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名家

中国翻译名家

本帖最后由清风12 于2011-10-26 13:54 编辑周作人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

有多种译作,多为与其兄鲁迅合译之作。

陈望道浙江省义乌人。

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译著有《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译本,1920年8月),《马克思底唯物史观》(日本河上肇的《近世经济思想史论》部分内容,1920),日本岛村抱月著的《文艺上的自然主义》、《苏俄十年间文学理论研究》(日本岗泽秀虎著)等。

胡适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字适之,汉族,安徽徽州绩溪县上庄村人。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中国现代哲学家、1962年2月24日在台北病逝。

郭沫若译著有:《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

林语堂我国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

有十一部中文著作,四十部英文著作和九部翻译作品,数百篇散文小品。

朱光潜中国现当代最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和美学家。

译著有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和《歌德谈话录》等。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

赏析中国著名翻译家及其代表作——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他们的翻译经典杨宪益(1915—)、戴乃迭(1915—1999)夫妇是中国翻译史上久负盛名的翻译家,他们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以其毕生精力,夫妻合作、珠联璧合,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了西方,也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介绍给了中国读者。

他们翻译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少有人能企及。

他们不仅翻译了《红楼梦》,还将《鲁迅文集》、《史记选》等上百部中国文学作品译成了英文。

作为主要译者和世纪主编,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的惟一窗口。

杨宪益主张,在翻译的同时要力争传达出作者的本意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保留或者显现原文的风格。

这一问题值得所有翻译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对于《红楼梦》的翻译,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是一部最接近原著的英文全译本。

在这部翻译巨著中,集中体现了杨氏翻译法的妙处和高深的造诣。

一、译文同义习语的套用。

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相通性为同义习语的套用提供了客观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语言中概括某种生活现象的成语和词组与另一种语言中类似的习语和词组在表达技巧上和语法组合上都有惊人的相似,给人以无独有偶、天作之合的感觉。

英汉文化和语言中有许多不谋而合的经典名句和习语。

它们在内容上、结构上几乎完全一致,充分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语言之间的相通性。

这时用习语译习语当然是最理想的策略,这样可以达到从语义到文体上的最自然贴切。

如:(1)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

(第三十六回)This is 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此句就是引用了“Neither fish, flesh nor fowl”的形式,而在前面添加了“this is”。

(2)贪多嚼不烂。

(第九回)Bite off more than you can chew.此句就是将英语习语“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中的“one”具体体现在“you”身上。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

著名的翻译家著名的翻译家翻译是连接不同言语和文化的桥梁,它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翻译家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赞。

下面我介绍几位著名的翻译家。

第一位是鲁迅,他是中国现代翻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西方现代文学带进了中国,通过翻译让中国读者了解了希腊悲剧、法国文化、英国小说等。

同时,鲁迅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力量,使翻译作品在传达了原作思想的同时,也有了独立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第二位是陈丽英,她是中国最早的俄文翻译家之一。

她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作品,如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白痴》等。

陈丽英注重生动地再现原著的语言和情感,通过她的翻译,中国读者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学的魅力。

她的翻译作品不仅传达了文学的艺术性,也传递了人生的哲学思考。

第三位是林语堂,他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和学者。

林语堂是中国首位将中国古代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的翻译家之一。

他翻译了中国经典著作如《红楼梦》、《牡丹亭》等,并以其流畅的英文写作风格将中国文化带给了世界。

同时,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注重传达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使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四位是罗兰·巴特,他是法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论家和哲学家。

巴特以其对文学和语言的深刻洞察力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充分发挥了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和交融。

在他的翻译中,他注重译文的解构和再构建,通过巧妙的语言和文学技巧传达了原作的思想和风格。

最后一位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他是俄罗斯裔美国作家和翻译家。

纳博科夫以其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语言的精确性的追求而闻名,他的翻译作品严格遵守原作的语言和结构,力求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

纳博科夫的翻译作品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这些著名的翻译家以其杰出的翻译作品和贡献,为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使全世界的读者能够无障碍地享受到不同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1).译书的目的性 梁启超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新变法的“强国”之道。梁启超“翻译强国” 的目的性极为明确,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 强国的成功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2).译书“当首立三义”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深人地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目 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故今日而言译书, 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译之才。 1)择当译之本 这是翻译题材和内容的选择。梁启超指出:西人之强,不在于兵,而在于文化、 科学技术。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 西对照表,以为参照;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 可沿用。 3)养能译之材 这是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华文和西文, 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才是好译本。

