体 D.等质量的乙烯和聚乙烯完全燃烧后生成 CO2 和 H2O 的物质的量相等 )
自主学习 一、高分子化合物 1.概念:由许多小分子化合物以共价键结合成的、 相对分子质量很高的一类化合物。也称聚合物或高聚物。 2.构成。 (1)单体:用来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化合物。 如聚乙烯( )的单体是 CH2===CH2。
(2)链节:高分子中化学组成和结构均可以重复的最 小单位。如聚乙烯 ( CH2—。 (3)链节数(n):高分子化合物分子中重复结构单元的 数目。 ) 中链节为— CH2 —
3. 知道高分子化学反应是合成某些特殊聚合物的方 法,并能够实现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性。4.知道高分子材料 与高分子化合物的关系, 能举例说明一些常见高分子材料 的用途,了解几种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特殊性能,体会高分 子科学在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知识衔接 1.乙烯的官能团是________,推测乙烯能发生的有 机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高中化学_第3节 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v/mol.L-1.s-10.0076
00.015
3
0.022
7
0.015
1
0.022
8
思考:
1、该反应中就浓度而言,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几个?
2.若多个变量影响一个物理量,我们采取何种科学研究方法?
3.化学反应的速率与C(HI) 、C(H2O2)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讲解】反应速率常数k
1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
2.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归纳的能力
【交流研讨2】
1.分析教材P58表2-3-2,思考后交流,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关系式中浓度的方次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有无确定关系?(讲解)一个化学反应速率与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的关系式中反应物浓度的方次与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并无确定关系, 它是实验
测定的结果,不能随意根据化学方程式直接写出。
(提问)2.如果反应物是固体、纯液体,改变其用量,对反应速率有无影响?为什么?对于固体反应物,怎样加快化学反应速率?(讲解)无影响。因为对于纯固体或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所以改变其物质的量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阅读
教材
P58
表
2-3-2
,观
察
分
析,
思
考,
交
流,
回答
启发
学生
思维。
【PPT 展示例题】完成例1、例4
【例4】100mL6mol•L-1H2SO4跟足量锌粉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为
了减缓反应进行的速率,但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反应物
中加入适量的()
A. 碳酸钠固体
B. 水
C. 硝酸钾溶液
D. 氯化铵固体
学生
发言
启迪
学生
思维
【PPT 展示】化学反应的实质思
考、
有机化学课件 第三章 烯烃3
CH3-CH=CH2 + HBr → CH3-CH2-CH2-Br
• 反马氏产物 • 条件:烯烃与HBr在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成; 条件:烯烃与HBr在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成; HBr在过氧化物存在下加成 • 机理:自由基机理(加成取向由自由基稳定性决定) 机理:自由基机理(加成取向由自由基稳定性决定) • 注意:仅对HBr有效; 反马规则。 注意:仅对HBr有效; 反马规则。 HBr有效
• 过氧化物
• 机理:自由基机理 机理:自由基机理
CH3-CH=CH2 + HBr → CH3-CH2-CH2-Br
反马氏产物 • 机理:自由基机理(加成取向由自由基稳定性决定) 机理:自由基机理(加成取向由自由基稳定性决定) R3C· >R2CH · >RCH2 ·
Br
Br+ Br2
Br Br6 5 4 1 2 3
Br Br+ Br2 Br1
Br
6 2 5 3 4
Br
构象改变最小原理 b. 与卤化氢加成
Br CH3 C=CH2 CH3 + HBr CH3 C CH3 + CH3 CH3 90% H C CH2Br CH3 10%
加成取向——马氏规则 • 加成取向 马氏规则 在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中, 氢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在不对称烯烃的加成中 氢总是加到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 加成取向属反应速率问题,与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有关。 加成取向属反应速率问题,与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有关。 反应速率问题 碳正离子稳定性有关
第三章_有机反应机理测定方法和活泼中间体
动力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局限性
反应机理的动力学上相当和不能提供过 渡态的结构方面的信息。 对于某一反应,有关的几个机理可以推 论出同一种速率方程,这些机理是“动 力学上相当的”,所以只根据动力学是 不可能作出选择的。
3.3 过渡态理论
假设一个反应先达到一个过渡态,然后 从过渡态以极快的速度变成产物
3.2 反应的动力学
动力学研究是解决反应历程问题的有力 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在反应物和催化剂 的浓度以及反应速度之间建立定量关系。 反应速度是反应物消失的速度或产物生 成的速度,反应速度随时间而改变,所 以在讨论反应的真正速度时,通常用瞬 间反应速度来表示。
3.7
反应中间体的鉴定
反应中间体的鉴定是研究有机反应历
程的关键。
反应中间体可用分离中间体、“截留”
中间体、光谱法、紫外-可见光谱法、红 外光谱法、NMR共振、电子顺磁共振法 等加以鉴定。
有机反应活泼中间体
碳正离子 (carbocation) 碳负离子 (carbanion) 自由基 (free radical) 叶立德 (ylid) 卡宾 (carbene) 氮烯 (nitrene) 苯炔 (benzyne)
如果反应速度仅与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成比例, 则反应物A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速度为: 反应速度=-d[A]/dt=k[A] 服从这个速度定律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速度和两个反应物的浓度或一个反应 物浓度的平方成比例: -d[A]/dt= k[A][B] 若[A]=[B],则 -d[A]/dt= k[A]2 三级反应速度和三个反应物的浓度成比例 -d[A]/dt= k[A][B][C] 如果[A]=[B]=[C],则 -d[A]/dt= k[A]3
第三章 烯烃
二者不能相互转换,是可以分离的两个不同的化合物。 顺反异构又称为几何异构(geometrical isomer)
几何异构体之间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都可以有较 大的差别,因而容易分离。
造成烯烃异构的因素比烷烃多,因而需要有一个好的 命名方法。
第三节 命名
1. IUPAC命名法
1)选择含双键最长的碳链为主链; 2)近双键端开始编号:
CH3 2-甲基丙烯
(2-butene) (2-methylpropene)
烯烃分子中除有碳骨架异构外,还存在由于双键位 置而产生的异构.而者均属于构造异构。
(二)顺反异构体(cis-trans isomer)
C H3 C
H
C H3 C
H
μ =1.1×10-30 C.m
C H3
H
CC
H
C H3
μ =0
+
CC
Nu-
fast
亲电试剂
亲核试剂
E
Nu CC E
亲电试剂:本身缺少一对电子, 又有能力从反应中得 到电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 例:H+、Br+、lewis酸等。
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亲电试剂对双键进攻形成碳正离子 。 第二步,亲核试剂与碳正离子中间体结合,形成加成产物。
控制整个反应速率的第一步反应(慢),由亲 电试剂进攻而引起,故此反应称亲电加成反应。
03化学反应速率ppt课件
dc d t的意义
对于某一恒容条件下的化学反应 bB + dD = yY + zZ 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不断减小,生成物的浓度 不断增大。若以浓度对时间作图,可得浓度-时间曲线, 例如图3.1是反应物B和产物Y在反应中的浓度-时间曲线。
图中m点和n点处曲线切线的斜率分别反映了物质B和物 质Y在t时浓度对对间的变化率,过去曾把它定义为反应速率, 现在根据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 (IUPAC) 的推荐,把恒 容条件下反应速率定义为
1.50
c(H2O )/ 2mol·dm-3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氧水的浓度在减小!