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译者 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而滥。 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他的译文一 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具备 专门知识。


主要贡献:
严译八著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哲学、法律、伦理、社会学等诸多 社科领域。 1931年,商务印书馆汇集上述八种,出版《严译名著丛书》,在翻 译史上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或严译“八经”。 严复所选择的这些书都是西学的精髓,都是反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名著,这些著作合在一起, 可以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治国的思想体系。所以,严复的翻译有着 明确的政治目的。总体服务于“救亡图存、启蒙思想”的大目标。 他的八大名著的翻译意义,已远远超过翻译本身,而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这些译著即当时所谓的“西学”,宣 传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在中国思想界引起勒振聋发聩的 启蒙作用。使他成为我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方思想、文 化、制度的第一人。

林琴南

林琴南
林琴南
林琴南,即林纾(1852—1924年),中国近代文Βιβλιοθήκη 家,翻译家。原名群玉、秉辉,字琴南,
号畏庐、畏庐居士,别署冷红生。晚称蠡叟、践卓翁、六桥补柳翁、春觉斋主人。室名春觉斋、烟云楼等。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自幼十分刻苦,勤奋好学,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还翻译了170多部外国文学著作,其中包括小仲马的《茶花女》。他曾在居室的墙上画了一口棺材,旁边写道:“读书则生,不则入棺。”这奇怪的“棺”铭,就是林琴南用心激励自己发愤苦学的座右铭。 中国传统的所谓 “古文”,特指渊源于先秦两汉诸子百家,兴盛于唐宋八大家,流传于明清,反对一味追求华丽奢靡形式的骈体文,而主张“文以载道”,并区别于古代诗、词、曲、赋和小说的古代散文。林琴南不仅是一位不懂外语但译著风靡天下的“旷世译才”,而且还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后一位古文大师。 林琴南幼年曾受外祖母郑太孺人的启蒙教育,熟读《孝经》,“畏天而循分”是其一生的座右铭。林琴南11岁时,跟随薛则柯老先生读书。薛氏“长髯玉立,能颠倒诵七经”,“鲠直好忤人”, 鄙弃八股文,独喜欢欧阳修的古文和杜甫的诗,因无科举无名而孤寂贫穷,平生唯以课蒙自娱。林琴南在《薛则柯先生传》中称,“先生,隐君子也”。师生情笃无间,这对林琴南一生的文化选择取向影响深远。后来,林琴南转而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这使其奠定了扎实的传统文化学养根底。林琴南在18岁与刘琼结婚后,受饱读诗书而崇尚宋明理学的岳父刘有棻的影响很深,在青年时代就坚定了“忠孝之道一也,知行孝而复母仇,则必知矢忠以报国耻”的思想意识。思想追决定行为,传统儒学的价值观念一旦成为林琴南坚定不移的安身立命之道,就注定其最终成为“犬马恋主”效忠清室的遗老,其文化观念由维新而渐趋保守,与其以“忠君”来彰显“爱国”的政治思想大有关系。 林琴南乃光绪八年(1882)举人出身,后屡考进士不第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 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

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

中国翻译家简介 1 季羡林中国翻译家简介(1)--季羡林From:季羡林(1911.8.6-2009.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草婴原名盛峻峰,1923年生于宁波,现居上海,俄语文学翻译大家。

主要翻译作品有托尔斯泰小说12卷(《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克鲁采奏鸣曲》、《哈吉·穆拉特》、《童年·少年·青年》)、肖洛霍夫作品(《新垦地》、《顿河故事》、《一个人的遭遇》)、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卡塔耶夫《团的儿子》、尼古拉耶娃《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99年1月16日于北京病逝。

董乐山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全国解放后曾长期从事新闻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

1981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担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译协理事,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是一位颇有造诣的美国社会与文学研究专家、作家与翻译家。

著作有《译余废墨》、《文化的休闲》、《文化的误读》、《边缘人语》等;译作有《西行漫记》、《第三帝国的兴亡》(与人合译并校订)、《苏格拉底的审判》、《西方人文主义传统》、《奥威尔文集》、《韩素音自传》(之一)、《囚鸟》、《鬼作家》、《基督的最后诱惑》(合译)、《巴黎烧了吗?》等;编著有《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等。