0.50
400 1200 2000 2800
T/s
规定 J: 1n
t rt
对于等容反应:
定义 v1J : 11 n1 c V Vr t r t
▲ 实际工作中如何选择,往往取决于哪一种物质更易 通过实验监测其浓度变化。
▲ 用不同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表示的速率是相同的。
Δn (H2) =-1.5 mol, Δn (N2) =-0.5 mol, Δn (NH3) = +1.0 mol
若将反应方程式书写成
N2 + 3H2 = 2NH3
化学计量系数 ν(N2) =-1, ν(H2) =-3, ν(NH3) = +2
反应进度
n((N N 22))0. 51 mo0l.5mol
第三章化学反应
第三章化学反应31化学反应概述32无机化学反应33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反应34聚合反应聚合反应35超分子化学化学物质的形成和转化?无机化学无机化合物无机化学反应?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反应?高分子化学高分子化合物聚合反应以上的化学反应都涉及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即存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
第一节 化学反应概述
一、化学反应及其特点 化学反应: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特点 ① 有条件的(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 ;
② 不同途径(速率、产物的控制);
③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④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得失; ⑤ 化学反应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
第一节 化学反应概述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①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守恒。意味着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保持守恒。 ② 定量关系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量的变化 成简单的整数比。对于气体而言,即为气体化合定律。 化学方程式 ① 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量关系的两条原则的综合描述, 是反映物质化学变化、物质量变化的恒等式。 ② 所包含信息:结构变化(元素组成、结构细节等)、物质状态、 C6H12O6(aq.) + 6 O2(g) = 6 CO2(g) 物质量变化的比例、反应热等等。 + 6 H2O(l) ③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第二节 无机化学反应
第一节 化学反应概述
一、化学反应及其特点 化学反应:成分和结构的变化。 化学反应的特点 ① 有条件的(包括热力学和动力学) ;
② 不同途径(速率、产物的控制);
③ 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④ 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得失; ⑤ 化学反应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
第一节 化学反应概述
二、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和化学方程式 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①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守恒。意味着 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数保持守恒。 ② 定量关系定律: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量的变化 成简单的整数比。对于气体而言,即为气体化合定律。 化学方程式 ① 定义: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物质量关系的两条原则的综合描述, 是反映物质化学变化、物质量变化的恒等式。 ② 所包含信息:结构变化(元素组成、结构细节等)、物质状态、 C6H12O6(aq.) + 6 O2(g) = 6 CO2(g) 物质量变化的比例、反应热等等。 + 6 H2O(l) ③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第二节 无机化学反应
有机化学课件(李景宁主编)第3章-单烯烃
HOCl CH3CH=CH2
总目录
3. 与乙硼烷加成
乙硼烷的结构:
三中心二电子体系
硼有空轨道,为正性基团 (缺电子),氢为负性基 团
总目录
乙硼烷与不对称烯烃加成:
CH3CH=CH2 B2H6 CH3CH CH2 CH3CH=CH2
(CH3CH2CH2)3B
H2O2 H2O
H BH2
CH3CH2CH2OH
• 烷基:当与不饱和碳相连或与电负性比烷基强的原
子或基团相连时,显示+I效应。
• 例:
CH3 CH CH2
F3C CH CH2
相对强度:
>
>
>
总目录
四、静态诱导与动态诱导
• 静态I:永久性效应,由键的极性决定。 • 动态I:暂时性效应,当分子反应中心受极
总目录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
一、烯烃的键参数 乙烯:
键能: C=C 610kJ/mol C—C 345.6kJ/mol C=C ≠345.6×2 kJ/mol π键:264.4kJ/mol
总目录
特点:
1)两个双键碳原子和四个原子或基团都在一个平
面上,每个碳原子只与三个原子以σ 单键相连。 2)C=C双键不是由两个C—Cσ 键组成,而是由一
取代基位码: 上:2,2,5 √ 下:2,5,5