他翻译的《西行漫记》是斯诺这部关于中国革命的经典性著作中文译本中翻译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部,译作文笔流畅纤巧,达到很高的水准。

他是一位难得的信达雅俱佳的翻译家,所编著的《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辞典》独辟蹊径,是希图了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读者以及研究者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傅雷(1908-1966)翻译家。

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

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巴黎卢佛美术史学校学习艺术批评。

1931年回国,在上海美专教美术史和法文。

1933年后历任时事汇报总编辑、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编审科长。

抗战爆发后转事译著。

一生共译外国文学名著三十二部。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翻译思想:
二、“善译”说 “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 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文字深嗜笃好,字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 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有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务审其音声 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 之所由然(条件,强调译者平日对本国语言文字和对象国语言文 字必须有很高的修养,对语法学、词源学、文体学、修辞学等学 科有很深的研究,这是对译者的素养提出的要求)。夫如是,则 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 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 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 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 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 最高追求 ),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 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等效翻译” 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求译文在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与原作相同), 是则为善译也已。”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严复 人物简介:
严复(1853-1921),原名宗 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 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是我 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也 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主 将,他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 翻译史上功绩卓著,有口皆碑, 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 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 一。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

近现代十大著名翻译家!帮中国开眼看世界,助世界正眼识中国!“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

”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曾说过,“十六七岁可以出来一个写作天才,但一个人不到五六十岁是成不了翻译家的。

”名翻译家和其作品是需要时间筛选的。

*来源:pic.sogou而且,“文学翻译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它处于不断淘汰的过程中,比如鲁迅当年翻译的很多作品,现在就被淘汰了。

”鲁迅的译作尚且难逃“被淘汰”的命运,想要成为翻译“大家”,太难太难。

近现代中比较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呢?许渊冲崭露头角1921年,许渊冲出生于江西南昌。

17岁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来源:pic.sogou在为当时来华援助抗日的美国空军担任翻译时,他将“三民主义”翻译成“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

书销中外百余本到上世纪末,许渊冲已经出版了译著近60本。

现在他的作品数已破百本大关,涵盖了汉英、英汉、汉法、法汉四种类型。

英译《楚辞》、《诗经》、《西厢记》、《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中国不朽诗三百首》几乎一气呵成。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的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来源:pic.sogou2014年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也是中国在国际翻译界获得最高荣誉的翻译家。

许渊冲将自己的人生总结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英法,八十年代译唐宋,九十年代传风骚,二十一世纪攀顶峰”。

严复近代翻译理论和实践的第一人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

他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1898年,严复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天演论》正式出版。

中国翻译名家

中国翻译名家
guard my four frontiers today!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 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
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夫妻翻译家 杨宪益与戴乃迭
杨宪益(1915—2009):天津人。著名翻译家。1940年与英国姑娘戴乃 迭订婚后,同返中国。1952年,到北京外文出版社工作,从事翻译工作 几十年,与夫人共同翻译了《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 《离骚》、《九歌》、《招魂》、《宋元话本选》、《唐宋诗歌散文 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等中国古今名著100多种,很多已被公认 为翻译作品的经典。杨宪益、戴乃迭共同支撑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 近五十年,自1951年创刊以来,这份刊物一度是中国文学作品走向世界 的惟一窗口。其妻戴乃迭(1919—1999),原名Gladys B.Tayler, 婚后 更名为Gladys Yang,生于北京一个英国传教士家庭。七岁时返回英国, 在教会中学接受教育。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最初学习法语语言文学, 后转攻中国语言文学,是牛津大学首位中文学士。自40年代起定居中国,
归化为辅。
“诗不可译”说
但丁认为诗歌是不能被翻译的。他说,要把诗歌翻译出来, 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就必然失去原著的和谐和完美。 意大利一位 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克罗齐曾经说过,诗是没有办法被翻译的。
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更是不可译的。 思考:如果没有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如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呢?