总目录
3. 标明双键的位次 将双键两个碳原子中位 次较小的一个编号,放在烯烃名称的前面。 1-烯烃中的“1”可省去。
总目录
3. 与乙硼烷加成
乙硼烷的结构:
三中心二电子体系
硼有空轨道,为正性基团 (缺电子),氢为负性基 团
总目录
乙硼烷与不对称烯烃加成:
CH3CH=CH2 B2H6 CH3CH CH2 CH3CH=CH2
(CH3CH2CH2)3B
H2O2 H2O
H BH2
CH3CH2CH2OH
• 烷基:当与不饱和碳相连或与电负性比烷基强的原
子或基团相连时,显示+I效应。
• 例:
CH3 CH CH2
F3C CH CH2
相对强度:
>
>
>
总目录
四、静态诱导与动态诱导
• 静态I:永久性效应,由键的极性决定。 • 动态I:暂时性效应,当分子反应中心受极
总目录
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
一、烯烃的键参数 乙烯:
键能: C=C 610kJ/mol C—C 345.6kJ/mol C=C ≠345.6×2 kJ/mol π键:264.4kJ/mol
总目录
特点:
1)两个双键碳原子和四个原子或基团都在一个平
面上,每个碳原子只与三个原子以σ 单键相连。 2)C=C双键不是由两个C—Cσ 键组成,而是由一
取代基位码: 上:2,2,5 √ 下:2,5,5
总目录
3. 标明双键的位次 将双键两个碳原子中位 次较小的一个编号,放在烯烃名称的前面。 1-烯烃中的“1”可省去。
有机化学第三章反应机理
投料方式等的变化来控制反应产物。②反应是
自由基型,可以被高温、光照、过氧化物所催
化。③少量氧可以抑制反应的进行,因生成
CH3OO 而使反应终止,待一段时间后,反应
还可继续,此段时间称为诱导期。
这种由反应物到产物所经历过程的详细 描述和理论解释称为反应历程,依据的实验 事实越多,则由此作出的理论解释越可靠。
2、亲电取代反应历程(芳烃) 高度不饱和的芳烃容易发生亲电取代反应,这与 芳烃的特殊结构有关。亲电取代反应历程表示式:
π络合物
+
H
E
E
E
快
慢
E
E H E
E
H
H
-H+
σ络合物
E
H E
芳烃可以发生卤代、硝化、磺化、烷基化和酰
基化等亲电取代反应。
亲电试剂 Eδ+—NuδEδ+ —Nuδ-
X—X
NO2+
Cl Cl Cl CH3 CH4 Cl2
Cl CH3 CH3Cl
Cl HCl Cl
H= 243KJ/mol H= 4KJ/mol H= -106KJ/mol
第二步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仅供给4KJ/mol的能量是
不够的。因为反应的发生必须翻越能量为17KJ/mol的 17KJ/mol 活化能。 K=Ae-Ea/RT CH3 CH4+Cl 4KJ/mol
高中化学必修2课件全集:《第3章 有机化合物》知识点梳理
苯的物理性质:
一种无色、有毒、有特殊气味、不溶于水的液 体,比水轻。
苯分子结构:
分子式:C6H6 结构简式:
或
结构特点: a. 平面结构;
b. 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 的键。
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 研究发现: 苯的一氯代物:一种 苯的邻二氯代物:一种
苯的化学性质:
(1) 取代反应
(2)乙醇的氧化反应
a.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 C2H5OH + 3 O2 点燃 2CO2 +3H2O 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热。
b.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乙 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或重铬 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CH3CH2OH
CH3COOH
c.乙醇催化氧化: Cu或Ag 2CH3CH2OH+O2 催化剂 2CH3CHO+2H2O
2. 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C2H6O
HH
结构式:H C—C—O—H 乙醇分子的比例模型
HH 结构简式:CH3CH2OH
或C2H5OH
醇的官能团--羟 基写作-OH 醇属于烃的衍生物
思考:-OH 与OH- 有何区别?
官决烃能定化团的合的物衍概特殊生念性物质的的原子概或原念子 :
团称为官能团。
几种常见的官能团名称和符号
C. CH3-CH=CH3 CH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课件(共29张PPT)
据测算,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
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天陆然上气石油、天 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2、甲烷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H4 电子式:
结构式:
探究一:甲烷有着怎样的空间结构呢?
参考信息:1、4个C-H键长度、强度都相同 2、H与C间的夹角相同
甲烷的分子模型
甲烷的分子结构示意图
问题: 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什么现 象?
探究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2.甲烷的氧化反应
实验:把甲烷经导管通出点燃, 观察火焰颜色, 然后用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取下 烧杯正放,向烧杯内滴入澄清的石灰水 。
实验视频
问题:你能描述看到的实验现象吗?
实验现象
安静燃烧,淡蓝色火焰,烧杯 内壁有水滴,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的气体,放热。 反应方程式:CH4 + 2O2 点燃CO2 + 2H2O
管壁上出现油滴,试管中有少量白雾, 试管内的液面上升。
讨论
分析上述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从中可以 得到那些结论?
结论
1 说明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在光照的条件下发 生了化学反应。 2 试管壁上出现液滴,说明反应中生成了新 的油状物质,且不溶与水。 3 试管内液面上升,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 试管内的气压在减小,即气体总体积在减小。
Cl
Cl
四氯甲烷
03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刘伟明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全套课件
化学反应有快有慢
快:
如 爆炸反应,中和反应,离子反应
慢:
如 金属腐蚀, 橡胶、塑料老化, 有机反应
8/3/2020
1. 反应物浓度(或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基元反应:反应物一步就直接转变为产物
如:
2NO2→ 2NO + O2
2-N2O-23+ C影O →响NO反+ 应CO2速率的因素
非基元反应:反应物经过若干步(若干个基元反应步 骤)才转变为产物。
ΔrGm = -RT lnK
lnK =-Δ─RrG─Tm─
8/3/2020
例 计算反应:C(s)+CO2(g) 2CO(g) 温度为298.15K和1173K时的K
解:
∆fHm/(kJ·mol-1) Sm/(J·mol-1·K-1) ∆fGm/(kJ·mol-1)
C(s) + CO2(g) 2CO(g) 0 -393.509 -110.525 5.740 213.74 197.674 0 -394.359 -137.168
∆rGm=2∆fGm(CO)-∆fGm(CO2) =[2×(-137.168)-(-394.359)] kJ·mol-1
=120.023 kJ·mol-1
lnK
=
-∆rGm RT
=-182.301.042×3×29180.135
有机化学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度
1
B
说明: 1.反应速率皆为正值,故以反应物表示时取负号。 2.化学反应速率指整个反应的速率,其数值只有一 个,与选择何种物质表示无关,但与化学反应的 计量方程式写法有关
反应进度 :表示反应进行的程度。单位:mol 化学反应:eE + f F = gG + hH 定义:
nB ( ) nB ( 0)
B
例题:
10.0molH2和5.0molN2在合成塔中混合后
经过一定时间,反应生成2.0molNH3,反应式可
写成如下两种形式:
(1)
(2)
N2 + 3H2 = 2NH3
N2 + H2 = NH3
分别按(1)和(2)两种方程式求算此反应的 。
解: 反应在不同时刻各物质的量(mol)为: n(N2) t=0 t=t ξ= 0 时 ξ=ξ时 5.0 4.0 n(H2) 10.0 7.0 n(NH3) 0 2.0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度
热力学、动力学 热力学:过程的能量交换(H)--化学反应热、 过程的方向(G)--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 过程的限度(K)---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反应的可能性
动力学:反应速率(快慢)、反应机理(怎样进行)
---反应的现实性
例如: N2 (g) + 3 H2 (g) = 2 NH3 (g)
第三章反应历程
O R C O R '+ H 2 1 8 O
O R C 1 8 O H + R 'O H
羧酸含18O,证明是酰氧键裂解
第三章反应历程
例2 用14C标记的苯乙胺与亚硝酸钠反应 得两种苯乙醇
CH2C *H2NH2 NaNO2 HCl
CH2C *H2OH +
C *H2CH2OH
50%
50%
两种产物出现,表明反应中生成环状碳 正离子
第三章反应历程
•质子或带电的基团与双键加成产生
未共享电子的物质、所有碳正离子、酸类、 二氯卡宾、氧化剂
第三章反应历程
4. 研究反应历程的方法Baidu Nhomakorabea
4.1 产品的分离和鉴定
Ph
Br2
Ph
MeOH
Br Ph
Br Ph
+
Ph Br
Ph OMe
• 说明烯烃和卤素分子的两个部分不是同时加成
C H 4+ C l2 h vC H 3 C H 3+ C H 3 C l
C+ C
H2O -H+
1:1
第三章反应历程
同位素效应(Isotopic effect): 当反应底物中的一个原子被它的同位素取代
后而造成速率上的不同的现象称为同位素效应。 最常见的同位素效应是用氘来代替氢 。
有机化学第三章烯烃
§3.1 烯烃的几何异构与Z/E命名法
一.异构现象:
构造异构:
碳链异构: 位置异构: C-C-C-C C=C-C-C C-C-C C C-C=C-C CH3OCH3
(原子相互连接 方式和次序不同) 官能团异构: CH3CH2OH
结构异构
互变异构: CH2=CHOH←→CH3CHO
价键异构: (高等有机)
2. 加卤化氢 (HX)
烯烃同卤化氢加成,得到一卤代烷。
CH2 CH2 + HX CH3CH2X
反应活性: HI > HBr > HCl
用途:用于制备一卤代烷
反应历程:(分两步进行)
C C + H X
慢
C C H
+
快
X-
C C H X
碳正离子中间体的结构
不对称烯烃的加成取向
主
次
马氏(Markovnikov)规律(经验规律): 当结构不对称烯烃与 HX加成时, H加在含H较多的双键C上, X加在含H较少的双 键C上的产物是主要产物. 这种反应称为区域选择性反应。 (注意: 有些加成反应是反马氏的。) CH3-CH=CH2 + I Cl
快
Cl
-
由此可知,马氏规律是反应过程中生成更稳定碳正离子的 必然结果。
3. 与硫酸的加成
C C + H OSO3H C C H OSO3H (硫酸氢酯)
最新-高中化学 第三章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合成》 课件 鲁科版选修5 精品
对上述过程中所设计的不同合成路线进行评价,优选其中比较 合理的路线。
①邻甲基苯酚上的甲基氧化为羧基时,所用的氧化剂(如酸性 KMnO4溶液)也能将酚羟基氧化,因此需要在氧化甲基前将酚羟基转 化为不能被轧氧化基团,在氧化甲基后再把它还原出来。由于此过 程较为复杂,因此一般不采用此合成路线合成水杨酸。
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你体会到有机合成的重 要性了吗?