中国翻译名家

中国翻译名家
学奖候选人。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翻译是把一个国家 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 界的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马窦合作, 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 和《测量法义》等书。他是明末 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 先进的科学知识,特别是天文学知识介绍到中国,可谓我国 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徐光启在数学、天文、历法、军事、测 量、农业和水利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严复
严复则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政治经济学等方面 的著作。其中包括赫胥黎的《天演论》和 亚当·斯密的《原富》等。严复还参照汉晋 六朝佛经翻译的方法,并根据自己的经验, 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对后人影响极大,为我国的翻译理论的发展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
在我国,有文献可查的翻译史可追溯到近两千年的东 汉时代。当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于是便有了翻译佛经的 需要。从东汉到唐宋,是佛经翻译的高潮时期,也是中国 翻译史上第一个高潮时期。在这期间,涌现了大量的翻译
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并
称为中国佛经翻译三大家。
鸠摩罗什
代译坛。
《毛泽东选集·四卷本》,毛泽东著,《毛泽东选集》英 译委员会合译,1950。
《外国理论家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 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辑委员会编,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79。
杨绛(1911年--) 《吉尔•布拉斯》[法]勒萨日,1958,人民文学出版 社。 《小癞子》,[西]佚名,1978,上海译文出版社。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1979,人民文学出版 社。 《斐多》[古希腊] 柏拉图,2000,辽宁人民出版社。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最新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

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时期的主要代表翻译家传教士翻译时期,也就是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掀起了第二次翻译高潮。

这次翻译多采用中国人和外国人合作翻译的形式,即先由外国人(传教士)口译或者初译,再由中国人笔受或者润色。

外方有名的翻译代表有利玛窦等,中方有名的译者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王徵、魏象乾。

本时期的翻译跳出了宗教翻译的藩篱,以科技翻译为主,将翻译与爱国主义紧紧结合了起来。

一、外国方面利玛窦(1552--1610)1、个人简介:意大利传教士2、主要翻译作品:(和中国人合作翻译)《天主实录》《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圜容较义》《浑盖通宪图说》等3、翻译思想:论述了翻译之难,还议论了中外人士合作“对译”之可行。

“东西文理,又自绝殊,字义相求,仍多阙略。

了然于口,尚可勉图,肆笔为文,便成减色矣。

……呜呼,此游艺之学,言象之粗,而龌龊如是,允哉始事之难也!”他与徐光启合作时“反复辗转,求合书本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政,凡三易稿”。

利类思在为其所译的《超性学要》的序文中说:“自惭才智庸陋,下笔维艰,兼之文以地殊,言以数限,反复商求,加增新语,勉完第一支数卷,然犹未敢必其尽当于原文也。

”其中,“文以地殊,言以数限”阐述了不仅文字因国家地区不同而相异,而且相关概念用语也因思想相异而不同。

“反复商求”,其间必有华士参与;“加增新语”则是翻译过程中不可少的。

二、中国方面徐光启(1562--1633)1、个人简介:明末清初著名的大翻译家,在西学翻译、历法改革、农田水利、练兵制器等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最早将翻译的范围从宗教以及文学等扩大到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杰出的爱国科学家、科学文化运动的领导者2、主要翻译作品:《几何原本》(与利玛窦合作翻译)3、翻译思想: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大特点:一是求知,求真理,“裨益当世”;二是抓重点,抓“急需”,并能从哲学方法论角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目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并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思想:“臣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
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泰特勒(Tytler)
• 《论翻译的原则》 • 优秀译作标准 •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学家介绍
中国翻译发展史的3个历史时期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 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译 时期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