你曾思考过合成有机化合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吗?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最令人关注的领域。 ①从染料、炸药、农药和医药的合成, ②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等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 ②具有生物活性的一系列天然产物的全合成, 无一不在改变着物质世界的面貌。
经过多年来的科学实践,有机合成已经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方法和工作程序: 对于自然界里已经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可以①先测定其结构,②再设计一定的 合成路线合成它们;也可以修改它们的结构、改良它们的性能,使它们更好地 适应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而当人们需要某种自然界里不存在的、具 有特殊性质或功能的有机化合物时,则要先明确这种有机化合物应该具备什么 样的结构,再进行合成工作。 在进行合成工作时,首先要进行合成路线设计, 其核心在于构建目标化合物分子的碳骨架,引人所必需的官能团;然后根据可 行的合成路线和步骤合成样品,并对其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对纯化了的样品进 行结构测定,试验其性质或功能。如果制得了所需的有机化合物,就可进行大 量合成;否则,需审查原来的合成路线并予以改进或重新设计。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若用12.0 若用12 0 mol/dm3 的HCl,其它物质仍为标态,298 K 时反
解: ② Q
(Mn 2 ) / C PCl / P 4 2 (H ) / C (Cl ) / C
2
(12.0 / 1.0) (12.0 / 1.0) 根据: G T G T 2.30RT lg Q G = 25.4 + 2.30×8.31×10-3 ×298 ×(-6.47) = - 11.5 (kJ/mol) < 0 反应自发 一些反应在标态下不能进行,但在非标态下可以进行
5
2009/10/28
解: 673 K时,
G T H 298 TS 298 H 298 2 H f , ( NH 3 ) 2 ( 46.1) 92.2(kJ / mol )
S 298 2 S , ( NH 3 ) S , ( N 2 ) 3 S , ( H 2 )
注:( )中的为起始浓度;[ ]中的为平衡浓度。
• 在一定温度下,Kc 为常数 • 测定平衡时各组分的浓度(或分压),通过平衡 常数表达式,可求出K.
2)标准平衡常数(K):
如:
N2(g) + 3 H2(g) = 2NH3(g) 平衡压力: 4.17 12.52 3.57 (106 kPa)
Kp
问 问: ① 标态下、298 标态 K 时,反应能否自发? 时 反应能否自发 ② 若用12.Leabharlann Baidu mol/dm3 的HCl,其它物质仍为标态,298 K时,反应能否自发? 解:①
rG m if Gm (生成物) if Gm (反应物)
[ 228 0 + 2 (-237.2)] ( 237 2)] G 298 = [-228.0 - [(-4465.2) + 2 (-131.3)] = 25.4 (kJ/mol) > 0
1
2009/10/28
平衡态的特点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浓度不再随时间而变化,这时各物质的浓度或 分压称平衡浓度或平衡分压。 反应物和生成物平衡浓度或平衡分压之间 的定量关系用平衡常数表示。 • 可逆反应,动态平衡(G = 0) 正向反应速率 = 逆向反应速率 • 平衡常数以及平衡的移动
= 1/0.36 = 2.78 = (1/0.36)0.5 = 1.7
(2)纯液体、纯固体参加反应时,其浓度(或分压)可认为是 常数,均不写进平衡常数表达式中。 Fe3O4(s) + 4 H2(g) = 3 Fe(s) + 4 H2O(g)
Kp
[PH 2O / P ]4 [PH 2 / P ]4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G 298 = 40.0 kJ/mol (1) 计算该反应在298 K 下的 K p (2) 当B 的分压降为1.00 × 10-3 kPa 时,正向 反应能否自发进行? 解: (2) Qp = PB/P = (1.00 × 10-3)/100 = 1.00 × 10-5
Kp
7
2009/10/28
例2 由MnO2(s)和HCl 制备Cl2(g)的反应的 G f (kJ/mol) 为:
MnO2(s) + 4H+(aq) + 2Cl-(aq) = Mn2+ (aq) + Cl2(g) + 2H2O(l) -465.2 0 -131.3 -228.0 0 -237.2
(1.0 / 1.0) (100 / 100)
4 2
3.35 10 7
8
2009/10/28
能否用标态下的数据来判断非标态下的反应? (即用 G T 来代替 GT) 根据实践经验,一般认为:
① ②
G T ≤ - 40 kJ/mol G T ≥ +40 kJ/mol
= 2 ×192.51-191.49-3×130.6 = - 198.3 (J·mol-1 ·K-1)
G J / mol ) 673 92.2 673 ( 198.3) 41.3(kJ
G 673 41.3 10 3 3.211 2.30RT 2.30 8.31 673 Kp 6.15 10 4 lg K p
则:
G T G T 2.30RT lg Q
= -2.30 RT lg K +2.30 RT lgQ
G T 2.30RT lg
在非标态、指定温度下 Q/K < 1 Q/K > 1 Q/K = 1
Q K
GT < 0 GT > 0 GT = 0
正向自发 正向非自发 处于平衡
一、 化学平衡及其特点
Fe2O3(s) + 3 CO(g) = 2 Fe(s) + 3 CO2(g) 炼 吨 Fe 需多少焦炭(C)? 炼一吨 ) C(s) + 0.5 O2(g) = CO(g) 是否全部的C(s) 能转化成CO(g),全部的 Fe2O3(s) 和CO 能全部转化成Fe(s) 和 CO2(g)? 答案:否!
2 ( 16.5) 0 0 33.0(kJ/mo l)
G 298 2.30 RT lg K p
G 33 10 3 298 5.786 2.30RT 2.30 8.31 298 Kp 6.11 10 5
lg K p
3
2009/10/28
3)书写平衡常数时应注意的事项:
(1)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不同,平衡常数值不同。 如:273 k 时,反应 N2O4(g) = 2NO2(g) 的平衡常数 K c 反应 反应
= 0.36, 则
Kc Kc
2NO2(g) = N2O4(g) NO2(g) = 0.5 N2O4(g)
PNO
1.00 1.6 4.1×103
( PN 2 / P )( PO 2 / P )
= (0.0100)2/(0.821)(0.821) = 1.48 × 10-4
Qp K p = (1.48 × 10-4)/ 9.8 × 10-2 < 1
正向自发
② ③
Qp Qp = 9.8 × 10-2 =1 平衡 Qp = 1.6 Qp K p = 1.6/ 9.8 × 10-2 > 1 正向非自发
2009/10/28
第三章 化学反应的限度
一、化学平衡及其特点 二、平衡常数 衡常数K 1 平衡常数 1)实验平衡常数 2)标准平衡常数 3)书写平衡常数时要注意的事项 2 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变 1)用热力学数据求算K 2)Q的引入 3)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 4)化学反应限度的判断 3 多重平衡 三、化学平衡的移动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 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3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Kp
( PN 2 / P )( PH 2 / P ) 3 [PN 2 / P ][PH 2 / P ]3 [PNH 3 / P ]2
( PNH 3 / P ) 2
6
2009/10/28
当 GT = 0 时,体系处于平衡状态, 有
G T 2.30RT lg K
K ≥ 10+7 K ≤ 10–7 10–7 < K < 10+7
反应自发、完全 反应不可能 可通过改变条件 来促进反应进行
③ -40 40
< G T < +40
例3 某反应 A(s) = B(g) + C(s) 的 G 298 = 40.0 kJ/mol (1) 计算该反应在298 K 下的 K p (2) 当B 的分压降为1.00 × 10-3 kPa 时,正向反 应能否自发进行? 解: (1)
反应程度受浓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可通过 实验条件促进平衡的移动。 实验条件促进平衡的移动 怎样求K?