释道安,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主持

鲁迅的翻译理论
1.直译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直译”实际上是“正译”,其对立面是 “歪译”、“胡译”,而不是“意译”。 译作要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通 顺易懂。就是在翻译时要使译文“既保持 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一特别指 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 等”。鲁迅的“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 化态度,所呼吁和寻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 质传递。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他翻译每一部作品都有明确的目的性, 都体现着他的一贯的翻译思想。他所 以特别重视翻译被压迫、被损害的弱 小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文学,因为这 些作品富于挣扎、反抗、怒吼的精神。 “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必 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 生。”“转移性情,改造社会。”这 是鲁迅从事整个文学活动,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1898年改为周树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翻译家。鲁 迅在一生的文学活动中,几乎用大半生的精力 从事翻译介绍和研究外国文学,借外国的火, 来照明中国的黑夜,他是光明的引路人;鲁迅 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是 中国译论的奠基人,也是傲然屹立于世界译坛 的一面光辉旗帜。
体之讨论”一节)
3)养能译之材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这是关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梁启 超认为: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 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 称矣。 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 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 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 才是好译本。因此,欲求译才,必自 设翻译学堂始; 强调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严译八大名著”: 赫胥黎《天演论》 亚当·斯密《原富》 斯宾塞《群学肄言》 约翰·穆勒《群己权界论》 甄克斯《社会通诠》 孟德斯鸠《法意》 约翰·穆勒《名学》 耶方斯《名学浅说》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不仅是一位翻译家,也是一位翻译理论家。 他在翻译理论上提出的信、达、雅三条翻译标 准,对于我国近代、现代以至于当代的翻译活 动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第三阶段(1927年以后)
这是鲁迅翻译和研究外国文学最辉煌的时 期。这时他已从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 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为了中国革 命的需要,在这一时期他翻译的文学作品 和文艺著作都是“战斗的作品”。 1935年完成了他一生翻译工作中最后一部 译作——俄国古典作家果戈理的名著《死 魂灵》。
译事过程中,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 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 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 提倡直译,主张译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 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国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 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 理,融汇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辞理本深, 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 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 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 也有论述。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 而滥。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 他的译文一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 具备专门知识。


2.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 严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 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 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 200部。 林纾采用的基本翻译策略是归化意译。 由于依靠朋友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口述,林 纾的翻译是“耳受手追”式的进行“意 译”,而且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品思想和考 虑到当时读者的水平,他会对原文进行任 意删减或增补。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笔名“饮 冰”、“曼殊主人”等,广东新会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 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众的才智,11岁中秀才, 补博士弟子员,从此进人广州著名的学海堂 学习,16岁中举人。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对翻译文学 的倡导、实践和研究,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 他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活动是和他的维新、改良、 爱国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倡导翻译, 提倡翻译文学,实践翻译文学,看作是他维新、 改良、爱国活动的一个方面。 梁启超以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和文坛上的声 望,大声疾呼翻译的重要意义,倡导翻译,这 种有力的号召与推动,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 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梁启超特别重视政治小 说的译介和作用,他是中国第一位翻译政治小 说的人。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建树

玄奘,(600-664),原名陈袆,长安大慈恩
寺和尚, 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唐代高僧, 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 法相唯识宗创始人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 法谨严,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 称“新译”。 他提倡忠于原本、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 至后代,译经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 且称玄奘以前所译之经为旧译,自玄奘以后所 译之经为新译。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翻译文体之问题,则直译、意译之得失,实 为焦点。(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的“翻译文
(1).译书的目的性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是爱国的翻译评论家、翻译史家和 文学翻译家。他把兴西学、译西书作为维 新变法的“强国”之道。 梁启超“翻译强国”的目的性极为明确, 一以贯之。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加以强 调,而且以俄、日由弱国变成强国的成功 范例来论证翻译对于强国的重要性。
四个阶段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2)“五种不翻”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梁启超这种翻译爱国、翻译强国的思想, 不仅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影响了一 代又一代翻译工作者,对树立中国文学翻 译思想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
(2).译书“当首立三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对翻译有精深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1897年,他在《论译书》中系统而深人地 阐述了他的翻译主张。该文论述了翻译的 目的性,并结合马建忠关于当时翻译界的 弊病的论述,进而提出: 故今日而言译书,当首立三义:一曰,择当 译之本;二曰,定公译之例;三曰,养能 译之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鲁迅的翻译可分为三个阶段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第一阶段(1903-1919) 日本留学期间,是鲁迅翻译生涯的第一站,与周 作人合译《红星佚史》等是他翻译的开端。 这一时期他的翻译思想是“呼号”,是“战斗”, 他的心,是站在弱者和不幸者一边,站在反抗者 一边。 第二阶段(1919-1927) 这是鲁迅在思想上从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向共产主 义思想转变的时期,因而在翻译思想上也处于一 个“上下而求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形势 的需要和思想武装的需要。他翻译了不少文艺理 论作品。如:《查拉图斯特拉的序言》,《苦闷 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苏联托洛茨基的 《文学与革命》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