(1)测定 (2)热力学计算
4
2009/10/28
2、 平衡常数与Gibbs自由能变
G T 2.30 RT lg K
(任何温度下,平衡常数与标准Gibbs自由能变的关系)
G 起 T 是温度T(K) 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起 始压力均为标准压力(或标准浓度) 始压力 时的Gibbs自由能变。
二、平衡常数
1、 平衡常数(K) 1)实验平衡常数 可逆反应:aA + bB = cC + dD 若均为气体 且在温度为 T (K) 时达到平衡: 若均为气体,且在温度为 时达到平衡 [PC ]c [PD ]d Kp [PA ]a [PB ]b 若在溶液中,平衡时的浓度分别为[ [A] ],
[PNH 3 ]2 [PH 2 ] [PN 2 ]
3
1.56 10 15 ( Pa 2 )
Kp
[PH 2 / P ]3 [PN 2 / P ]
[PNH 3 / P ]2
= 1.56 × 105
P = 1.00 × 105 Pa = 1 bar
标准平衡常数无量纲,数值上与实验平衡常数往往不同。
[C]c [D]d Kc [ A]a [B]b
Kc 为浓度平衡常数 其中,[PA] 等为平衡分压,Kp 为压力平衡常数
Kp、Kc 可由实验测定,称之为实验平衡常数
2
2009/10/28
例:
H2(g) + I2(g) = 2 HI(g)
实 起始浓度 平衡浓度 3 3 3 3 [HI ]2 验 (10 mol/dm ) (10 mol/dm ) Kc 编 [ H 2 ] [I 2 ] (H2) (I2) (HI) [H2] [I2] [HI] 号 1 10.677 11.695 0 1.831 3.129 17.67 54.5 2 11.354 9.044 0 3.560 1.250 15.59 54.6 3 11.357 7.510 0 4.565 0.738 13.54 54.5 4 0 0 4.489 0.479 0.479 3.531 54.4 5 0 0 10.692 1.141 1.141 8.410 54.3
G T 2.30 RT lg K
lg K p G 298 2.30RT
3 × 298 = - 40.0/2.30 40 0/2 30 × 8.31 8 31× 10-3 = -7.023 K p = 9.48 × 10-8 1.00 × 10-7
9
2009/10/28
非标准状态下的化学反应的方向:
实际情况下,往往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 (或压力)不是标准状态。 Van’t Van t Hoff 等温式:
G T G T 2.30RT lg Q
Q: 起始分压商 QP ,或起始浓度商QC
如:3 H2 (g) + N2 (g) = 2 NH3 (g)
Qp
(3)K 与温度有关, 但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K 还取决于反应物本性。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平衡常数 K
K 反映了在给定温度下,反应的限度。
K值大,反应容易进行。 一般认为, (1) K 10+7 自发,反应彻底 (2) K 10 -7 非自发,不能进行 +7 -7 (3) 10 K 10 一定程度进行
反应非自发
(kJ/mol) 例2 下列反应的 G f
为: + 2Cl-(aq) = Mn2+ (aq) + Cl2(g) + 2H2O(l) 0 -237.2
MnO2(s) +
4H+(aq)
-465.2 0 -131.3 -228.0 问: ① 标态下、298 K 时,反应能否自发? 应能否自发?
G 298 可查表得到。
G T 可由 G T H 298 TS 298 公式计算。
例
分别计算在 298K 和 673K 时
N2(g) + 3 H2(g) = 2 NH3(g)
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 298K时,
θ θ θ ΔGθ 298 2ΔG f(NH 3 (g)) ΔG f(N 2 (g)) 3ΔG f( H 2 (g))
例1 2000 °C 时,下列反应的 K p = 9.8 × 10-2
N2(g) + O2(g) = 2NO(g) 判断在下列条件下反应进行的方向:
PN 2 (kPa) ① 82.1 ② 5.1 ③ 2.0×103
① 解:
Qp
PO 2
82.1 5.1 5.1×103
( PNO / P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